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富宏
来源:http://sdxk.nttc.edu.cn/sdxk/qkzx/00116.htm
【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化研究】
(南通师范学院,南通226007)
-----------------------------------------------------------------------------------------
[摘 要] 本文拟就《离骚》中两个难点:西游及题义作出新解。认为“西游”就是去求西王母,是“求女”情节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求西王母再次证明“求女”的内涵为“求君”与己共行美政。“离”是从艺术表现手法,“骚”是从思想感情内容来解释的。“离骚”题义是运用象征手法,以女子被弃心中悲痛,喻自己被楚王弃逐之后的巨大悲愤,是绝好的标题。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西游 题义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S07-005(2000)01-0090-03
[收稿日期] 2000-01-10
[作者简介] 许富宏,男,1972年生,安徽全椒人,南通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杰作。因年代久远,在文字诗句的理解上产生误解,这是在所难免的。本文试就《离骚》中两大难点:西游及题义,作些探讨。
一、《离骚》“西游”探
《离骚》后半部分,诗人“陈辞重华”,得知自己所行忠正之道无错后,又“上下求索”而不得,这时候请了巫咸决疑。巫咸建议诗人应远逝故土。于是便开始了一大段“神游”,这次神游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神游的方向是西方。方苞《离骚正义》说:“曰昆仑,曰西极,曰流沙,曰赤水,曰西皇,曰不周,曰西海,皆以西为主。何也?”这个问题困扰了学术界几千年,一直未能解决。笔者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将视角转换一下,对周穆王的西游作一番考察,从中或许可得到启发。
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汲郡(今河南汲县)魏襄王墓竹简文书出土。据《晋书·武帝纪》其年十月,“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其中就有《穆天子传》。今传为荀勖本,共六卷。前五卷详细记述了周穆王率七萃之士,往西北方,长驱万里,伯夭为导,造父为御,绝流沙,征昆仑,与西王母酬酢赋诗,馈赠流年的故事。从《穆天子传》的记述当中,可知,周穆王西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访问西王母这位女王。”[1]书中记述:
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山,乃纪名迹于?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这次穆王见到了西王母,两个人赋诗唱和,甚是相得,以至于两人分手时还难舍难分。这里,西王母的形象值得重视。她不是虎齿、豹尾、穴处、善啸的怪物,而是一个富于文学修养、才艺出众的婉恋女子。她自我表白“我惟帝女”,且善于“吹笙鼓簧”,吟诗答对。从她的对答中,可以推知,她原是中原女子,因受了特殊的使命而到了西土。并对东方的来客怀有深深的感情。这就是《穆天子传》给我们留下的关于“西游”与西王母的线索。
《穆天子传》所述穆王西游故事,在战国时代流布甚广。正史记载中屡见。《左传·昭公十二年》、《史记·秦本纪》均有记述,尤以《史记·赵世家》记述为详。其云: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造父幸于周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由此可知,穆王西游在赵地是十分流传的。据顾颉刚先生考订,《穆天子传》出自战国时期赵国人之手。“《穆天子传》的著作背景即是赵武灵王的西北略地。”[2]“人们或者希望武灵王以穆王为轨范而走到西北的尽头,或者要把武灵王的工作理想化而托之于穆王,或者要使赵人谅解武灵王的举动而‘托古改制’地表示穆王的前型。”[3]这部书出自赵国,却从魏国的墓中出土,说明穆王西游事流传确是很广。屈原身处南方的楚国,也知道这事。《天问》中云:“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夫何索求?”就是证明明。那么,穆王西游事对屈原有没有影响呢?《离骚》中诗人的西游,其目的又如何呢?
《离骚》里屈原西游也是去求西王母。理由如下:
第一,诗人自述去找西王母。在开篇回顾总结自己坎坷的人生历程之后,诗人感到“相道不察”,故“回朕车以复路”,复路之后到那去呢?诗人云“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明白说出此行的地点是四荒,《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西方昏荒之国。次四极者。”从后来诗人“往观”的路线来看,其实只是到了南方,找重华陈辞,以表心迹,然后就转向西方。在西方开始漫漫地“求女”征程。在叩阍不应、三求女失败后,又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最后决定远逝自疏。其落脚点还在昆仑上。上文已述,西王母在西,是四荒之一,屈原往观四荒,而且方位也正相,符合,他不是去找西王母,又是什么?
第二,从诗人游历经过的地点来看,诗云:“?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朝发韧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诗人游历的地点,诸如昆仑、流沙、赤水、西海等均是西王母生活的地方。《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神游中来到西王母境地,不是找她又是找谁?
第三,“西皇”就是西王母。诏西皇就是诏西王母。“西皇”王逸注为:“西皇,帝少?也。”后来的学者大都取此说。实则是个误解。其实,为什么把西皇与少?扯在一起呢?洪兴祖的解释可谓道破了天机,“少?以金德王,白精之君,故曰西皇。”西皇为少?是五德终始说的结果。五德终始说,是由战国末期邹衍创立的。他把阴阳五行说推广到政治上,为即将出现的封建大一统做理论依据的。邹衍约生于公元前305年,《离骚》约成于公元前290年前后,这时邹衍才不过15岁左右,还不可能提出“五德终始”说这一理论的。也就是说,屈原创作《离骚》时,还未出现“五德终始说”,以少?配西皇还未出现,因此,将西皇解为少?是不能成立的。再说,从常理上讲,屈原也不敢令帝少?来背他过河吧!由于西王母在西方独特的地位,足可配上“西皇”的称谓,此处西皇就是西王母。
第四,西求西王母与前文在情节结构上相合拍。在这次西游之前,诗人曾多次求女,但均告失败。但并未放弃继续求索。西王母是个美丽多情的“帝女”。求西王母并意欲与其相合,正是西游的目的。可以说,这又是一次求女!既在情节结构上与全诗上下衔接,浑然一体,又在思想情感上加深追求不得的巨大悲痛,反复倾诉自己不幸的命运,并将情感波浪推向顶峰,为下文跌转继续蓄势。
综上所述,“西游”情节实质上还是求女情节中一部分。“西游”意义的理解应放在“求女”情节结构中来探讨。换句话说,“求女”意义的破译,也可从“西游”中得到启发。
这次西游的目的,诗人讲得很明白:“诏西皇使涉予”,前文已云,西皇即西王母,这句话意思就是要西王母帮助我渡过拦在路前的河。大家知道,《离骚》中的“物”具有丰富的比兴意义的。河,象征诗人美政理想不能实现的阻碍,渡河,就是克服阻碍,实现理想。让西王母帮助渡河,实质就是寻求合适的君王帮助自己并与己共行美政!从这个意义上讲,“求女”实则是求君啊!但可惜的是,诗人正与理想中的君王相得相知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的时候,“忽临睨夫旧乡”,终究不是在故土!最终不能离开故土的爱国情怀,使诗人再次感到走投无路,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殉理想而跳江!完成了一部空前绝后的奇响!
二、《离骚》题义探
对《离骚》题义的解释,古今学者提出了有代表性的观点多达二十七种,似已无必要。但上述各种观点均是从诗作内容与屈原生平的角度得出的。忽视了诗歌形式方面的因素。这是很大缺撼。笔者认为,探讨《离骚》题目的含义,不能单从内容上考虑,还要顾及形式因素,将二者结合起来,再联系史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先说《骚》。《尔雅·释诂》:“骚,动也。”骚,就是扰动。钱澄之《屈诂》云:“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谗,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留不宁,故曰骚也。”[4]从全篇的内容看,钱氏所说是有道理的。《离骚》全文围绕着理想与现实,去与留之间的矛盾而展开。摆在诗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为实现理想,离开楚国;要么舍不得别离故土,那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对既挚爱祖国又追求理想能够实现的屈原来说,不能不说是个两难选择!诗人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内容上看,“骚”,就是概括诗人内心扰动不安的激烈斗争的。
再说“离”。对“离”字含义的探析,当从本篇艺术表现手法上来进行。《离骚》自始至终以“男女君臣之喻”来结构全篇。这是本篇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前半部分,诗人把自己比作一个弃妇,以弃妇的口吻自述身世,志趣以及在现实斗争中的失败历程,倾吐自己的满腔怨愤。“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错,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这里诗人以男女婚娶喻君臣相契。以男子悔言改道,喻楚王抛弃自己,改而他求。这是有历史依据的。《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在顷襄王当政之时,屈平又被逐往江南。这些打击在诗人心里留下了巨大创伤。屈原自比弃妇,抒写不幸遭遇十分生动形象。诗的后半部分,是在前半部分的基础上生发引申的。正因为现实如此黑暗污浊,诗人才去探索今后的人生之路。从表现手法上看,还是男女君臣之喻。全诗的情感基点是诗人见弃。忠而被弃是创作的原动力。
在先秦时期,女子被弃而走,就叫“离”。《诗经·中谷有?》云:“中谷有?,叹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叹矣,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也。”《毛诗序》解其诗意曰:“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耳。”正义谓:“妇既见弃,先言其重,然后倒本其初,故章首二句先言干。”这是一首表现女子被弃之后复杂心情的诗。“仳离”,毛传注云:“仳,别也。”郑笺云:“有女遇凶年而见弃,与其君子别离。”据《说文解字》:“仳”字之字形,其意明显是一人与两人分开,亦即一人从多人的家庭中分开。含有女子被赶出家门之意。“仳”与“离”连用,则“离”义亦当“仳”解,也具有“女子遇凶而见弃”之义。
综上所述,“离”字含义是女子遇凶被丈夫抛弃。联系屈原创作中使用“弃妇”这个意象,结合屈子遭谗被疏的经历,可见,“离骚”的命名与表现手法是密切相关的。“离”的含义是诗人遭到上官大夫之流的污蔑诽谤,怀王昏愦,不明就里,怒而疏己,被迫离开朝廷;是诗人被子兰之流打击迫害,襄王狠毒,再迁自己于江南荒僻之地的真实反映!“骚”是种种不幸降临在诗人身上,在诗人内心激起的巨大的情感震荡。“离骚”二字恰到好处的概括了诗的情感内容与表现方法。其命题技巧之高,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注释:
[1][2][3]《<穆天子传>及其著作时代》《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页、第16页、第16页。
[4]转引自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0年11月版第5页。
The further study on Xiyou and the Title’s meaning of Li Sao
By Xu Fuho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expcains about Xiyou and the title’s meaning of Li Sao. The article tries to find the purpose of Xi you,and it points out that Xi you is after Xi Wang Mu, a goddess living in heaven. It proves that“Qiunü” is for the purpose of realizing his ideals with the king. The article also tries to analyze the title’s meaning of Li Sao, and thinks it expresses the pain of having been sent into exile by the king of chu kngdomby a metaphor of a woman being abandoned.
[Key words] Qu Yuan Li Sao wander to the west title’s mean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