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7-27 09: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鸟寻鱼 于 2004-7-26 21:53 写道:
淮阴的淮剧就是从连云港传过去的 [/quote]
淮剧就是从连云港的淮海戏传过去的
不懂不要乱说
-------------------------------------------------------------------------------------
“淮海戏”最早起源于清乾隆时期海州一带流行的〔拉魂腔〕。经过长期发展,演出范围大为拓宽。后来不断分化,流传各地,形成新的剧种。它的西路,流传到安徽北部的泗州一带,取名为“泗州戏”。它的北路,盛行于徐州及山东南部一带,取名为“柳琴戏”。而长期在连云港、淮阴一带演出的〔拉魂腔〕,建国后,便定名为“淮海戏”。
淮海戏工作者们大胆改革,吸收京、淮、扬、吕等诸剧种声腔的特点,创作出富有“南派”特色的〔三刮调〕,突破传统,自成一格,为盐阜地区人民所喜爱。同时,改革韵律,使演出语言接近盐阜方言。丰富表演程式,把兄弟剧种的表现手段融化应用。于是,“南淮海”独树一帜,正式成为盐阜地区特有的一种“地方戏”。
建国前后,“江淮戏”成为本地影响最大的地方戏,它是三十年代以后,在“江北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光绪三十二年(1907),苏北大水成灾。阜宁裴家桥的何孔德、建湖草埝口的韩太和、上岗石桥头的骆步兴、盐城龙冈的武旭东等,先后逃荒到上海,从唱大篷逐渐发展到进戏院演唱。“江北小戏”的艺人们,通过耳濡目染,不断吸取“南派京剧”的表演技艺,使整体艺术得到极大的提高。不仅让“江淮戏”成为江苏省的三大剧种之一,并且还在东方大都会——上海,占领了一席之地。1953年,筱文艳、何叫天等晋京演出,“江淮戏”正式定名为“淮剧”。
------------------------------------------------------------------------------
btw,这是正式的学术论文
你可以去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