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67|回复: 0

珠三角影像作品目录1999-200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 12: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ocumentary记录片



Forefinger

《食指》 Hi8 45分钟 彩色 1999 作者:蒋志

参加1999年中港录像国际艺术节,北京电影学院“首届独立映像节”

当我决定把个人的经验加进这个片子时,我知道我已经出了传统记录片的规则了,按照那种规则,是不允许类似于梦境的东西存在的。因为那不“真实”。我不在乎,因为我早已对纪录片声称的“绝对真实”产生怀疑,纪录片制作人的价值取向、趣味、历史和文化的素养、社会环境、摄制器材及手段......都让所追求的“真实”成为乌托邦,罗伯斯.斯各尔斯在针对文学问题时写道“没有实录,只有构建”,这句话对有纪录因素的录像作品来说也是有启发的。对以往纪录片理论的反思和清理将有助于新纪录片观念、主题和形式上的更多可能性的尝试,不去在意那些“再现论”和“表现论”漏洞百出的理论,而以呈现为目的,呈现对象的局面和状态,关怀人最根本的问题,将是新纪录片的趋势。(蒋志《我为什么拍成了这样:录像作品《食指》的创作过程》)

《食指》拍摄了一位影响过一代人而后完全被湮没的诗人。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和动荡时代密切相关的命运,对人物的描述难免不涉及历史。但作者的兴趣显然不在于此,不在于诗人的人生际遇以及它可能揭示的社会意义。他使用各种不同的资料,包括一些象征性历史时刻的影像、老照片、访问、字幕,呈现了诗人的生命历程和它的背景;同时还插入了一段场景戏剧的表演:食指的诗作《疯狗》获得了形象化的演绎,通过这一则荒谬的生存寓言,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一个诗人和他的命运的理解。(张亚璇《蒋志作品:临界印象》)

《食指》一片直接呈现梦境,直接加入个人的经验,甚至直接搬演了一出实验短剧来诠释诗人的诗作。令我惊喜的是,这不仅没有破坏整部片子的统一,反而使该片的真实层面得到拓宽。因为,《食指》不仅记录了外在的真实,它更直接呈现出诗人内在精神的真实状态,进而,呈现出与诗人发生联系的社会与人们(包括作者本人)的真实状态。(刘璇《所发生的,是生命本身》)

Empty Cage

《空笼》 DV 25分钟30秒  彩色 2002 作者:蒋志

获香港IFVA2002短片及录像节Asian New Force影评人大奖,参加2002年澳门原创录像展,缘影会“独立日:珠三角影像展”

关于两个普通的日子:一个在深圳流浪的奇怪女孩的一天,和我寻找她的茫然的另一天。因为她的存在,我正要搬离的小区的现实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慢慢呈现出来。(蒋志《自述》)

《空笼》缘于作者在城市的一次偶遇,然后他又将它置于日常的生存图景之中--他在片头片尾延宕的视线说明了这一点。它主要拍摄的是一个游荡(也许是流浪)在城市街头的小女孩,她有蓬乱的头发和明亮的眼睛,脏的脸,穿着红格衣服,光着脚,手提一只空的无底的鸟笼。她在中午的报刊亭被碰到,摄像机开始追随她,而直到夜晚,她都只是待在街上和路边。第二天,她消失了,作者带着摄像机寻找、询问,却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这个短片没有虚构的成份,作者给我们看到的都是他记录下来的影像,但他呈现的方式却有一种实验色彩:拒绝叙事,凸现动作--那个来历不明的小女孩没有故事,也不被了解,她只是被看到,看的过程让人感受到时间。(张亚璇《蒋志作品:临界印象》)

Give Me A Kiss

《给我一个吻》  DV  黑白 3分钟 2002 作者:曹斐

参加2002年山西平遥国际摄影节“公共空间”纪录片展映

谢谢你,观看我,给你一个吻,给你一个吻……一个每天傍晚在广州信和广场门前草地跳舞的中年男子,一曲女歌星张露五十年代在香港录制的《给我一个吻》。《公共空间》把甜腻腻的旧上海歌曲,拿来陪衬在街头乱舞的广州小市民。(曹斐自述)

Lost Man Notice

《寻人启事》 DV 彩色 39分钟 2002-2003 作者:杨斌

参加缘影会“独立日:珠三角影像展”

广州郊外的一家民办特殊教育学校接纳了我的拍摄活动。一个星期过去了,我有一种想自杀的感觉,我不愿意再拿起摄像机。这里,不是一个孩子们的天地;这里,是父母摆脱痛苦懊悔纠缠的天地,是一群正常成年人得以养家糊口的天地,是另外一些成年人施舍善心的天地。我该怎么办?我毫无准备,我不想拍一个社会问题纪录片,我不是一个社会改革家,我顶多只是卡夫卡笔下的那个乡村医生。我躲在黑暗里,反复拍摄孩子们坐在夜空下的院落,咿咿呀呀,仿佛唯一真实的,就是那一张张模糊不清的面孔,我想象整部片子只有黑夜,没有白昼,唯一幸福的,就是黑暗,就是睡眠,就是在忘却的沉醉中漫游,进入永生,或者另一个世界。(杨斌《拍摄笔记》)

The Cloudy Day

《阴天》DV 9分50秒 彩色 2002  作者:张嘉平
《阴天》是一部小型的纪录片,片子带有一些实验的倾向,纪录了江门这个中等城市的一个建筑工地及周围的一些人和动物及他们的状态。片中建筑场地里打桩机的声音由始到终都在响着,这声音好像特别有劲,一又一下,意味不久将来人们都会看见一幢幢的商品房在这片空地上林立。在江门,像这样的建筑工地有很多,这声音也处处可闻,这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声音符号。片中,由这个声音把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一些事物的状态。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和场景,一个整体的感觉和氛围便呈现出来。在剪辑方面,采取比较自由的方式,长镜头和短镜头结合,有些音乐是同期的,有些是后期录制的,如《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等,这样的音乐配上一些相关的一些场面,也别有一番感觉。(张嘉平自述)
Ferry

《渡口》 DV 20分钟 彩色 2003 作者:张嘉平

珠江分流上的一个小渡口,不时有渡轮带过来一些人,渡口旁边就有一些小贩,卖水果、疏

菜、河鲜等等。卖河鲜的小贩是渔家,主要是等傍晚渡轮的到来,那时下班回家的人比较多。之前他们就要准备,不停地开着小渔船去江里打鱼蟹虾,整个下午的忙碌着,把摊子摆

好,最后就是静静地等待,傍晚的渡轮到来。片子没有追求实验的东西,比较写实地去呈现了渡口这样的一个小环境的一个时间段一些人的状况。(张嘉平自述)

Moments

《片刻》 DV 45分钟 彩色 2000-2003 作者:蒋志

参加2002年山西平遥国际摄影节“公共空间”纪录片展映,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缘影会会员作品展映,缘影会“独立日:珠三角影像展”,汉堡“公共与个人—新视觉艺术展”

我拍下了一个老头在街边每走几步,就拿起拐杖向上指指,又向下点点,不断地重复这个动作,重复得让你以为这是一幕街头戏剧。我还拍下了一群人围在一起看电视,他们一同紧张,一同大笑,为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反馈同一种情绪和表情。我拍下了一群小孩在镜头面前突然表演起了模仿性交的动作,拍下了一个卖唱者以一种滑稽的方式演唱。。。。。。每一个都只是几分钟,一个片断的状态,但我想它们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片子呢?这种生理切片(或是像从一个肌体提取细胞)式的形式,让人的状态呈现为一种抽象的状态。没有情节、没有因果、没有逻辑。。。。。。。但它是我们人生戏剧一场场微观短剧。它们看起来有些奇怪,但不会比现实更荒诞,因为它们提取于这个世界无处不在的荒诞——只是人们太容易忽略。
(蒋志《人的几分钟》)

Houjie Township

《厚街》 DV 彩色 91分钟 2003 作者:周浩+吉江红

获2003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最佳新人奖—黑陶奖,参加缘影会“独立日:珠三角影像展”

厚街又名后街,珠江口的一个小镇,距离省会广州45公里,香港80公里。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来自台湾、香港的资本和中国内地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它从农业小镇迅速发展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城镇。工厂里的工人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从中国内地最贫困地区来到广东的厚街镇。工厂附近的出租屋是农民们进入城市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他们远离故乡后在千里之处建起的另一个家。本片真实记录了这些在后街打工农民鲜为人知的生活状况,它们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9 .11”后,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厚街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大量工厂倒闭、裁员,一时间,几乎每个人都面临失业的危险。故事从厚街镇三屯村的出租屋开始……(周浩自述)

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间公共出租屋里的若干人等的生活记录。作为一个缩影,它真实地隐喻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大时代里,亿万农民——中国最广大的弱势人群在被迫离开土地、离开家园找寻出路的历程中,他们的煎熬、挣扎、迷惑与痛苦。作品里那股直击人心的悲怆感,令人震撼。这是一部新闻记者式的现实主义力作。(万静波《“厚街”背后的故事》)

这部片子的兴奋点,不仅在于背井离乡的打工者群居的日常生态,更在于将他们的心态创造性地剥离出来,呈现给观众。转型中国数以千万计的打工者得以被独特地缩影:灰色,贫乏;金钱,几次降生的新生命,猝不及防的伤亡;性爱的争夺,买卖……不能不提的是,作者捕捉到不少独特的肢体语言,声音的表情,人际互动的方式,让人们一窥中国底层社会的价值观、潜规则和中国人的本色。这类捕捉,堪称本片独有的发现。(陈明洋《简评纪录片<厚街>》)

这是一部DV大片,是我见过的最具野心的DV作品。就内容而言,这部作品背景深广,视野宏大,人物众多,故事厚重。看完它,你得到的可能不只是单纯的感动,还会想得更多。没办法,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长平《<厚街>的厚》)

San Yuan Li

《三元里》DV 40分钟 黑白 2003 作者:欧宁+曹斐+缘影会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同时参加缘影会“独立日:珠三角影像展”,汉堡“公共与个人—新视觉艺术展”,第10届日内瓦影像双年展,法国LE PARVIS艺术中心“制造乐园(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国当代艺术地方基金会(FRAC Aquitaine)第24届夏季校园巡回放映,并于巴黎艺术院线MK2(国家图书馆,10月21,28日)作特别放映

除了拍摄这个岭南古老村落的历史风貌、纪录它的出租屋奇特的建筑样式、关注政府对它的施政痕迹之外,我们还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捕捉它的街区生态,那些生动的面孔和充满活力的身体。参与《三元里》计划的多数人都不是职业艺术家,他们只是我们的团体“缘影会”的普通成员,是狂热的DV和摄影发烧友。我们用了将近半年时间在城市各处游荡,尤其是在三元里,我们分散在窄巷、牌楼、宗祠、古庙、学校、老人活动中心、餐厅、发廊、二手店铺和民居之中,漫无目的,随手拍下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我们把自己称作城市漫步者,我们融入了街区,与那些贩夫走卒、庸常市井混同,成为街区生命力的一部分。(欧宁《历史之债》)

一个穿着花衬衫的发廊仔,一个染着红发的本村新潮少年,一个穿透视装的风尘女子,两个穿校服的丰满少女,几个乘凉打着哈欠的老人,他们在相同的小巷里出没、相遇,在不相同的天台上对视、了望,互感陌生又彼此关注。他们的形象散漫而富于尊严,动作乖张又富于生命力。他们有的是属于这里的,有的继续迁移,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个职业。这里的简陋和廉价适合作为外来人对这个城市探索的出发点,继而逐渐建立自己与城市的关系,然后离弃这里,寻找一种进入城市主流的通道。和三元里天空上不断起落的飞机一样,他们希望飞越,希望逃离。(曹斐《城市的秘密抽屉》)

《三元里》牢牢地扎根于并全然地投入到了对社会问题的见证、分析与批判性的阐释之中,它批判地、智性地介入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结构的重塑。(侯瀚如,《三元里计划序言》)

我们发现了一个极低成本的好作品: 来自广州的欧宁和曹斐制作了一部黑白短片, 朴实无华地呈现了都市“飞地”——城中村的街区文化和人文景观。(Genevieve Breerette,法国《世界报》,2003年6月16日)

缘影会(曹斐和欧宁)所创作的录像作品《三元里》,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古老村庄面临着无情的城市化的不安。(Jerome Coignard,法国《费加罗报》,2003年6月20日)

当主流媒体正在歌颂历史的丰功伟绩时,缘影会的《三元里》给我们描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段“另类历史”。(Brigitte Voykowitsch,奥地利《新闻报》,2003年7月3日)

这部影片舍弃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特征,没有任何旁白,纯粹通过富强烈节奏感的影像剪接,营造出一种高速度、高密度的视觉效果,凸显城市演变的疯狂步调以及它对人心理所造成的庞大压力;另一方面,画面影像的纯粹(没有太多花俏的剪辑技巧)使得影片自然流露了拍摄者对三元里景物人文的深厚关怀与情感。出色的配乐,也是这些影片动人的另一关键:Minimal的乐风,近乎执迷的“复调”处理,产生了一种能够掳攫观众感官的节奏感。(余小蕙,台湾《今艺术》2003年7月号)

这是一部宣称向维尔托夫致敬的作品,技法成熟,丝毫不着业余的痕迹。它是和广州气质相吻合的精致设计,也符合缘影会一贯的欧化口味,历史和现实的面貌被诗意地淡化和展现,作者的模糊情绪就像三元里模糊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所以这是一部情绪的作品,而不是一部思想的作品。然而和《铁西区》为衰败的重工业基地做传一样,若干年后,当三元里全面改造完成,这将是纪录三元里的历史影像。(霍亮子,上海《艺术世界》2003年8月号)

影片在影像的随意、即兴、偶发与意念、剪辑、结构的精确严谨之间达成了可贵的平衡。影像时而是隐喻的、意味深长的,时而又被抽空了含义;时而是幽默的、明快的,时而又宁静、透着淡淡的愁绪。而所有这些,都融汇成一种永远处于现在时中的影像流,散发着生活热度的迷人气息。这种平衡也体现在影像与音乐的关系上。两者各自都富于魅力和力度,但两者并没有互相争夺观者的注意力,而是统一为和谐的画面,赋予影片更为饱满的表现力。(刘璇《在城市的热度中游走的轻》)



编辑:缘影会(www.u-theque.org.cn)

发表于2003年9月《周末画报》别册第27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0 23:41 , Processed in 0.1111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