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37|回复: 1

网络的悲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8 20: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 于杰
来源: http://sdxk.nttc.edu.cn/sdxk/dbrt/dbrt.htm

-----------------------------


曼德尔的《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一书对中国的读者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的了。按照国人对于网络的印象,在这个时候,在21世纪的时候读20世纪的书;尽管此书出版刚刚半年,是过时的了;按照国人对新鲜事物那做戏的“天才的直觉”,此时关于互联网的任何言论都没有阅读的必要,没有了进入他生活之可能的价值。无论他是美国人,还是外星人。互联网的淘金魅力或所谓经济增长点说法儿在我们这里早已烂掉了。这就像在1993年到海南或北海等地售房地产一类的图书一样,在我们这里,经历了太多的新增长点,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虽然每一次热潮都有人投入了热情,但社会在这种折腾之下已经麻木了。


但我因此总以为对互联网应该有一个说法儿,应该把那种逮着一个东西就把它说成天花乱坠然后又弃如履的心理公之于众,应该把那种跟风投机的做法儿改正掉。想到一个社会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有了呼拉圈、房地产、开发区、一股就灵、网络热、基因工程,等等,仅最近的几年,在九八洪水过后有了回归、大庆、南斯拉夫、法轮功、影视、WTO、台湾、电信、网络、生物技术、西部开发等社会热点,就不由得不让人对“这个动荡的世界”的动荡之剧烈感慨不已。最令人感慨的莫过于,当人心和社会心理已接受了某种动荡的节奏后,若无动荡,全体会要求会制造一个动荡的世界来。


但是,应该有一个说法儿,这句话缺乏主语。谁可以担当其主体呢?社会、新闻界、学者、商人、青年知识分子,似乎很难界定。所以,鲁迅也只能如“这样的战士”游走,统称之为“做戏的虚无党”。在今天这样多变的传媒时代里,我们大概也只有“而已”而已。


说起来,网络之于中国格外让人心痛而已。因为它是知识界的朋友主动介入的结果---他们以为一跤进青云里变成“知本家”了,因为它吸附了无数的青年知识分子,因为它烧钱的速度规模令人神经失常,等等。总之,在这场新的“大炼钢铁”的运动中,有些人主动作恶了。

说起来,网络之于智识阶级格外让人心酸而已。据说我们已有近两千万网民了,有人曾以为网络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将以技术的力量砸烂身上的锁链而获得自由的世界。我们的两千万网民就像我们的五六千万股民一样,算得上一个民族社会的精英力量吧,但当这技术的武器来临的时候,当自由多多少少地出现的时候,我们仍不过是“太阳下的居民”,是“未庄的末人”,是“袖手谈心性”,“万事等闲看”。


说起来,网络之于民众也仍只是一个梦而已。就像那个逼到眼前的WTO对广大民众仍只有朦胧的感觉、传说之类,有人开玩笑说,那是几个精英为十几亿人引进的药方,民众们什么也不清楚,只听说“就是好来就是好”,或者听到某人悄悄地传告“药很苦,要反胃”之类。而网络,在它的新天新地般的广而告之背后,仍有下岗者、民工和普通民众破衣褴衫地以网络的精美画面做装饰。大多数人不解网络为何物。


实际上,网络在中国跟网络在美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新经济也好,网络也好,在我们这边是“虚拟的”,但在别人那里却是实实在在的。新技术无论是作为技术性的革命,还是金融领域的革命,在别人那里都有实在的基础。即使如此,技术与资本仍必须有充足的信心才能相亲相爱,才能形成新的生产力。一旦新技术不能较容易地获得风险投资,互联网的萧条是不用说了,经济也会陷入新的危机之中。而在我们这里,就凭骗来本钱把自己烧烤得发疯,就凭几个进入了后现代的都市,要形成萧条、危机也不容易啊。我们所谓的“网络的冬天”不过是自己感觉而已,不过是自己冷场自己不好意思再玩儿了而已。


曼德尔的《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一书书名就像中国的商业炒作,唯恐天下不乱,唯恐语不惊人,但细读全书,作者对新经济有着“令人信服的理解”。作者对美国的新经济进行了较深的研究,考察是什么力量在驱动我们的经济,它与过去的经济扩张有什么不同。在曼德尔看来,新经济是非常真实的,在大萧条过后好日子会再次来临,“哪怕一场深刻的大萧条也不会搞垮美国经济的未来”,只要政策对路,勇往直前地渡过互联网的大萧条,美国的经济会再次繁荣起来。


我们不知道渡过地狱后的天堂是什么样子,但我们的网络经济似乎连地狱也不是,我们似乎也不打算渡过了,因为有申奥或西开一类更新的生活内容在等着我们。谈论我们的互联网几乎一言难尽,虽然没有什么人谈论了也没有什么人做听众了。我甚至没有用清算、审判一类的字眼,虽然我想起了网络,就会想到艾略特的诗,“哦,但愿审判不要太重”。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20: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网络的价值

作者: 时  穆
来源:http://sdxk.nttc.edu.cn/sdxk/dbrt/dbrt.htm

-----------------------------------


按照网络发展的速度,在20世纪末读1999年出版的网络书籍是十分过时的做法了。温故而知新。

我向来以为,在中国流行的所有有关网络的概念全都是贩卖国外的说法,更确切地说,是兜售美国人的思维。在我翻读麦肯锡公司的《网络价值》时,很自然地将在2000年上半年中国流行过的BtoBtoC的概念与书中内容联系起来。在年中中国的网络热开始降温时,业界一位颇有名气的记者救命稻草式地大讲客户信息的价值,也完全是本书概念的全盘照搬。

如果中国IT界的精英在拷贝美国思维的同时真正地研究了美国的市场,以及业界术语---“商业模式---的基础,那么就不应该出现中国的网络业相较于美国只有三到五年差距的说法。《网络价值》实际上写于1998年,其立论的基础是美国的网络公司在当时的做法,但更重要的依据是美国成熟的市场环境以及包括商业在内的经济运行机制。作者同时认为,要实现网络价值仍需具备很多具体条件,比如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保证“网络信息中介”未来的盈利性发展,网络的空访率必须很低。即使在美国,目前也不能确定保证赢利的空访率指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中国目前的空访率太高以至于无法进行真正的商业运行。至于其他条件,于美国而言可能是不必要刻意考虑的,比如发达且相对完善的信用体系、支付系统,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等等,以及由此相伴的服务设施。这一点可能在很多1999年初狂热的网络中人眼中是无足轻重的,但在作者看来,如果一个消费者只是购买住房,而不考虑家具、装修、交通等一系列其他的相关服务,那么网络信息中介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因为这意味着,其可能的收益要低得多,消费者的获益也将少得多,而后者是此类公司成立的基础。

我相信,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客户信息中介”只选择建立在美国唯一的原因应该是美国在市场方面最成熟。但尽管如此,作者仍然认为,如果希望赢利,投资者必须作好前八年亏损的准备,根据作者对这一投资的现金流量测算,这一亏损是任何风险投资者不愿意承担的。更关键的是,即使是这样大的风险,也是作者将最有可能组合建立“客户信息中介”的公司限定在目前已经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了广泛信誉的机构,因此实际上是忽略了一个新成立公司可能因面临和承担更大的风险而增加的成本。

根据作者的计算,在第十年,这样一家公司的保守收入将达到120亿美元。无论从收入构成还是成本结构变化,那时的公司运行都相当健康。按照《网络价值》的分析,这样的估计确实十分保守。因为在作者看来,当网络的发展使得“客户信息中介”足够全面地掌握消费者的信息时,整个生产和消费市场都在这家公司的控制之中,如果不是一些公司的话,尽管作者没有这样明确地提出。根据市场规则,这是一个自然垄断的过程,而要打破其垄断,其困难程度要远远超过过去两年美国司法机构对待微软公司的难度。信任带来的信息交流使得信息最大限度地集中,在信息中介和客户之间没有真正的商品交易,就像微软销售其视窗软件那样,唯一的载体就是网络,信息中介应用其掌握的客户信息资源来影响甚至决定厂商的生产。在作者看来,这样的生产是最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因为它关注了每一个消费者的需要。由于信息的集中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中介谈判能力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减少了交互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因此,客户信息中介的建立对整个经济而言是节约成本的。

所有这些概念都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说法,即使在本书中反复出现的“收益递增”,也完全是传统的厂商经营行为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达到相等的临界点之前的现象,在《网络价值》中,作者将这一概念与微软视窗软件的市场化过程进行了类比。如果没有竞争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或者替代品的出现,这种说法完全可以成立,但如果社会经济的运行果真如此,“收益递增”也不会等到有了网络的今天才出现。

可能在将来某一天,《网络价值》推销的概念会在美国实现,并最终真正成为中国市场的现实做法。但我仍然认为,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就如同我在2000年年初文章中认为的那样,它的作用应该同电话、电传一样,不同的只是形式。自然垄断的结果会让厂商和消费者同样担心,但这种结果似乎很难成为现实,原因很多,比如信息中介公司希望掌握的消费者偏好可能会起到难以预料的消极作用、经营成本和不可测因素以及可能也是最关键的---传统的大公司在这一过程中的抵触和应对等等。


2000.12.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4 06:37 , Processed in 0.0754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