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金元浦
来源: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2003-7-14 13:50:24
最近,全国十几家强势媒体共同举办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这一活动于近日结束,最终评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文化偶像”为:鲁迅、金庸、钱钟书、巴金、老舍、钱学森、张国荣、雷锋、梅兰芳、王菲。这是一份绝好的社会调查材料。其中蕴涵的问题,值得探讨的东西太多。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比如,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经济学、市场学等等。
1.从语言学看文化偶像的含义。英语中的文化有260余种含义或义项。文化是个巨大的网或硕大的筐,拥有无限的涵盖域,同样是文化这个词,在不同情景、面对不同对象却有着言人人殊的语词内涵。
2.不同的时代——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年代,政治一元化时代、经济中心时代;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时代等等——有不同的偶像。20世纪80年代以前,充任文化偶像的是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乃至胡适等一批“五四”以来曾为民族“盗取天火”的革命家、思想家或改革家,他们是芸芸众生的精神先驱与文化导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前些年随着学术的复兴,一批学术大师如王国维、陈寅恪、梁漱溟,乃至金岳霖、牟宗三等人曾成为圈内学人们仰慕追随的“泰山北斗”,他们创为新论,独造精神,蛰居书斋,献身学术,故为学界领袖、学子楷模,成为学术偶像。与此二者不同,在现今文化市场与文化工业的当代语境中,一批适应于今天市场文化和高信息现代传播媒介的中青年学者一举擢升为当代文化明星,比如余秋雨。他们了解并熟知当代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制作、包装、复制,十分关注当代传媒。懂得高信息社会里的“马太效应”,讲究社会效果和自我推销,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关在书斋里潜心学问,“十年磨一剑”,重考据、张义理、酌辞章的传统学术方式。他们懂得把有限的思想复制成各种摹本售出,获得最大的名人效应与知识权威效应。而那种“清高自矜”、“曲高和寡”的旧式文化道路,已为今日文化明星所不取。叶秀山先生讲后现代是一个没有大时尚的时代,确乎如此。当今文化的确难于产生思想大师,也难于产生学术巨擘。市场文化的时代正是文化翘楚的时代,势所然也。
3.文化偶像是阐释的结果,不停地解说、膜拜、教化、灌输、宣传、炒作、复制。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境。比如作为经典解说、作为宗教膜拜、作为理念灌输、作为民族传统教化、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宣传、作为明星制度炒作、作为市场化策略复制、作为经济手段的浪潮式运营。
历史上的文化偶像如孔子、孟子是历史阐释的结果,比如,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四处游说,摇唇鼓舌,也没有人真正理他、用他。死了几百年、几千年,倒成了大成至圣先师,成了皇帝膜拜的偶像。
4.偶像总是与崇拜联系在一起,没有崇拜,谈何偶像。但偶像崇拜的结果是经典化、神圣化、神话化、固化、偶像化、无生命化。
偶像的词典义: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词典中列出的近义词是泥像、雕像。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泥像吗?我怀疑,鲁迅先生是坚决反对什么“偶像”的。把先生选进排行榜,已经是对他的大不恭了。
他不想做泥像。所以,如果在反右时期,他会是大右派。
5评选的结果展现了一幅后时代的精神万象图。后时代是去偶像、去经典、去神圣,重差异、重选择、多样化、多义化的时代。
鲁迅与国荣共荣,雷锋与王菲齐飞,金庸共海迪一色、学森偕兰芳同美。它展示了多元共生的时代人们文化精神、文化追求、文化娱乐与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多样化的现实景观,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
6.通过教育和意识形态灌输实施的教化形成文化无意识。如鲁迅、雷锋、张海迪,甚至钱学森。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鲁迅?理解雷锋?评选结果反映了我们时代人们的精神裂变、观念转移的过程,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交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这个转型过程中的文化无意识、社会无意识与政治无意识。
7.偶像义的变化。偶像可以是政治偶像、学术偶像、精神偶像、道德偶像,也可以是自我奋斗偶像、成功偶像,或现在的青春偶像、身体偶像。政治偶像可以变成道德偶像,如雷锋由灌输共产主义精神的政治典型变成了道德伦理的偶像;现实偶像可以变成神圣偶像,如毛泽东由领袖变成“保护神”;学术偶像可以变成精神偶像,如陈寅恪,由一儒者成为独标风骨的知识偶像。
8.许多文学家的入选证明了什么?文学的边缘化?文学的复归中心?文学的视像化、传媒化,还是残留的文化无意识?
传统文学与流行文化共享尊荣,是耐人寻味的。是处在转换中?各守河山,还是市场的优胜劣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学被边缘化的时代,又是一个文学性极度扩张,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时代。也就是说,作为过去时代的传统文学或纯文学,以及纸本文学,的确已日益边缘化了。1980年代的文学杂志、期刊有数千种,其中许多杂志的发行量动辄几百万份。现在去看看,还有多少种?还有多少种是在做文学或纯文学呢?
那么,许多文学家的入选是不是证明了文学的复归中心呢?当然不是。如此多的文学家的入选,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一是长期教育留在民族记忆中的文化无意识,从小学就开始学习鲁迅、巴金、老舍的课文,形成了一种深层集体无意识。很多同学其实很少读他们的原著,只是由于口、耳激荡的反复传播,积淀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深刻记忆。二是传统文学作品的视像化、传媒化,比如钱锺书的《围城》,其实很多人并没有读过《围城》小说,也不知道钱锺书其人,是电视剧《围城》,使钱先生名扬天下。现代传媒改变了人们接受方式与阅读习惯。
9.哪些偶像的入选最具个人性,最能代表当代青年个人心理需要?
与上面那些文化名人不同,最能代表青年个人心理需要的似乎是当代大众流行文化的娱乐明星,如张国荣、王菲。他们形象现代,作派“酷”“毙”,一般都是影、视、歌三栖明星。他们站在流行文化的潮头,凭借当代传媒的炒作和复制,高频率曝光,呼风唤雨,引领时尚。成为青年学子心目中的情感投注物或精神依附者。他们是体制外、教育外的“业余娱乐文化”中的“摄魂追心”高手,影迷歌迷百万千万。与青年们特别是青春期躁动的青年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与心理共鸣。很多青年就是跟着娱乐明星追逐时尚如化装、发式、服饰、姿态的,并且是通过随身听来学习或实习爱情、友谊、情感表达(除了学英语),甚至情绪发泄、孤独、焦虑的。明星方式是当代消费社会市场文化的一种制度性建构,而大众流行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左右着人们的文化选择。所以,在 “十大文化偶像”评选中张国荣、王菲荣登宝座,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说,张国荣与王菲最能代表部分青年个人心理需要(娱乐需要),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那么,你知不知道,你的喜欢也是被策划、被预谋的?
在消费社会里,明星越来越具有了这样一种功能:消费者在明星身上,就像在神奇的魔镜中一样,时刻能读到自己,读到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身体、自己的魅力、自己的美丽动人之处——它们被发现,它们被塑形。他(她)被那铺天盖地的影像、广告、图像所规划、所启发、所引导或所涵养,也许过去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究竟美不美,现在恍然大悟了,并且立即去美。美给自己看,也美给别人看。因为她早在明星的引导或模范下,潜移默化地弄熟了程式和规则。所以,她的美从“想”到“做”其间没有距离,更没有鸿沟,弥合是即刻的。
因为你的向往、你的美丽,甚至你的魅力都是厂家预先为你策划、明星为你设计好或演绎好的。这个世界是先生产了美丽——由明星生产,并确定了如何美丽的方式,然后你才美丽的。
10.可见,明星是消费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存在,是市场文化的“王牌”。现代消费社会离不开明星制度。
我们消费明星。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明星制度与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润预期密切相关,也与降低投资风险密切相关。明星制度有自己的体系,有歌迷会、影迷会、发烧友、追星族的基本队伍,启用明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当代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对创造性有很高的要求,它的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为降低投资风险,明星制度是很好的选择。
明星制度是在文化市场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对需求和服务的易变性所产生的风险的一种反应机制。也就是说,明星制度的存在平衡了现代人速变易变的需求。与时尚化浪潮相应的易变性是与市场化及消费阶层的收入水平相关的,所以富国的明星制度比穷国的明星制度更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