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回复: 0

[高考]2024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第26届高三联考 语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4 10: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qq.com)

2024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第26届高三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基于多学科汇聚交叉研究,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推出阶段性科研成果——文化遗产数字演绎剧场。该剧场借助尖端影像建模、数据交互大屏、三维沉浸投影、XR虚拟叙事等数字设备,融合人文历史、信息管理、文学艺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方法和技术,构建了“数字孵化—虚实融合—协同演绎—沉浸体验—智慧服务”五位—体的完整创新链条,以支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在文化遗产数字演绎剧场内,借助数据交互大屏,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精品馆藏的3D模型在记者的指尖触碰下被放大、翻转,甚至还能打开一些器物的盖子察看器物内部的铭文。戴上VR眼镜,可以瞬间置身于敦煌石窟的虚拟空间中,佛像雕塑、壁画尽收眼底。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与形式。数字时代,数字采集记录技术可以处理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多种形式的数字文献。这些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通过抽取、分类、标引等数据化处理,形成结构化的主数据和元数据资源;经过语义建模、关联标注、集成整合,进一步对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中蕴含的概念实体、知识单元和文化基因进行细粒度编码表示和跨域链接,并借助知识图谱、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形成可信的、跨模态的、富语义的、可追溯和再利用的智慧数据资源集合,最终完成文化遗产的数据态转型。   
在运用现有技术、设备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在努力进行技术创新。由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副主任黄先锋自主研发的超大规模实景三维集群建模软件——“重建大师”,突破了实景三维构建过程中数据量庞大、渲染缓慢的技术瓶颈,构建了高质、高效、智能语义的智能三维重建引擎。该软件打破了国外实景建模软件Context Capture的长期垄断。在“珞珈三号01星”发射升空后,该软件可以通过卫星数据对世界各地的大型城市场景和文化遗产地进行快速精准建模。“重建大师”已应用于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等国家大型活动,以及长城保护和上百个城市三维数字底座建设中。以京郊怀柔区八道河乡境内的箭扣长城为例,该长城坐落于海拔千余米的险峰断崖上。部分城墙、烽火台、楼梯在岁月侵蚀下破损严重,亟待保护和修缮。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双鱼倾斜摄影机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采集多角度影像15000余张,对箭扣长城进行了实时三维重建。通过地面补拍实现局部毫米级精度,砖瓦缺失、墙面裂痕等破损细节得以精准呈现。黄先锋向记者介绍称,三维建模完成后,他们发现表面破损的细节可以在模型中更细致地放大并呈现出来。通过深度学习网络和模型对多形态数据进行一系列级联神经网络处理,他们检测出箭扣长城的破损部分及其结构缺陷,监测判断出需要修缮的墙面裂痕和砖瓦缺失,并生成相应的3D形状和砖墙。这让箭扣长城的修缮工作得以更快、更准确、更高效地进行。
针对建模过程中出现的纹理与模型错位问题,以及图像色差、纹理分块映射带来的几何与色彩接缝问题,黄先锋团队研发了可一站式解决三维模型纹理贴图的专业软件——贴图大师。该软件实现了从二维影像到三维几何模型的精准映射。先扫描再贴附的技术目前已应用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山西窦大夫祠、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几十家文博单位的数字化项目。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教授张帆牵头的数字文化遗产内容与质量持续增强技术,能实现低质量二维图像分辨率提升2倍,三维模型重建精度提升20%,低质量三维模型纹理信息分辨率提升2倍。这一技术可帮助实现数字文化遗产数据质量持续增强,提升对文化遗产本体的数字化时空关联感知能力,为数字文化遗产数据内容与质量持续增强提供保障,已在云冈石窟得到应用推广。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向数字空间迁移过程中,形成了对社会、文化和地理跨时代演变的映射,拓宽了人文研究的时空跨度与研究尺度。为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实验室主任王晓光提出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概念。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智能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蕴含的信息与知识进行采集、记录、分析、组织、挖掘、表达、关联、传播、展示活动的总称。他希望通过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现文化遗产的数智化活化再造,探索文化遗产大数据驱动的数字人文研究范式,以促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现实世界向数字空间迁移,推动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赓续和全景化展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明海英《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创新链条支撑文化遗产活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支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基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文化遗产数字演绎剧场隆重登场。
B.人们借助数据交互大屏,可以瞬间置身于虚拟空间中,将敦煌石窟的佛像雕塑、壁画尽收眼底。
C.通过语义建模、关联标注、集成整合,并借助知识图谱、区块链技术等,可以形成结构化的主数据和元数据资源。
D.突破实景三维集群建模瓶颈的“重建大师”因能实现快速精准建模而得以在国外被广泛应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超大规模实景三维集群建模软件“重建大师”研制出来后,就可以对世界各地的大型城市场景进行快速精准建模。
B.先三维扫描文物,再针对色彩、纹理等问题进行贴附处理,这就是实现了三维几何模型精准映射的“贴图大师”的工作原理。
C.数字文化遗产内容与质量持续增强的技术,能使低质量二维图像分辨率成倍提升,有望在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山西窦大夫祠等推广使用。
D.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过程,既拓宽了人文研究的时空跨度和研究尺度,又提高了不同人群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化遗产借用数字技术得以活化”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敦煌”通过“互联网+”实现30个经典洞窟整窟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的全球共享。
B.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地图携手研发,共同推出“玩转故宫”小程序,以轻应用玩转“大故宫”。
C.杭州亚运会以“数实融合”的形式完成主火炬点燃,打造亚运史上首个数字点火仪式。
D.《你好!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深度权威讲解三星堆考古挖掘近百年的前世今生。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涉及文理多学科领域知识和技术,
数字化技术“克隆”出的文物三维模型惟妙惟肖。
B.为了说明文化遗产的数据态转型的过程,文章第二段按照逻辑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一般详尽地介绍了转型过程。
C.文章列举重建大师、贴图大师、内容与质量持续增强技术,主要说明将实体文物转化为智慧数据需要多种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D.王晓光提出的“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概念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数智化活化再造,推动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赓续。

5.假如你是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要对安徽省博物院的“云纹铜五柱器”进行数字活化,更好地传承与推广古代文物,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做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
李敬泽   

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①它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
如果让我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总是要死的,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
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的豪气,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
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飞。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放不下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们。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
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李白和王维那样绝顶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了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B.“云路”与“本路”分别对应着“雨燕”和“行者”,贯穿了全文,内涵丰富,颇具启发意味。
C.作者认为曹雪芹横绝古今,是因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
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语言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多处引用诗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处,“无脚鸟”“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等写出了北京雨燕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心中的作家张本。
B.第②处,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有意义。
C.第③处,杜甫对李白的遥望怀想,其实是在怀念当年那个青春勃发、壮志凌云的自己。
D.第④处,作者认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这也是杜甫能把苦难淬炼成诗的原因。

8.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样的特点和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分)
         
9.作者说“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可见在作者心里,苏轼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请结合文本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或文学创作进行分析,说一说你对“行者”苏轼和“雨燕”苏轼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①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田成子患之。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请必战,战请必败,败请必死。田成子曰:“夫必与越战可也。战必败,败必死,寡人疑焉。”完子曰:“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贤良又有死之臣蒙耻。以完观之也,国已惧矣。今越人起师,臣与之战,战而败,贤良尽死,不死者不敢入于国。君与诸孤处于国,以臣观之,国必安矣。”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遣之。夫死败,人之所恶也,而反以为安,岂一道哉?故人主之听者与士之学者,不可不博。
尹铎为晋阳,下之绛,有请于赵简子。简子曰:“往而夷夫垒。我将往,往而见垒,是见中行寅与范吉射也②。”铎往而增之。简子上之晋阳,望见垒而怒曰:“嘻!铎也欺我!”于是乃舍于郊,将使人诛铎也。孙明进谏曰:“以臣私之,铎可赏也。铎之言固曰: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今君见垒念忧患,而况群臣与民乎?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简子当此。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谏以至于危。耻无大乎危者。   
(节选自《吕氏春秋·似顺》)
【注】①宁国:楚国大臣。②中行寅与范吉射专晋君权,曾率兵伐赵简子,围晋阳。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世主A之患B耻C不知D而矜自用E好愎过F而恶听谏G以至于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两句的句式相同,其中“道”的词义也相同。
B.“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木兰诗》中“出郭相扶将”意思是父母到外城迎接木兰。
C.“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中的“逆”意为“迎击”,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的“逆”词义不同。
D.“君其图之”中的“图”是“考虑”的意思,与《陈情表》“本图宦达”的“图”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物的真实存在与现象呈现之间可能并不一致,只有真正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才能明白“至长反短,至短反长”这句话。
B.宁国赞成楚庄王伐陈,正是由于他看清了陈国虽然城墙高、护城河深、蓄积粮财多,但仍然是个小国这一问题实质。
C.完子具有“仁爱、勇敢”的品格,然而败兵越师这件事中他“战请必败,败请必死”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不值得称道。
D.与那些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表述层面不同的是,本文能将辩证法思想与具体事例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很有现实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田成子患之。
              
(2)铎之言固曰: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
         
1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尹铎能受到赏赐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①(节选)
欧阳修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②,学得琵琶不下堂③。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注】①本诗为嘉祐四年在汴京作,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史馆编修。②洞房:犹指深闺。③下堂:此指宫女被遗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句以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用语含而不露,表达了怨刺之意。
B.大漠风沙摧残着王昭君如玉的容颜,“无情”二字寄寓了作者的怜悯之情。
C.王昭君流落塞北,终其一生不见一个汉人,于是作《思归曲》抒发内心的孤寂。
D.第五、六句承上启下,由王昭君的人生遭遇过渡到琵琶入汉后的情景,层次井然。
16.这首诗的最后六句意蕴深刻,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把笔直的木头制成车轮,即使又经风吹日晒,结果也“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古诗常有“以阔境显孤危”的写法,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先以雄健笔力描写洞庭湖的阔大景象,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自己孤苦凄怆的生活处境。
(3)“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诗词中常借它表示收复失地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人可以亲近自然,可以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虔信的民族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
②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最终使自身受到伤害,可谓(  a  )。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的第一个认识是,人不能像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  b  )地奴役和蹂躏地球,否则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然而在这一认识中,主人的地位未变,只是统治的方式开明了一些。于是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更高的认识: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  c  )吗?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拥有特权吗?
③人是自然之子,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制作,可创造,可施展聪明才智。但是,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

④人习惯于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海德格尔则呼吁我们与万物平等相处,摆脱认知和被认知、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这样,人不再是主体,物不再是客体,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要知道,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而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  
  
18.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放在段首,最合适的位置是(    )(3分)
A.①       B.②       C.③       D.④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处连续使用“可”和“不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诗经·蒹葭》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是一种什么植物呢?其实,A________________。据考证,《蒹葭》中的“蒹”即我们通常说的荻,而“葭”,则指的是芦苇。现代植物学研究证明,芦苇与获虽然同科,B________________。芦苇,属于芦苇属,具有粗壮的根状茎,株高有三到四米,茎中空。而荻属于荻属,同样具有根状茎,但株高通常只有半米到两米。

古人对芦苇和荻的利用至少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新鲜的芦苇茎叶可用来编制苇帘、苇席,而粗壮枯朽的则可以作为薪柴。相比芦苇,荻的材质“强脆而心实”。古代西北边区也常用获来夯筑城墙及护堤,以C________________,提高抵御外敌的能力。
除了为人所用,芦苇和荻在自然生态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①它们纵横交错的根状茎形成强大的地下网络系统,②并大量在根茎节上延伸出不定根,③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④其茂密生长的根茎叶不仅丰富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⑤还为其他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中,“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而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蕴含的道理,在更广泛的领域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迪。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B项错误。绝对化,缺少“戴上VR眼镜”这个条件。C“形成结构化的主数据和元数据资源”的条件错误。D “因能实现快速精准建模而得以在国外被广泛应用”错误,无中生有。


2.A。“就可以”绝对化。


3.C。“杭州亚运会数字点火仪式”不是文化遗产,是现代社会体育运动的现代数字化技术。


4.A。B项错误。无中生有。C项错误。“主要说明将实体文物转化为智慧数据需要多种设备和技术的支持”曲解文意。D项错误。“实现了”错误。时态混淆,已然与未然。


5.①运用新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扫描、精准建模。②对建模过程中出现的纹理与模型错位问题,以及图像色差、纹理分块映射带来的几何与色彩接缝问题,运用贴图大师进行贴附、修正。③借助数据交互大屏、三维沉浸投影等数字设备,使人们与文物互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C “是因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曲解文意。


7.B. 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错误。张冠李戴。


8.①“雨燕”一生在天空飞翔,抗拒、承担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比喻作家心怀天下,仰望天空,追求更自由更高远的创作理想与人生状态。②“行者”,指在地上一步步行走跋涉,历经泥泞坎坷的人。比喻作家脚踏实地,心怀天下,体察人间疾苦,在艰难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诗。(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行者”苏轼:苏轼像行者那样用双脚一步步走过人世的苦难。苏轼后半生几乎是在流放中度过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其一生的写照。②“雨燕”苏轼:苏轼在苦难中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面对苦难,苏轼如“雨燕”般抗拒着大地的引力,不肯拘禁在此,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慨叹。(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E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11.D 考虑/希图。


12.B “但仍然是个小国这一问题实质”理解错误。宁国透过现象认识到了陈国内部矛盾腐败的本质,赞成楚庄王伐陈。


13.(1)越国起兵讨伐田成子,说:“为什么杀死国君而夺取他的国家?”田成子对此很忧虑。(关键词“诛”“患”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2)尹铎的意思本来是说:遇见享乐之事就会过度放纵,遇见忧患之事就会争相图治,这是人之常理。(关键词“固”“淫侈”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14.①尹铎所作所为便国利主。②孙明能够为尹铎直言进谏。③赵简子能够虚心纳谏。(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C “终其一生不见一个汉人”曲解文意。


16.①汉宫女子学弹明妃的琵琶曲,却不能理解明妃的幽怨悲苦,表达了作者对明妃的同情。②含蓄批评汉朝统治者追求享乐,喜好新声的奢侈生活。③以汉喻宋,谴责宋朝君臣居安忘危、不思振作,表达对国事的忧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不复挺者 鞣使之然也 (2)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3)示例: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C


19.a自食其果(自作自受、咎由自取)b肆无忌惮c不容置疑(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20.①句中反复使用“可”与“不可”,构成两组排比句,句式整齐和谐,节奏协调,强调了人的行为的自由与不自由。②“可”与“不可”形成对比,突出“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的道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21.A蒹和葭并非同一种植物 B却不同属 C增加建筑的强度(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22.第②句,“大量”调至“延伸出”后;第④句,“丰富”改为“增加”。(每改对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中,“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而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蕴含的道理,在更广泛的领域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迪。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来自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的两句话,意在表明,人不应以主人自居而居高临下地看待自然。由此可知,这两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人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这两句话蕴含的道理不局限于对待自然。从更广阔的领域来说,这两句话意蕴丰富。尊重与平等。从观赏者这个身份出发,不管花有多美,人还是人,而花还是花,人与花地位有别,尊卑不同。这句话表达了对尊重与平等的呼唤。沟通的重要性。只有当观赏停止时,交流和倾听才真正开始。两个主体之间不应是赏与被赏的关系,而应彼此互动,相互沟通。沟通交流是打破障壁、消除误会、建立互信、改善关系的有效途径。价值的内在性。居高临下地观赏,只能欣赏到花的外在美,而深入地倾听和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内在价值。生活中浮光掠影、只重表面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凡事凡物,我们都可以放下身段,用心倾谈,把内在美和内在价值的体悟作为追求,这样才能走得更高,看得更远。教育的真谛。有人说:“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不仅是园丁与花朵的关系,而更应该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善待,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陪伴。总之,这两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既适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适用于人际关系、教育关系,等等。参考立意:①尊重与平等,是通往心灵深处的桥梁;②尊重促进和谐相处,平等有利多元共生;③唤醒灵魂,从倾听开始;等等。


倾听万物之声,领悟世界之美

“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而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此语道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之间交流的奥秘。我们身处的世界,丰富多彩,万物皆有灵,只是我们常常以观赏者的姿态,未能真正去倾听、去交流,从而错失了领悟世界之美的机会。

倾听,不仅是耳朵的工作,更是心灵的交流。当我们以一颗平静的心,去倾听花儿的低语,去感受风儿的轻抚,去领悟山水的深邃,我们便能深入万物的内心,理解它们的语言,领悟它们的灵魂。如此,世界便不再只是我们眼中的表象,而是充满了生命和灵性的存在。

倾听,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每一片叶子,每一滴水,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当我们倾听它们的声音,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理解它们与世界的关系。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复杂性,更好地把握世界的运行规律。

倾听,让我们更好地尊重生命。万物皆有生命,皆有尊严。当我们以倾听的态度对待世界,我们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独特和美丽,就能更加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我们不再只是观赏者,而是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与万物共享生命的喜悦和痛苦。

倾听,更是我们自我成长的途径。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理解了世界,也理解了自我。我们会在倾听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们会在倾听中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学会感恩。我们会在倾听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然而,倾听并非易事。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往往被各种声音所包围,难以静下心来倾听万物的声音。我们需要学会放下心中的杂念,学会在静谧中寻找万物的声音。我们需要学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领悟,用心去交流。

倾听万物之声,领悟世界之美,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它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世界,更尊重生命,更好地成长。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放下手中的繁忙,静下心来,倾听万物的声音,感受世界的美好。

如此,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心灵将会变得更加深邃宽广。我们将会发现,原来世界并不只是我们眼中的那个样子,它有着更多的秘密,更多的美丽,更多的灵性。我们将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与世界共享生命的喜悦和痛苦,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07:17 , Processed in 0.0719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