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回复: 4

歌德是怎样描述第六感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歌德没有直接使用“第六感”这一术语,但他描述了一些类似第六感的现象和体验,认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类能够拥有超越常规感官的感知能力。

歌德在与艾克曼的对话中提到,人在某些时候灵魂的触角可以伸到身体范围之外,使人能有一种预感,可以预见到最近的未来。他还举例说明,自己在少年时代,有时孤零零一个人在散步,心中渴望所爱的姑娘来给做伴,一心一意地想念着她,最后她果然来到身边。此外,歌德还讲述了自己与一位女子相爱的经历,他因宫廷事务未能及时去看她,而在他忍不住前往她家的路上,女子也因突然非常想念他而出门,两人最终相遇,这让歌德觉得自己的信心和对冥冥中无形影响的预感得到了验证。

另外,在歌德的自传《诗与真》中,他提到自己离开塞森海姆时,仿佛用心灵的眼睛看到一个骑马的人向他走来,而这个人就是他自己,穿着他从未穿过的衣服。八年后,他再次来到同一条路上,偶然穿上了当年梦中的衣服。这种奇特的幻觉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他对超越常规感官感知的一种描述。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歌德没有明确提出“第六感”的产生机制,但从他的相关论述中可以推测,他认为这与灵魂、潜意识等因素有关。

根据歌德的观点,人具有身体、灵心和精神三个范围,身体通过感觉器官与物质环境接触,灵心将事物联系到自己的情感,精神则能超出个人因素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第六感的产生可能与灵心和精神层面有关,灵心所包含的情感和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处理,以及精神层面对于超越常规感官感知的事物本质的洞察,可能共同作用,使得人能够产生类似第六感的体验。

例如,歌德曾提到自己离开塞森海姆时的幻觉,以及后来再次来到同一条路上偶然穿上当年梦中衣服的经历,这种对未来或未知的某种感知,可能是其灵魂层面的一种潜意识活动,或是精神层面对于某种未知规律的一种模糊洞察,并非通过传统的五种感官所获取的信息而产生的认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歌德没有对第六感进行过系统明确的论述,但从他的相关观点和经历中可以梳理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

• 灵心与精神层面的感知:歌德认为人具有身体、灵心和精神三个范围。身体通过感觉器官与物质环境接触,灵心将事物联系到自己的情感,精神则能超出个人因素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第六感的产生可能与灵心和精神层面有关,灵心所包含的情感和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处理,以及精神层面对于超越常规感官感知的事物本质的洞察,可能共同作用,使人产生类似第六感的体验。

• 对未来的预感:歌德在与艾克曼的对话中提到,人在某些时候灵魂的触角可以伸到身体范围之外,使人能有一种预感,可以预见到最近的未来。他还举例说自己在少年时代,有时孤零零一个人在散步,心中渴望所爱的姑娘来给做伴,一心一意地想念着她,最后她果然来到身边。

• 心灵感应般的体验:歌德讲述过自己与一位女子相爱的经历,他因宫廷事务未能及时去看她,而在他忍不住前往她家的路上,女子也因突然非常想念他而出门,两人最终相遇,这让歌德觉得自己的信心和对冥冥中无形影响的预感得到了验证。

• 奇特的幻觉:在歌德的自传《诗与真》中,他提到自己离开塞森海姆时,仿佛用心灵的眼睛看到一个骑马的人向他走来,而这个人就是他自己,穿着他从未穿过的衣服。八年后,他再次来到同一条路上,偶然穿上了当年梦中的衣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感在歌德的作品中有哪些体现?
第六感在歌德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

• 《亲和力》:在歌德的长篇小说《亲和力》中,命运的预感与应验构成了小说的一个基本框架。爱德华邀请上尉到庄园来时,夏绿蒂就预感到这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而在结尾处,预感应验了。此外,被精怪操纵的小船成为奥蒂莉与情人相聚的场所,她跳上小船,让小船随波漂流,此时,她的神魂离体而去,飞向远方,每次都在那儿跟情人重逢,这种神魂离体的体验也带有第六感的色彩。

• 《诗与真》:歌德在其自传《诗与真》中提到,他离开塞森海姆时,用心灵的眼睛看到一个骑马的人向他走来,而这个人就是他自己,穿着他从未穿过的衣服。八年后,他再次来到同一条路上,偶然穿上了当年梦中的衣服。这种奇特的幻觉体现了一种超越常规感官的感知。

•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中主人公维特对人类情感有着深邃洞察,能精准捕捉时代病症,这种对情感和周围事物的敏锐感知,超出了普通的认知范畴,可视为一种类似第六感的体现,帮助维特感受到他人难以察觉的情感细微变化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25-9-28 10:01 编辑

歌德生平介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魏玛古典主义的著名代表,世界文学的杰出人物之一
以下是其生平介绍:

早期经历: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贵家庭,父亲是帝国议会成员,母亲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1765年,16岁的歌德遵照父亲的要求考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内心向往写作。1768年,歌德因大咯血中断学业回到法兰克福。1771年,他以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回到法兰克福从事法律工作,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773年写了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1774年发表《少年维特之烦恼》,从此蜚声德国文坛。

魏玛时期:1776年,歌德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之后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如枢密院议员等。在魏玛期间,他开始研究自然科学,1784年在人类的颅骨旁发现了颚间骨。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先后完成《塔乌里斯的伊菲格纳》《埃格蒙特》等作品,还写了《塔索》《浮士德》的部分章节。

晚年经历:1788年歌德回到魏玛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创作和自然科学研究上。1794年,歌德在耶拿结识了席勒,两人开始了合作的十年,期间歌德的思想和创作有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歌德晚年,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促使他突破狭窄的德国世界,关注欧洲和世界的变化。他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创作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去世,葬于诸侯墓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10-2 05:26 , Processed in 0.0296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