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作明(四川大学)
来源: http://www.scu-lj.net/xslt/44.htm
摘要:本文从《广雅疏证》中“古同时而通用”的用例入手,探讨了这一术语的含义。
关键词:广雅疏证 古同声 通用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一书中使用了很多术语,如“古同声而通用”、“并字异而义同”、“某与某同”“语之转”等,前人已对其中的一些术语开展了很好的讨论⑴,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古同声而通用”用例作一分析,探讨此术语的含义。文中所引的《疏证》均据中华书局1983年所版。
全书中使用“古同声而通用”这一术语共计26次,罗列如下(为了节省篇幅,只注明通用字、声纽、韵部、页码,声纽和韵部的确定主要据《汉字古音手册》⑵,并参考了《上古音手册》⑶):
姓(心耕)与生(山耕)(201下)
聪(清东)与悤(初东)(210上)
北(帮职)与背(帮职)(206上)
幽(影幽)与黝(影幽)(274上)
席(邪铎)与藉(从铎)(262上)
樱(影耕)与莺(影耕)(352下
莛(定耕)与挺(定耕))(348上)
水(书微)与准(章文)(157下)
碍(疑之)与阂(匣职)(157上)
跃(余药)与趯(透药)(189上)
童、僮与幢(同为定东)(186上)
阴(影侵)与闇(影侵)(161上
傅(帮鱼)与敷(帮鱼)(160下
啄、噣(端屋)与咮(端侯)(204上)
害(匣月)与割(见月)(147上)
威(影微)与畏(影微)(151下
位(匣物)莅(来质)与立(来缉)(157上)
静(从耕)与情(从耕)2(1上
徇(邪真)与巡(邪文)(154下)
让(日阳)与禳(日阳)(58下)
爰、喛(匣元)同咺(晓元元(48下))
盈(余耕)与逞(透耕)(1)2下)
睦(明觉)与陆(来觉)(92下)
嘉(见歌)贺(见歌)(139上)
揉(日幽)与柔(日幽)(130上)
镸隶(余质)与 矢匕
隶(心质)
1 古同声的含义
1.1“古同声而通用”中的“古同声”
从代表字的声纽和韵部可以看出,如果严格拿“同声”的两种情况(声母相同或整个音节相同)来框王念孙“古同声而通用”中的“古同声”则有些他所认为的“古同声”就不是“古同声”了。如盈与逞、害与割、跃与趯、席与藉、睦与陆、爰、喛同咺,韵部相同,声纽反而不同,有的声纽不同,韵部也不同。如位与莅、碍与阂、水与准。加上前面的6例,共9例,约占王氏“古同声而通用”中的35%,原因何在?我们认为,这应该从王氏的声韵理论、清代学者关于声的普遍看法以及王氏使用这一术语的目的三个方面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王念孙在古韵上主张分22部(早期为21部),如果拿之与时下通行的王力30部来对照,则有些韵不同的在王氏看来就是同韵的了。如碍与阂,王力先生的之、职都归王念孙的之部。位与莅,王力的“物”部“质”部在王念孙中同属“脂”部(由于王氏对古声分纽没有明确的看法,此处不予讨论)。但是,仍有7例不能解释,显然光靠第一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知道,清人关于“声”的概念比较广泛,很多情况下,只要是声纽发音部位相同或相近,韵部之间可以互相流转的都可称为“同声”,这一总体上的学术观点使王氏在使用“古同声而通用”对“同声”控制不严成为可能。最后,王氏使用这一术语是来分析字与字之间由于音同、音近而出现的彼此通用的现象。字与字之间有同源关系、通假关系、方言语殊和音义相同相近(非同源)等关系(详后)。同源、通假、方言语殊这些语言现象除允许音同外,也允许音近、音转,这使“古同声”的“声”的概念的广泛和不整齐成为现实。因而,我们认为,只有将“古同声”理解为“音同”或“音近”时才能真正把握其含义。试看⑷:
爰、喛同咺(匣哓旁纽,元部叠韵)
盈与逞(余透旁纽,耕部叠韵)
睦与陆(明来邻纽,觉部叠韵)
徇与巡(邪母双声,真文旁转)
害与割(匣见邻纽,月部叠韵)
位与莅(匣来邻纽,物质旁转)
意与隐(影母双声,职文通转)
碍与阂(疑匣邻纽,之职旁转)
水与准(书章旁纽,微文对转)
跃与趯(余透旁纽,药部叠韵)
姓与生(心山准双声,耕部叠韵)
噣与咮(端母双声,侯屋对转)
聪与悤(清初准双声,东部叠韵)
席与藉(邪从旁纽,铎部叠韵)
镸隶与 (心余邻纽,质部叠韵)
可见,王氏的古同声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音近”,这也可以通过分析书中其它的“古同声”来加以证明。
1.2 书中其它的“古同声”
《广雅疏证》全书中使用“古同声”这一概念共计87次。多数指“音同”,“音近”也不少。如:
陈与察(精初旁纽,月部叠韵)(215上)
蹙与缩(精山旁纽,觉部叠韵)(97上)
庚与迒(见匣邻纽,阳部迭韵)(215上)
飘与浮(滂并邻纽,幽宵旁转)(322上)
陆与流(来母双声,幽觉旁转)(194上)
露与虑(来母双声,鱼铎旁转)(207下)
夷与迟(定喻旁纽,脂部叠韵)(183上)
怲与彭(帮滂旁纽,阳部叠韵)(186下)
育、毓与鞠(见喻邻纽,觉部叠韵)(173上)
助与藉(从崇准双声,鱼铎对转)(60上)
训与顺(匣船准双声,文部叠韵)(9下)
殉与顺(船邪准双声,文部叠韵)(10上)
隆与临(来母双声,东侵旁转)(6上)
洪与降(见匣邻纽,冬部叠韵)(6上)
以上的分析反映了王氏在使用“古同声”这一概念时的一致性,也从另一个侧面支持了我们关于“古同声”这一含义的认识。
2通用
通用是字、词之间在某种条件下产生的文字相互借用、替用的现象。各通用字之间关系较为复杂,下面,就对“古同声而通用”各用例通用字之间的关系作一分析。
2.1同源词义同义通而通用
这一术语共系联了20组同源词,它们是:让:攘、揉:柔、徇:巡、威:畏、位:莅:立、碍:阂、阴:闇、童:僮:幢、跃:趯、姓:生、啄:噣:咮、北:背、聪:悤、席:藉、幽:黝、莛:挺、水:準、害:割、嘉:贺、睦:陆。前人已对前19组的同源关系作了论证⑶,笔者仅对“睦:陆”组的同源关系作一证明。
“睦”有“和睦”义。《说文.目部》:“睦,目顺,一曰敬和也。”《六书姑.人三》:“睦,目谐也。凡人之喜愠往往形于面目,故和为睦,乖为睽。”《玉篇.目部》:“睦,和也。”《广韵.屋韵》:“睦,亲也。又和睦也。”
“陆”乃“高地”。《说文.阜部》:“陆,高平地。”《尔雅.释地》:“高平曰陆。”《诗.卫风.考槃》:“考槃在陆,硕人之軸。”孔颍达疏:“陆与阜类。”《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王逸注:“大阜曰陆。”
宋永培教授据《说文》来研究中国上古史,认为《说文》意义体系表述历史文化事件的第二条规律,是从对于历史文化事件进程的反映出发,使表述历史文化事件某两个特定阶段的义系,在意义上自然形成对立。宋先生将睦与陆、崇与悰、屹与恺联合起来考察,三组词,声符相同的词两两结合为一组,形符的一方从“山”,另一方则从“心”。“睦”的形符虽从目而不从心,但目与心在含义上也相通:《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所云“目者,心之符也”可以为证。因此,三组词声符相同,形符对立,意义形成排比,它们在形、音、义的贯通表明:先民避离洪灾,登上高山后,感到喜悦和顺⑹。这充分表明,睦与陆有共同的语源。
词义上,“睦”为“情感深”厚;“陆”为“土地深厚”。语音上,二者有音近关系,为明来邻纽,觉部叠韵。二者为一组同源词,其义素分析为:
睦=/情感/+/厚/ 陆=/土地/+/厚/
2.2本义与引申义相同而通用(非同源词)
盈与逞,“盈与逞古同时而通用”(第12页“满也”条下)
盈,《说文.皿部》:“盈,满器也。”《广雅.释诂四“盈,充也。”《易.比》:“有孚盈缶。”“满溢”乃“盈”之本义。
逞,《说文.辵部》:“逞,通也。”引申为“快意、满足”义。《玉篇.辵部》:“逞,快也。”《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杜预注:“逞,快也。”
2.3方言语殊
“爰、喛、咺古同声而通用”(第48页上“愁也”条)
喛,《方言》卷六:“喛,恚也。楚曰爰,秦晋曰喛,皆不欲应而强畣之意也。”郭璞注:“谓悲恚也。”又“爰、喛,哀也。”郭璞注:“喛,哀而恚也。”
咺,《说文.口部》:“喧,朝鲜谓儿泣不止曰。”《方言》卷一:“咺,怛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 。燕之外鄙,朝鲜冽水之间少儿泣而不止曰咺。”
爰,《方言》卷六:“爰,恚也。楚曰爰。”郭璞注:“谓悲恚也。”又卷十二:“爰,哀也。”《楚辞.九章.怀沙》:“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2.4通假而通用
傅与敷 镸隶与 、静与情 樱与鸎
《广雅.释言》:“傅,敷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傅,叚借为敷。”《荀子.成相》:“禹傅土,平天下。”杨倞注:“傅读为敷。”《史记.夏本纪》:“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司马贞索引:“《尚书》作敷。”
镸隶与 同肄,《篇海类编.通用类.隶部》:“ 同肄,习也。”《汉书.匈奴传》:“难化以善,易 以恶。”《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四年》“ ”作“肄”
镸隶同肆,《说文.长部》:“镸隶,极陈也。”邵瑛群经正字:“今经典作肆,”《切韵.至韵》:“镸隶,……俗肆。”
肆通肄,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肆,叚借为肄。”《诗.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汉郑玄笺:“以道艺相讲肆。”陆德明释文:“肆字亦作肄。”
综上所述,王氏使用“古同声而通用”这一术语是用来分析字(词)与字(词)之间由于音同、音近而产生的同源、通假等关系,它在王念孙“因声求义”“以声音通训诂”的训诂方法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⑴胡继明《<广雅疏证>的“字异而义同”》,《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一期。朱国理《广雅疏证》的“同”,《殷都学刊》1999年第四期。
⑵郭锡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⑶ 唐作藩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⑷旁纽、邻纽、准双声、对转、旁转的确定据王力先生《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3)页14-20的相关界说。
⑶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3。l刘钧杰《同源字典再补》语文出版社1999。张希峰《汉语词族从考》巴蜀书社1998 《汉语词族续考》巴蜀书社2000
⑹宋永培《当代中国训诂学》第249-250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