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07|回复: 4

夜宿大水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31 22: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冬天的农村总是黑得快,才下午五点左右,屋外就已一片漆黑。

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水井古建筑群里,我和大水井保护管理所的老张,眼花耳热,围着热烘烘的煤炭炉子对酌。前几天我到一个高山地区采访时,当地人用蜂糖熬包谷酒酒招待我,感觉特别爽。大水井的包谷酒和蜂糖都是上品,老张照方熬制,味道更佳。

已经是腊月二十四了,我依然悠闲而放松,一点急着回家过年的感觉也没有。过去我多次来过大水井,却从来没住宿过。这次陪湖北经济电视台的记者一起来拍片子,正好了结我的一个宿愿。(十月份他们就来过一次,并做过一个节目,在全国40家电视台异地采访活动中获一等奖。今天下午他们急着与去奉节补拍一些镜头,留下我与老张看家。)

几杯酒下肚,一股热流从丹田升起,我脱下衣服与老张继续练。一只名叫“迈克尔”的小狗,猫一样地躺在我脚边,呼呼大睡。迈克尔才满三个月,是一只草狗(利川方言称雌狗为草狗),我不明白,一只中国草狗,何以取一个外国猛男的名字:当然迈克尔也很凶。大水井建筑群的院坝,是当地老百姓过路的一个通道,迈克尔常常站在大门口,居高临下地对过路的老百姓狂吠。大水井保护管理所的一位职工为此很自豪地对我说:你看,迈克尔好厉害。我回敬说:“那当然,它知道自己是保护管理所的,有优越感,所以这样凶恶。”所里的职工都与我极熟悉,听我开玩笑,也不好生气。(当然,后来几天围绕这条小狗,大家唇枪舌剑,玩笑话层出不穷。)

晚上七、八点钟,我们的酒才喝完。几经反侧后的迈克尔也醒来,抖擞精神到外面幽会去了(这年头什么东西都早熟!)。老张忙着收拾饭桌,我拿出张良皋先生的新著《武陵土家》随便翻来看。这书是我特地带到大水井来看的,书中关于大水井的建筑专门有一小节,可见张先生对大水井建筑的重视,而张先生对土家吊脚楼“将军柱”(当地人称之为伞把柱)的研究,尤其令人佩服。

看了一会儿书,我披起衣服,决定四处逛一逛。大水井古建筑群由李亮清庄园、李氏宗祠、李盖五庄园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我们吃住,都在最豪华、最精致的李亮清庄园,享受过去地主的待遇。庄园有24个天井,170多间房屋,主体采用传统南方吊脚楼法式,房间高低错落,过道回环往复。我过去多次来庄园玩,但对庄园复杂的结构仍不甚了了,而夜晚的庄园,尤其显得幽深而神秘。好在中心厅堂才安装了电灯,凭着微弱的灯光,我踉踉跄跄地穿过厅堂,来到最后一排房屋的堂屋前。


堂屋阶前有四只石凳,两只大,两只小。但即使小的少说也有六十多公分高,合抱粗细。有人说,过去李家选女婿,起码得把小石凳抱起来。我抱住一只,使尽平生力气——可惜我不是武松,不是喝一分酒有一分力,喝十分酒便有十分力——也仅仅抱离地面不足一公分,石凳便轰然落地。看来凭我的力气,不可能给李家当女婿了。

当不了女婿,我干脆一屁股坐到石凳上。庄园的夜晚宁静而神秘,每一个黑漆漆地角落,似乎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个香艳的故事。专门晚上到这里住宿,当然不是因为我喜欢大水井的包谷酒,事实上,很久以来我就想写一篇关于大水井和李氏家族的文章,拍一部专题片,材料也已经收集了很多――光资料带就有四五盘,但资料越多,越难找到一个线索把它们串起。从某种角度说,也就是我要给大水井李氏家族的兴旺,找到一个真正的原因。因为我不相信李家是靠强占土司旧业发达起来的。

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夜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庄园里,等待灵感的降临。黑夜里,固然看不见那些精美的木雕、石雕,但却能令我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它的沧桑历史。

冷风吹来,我的酒已醒了大半。前门楼上传来悠扬的琴声,在这百年古宅里听着,分外优美。这一定是文物管理所的小杨回来了,他过去曾在剧团工作过,打得一手好扬琴。由于管理所的其它几位工作人员,也是从剧团和文化站调来的,不是擅长唱歌,就是会几样乐器,我们上午还开玩笑说,夏天旅游高峰到了,管理所可以组成一个表演队,绝对有人喜欢看。

不知过了多久,琴声停了,我的思路也逐渐明晰,我觉得李氏宗祠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那幅楹联,已经回答了李氏发家之谜。思路一明,灵感便如长江浪涛滚滚而来,我随口吟成七律两首:
(一)
郁然鳞比分巴蜀,画阁重檐屹岭隈。
家拥千金万顷土,谱传六代百英才。
日斜枪眼鹰飞疾,月缺龙桥鬼哭哀。
最是风云廿世纪,人间换了吊空台。
(二)
巴陵生小惧灾凶,背井离乡忆二公。
赤手开荒老甸子,披星贩豆利川峒。
土司基地痴人梦,爱妾绣帷牛马风。
唯有根根伞把柱,默撑楼阁万山中。

我站起身来,步出大门,穿过院坝,径直来到朝门口。一摸,大门已闩上了,那门闩极大,总有一尺多长吧――1999年,我第一次来时,还特意为它拍了一张照。

想起第一次到大水井,漫先生仿佛就站在眼前。当时张良皋先生的两位研究生到大水井考察,找到我当导游。我对大水井一无所知,只好找到漫先生。年近七旬的漫先生,二话不说,就与我们一起走。一到朝门口,看到上面“青莲美荫”四个大字,我们一个劲地叫好,漫先生却鼻子一哼:“不要脸,不要脸!”叫他原因,他说:“你们听没听说一个笑话,说几个人吹牛,姓李的说美国总统里根与他同宗,姓田的说他与田中角荣是一家,只有一个姓侯想了半天,说不上来,旁边一个人说侯赛因不是你兄弟吗?”

漫先生姓李,是大水井李氏家庭的正宗苗裔,没想到他没有高攀李太白的兴趣,反而对李家过去攀龙附凤的作法热嘲冷讽。

我返过身,重新经过院坝,来到院落西南的侧门口。这是个圆形门,门外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树兜已朽,树干摇摇欲倾。树下有两条长一丈多的巨型条石,它是从李氏宗祠后面黄氏地主的墓中挖出来的,而这个黄氏地主,据说是土司(蛮王)后裔。因此,我突然想起:

——施州城外都亭山,悬崖百丈渺难攀。上有墓门一十二,云是蛮王葬此间。……此冢亦遭人所发,但存冢木缠枯藤。(商盘《蛮王古冢歌》)
——路入蛮王冢,蛮王冢已芜。……妖血腥犹在,狂名世尚呼。(沈庆《蛮王冢》)
——蛮王冢,在城西。相传蛮王作祟,静夜呼人。应之辄病死。(《利川县志》)
——日暮寻归路,蛮王声隐闻。(游城北铁炉寨,我凑合的两句诗。)

蛮王的传说十分怪异,我竭力放松,告诉自己不要害怕,无奈越想越紧张,终于——也许不过一两分钟,一阵风吹来,桂花树簌簌乱响,我感到脑后一阵冰凉,于是转身跌跌撞撞地奔回前厅吃饭的那间小屋。

小屋光明而温暖,我心情已完全平静下来,继续看《武陵土家》。晚上十一点,我上床睡觉。曾有庄园睡过的人告诉我,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夜晚庄园内尽是奇怪的响声,吓得他一晚睡不着。但我一躺下就睡着了,第二天大天亮才醒来。
 楼主| 发表于 2004-4-3 23: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5-3 01: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园图片

庄园图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4-5-3 01: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拍的

朝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4-5-3 06: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呀~很不错啊!

如果这相机再好一点效果就会更完美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1 21:20 , Processed in 0.0670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