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3 09: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四个世界与语境
当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同四个世界发生关系时,四个世界就成了四种语境,或者说,把四个世界的理论运用到语境方面来,就可以得出如下四种语境:
A语言世界的语境 B物理世界的语境
C文化世界的语境 D心理世界的语境
这四种语境也是分层次的,是二元对立的:
A 语言世界的语境和非语言世界的语境
B非语言世界的语境:物理世界的语境和非物理世界的语境
C非物理世界的语境:文化世界的语境和心理世界的语境
这里的每一种语境同样可以再区分。
1.语言世界的语境
语言世界的语境通常指的是话语或者文本的上下文,指的是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里将其称为小语境,认为“小语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语体和风格层次,语体和风格是笼罩在整个话语之上的一种语境因素。二、语言材料的层次。在语言材料层次上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语音环境,(二)语义环境,(三)语法环境。”(318页)
2.物理世界的语境
物理世界的语境是指与语言交际有关的物理世界的各种因素,通常指时间、场景(地点)、参与者(表达者和接受者)、媒介(交际方式:交际的渠道、代码,语体、风格、交际双方的距离等)。
物理世界的语境还可以分为: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显性语境和潜性语境、现实语境和可能语境等。
3.文化世界的语境
文化世界的语境是指与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世界的各种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交际时的文化氛围、民族文化的传统等。交际活动是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一种文化行为,在相同的物理环境中,不同文化的人必然会对同义手段作出不同的选择,也必然会都对同样的话语作出不同的反应和评价。
文化世界的语境是排除多义现象的重要手段。许多多义的语言现象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就变成了单义的。
文化世界的语境是评价言语和行为是否得体的重要标准。有些话语和行为在此文化语境中是得体的,而在彼文化语境中则是不得体的。
4.心理世界的语境
心理世界的语境是指交际活动中的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或空间。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心理,这不但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且把这一个人同那一个人区别开来。人类的交际活动是交际双方的一种特定的双向心理活动。在交际中,是表达者的心理制约着他对同义手段的选择,制约着接受者的解码活动,决定了交际的效果。交际双方的心理层面又分为自觉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它们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严格地说,任何话语的真正的涵义都是交际双方心理活动的产物。每一个交际者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心理世界的需求来理解和创造会话涵义的。”[7]双关语是交际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交际双方相同的心理语境。同一句话,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说出,其涵义可能不同;同一句话,具有不同心理的不同的人说出,涵义可能不同;同一句话,具有不同心理状态的接受者可能会理解为不同的涵义,等等。正如王希杰所说:“心理世界的语境应当区分表达者的心理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同样的一个话语,一个行动,不同的接受者从不同的接受语境出发,接受效果大不相同。”[8]
心理世界的语境还可以分为常规心理语境和超常心理语境。
八、四个世界的同义手段
从“修辞学是一门研究同义手段选择的运动之学”的意义上说,同义的“义”来自四个世界。“在引进了四个世界的理论之后,也就可以把‘同义手段’中的‘义’分化为四种:语言世界的意义、物理世界的意义、文化世界的意义和心理世界的意义。”[9]而义“同”的条件就存在于四个世界之中,于是,四个世界中就有了同义手段:语言世界的、物理世界的、文化世界的、心理世界的。
在语言世界中,同一个语言符号、词语和句子,都有多种同义形式,这就是语言世界的同义手段。例如不同音节的词就可构成同义手段:读—阅读、诗—诗歌、妈—妈妈、中—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维护和平—维和、好书—书好、我读书—书我读,等等。
在物理世界中,就语言符号同客观事物的关系而言,凡指称同一个物理事件、概念、判断的语言形式,就构成了一个集合体——物理世界的同义手段。如:太阳、日头、阳婆儿、老阳儿等。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命名,就是不同的称呼,这些不同的称呼就构成同义手段。如:历史上,围棋有不少有趣的别称:“方圆”、“河洛”或“吴图”、 “乌鹭”或 “黑白”、 “手谈” 、“烂柯”、“坐隐”或“坐稳” 、“忘忧”、 “玉楸枰”(“枰:即棋盘)、“略阵”、“围猎”、“坐藩”等。
在文化世界中,就语言符号同文化的关系而言,凡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中能够表达相同意义的语言符号,就属于同一文化世界的同义手段。如在汉文化中:鸳鸯、蝴蝶、红豆、比翼鸟、比目鱼、连理枝、同心结等都是“爱情”的比喻说法;老虎嘴里拔牙、老虎背上拍苍蝇、老虎嘴上拔胡子、阎王爷嘴上拔胡子都是“危险”的意象符号。
在心理世界中,就语言符号同人们的心理世界的关系来看,凡是能够引起交际对象相同心理联想的语言符号,都是心理世界的同义手段。如对阿Q来说,“癞疮疤、光、亮、灯、烛、保险灯”都是同义手段。汉语中利用同音近音而构成的谐音联想也是构成心理世界同义手段的途径之一,如谐音歇后语:飞机上放炮——响(想)得高。谐音双关: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别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宋·朱敦儒《柳枝》)“柳枝”谐音“留子”,双关两层意思。心理世界的同义手段不一定就是语言世界的同义词语。
引入四个世界理论把同义手段先划分为四个类型,再概括为两大类:语言世界的同义手段和非语言世界的同义手段,这可以看作是对“言语表达中的同义手段”的又一次切分。
九、四个世界与得体性原则
得体性原则是修辞学的最高原则。如果将四个世界理论同得体性原则相结合,就有了四个世界的得体性,但四个世界对得体的要求各不相同,于是,就有了语言世界的合格性、物理世界的合理性(真实性)、文化世界的可解释性、心理世界的可接受性。
1.语言世界的合格性
话语的构建具备了语音的规范性、文字符号的正确性、句法构拟的合法性等,就算在语言世界里有了合格性,即有了得体性。反之,一个句子在语言世界内并没有做到规范、合格,也就是说没有做到对语言世界的得体。
2.物理世界的合理性
任何话语所表达的语义如果与物理世界切合,具有一致性,合乎情理,语义与事实之间等值,语义的逻辑基础能够成立,那就可以推定话语做到了得体,这种得体就是对修辞的物理世界的得体。否则,就是不得体的。
3.文化世界的可解释性
文化是语言世界反映物理世界的中介,文化世界的因素包括文化传统、文化背景、地域文化现状、社会时代环境等。话语是否得体,必须看它是否能够得到文化世界的合理解释和有力支持。具体地说,要看话语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否一致,与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否一致,做到了一致就是得体的。
4.心理世界的可接受性
心理世界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如:接受主体由于长时期形成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鉴赏惯性、对某些句子的偏爱、个人的心理联想能力、态度的好坏、心理暗示、潜意识、心理定势、文化素质等等,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心理因素,一个是社会心理因素,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制约着对话语的恰切评估。话语是否得体,还要看其是否同接受者的个人心理因素或社会心理因素一致,能不能为接受主体理解和容纳。如能,就算具有了心理世界的可接受性,达到了得体性要求,否则,就是不得体的。
十、“四个世界”理论的特色
三一语言学的“四个世界”理论是很有特色的理论。
1. 有强大的概括力和解释力
以语言世界为核心的四个世界理论,概括了与语用和修辞有关的一切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并同显与潜、零度与偏离交织,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语言学网络体系。四个世界理论是三一语言学体系的总纲,用它可以较好地解释一切语用现象和修辞现象。
2. 简明、科学、有用
四个世界理论遵循科学的最简单性原则,简明而易于把握,自它产生以来,许多人自觉地以此为理论武器,研究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领域的语言问题。
3.为修辞学理论探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四个世界的理论突破了“两大分野”和“语言三要素”的框框,将文化和心理纳入修辞研究,为修辞学理论探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化心理视点,拓展了修辞研究的视域。
4. 具有普遍的方法和方法论意义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刘立群在北京二外讲授“科研方法论”时说:
我国语言修辞学家王希杰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提出一种四个世界论。……他在《修辞学通论》一开头说是要提出“一个新的修辞学体系”。但是实际上他的理论所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狭义的修辞学,而是已经涉及到哲学核心领域。似乎他自己并没有清楚认识到这点,虽然他的观点目前在中国语言学界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他“力求遵循科学的最简单性原则”,这种观点是对的,这和我说的哲学就是要做出最高、最根本的概括是一致的。此外,他认为研究语言不能仅仅考虑语言、仅局限于语言,这个观点我也同意。[10]
这说明,王希杰提出的四个世界理论不仅在语言学界产生影响,而且已经引起哲学家的重视。四个世界的理论虽然最初是修辞学理论,但因它本身有较大张力,它的涵盖范围和解释力已远远超出了修辞理论范畴,上升到哲学领域,具有了人们认识万象世界的方法和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希杰.略论语言和言语及其相互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1).
[2] 王希杰.修辞和心理[J].语文月刊,19929(12).
[3]徐思益.王希杰对索绪尔学说的发展[A].李名方 钟玖英主编.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C],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4]王希杰 钟敏.四个世界理论的对话[A].李名方钟玖英主编.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C],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249.
[5] 王希杰 钟敏.四个世界理论的对话[A].李名方钟玖英主编.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C],中国文联出版社,253—255.
[6]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86.
[7]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34.
[8]王希杰.四个世界和语境类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 (1).
[9]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