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 平
来源:http://sdxk.nttc.edu.cn/sdxk/qkzx/00120.htm
【《文心雕龙》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芜湖 241000)
--------------------------------
[摘 要] 1977年以来的二十余年是《文心雕龙》研究的繁盛期,出版“龙学”专著近七十种,发表论文一千多篇。专著大致可以分为校注译释、理论研究、工具书和论文集四大类。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则涉及到“龙学”的诸多方面,如刘勰生平思想研究、《文心雕龙》文本研究以及“龙学”史研究等。此外,不少论文还开辟了“龙学”研究的新领域,如从文化学和系统论的角度研究《文心雕龙》。“龙学”繁盛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近年“龙学”研究已有从繁盛走向萎缩的趋势。所以,要注意培养后续力量,更新研究方法,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学风,以便尽快走出低谷,把“龙学”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研究 龙学 繁荣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S07-005(2000)01-0114-08
[收稿日期] 2000-03-05
[基金项目] 安徽师范大学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李平,男,1962年生,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有《文心雕龙综论》等。
十年“文革”不仅是一场政治浩劫,而且也使《文心雕龙》的学术研究严遭摧残,“龙学”停滞不前。“文革”结束,“龙学”复兴。1977年以来的二十年,《文心雕龙》的研究进入繁盛期。据不完全统计,本期出版的“龙学”专著近七十种,论文则有一千多篇,远远超过以前的总和。
一
近二十年“龙学”研究专著大致可以分为校注译释、理论研究、工具书和论文集四大类。
(1)校注译释
校、注、译、释方面,本期取得了重大成果。王利器的《文心雕龙校证》(1980)和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1982)堪称《文心雕龙》校勘史上的双子星座。王氏《校证》由原来的《文心雕龙新书》增订而来,作者在《序录》中自云:“本书的主要贡献是搜罗《文心雕龙》的各种版本,比类其文字异同,终而定其是非”。该书重在校勘,所据重要版本达二十七种,校订精细,无愧为一部集大成的校本。杨氏《拾遗》在原《文心雕龙校注》的基础上省去了《文心》原文和黄注李补,以增加校注。全书取精用弘,参校各种版本、校注本六十种,引用文献六百多种,对前人校注中的疑难讹误多有补正。附录将长期积累的历代著录、品评、采摭、因习、引证、序跋、版本等材料分别辑录,搜罗完备,有“研究《文心雕龙》的小百科全书”之誉。校勘方面值得一提的还有林其琰、陈凤金伉俪为“元至正本《文心雕龙》”和“敦煌遗书《文心雕龙》残卷”所做的“扫叶拂尘”的校勘工作。《文心雕龙敦煌残卷》是现存最早的写本,户田浩晓教授认为它在校勘上有六善:一曰可纠形似之讹,二曰可改音近之误,三曰可正诸序之倒错,四曰可补脱文,五曰可去衍文,六曰可订正记事内容。元至正本《文心雕龙》为现存最早的刻本。唐元之间,宋本《太平御览》引《文心雕龙》诸篇文字又可补唐写本残卷的不足。林、陈二位多年致力于《文心雕龙》唐、宋、元版本的校勘,终成《敦煌遗书文心雕龙残卷集校》(附《宋本太平御览引文心雕龙辑校》)和《元至正本文心雕龙汇校》二书,嘉惠士林,功劳实大。
周振甫的《文心雕龙注释》(1981)是“范注”以来最为完备的白话注释本。该书因其“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而备受读者欢迎。以往黄叔琳、范文澜、杨明照三家注皆详于典实,该书则因词、义兼释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译注方面本期有较多的著作问世,特别是原先的一些选译本逐渐发展为全译本。例如:陆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选译》由牟世金补译二十五篇而成《文心雕龙译注》(1981),郭晋稀的《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增补为《文心雕龙注译》(1982),周振甫于本期撰写的《文心雕龙选译》(1980)也很快扩展为《文心雕龙今译》(1986)。全译本还有赵仲邑的《文心雕龙译注》(1982)、向长清的《文心雕龙浅释》(1984)、贺绥世的《文心雕龙今读》(1987,其中十六篇为摘译)、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1992)、李蓁非的《文心雕龙释译》(1993)、王运熙、周锋的《文心雕龙译注》(1998)等。此外还有一些选译、选释、选析本,如钟子翱、黄安祯的《刘勰论写作之道》(1984)、穆克宏的《文心雕龙选》(1985)、张长青、张会恩的《文心雕龙诠释》(1982)、祖保泉的《文心雕龙选析》(1985)。诸译本虽然各有特色,但在理解上差异还是太大,以致译文各异,读者难以适从。比较而言,陆、牟的《译注》影响更大一些。因为作者坚持在“读懂原文,搞清本义”的前提下着手翻译,注文不避难点,译文以直译为主,力求表其意蕴,故而读来颇为可信。
校注译释方面还有两部著作值得重视,这就是詹?的《文心雕龙义证》(1989)和祖保泉的《文心雕龙解说》(1993)。《义证》的最大特点是取材弘富,全书一百三十多万字,校字释义时广泛收集古今中外的各种材料,以求片善不遗,实际带有“集注”的性质。然而在求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选择不够精当的毛病。《解说》是作者在《选析》的基础上增订扩充而来,全书七十万字,主要由注释和解说两部分构成,注释简明而解说详尽。各篇解说均就原文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展开论证,对历来认为重点、难点问题,更是详加剖析,且多有精解新见,具有长于理论分析的特色。
(2)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的专著又可分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种。综合研究方面有陆侃如、牟世金的《刘勰和文心雕龙》(1978)、詹?的《刘勰与文心雕龙》(1980)、张文勋、杜东枝的《文心雕龙简论》(1980)、孙蓉蓉的《文心雕龙研究》(1994)等,这些综合研究大都属于概述一类,既注意“龙学”知识的普及,又不失自己的独到见解,且篇幅适中,于一般“龙学”爱好者大有裨益。此外,牟世金晚年抱病撰写的《文心雕龙研究》(1995)则堪称综合研究中的扛鼎之作,它是牟先生一生《文心雕龙》研究的总结性著作,是对《文心雕龙》的再认识再估价。王元化在该书《序》中说:“书中那些看来平淡无奇的文字,都蕴涵着作者的反复思考、慎重衡量,其立论之严谨,断案之精审,我想细心的读者是可以体察到作者用心的。”[1]
专题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文心雕龙》创作论、风格学、文学史论、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诸多方面。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1979)在本期理论研究方面影响最大,该书是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以来《文心》义理阐释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又一部力作。作者把熊十力“根底无易其固而裁断必出于己”的警句作为理论研究的指导原则,以三个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史哲结合)为具体研究方法,凭借其深厚的国学修养和娴熟的现代美学理论知识,通过严谨细致的考证,全面深入的比较,将《文心雕龙》创作论上升到现代文艺理论的高度,作出了今天应有的科学“裁断”,真正实现了《文心雕龙》阐释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此,该书不仅为《文心雕龙》研究,而且也为古代文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詹?的《文心雕龙的风格学》(1982),把风格当作贯穿《文心》全书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作者认为“风骨”是刘勰主张的最理想风格,进而详细论述了个性与风格、才思与风格、时代与风格、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然而,全面系统地论述风格问题,稍有不慎便会产生庞杂的弊端。正像有人指出的,詹先生把与风格相关的论述都当作风格本身来阐述,显得庞杂而失之准确。张文勋的《刘勰的文学史论》(1984),则系统清理了刘勰的文学发展史观。该书从论述《文心》中的“文学发展史总论”开始,进而就“先秦文学”、“秦汉文学”、“建安正始文学”、“两晋及宋齐文学”分别展开分析,揭示了刘勰丰富而深刻的文学史意识。略嫌不足的是,该书未能将刘勰的文学史观放在整个古代文论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探索其成困,指明其影响。
《文心雕龙》的美学研究成为本期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与以前只有一篇研究刘勰美学思想的论文形成鲜明对照,本期不仅有三十篇专题论文,而且还出版了四部专著,即缪俊杰的《文心雕龙美学》(1987)、易中天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1988)、赵盛德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1988)、韩湖初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体系初探》(1993)。缪著试图站在时代文艺理论的高度,运用比较的方法,考察《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指出它在世界美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易著是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作者从文学本体、创作规律和审美理想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以揭示《文心雕龙》蕴含的美学理论体系。赵著则在有限的篇幅里探讨了刘勰的美学观、《文心》的美学理论体系和审美理想等问题。韩著重在对刘勰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上述论著都在《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分析尚停留在现象的罗列上,缺乏对《文心》深层美学意蕴的揭示和探源;有的论述前后概念不一致,对《文心》美学范畴缺乏精确的理解;有的比较研究显得牵强附会,未能准确把握由中西不同文化特质导致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理想的差异性。相比之下,最近出版的寇效信遗著《文心雕龙美学范畴研究》,倒是一部功力深厚、考辨精审的《文心雕龙》美学研究专著。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问题在以前一直没有正面的专题研究,而在本期则成为论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从1981年牟世金发表第一篇专论《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以来,至今已有二十多篇这方面的文章,且有好几部专著问世。杜黎均的《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1981),认为《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严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由“文学和现实”、“内容和形式”、“文学的特征”等七个部分组成。为了帮助读者认清《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作者还在“范注”二表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份更为详细的“《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体系表”。该书的最大问题是为刘勰套西装,作者不是经过严密的考证而是随意运用现代文学理论的观点解释刘勰的文学理论,这种随意拔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张少康的《文心雕龙新探》(1987)是一部着力探讨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著作,该书的最大特点是从文史哲多层面收集材料,以辨明刘勰文学理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全书尽管也是从文学的本质与起源、构思与想象、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等现代文学理论观点出发,研究刘勰的文学理论体系,但由于作者立足于材料的发掘与整理,所以观点虽新,却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石家宜的《文心雕龙整体研究》(1993)则另有高见,该书在作整体研究时,并没有用现代文学理论概念将刘勰著作任意切割、组合,而是客观地从原著自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寻找统一性的根据,这构成了该书的鲜明特色。作者把《文心》上篇头五篇与下篇头五篇当作全书总的指导思想和“商榷文术”的纲领,指出这两部分之间的“体”与“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文心》上篇与下篇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这样做,“就像牵住了对《文心雕龙》进行整体研究的牛鼻子”。应该说这是一种贴近古人、切合原著的好方法,只是在具体操作时效果没有作者预想的那么好,可能因为书中大部分内容是由以往论文构成,作者尚未及对其进行综合改造所致。
以上几方面的专题研究均能纵贯全书,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的研究模式,表明“龙学”研究的总体水平在提高。然而,相对于校注来说,理论研究还是比较薄弱,像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和牟世金的《文心雕龙研究》那样功底深厚又具突破性的权威著作,毕竟太少了!
(3)工具书
本期《文心雕龙》研究兴盛发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一批“龙学”工具书,这是“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1987年吴美兰编纂的《文心雕龙研究成果索引》和朱迎平编纂的《文心雕龙索引》同时问世,前者广泛收集海内外“龙学”研究成果,后者就《文心》的文句、人名、书名、篇名等编排索引。两种《索引》虽然都较粗略,但是对于如火如荼的“龙学”发展态势来说,毕竟是解了燃眉之急,故为学林称善。冯春田继《文心雕龙释义》(1986)之后又推出更为全面的《文心雕龙语词通释》(1990),该书汇释《文心》所用语词近九千条,类似《文心》语词释义大全,虽然有些笨拙,“亦‘龙学’之一翼”(牟世金语)。“龙学”界一直盼望的《文心雕龙辞典》,本期终于有了两部。贾锦福主编的一部于1993年率先出版,周振甫主编的另一部也于1996年问世。后出的一部因为撰稿人相对集中(主要是周振甫、刘跃进、赵立升三位),各词条的解释也就比较统一,全书整体性更强一些,特别是所附《元至正本文心雕龙汇校》,更加彰显了该《辞典》的学术价值。尽管如此,贾氏及其同仁所编《辞典》的首出之功仍不可没。工具书方面最重要的当数杨明照挂名主编的《文心雕龙学综览》(1995),这部凝聚着众多“龙学”专家心血的集大成之作,虽然姗姗来迟,但却以其全面性和权威性受到“龙学”界的高度赞许,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龙学小百科”。正如王元化在《序》中所说:“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成立十二年以来,除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定期刊行学刊外,较重要的工作就是编辑这部《文心雕龙学综览》了。编辑工作历时三年,撰稿者有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七十多位学者,全书六十余万言。这样一部由海内外学人共同编纂的煌煌巨制,在大陆还是一件创举。”[2]
以上工具书的出版,对于促进“龙学”的进一步发展,补助海内外学术交流,均有无量功德。然而,无庸讳言,大陆“龙学”界在工具、资料方面所下的功夫还不够。近十年来的“龙学”研究成果尚无人做统计索引工作,像日本冈村繁编纂的那样详尽的《文心雕龙索引》大陆还没有,而朱氏《索引》显然已不够用了!
(4)论文集
本期“龙学”的又一个特点是一些论者的《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纷纷出版,这是以前所没有的,它标志着诸多论者的“龙学”研究由零打碎敲走向全面系统。这些论文集主要有:马宏山的《文心雕龙散论》(1982)、牟世金的《雕龙集》(1983)、蒋祖怡的《文心雕龙论丛》(1985)、毕万忱、李淼的《文心雕龙论稿》(1985)、王运熙的《文心雕龙探索》(1986)、涂光社的《文心十论》(1986)、李庆甲的《文心识隅集》(1989)、穆克宏的《文心雕龙研究》(1991)王明志的《文心雕龙新论》(1994)等。另外,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会刊《文心雕龙学刊》也在本期出版了1—7辑,1994年会刊更名为《文心雕龙研究》,现已出至第3辑。这些论文集中的论文所研究的范围,几乎包括“龙学”的各个方面,涉及各种专题,堪谓“龙学”兴盛期的盛事。
二
本期发表了一千多篇论文,讨论的问题涉及到“龙学”的诸多方面。其中有些问题是接着以前继续讨论,但深度已不可同日而语;有些问题则为本期所独有,开辟了“龙学”研究的新领域。
(1)刘勰生平研究
杨明照的《梁书刘勰传笺注》经大量增补修订后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1辑,这是刘勰生平方面考订最精、影响最大的文章,使我们对刘勰的家世和生平的基本情况有了大体的了解,对研究刘勰确有“知人论世之助”(牟世金语)。同时,有关刘勰生平的研究,台湾、日本和大陆其他学者也有不少创获,牟世金的《刘勰年谱汇考》(1988)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汇集在一起,并按以己见,为人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在刘勰生平研究方面分歧较大的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刘勰早年为何入定林寺,王元化主“家贫”说,杨明照持“信佛”说,张少康则认为是为了“寻求政治出路”。[3]二是刘勰的卒年,范文澜推断为521年,赵仲邑、穆克宏、牟世金、周振甫、詹?等人的看法接近范说;李庆甲考订为523年,郭晋稀、祖保泉从李说;杨明照则认为在538—539年间。[4]三是刘勰出身士庶问题,学术界向以刘勰出身士族,王元化在《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庶族说,认为“刘勰并不是出身于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赞成庶族说并加以补证的还有程天祜和牟世金。[5]王利器和马宏山坚持认为刘勰出身士族,[6]周绍恒则在《刘勰出身庶族商兑》一文中,对士族说作了进一步论证。辨清刘勰出身士族还是庶族,有助于对刘勰作出更符合实际的全面评价,但也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陷入出身决定论的危险境地。四是《文心雕龙》成书年代问题,“龙学”界多数学者同意清代刘毓崧的考证,认为《文心雕龙》写定于齐末;自本期开始,施助、广信、叶晨晖、夏志厚、周绍恒、贾树新等人先后撰文,对刘氏考证提出质疑,认为《文心雕龙》成书于梁初。[7]《文心雕龙》的成书年代问题直接决定着对刘勰生年的推断和对《文心》本文的理解,所以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弄清事实真相是十分必要的。
(2)刘勰思想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儒佛道玄展开讨论。1980年马宏山发表了《论〈文心雕龙〉的纲》,该文认为“刘勰的指导思想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佛道是《文心雕龙》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此论一出立即在“龙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许多论者撰文反驳此说。李庆甲的《〈文心雕龙〉与佛学思想》认为:“《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属于儒家”,是“一部与佛学唯心主义对立的儒家文论”。孔繁的《刘勰与佛学》也指出:“《文心雕龙》不以玄学佛学作指导,而以儒学作指导。”但是,马宏山提出佛道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在“论纲”的基础上又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并汇集为《文心雕龙散论》一书。这表明本期佛道论比以前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观点。儒佛之争的同时,也有不少论者认为刘勰主要受老庄道家和魏晋玄学的影响。皮朝纲的《〈文心雕龙〉与老庄思想》、张启成的《〈文心雕龙〉中的道家思想》、蔡仲翔的《论刘勰的“自然之道”》和《王弼哲学与〈文心雕龙〉》、严寿澄的《道家、玄学与〈文心雕龙〉》、姚汉荣的《〈文心雕龙〉与魏晋玄学》等,均主此说。持儒家思想主导说者仍属多数,但对佛道说和道玄说者所举出的大量事例和进行的有力论证,儒道说者也不能无动于衷。于是,原先那种认为刘勰“严格保持儒学的立场”,完全“拒绝佛教思想混进来”的纯粹儒家说已不存在,多数论者主张儒家思想是刘勰的基本思想或主导思想,但刘勰同时也受到佛道玄思想的影响。如张少康的《〈文心雕龙〉的原道论》就说:“刘勰的文艺思想既有其主导方面,又有其复杂的、兼容并包的方面。即以‘道’来说,既是哲理性的道,又是具体的社会政治之道;既以儒家为主,又兼通释老。”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王元化《〈文心雕龙〉札记三则》、《思想原则和研究方法二三问题》等文中作了分析:“当时学术思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儒、释、道、玄之间形成了一种既吸收又排斥,既调和又斗争的复杂错综的局面”;“当时没有不掺入任何其他思想绝对纯粹的儒家,也没有绝对纯粹的玄学和佛学”。因此,“刘勰虽然在《文心雕龙》中恪守儒学风范,但是他对于作为当时时代思潮的释、道、玄诸家,也有融合吸收的一面”。由儒、释、道、玄各执一端到以儒为主诸家并存,这是本期刘勰思想研究的重大进步,因为刘勰的思想并不是单一的,体现在《文心雕龙》中更是如此,这已基本成为“龙学”界的共识,只是对各家思想在书中所占的比重看法仍然不一。漆绪邦认为:“以道为体,以儒为用,才是刘勰论文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涂光社也认为:“《文心雕龙》杂糅经魏晋玄学改造的各家思想,有开放的特点,儒道是其互为补充的两个主要侧面”。[8]李平的《论〈文心雕龙〉的体用之道》又从先秦文化渊源、魏晋时代风尚和《文心》总论、创作论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刘勰“道体儒用、体用结合”的文学指导思想。汪春泓的《关于〈文心雕龙〉之佛教渊源的新思考》和邱世友的《刘勰论文学的般若绝境》,则从魏晋儒道释合一的社会思潮着眼,分析了佛学对刘勰的影响,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3)《文心》单篇研究
对《文心雕龙》五十篇进行单篇研究的论文在本期占了很大的的比重,除文体论尚有少数几篇没有专论外,其他各篇几乎都有专门研究文章,像《原道》、《辨骚》、《神思》、《体性》、《风骨》、《情采》、《通变》、《物色》等重要篇目,研究文章都有几十篇甚至上百篇。这里仅就《神思》和《风骨》篇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见本期“龙学”微观研究之深入。王元化首先提出:“《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牟世金、周振甫、张少康等人均赞同此说,并从不同角度对“总纲”说作了发挥。对《神思》篇的总纲地位虽然有了一致的认识,但对“神思”含义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王元化主“想象”说,牟世金持“艺术构思”说,詹?则认为是“形象思维”。准确理解“神思”概念的含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对《神思》篇理论意蕴的发掘。邱世友的《刘勰论〈神思〉》认为:“刘勰作为形象思维的神思论,就是建立在心和物这个关系上的;心物同一是神思论的基础,又是它的归结。”萧洪林的《刘勰论艺术想象的特征》一文,将“神思”理解为一种想象活动,并概括其四个方面的特征,即自由性、形象性、虚拟性和感同身受。“意象”作为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首先出现在《神思》篇中,郭外岑的《释〈文心雕龙·神思〉篇》对“意象”的形成、特征和意义作了全面分析,认为“刘勰提出的‘意象’说,确是我国古代艺术思维理论发展的一大飞跃,使我国传统的‘言志’‘缘情’的诗歌创作认识又大大深化了一步,从而更深刻地接触到了艺术创作的本质”。亦武的《刘勰的神思说和黑格尔的想象论比较研究》、梅家玲的《刘勰神思论与柯灵芝想象说之比较与研究》,分别就《神思》篇作中西比较研究,以见其理论价值。还有人认为:《神思》论述的是一个由构思和表达构成的二层次创作思维活动系统,其主要特点有整体性、层次性、适应性和目的性,虚静与技巧分别是构思与表达的前提。构思系统主要是情感的对象化活动,其要素有想象、物象和情感;表达系统主要是意象的物化活动,涉及语言、声律、比兴、修饰诸要素。[9]这是运用系统论方法对《神思》篇所作的深入细致的研究,颇有新意。
《风骨》篇仍然是本期研究的重点,并开始从总体上出现某些统一的趋势。“不少研究者逐步确认‘风骨’问题是刘勰针对齐梁文风提出的审美理想或审美标准;‘风骨’最基本的特征是‘力’,是阳刚之美。”[10]涂光社的《〈文心雕龙·风骨〉篇简论》认为:“‘风’是一种‘力’,‘骨’也包含着‘力’;刘勰批判的是文学创作的‘无力’、‘力沉’,强烈要求作品具有‘遒’、‘劲’、‘健’的力。一言以蔽之,《风骨》篇是一篇专论文学艺术动人之力的杰作。”祖保泉的《〈风骨〉臆札》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风骨’——文情并茂的、刚健朗畅的力的美!”刘建国的《〈风骨〉浅尝》认为:“风”是“艺术感染力”,“骨”是“艺术表现力”。曹顺庆的《“风骨”与“崇高”》也说:“‘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基本特质的阳刚之美”。这种认识上的一致性与以前的歧义迭出相比,无疑是一个进步。本期《风骨》篇研究的另一个进步是,一些论者联系《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和美学思想对“风骨”进行深入阐发,从而超越了对“风”、“骨”的概念进行罗列排比的研究方式。石家宜的《“风骨”及其美学意蕴》认为:如果我们能从整体着眼,把“风骨”放在与其它部分的有机联系中,找到它在《文心》体系中的位置,对“风骨”这个命题的来龙去脉作一番历史的考察,那么,我们的探讨就可能取得比较切实的进步。牟世金的《从刘勰的理论体系看风骨论》,正是从理论体系着眼来探讨这个问题。文章指出:“儒家对待‘志’、‘言’、‘文’三种关系的原则,也贯穿于《文心》全书,《风骨》篇的‘风’、‘骨’、‘采’三者的关系,不过是儒家‘志’、‘言’、‘文’三种关系的翻版。”张少康的《齐梁风骨论的美学内容》则将视野扩展到整个齐梁时期的诗文书画理论中的风骨论,在更广阔的范围中对“风骨”的美学内涵作综合考察,得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近年又有人把“风骨”与人格精神理想联系起来,从儒道风骨、英雄品评与建安风力等角度,探讨刘勰“风骨”论背后所映现的人格理想的精神义旨,认为“‘风骨’论所映现出的人格精神是以儒家‘大丈夫气’为主,又兼有法家的‘严峻’和道家的‘通脱’等糅合而成的,具有一种‘英雄之气’,或说是‘英雄人格’的理想精神。”[11]尽管这种观点尚未得到“龙学”界多数人的认可,但毕竟是一种新的思路。最近,郁沅又撰《〈文心雕龙〉“风骨”诸家说辩正》一文,在剔除了一些无据之谈后,作者认为各家对“风骨”的解释虽互有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并就两派观点进行辩正,指出两派最主要的分歧是在对“骨”的不同理解上。经过分析论证,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刘勰所说的‘骨’,既包含对事义的要求,也包含对如何安排事义的要求,还包含对文辞的要求,是义理与文理的统一。”[12]
(4)“龙学”研究的新领域
本期发表的论文还在一些方面开辟了“龙学”研究的新领域。首先,不少论者开始关注“龙学”史,对《文心雕龙》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牟世金撰写的四万余言的《“龙学”七十年概观》堪称这方面的力作,该文将黄侃以来(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龙学”分为诞生、发展和兴盛三个时期,对每个时期研究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具有《文心雕龙》研究简史的性质。对一个时段“龙学”概况的研究有王运熙、李庆甲、杨明的《建国以来国内〈文主雕龙〉研究情况概述》,石家宜的《〈文心雕龙〉研究的勃兴》等文。祖保泉的《试论杨、曹、钟对〈文心雕龙〉的批点》和《〈文心雕龙纪评〉琐议》,则是对明、清《文心雕龙》研究成果所作的清理和探讨。曾晓明的《〈文心雕龙札记〉论〈原道〉与〈风骨〉》、李平的《“范注”三论》和《“范注”三题》,分别对“龙学”的两部名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刘凌的《向着整体上升》、戚良德的《历史的选择》、滕福海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研究述评》,则对“龙学”的研究方法、美学和理论体系研究几个专题作了评述。近年还有一些对百年“龙学”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的文章,如涂光社的《现代〈文心雕龙〉研究述评》、张少康的《〈文心雕龙〉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李平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等。这些“研究之研究”标志着“龙学”已进入成熟和自觉的阶段。
其次,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些论者还注意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文心雕龙》。张少康的《〈文心雕龙〉与我国文化传统》和《再论〈文心雕龙〉和中国文化传统》、李欣复的《从文化学看〈文心雕龙〉》、李时人的《文化意义的〈文心雕龙〉和对它的文化审视》、刘凌的《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与〈文心雕龙〉的文化价值》、朱良志的《〈文心雕龙·原道〉的文化学意义》、李平的《论〈文心雕龙〉的文化意蕴》等,都属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而这方面后续性的发展,正方兴未艾。1998年《文心雕龙》第六次年会提交的二十篇论文中,从文化学角度研究的论文就有三篇。
第三,本期还有几篇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文心雕龙》的文章,也值得注意。就思想、方法立论的有马白的《论〈文心雕龙〉的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就结构体系立论的有黄广华的《从系统论看〈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体系》,就批评标准立论的有刘文忠的《刘勰的批评标准系统论》,从单篇入手的有李平的《〈神思〉创作系统论》。这方面的论文虽然还不多,但毕竟更新了方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
“龙学”繁盛期的研究虽然较前期更深、更细、更广,且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开辟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但也有一些问题,其中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近年“龙学”研究已有从繁盛走向萎缩的趋势。这种趋势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成果的数量九十年代比八十年代少,近年更是锐减。“龙学”繁盛期的头五年,就出版专著十八部,发表论文四百多篇,这种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以来共有专著十余部,而1995年以后除会刊《文心雕龙研究》以外,只有三部专著,论文不足百篇。二是成果的质量有所下降,就专著而言,九十年代在校注译释和理论研究方面虽有《文心雕龙解说》(祖保泉)、《文心雕龙研究》(牟世金)和《文心雕龙美学范畴研究》(寇效信)三部重要著作,但相对八十年代来说,功力深厚的权威性著作毕竟少多了。从论文来看,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例如:近年一些研究刘勰折衷方法的文章,尚未达到周勋初、张少康八十年代所写文章的水平;[13]论《神思》篇有关想象和形象思维方面的文章近年也有不少,然所论大多未超出邱世友文章已讨论过的范围;[14]而中西比较研究方面的文章写得也很粗浅,不及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所论浑厚圆融。三是研究队伍存在后继乏人的隐忧,老一辈专家大部分因年事已高而退出“龙学”研究领域;一些成绩卓著的中年学者如牟世金、李庆甲、寇效信等又因病而早逝,还有一些则改变了主攻方向;青年学者中专事“龙学”研究的现在也很少,至今尚没有一篇专门研究《文心雕龙》的博士论文问世。[15]
“龙学”近年冷落以至于此,无怪乎有人认为《文心雕龙》已没有什么问题好研究了!“龙学”已经走到尽头了!不错,三万七千字的《文心雕龙》迄今研究论著已近四千万言,“龙学”方面的几乎每一块“砖”都被人敲过,生平事迹,版本校勘方面如无新的材料发现,研究确实也很难有大的进展。尽管如此,“龙学”还是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首先,思想、理论方面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还可以继续展开讨论,同时也可以开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文心雕龙》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可以深入下去,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著作。其次,“龙学”还有一些总结性的工作需要做,校注方面《文心雕龙》还没有一部包括汇校、汇注、汇评的真正的“集注”本;本世纪“龙学”研究成果急需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总结,因为《文心雕龙》至今还没有一部研究史,有的只是两部论文选。[16]复次,应加强对港台及海外《文心雕龙》研究成果的介绍和翻译工作,特别是台湾和日本“龙学”研究很发达,有许多高水准的研究专著和论文,目前大陆对这些研究成果虽然也做了一些总结和翻译工作,[17]但还很不够;近年港台及海外《文心雕龙》研究的新情况,我们还知之甚少。目前“龙学”研究既处于低谷又有事可做,那么如何把该做的事做好从而走出低谷,就成了问题的关键。首先,要注意培养后续力量,必须有一只强有力的研究队伍,才能提高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一些总结性开创性的工作往往需要研究者多年埋头苦干、潜心研究方可取得成效,所以现在就必须抓紧培养有志于献身“龙学”的青年人才。其次,要注意更新研究方法,寻找新的研究角度和切入点,这样研究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年黄侃更新了研究方法不仅使自己的研究超越了前人,而且使范文澜、刘永济等诸多学人受益非浅;王元化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使自己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峰,也给青年学子颇多启迪。现在,“龙学”研究又面临方法陈旧、难以突破的境地,如果我们能融合传统的乾嘉考据方法、日本的微观研究方法和西方的宏观研究方法的长处,形成一种学不分中外、亦无论古今的新的阐释学方法,则对于推动“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肯定大有裨益。第三,要致力于创造一种良好的学风,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术规范,这对于避免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是特别重要的。第四,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龙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港台及海外学者一些好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的思维,当然也有助于我们把“龙学”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注释:
[1]王元化:《〈文心雕龙研究〉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2]王元化:《文心雕龙学综览·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3]王说见《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1辑,又收入作者《文心雕龙创作论》一书;杨说见《梁书刘勰传笺注》,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1辑,又收入作者《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一书;张说见《刘勰为什么要依沙门僧? 》,载《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4]范说见《文心雕龙注》;李说见《刘勰卒年考》,载《文学评论丛刊》第1辑,又收入作者《文心识隅集》一书;杨说见《刘勰卒年初探》,载《四川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又收入作者《学不已斋杂著》一书。
[5]程天祜:《刘勰家世的一点质疑》,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牟世金:《刘勰评传》,载《中国著名文学家评传》,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6]王说见《文心雕龙校证·序录》;马说见《对刘勰“家贫不婚娶”和“依沙门僧? ”的看法》,载《文心雕龙学刊》,第1辑。
[7]施助、广信:《关于〈文心雕龙〉著述和成书年代的探讨》,载《文学评论丛刊》,第3辑;叶晨晖:《〈文心雕龙〉成书的年代问题》,载《山西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夏志厚:《〈文心雕龙〉成书年代与刘勰思想渊源新考》,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1 辑:周绍恒;《〈文心雕龙〉成书年代新考》,载《文心雕龙学刊》,第6辑;贾树新:《〈文心雕龙〉历史疑案新考》,载《文心雕龙研究》,第1辑。
[8]漆说见《以道为体,以儒为用》,载《北京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涂说见《文心十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李平:《〈神思〉创作系统论》,载《文艺研究》,1989年第5期。
[10]牟世金:《“龙学”七十年概观》,见《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序》。
[11]陶礼天:《刘勰“风骨”论新探》,载《文心雕龙研究》,第3辑。
[12]郁沅:《〈文心雕龙〉“风骨”诸家说辩正》,载《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6期。
[13]周文:《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说述评》,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1辑;张文:《擘肌分理 唯务折衷——刘勰论〈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2期。
[14]邱文:《刘勰论〈神思〉——一个心物同一的形象思维过程》,载《文心雕龙学刊》,第1辑。
[15]据悉今年北大张少康的一位博士生是以《文心雕龙》研究为博士论文通过答辩的,只是成果尚未正式出版。在台湾,沈谦曾在王梦鸥、李辰冬两位导师的指导下,撰《〈文心雕龙〉之文学理论与批评》,获文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有两篇博士论文以《文心雕龙》为题,一篇是Donald Gibbs所写的《〈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一篇是Paul Youg—shing Shao所著的《刘勰:理论家、批评家、修辞学家》。
[16]甫之、涂光社主编:《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1949—1982),齐鲁书社1988年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选编:《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牟世金的《台湾文心雕龙研究鸟瞰》(1985)一书,对台湾“龙学”研究成果作了较详细的评介;对日本“龙学”研究成果的翻译有:王元化选编的《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1983)、彭恩华编译的《兴膳宏文心雕龙论文集》(1984)、曹旭翻译的户田浩晓教授的《文心雕龙研究》(1992)。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Wen Xin Diao Long in Recent 20 Years
By Li Ping
[Abstract] It has been the booming time of studying Wen Xin Diao Long since 1977.About 70kindsof monographs and over 1000 theses have been published, the monographs can be d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collation,annotation translation and explaination, theretical regearch, reference books and collected works; the theses cover from Liu xie’s life story his opinions&theories.textual study to the history of Wen Xin Diao Long research, some of the theses have explored new fields of research. However, there still some room for improvement. We must contrive to train our successors, to renew our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tribute to push the studies of Wen Xin Diao Long to a higher level.
[Key Words] Wen Xin Diao Long research the studies of long bo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