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66|回复: 0

DV不就是数码游戏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2 01: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辉斐
来源:南方都市报



张柠,文学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会员;著有《叙事的智慧》、《诗比历史更永久》、《飞翔的蝙蝠》、《时尚鬣犬》、《文学的衰落》、网上文集《漂亮的废话》等。目前主要从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与批评,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书系”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所了解的DV是什么?与记录片有什么不同?

张柠(以下简称张):VD是指一种新的记录方式,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在电脑上完成制作,一个人就能完成整个工艺过程。如果你想拍DV,有十几万元就可以动手了。记录片是用大机子拍,过程复杂成本高,耗费的时间也很长。最早的电影就是记录片,它与摄影机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因为开始没有演员,摄影者拿着摄影机去拍,看到什么拍什么。早期的记录片带有浓重的文明人对土著人猎奇的性质,像美国的弗拉哈迪20世纪初的作品。那时候,摄影家与探险家是一个人。今天的VD好像也有这种特点,回到最初的记录片上去了。只不过现在用的是数码设备。今天的VD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跟“民间”搭上了勾,从而有了意识形态色彩。这种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它避开了导演、演员、剪辑、审查、上演、票房这个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它的确是一种“民间”的行为。

记:很多VD作品所关注的都是一些比较底层的人物,诸如民工、三陪女、二奶等等,这是否说明了DV作品的现实主义特性?

张:对底层的关注,实际上应该是真正的文学艺术的底线,在这个底线的起点上,才产生美学形式问题。这不是DV特有的特性,而是近代文艺史的基本主题。除了御用文人,正常的文艺家都会将目光投向底层。这里当然有一个对什么生活熟悉的问题。比如,我对吸毒、同性恋这种少数人的行为就不熟悉,无法发言。相反,有些年轻的艺术家,本身就是这种“亚文化群体”中的一员,他们更有发言权。当他们用数码相机叙述(展示)这种生活的时候,它的效果跟小说就不一样。同时,它还可以不理会影视这种主流媒介传播的束缚。

记:有人认为,VD的出现意味着某种话语方式的解放,你觉得呢?

张:我前面已经提到,除了工具的改变之外,它没有带来更多的新东西。但我注意到VD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产业,这种手工作坊尽管规模不大,但可以直接与国际接轨。在传统文艺门类中(文学、绘画、音乐)待腻了的,手头有点积蓄的,都搞DV去了。当然,你必须混进DV圈子,要知道商品流通渠道的秘密。回到你所提出的问题,话语方式的改变指的是什么?我们可以说网络带来了话语方式的改变,因为你只要花几块钱就可以在网吧上网。但DV要达到“话语解放”的目的,目前来说价格太高,是一种贵族的玩法,普通人根本没有能力去玩。VD就是一种高级数码游戏。因此,他们即使将镜头对准了底层,摆出一副底层关怀的模样,我也表示怀疑。苏珊·桑塔格批评摄影的时候,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大概是说,在镜头下经验没有变成记忆,而是变成了一个纪念品。我看过一些当代中国的这种“纪念品”,比如《铁路沿线》、《老头》、《食指》等等,没有什么好印象。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了自己的观后感。我说这些,不包括那些玩DV的学生。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20:54 , Processed in 0.1895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