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13|回复: 0

古代的秀才、举人和进士,分别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0 08: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4%E7%A7%80%E6%89%8D
: f- B: x/ ]& v1 C6 [/ }3 U  i! o, `: G2 e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封建时期国家选拔人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它无论贫穷富贵出身门楣,只要学问够了,就可以通过考试走向仕途,报效家国,实现远大抱负。& D& h/ w$ i( q# k1 `
唐朝的科举制度如现在的高考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但到了宋朝的太宗年见却发生了变化,将每年一次的科举改为每年或者两年举办一次。许是当时的朝廷并不缺人才,又或许是皇帝觉得每年举办一次太过麻烦,英宗子在位后,就将科举改为每三年举办一次。9 z% j+ s3 H1 K; f0 x/ u, q/ `  `  L
  O9 `, W, C) T* _
科举考试总共分为六级,这里以明清为例,通常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目前我国的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那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

9 U/ ~# K! F& [/ c/ Z: J, }1 n) z/ _, W  B" X
01* [6 ~# W, t; D
秀才

2 M7 ~1 q- q, r. j
8 Y5 l. Q, m+ w# G. |& B科举制度从开创到结束一共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但对于创立的时间却有多种说法,但科举制度的步骤在隋朝年间就已经基本定型,逐渐成熟起来的时期在唐宋。. {6 M& A$ e& `" I" X5 ^3 {# t

3 ^: ?. U, J( B 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内容十分繁杂,学子们需要读学习的内容也比杂,一直到明清时期,朝廷才将考试的内容改为八股文。受当今影视剧的影响,秀才在当代人心里是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满口之乎者也穷酸,但事实真的事如此么?# N" U# W8 h! _. K3 T$ J+ Q2 {

' O6 Y+ E6 j5 }8 I( D说实话,考取秀才不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这么简单的事,除了自己的真实水平外,还与当时的主考官的喜好,当时考试题目的难易也有很大的关系。题目出的刚刚好,文风入了主考官的眼,只要是十年寒窗苦读过的读书人,一般是没什么问题的。! A$ j7 U& ]9 M" |0 F$ r
) M8 G8 a7 K  f/ k! q6 t
取得了秀才的功名后,才算是有资格步入官场了。秀才以上便是举人,举人的考试相比于秀才来说就要难得多了,举人考不上,那一辈子就只能停留在秀才这个阶段,满头花甲的秀才与二十多岁的少年一同参加考试的场面比比皆是,因为有人到死也是个秀才。4 ]9 t* n1 `% {- k5 h3 x
8 M. R. I, W  Q3 d
秀才的考试分为三个阶段,称为童试。当然,童试并不是字面意思上儿童的考试,童试只是一个名称,且不限年龄,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参加考试的统称为儒生或者童生,童试可以说是秀才的入学考试。
! t+ q6 s- t8 D
0 h# x7 M, \5 w4 U" I" ~. U& x; k 童试通过后,被录取后的人员称为学员,也就是我们口头上说的“秀才”。秀才虽然是当时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但实力也不容小觑,因为他们的半只脚已经迈入了官场,受当地人的尊敬。在当时,普通人家的姑娘要是能嫁给个秀才,也就心满意足了。
: D0 m3 x: c1 l4 `' E& Z+ a( O  X他们的头衔虽然不高,但还是有一些优待的,可以免除徭役,见县官老爷不用下跪。是以秀才则相当于现在的本科生。就像现在我们只有拿到资格证,完成学业,才可以步入社会。
+ v" O6 O: ^' o! t7 @0 G) M0 N2 Z, g1 M0 B* Z9 |, o
02- q$ [5 H4 c7 R+ `
举人
( u3 O* k# M4 G" X5 R3 M7 p/ C+ C
- R- E/ A4 S6 Z- J4 u
秀才往上还有举人,人们通常管举人叫举人老爷,这就可见举人的地位了,要不然怎么没人叫“秀才老爷”呢。但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秀才过后并不是就可以直接参加举人考试了。举人考试前,秀才们还要通过本省的学政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者方可以参加乡试。; D9 [' t7 [& M8 A6 \
举人的考试称之为乡试,只有乡试中举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举人。乡试通常在八月份举行,所以又称之为“秋闱”,举人又称孝廉,中举以后,可以说是一脚踏入了仕途。. ~, k: r" u4 k8 u

& f& N- ~% H% ]9 [2 Q 通俗点讲,举人就是朝廷后补的官,不过这个后补的官也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做的,每年名额就那么几个,谁不是争破头的抢呢,当然,这是针对进士考不上又想直接做官的人说的。
6 K4 `- {# Q- K0 S  T' e3 N考上举人继续想往上升的,可以去参加进士的考试,考上进士以后,做官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如果在做官期间政绩斐然,得到上封赏识,那仕途绝对是光明一片。举人可以说是相当于现代的研究生,毕竟他们是从众多的秀才中选拔而出的,地位则更晋一级。2 ?$ Z: }  B% Y. X" G
% D  D" Y, E0 `7 r. [! U( J# b, }
03' P1 I8 b5 Y; G* a# f8 O9 A
进士
- i+ A1 @( H5 R7 ^4 |  k
2 A" A& o0 Y  K$ B# c% G9 e, |
中举后,再往上考就是进士了,称为会试。会试一般是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地点在京城。朝廷的考试不同于童试和乡试,除了书面是的考试外,还有一次殿试。! B0 o; G- \" e) s; @
说白了就和现在找工作的面试一样,入了皇帝大老板的眼,才能给你发录取通知,且最后由皇帝决定前三名,也就是通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l( O" n+ s. U3 e" ~
8 ^" D5 a' A. F4 \; N$ X5 g, k
这些程序都走完以后,前三名可以直接步入仕途,其余进士还要进行一次考试,依据成绩再授予不同的官职。进士虽然又可以细化分为一甲和二甲,但当官是没什么问题,所以进士则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
2 Z$ Q2 e" p3 p7 X  p
' {+ x/ W2 ]) Y/ ]! H: H( u7 r$ H04
6 n2 T7 P$ Q$ }7 H: M总结:

8 S; |3 M6 c, V6 `# a  S( t9 o: u/ L$ l/ ?3 V+ y$ H
科举制度的创立大大的扩展了古代封建制度下对读书人的引进,让那些寒门出身的有志之士得以一展抱负,是当下社会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当时科举制度的真实写照。也是寒门士子想要入仕的唯一出路。# j3 v! f7 F% \0 y7 i: j) v

9 ~1 {7 r; s3 X* Q4 u6 e3 m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这一篇虽有夸张的成分,但也是真真切切地反应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邻人的态度、妻子的态度、岳丈的态度都证明了一个寒窗苦读的人能步入仕途是一件多么风光的一件事。
4 q0 w8 v7 v5 @; A. F4 u古代的科举制度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就是考上,考不上就是考不上,不像如今人人都有书读。即使这样,也不能否定科举制度确实推动了古代各种文化经济的发展,将中国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 g5 l/ q, v8 y( r  ^3 T' r, C( l& M
! `& X5 {+ n6 b. s
; S/ s% s( t0 e1 D& z; B
' ^/ B% p- K' u+ M  b9 h3 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8-20 06:50 , Processed in 0.0649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