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78|回复: 0

台大《文字学》课程(一):绪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8 01: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 湾 大 学
文 字 学
授课教师:徐富昌



第一講 緒論

第一節 課程說明


1‧1‧1 關於文字學

& 文字學的研究對象是文字。

& 文字學可分為普通文字學和中國文字學(漢語文字學)兩大類,這正如語言學之分為普通語言

學和中國語言學(漢語言學)一樣。普通文字學研究包括中國文字和中國其他少數民族文字在內

的世界所有文字的共性問題或及各種文字的宏觀類別。中國文字學(漢語文字學)只研究中國文

字的有關各種問題。

& 在我國通常所謂「文字學」,其實所指的是「中國文字學」或「漢語文字學」。

& 臺灣方面大都稱為「中國文字學」。

& 大陸方面稱為「漢語文字學」,或「漢字學」。因為他們認為中國文字並不僅僅是中國文字,

還有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納西文、苗文等二十餘種少數民族文字。

& 傳統文字學即中國文字學(或漢語文字學)重在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書體、六書結構、形音

義關係、文獻用字現象等問題,主要是為著認識中國文字的歷史和增強古籍閱讀能力服務的。

& 中國文字學(以下稱「文字學」)另有兩門分支,一為古文字學,另一為現代文字學。

& 文字學在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書體演變、六書結構、形義關係、文獻用字等問題時,當然必

須涉及古代中國文字,甚至主要以古文字作為研究資料和研究對象。因此文字學與古文字學常常

相混。

& 二者要明確截然地分開,何者屬於文字學,何者屬於古文字學,恐怕難以辦到,也不見得有這

個必要。但從大體上說,將兩者區別開來是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的。

& 中國文字學(漢語文字學)只是以古代中國文字作為認識中國文字歷史、或揭示中國文字原始

形態以探索中國文字形義關係的材料而已。

& 古文字學,研究古代中國文字的形體規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考釋辨認出土古文字,同時還必須

探討有關古文字資料的出土、流傳、斷代、整理、著錄、解釋等更深更專的問題。

& 不論是古文字學還是現代文字學,都不能離開文字學的基礎理論。

& 本課程所要討論的,即是有別於古文字學和現代文字學的「文字學」。

& 不過,在「文字學」的課程裡,需要先給文字下個定義。(後面會繼續就這一主題再加說明)

在文字定義問題上,語言文字學者分狹義和廣義兩派。

& 狹義派認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

& 廣義派大致認為,人們用來傳遞信息的、表示一定意義的圖畫和符號,都可以稱為文字。

& 這種分歧只是使用術語的不同,很難說這裡面有什麼絕對的是非。

& 本課程中採用狹義派的觀點,因為在傳統的中國文獻裡,歷來是用「文字」這個詞稱呼記錄語

言的符號的,採取狹義派的立場,講起話來比較方便。

& 在中文裡,「文字」一語可以用來指一個個的字,也可以用來指記錄某種語言的文字符號的整

個體系。在有必要的時候,我們把後者稱為文字體系。

1‧1‧2 文字學是古老的學科──小學

& 文字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它的研究遠在漢代就已經開始了。清末以前,把研究中國文字的學

問稱作「小學」。(「文字學」是現代學術的名稱,古代則稱為「小學」。)

& 「小學」這個名稱是漢代叫起的。把研究中國文字的學問稱作「小學」,是因為文字是當時小

學教學的主要科目的緣故。

& 《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

& 《說文解字‧敘》:「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以六書」。

& 所謂「六書」就是文字。據上所說,從周代以來文字就是小學的重要學習科目,所以後人就連

帶地把研究文字的學問也稱作「小學」了。

& 「小學」這個由學校引申出來的學科名稱,一直沿用到清末。

& 直到章太炎等先生才革掉這個似是而非的名稱,還了它本來面目,把「小學」更名為「文字

學」。

 

1‧1‧3 文字學與聲韻學、訓詁學區別

& 西漢末劉歆於哀帝時繼承其父劉向之業為皇家圖書館校理圖書,撰秘書目錄為《七略》,分圖

書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六大類。其中「六藝略」

相當於後來四部圖書分類法中的「經部」,又分為「易」、「書」、「詩」、「禮」、「樂」、

「春秋」、「論語」、「孝經」、「小學」計九種。

& 東漢班固根據《七略》所撰的《漢書‧藝文志》六藝類的「小學」之屬著錄有關文字學圖書有

〈蒼頡〉、〈凡將〉、〈急就〉、〈元尚〉、〈訓纂〉、〈別字〉、〈蒼頡傳〉、〈揚雄蒼頡訓

纂〉、〈杜林蒼頡訓纂〉、〈杜林蒼頡故〉計十家四十五篇(其中〈別字〉十三篇,餘各一

篇)。

& 從《漢志》所錄來看,「小學」相當於文字學,而不包括有關訓詁的《爾雅》之類和有關音韻

的書(音韻學興於魏晉以後,東漢時代也許還沒有這類專著)。

& 至唐代長孫無忌等撰《隋書‧經籍志》,經部圖書已將《聲韻》、《聲類》等音韻之書列入

「小學」類,但《爾雅》、《廣雅》、《方言》、《釋名》等解釋詞語的語言著作仍然另屬一

類。

& 五代劉昫監修的《唐書‧經籍志》將訓詁書、文字書、音韻書和書法書著錄在一起,但甲部

(即經部)類目仍將「詁訓類」和「小學類」分為兩類。

& 至北宋宋祁、歐陽修重修的《新唐書‧藝文志》,始將「詁訓類」併入「小學類」之中。

& 自此所謂「小學」的涵義已擴大到文字、音韻、訓詁、書法四個方面。

清代乾隆時所編《四庫全書總目》則在經部「小學類」下分為「訓詁」、「字書」、「韻書」三

小類(書法著作另屬他類),相當於中國語文字學(漢語言文字學)。

& ※清以來所謂「小學」,包含了音韻學和訓詁學。

& 今天的文字學,是否還應該包括音韻和訓詁二門學科呢?

& 關於文字學的研究範圍,唐蘭在1934年所寫的《古文字學導論》中認為:「文字學研究的對

象,只限於形體,我不但不想把音韻學找回來,還得把訓詁學送出去」。

& 把文字學的內容與音韻學、訓詁學的內容區別開來,應該說是合理的。

& 不過要留意音韻學、訓詁學二者與文字學的關係。也就是說讓文字學與音韻學、訓詁學各司其

職是合理的,但不等於文字學只管字形而不管字音、字義,而應該形、音、義三方面兼顧。

&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裡提出,文字學應該擺脫音韻、詞義而獨立;他在1949年出版的《中國

文字學》一書中,重申文字學的研究對象只限於字形。他說:「文字學本來就是字形學,不應該

包括訓詁和音韻,一個字的音和義雖然和字形有聯系,但在本質上,它們是屬於語言的。」(

《中國文字學》,古籍出版社,6頁)

& 這是中國文字研究的一大進步,是中國文字研究擺脫傳統的文獻學、訓詁學的束縛,成為獨立

研究對象的標志。

 

第二節 古代對文字學的研究

1‧2‧1

& 在先秦,偶而也可以看到對文字的解釋,如

○《左傳‧宣公二年》:「夫文,止戈為武」。

○《宣公十五年》:「......亂則妖災生,故文反正為乏」。

○《左傳‧昭公元年》:「于文,且虫為蠱」。

○《韓非子‧五蠹》:「古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 這些都算不得是文字研究。首先,因為它是零碎的,無系統的;其次,這種解釋是借助文字來

闡發自己的見解或政治主張的,並非為研究文字的發展或文字的構造規則而發的。

& 先秦時代也曾有過字書,比如傳說是周宣王時代的《史籀篇》,秦代丞相李斯所撰的《倉頡

篇》,中車府令趙高撰寫的《爰歷篇》,太史令胡毌敬撰寫的《博學篇》等。它們和漢代的司馬

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一樣,都是用韻語編成的識字教材,是規範字體的課

本,也同樣算不得是文字的研究。

1‧2‧2

& 中國文字的研究始於漢代。

& 秦漢時代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中國文字大變革的時代。

& 戰國時期,各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見《說文‧敘》)。

& 秦統一六國之後,雖然限於條件,無法使語同聲,但卻實行了嚴格的「書同文」的政策,周秦

的小篆統一了六國文字。秦建立了龐大的中央集權的官僚機構,「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

以趣約異」(《說文‧敘》)其實,隸書作為小篆的簡體是早已存在了的,只是在秦代有了

大發展而已。

1‧2‧3

& 在漢代,從事這種古今文字的比較研究的人是很多的。張敞、劉向、劉歆、爰禮、揚雄、杜

林、杜鄴、賈逵、班固、衛宏、鄭眾……,都是當時有之的古文經學家,也是有之的「古文字

學」家。五經無雙的許慎是他們的研究的集大成者,《說文解字》可以看作是有漢一代的「古文

字」研究的總結。

& 許慎是一位偉大的文字學家,那個時代造就了他,而他也總結了那個時代。

& 不過,對許慎的歷史地位的高度評價,不等於對他的學說的頂禮膜拜。我們應從歷史的角度看

許慎。

1‧2‧4

& 衝擊傳統「許學」的巨流來自兩個源頭,一個是古老的、殷商時代的甲骨文的發現,以及這一

發現所激起的古文字研究的浪潮;一個是清末以來為圖富強、為普及教育所掀起的改革中國

文字的浪潮。這兩股浪潮從不同角度衝擊動搖著盤根錯節近兩千年的《說文》學,給中國文

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新的動力。

1‧2‧5

& 許慎所能看到的古文字主要是秦系文字和六國文字,即所謂「籀文」、「古文」、「小篆」。

雖然他也可能看到過漢時郡國山川出土的鼎彝,但數量畢竟不多。所見的範圍的狹小,必然局限

了他的眼界。其後,雖然各種銅器、石刻、古物的出土日益增多,但由於缺少新的理論指導,多

數出土物都作為古董被鑑賞、被收藏。宋代以來的學者,像楊南仲、劉原父、歐陽修、呂大臨、

薛尚功‥‥‥,開始了古器物的著錄,又由古器物的著錄漸及於古文字的著錄和辨識。這種著錄

工作開了古文字研究的先河,但他們多數沒有擺脫「許學」的影響,成績不大。

& 19世紀末葉,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商故址處發現了大量甲骨卜辭。

這一發現震動中外,引起學者的廣泛的搜集和研究。前後有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

郭沫若等一大批學者進行辨識、考釋和多方面的研究。因為這一發現正處在西方近代科學傳向東

方的時代,所以有許多學者能用先進或較先進的思想、方法和在較開闊的視野上進行研究,所以

研究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這些成績是多方面的,有的重在考古,有的重在證史,有的重在文物制

度,有的重在文獻典籍,等等不一。

& 早於戰國文字一千多年的古文字的發現,也給中國文字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新思潮和上下三

千多年的文字史料相結合,再加上世界上各種文字演變情況的參照,使人的文字視野空前開闊。

這種新觀點和新視野大大突破了為整理古籍去對比隸書和「古文」、小篆而建立起來的許慎的文

字學。他們發現,許慎的文字的解說僅僅是漢代人研究文字的見解,並非天經地義。把「衣」解

釋作「象覆二人之形」,把「為」解作「母猴也」……,和許慎所嘲笑過的根據隸書把「斗」解

釋作「人持十」、把「蟲」解釋作「屈中」相比,也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同樣是受時代局限

的。古文字還告訴我們,「六書」也不是天造地設的造字規律;中國文字學除了「六書」以外還

有廣闊天地需要探討。這就大大破除了對許慎、對《說文》的執守。

& 在文字方面,許多人根據甲骨、金文和清末以來大量發現的古陶文、古璽文、貨幣文……去總

結上下三四千年的中國文字發展規律,他們不以新的文字發現去闡發《說文》,反而以新發

現擊破對《說文》的盲目崇拜。這當中成績卓著的首當唐蘭。他的《古文字學導論》和《中

國文字學》二書,不僅探討了研究古文字的方法、途徑,而且對中國文字的產生、中國文字

的構成、中國文字的演進、中國文字的未來,都提出了許多卓越的見解,為文字學研究奠定

了基礎。不過,唐蘭的文字學,由於草創,還有許多不完備或不完善之處,但篳路藍縷之功

是不可沒的。

 

附錄 本課程參考書目

1‧3 參考書目

& 顧實《中國文字學》(1925年)

&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1934年)

& 蔣善國《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構造》(1934年)

& 馬宗霍《文字學發凡》(1935年)

& 戴增元《文字學初步》(1935年)

& 傅介石《中國文字學綱要》(1940年)

& 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1943年)、《文字形義學》(1944年)

& 艾偉《漢字問題》(1949年)

& 唐蘭《中國文字學》(1949年)

& 傅東華《漢字》(1957年初版,1984年經張撝之修訂重版)

& 梁東漢《中國文字結構及其流變》(1959年)

& 蔣維崧《漢字淺論》(1959年)

&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1959年)

& 謝雲飛《中國文字學通論》(1963年)

&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1968年,再版多次)

& 林尹《文字學概說》(1971年)

& 殷煥先《漢字三論》(1981年)

& 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1963年初版,1981年新版)

& 姜亮夫《古文字學》(1984年)

& 經本植《古漢語文字學知識》(1984年)

& 楊五銘《文字學》(1986年)

& 蔣善國《漢字學》(1987年)

&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1988年)

& 周鳳陽《漢字學》

[ 本贴由 资料员 于 2003-9-8  02:23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13:56 , Processed in 0.1263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