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99|回复: 0

试论“对”和“双”与对外汉语教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 14: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  者]怡情悦性

[摘  要] 量词“对”与“双”是汉语中的常用量词,对何时用“对”何时用“双”这个问题,中国人也许不是问题,但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对”与“双”使用差异的比较和课堂教学的操作两方面论述了“对”与“双”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 量词  对  双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中量词特别丰富,几乎每一类事物都配有相应的量词。这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在物量词中,有两个是我们平时使用时容易出错的,更是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时的难点,这就是“对”与“双”。
     “对”与“双”都与“单”相对,表示“两个”。如“一对耳环”、“一双翅膀”、“一双皮鞋”等。通过替换我们会发现,我们可以说“一对翅膀”,但不能说“一双耳环”、“一对皮鞋”。可见“对”与“双”是同中有异的。留学生经常在学习量词的时候问起它们的区别,而我们经常是给予“汉语习惯用法”的答复,其实是不合适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有规律的。

一、“对”与“双”的本体研究

      1、1“对”与“双”属于汉语的基本词汇,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然而它们原来并不作量词用,成为量词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说文》:“双,隹二枚也。”“双”的本义是两只短尾鸟。应该说与量词“双”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当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双”作量词用,在西汉已经产生。《史记·项羽本纪》:“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就是明证。“对”的情况不尽相同。《说文》:“对,应无方也。”“对”是对答的意思。作量词也比较晚,而且应该是属于字形的假借。“对”与“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美好的字眼,如“天生一对,地造一双”、“夫妻双双把家还”等都是美满的事情。
      1、2“对”与“双”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范围不同却又有所交叉。试比较下面两组短语:

    A                                        B
一双眼睛                                  一对耳环
一双手                                    一对冤家  
一双袜子                                  一对夫妇   
一双腿                                    一对花瓶  
一双手套                                  一对矛盾     
一双眉毛                                  一对红烛
一双筷子                                  一对枕头  
一双球鞋                                  一对沙发      
一双肩膀                                  一对石狮子
一双耳朵                                  一对牛角

A组短语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双”“用于指左右对称的某些肢体、器官或是成对使用的东西(多半是穿戴在肢体上的)”①。但这个结论是有漏洞的。既然“双”可以指人体对称的器官、部位,为什么不说“一双肾”、“一双肺”、“一双乳房”、“一双腋窝”呢?可见里面还有其它的规律在制约着“双”的使用范围。比较之下,我们发现,手、脚、腿、肩膀、眼睛、耳朵都是人体最明显的器官,他人一眼就可以辨识判断的部位。而内脏、人的隐秘部位则不能用“双”,有一些可以用“对”,如“一对肾”、“一对乳房”。另外一点,人穿戴的成双使用的东西,并不一定用“双”。如我们通常不说“一双耳环”、“一双手镯”、“一双脚链”等。可见“双”用于成双使用的东西一般要求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如袜子、手套、鞋子等。像耳环、手镯、脚链等饰物则不能用“双”。比较孤立的一个短语就是“一双筷子”,原因是它成双使用。我们不说“一双枕头”是因为多数情况枕头一般不成双使用。
      B组短语透露给我们“对”“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两个人、动物或事物”②。我们用这一规律去检验其它的例子,基本是正确的。有时,两个连在一起的人或事物也用“对”,如“一对活宝”、“一对电池”等。
      “对”的使用范围相对比“双”广一些。“对”指两个事物,可以是相同的(如“一对哑铃”)也可以不同(如“一对夫妇”),而“双”所指的事物,一般要求相同(如“一双手套/袜子/皮鞋”)。
      连在一起的东西,有时也用“对”。但相同的两部分连在一起的单件物品不能用“对”,也不能“双”。如“一对剪刀”、“一双眼镜”都是不正确的。
      “对”有名词用法,即儿化。而“双”则没有。如可以说“配成一对儿”,但不能说“配成一双儿”。“双”一般不用于偶数的人,除非“对”与“双”并举使用,如“一对对,一双双,翩翩起舞。”
      “对”与“双”的使用范围并非绝对对立,它们之间也有交集,即“对”与“双”的通用现象。如:一双翅膀——一对翅膀、一双眼睛——一对眼睛、一双耳朵——一对耳朵等。“对”与“双”的通用仅在“指某些左右对称的肢体、器官时,有的可以互换”③。
      邵敬敏先生的分析很好地概括了“对”与“双”的特征:“‘对’着眼于两个独立却又对立而统一的关系,‘双’着眼于两个成双作对,不能分开使用”④。
      1、3从语用的角度讲,二者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邢福义先生说:“‘双’似乎更强调‘成双’,‘对’似乎更强调‘配对’。…… ‘一双’有时只强调‘两个’,只跟‘成双’的意义相联系,不跟‘配对’意义相联系。⑤” 的确,如: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1、4任何规则总会出现例外情况。我们在归纳了“对”与“双”的使用规律以后,也发现了少数的例外现象,如“一双儿女”。这种现象当是古汉语的遗留。但现在有为数不少的刊物、杂志上“对”与“双”的误用现象严重。如“一双不可思议的金手指”、“儿子一家走了,留下一双白发老人”、“买回两只狼,变成一双豺”、“真是好伉俪一双”、“一对门窗”、“一对高楼林立大道两旁”等等。这些都是误用、乱用现象,而不是例外现象。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有一篇作品叫《本来是一双的》,这里的“一双”是指银制脚环。这样用似乎也是不妥的。我们应该注意例外现象是极少的。  

二、“对”与“双”的对外汉语教学

      2、1汉语中具有丰富的量词,是它区别于外语尤其是印欧语言的重要特征。很多留学生的母语中没有量词或者量词不丰富,所以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量词的教学。英语的量词也不发达,量词的数量几乎屈指可数。而“对”与“双”在英语中则有相应的量词。
     一双筷子——a pair of chopsticks
     一对花瓶——a pair of vases
     一对夫妇——a married couple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看到,英语中有和汉语“对”与“双”相对应的量词,这一点对我们教学是有利,是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正迁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英语中表示“成双”、“成对”的几个量词,它们的使用范围并不跟“对”与“双”一一对应,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2、2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通常分为展示语法点、解释语法点和操练语法点三个步骤。“对”与“双”的教学亦可如此进行。
      2、2、1展示语法点。
展示语法点的方法很多,在“对”与“双”的教学中,采用动作演示法、图片法、实物法、例句法可能相对好一些。教师在展示语法点时,可举起双手,展示“一双手”。也可以手指双眼,展示“一双眼睛”。可以用实物来展示“一双手套”、“一双筷子”、“一对耳环”,或用图片展示“一对夫妇”、“一对石狮子”等都是比较可行的办法。然后将列举出的短语分组列在黑板上。需要注意的是,在展示这个语法点的时候,要“对双并举”,即同时展示两个量词,让学生注意到二者是有同有异的。而且要尽量避免举出“对”“双”通用的例子,因为重点讲解的是二者的区别。
      2、2、2解释语法点
解释的过程,笔者认为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好。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短语,并向学生解释“对”与“双”都表示“两个”,但是有区别,请学生认真思考,看看是否可以说明它们的不同点。这个过程中,可以请汉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归纳一两点区别,但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将二者的主要区别归纳、解释。解释完以后,用这个规律进行演绎,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规律的印象,并在演绎的过程中,补充进去一些“对”与“双”的细微差异,如“对”可以儿化、二者何时通用等问题。对于少数一两个例外的现象,教师需要强调,并提醒学生记忆。
      2、2、3操练语法点
操练语法点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将操练方式设计得活泼一些。像选词填空、造句、改错等手段都是比较常用的。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比如教师准备两组卡片,写上实物名称。游戏时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组,自己两手分别举起“对”与“双”的卡片,请一组学生抽取一组卡片,根据卡片所显示的名称选择站在教师的一侧。然后进行第二组,评比他们的正确率。这种小游戏虽然是改头换面的选择题,但寓教于乐的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对”与“双”区别的直观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上述是一个基本的课堂教学过程,其实要做好每一步都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尤其是解释“对”与“双”的区别时,要讲清楚并不是很容易的。教师要调动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教学。比如讲“双” 所指的事物,一般要求两者相同时,我们或许可以从“双”的字型着手——两个“又”——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感性。或许这样处理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不妥,但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是实用的。

三、余论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教师来说压力是比较大的。因为汉语重“意合”,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规律性相对较弱,尤其是遇到一些人们习焉不察的问题。像“对”与“双”的区别就是这样。现在人们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来指导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如配价理论、认知理论等等。笔者认为,像“对”与“双”这类问题,运用认知理论来进行教学,可能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注释:
①吕叔湘 • 现代汉语八百词[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44页
②吕叔湘 • 现代汉语八百词[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6页
③邵敬敏 • 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4页
④陈玉宇 • 量词的近义性和差异性[J] •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社科版),1994,(3):51页
⑤萧国政 • 邢福义选集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3—34页


参考书目:
吕叔湘 • 现代汉语八百词[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张向群 • 写作量词描写词典[M] •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郭先珍 • 汉语量词的应用[M] •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7
陈玉宇 • 量词的近义性和差异性[J] •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社科版),1994,(3)
金锡谟 • 再谈量词使用中的错误[J] • 新闻与写作,1994,(9)
何杰 •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 •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萧国政 • 邢福义选集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邵敬敏 • 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 本贴由 怡情悦性 于 2005-5-14  19:33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7 10:10 , Processed in 0.0804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