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780|回复: 11

教学资料:《汉语专题(1)》各章疑难问题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24 23: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胡吉成   中央电视大学文法部
来源:电大在线


第一章语音疑难问题分析(1)
                          (2004-12-07
  

一、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十七号主席令公布,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可以说是我国近百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汉语规范化运动的结晶,是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必然产物,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这部法律确立和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它的制定与颁行,使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从而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

  《语言文字法》的公布和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是我们日常须臾也离不开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文字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语言,多方言,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有必要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这样才能在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和信息传递、政令畅通的基础上,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如果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标准,势必给正常的交际造成障碍,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56个民族,诸民族语言有70多种,现行文字有50多种,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回答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将全面走上法制的轨道,这对于促进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通用语言的推广与使用,对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

  我们将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要意义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项法律,确立和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它的制定与颁行,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有了法律上的依据,这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规定了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三,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通过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对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这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增强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什么是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关于普通话这个概念的定义,在《语言文字法》草案中有阐述,由于考虑到将定义写进法中,使学术定义法定化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因此审议通过的法律文件最后没有给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下定义。

  “普通话”一词是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上确定指称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在那次文字改革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张若奚作了《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的报告,在报告中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首次提出了普通话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教育部确定了这一定义:“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对于普通话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以法的形式明确提出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进一步推行就有了法律依据。其次,把普通话由过去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确立为指国家通用语言,提升了普通话的地位,扩展了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更有利于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开展。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实施以前,提到普通话主要是指它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笔者查阅了几本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增订本)、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增订二版),以及全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材《现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等等,无一例外都提到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样提法也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经于2001年正式实施,该法第二条明确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因此,在各个场合明确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这样表述更为恰当,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符合国家的语文政策。

  三、什么是规范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所称的国家通用文字是规范汉字。规范汉字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同上面介绍普通话这一概念一样,《语言文字法》没有给规范汉字下定义。

  什么是规范汉字?规范汉字是指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整理简化的汉字和未整理简化的汉字,并且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推行,是我国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法定文字。

  经过整理简化的汉字是由国务院或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以字表等形式正式公布的,其规范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简化字: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1月31日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一共简化了2236个汉字;1986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对个别简化字作了适当调整,实际简化汉字2235个,这是中国政府公布推行的全部简化字的总汇,是现阶段简化字的统一的规范标准。

  ②异体字:1955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这个字表先后作了调整:1956年文化部和文改会发出修正通知,将淘汰的“阪”、“挫”恢复使用,1986年10月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恢复了“晔”、“诓”等11个已经淘汰的汉字,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委与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恢复了已经淘汰的“骼”、“翦”、“彷”、“薰”、“黏”等15个字为规范汉字,这样先后有28个异体字被恢复为规范的正体字。

  ③生僻字:更改的县以上的地名生僻字以1955年3月至1964年8月经国务院分九次公布的为准,一共更改35个县级地名共计37个生僻汉字。

  ④计量单位名称用字:以1977年7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出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为准,一共淘汰旧译名中的20个复音字和生僻字。

  ⑤字形标准:以1988年3月25日由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规定的字形为准,包括笔画数、笔顺和组合结构等方面的标准,这个字表同时也是现行印刷标准字形的范本。

  现行规范汉字,除了上述经过整理简化(包括后来的调整)并以字表的形式公布的汉字外,还包括大部分未经整理简化并一直在使用着的汉字,例如“人、手、水、口、上、日、月、从、爨、鏊、囊、灌、纛、戴”等汉字。这些字有的笔画结构简单,有的笔画结构复杂,从古到今一直沿用,也是规范汉字。这些未经整理简化的汉字,一般称之为传承字,这些汉字是从古代汉字直接传承下来的,是古今通用的汉字。据此我们可以把记录汉语的汉字分为三类:古代汉语专用字、古今汉语通用字、现代汉语专用字。规范汉字的范围包括后两类。

  规范汉字适用于现代汉语,严格地说是现代汉语普通话。这就排除了一些方言用字,日本、韩国创制的汉字等,同时规范汉字目前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在我国大陆,主要是简化字系统。所以规范汉字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统一性特点。

  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何推广运用?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在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一)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二)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三)招牌、广告用字;(四)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四)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

  同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从实际出发,对于确实需要使用方言和非规范汉字的场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方言的使用,在第十六条作出了如下明确的规定:(一)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确需使用的;(二)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的播音用语;(三)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四)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要使用的。

  关于少数民族语言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七条指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的规定,保障各个民族平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并不是排斥少数民族语言,也不是强制少数民族学习,而是在母语以外自愿学习一种应用更广的共同语。汉族人口占我国的绝大多数,以主体民族共同语作为全国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国际惯例。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是人们书面交际的工具,因此也需要规范。目前关于汉字使用的规范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作出的有关规定为标准,通用字表综合了简化字表、异体字整理表、淘汰的地名和译名生僻字表的成果,完全可以作为当前一般用字的标准。但目前社会用字还存在一些混乱现象,主要表现为写错别字、滥造简化字、滥用繁体字、使用已经淘汰的异体字等等。我们都应该抵制这种不良现象,提高使用规范汉字的自觉性。

  考虑到种种情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还就使用非规范汉字也即繁体字和异体字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上述种种使用非规范汉字的场合,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人一般情况下日常使用汉字,都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文字规范,使用规范汉字。

  五、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什么?

  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推普工作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的。我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确定了“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工作方针,经过几十年的推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普通话已经深入人心。于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根据推广普通话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在1992年9月21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师范学校普及普通话工作的通知》中将推广普通话的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把推广普通话的工作重心由提倡和推行转移到普及和提高上来,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可以说上了一个新台阶。

  六、我们语言文字工作任务是什么?

  新中国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与时俱进,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期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任务也在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关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任务,历史上有三次重要表述:

  周恩来总理在50年代指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就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三大任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任务。

  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1986年1月6日,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根据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任务调整为五大项:1.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2.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订各种有关标准;3.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4.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5.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

  1997年12月23日,又一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任务明确为四条:1.坚持普通话的法定地位,大力推广普通话;2.坚持汉字简化方向,努力推进全社会用字规范化;3.加大中文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力度,逐步实现中文信息技术产品的优化统一;4.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扩大使用范围。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任务的这三次重要表述,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推广普通话,整理现行汉字,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贯穿始终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尽管这三个方面的任务,不同时期的表述有差别,内涵有变化,侧重点有不同。为方便起见,可以把这三个方面的任务称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传统任务”,特别是推广普通话,是我国当前语文规范化、标准化的核心工作。

  第二,从新时期开始,语言信息处理被列为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任务。

  把语言纳入信息处理的轨道,这是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已经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工作、购物、交际等,特别是网络目前已经发展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网络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交际方式,我国的网民人数截至到2004年6月30日,已经到达了创纪录的8700万,预计不久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网络交际特殊环境中,一种网民阶层使用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出现了,和现实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有很多特点,特别是新、奇、乱。例如用hand(手)代替“have a nice day(祝过得愉快)”,用PMP代替“拍马屁”,用7456代替“气死我了”,创造新式符号如“:-D”、“:- (”表示体态语等,这些语言非网民根本看不懂,而且已经对现实语言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冲击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目前对于网络语言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网络语言规范还是一片空白,急需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加以管理、规范,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电大学生以网络作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用词用语要特别注意使用规范词语,提高使用规范语言的自觉性,不要盲目跟从和使用网络词语。

  七、什么是三大语文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大语文运动是指我国发生在20世纪的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这三大运动各有自己的目标,又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运动。

  (一)切音字运动

  切音字运动指清末20年间发端于民间的创造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运动。切音就是拼音,也叫合声,切音字就是泛指在这一运动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切音字运动中,各种各样的拼音方案纷纷被推出,字母形式和拼写对象多种多样,可谓百花齐放。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切音字运动中一共推出了27个方案。这些方案,从拼写对象看,有以北方官话为拼写对象的,有以各地方音为拼写对象的。在字母形式上,有采用汉字楷书笔画式字母的;有采用汉字独体篆隶笔画式字母的;有采用速记符号式字母的;有采用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数码式字母的;有采用独体古文(蝌蚪文)作为字母的;有采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的,真正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这些汉字拼音方案的推行和修订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两大潮流,一是拼音字母以汉字笔画式为主,二是拼写对象以拼写官话为主,尤其是拼写官话,在切音字运动的后期形成了共识,成为拼音的主流。后来由国语读音统一会推出的注音字母,就是在切音字方案基础上制定的,注音字母从1918年正式公布后,在我国大陆一直使用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而在我国台湾省,至今还在使用注音字母给汉字注音。而且注音字母关于以何种语音标准作为拼写对象的思考与讨论,引起了人们对统一的语音标准的认识与思考,从而引发了国语运动。

  (二)国语运动

  国语运动是指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段时间推行把以北京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运动。国语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通话,明清时期称为官话,由于汉语方言复杂,客观上要求有一种通用的交际语,由于北方话从历史发展看,影响最大,所以人们就采用北方话作为共同语,而最需要共同语的在当时主要还是官吏阶层,所以就把这种共同语称为官话。在清朝末年,国家意识抬头了,于是提出以国语取代官话。

  国语国语的语音标准,在国语运动期间也是经过激烈的争论与实践,经历了京国之争,经历了从老国音到新国音的变化,最后才达成了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的共识,这也是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时经验。汉民族共同语语音标准从老国音到新新国音的变化,说明两点:第一,民族共同语必须有明确规范的标准,这样才便于使用,而将五方杂音混在一起,是不可能形成语音标准的;第二,民族共同语必须选择一种活的、自然的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的标准最初选择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这种脱落现实的所谓理想化的语音标准,实践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离开了这两个方面,任何人为建立的语音标准,都难以在实践中应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

  国语运动50年,成绩斐然,最直接的成果我们认为有两项值得一书:

  一是议定并推行了国语注音字母。注音字母是切音字运动的产物,但由切音字运动引发的国语运动又反过来促进了切音字运动的发展,促成了注音字母的制定和推行。注音字母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公布推行的第一个汉语拼音方案,它作为汉字正音、传播国语、帮助识字的工具,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给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我国的字典和词典都使用注音符号给汉字注音,我国台湾省大中小学教材至今仍然使用注音符号,而且台湾省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祖国怀抱,利用注音符号,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普及了国语。我国汉语拼音方案,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标注声母和韵母的音质,在当时拉丁化拼音方案还不为人熟悉的情况下,利用众所周知的注音字母帮助人们掌握新的拼音方案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有利于汉语拼音方案的顺利推行。

  二是使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的国语深入人心。国语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第一,民族共同语必须有明确规范的标准,这样才便于使用;第二,民族共同语必须选择一种活的、自然的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这两个方面,任何人为建立的语音标准,都难以在实践中应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确立北京语音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可以说是国语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新中国建立以后进行的汉语规范化工作及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们今天推广普通话,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可以说是国语运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一个新的高度上的继续。当然,由于历史局限性,国语运动和我们今天的推普运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三)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旨在以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文的运动,是一场书面语的变革。白话文运动实际上与国语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语运动树立起了“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面大旗,其中的“言文一致”就是指在书面上以现代白话取代古代的文言,使口头语与书面语高度一致,即学者所宣称的“我手写我口”、“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话”。白话文运动应和着国语运动,掀起了书面语变革的热潮,促进了我国文体的改革,在汉语书面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白话文运动提倡以同口语接近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着眼于书面语的变革,统一了文学语言,同时对国语运动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白话文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的统治地位,使白话逐渐取得了文学语言的地位并为最终彻底取代文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书面语和口语的结合,改变了数千年来言文不一致的不合理状况,实现了书面语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在文学语言上宣告了历时两千多年的文言文时代结束,一个崭新的白话文时代的开始!而统一的文学语言的形成,又是民族共同语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八、为什么普通话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京语音作为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标准语,这是国语运动经过多年的争论与语言实践达成的共识。

  首先,在北方话区域诸城市中,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最大。北京是我国的六大古都之一,但在这六大古都中,又以北京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因为其它几个古都,影响主要在宋代以前,而自金朝起(金朝在北京建中都城起)至今,金、元、明、清各朝均在北京建都;新中国成立也确立北京作为首都,因此800多年来,北京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断被强化并辐射影响全国,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没有间断过,一直在加强,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京的这种特殊地位,是其它城市所不能比的,北京语音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

  其次,一种共同语的语音标准必须以某个城市的语音作为标准。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①共同语必须以城市语音作为语音标准。共同语以某种方言作为基础,但是不能以这种基础方言的语音作为基础,因为一种方言的语音实际上是有比较大的分歧的。在普通话的三个标准中,语音标准是最为严格而明确的,其中一些异读词还多次进行了审定,而词汇标准和语法标准就比较宽泛、笼统一些。

  ②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中心,是这一区域的代表,影响最大,当然最适合作为语音标准。我国汉语七大方言都是以该方言区的某个城市作为代表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该方言区的城市中心转移,那么代表点也将发生转移。所以一个城市的语音标准对于周边地区具有重要带动和辐射作用,而北京语音的这种辐射作用则影响到全国,这是不言而喻的。

  ③城市的语音,由于受书面语的影响比较大一些,相对比较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语音适合作为共同语的语音标准。

  第三,普通话语音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这里的北京语音是指北京音系而言,即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与北京语音保持一致,但不是全盘吸收北京话中所有的语音,因为北京话仍然是一种方言,不是规范语言,不是标准语言,所以普通话语音不等于就是北京语音。

  八、北方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方言具有哪些优势条件?

  ①北方方言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很大。北方话区域,是汉民族兴起、发展之地,我国南方诸方言区域,则是中原汉人在不同时期南迁开发的区域,北方中原一带,历来就是我国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自1153年金朝迁都北京以来的八百多年,北京又一直是我国各朝的首都,这就使得北方话影响逐渐扩大,地位更显重要。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力量,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作为各级官府的交际通用语言而传播到全国各地(北方话又被称为官话就是这个道理),北方话逐渐取得了沟通各个方言的交际工具的地位。

  ②北方话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北方话在文化方面的影响也非常突出,我国现在使用的书面语――白话,就是唐宋时期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由于这种白话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与北方口语非常接近,通俗易懂,不像传统的书面语文言那样晦涩难懂,脱离语言现实,因此白话产生以来,发展很快,影响越来越大,自明代以来,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小说,基本上都是用这种白话写成的,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一些话本小说。这些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流传全国,扩大了北方话在全国的影响,在客观上促进了北方话在全国的传播,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北方话文学对全国的影响,表面上是几本书,实际上是这些名著后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这样的综合实力,这样的文学巨著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推向全国。

  ③北方话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比起其它方言来也要多得多,约占整个汉民族人口的70%,按我国现有人口计算,属于北方话区域的人口至少在八亿以上。北方不少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同汉族杂居,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语言与汉语发生了融合,也说北方话,比如满族、回族等,这样说北方话的人就更多了。

  ④北方话通行地域广阔。北方话所属地域也是非常广阔的,几乎遍及全国。北方话通行的区域为: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四省市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从东北的哈尔滨到西南的昆明,直线距离约3200公里,从西北的酒泉到东南的南京,直线距离约2000公里,这样大范围的区域,数百万平方公里,人们通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这种高度的一致性就是在世界上的语言中也是很难找到第二个。同其它方言比较,北方话更具有交际上的共通性。

  ⑤北方话词汇系统具有一致性。北方话虽然覆盖20多个省市区,分为若干个次方言,词汇方面也有不少差别,但从总体看,北方话的词汇系统却有相当的一致性,比如双音节词占据优势地位,古语词保留比其它方言少等,在北方话中都比较突出,这说明北方话词汇完全是随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2-24 23: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 胡吉成   中央电视大学文法部
来源:电大在线


[center]第一章语音疑难问题分析(2)
2004-12-07  
[/center]

  一、为什么不用汉字作为汉语拼音的字母形式呢?

  这里涉及到字母形式问题,在汉字注音史上有过激烈的争论。汉语拼音方案不采用汉字作为注音字母,主要原因是:

  第一,作为注音工具,符号应该简单,使用才方便,而汉字笔画结构十分复杂,认识一个汉字已经不易,再用作注音符号,掌握起来就更加困难了;

  第二,拼音字母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具有统一读音标准的作用,由于汉字是非拼音的文字,读音往往随方言而异,很不统一,所以如果采用汉字作注音工具,难以起到统一语音的作用,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第三,理想的注音工具,应具有精确描写和分析语音结构的功能,然而汉字是以一个囫囵的整体代表汉语音节的,所以用汉字注音,无法准确细致地描写汉语语音系统。

  基于此,1955年10月,中国文改会拟订的四个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方案,最终还是被否决了,解放前在我国有相当大的影响的汉字式注音字母也没有被采用,因为注音字母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经过反复讨论,文改会最后选定了具有国际性的拉丁字母。

  二、为什么要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基础呢?

  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形式的选择,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是几经争论,在切音字运动中也有不同的主张。当时征集到的拼音方案,字母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汉字式的,斯拉夫字母式的,拉丁字母式的。最后确立以拉丁字母作为基础制定汉语拼音方案。选择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字母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拉丁字母是国际性文字。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全世界有117个国家采用拉丁字母作为全国性正式文字。拉丁字母历史上先后经历了罗马帝国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欧洲殖民扩张三次大的传播,使其足迹遍布全球六大洲。世界上有五大文字体系,其中汉字和印度文字都只在亚洲,阿拉伯文字主要在亚洲和非洲,斯拉夫文字主要在欧洲和亚洲,而拉丁字母则遍布全世界!

  第二,拉丁字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字母,许多现代科学技术术语广泛使用拉丁字母作为代号。当然,拉丁字母这一功绩与英语的国际上的广泛通行分不开,当今世界上大量的科技出版物都是用英文写成的,计算机程序语言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英语编写。因此,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工具,无疑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方便之桥。从今天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就看,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构成的汉语拼音方案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汉语拼音字母成为外国友人学习汉语离不开的拐棍。

  第三,拉丁字母笔画简单,构形清楚,对于阅读和书写都极为方便。

  第四,拉丁字母是音素制字母,便于对语音作精细的分析和描写,采用拉丁字母,无论是分音还是合音都是非常方便的。

  第五,采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在我国有相当长久的传统,从十七世纪初年开始,三百多年来,拉丁字母就先后被用作汉字注音符号,拼写各地方言,制订中国的拼音文字,所以拉丁字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既可以借鉴前人经验,又便于推广应用。

  三、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表有什么作用?

  字母表不是汉语拼音方案中可有可无的内容,它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一,明确了该方案的构成材料是拉丁字母,而不是其它什么字母。

  第二,明确了每个字母的名称读音,字母表规定了每个拉丁字母的读音。

  第四,明确了字母体式,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体式分为印刷体、手写体、大写、小写四种体式,字母表中只列出了印刷体的大写和小写体式。同时,字母表的字母体式说明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的是罗马体,而不是哥特体,这样与手写体接近,便于应用。例如拉丁字母第一个字母和第七个字母哥特体分别写作a和g,而罗马体分别写作ɑ和ɡ,手写比较方便。

  第五,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字母的先后顺序,这是用拼音字母作索引的基本依据。汉语拼音字母的排列顺序完全采用了拉丁字母的排列顺序,这是国际通用的排列顺序。这对于编码和制定索引等方面的应用都非常方便,便于国际交流。这一方面也是汉语拼音的一个突破,因为以往的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都没有采用拉丁字母的字母顺序惯例。

  四、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是怎样一种情况?与拉丁字母读音有什么样的关系?

  字母表中各个字母的读音也是汉语拼音字母的名称,《方案》规定了每个字母的名称读音,并用当时人们比较熟悉的注音字母注出了音值,便于认读掌握。

  给字母规定名称音,可以说是一个国际通行的惯例,这样在使用中便于称说,例如英文字母b、f、u、x、y、z的名称音分别是[bi:]、[ef]、[ju:]、[eks]、[wai]、[zi],日文因为是音节文字,每个字母都包含了元音或者是元音加辅音,比较响亮,每个字母在文字体系中都表示一个固定的音节,所以没有另外规定字母名称音。汉语拼音方案中的26个字母,有21个是辅音字母,发音不响亮,不便称说,所以需要要加上一个发音响亮的元音构成名称音。各字母的名称音的确定一方面要考虑该字母所代表的汉语音值,考虑到它在汉语中的区别能力,避免混同,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国际习惯。因此,汉语拼音字母中的元音字母,一般就以其代表的汉语音值作为名称音,辅音字母则是在本音前后加上元音ê构成。例如母的读音,则根据国际习惯采用了引申音域,个别属于借用读法,主要还是考虑到了汉语音值问题,例如z、c、h这类字母的读音。单韵母ê在字母名称音中使用相当广泛,实际上这个音在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并不与其它辅音相拼,而是自成音节的,用作表示某种语气的叹词,所以有人对字母名称音所构成的音节不符合普通话语音特点而提出了质疑。字母表中这样运用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遵从国际上命名的惯例;第二是朗读押韵,便于记诵;第三是突出字母名称的独特性和区别力。

  关于拉丁字母在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读音,大家可以参考本章专题辅导三《汉语拼音方案述评》的有关内容。

  五、汉语拼音方案有哪些作用?

  1.给汉字注音,帮助教学汉字。古人用直音或反切,例如“木:音沐,莫卜切”,如果没有同音字或同音字很难,直音就发挥不了作用了,反切一样,得先认识上千个反切字。2.拼写普通话,作为推广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汉字在各个方言中读音不同,用拼音注音拼写,可以帮助纠正方音,更好地学习普通话。3.制定聋哑人使用的手语和盲文的基础。4.编制序列,索引,比如字词典广泛用汉语拼音排列查检汉字,方便快捷。5.拼写专名,例如拼写人名、地名、民族名、商标名、企事业单位名称等,在使用拉丁字母的文献中,很难夹杂汉字,只能使用汉语拼音。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拼音是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统一规范,同时也是世界上承认并通行的国际标准。6用作型号代号,例如工业部门规定N代表农业机械,F代表纺织设备K代表矿山机械等。7.用于交通邮电部门,例如铁路站名、邮电局名在业务中使用汉语拼音拼写,又如铁路用T表示特快列车,用K表示快车等。8.用于中文信息处理,目前这一技术在计算机输入汉字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使用拼音汉字转换输入法,方便快捷,易学易用,深受人民大众的欢迎,尤其是现在的词输入和句子输入,都非常便捷。

  汉语拼音方案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在计算机输入汉字领域,应用汉语拼音转换汉字无疑是一条捷径。据笔者了解,很多非专业的录入人员,在使用计算机时,首选汉语拼音输入法,因为简单易学易用,没有拆分汉字部件的繁复规则。就是笔者写这篇文章,也是使用拼音-汉字转换方式呢!

  六、汉语拼音方案有哪些拼写规则?

  但是方案推行几十年的实践表明,这一规定没有得到社会认同,因而没有在实践中运用。而有些拼写规则没有明文规定,但在注音实践中人们又认同了,甚至不约而同采纳了这一规则,例如i作韵腹时,声调符号要标写在上面,为了避免叠床架屋,i上一点要省略,这一做法目前已经普遍运用开来,《方案》似应该补上这一规则,使之更加明确。归纳起来,汉语拼音方案的使用规则主要有字母变换、字母变形、省写附加符号、省写韵腹、大写、连写几个方面,涉及到声母、韵母、声调符号、隔音符号等方方面面,了解这些规则,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对于用好汉语拼音方案是非常有意义的。

  七、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y、w是什么性质的字母?怎样使用?

  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y和w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就这两个字母的一般性质而言,它们是半元音字母,一般出现在一个音节的开头或在辅音后面,充当介音,具有元音的特点,但又有轻微的摩檫,所以称之为半元音,例如音节yan you wa wo等;第二,就其在韵母中的地位而言,这两个字母是韵头字母,它们代表的是韵头,但是在有些没有其它原因的音节中,他们是直接增加在韵腹前面的,是纯粹的隔音符号,不代表韵头,例如音节yi ying wu等;第三,就其在音节中的作用看,它们是隔音字母,主要是起分隔音节界线的作用,例如音节ianguang(仰望),容易被误会为ian guang(眼光),用上隔音字母拼写为yangwang就不会混淆音节界线了。

  y和w的使用涉及到i行韵母、u行韵母和ü行韵母,其使用规则可以概括为加和换两个方面。

  第一,以i开头的音节,即零声母音节,前面没有辅音声母,要使用隔音字母y。如果这个韵母只有一个元音时,i前要加上y,例如in要加上y写作yin;如果i行韵母有两个以上元音时,i要换作y,例如iang改写作yang。

  第二,u行韵母成零声母音节时,音节只有一个元音u时,在前面加上w,例如u改写为wu,加w的韵母实际上只有u一个韵母,u后面有其它元音时,u要换为w,例如uang,uei、uen、uai、ua,其中的u换为w,这些音节改写为wang、wei、wen、wai、wa。

  第三,ü行韵母自成音节时,ü一律换作yu,例如üan要改写为yuan。ü行韵母一共有ü、üe、üan、ün四个,一律改写为yu、yue、yuan、yun。

  八、韵母iou uei uen在实际运用中要使用哪些变化规则?

  iou uei uen这三个韵母的拼写形式在实际运用中永远不会出现,因为在给汉字注音拼写出音节时,这三个韵母无论以何种身份出现,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的拼写规则,都要发生变化,而不是直接使用。第一,它们同辅音声母相拼时,为了使拼式简短,要省略韵腹,韵腹省略后,声调符号的位置要作相应的调整,例如diū(丢)、zhuī(追)、gún(滚)。第二,它们自成音节时,不同辅音声母相拼,因为是以i、u开头的音节,所以根据前面介绍的y和w的使用,这里也要作相应变化,写作you、wei、wen。

  这三个韵母在实际运用中涉及到四条使用规则。

  第一,iou、uei、uen这三个韵母在和辅音声母相拼时,为了缩短拼音形式,要分别省略韵腹o和e,写作iu、ui、un,例如jiu、gui、zhun。了解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方面我们给汉字注音可以正确使用汉语拼音,另一方面利用汉语拼音汉字转换法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也必须使用这一规则,例如使用拼音在计算机中输入“滚、轮、最、秋”这几个汉字,无论用全拼输入法、微软输入法、紫光输入法还是万全新拼音输入法,只有拼写为省略韵腹的gun、lun、zui、qiu才能输入汉字,拼写为全拼guen、luen、zuei、qiou,反而无法输入汉字,只有智能ABC输入法两种拼写都可输入汉字。

  第二,这三个韵母省略韵腹后,声调符号的位置发生变化,iou和uei省略韵腹后,声调符号要标写在后一个字母上面,例如lióushuěi(流水)变成了liúshuǐ,uen省略为un因为只有一个元音,所以声调符号直接标写在元音u上面,例如gǔnlún(滚轮)。

  第三,uei省写后,声调符号标写在i上面,同时i上的一点按照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则要省略上面的一点,例如“归队”拼写为guīduì,i上面的一点省略了。

  以上三条,可以合并起来理解,即都是这三个韵母和辅音声母相拼时的变化规则,其中最主要的是省略韵腹,后面两条规则是因为韵腹省略后连带的。

  第四,不和声母拼,成零声母音节时,按照i行韵母和u行韵母拼写规则要求,这三个韵母要分别写作you、wei、wen,即iou要将i换成y,uei和uen要将u换成w,这里与y和w的使用规则保持一致。

  九、以ü开头的韵母有几个?有哪些使用规则?
  以ü开头的韵母有ü、üan、üe、ün四个。

  字母ü在给汉字注音拼写为音节时,在大部分场合要用字母u表示。ü行韵母同声母j、q、x相拼时,ü上两点一律省略写作u,例如juan、que、xun。由于以u开头的合口呼韵母绝对不和声母j、q、x相拼,所以这里省略后,并不会同u发生混淆,例如juan中的u,音值仍然是ü。但是ü行韵母与舌尖中音n和l相拼时,上面两点绝对不能省略,因为这两个声母同时可以和u行韵母相拼,如果省略两点,那么ü和u就没有区别了,例如lü(吕)-lu(鲁)、nü(女)-nu(努)。

  这四个韵母在拼写中有三种情况:

  第一,保持原形不变

  当这四个韵母与辅音声母n和l相拼时,ü上面的两点不能省略,因为这两个声母同时也可以和u行的韵母相拼,所以如果把ü上两点省略了,ü和u就无法区分了。例如“lü”(律)不能省写ü上两点为lu,这样就与“路”混淆了。

  第二,省略ü上两点

  这四个韵母和辅音声母j、q、x相拼时,ü上面的两点要省略,例如jüanqü(捐躯)要省写为juanqu。这里之所以能够省略,不会和字母u相混,是因为以字母u开头的合口呼韵母绝对不会和声母j、q、x相拼,所以,j、q、x后面出现的元音u,只能是元音ü,而不会误解为u,例如ju、juan、jue、jun、qu、quan、que、qun、xu、xuan、xue、xun。

  第三,省略ü上两点,前面加上y

  这四个韵母自成零声母音节,前面没有其它辅音声母,这时ü上两点省略,前面再加上隔音字母y,例如üanüe(元月)要写作yuanyue,ünü(韵语)要写作yunyu。

  所以,学习ü行韵母,要注意两点省略和不能省略的条件,说明道理。当然,这种变化是拼音方案规定的规则变化,如果使用国际音标给汉字注音,上面的规则统统用不上,其中的字母ü换成国际音标符号[y]就可以了。例如[üan-[yan],nüe-[nyE]。

  十、字母i在汉语拼音方案中代表哪些音素?需要使用哪些规则?

  方案中的这个字母代表4个不同的音素,即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舌面前次高不圆唇元音(国际音标用[I]表示,充当韵母ai uai ei uei的韵尾)。这4个音素各有不同的出现条件,所以具有互补关系,是同一个音位的条件变体,所以用一个字母表示,可以条件变读,不会发生混淆。

  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i,在使用中涉及到两条变化规则:

  第一,当以它开头的韵母自成零声母音节时,由于前面没有辅音声母,因此需要变换为隔音字母y,如果这个音节只有i一个元音,那么前面加上y,普通话中只有i、in、ing三个韵母需要在前面另外加上y,变为yi、yin、ying;如果i后面还有其它元音,那么这个字母要换成y,例如ia-ya、iang-yang、iong-yong、iao-yao。

  第二,当i作为整个音节的韵腹时,按照标调规则,声调符号要标写在韵腹上,这时为避免叠床架屋的感觉,i上面一点省略,只有i、in、ing这三个韵母与别的辅音相拼或成零声母音节时,需要在它上面标调,省略一点。i作韵头或韵尾,不涉及到声调符号,不能省略一点。例如xīnxīng(新星)、shìshí(事实)。而i处在韵头韵尾位置上不发生变化,例如jiāowài(郊外)。i虽然没有充当韵腹,但是某些音节根据拼写规则发生了变化,省略了韵腹,声调符号要标写在后面一个字母上,如果这个字母是i,那么声调符号标写在上面时,同样要省略声调符号。例如shuǐliú(水流),这里两个音节中都有字母i,而且都不是韵腹,但是第一个音节中的i因为位于音节后面,上面标写有声调符号,所以同样省略一点。这一条说明,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字母i上面有声调符号,那么一律省略一点。这个省略规则不是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自发使用形成的,已经约定俗成,形成共识,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认。如果今后要修订汉语拼音方案,这一规则可以补充进去。

  十一、声调符号的使用有哪些规则?要注意哪些问题?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音节中区别意义的重要成分,不是可有可无的。同样的音节,声调不同,意义相差很大,例如kanshu,标上不同的声调符号,可以表示“看书”、“砍树”这样的意义,所以给汉字注音,必须使用声调符号。

  使用声调符号要注意三点:一是声调符号要标在韵腹上面,因为韵腹是一个音节中的主要元音,音节的音高变化主要通过韵腹体现出来,韵头和韵尾都十分轻短,所以声调符号要标在韵腹上面;二是声调变化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例如“纸老虎”三个音节本来都是上声,但是由于语流的影响,每个音节的实际声调都不一样,这里统统都标上声调;三是轻声不标调,例如“凳子”注音是dèngzi,其中“子”是轻声,就不标调。

  如何判断一个韵母中的韵腹呢?如果这个音节中只有一个元音,那么这个元音当然就是韵腹,声调符号要标在它的上面,例如音节jin、zhi、ping、qün,如果一个韵母中有几个元音,就要确定开口度大小,开口度最大的那个元音就是韵腹,例如iao、uai,都是三个元音,其中元音a的开口度最大,那么他就是韵腹,声调符号要标写在它上面。一般可以按照a、o、e、i、u、ü的顺序确定韵腹。例如iao,因为有a,首先确定它是韵腹,又如iou,中间没有a,那就看有没有e和o,所以可以确定o是韵腹。

  有人为了确定韵腹方便,还编写了一首歌谣,大家可以参考:

  a母出现别放过,

  没有a母找e o,

  i u并列标在后,

  单个元音不必说。

  十二、隔音符号如何使用?

  一个音节以字母a o e开头并且连接在别的音节后面,有可能造成音节混淆,比如haiou,本来要表示为hai ou,即“海鸥”的注音,但是就可能被混淆音节,理解为ha iou。为避免音节混淆,需要使用隔音符号把音节隔开,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隔音符号为一个单引号“’”,标在两个音节之间。例如“xī’ān”(西安)、“fāng’àn”(方案)。a o e开头的音节在一个词的前面,与前面的音节是隔开的,不存在音节界线混淆问题,就不使用隔音符号,例如zhuanxie anyu(撰写按语),这一点与y和w的使用规则不同,后者在不需要隔音的情况下也要使用,例如yangyan(扬言)、yangyu(养育)。

  十三、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核心是什么?

  汉语拼音方案的使用规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音节的拼写规则,一个是正词法规则。音节拼写规则在中小学和专科阶段的现代汉语课程都学习过,前面介绍的都是音节拼写规则问题。正词法规则大家则比较陌生,学习中需要注意了解基本规则,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正词法就是应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的规则,它的内容包括分词连写法、成语拼写法、外来词语拼写法、人名地名拼写法、标调法、移行规则等。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2年开始草拟,1984年由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批准发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在多次征求意见、讨论和修订的基础上,1988年7月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要求“今后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即以《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为规范”。1996年1月2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并发布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并于当年7月1日正式实施。

  正词法基本规则是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的高层次要求,涉及到语言的许多具体问题,如词汇问题、语法问题,而不单单是语音问题。尤其是正词法的基本原则是以词为单位注音,而汉语词的划分技术性相当强,所以学习时可能规则本身并不难理解,但具体操作起来是有难度的。例如“饭桶”是词还是词组?“红花”是词还是词组?这些不但要看结构,还要看词义,甚至还要结合语境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关于词的辨认问题,在词汇和语法部分要具体展开讲授,因此学习这一部分,要注意前后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用好汉语拼音方案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词法基本规则的核心是“拼写普通话基本上以词为单位”。但是正词法规定的也不完全是词,例如“着、了、过”本身是词,但规定在动词后面要附加在动词上,不单独写;动词和形容词是单音节形式,其补语如果也是单音节形式,那么就不分开写而要连写,例如“搞坏、熟透、打死”等;而有些在我们的认识中明明是词,可是却要分开写,例如“黑龙江、洞庭湖、泰山”等。可见,这些规则还有讨论的必要。关键是如何给汉语拼音定位,目前这种使用,使方案本身已经超出了作为注音工具这一范围。欢迎大家在课程论坛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关于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全文,可以参考中央电大编辑部发行的《汉语专题(1)综合学习指导》附录二。
 楼主| 发表于 2005-2-24 23: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第一章语音疑难问题分析(3)
2004-12-07  
[/center]

  一、怎样认识语音的系统性?

  语言是一种系统,语音是语言系统的组成,是语言的形式部分。作为语言的外部形式,语音本身也是一种系统。语音的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各种不同的语音单位构成,二是这些语音单位具有组合规律。这两个方面就构成了一种语音体系,考察一种语音体系,考察一种语音体系和另一种语音体系的区别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根据能否区别意义,能否区别词的语音形式来考察,划分语音单位,这样得到的语音最小单位是音位。普通话的音素很多,但是,有些音素只是某些个音位的变体,改变后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根据音位划分的原则,这样的音素不能划归为不同的独立音位,而是几个发音近似的音素共同构成一个音位,这些音素就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变体。根据这样的方法,就是看各个音素是否具有对立关系,是否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把普通话所有的音素进行归类,得到如下结果:普通话有22个辅音音位,6个元音音位,四个调位,其中音质音位28个,非音质音位四个。这是普通话最基本的音位系统,不包括变体音位在内,这就是普通话的基本的语音单位。

  这些最小的语音单位进一步组合就构成了听觉上最自然的语音单位――音节。

  音位与音位的组合特点,同样是语音系统性的反映。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不但有不同的语音单位,而且这些语音单位的组合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英语辅音p,它可以出现在音节的前面,如party,可以出现在音节的后面,如map,可以出现在音节的中间,例如keep-[kept]、cap-[k?ps] ,辅音t也一样,例如take、date等,甚至还有几个辅音连缀的情况,例如spring(春天)、stand(站立)、scrag(排骨、骨瘦如豺的人等)、scrbble[skribl](潦草地写)。英语的音节结构模式非常丰富多彩,所以英语中同音词非常少。

  了解一种语音系统的语音单位的组合特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个音位允许出现在什么样的位置,二是音节中允许什么样的音位组合模式,三是音位排列顺序。

  汉语的音节,根据其结构特点,首先可以分为声母和韵母两大部分。普通话的声母首先可以根据发音方面的共同性概括为六类(依据汉语拼音方案,不同于语言学概论的六类划分),韵母根据第一个字母的情况可以概括为四类。

  汉语音节,根据其结构特点,一般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声母是音节前面的辅音,一个音节中除去声母,剩下的部分就是韵母,声调是一个音节中表示高低升降的调子。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有39个韵母,四个声调。由于声母和韵母之间的配合是有选择的,与声调的配合也是有选择的,不是任意两个单位就可以组合,因此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声母和韵母结合可以构成四百余个基本音节,与四个声调相配构成一千三百多个音节。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关系反映了普通话语音单位的组合上的特点,同一类聚体中的各个单位,往往具有相同的组合功能,例如舌面前辅音声母都只能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组合,不能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组合,舌根音声母则相反,只能同开口呼韵母和合口呼韵母组合,不能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组合。

  二、汉语音节组合有哪些特点?

  汉语语音系统中最重要的组合关系是声韵配合关系。具有相同组合关系的,往往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我们依此可以把它们聚合为不同的类,属于同一类别的中的各个音位,因为是同一个音类,因此在组合关系上往往表现出相同的组合特点。

  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依据,从声母角度看,主要是由声母的发音部位决定的,具有相同发音部位的几个音位,往往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例如双唇音只能与开口呼韵母和齐齿呼韵母相拼,合口呼韵母只能限于u,不能同撮口呼韵母相拼。从韵母角度看,韵母是否是某些声母组合,是由这个韵母所属四呼中的类决定的。例如,撮口呼韵母只能同舌面前音声母和舌尖中音的n l相拼,不能与其它任何声母拼合。

  综观汉语普通话的音节,其组合上有下列一些特点:第一,辅音一般只能出现在音节前面,只有鼻音n可以出现在音节开头和音节末尾,舌根鼻音 只能出现在音节末尾,其他塞音、檫音、塞檫音、边音等都只能出现在音节的前面;第二,每个音节都有元音和声调,所以汉语音节都比较响亮,具有音乐美;第三,普通话音节没有几个辅音连缀的现象。总之,汉语音节的构成是比较简单的,由于这些特点,国外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汉语最适合作为人机交互的语言,因为汉语音节元音地位比较突出,音节比较响亮,适合机器处理。

  三、普通话声母有哪些类别?

  普通话的声母可以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角度分类观察。

  从发音部位看,普通话21个声母可分六类,这六类从前往后依次是:

  唇音:b p m f

  舌尖前音:z c s

  舌尖中音:d t n l

  舌尖后音:zh ch sh r

  舌面前音:j q x

  舌面后音:g k h

  从发音方法看,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五类:

  塞音:b p d t g k

  檫音:f s sh r x h

  塞檫音:z c zh ch j q

  鼻音:n m

  边音:l

  此外,根据发音时呼出气流的强弱可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两类,只有塞音和塞檫音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分别;送气音是p t k c ch q,不送气音是b d g z zh j。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可把声母分为浊音和清音两类,普通话只有m n l r四个浊音声母,其余都是清音。

  四、各个声母发音特点如何?

  上面分析声母的发音,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观察的,实际上每个声母的发音特点是不同角度综合构成的,因此描写声母的发音特点,必须把这些不同的方面综合起来,这样才能完整地描写出每个声母的特征,而依据这些完整的特征,我们就能发出相应的声母来。

  普通话21个声母的发音特征描写如下: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p:双唇、送气、清、塞音;

  m:双唇、浊、鼻音;

  f:唇齿、清、檫音;

  z: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檫音;

  c:舌尖前、送气、清、塞檫音;

  s:舌尖前、清、檫音;

  d: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t: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n:舌尖中、浊、鼻音;

  l:舌尖中、浊、边音;

  zh: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檫音;

  ch:舌尖后、送气、清’塞檫音;

  sh:舌尖后、清、檫音;

  r:舌尖后、浊、檫音;

  j: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檫音;

  q:舌尖前、送气、清、塞檫音;

  x:舌尖前、清、檫音;

  g:舌面后:不送气、清、塞音

  k:舌面后、送气、清、塞音;

  h:舌面后、清、檫音。

  (ng:舌面后、浊、鼻音)

  我们看见一个声母,除了能够准确发音,那么还能从理论上准确描写各个声母的发音特点。反过来,如果对声母的发音特点认识清楚,也可以根据描写的发音特点指出具体的声母来。例如:

  舌面前 不送气 清 塞檫音(j)

  舌面后 送气 清 塞音(k)

  双唇 不送气 清 塞音(b)

  舌尖中 浊 边音(l)

  舌尖中 送气 清 塞音(t)

  舌尖前 不送气 清 塞檫音(z)

  舌尖后 清 檫音(sh)

  双唇 浊 鼻音(m)

  舌尖后 浊 檫音(r)

  舌面前 清 檫音(x)

  五、普通话韵母是怎样构成的?

  普通话的韵母主要是由元音构成的,但是元音并不等于韵母,因为元音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不能再分割的,而韵母有的是一个元音构成,有的是两个元音甚至三个元音构成,有的是元音加上辅音构成,所以韵母的结构还可以进一步分析。

  根据构成韵母的音素的位置特点,一般把韵母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组成部分。充当韵尾的只能是元音,而且是高元音,只有i、u、ü三个元音可以充当韵头。所有的元音都可以充当韵腹,但是在一个韵母有几个元音的情况下,只有开口度最大的那个元音是韵腹,辅音不能充当韵腹。韵尾出现在韵腹的后面,元音充当韵尾的有两个高元音i和u,此外还有两个鼻辅音n和ng。例如韵母uai,其中u是韵头,a是韵腹,i是韵尾。

  要注意的是,普通话韵母ao iao中的o不是韵尾,这里的o,实际音质是u,所以这两个韵母的韵尾仍然是u。那么为什么汉语拼音方案不直接把这两个韵母的o写作u呢?这主要是处于下面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在汉语拼音方案中,u使用非常多,而o使用相对较少,像iou虽然使用了o,但在实际运用中,大部分场合省略了韵腹o;第二,在手写中,au容易与an相混,因此选择个性比较突出,不容易混同的字母o,写作ao,这样有助于区别音节,避免混淆字母,因此汉语拼音方案就借用了o来记录韵尾u,使用国际音标注音,iao和ao中的o要标写为(严式国际音标还要将u标写作 ),就是这个道理。

  普通话的韵母中没有纯粹的噪辅音,如b p d t一类,以乐音性的元音为主,虽然有鼻辅音,但都是浊音,声带颤动,属于响音,所以普通话的语音具有音乐美,比较响亮。

  在韵母的结构中,确定韵腹是最重要的,韵腹确定了,韵头和韵尾相应也确定了,那就是,在韵腹前面的是韵头,在韵腹后面的是韵尾。同时,确定韵腹还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使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时,要标注声调,每个音节的声调都要标在韵母上,确切地说是要标在韵腹上,因为韵腹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所以一般又把韵腹叫做主要元音,一个音节的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主要是通过韵腹的发音体现出来的,而韵头和韵尾都非常轻短,辅音就更不用说了。声调标在韵腹上,就是这个道理。

  六、什么是韵基?

  韵母中的三个组成成分,可以进一步概括为韵头和韵基两个部分。韵基是由韵腹和韵尾构成的,是构成韵母的基本成分。诗歌、歌词和戏曲唱腔中的所谓押韵的韵,指的就是韵基,其实主要就是要求韵基相同,而不要求韵头也相同。所以,所谓押韵就是在前后句子的末尾使用相同相近的韵母,这里的相近,就是指韵基相同,尤其是韵尾必须相同,而韵头可以不同。例如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ian)

  千里江陵一日还。(uan)

  两岸猿声啼不住。(uan)

  轻舟已过万重山。(uan)

  把韵母的构成成分分成韵头和韵基,其中将韵腹和韵尾划分在一起,不是为了简化韵母的类别,而是由韵腹和韵尾本身的密切关系决定的,因为韵腹和因为结合最为紧密,韵尾对韵腹的影响胜过韵头。普通话很多韵母的韵腹的音质,由于受韵尾的影响,都发生了变化,由于韵尾的的不同,施加的影响不一样,因此同一个音位,产生了不同的变体,出现某些同化倾向,最典型的就是a音位的变体,例如an-ang、uai-iao。由于这种同化现象是由后面的音素影响到前面的音素,所以称之为逆同化。

  七、普通话韵母的可以从哪些角度分类?

  普通话语音系统有多少个韵母?普通话的韵母可以从结构、韵头、韵尾三个不同的角度分类认识。

  1.韵母的结构类别

  根据韵母内部结构成分的多少及结构成分性质,通常把韵母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音韵母三大类。

  单韵母是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普通话有10个单韵母,这10个单韵母是a o e ê er i u ü –i(舌尖前)-i(舌尖后)。根据发音特点又可分为舌面元音韵母和舌尖元音韵母,由舌面元音元音构成的单韵母就是舌面元音韵母,例如aoiuü,由舌尖元音构成的单韵母是舌尖元音韵母,例如-i。

  复韵母是由两个以上元音构成的韵母,普通话有13个复韵母。根据韵腹的位置的不同又分为前响复韵母(即韵腹位于韵母的前面,例如ai ei ao ou)、中响复韵母(即韵腹位于韵母的中间,例如iao iou uai uei)、后响复韵母(即韵腹位于韵母的后面,例如ia ie ua uo üe)三类。

  鼻韵母是由一个或两个元音音素加上一个鼻辅音构成的韵母,普通话有16个鼻韵母。鼻音韵母根据辅音的特点分为舌尖鼻音韵母和舌根鼻音韵母两类,一般根据鼻音的位置特点又叫做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前后鼻音韵母各8个,即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很多方言区语音系统中没有后鼻音韵尾,突出表现在eng ing上面,往往把这两个韵母与en in合二为一,例如“新星”、“清新”,都没有差别。

  2.按韵头情况分类

  根据韵头的有无和韵头的性质,普通话的韵母又可分开口呼韵母、齐齿呼韵母、合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四类,合称四呼。开口呼韵母是指没有韵头,且韵腹又不是i、u、ü的韵母,一共有15个,其中包括两个舌尖元音韵母-i;齐齿呼指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一共有9个;合口呼指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一共有10个,其中包括韵母ong(其o的实际音质是u,这里主要是考虑u使用较多,且手写容易同n混淆而选择了区别特征明显、使用比较少的o);撮口呼指韵头或韵腹是ü的韵母,一共有5个,包括iong。声母和韵母的组合规律,主要就是由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的四呼情况决定的,同一发音部位的声母,与韵母的配合具有相同的特点。

  按照韵头情况给韵母分类,大部分韵母根据四呼的定义就可以确定类别,但有四个韵母分类比较特殊,需要注意,这就是舌尖前元音韵母-i和舌尖后元音韵母-i,它们属于开口呼而不是齐齿呼;韵母ong属于合口呼而不是开口呼,因为这里的o实际音质是u而不是o;韵母iong形式上很像齐齿呼,但它归入撮口呼,因为他的实际音质是[y ]。

  下面是按照结构和韵头给韵母分类的一个表:

3.按照韵尾情况分类

  根据韵尾的特点把韵母分为开尾韵母、元音尾韵母、鼻韵尾韵母三类。开尾韵母是没有韵尾的韵母,例如a o e ia ua;元音韵尾韵母是指由元音充当韵尾的韵母,例如ai ao ei uei uai等;鼻音韵尾韵母就是由两个前后鼻音充当韵尾的韵母。这种分类对于了解和说明语音内在的系统性很有价值,比如对于掌握儿化音和轻声等方面的语流音变的规律性就有帮助。

  以上对韵母三种不同角度的分类,其作用主要是:可以认识韵母的结构特点,对于把握声韵配合规律、儿化音变规律都有作用。

  八、什么是宽式标音和严式标音?

  用国际音标记录语音,有宽式标音和严式标音两种要求。按照能否区别意义这一标准,把有语音差异的几个音素用一个音标符号记录下来,就是宽式标音,也叫音位标音,宽式记音对于没有意义区别的几个音素使用一个符号记录,实际上记录的是音位。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几个不同音素,只使用一个符号记录。例如英语中基本上没有不送气的清塞音,送气与否并不区别意义,所以我们所接触到的一般英语词典中的送气音,也没有使用附加的送气符号,原因就在于此。如person、tool、kind中的p、t、k是送气的,而spring、stand、sky中的p、t、k是不送气的,但它们都用[p]、[t]、[k]来表示,这就属于宽式记音。

  照发音的实际音质细致地使用不同的音标和附加符号逐一记录音素,叫严式标音,也即音素记音法。用严式标音,同一音位中的各个变体都要使用单独的符号记录。[uai],其中的k由于受韵头u的影响,已经圆唇化了,又如普通话音节[kan](看)、[k??](康),其中的韵腹a,由于出现环境不同,受韵尾的不同影响而产生了逆同化现象,前者是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后者受舌根鼻辅音影响变成了舌面后低不圆唇元音。严式记音要求只要一个音素有区别就要使用不同的符号,

  严式标音和宽式标音各有作用。严式标音法可以细致精确地记录语音,精细地描写音素的差别,有利于分析描写和比较语音。显示不同语音的差异,宽式标音对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素进行归纳概括,可以简明扼要地显示一种语言系统中基本的语音结构单位及语音特点,可以用少数符号概括多数音素,而且不妨碍语言的表达,有利于学习和运用。

  使用严式还是宽式标音,主要看出于什么目的。一般而言,如果是注音,记音,可采用宽式标音法。如果是分析比较语音的差别,例如方言调查,不同民族语音比较,进行田野作业调查语音,就需要用严式标音法把方言详细而精确地记录下来,以窥得这种方音系统的全貌,反映其语音特点,此后根据表义功能归纳进行分析归纳,拟出语音系统,可用宽式标音方法。而作为学习,则要求尽可能掌握严式标音法。同时,在讲音位互补时,在讲条件变体时,属于同一个音位中的各个音素,只能用严式国际音标来表示和表述,例如普通话属于/a/音位的四个音素,属于/i/音位的三个音素,都必须用严式音标法才能表示出来,没有一个符号,口头上空说,有关的理论问题就很难说清楚。因此,作为语音理论的内容来学习国际音标,我们要求掌握严式记音法,以便更好地认识把握国际音标的特点。

  汉语拼音基本上就属于宽式标音的方式,每个字母相当于一个音位音标,是音位记音法,用一个符号代表这个音位中的所有变体音素。例如元音字母a,就概括了5个不同的音素。由于这些音素互换并不影响意义,没有区别词形的作用,所以可以概括为一个音位,用一个符号记录这个音位,而不管变体实际读音情况如何,这就是普通话中的/a/音位。这样,宽式标音由于属于音位标音,而一个音位通常又是对一系列音素的概括,因此这种标音方式可以比较简明扼要地反映出一种语音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的面貌,有助于人们认识并掌握语音系统。

  一种语音系统中哪些音素可以概括归纳为同一个音位,不取决于发音特点差异的大小,而在于这种差别是不是具有区别词形并进而区别词义的作用,具有这种区别作用,差别再小的音素,也要划分为不同的音位,反之,差别再大,也必须归并为一个音位,用一个符号表示,音位不区别词形的音素,用不同的符号去记录没有实践意义,反而浪费了一个符号。

  严式标音记录的都是音素,而不考虑这个音素有没有区别词形作用,只要发音上有一些差别,就需要使用不同的符号细致地记录下来。严式标音从符号使用上看是要复杂一些,需要标出各个音位中的变体,但是它反映了发音的实际情况,更接近自然语音,是我们说话时一个音素受前后成分影响而产生变化的真实情况的再现。所以严式标音特别适合语音描写,对于研究语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描写一种语音系统,往往先要经过严式标音的细致记录,经过分析归纳,概括成具有区别词形词义作用的音位,用相应的符号记录音位,这样才形成宽式音标,才有宽式标音。所以,严式标音是宽式标音的基础。

  九、普通话韵母的严式标音的音素有哪些? 

   关于普通话韵母的严式标音,我们在上个学期的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已经接触过,对此已经有一个总体印象,本课程的严式标音在韵母上更为严密细致,一方面使用的音标字母划分更细,另一方面使用了很多附加符号,这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当然,对于一些附加符号的学习要求,除了表示送气的符号“‘”必须注意掌握外,其它附加符号,学习尽量了解认识,教学中将不作更高的掌握要求。

  现将本学期新增加的几个国际音标从前往后依次介绍如下:


普通话韵母的严式标音的所有音素,基本上都不超出上述18个音素的范围。汉语专题严式标音主要是涉及到各个音位在具体韵母中的音素变化情况,辅音基本上没有变体或者说辅音的变体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要重点认识普通话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

  十、汉语拼音方案字母与音位及音位变体的关系如何?

  普通话的单元音韵母一共有10个,前面介绍的音素有18个之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就涉及到音素和音位的关系认识问题,涉及到音位的归纳问题。并不是每个音素都是一个独立的音位,有些音素,实际上是同一个音位的条件变体,好几个音素共同构成一个音位。而且普通话10个单元音韵母,并不是相应的10个音位,根据音位互补原理还可以进一步归纳合并。

  当采用宽式记音法对这些音素进行归纳合并时,往往在同一音区内的元音可以归纳在某一个音位,也就是说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都在同一音区,例如韵母a、ai、ian、yan、uang中的5个a,实际上概括了5个不同的音素,这5个音素是/a/音位的不同变体,都处在低元音区,用严式记音法记录这5个韵母,则应该分别写作:[ ]、[ai]、[i n]、[y n]、[ ]。根据音位互补原理,这5个不同的音素都归纳为同一个音位,一般取a表示这个音位。下面我们分别观察各个音区的音位归纳情况,以及各个音位变体(音素)的出现条件。

  十一、高元音系列的音素是如何归纳音位的



     十二、中元音系列音素是怎样归纳音位的呢?



注意字母o在ao iao中还代表音素u,用严式国际音标写作[?],原因是为了区别字形,避免混淆。这里o只是属于借用,并不是说o具有u的音质,所以o并不是韵尾,真正的韵尾仍然是u。

  十三、低元音系列音素如何归纳音位?



       这样,可以对各个音区的音素进行归纳,归纳概括的结果是:高元音区域有/i/、/u/、/y/三个音位,中元音音区有/e/、/o/两个音位,低元音音区归纳为/a/一个音位,一共6个元音音位。

  通过前面的普通话严式标音舌位图,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普通话元音音素归纳合并为音位的情况。元音音位的归并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平时学习要注意弄清楚,比如能够说明字母i所代表的音素及其出现条件,音位/i/所概括的条件变体等等。

  综上所述,普通话音位系统一共有32个音位构成,其中音质音位28个,非音质音位4个。音质音位根据特点分为辅音音位,一共22个,元音音位,一共6个。非音质音位主要是调位,一共4个,即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调位在语流中同样有变体。
 楼主| 发表于 2005-2-24 23: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第二章词汇疑难问题分析
2004-12-07  
[/center]

  一、词汇部分学习要注意哪些问题

  词汇部分一共由五节构成,内容不是很多,大体上是按照“词-词义-系统”这样的顺序编排的。词汇一章的细节问题还是很多的,这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自学解决。从总的来看,教学中应抓住词的结构、词义的解释、词群分析这样三个大的要点,给学生把有关内容解释清楚,让学生理解理解吃透,并指导学生应用相关理论进行实践分析,能做到灵活运用,那么词汇部分的注意教学问题就解决了。

  此外要注意,词汇一章与专科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结合十分紧密,特别注重专科基础,因此,尤其是词的结构分析,必须熟练掌握专科阶段学习过的合成词的构造分析。由于目前专升本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专科是非中文专业毕业的,学习本章依然有一定难度,为此有的电大教师在教学本章时适当补充教学,这是很有必要的。

  二、确定词有什么意义?如何确定词的问题

  词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确定词对于使用和研究语言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确定词有助于阅读理解,汉字在形式上同语素对应,语素是构词材料,由于没有实行分词连写,有时候一个语素与前一个语素和后一个语素都可以组成词,这时就会发生阅读障碍,出现所谓读不断的现象,例如:

  这个计划分为期五年的一般课程和第六年级的深入课程。

  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计划分为期”这一结构,可以组成“计划”、“划分”、“分为”、“为期”等词语,其中的“划”、“分”、“为”都可以分别和前后语素组成词语,第一次阅读一般都会读作“计划-分为-期”,直到“期”出现,发现问题,才重新组合为“计划-分-为期”。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正确确定词语,这个句子的相关部分的理解就非常困难。我们经常听到讥讽读错句子的笑话,其实很多就是因为词的界线不清造成的,例如有人把毛泽东诗词“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抽泣……”给读成“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

  其次,确定词有助于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注音。《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已经于1996年7月1日正式实施,虽然规定了很多拼写的细则,其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分词连写,即给现代汉语注音要以词为单位,而不是以音节为单位拼写,因此,确定词是正确使用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前提,是使用正词法的重要基础。

  第三,分别单纯词和合成词,也要以确定词和语素的界线作为基础,如果不能确定词,那么单纯词与合成词的区分就无从谈起。

  第四,确定词有助于语法分析。语法分析是以词为基础的,无论是分析词组还是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和成分,都必须有词的概念,一般层次分析,要求分析到词为止,语法分析是否结束,就需要判断所有划分出来的结构成分是否都是词,是否还有比词大的单位,如果不了解词的划界问题,分析层次要么没有分析到词,要么分析到语素去了,也会出错。

  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确定词的方法:

  1.能否单说:能单说,即能单独回答问题,一般就是词,反之不是。例如“这里经济繁荣吗?”回答:“繁荣”,“繁荣”就是词,不能单说“繁”或“荣”,可见后者不是词。

  2.能否单用:能单用,就是能单独充当词组或句子成分,但是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比如“志”口语中一般不能单用,但书面语中可以单用,例如“人各有志”、“志在必得”。

  3.扩展法:就是看一个语言单位能否插入别的成分进行扩展,能插入成分扩展,扩展后意义不变,就是词组而不是词,插入后意义发生了变化,就是词。例如“白菜-白花”,“白菜”插入“的”变成“白的菜”,意义发生了改变,因为白的菜不一定就是白菜,“白花”插入“的”变成“白的花”,意义等同于白花,可见,“白菜”是词,“白花”是词组,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区别合成词与词组。

  4.剩余法:就是将一个句子中所有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单位拿走,剩下的成分,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也是词。例如“我的书卖了”,将定语“我”、主语“我”和谓语“卖”拿走,剩下的“的”、“了”也是词。这种方法可以确定虚词。

  以上方法,确定词有一定效果,但最重要的还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难以判断的词主要是由几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且这些语素本身可以单独使用,本身就是成词语素,这样的词的判断要注意考察构成单位的意义结合的紧密程度,如果是词,构词语素的意义往往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如果是词组,构成单位的意义是松散的,整个词组的意义是结构单位的相加关系。例如“白菜”和“白布”,前者指蔬菜的一种,并非白的菜就是白菜,这里“白”和“菜”的意义是紧密融合的,而“白布”的构成单位的意义是松散的,是两个意义的相加关系,“白布”等于“白+布”,符合这一条件的布就是白布,而符合“白+菜”这一条件的蔬菜很多,但不是白菜。

  第二,有些结构单位本身有特称和通称,这样的单位,特称是词,通称往往是词组。例如“红花”,指“藏红花”,是一种中药,就是词,这里符合“红+花”这一条件的不等于是红花。如果“红花”泛指红颜色的花,那么凡是符合“红+花”这一条件的都可以用“红花”指称,那么这里的“红花”就是词组。类似这样的词语还有不少,例如“红旗、黑板、黄瓜、绿豆、黄豆、黄花、扁豆、幕后、不惑、骨肉、铁窗、香花、毒草、春秋、风雨、外衣、热血”。类似这样的结构,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词,但也不能排除是词组的情况,这就需要在确定词时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例如“春秋”,在“甘洒热血写春秋”中是词,在“每年春秋两季他都到那里去写生”就是词组。

  从总的来看,以上确定词的方法有两个层面,一是区别词和语素,一是区别词和词组。词和语素的功能有很大不同,音节形式上也有显著特点,区别并不困难,而词(合成词)和词组的区别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重点要求大家注意。其实合成词和词组的区别也可以通过结构成分的意义关系来考察。合成词由两个语素构成,但其意义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互相融合构成词义,语素的意义在合成词中没有独立性,例如“绿豆”,不是“绿颜色的豆”。词组由几个词构成,其意义等于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各个词的意义是独立的,例如“绿纸”就是“绿色的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词不能扩展,词组可以扩展。

  现代汉语词的界线的划分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确定词的界线是以书面语的连写作为标准的,但是汉字记录汉语,基本上是以音节-语素作为单位的,而不实行分词连写,因而在书面上就缺少划分词的依据;另一方面,现代汉语的词与语素、词组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截然划分出分明的界线来,也就是说,有部分语素与词处于交叉状态,有部分词与词组处于交叉状态,比较灵活。

  例如“言”和“语”,在现代汉语中应该是语素,但是有时候它们也可以作为词来使用,如“不言不语”、“你不言他不语”。有些单位,按类推应该是词,结果是词组,例如“鸡~”,有“鸡雏、鸡冠、鸡肋、鸡瘟、鸡心、鸡胸、鸡眼、鸡杂”等词,依此类推,似乎“鸡蛋、鸡翅、鸡腿、鸡肉、鸡肝、鸡血”也应该是词,但实际上它们是词组,《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了前面一组单位,显然是把后一组看作是词组了。

  本课程第二次作业有一道题是区分词和词组,其中“炼铁-打铁-缺铁-白铁”这一组,看起来要么都是词,要么都不是词,但《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打铁”和“白铁”,其余没有收录,显然是作为词组处理了。为什么这样处理,好像从理论上讲得通,好像从理论上又讲不通。可见,划分词的界线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有难度不等于现代汉语的词没有一个标准,标准应该是有的,只是如何找到放之四害而皆准的标准。欢迎大家就此在本课程网上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固定语中专门用语和熟语有什么异同?

  固定语是指在语言中作用相当于词、可以把词作为构成成分的独立运用单位。固定语根据其特点可分专门用语和熟语两个大类。专门用语是指各个学科、各个部门的术语、行业语,是以词作为构成成分的短语,不包括以词的形式出现的术语和行业语。专门用语的特点是固定使用,作用上相当于一个词的功能。专门用语包括专名称、术语、行业语三类。熟语指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样一些结构固定、意义独特的固定语。

  专门用语和熟语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结构成分要素固定的组合,不允许插入别的成分,和一般词组不同,例如一般词组“新房子”可以说“新的房子”,意思是一样的,而固定语不能这样增加成分,例如“北京大学”不能说成“北京的大学”,因为北京大学是特指的一所大学,并非在京高校都是“北京大学”。同时固定语也不能使用意义近似的成分替换,例如“黔驴技穷”不能说“黔驴技贫”,“叶公好龙”不能说“叶公爱龙、叶公喜龙”等;意思上,它们的意义都是特定的,不能拆开理解,具有整体性;功能上,它们的功能相当于词的功能,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

  二者的不同点主要是从意义上来考察,专门用语是一种专名称,字面上的意思就等于是这个固定语的意思,是结构成分的相加,从这个意义上看,专门用语又同一般词组没有多大区别。而熟语的意义往往是不能从字面来理解的,或者说熟语字面上是一种意义,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也就是说,熟语的意义具有双关性特点,有表里两重意思,实际使用的是里层意义,例如“穿小鞋”并非指穿了小号的鞋子,“枕头风”不是吹过枕头边的风。意义的双重性也可以说是熟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四、惯用语和成语有什么区别?

  二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其区别:一是语音形式,成语是四音节为主,例如“柳暗花明”、“百发百中”、“万籁俱寂”等等,惯用语是三音节为主,例如“敲边鼓”、“挖墙脚”、“走后门”等等;二是表义特点,惯用语大多是以比喻义为主,例如“高帽子、对台戏、哑巴亏、鬼把戏、走后门”等,成语以直接引申的意义为主,如“掩耳盗铃、大显身手、众怒难犯、诡计多端”等等;三是结构形式,惯用语多是动宾关系,例如“敲边鼓、穿小鞋、扣帽子”等等,成语的结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联合关系、偏正关系、主谓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其它还有连动关系、兼语关系、紧缩关系等等;四是风格上的不同,惯用语口语特点比较突出,结构成分都是口头上常常使用的成分,例如“醋坛子、小算盘、挖墙脚、露马脚”等等,成语很多是来源与历史典故或名篇佳句,大多具有书面语特色,很多成语因此还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语素或语法格式,如“瞠目结舌、短兵相接、学而不厌、走马观花、唯利是图”等等;此外,惯用语形式上灵活一些,如“敲边鼓”可以说“敲敲边鼓、敲一下边鼓”,给人的感觉都属于惯用语的正常使用,而不是活用,而成语用法上虽然也有灵活的一面,但和惯用语比较起来还是要固定得多,例如“望洋兴叹”改成“望房兴叹、望书兴叹”,就变成活用了。

  五、如何掌握合成词的构造?

  合成词的构造是构词法分析的重要内容。构词法分析的基础是分析合成词的构成成分的意义、作用及其间的关系。根据构词语素的特点,一般把合成词分为组合式、附加式两种结构类型。组合式合成词都是由词根语素构成的,都是非定语语素,根据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可细分为并列式、限定式、补充式、支配式、陈述式五类。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语素加词缀构成,也可以说是由定位语素和非定语语素构成。根据定位语素的位置,可分前附式、后附式两类。

  掌握组合式合成词,最好是理解各类构造方式的中的语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判定一个词的构造类别就非常容易了。并列式合成词两个语素之间是并列关系,或者表示相同相近的意思,例如“解放”、“思想”、“道路”,或者表示相反的意思,如“动静”、“睡觉”、“好歹”,或者表示同一类别,具有类义关系,如“尺寸”、“骨肉”、“寻常”等。限定式合成词两个语素之间是修饰限制关系,后一语素是整个词义的中心,掌握这一点可以很好解决限定式合成词与其他合成词的混淆问题,例如“卷烟”、“卧铺”、“血红”等。补充式合成词语素之间是补充关系,后一语素补充说明,例如“证明”、“扩大”、“花朵”等。支配式合成词具有支配关系,前一语素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后一语素是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例如“护耳”、“留心”、“表态”、“随意“。陈述式合成词前一语素表示事物,后一语素表示状态或动作行为,二者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关系,例如“自立”、“眼尖”、“手巧”等等。

  注意:有些限定式合成词容易与支配式和陈述式合成词混淆,例如“卷烟”,很像是支配式,“雪白”,很像是陈述式,其实它们都是限定式,区别在于,凡是限定式合成词,后一语素一定是整个词义的中心,如卷烟是一种烟,雪白指很白,而支配式、陈述都没有这样的词义中心,例如“表态”不能理解为中心意义是太,“月亮”的中心意义不能理解为亮。又如“围裙-围脖”、“桃红-脸红”,前面都是限定式,这样比较,更能看出差别来。

  附加式合成词比较好理解,只要是定位语素在词的前面,就是前附式,只要定位语素在词的后面,就是后附式合成词。附加式要注意的是将定位语素与非定位语素区别开,因为有些定位语素和非定位语素是用同一个汉字记录的。例如“老”在“老手、老头”中的非定位语素,在“老乡、老师、老虎”中是定位语素,又如“手”在“左手、右手、援手、手套”中是非定位语素,在“歌手、号手、旗手”中是定位语素。

  六、怎样分析造词法?

  造词法研究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什么样的造词方法创造新词。造词法主要有下面一些类型:词法学造词、句法学造词、修辞学造词、语音学造词。

  教材还介绍了综合式造词,但如果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看,一般只有句法学造词与修辞学造词是综合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属于修辞学造词的,都可以从句法学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可以这样说,所有属于修辞学造词的,同时都是句法学造词的综合,因为修辞学造词这种方式中语素同语素的组合,仍然是以句法关系作为基础的。但是,属于句法学造词的,不一定就是修辞学造词,因为大部分词不是通过修辞手段手段构成的。同时,有些词是先有一般意义,然后通过修辞用法产生了新的意义,更需要从句法学角度观察了。例如教材比喻式中有一个例子“搁浅”,其实这个词的本义是指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派生义指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属于比喻义。虽然有些词一开始就是属于修辞用法,但其语言成分的组合仍然受句法关系支配。所以修辞学造词是不同角度的观察,与句法学造词是交叉的。

  修辞学造词和词的修辞用法是不同的。以比喻为例,从本质上看,二者都是比喻,不过修辞学中的比喻是临时性的,造词法中的比喻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用法,造词法的比喻来源于修辞学的比喻,修辞学的比喻是造词法比喻的构成基础,没有比喻,也就没有造词法的比喻存在了。

  其他几种造词方法,互相之间是对立的,没有交叉,所以就语素的直接组合关系看,没有综合方式,比如属于词法学造词,就不可能是句法学造词或语音学造词,属于语音学造词的,也不可能是词法学造词或句法学造词,这与句法学造词和修辞学造词之间的关系不一样。当然,如果某个词由三个以上的语素构成,则有可能是几种方式综合的,例如“钻空子”,“钻”与“空子”之间是支配关系,属于句法学中的谓宾式,“空子”是词法学造词中的附加,所以“钻空子”是综合式。

  此外要注意,词法学造词中的转类,只有进行对比时,我们可以说是词法学造词,例如“编辑”,有“一个编辑”、“认真编辑”,这里的两种意义就属于转类,属于句法学造词,但是单独考察“编辑”,仍然可以从句法学造词角度进行分析,句法学只考虑结构,不考虑转类问题。

  学习造词法分析词的方法,注意构词法与造词法的区别。同样一个词,可以从构词法角度认识,也可以从造词法角度分析认识,但构词法只涉及合成词的分析,因为非合成词没有内部构造的问题。有些组合,构词法和造词法命名角度不同,但内部结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例如陈述式和主谓式、支配式和谓宾式、限定式和主从式。

  七、什么是词义的理据?怎样理解?

  词义的理据就是语言中表示事物、现象、观念的词的构成依据,就是一个词用这样的音节或这样的语素而不是那样的音节那样的语素来构造的道理和依据。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现象,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或者特别引人注意,于是人们在给这样的事物现象命名时,首先就选择能突出其特征的方面,作为命名的根据、理由,这就是词义的理据。例如汉语中用“布谷”这两个音节表示“布谷鸟”这一事物,那是因为布谷鸟这种动物的叫声本身就是bu-gu-bu-gu这样的声音形式。在我国,尤其是江南,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布谷鸟就在春意渐浓的田野里歌唱着,给农民报告着该播种的信息。这声音特征十分突出,于是人们就用同布谷鸟的叫声近似的bu-gu音节表示这种鸟的名称,同时鸟来到的季节又正是播种的季节,于是在书面上人们又选择了“布-谷”这样的语素去记录。可见,“布谷”这个名称具有双重的理据意义。又如“飞机”,汉语用语素“飞”和“机”表示,意思是会飞行的机器,这的确也是飞机这一事物给人最直观的印象,用这样的语素给飞机命名就显得特别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易于为人接受。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音译的外来词都被意译词取代了,其实根本原因就是音译外来词在字面上不容易看出理据性来,不容易为人理解,不容易为人接受,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被淘汰就非常自然了。例如“科学”代替“赛因思”,“话筒”代替“麦克风”,“水泥”代替“士敏土”等等。

  词义的理据性与词义之间不是对等的,但是它反映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同样的意义,用不同的词表示,词义的理据不同,例如“番茄、西红柿、火柿子、洋海椒”。可见,词义的理据不是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一般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往往是外在的,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于是就用来命名。同时,由于事物所呈现的外在特征是多方面的,有无穷的细节,不同的人,观察角度不同,认识角度不同,看事物的侧重点不同,于是同样的事物就会出现很多词义理据不完全相同的词语。例如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很高,叶子互生,心脏形,有长叶柄,开黄花,圆盘状头状花序,常朝着太阳,种子可以榨油”这样一种植物,汉语中有“向日葵、葵花、向阳花、朝阳花、太阳花、转日莲、望日莲、盘头、盘头瓜子”等等名称,这种种不同的名称,正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一植物的反映,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事物的突出特征,给人以具体、生动的印象。

  为什么汉语各个方言中有那么多的同义词,其实就是因为词义理据差异造成的,因为不同的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给事物命名的依据不同,于是就出现了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来指称的现象,普通话和方言词汇的同义异词情况,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如果我们从理据角度出发观察等义词,实际上是没有绝对的等义词的,它们或者体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或者给人以独特的联想感受。

  词的存在是客观的,不能评价其合理与否。比如“轮船”现在看来根本就不合理,因为现在的轮船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到轮子了,“火车”也是如此,现在的火车大部分是内燃机车,是电气化列车,根本就没有以前靠烧媒来做动力了。我们探讨词义理据,主要是认识人们观察事物的不同方法、角度,一个事物有很多特征,有无穷的细节,取任何一个细节特征作为命名的依据其实都是合理的,都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观。这些理据差异,同一民族有,不同民族之间也有,例如社团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汉语叫“主席”,理据是主要的席位,而英语叫chairman,理据是坐椅子的男人,其中包含了某种待遇,也包含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

  八、什么是词的反身指代义?有什么作用?

  反身指代用法不同于词的一般用法,词的一般用法涉及到词义问题,必然同这个词所代表的意思有联系。比如说“死”,在“他死了”中词义是失去生命,在“他做事很死”是不灵活的意思,在“这是死胡同”中是没有出路的意思。而在“死是一个动词”、“我不喜欢用死这个词”中,就没有涉及到词义问题,就属于词的反身用法,指代的是词自身。

  反身指代用法可以很好地解释下列语言现象:“和是一个连词”、“他写文章动不动就用虽然但是”。这里的“和”、“虽然”、“但是”都是连词,不能充当语法成分,为什么这里却做了主语、宾语呢?回答是:这里的“和”、“虽然但是”用的不是它们作为连词本身的意义,而是词的反身指代用法,用的是它作为词的身份。词的反身指代用法,主要是指代这个词的身分、这个词的代表的音节、这个词所代表的语素、这个词所代表的汉字或所代表的汉字的构造,凡是词的反身指代用法,都可以在后面补充出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字或音节)。例如:

  ①妈是一个形声字--妈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

  ②妈是一个单纯词--妈这个词是一个单纯词。

  ③妈是一个单韵母--妈这个音节的韵母是一个单韵母。

  而词的一般用法绝对不可能这样使用。比如:

  ④我妈来了--我妈这个词来了?

  ⑤小妹最喜欢妈妈-小妹最喜欢妈妈这个词?

  上面前三例就属于词的反身指代义用法,④⑤例属于词义的一般用法。

  词的反身指代用法和一般用法有很大差别,一般用法要涉及到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而反身指代用法不涉及到词义,而是涉及到词自身的一些构成要素,可能是词的形式、音节、记录这个词的汉字等等。

  词的反身指代用法也不同于英语的自身代词,自身代词是一个独立的词,仍然有词义,指代动作行为发出者本身,表示强调,加强语气,大多有亲自这样的含义。而词的反身指代意义是指代词自身,任何一个词都可以有反身指代义。自身代词是一个独立的词,仍然有词义,指代动作行为发出者本身,表示强调,加强语气。

  第一,范围大小不同:自身代词只涉及到代词问题,是与人称代词相对应的几个代词,范围很小,而词义的反身指代用法涉及到所有的词,任何一个词,范围要大的多。

  第二,从意义上看,自身代词是一个独立的词,仍然有词义,指代动作行为发出者本身,英语的代词反身指代用法主要是表示强调,加强语气,往往可以用自己、亲自等词对应翻译,所以反身代词有自己固定的意义,例如I do the thing myself.(我自己做这件事);而词义的反身指代用法不是词义,可以涉及到词的某一个方面,如记录的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或代表的音节、声母、韵母等等。

  词的反身指代用法可以回答解释“和是一个连词”、“他写文章特别喜欢用不但、而且这类词”这样的句子。因为连词是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而这里的连词却做了主语和宾语,这里它们并不是这个词义本身具有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这里的“和、虽然、但是”用的不是它们作为连词本身的意义,而是反身指代用法,用的是它作为词的身份。。

  九、什么是言语义?与概念义是什么关系?

  词的言语义是词在句子中临时获得的意义,言语义不是固定在词中的意义,而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创造性使用词语而产生的,这种意义只存在于具体的句子中,离开具体的句子,离开使用这个句子的语境,词的言语义也就消失了。试比较:

  ① a.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b.深山里毒蛇猛兽很多,你们可要当心点儿。

  ② a.二胡很胖,笛子则很瘦,两个人的身材刚好相反。

  b.二胡属于弦乐器,笛子属于管乐器。

  ③ a.高粱涨红了脸,谷子笑弯了腰。

  b.他激动得涨红了脸,她则笑弯了腰。

  ④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这几天都是晴天,往年可难得这样的好天气。

  ⑤ a.说话要讲逻辑,写文章更需要逻辑逻辑。

  b.学习一些逻辑知识,对于增强表达的条理性很有好处。

  言语义不但是临时的,不固定的意义,而且由于事物特征的多样性,其所指称的对象同样是不固定的,指代的意义因语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修辞手段,同样一个词语,可以获得多个临时意义,不同的词语,可以获得同样的临时意义。例如:

  ⑥书籍是开启未知大门的钥匙。

  ⑦书籍是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

  ⑧书籍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

  ⑨书籍是穿越激流险滩的航船。

  ⑩书籍是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

  ⑥-⑩这几个例子中的“书籍”,从开启未知大门的功能看,它获得了钥匙的临时意义,从攀登知识高峰的作用看,它获得了阶梯的临时意义,此外还有从无知到有知的桥梁意义,征服困难和指引方向作用的航船、灯塔等临时意义。而反过来看,“钥匙、阶梯、桥梁、航船、灯塔”在这些句子中又获得了“书籍”这一临时意义。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说“开启未知大门的钥匙是书籍”。可见,在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由于其特征的某些相似性是完全可以互相指称的,这也是比喻得以构成的秘密所在。

  言语义不同于概念义,概念义是固定在一个词中的意义,而言语义则是具体句子中产生的临时不固定的意义主要是通过词的修辞用法获得。看见一个词,我们所想到的意义一般就是概念义,而言语义是不可能看见一个词就可以想到的。例如上面⑥-⑩中的“书籍”一词,所具有的钥匙、阶梯、桥梁、航船、灯塔等临时意义,离开这些句子,就不可能联想到,反之,我们看到“钥匙”一词,想到的只是开锁的工具,而不会想到书籍这样的临时意义。由上例可见,同样的词义,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认识或不同的体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从而同很多不同的对象联系起来,使词获得更多的言语义。因此,词义和客观现实的联系是比较固定的,词的概念义可以列举的,而词的言语义是不能完全列举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尽数列举的,⑥-⑩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以上似乎是编拟的例子来说明言语义,但实际上我们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取概括的。比如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弥尔顿说:“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伏尔泰说:“当我们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德伯里说:“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所思想之船”;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阿?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又如说时间,歌德说“时间是我的财产”,巴尔扎克说“时间是人的财富”,富兰克林说“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言语义与词义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言语义虽然是临时获得的意义,但是这种创造性用法一旦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大家都这样使用,言语义往往就从临时义变成固定在词中的一项意义,成为词的概念义之一。言语义已经约定俗成,为公众接受,最后就成为词的一个义项。词义的发展,词由本义发展出引申义,由单义变成多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词的修辞用法产生的言语义形成的。词的修辞用法,大多是创造性活用,是形成言语义的重要手段,而言语义则是输送词义、形成词义的必要环节。任何一个词义义项,特别是引申义,都不是突然产生的,都是在言语义使用的基础上逐渐固定在词中的。语言在运用中得到发展,词义也是在不断的运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十、词义的分析有什么样的要求?怎样分析?

  词义分析主要是分析表名物词、表动作行为词、表性状词的概念意义分析意义。词义分析,就教学要求而言,一般要提供对词义的解释,然后就解释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这些内容在整个词义中的作用,因此,要正确掌握词义分析,就必须熟悉表名物词、表动作行为词、表性状词的意义分析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解释语作出相应分析即可。

  1.表名物词的意义分析

  表名物词的意义一般由类别和特征两个方面构成,其中类别是整个词义的重点,是每个词必不可少的内容,分析时用类词语或类别指出。表示特征的内容一般在表示类别的词的前面,特征与类别之间一般是定中结构。例如“法网”的词义分析:

  法网:比喻严密的 法律制度

  表示特征 表示类别

  (定语) (中心语)

  也有些表名物词的意义是先说类别,再说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特征比较复杂,需要组织较多的话语说明,像解释动物、植物的词多采用这种方法。例如:

  蜜蜂:昆虫,身体表面有很密的绒毛,前翅比后翅大,雄的触角较长,母蜂和工蜂有毒刺,能蜇人。成群居住。工蜂能采花粉酿蜜,帮助某些植物传粉。(蜂蜜、蜂蜡、王浆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昆虫”是这个词义的类别,划线的内容是特征描述,至于括号中的内容,应该不是蜜蜂这个词的意义,而是属于一种附带的知识介绍。

  2.表动作行为的词意义的分析

  表动作行为词的意义内容构成比较复杂,就教材介绍的内容而言,就包括了动作行为、动作行为主体、动作行为的关系对象、多个动作行为、有关限制(对动作行为的限制、对动作行为主体的限制、对动作行为关系对象的限制等),列表如下:



以上表中的内容,都是从理论上说应该出现的,但实际上词义内容是千差万别的,有些词义可能出现上述全部内容,有些词义可能只出现某一两项内容,但无论什么意义的词,动作行为是必须出现的项目,可见,动作行为是表动作行为词的词义核心,不同的词,则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或是动作行为主体+动作行为,或是动作行为+关系对象,或是限制+动作行为,或是动作行为+动作行为,等等,总之,都少不了动作行为。例如:



以上几个表动作行为词的意义分析,由于词义内容构成要素不同,分析当然就不一样,其中“搁浅”比较复杂,包含的项目比较多,而“寻觅”的词义就比较简单,只有动作行为一项。就大部分表动作行为词而言,一般都是动作行为加上其它个别项目,或是动作行为主体,或是动作行为对象,或是动作行为的限制。但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动作行为这一项目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说动作行为是表动作行为词的意义中心。

  表动作行为词意义的分析技巧是:分析词义时,首先抓住这个词义中心成分――动作行为,然后再来寻找其它项目,动作行为主体一般在动作行为前面,常常用括号括起来,关系对象在动作行为后面,限制成分也在动作行为前面,与动作行为是修饰关系。

  此外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分析关系对象,有时关系对象不在动作行为后面,词义解释语采用了把字句形式,将关系对象提到动作行为前面去了,例如“抢劫”的词义是:“用暴力把别人的东西夺过来,据为己有。”其中“别人的东西”就属于关系对象。动作行为后面有补语,一般不要求单独分析,属于动作行为成分的一部分。两个动作行为用“和”连接起来,不属于两个动作行为,而是一个动作行为,因此作为一个项目分析。

  3.表性状词意义分析

  表性状的词的意义分析主要从适用对象和性状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其中性状特征是这类词的中心,是每个词义不可缺少的内容。适用对象和性状特征又有种种不同的情况,分析词义时都必须说明。例如:



表性状词的意义,有的比较简单,如“白花花”,只有性状特征,有的比较复杂一些,如“白蒙蒙”,适用对象有多个,性状特征有两项。

  分析词义,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弄清处,分析的词是名词性的、动词性的还是形容词性的,这样才能准确分析,否则,把动作行为分析为表名物的词,项目就会出错。比如第二次作业中就有词义分析题,以往就有同学出错,全部做对的较少。

  从总的来看,词义分析并不难理解,也不难分析,只要理解并熟悉了各种词的意义构成项目,分析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所以学习这部分内容,首先要把教材介绍的有关知识掌握好,然后在平时多练习,可以查阅词典中对各种词的解释内容进行分析,这样训练,掌握好词义分析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十一、怎样进行词汇规范?

  词汇的规范涉及到词语的现实运用问题,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应该引起重视。而且由于语言是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词汇由于同社会的联系更为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反应最为灵敏,社会的任何变化都首先在词汇系统中得到反映,比如旧事物消失了,相应的词语也相应退出交际领域,新的事物、现象、观念产生了,词汇中相应需要有一个词语去记录表达,这样才能进入交际领域,因此词汇发展变化在语言三个要素中最为迅速。尤其是现代社会,传媒发达,覆盖面前所未有地广阔,因此随着一个新事物产生而产生的新词,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在一夜之间传播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进千家万户,立刻进入语言交际。所以,在社会发展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词汇变得越来越活跃,变化也越来越快,也越容易产生混乱和分歧,词汇的规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词汇的规范也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了。例如我们今天使用非常频繁的“手机”一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无绳电话、无线电话、手提电话、手持电话、大哥大、移动电话、蜂窝式移动电话、手机”等等多种称呼,而且有一段时间尤其以称从港台引进的“大哥大”为时髦,今天,这些多种多样混乱的称呼已经基本上统一为“手机”了,这就是词汇规范所发挥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把词汇规范当作老生常谈,而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落实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

  关于方言词、文言词语、外来词的吸收运用,要注意根据普遍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加以选择,尤其是方言词和外来词,在现代经济社会,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而不断引进,更需要注意规范。目前词汇使用的突出问题是滥用方言词、滥用外来词、随意使用外来词给产品命名等,破坏了民族共同语的纯洁和统一。

  现代汉语词汇中还有很多异型词,就是书写各异但意义完全相同,例如“树荫-树阴、身份-身分、按语-案语、色彩-色采、笔画-笔划”等等。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型词整理表》,已于2002年3月31日正式试行,一共整理了335组异型词,规定了推荐使用的词形,例如使用“按语”不使用“案语”。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词汇规范的文件,学习词汇要注意使用正确的词语,不使用不规范的词语。关于异形词整理表可以参考《汉语专题(1)综合指导》。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经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定义为“第四传媒”,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网络语言的规范也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比如经常上网的人,热衷于以阿拉伯数字、以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含义,热衷于用另类的语言表达某个事物,例如用286表示反应迟钝、傻瓜;用7456表示“气死我了”;用“IC”谐音英语“I see”,表示“我明白”;用“东东”、“东瓜”表示“东西”;用“mm”、“美眉”表示美女;用“恐龙”表示长相难看的人;用“大虾”表示网络高手;用“菜鸟”表示网络技术差的人;用“斑竹”表示网上讨论板板主等等,这些词,形式上字还是那些字,读音也没有变化,可是意义却相去甚远。目前甚至出现了类似于“:-)、:-(、:-D、:-O、:-()”(这几个符号分别表示微笑或笑脸、生气、大笑、惊讶、大惊),这样的符号词语,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象形文字,另类得达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一般人根本看不懂。

  如果说这样的词语的使用还是个人的自由的话,那么有关网络技术的新词新语的不统一则应引起关注,比如用“猫”、“锚”、“Moden”表示调制解调器,“链接”同时使用“连接、联结、联接、连结”,“互联网”还有“网际网、“网间网”等称呼,“电子邮件”同时又使用“电邮”、“伊妹儿”、“email”、“E-mail”,网上论坛管理人员有“班主、斑竹、班竹、板猪”这样的同义词。这些同义词并存,既增加学习负担,又容易引起使用上的混乱,需要进行规范化处理,需要定型化处理。

  由于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新的交际方式,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方言。当前网络词汇泛滥,冲击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也给日常交际带来了很多影响,其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网络语言目前急需规范,这可能是目前语言规范中最急需做的工作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

  关于词汇,学习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欢迎到论坛提问,讨论。点击下面的网址,可直接进入课程论坛:

  http://www.openedu.com.cn/club/forum/right.php?category=90002647&name=汉语专题(1)
 楼主| 发表于 2005-2-24 23: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第三章语法学生疑难问题分析(1)―----  谈谈语法内容的教学问题
2004-12-07  [/center]

  一、学习语法一章要注意哪些问题

  语法一章重点内容比较多,难点问题也不少,学习有一定难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一些问题:

  第一, 注意专科基础

  注意专科基础,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专科语法知识在这里完全成为背景知识,教材不再作系统介绍,而是顺手拈来,展开讲授。

  就学生而言,学习本课程要适当复习或补习语法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便于尽快理解掌握新的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体会并学习语言研究的方法,因此要适当回述语法系统的有关知识。作为专题课程,本课程的内容都是构建在专科现代汉语课程基础上的,是在专科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化,语法一章尤其突出了这一点,如果专科基础不扎实,学习本课程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为此我们在本课程实施方案对学生的学习建议第一条就作了强调说明:“本课程与专科阶段的“现代汉语”的内容是互相衔接的,有比较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学习本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学习本课程,对于专科的基础课程“现代汉语”的内容必须相当熟悉。如果学生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及时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学习就有一定难度。即使是中文专科毕业的学生,也需要适当复习有关现代汉语的知识,以便尽快进入新课程,领会教学内容。”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需要补修现代汉语,但从目前情况看,补修也很难真正达到专科基础水平,因为两个学期的课程就补讲几次,然后测试一下就算通过了。这部分同学要学习好本课程,需要扎扎实实自修好专科课程,即使补修过了,也需要进一步自修。最近不少学生来信或在课程论坛提问,从提的问题看,总的感觉是基础还比较差,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很多问题都是属于专科基础知识,看来学生有必要扎扎实实地补课或自修有关语法知识。

  就老师而言,教学中也需要适当回述专科基础知识,注意检查学生专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能完全抛开过去的知识而就事论事,那样学生感觉就会很空。我们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对辅导老师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其中有两条是:

  “第一,由于本课程完全是以现代汉语课程作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基础,教学中适当穿插专科阶段的现代汉语知识,便于学生温故知新。但是这毕竟是两门层次要求完全不同的课程,处理有关问题的观点不可能都是一致的,因此,凡是与专科教材提法不一致的,一律以本课程的提法为准,而本课程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作为教学背景知识又必须具有的,那么就视同专科现代汉语教材观点。

  第二,不要把课程讲得支离破碎,教师本人要有语言系统的观念,使学生明白这是在现代汉语系统知识上的提高。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这一点,虽然我们讲的是专题,但专科阶段所学的普通话系统知识在本课程中是无处不在,时时体现,如果教师没有系统观念,教学中就事论事,很容易把课程讲得支离破碎,使学生不得要领,而学生也难以领悟一些看起来复杂,实际上简单的问题。这一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章体现得尤为明显。”

  语法部分的教学更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第二,注意语法系统知识

  本课程作为专题,不系统介绍语法知识,重点讲授了词类、句子中的几个问题,互相之间独立性比较强,联系较少,尤其是不同内容之间跳跃性比较大,这由专科教材语法内容循序渐进,互有联系,系统性强的特点不一样,自学就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很多同学感到不能适应。其实,语法专题内容虽然具有跳跃性,但是仍然是在语法系统知识基础上展开讲授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地方找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罢了,因此无处不体现语法系统。学习语法,要学好语法,就一定要有语法系统观念,否则就很难适应。例如,教材没有介绍词组构成系统,但是,句型分析、句子结构层次分析,无一不涉及到词组系统问题,都是建立的词组系统基础上的,因此,如果没有词组系统的相关知识,学习句子这部分内容就将寸步难行!而如果有了系统知识,对于教材所讲授的内容,都能在语法系统中找到它的适当位置,这样学习起来就不会有杂乱的感觉,就会心中有数了。

  本课程作为专题,看起来显得比较杂乱,但是如果我们把相关的内容放进语法系统中认识,我们会发现,其实语法专题就讲授了两个内容:词类和句子,内容安排是这样的:第一节是概说,第二节和第五节、第六节是词类问题,第三节和第四节是句子问题,这样归纳起来认识,教学内容就能很快了然于胸了,重点难点,各个击破即可。

  本课程的词类系统、词组系统、句子系统我们在下面第二个问题介绍与专科教材的差别时做了简明扼要的归纳,请大家注意参考。同时为便于大家认识把握语法系统,本章的网上辅导我们就按照词类系统、词组系统、句子系统的顺序安排内容,第五节和第六节虚词因为属于词类系统问题,所以就归并到词类部分辅导,这样或许更有助于大家把握教学内容。

  第三,注意教材不同的观点

  本课程和专科现代汉语联系虽然非常紧密,但是毕竟是不同的课程,是不同的主讲教师,因此对一些语法问题的处理也体现了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或者是概念名称不同,或者是概念内涵不同,或者是归类不同,学习中要注意这些差别,注意本课程不同处理的理论依据,领会主讲教师的观点,切忌不要先入为主,用已有的知识代替新的观点。例如“吃一碗”和“吃一回”,专科教材认为前者是述宾短语,后者是述补,而本课程认为都是述宾结构,由此一来,产生的后果是,不但增加了动量词的语法功能,扩大了述宾词组的范围,而且也扩大了双宾语这个概念的范围,如果不注意这一变化,分析句子在很多地方就有可能出错。这里只是随便举了一个例子,但实际足以说明注意本课程不同观点的重要性了。

  第四,注意加强实践练习

  语法部分在介绍系统知识的同时,涉及到大量的分析内容,通过分析来推论、说明观点,因此要注意学习这种分析方法,而要做到熟练掌握,吃透有关内容,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意加强实践练习,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理解教材观点,掌握有关分析方法。其理论问题,往往也是需要通过分析来阐述说明,例如像歧义句、递系结构、双宾语结构等等。因此,学习语法内容,无论是教师组织教学,还是学生自学,都要注意实践练习问题,灵活掌握有关理论,做到举一反三。

  二、本课程有哪些不同观点

  在专科现代汉语知识的基础知识上,学习本课程,不能机械照搬知识,要注意二者的差别,注意这些差别涉及到的有关内容,并且要认识理解这些观点的依据。那么本课程与专科现代汉语教材相比,有哪些不同观点呢?为便于大家了解,同时也为了便于表述,我们介绍这些差别不按照教材内容结构介绍,而是按照词类、词组、句子这样的系统给大家简要作一介绍,这样以避免知识的零乱。这里介绍的差别,是专科和本科教材都涉及到的内容,二者有不同的处理。本课程新扩展的内容,不能说是差别,比如动词,本课程从不同角度分了很多类别;又如句子分析,增加了变换分析。这些都是属于新知识,不是观点或处理问题的差别,因此不在这里介绍。同样,专科涉及到的内容而本科教材没有涉及到,例如专科介绍了动词性谓语句的下位句型,本科教材只讲到主谓句的下位句型,也不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差别。

  (一)词类

  1.词类系统

  本课程根据语法功能划分的词类为14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叹词。

  2.区别

  第一,词类系统的分类:专科介词划分为13类,本课程划分为14类,多了区别词,把专科教材中形容词的附类非谓形容词独立为区别词。

  第二,实词和虚词的划分:专科介词分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7类,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叹词6类。本课程也分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7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5类,拟声词、叹词则不分虚实。和专科教材相比,本课程最大的不同是将副词划归为虚词,其基本理论为副词不能充任核心句法成分,所谓核心句法成分是指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

  第三,其它问题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专科教材认为及物动词是能带受事宾语或关系宾语的动词,在介绍实施宾语时指出,这类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往往是不定指的,动词是不及物的,并以注解的形式对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概念作了解释。本课程对及物动词的解释是能带宾语的动词就是及物动词,宾语当然包括施事宾语在内,而且从教材对宾语的处理看,一些动词不能带宾语,但是动词后面的动量词、时间量词也处理为宾语,这样一来,有些动词按照传统的观点是任何宾语都不能带的,但在本课程都属于带宾语的动词,那么及物动词的范围就非常大了,例如“休息”,应该是不及物动词,但本课程认为像“休息一天”(比照教材例子“看三天”、“看了一天”)这样结构中的“一天”都是宾语,那么“休息”无疑也是及物动词了。二者的内涵没有多大差别,但实际上处理具体问题差别很大,这一差别又涉及到词组和句子类别问题,因此应引起重视。

  (二)词组

  1.词组系统

  词组的结构类别:主谓词组、述宾词组、述宾词组、偏正词组(定中偏正、状中偏正)、联合词组、复谓词组(连动词组、递系词组),其余词组,教材没有涉及到,我们视为等同于专科教材的类别,包括:量词词组、方位词组、同位词组、介词词组、的字词组、所字词组、比况词组等。

  词组的功能类别: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名词性词组、主谓词组。本课程没有就词组进行功能分类,但根据教材对主谓句下位句型分类的情况推论,词组的功能类别应该是这样一些。认识词组的功能类别,对主谓句的具体类别进行分析才有依据,所以这里特地介绍一下。

  2.差别

  第一,结构类别,专科教材的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在本课程都属于偏正词组,在偏正词组中细分为定中偏正和状中偏正(注意从层次分析中要求指明是状中还是定中);述宾词组:本科教材扩大了述宾词组的范围,相应地缩小了述补词组的范围,例如“看一次”是述宾词组,而不是述补词组,这一不同处理还影响到句型的辨识,例如“批评他一顿”教材处理为双宾语,是述宾句型,专科教材处理为述补,是述补句型;专科教材的连述短语本课程叫做复谓词组,下面再细分连动、递系二类,就涉及的词组范围而言,二者除了名称不同外,没有太大的区别。

  第二,功能类别:本课程与专科教材大致相同,偏正词组因为包括了定中偏正和状中偏正,所以分别与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性词组对应。

  第三,层次分析:层次分析两本教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采用层次分析法,但专科教材是采用框式图标明结构,并在框式图下面说明结构关系,而本科教材是采用线条标明结构关系,并按从上到下的方式在相应线条上用数码注明构成这个词组的所有结构成分。然后在下面注明每个数码代表的成分与同一位置相邻成分的结构关系,如果层次简单,也可以直接在层次右面注明结构关系,下面本科的例子我们同时使用了两种说明方式。试比较:

    从上面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层次分析的结果完全是一样的,只是表示层次的方式略有不同,至于专科叫做状中,本科教材叫做状中偏正,也是词组类别的不同处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关于专科教材连述短语中的兼语式,本科教材叫做递系结构,虽然名称不同,但内涵是一致的,层次分析步骤、切分位置也是一样的。例如“请他帮忙”,专科分析为“请他 / 帮忙”(连述),本科分析为“请他 / 帮忙”(复谓)。

  (三)句子

  1.句子系统

  句子的表达功能类别: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呼应句。

  句子的结构类别:单句包括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的下位句型包括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复句类型教材没有介绍,我们处理为大体上与专科教材相同,但本科教材增加了目的复句这样的类型。

  2.差别

  第一,句子的功能类别,相当于专科教材的语气类别,但是增加了一种呼应句。

  第二,主谓句的分类,专科分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三类下位句型,本科教材这三种句型分别归入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同时增加了主谓谓语句,即只要是主谓词组充当谓语,一律单列,不再根据谓语的性质归到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中去。例如“今天星期一”、“我们劳动”、“衣服漂亮”,按照专科教材的归类,分别是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按照本科教材,它们属于主谓谓语句,与前面三种句型并列。同时,主谓谓语句还包括专科教材中属于动词性谓语句中的特殊的述宾谓语句,即宾语前置的句型,例如“我一个人也不认识”、“我们什么问题也没有”、“他米饭也喜欢”等等,专科属于动词性谓语句的下位句型述宾谓语,但本科都归入主谓谓语句。

  第三,非主谓句,专科教材范围比较窄,指没有主语、谓语之分的句子,也无法或无需补出主语或谓语来,其范围相当于本科教材的无主句。本科教材非主谓句还包括不完全主谓句,即在一定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或谓语的句子,例如(你喜欢什么书?)“小说”、(你什么时候去)“明天”,等等。专科教材认为这不是非主谓句。

  第四,其它问题

  双宾结构:专科教材的双宾结构一般限于给予、取得类动词构成。本科教材范围要广得多,由于本科教材将“看三次”中的“三次”这类成分当作是动词的准宾语,因此像“看三次电影”这类结构也属于双宾语,这样双宾语的范围大大扩展了,层次分析也不一样。像“看三次电影”,专科的层次分析依次是双宾、述补,而本科教材依次是述宾、述宾。要注意领会本科教材这样处理的依据。由于本科教材没有涉及到动词性谓语句的下位句型,所以这里只涉及到句法关系问题,不涉及句型,比如“批评他一顿”,专科是述补-述宾,属于动词性述补谓语句,本科是双宾语,属于动词性谓语句,二者都归入动词性谓语句。

  兼语式和递系结构:例如“请他喝酒”,专科属于连述短语中的兼语式,本科属于复谓词组中的递系结构。二者名称不同,内涵相同,即概括的句型范围是一致的,层次分析步骤也相同。名称的不同表明两本教材对这类结构中的某些成分的地位有不同的看法,注意理解本科教材不叫兼语的理由根据。

  把字句:专科教材认为把字后的成分,是有定的,本科教材认为在复句中还有无定的情况,具体出现在三种不同的场合。

  复句的层次分析:本科教材采用词组层次分析的方式,以数码代表分句,再以数字标明不同层次上的两个成分,最后用文字说明。专科教材要求用划线法分析,直接写明结构关系,也采用短语分析方式,以数码代表分句,用层次分析法逐层分析说明。

  我们欢迎大家就上述差别发表不同的意见,欢迎在本课程网上论坛展开讨论。

  三、语法单位及其辨识问题

  语法单位一共有四级:语素、词、词组、句子。四级语法单位各有其特点,而在形式上又互有交叉,因此就有了语法单位的辨识问题。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最小的语法单位,主要功能是构词,充当词的构成材料。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词由语素构成,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这是词最突出的特点。词组是词和词按照一定语法规则构成的语法单位,最简单的词组都包括两个以上的词,所以词组结构上比词要大得多,词组同词一样,也是可以充当造句材料的单位。句子是词或词组构成的表述单位,具有语调,语调是句子在语法上的形式标志。

  由于汉语的复杂性,各级语法单位之间的界线并不是截然分明的,而有一定的交叉,尤其是语素和词之间,词、词组和句子之间,在形式上有时候很难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中横线阴影部分,是两个最小的静态语法单位之间的交叉,即语素和词交叉,例如“好”、“多”、“看”、“走”等等,可能是词,也可以是语素。图中竖线阴影部分,是静态的备用单位和动态的运用单位之间的交叉,即词、词组和句子之间的交叉,例如“我”是词,“我们学习”是词组,但在一定语境中也可能是句子。四级语法单位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所以在这个图中,我们把语素、词、词组并列放在底层(语素不能作为造句单位独立使用,位置又略低一些),句子作为动态的使用单位,我们放在上层。词和词组之间是有界线的,但是二者的界线有时候又比较模糊,容易混淆,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得非常靠近。

  语法的四级单位其实功能是完全不平衡的,语素、词、词组是静态的备用单位,而句子则是使用单位,是动态单位,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就拿形式上和句子最接近的词组说,二者也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语法单位的辨识还要注意观察角度,不能简单地依据形式方面的某些特征。

  下面具体谈谈各个语法单位的辨识问题。

  第一,词和语素的区别。

  这里主要涉及到单音节语素和单音节词的区分问题,二者在形式上完全一致,例如“电”、“春”、“月”、“书”,它们都是词,又都是语素,因为无论什么词,都必须是由语素构成的,离不开语素这个构成材料。那么这里怎么区别词和语素呢?这主要是观察角度不同,如果我们着眼于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那么像上述语言单位就是语素,如果我们着眼于最小的能独立充当句子充分,那么像上述语言单位就是词。例如“春”,在“春在哪里?春在我们心中”,春是词,是由成词语素构成的,在“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我们心中”,“春”就不是词,而是构成词的材料,也就是语素。语素和词不都是无法分别的,大部分词是双音节形式,而语素大部分是单音节形式,而单音节形式中的语素,只有成词语素与词有不同观察角度问题,不成词语素没有这个问题,比如“伟”、“样”,就只能是语素,而不是词。

  词和语素的功能有很大不同,音节形式上也有显著特点,区别并不困难。不过也要注意,汉语语素非常活跃,在很多情况下常常可以独立成词使用,这是因为从语素的历史看,它们在古代汉语中基本上与词是一致的,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语素和词有所分工,但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比如“月亮”的“月”,我们现在只能说“月亮”,所以“月”应该是语素,但在“月出惊山鸟”、“山高月小”中,“月”无疑又是词了。可见,单纯从形式上看,这些单位到底是词还是语素是不容易说清楚的,一定要注意观察角度,从不同角度看,可以归入到不同的类别中去,这并不抹杀它们各自的特点。这有点类似于辨识音素和音位,例如普通话语音单位p,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观察是音素,是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观察是音位。

  第二,词和词组的区别

  词和词组的区别主要是合成词和词组的区别。

  现代汉语中合成词和词组难以区别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现代汉语单音节词比较多,比较活跃,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使用,形式上和词组往往难以区分,例如“绿豆-绿花”、“黑板-黑布”、“白菜-白纸”,每一组前一个是词,后一个是词组,但在形式上它们没有什么分别。

  二是,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每个字基本上代表一个语素,这样并列在一起,客观上给词和词组的区分造成了麻烦。假如实行分词连写,每个词独立,就不存在合成词和词组的区分了,例如“绿豆-绿 花”、“黑板-黑 布”、“白菜-白 纸”,书面上自然而然就划分开了。西方拼音文字实行分词连写,所以词和词组的区分非常容易。所以,汉语是依据汉字区分语素容易,区分词难,而像英语意见英文区分词容易,区分语素难。

  同时,由于汉字代表的语素比较活跃,组合功能强,一个语素有时候与前后的单位纠缠在一起,既可以同甲组成词,又可以同乙组成词,或者可以独立成词,这样就容易造成歧义。例如下列句子中带点的汉字就是这样:



假如实行分词连写,这样的分歧就不存在了。例如:

  ①请 将军 用 毛毯 盖在 伤病员 身上。

  ②请 将 军用毛毯 盖在 伤病员 身上。

  词和词组的区分可以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注意构成单位之间的松紧。合成词由两个语素构成,内部结构紧密,语素构成词后,词的意义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互相融合,构成词义,语素的意义在合成词中没有独立性,而词组由词构成,内部结构较松,词组的意义等于词的意义的相加,各个词的意义是独立的。这样考察,“黑布、黑人、黑板、黑手”中,只有“黑布”可以扩展,插入“的”,插入地后意义不变,而其它几个单位,或者不能扩展,或者扩展后,意义发生了变化,例如“黑板”扩展为“黑的板”,意思完全变了,前者是教学用具,后者不一定是,所有黑颜色的板都是黑的板。所以词和词组的区别可以使用扩展法考察。这里的扩展,其实就是考察其组合单位之间结合的松紧程度。词组的组合是属于临时性的,结构关系肯定松,当然就可以扩展。

  二是注意观察构成单位本身的特点。如果一个结构的两个单位都是成词语素,那么这个结构可能是词,也可能是词组,就需要使用扩展法进行分析辨识。如果一个结构单位中的构成成分都是不成词语素,或者其中有一个是不成词语素,那么这个语言单位是合成词无疑。因为不成词语素只能构词,不可能充当构成句法成分的材料。例如“商洽”,其中的“商”、“洽”都不是词,所以“商洽”只能是词,而不可能是词组。又如“伟大”,“大”是成词语素,但“伟”不是成词语素,所以“伟大”就只能是词不是词组。所以,直接就构成单位的特点辨识词和词组,也是比较简便有效的方法。

  第三,词、词组和句子的区别

  词、词组和句子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因此完全不能从形式上把句子区分出来,也就是说,不能凭结构单位的大小判定这个单位是词、词组还是句子。句子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一两个词甚至一个词。

  句子是表述单位,因此,凡是句子,总是要体现说话人的某种目的,要表达某种语气。人们说话,不外乎陈述事实,提出问题,发出感叹,发出请求,因此句子总是要体现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来,在形式上,就有相应的语调作为标志。而词和词组作为静态的语言单位,是没有任何目的的,因此也就没有特定的语气和语调。

  最重要的是,句子作为实际运用的动态单位,同语境密切相关,与客观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任何一个句子都有具体的内容,句子中的名词,总是有所指称的,句子中的动词,总是有所陈述的,而词和词组作为备用的静态单位,就无所谓指称。例如句子“今天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日”,这里的“今天”是说话的当天,是指1999年10月1日,而作为词组,“今天晴天”,这里的“今天”,可以是任何一天,像前面那个例子,作为词组,“今天”的指称意义和后面成分相关联,指称可以比较明确,但大部分情况下其指称不明确,例如“今天我们去县城买那本书”,作为句子,其中的“今天”、“我们”、“县城”、“书”所指称的内容都是比较具体的,也就是说是有所指称的,说听双方都理解具体内涵,而作为词组,它们所指为何,就只有天知道了,因为它们在词组中是无所谓指称的,没有具体内容,“今天”可以是任何一天,“县城”可以是任何一个县城,“我们”可以是任何人,而在具体的句子中,这些名词的指称对象都是具体的明确的。

  词组“不准大小便”,意义就是不准人拉屎撒尿,可是某个胡同里的角落写上这个话,决不是不让人拉屎撒尿,那样岂不把人憋死?这里的意思是不准在这里大小便。同样,“禁止停车”,作为词组,意思是车不能停止,而作为句子,是指车不能在贴这个标语的地方停止。所有的加油站无一例外都贴着“禁止吸烟”的标语,那绝对不是加油站在尽义务宣传吸烟的害处,而仅仅是指此地不准吸烟,其内容是有所指的,这里是句子而不是词组。

  至于词,和句子的区别也是如此,例如“水”,词典中注明其意义是“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一个水分子的化学成分是氢二氧一。”而在实际运用中,“水”的意义内容是数不胜数的,例如从沙漠中走出来的人喊“水”,可能是要喝水,也可能是发现了水,站在河边说“水”,或许是要发什么感慨,或许是要提醒别人注意水,等等,但绝对不会是告诉别人说“这是一种无色无臭的透明液体”。同时,在句子中,词义往往也要发生某些改变,例如“地”,词典中注明的意思主要是指地球、地面、土地,可是句子中意思可能更加宽泛,例如“请勿随地吐痰”,这里的“地”,既包括地面,也指墙、地毯、车厢等等。

  总之,词和词组都是只有意义,而没有具体内容,无所指称,句子是作为运用单位,总是要传递某种信息,表达某种看法,有一定的目的性,表达的内容一定是具体的,也就是说句子是具有表述性的,和客观现实、主观意图联系非常密切。是不是具有表述性,这是确定句子和词、词组的差别的本质所在。 
发表于 2005-2-26 17: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第三章语法学生疑难问题分析(2)----―汉语词类系统教学的问题 [/center]

中央电大文法部 胡吉成
   ( 2004年12月07日) 浏览人次1269

  一、词类划分为什么要以词的语法功能作为标准?

  词类就是词在语法上的类别。

  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有意义标准,有形态标准,有功能标准,甚至还有依句辨别词性的(所谓“依句辨品,离句无品”),也有上述各个标准综合运用的。不过经过多年理论探讨与实践,现在语法学界基本上已经统一了认识,认为既然划分词类的目的是考察其语法上的特点,当然应该以词的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

  用形态标准划分词类,在汉语中很难一以贯之,因为汉语是孤立语,没有印欧语系诸语言那样丰富的形态变化,例如英语,名词有单复数形式,动词有时和体的变化,形容词有级的变化,借助形态变化可以划分词类,而汉语形态变化很不丰富,可以说是缺乏形态变化,所以无法利用形态标准来划分词类。虽然汉语中有些词有一些形态变化,例如形容词可以按照AABB的方式重叠,但是并不典型,而且也并不是所有形容词都可以按照这种方式重叠,没有规律性,例如“热闹、高兴、快乐、伤心”等可以重叠,但是“伟大、光荣、胆怯、光明”等就不能重叠。而且就算这条标准可以使用,但一条标准只能解决一类词的划分问题,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语法功能则可以解决所有词的划分问题,每一类词都有不同于其它词类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功能上把一个具体的词的类别属性确定下来。

  意义标准在划分词类时是难以把握的,例如“战争”和“战斗”、“智慧”和“聪明”,从意义上看就很难说出它们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恐怕就得把它们划分在一个类别中了,这显然是不符合语言实际情况的。当然,有些词是可以用意义来确定的,例如数词,通过意义就能把词性确定下来。但是意义标准也只能解决极少数词的划分问题,而像有些兼类词,比如“科学”、“文明”、“端正”、“根本”、“保险”、“自然”、“理想”等,就无法从意义上加以解释分别,还必须借助词的语法功能来加以辨析说明。

  从上可见,形态标准和意义标准只能解决部分词的分类问题,很难解决词类系统中全部的词的划分,最终还要借助语法功能标准。既然语法功能标准能解决形态标准和意义标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划分词类有这一条标准就够了,根本没有必要再设立其它标准。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争论一百余年的结果看,我们可以这样说,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汉语词类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标准。

  二、怎样认识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

  词的语法功能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二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是指能不能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述语、中心语这八大成分中的某一种成分。据此可以把汉语的词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独立充当句法成分尤其是核心句法成分的,一般归入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或不能独立充当核心句法成分的归入虚词。注意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是就汉语实词整体而言的,实际上依据这一条很难把具体的词类划分出来,尤其是占整个汉语词的绝大多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是难以根据这一条划分出来的。因为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句法成分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单凭句法功能,你会发现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没有什么区别。这一条用来划分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词类还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英语,名词作主语、宾语,动词充当谓语,形容词做定语,这可以说是定律,而汉语就不是这样。我们以名词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动词和形容词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



把以上各个情况综合起来,汉语和英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下:

  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 英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

从上图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英语的简单对应相比,汉语就复杂多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能不能充当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等把词类尤其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划分出来。还需要参考另一条标准:词的组合能力。

  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是指哪类词能与哪类词组合,组合起来表示什么样的语法关系。汉语的词类,像数词、副词、代词、助词等都好分辨,因为这些词数量少,功能单一,位置也比较固定,而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如前所述,数量多,功能多,用法活,是词类辨析的重点,一般依据组合功能来区分这三类词。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属于开放类词语,数量多,功能多,用法活,比较复杂。这三类词是词类划分的重点,掌握了这三类词的划分,实际上就掌握了大部分词语的划分问题,因此学习时应注意不有关问题弄清楚。划分三类词,主要是依据各个词类在组合功能上的差别,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鉴定字:名词可以用“不”、“不是”区别出来,凡是能同“不是”组合,不能同“不”组合的,一般都是名词;凡是不能同“不是”组合,而能同“不”组合的,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把名词找出来,剩下的动词和形容词可用程度副词“很”来区别:动词不能与程度副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同程度副词组合,因此,能同程度副词“很”组合的一般是形容词,不能同程度副词“很”组合的一般是动词。例如:

  A. 人民 桌子 台灯 课本

  B. 批评 研究 学习 参加

  C. 高兴 认真 愉快 伟大

  上面的例子,A组词语不能同“不”组合,不能说“不人民、不桌子”,可以同“不是”组合,如“不是桌子、不是台灯、不是课本”,所以是名词;B组词和C组词可以同“不”组合,可以说“不批评、不研究、不高兴、不愉快”,是动词或形容词。名词确定了,判断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用程度副词“很”来鉴定,B组词不可以说“很批评、很研究、很学习、很参加”,是动词,C组词可以说“很高兴、很认真、很愉快、很伟大”,所以是形容词。

  但是,也要注意例外:第一,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例如“热爱、怀念、感谢、痛恨”;第二,形容词都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但是形容词中的附类非谓形容词不能同任何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重要”可以说“很重要、非常重要”,而非谓形容词“主要”就不能说“非常主要、很主要”。

  此外,双音节的动词、形容词还可根据不同的重叠形式加以区别。

  区分动词和形容词。动词可以带宾语,这是动词的充分条件,一个词只要带宾语,无论它还有多少可能与别的混同的特点,只要带宾语,无疑就是动词。同时,动词一般不受程度副词(如“很”、“非常”等),形容词恰恰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这样一条也可以把动词确定下来。受程度副词修饰,这是形容词比较典型的特征,据此可以把形容词划分出来。

  用这样的方法辨别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是非常有效的,但运用组合功能要注意另外两种情况:

  一种是前面既受程度副词修饰,后面又带宾语,这样的词不是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词,而是动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例如“热爱、感谢、喜欢、讨厌、怀念、仇恨”等等,例如可以说“很热爱、很怀念、很感谢、很痛恨”,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词是形容词,因为它们还可以带宾语,而带宾语是动词的充分条件,只要带宾语,就肯定是动词,例如上面的例子可以加上宾语成为“很热爱祖国、很怀念老师、很感谢领导、很痛恨敌人”,而形容词虽然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但决不可以在后面加上宾语。

  另一种情况是受程度副词修饰时不能带宾语,不受程度副词修饰时可以带宾语,两种情况不能相容,不能同时既受程度副词修饰又带宾语,例如“端正”,我们可以说“端正态度”,也可以说“态度非常端正”,但是不能说“非常端正态度”,这样的词,是兼类词,带宾语是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是形容词。凡是兼类词,都具有这样互不相容的特点,例如“导演”,是名词兼形容词,作为名词,我们可以说“一个导演”,作为动词,我们可以说“导演话剧”,但这两种情况绝对不可能相容在一个结构中,例如上面的两种说法不能合二为一“一个导演了话剧”。假如某个结构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词性的相容情况,那么一定是个歧义句,例如“确实需要编辑”,其中的“编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动词,即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也可以理解为名词,即做编辑工作的人,这就造成了歧义,容易使人误解。

  三、现代汉语可分哪些词类?

  现代汉语的词,根据语法功能一共分为十四类。其中实词七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义比较实在,而且可以充当主要的句法成分,例如主语、谓语、宾语、述语、中心语等。副词五类,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的共同特点是意义比较空灵,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充当主要的句法成分,除了副词可以充当状语和个别副词可以充当补语外,其它的虚词都不能充当句法充分,主要表示结构关系,连词的作用是连接,介词、助词和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叹词和拟声词又有不同于实词和虚词的特点,一般不分虚实。此外,也有人把代词叫做半实词,把副词叫做半虚词的。

  本课程根据语法功能划分的词类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叹词。

  为了大家对现代汉语词类系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我们首先依据语法功能划分现代汉语的词类,并给出一个完整的词类表。

与专科教材的区别

  第一,词类系统的分类:专科介词划分为13类,本课程划分为14类,多了区别词一类,即把专科教材中形容词的附类非谓形容词独立为区别词。

  第二,实词和虚词的划分:专科介词分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7类,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叹词6类。本课程也分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7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5类,拟声词、叹词则不分虚实。和专科教材相比,本课程最大的不同是将副词划归为虚词,其基本理论为副词不能充任核心句法成分,所谓核心句法成分是指八大成分中的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从这一点看,副词和其它虚词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虽然它可以充当状语。

  词类的划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例如方位词、代词、趋向动词、助动词、副词、区别词、状态词等,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语法教材或语法学著作,都有不同的提法。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思考、讨论,我们重点理解教材的词类观就可以了,有志于进一步研究这方面问题的,在平时学习之余,不妨找些书看看。

  四、什么是区别词?怎样确定区别词?

  我们一般概念中的形容词,现在在语法学界还有不同的分类:有的就划分为形容词一类,是最传统的形容词观;有的一分为二,分为形容词和区别词两类;有的一分为三,分为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三类。下面我们看这三类词的不同特点: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形容词能充当的句法成分和与一些词的组合有九个方面,而作为状态词的“金黄”只有三项相同,作为区别词的“中式”只有两方面相同。综合起来考察,三者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充当定语,但是因为充当定语并不是形容词特有的功能,名词和动词等也可以充当定语,所以不能以此作为根据把它们划分为一个类别。可见它们之间的确是有不同语法功能的,划分为不同的词类是有道理的。

  不过,我们教材采用了教学语法观点,为避免分类繁琐,因此只划分为形容词和区别词两类,状态词如“金黄、雪白、天蓝、火热”之类,仍然归形容词。只从形容词中把过去的非谓形容词独立出来,状态词作为与形容词并列的词类,作为实词的一种。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发现,区别词和形容词的相同点最少,其实主要是在充当定语这一项相同,其它方面都不同,可见功能上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据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区别词就是只能充当定语的词。由此可见,过去把区别词叫做非谓形容词,作为形容词的一个小类,其实这是不合理的。汉语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这是形容词的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而非谓形容词既不能充当谓语,又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已经失去了形容词的基本特点,放在形容词中,就无法自圆其说,无法解释形容词的功能。所以我们教材把非谓形容词独立出来,另立区别词,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经常看见“非常男女、非常可乐、非常玫瑰、非常时期、非常会议”之类的组合,有人说“非常”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这些组合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一种临时活用,但实际上这种组合方式已经非常普遍了,逐渐被人接受,我们就得承认这种现实现象,不能简单地说这是活用,临时组合了。其实这里的“非常”,已经不是副词而是区别词了,可以说是副词“非常”在现实应用中的一种功能上的转化新生,因此“非常”可以看作是个兼类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发展变化的具体反映。

  形容词和区别词功能上的差别,可以注意最主要的方面:第一,是否和副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修饰,区别词不能受副词修饰;第二,句法功能方面的差异,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区别词不能充当谓语。我们可以随意举出一些例子,例如“高等-高级”、“重要-主要”、“大型-宏大”、“坚硬-硬性”、“老气-老式”,通过组合和句法功能上的比较,我们就能准确无误地把形容词和区别词划分开来。

  要注意的是,有部分区别词在意义上特别容易和名词相混,例如“金、银、男、女、民营、国营”等等,这些都是区别词而不是名词。二者的区别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名词可以充当主语,可以充当宾语,“太阳明亮”、“热爱祖国”;而区别词不能充当主语和宾语,只有在对举或列举的情况下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例如“男左女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不论是民营还是国营一视同仁”、“金、银、铜、铁、锡都是金属”、“她平时不是穿金就是戴银的”等等。如果单独使用,充当主语或宾语非常别扭,例如“她特别喜欢金”、“看穿着打扮就知道他是男”,都不成话。

  第二,名词可以和量词词组组合,受量词词组修饰,例如“一个民族”、“五只钢笔”、“一副对联”、“三两银子”等等;区别词不能同量词词组组合,例如“几个男”、“一把金”都不成话,换成名词,可以说“几个男子”、“一把金子”,这更能看出二者的区别。

  第三,名词可以受形容词修饰,例如“灿烂的云霞”、“光明的前景”、“伟大的时代”等等;区别词前面一般不能使用形容词一类修饰语修饰,例如“灿烂的金”、“白亮亮的银”、“年轻漂亮的女”都不成话。至于像“红男绿女”、“好男好女”之类,仍然是属于对举情况。

  区别词也不同于方位词,方位词一般位于其它成分后边,所以有人称之为后置词(相对于前置词介词而言),例如“桌子上、屋檐下、小河边”;而区别词肯定位于其它成分前面,例如“上星期”、“下半年”。而且方位词作为名词的附类,会具有名词的某些特点,可以充当主语或和介词组成介词词组,例如“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良心”、“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前有埋伏,后有追兵”、“朝南(走)”、“向前(看)”等等,作为区别词就不能这样使用。

  五、动词可分哪些类别?

  动词的词类范围与一般教材观点相同,除了动作动词外,还包括趋向动词、判断动词、助动词在内。但教材为观察动词的特点给动词划分了相当细致的类别,随之涉及到很多新的概念,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动词的特点可以从两个角度分类认识:一是按照能否带宾语及带什么样的宾语分类,可以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又分单宾动词和双宾动词,单宾动词根据宾语的性质又分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谓宾动词根据动词宾语的特点又分真谓宾动词和准谓宾动词;二是根据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性质分类,可分动作动词和非动作动词,动作动词又分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两类。

  平时学习,要注意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注意和以往所学的概念在内涵上的区别。例如及物动词专科教材认为是能带受事宾语或关系宾语的动词,而本课程对及物动词的解释是能带宾语的动词就是及物动词,宾语当然包括施事宾语在内,而且从教材对宾语的处理看,一些动词不能带宾语,但是动词后面的动量词、时间量词也处理为宾语,这样一来,有些动词按照传统的观点是任何宾语都不能带的,但在本课程都属于带宾语的动词,那么及物动词的范围就非常大了,例如“休息”,应该是不及物动词,但本课程认为像“休息一天”(比照教材例子“看三天”、“看了一天”)这样结构中的“一天”都是宾语,那么“休息”无疑也是及物动词了。二者的内涵没有多大差别,但实际上处理具体问题差别很大,这一差别又涉及到词组和句子类别问题,因此应引起重视。

  下面就教材的动词类别概念逐一介绍:

  ① 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指能带宾语的动词。但要注意的是,所带宾语指的是受事宾语、施事宾语、工具宾语、处所宾语等。及物动词范围比专科现代汉语教材要广得多。例如“打击敌人”中的“敌人”是受事宾语,“打击”是及物动词,“来了一个人”中的“人”是施事宾语,“来”也是及物动词。“洗凉水”中的“凉水”是工具,“洗”也是及物动词。“是学生干部”中的“是”也是及物动词。

  ② 不及物动词: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这样的动词就是不及物动词,数量比较少。

  ③ 单宾动词:动词后面只能带一个宾语的动词,例如“学习”、“讨论”。

  ④ 双宾动词:动词后面可以同时带两个宾语的动词。例如“给”,可以说“给你一元钱”,其中的“你”、“一元钱”都是宾语,“给”就是双宾动词。

  ⑤ 体宾动词:只能带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作宾语的动词,例如“做文章”中的“做”。

  ⑥ 谓宾动词:只能带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作宾语的动词,例如“打算、进行”这样的动词。

  ⑦ 真谓宾动词:谓宾动词的一种,所带的动词宾语还保持着动词的语法特点,例如“打算”,它带的动词宾语还可以受状语修饰,还可以继续带宾语,例如“打算马上收割庄稼”。

  ⑧ 准谓宾动词:谓宾动词的一种,所带的动词宾语失去了动词的某些特点,比如前面不能加副词修饰,后面不能带宾语、补语等,例如“进行研究”中的“进行”就是准谓宾动词,它本来可以有状语修饰,可以带宾语,例如“认真地研究问题”,但在“进行”之后,不能说“进行研究问题”,也不能说“进行认真地研究”,而可以说“进行认真的研究”,虽然“研究”是动词,但在“进行”之后这个词组变成名词性的了。

  注意所谓真谓宾动词准谓宾动词都是指前面带动词宾语的那个动词,而不是指充当宾语的那个动词,例如“企图逃避责任”、“予以还击”,其中的“企图”是真谓宾动词,“予以”是准谓宾动词,后面的“逃避”、“还击”只是一般动词,不是真谓宾动词或准谓宾动词。

  ⑨ 动作动词:能表示某种具体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的动词,例如“打击、学习”等。动作动词又可分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两类,自主动词就是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受动作者自主控制,例如“跑、跳、笑”等,其特点是可以受副词“别”修饰。非自主动词就是动作行为不能受动作者自主控制的动词,其特点是不能受副词“别”修饰,例如“看见、听见、死、病、发烧、冻、咽气、感冒”这一类动词。

  ⑩ 非动作动词:不表示具体、实在的行为动作的动词就是非动作动词,例如“是、有、姓、从事、叫做”等等。

  六、怎样认识虚词的性质?虚词包括哪些类别?

  虚词与实词相对而言,所谓虚词,从传统的语文学观点来看,其实主要是指词的语义类别,现代语法学借用这一传统观念来划分现代汉语的词类,着重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功能类别,而在解释实词和虚词的特点时,往往又使用语文学的语义类别的有关观点来说明二者的差异。所以,虚和实,本身是有其相对性的,我们要着重认识这两大类词的主要特点,而不能就个别词语的意义或功能纠缠它的虚和实。

  同实词相比,虚词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第一,虚词的意义空灵、虚化,没有实在、具体的词汇意义,主要是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汉语是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词根语,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的语法手段。虚词表示的语法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某种语法关系,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的”,表示“我”和“老师”之间是修饰关系,“我和老师”中的“和”,表示“我”和“老师”是联合关系;二是帮助实词添加某种语法意义,例如“看”,附加上时态助词构成“看着”、“看了”、“看过”,动词“看”就增加了正在进行、完成、经历过这样的意义;三是给整个句式增加某种语法意义,例如“你去”是陈述句,增加语气词“吗”构成“你去吗”,就变成了疑问句,附加语气词“吧”构成“你去吧”就变成了祈使句。

  第二,都是粘着的,不能单说,而实词大多数都是可以单说,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比如“你喜欢吗?”回答可以说“喜欢”;“雨下得大吗?”回答可以说“大”,而不必说“雨下得大”;“你住在哪个城市?”回答可以说“上海”,不必说“我住在上海”。而虚词绝大多数不能单说,例如“雨下得非常大吗?”只能说“大”或“非常大”,而不能说“非常”;“他学习刻苦吗?”可以回答“刻苦”或“很刻苦”,但不能说“很”。虚词中,只有个别副词可以单说,例如副词“立刻”、“马上”、“必须”等,但这毕竟只是个别现象,在整个虚词系统中并不突出。而同样是意义比较虚化的能愿动词、方位词,其独立性都比虚词强,比如“他能完成任务吗?”可以回答“能”,“应该朝哪边走呢?”可以回答“南”。

  第三,虚词不能充任核心的句法成分,主要是不能充当主语、谓语、带宾语或补语的述语、带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语这些句法成分。而实词都可以充当核心的句法成分。例如:

  我们非常认真地讨论这个问题。

  其中代词“我们”充当主语,形容词“认真”,充当状语部分的中心语,动词“讨论”是谓语部分的动词,又是述宾结构的述语,名词“问题”是宾语部分的中心语,前面带有起修饰作用的定语“这个”。

  虚词的主要功能是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比如语气、结构关系、形成某种句式,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某种语法关系,给实词增添一些语法意义,比如时态助词附着在动词上可以表示经历、进行、完成这样的语法意义,还可以给整个句子增添一些语法意义。

  在所有的虚词中,只有副词比较特殊一些,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其中个别副词可以作补语,例如“好得很”、“棒极了”。但副词同样不能充任核心的句法成分,这是把副词划归为虚词的重要依据。

  第四,从数量上看,虚词数量有限,属于封闭性词类。所谓封闭的词类,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方面数量少,基本上可以尽数列举出来,所以我们能看见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虚词词典,但是你找不到实词词典,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虚词很少变化,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某个虚词发生功能变化的情况,新生的虚词就更少见了。实词系统就像开着门和窗户的房间,屋里陈旧的空气可以流出去,屋子外的新鲜空气可以流进来,随时更替,而虚词则是关闭着门窗的房间,完全是封闭的,很少变化,很少新旧交替,说有变化,也顶多是开了一条小的缝隙,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出变化来。最近一二十年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增加了很多新词,但是这些词绝大多数都是实词而非虚词,这足可以看到虚词的封闭性特点。

  虚词都是可以尽数列举的,由于它主要表示语法意义,在语言结构中起黏合作用,所以虚词在语言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相当稳固,很少像实词那样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成分。当代社会生活时时刻刻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许多新词由此而生,旋即进入交际领域,而反观虚词,我们很难发现变化的迹象,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这与语法结构格式的稳定性有相同之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虚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反映的是结构规则与结构关系,涉及面比较广,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变化要给整个语法系统造成影响,与实词直接记录反映社会生活完全不同,所以虚词就很少变化了。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五类。目前关于虚词包括的词类类别有相当大的分歧,有的不包括副词,有的包括副词,有的还包括方位词(如“上、以上、之上”一类,不包括方位名词“上面、上边”一类)、趋向动词,有的把叹词、拟声词归虚词,有的把叹词、拟声词算作类虚词,有的让叹词、拟声词独立于实词和虚词之外,不分虚实。

  在虚词的研究中,关于副词的归属问题可能是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争议最多的,目前对副词的性质、范围、分类、归属等问题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在一段时间,副词都归虚词,在一段时间,副词又都归实词,而现在,副词归实词还是归虚词则处于相持阶段,但近年来将副词归入虚词的观点有逐渐占上风的趋势。出现这种观点不一情况的原因也在于副词本身,因为副词的虚化程度不完全一样,有些副词的意义还比较实在,比如表示情态的“大力”、“亲自”、“悄悄”、“默默”等等,都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与形容词十分接近,具有一定的描摹色彩,例如“我悄悄地靠过去”、“她默默地看着我”。所以有的学者把副词看作是半实词半虚词也就不奇怪了

  可见,虚词的类别问题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我们在学习中,一方面要认识领会教材给虚词划界的观点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析思考,发表自己对虚词的看法,从而锻炼自己,培养语法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虚词虽然是封闭类的词,但数量还是相当多的。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收录现代汉语常用虚词1013个,逐条进行解释、分析对比,这其实仍然只是虚词的一部分。而且虚词的个性非常强,运用比较复杂,学习需要各个击破。教材介绍了几个常用虚词,有的比较近似,容易用错,平时学习要注意领会,其中介词“把”和“被”涉及到两种特殊句式的用法特点,更要重点认识掌握其用法特点。比如“把”的主要作用是引进受事,突出动作行为对受事的处置意味,强调主动性。例如“我们准时把任务完成了”,突出指受事“任务”已经完成了;“被”的主要作用是引进施事,说明主语被施事如何处置,强调被动性,说明主语受到什么样的遭遇。例如“我们把侵略者打败了”。

  七、副词为什么归虚词?

  副词是只能充当状语的词。

  副词最容易和形容词相混,因为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充当状语,形容词也可以修饰动词充当状语,同时在意义上也有某些相似特征。但是,副词和形容词有本质上的不同,副词只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只能充当状语(有个别副词可以充当补语,但仅限于“很、极”等少数几个,姑且不论),不能充当核心的句法成分,粘着特征比较突出,不能单说;(“都确实是一个副词”,这里的“都”作主语使用的是反身指代义),而形容词除此功能外,还可以充当核心的句法成分,可以修饰名词,充当定语,还可以充当谓语,还可以受副词修饰充当中心语,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副词的功能比较单一,一般只能作状语。例如“忽然”和“突然”意思非常相近,但“突然”可以修饰名词会受副词修饰,充当定语或中心语,例如“突然事件”、“非常突然”,副词不能这样使用,不能说“忽然事件”、“非常忽然”。

  从副词和状语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现代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不对应关系,副词可以充当状语,但是副词不是唯一可以充当状语的词,因为形容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甚至名词等也可以充当状语,例如“认真研究”、“热烈欢呼”、“愤怒声讨”、“将来发生”、“刚才路过”、“激情演绎”等等,所以这些词就都归入实词。副词只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我们可以说副词是只能充当状语的词,但是不能反过来说充当状语的词就是副词,因此副词就归入虚词。

  从意义上看,有些副词很接近形容词,尤其是表示情态的副词,如前面第六个问题中列举的那些副词,又如“匆匆、渐渐、静静、白白、刚刚、稍微、赶紧”等,但副词的意义从总体上看还是十分虚化空灵的,无法同实词的意义相比。

  鉴于此,我们的教材把副词归入虚词。平时学习要注意搞清楚副词在功能和意义方面进行归类的依据。我们将副词归入虚词的依据进一步总结如下:

  第一,从语法功能看,具有一般虚词的特点,副词虽然可以充当状语,但是不能充当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等核心句法成分,而且能充当补语的只有极个别的词,没有普遍性。

  第二,从意义上看,副词的意义从总体上看还是十分虚化空灵的,无法同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相比,也不如数词、量词、代词的意义实在。

  副词归实词还是归虚词,历来有不同的提法。从我国传统的语文学观点看,副词归虚词,一般讲到虚词,很自然就包括副词、介词、连词等。不过副词虽然意义比较虚化,但从功能看,它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充当状语,与同是虚词的介词、连词、助词等显然不同,所以后来副词也有人叫做半虚词。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纯粹的语法功能标准划分词类的观点渐占上风,所以当时许多大学本科教材都把副词划归实词,例如全国高校统编的两本有较大影响的教材,一是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二是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虽然词类划分有不同之处,但都把副词划归实词,因为按照充当句法成分的标准,副词无疑应该是实词。

  从近年的发展趋向看,把副词划归虚词的风潮渐起,呈现出占上风的趋势,例如张斌主编的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现代汉语”系列丛书之一《现代汉语虚词》(张谊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把副词划归虚词,但又把副词看作是非典型虚词;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根据可否列举,将副词列入了虚词范围,因为虚词正是具有封闭类特点,是可以尽数列举的。但是副词最基本的问题,它的性质、归属、范围、分类、数量等,目前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看法,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我们教材基于传统看法,基于它的意义的虚灵,黏着性和功能上不能充当核心句法成分的特点,所以将副词划归为虚词。

  副词问题要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研究。平时学习一方面要认识虚词、副词的特点,一方面要注意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的辨析,但根本上还是要通过认识实词和虚词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异来把握副词的特点,这样解答问题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发表于 2005-2-26 17: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第三章语法学生疑难问题分析(3)―------关于词组系统的教学问题 [/center]

中央电大文法部 胡吉成
   ( 2004年12月07日) 浏览人次1022
来源:http://www.openedu.com.cn/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25223


  一、什么是词组,词与词有哪些组合关系与组合类型?

  词组,顾名思义,就是由词和词组成的结构单位,它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法上的规则组合起来的备用单位。词和词互相组合,要遵循语法中的组合关系,两个单位互相间只有组成一定的组合关系,这个结构才能存在,才能成为备用的语法单位,语素组合成词是如此,词和词组合成词组也是如此。

  这里的组合关系也就是语法关系,就是指语法单位与单位之间组合起来所产生的结构关系,我们这里着重指词与词组合起来所产生的关系。词与词组合所产生的基本语法关系有五种:陈述关系、修饰关系、支配关系、补充关系、联合关系,由此构成了词与词的五种基本组合类型:主谓词组、偏正词组(定中偏正、状中偏正)、述宾词组、述补词组、联合词组。例如“我们看见”是两个语法组合产生陈述关系,“我们的书记”是两个语法单位组合产生修饰关系,“看见老虎”是两个语法单位组合产生支配关系,“看清楚”是两个语法单位组合产生补充关系,“听见并看见”是两个语法单位组合产生联合关系。语法单位之间这五种基本关系与五种基本的词组结构类型互相对应,五种词组类型正好体现了五种基本的语法关系。

  要判断一个词组是什么结构类型,进而要判断一个句子在某一个层面上是什么结构,就需要考察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组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构关系,弄清楚了结构关系,结构类型也自然就清楚了。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个组合结构可以理解为几种结构关系的情况,例如“出租汽车”,“出租”和“汽车”之间可以理解为支配关系,表示一种行为,也可以理解为修饰关系,表示一种事物,于是这个词组,既可以理解为述宾词组,也可以理解为偏正词组,这种情况就是歧义,这个词组就是歧义词组了。当然,在大部分情况下,词与词的组合关系是明确的,歧义现象只是少数。

  词组是汉语语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这是因为,汉语词组的结构特点和句子的结构特点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句型的划分,在很大程度是是依据词组的类型来进行的。句子的层次分析,与词组的层次分析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学习汉语语法,弄清楚了词组的问题,基本上就把句子的结构问题弄清楚了,学习词组可以说是学习把握句子的基础。正因为词组分析对于句子的把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要将专科现代汉语和本科教材词组观点结合起来,给出一个完整的词组系统,使大家对于词组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特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我们给出词组系统的处理方法是:凡是本科教材涉及到的词组,就以本科教材的词组名称和涉及范围为依据,本科教材没有出现的,我们就以专科教材作为依据。

  词组的特点可以从结构和功能角度进行分类,这样可以进一步深入认识。

  二、词组有哪些结构类别?

  词组的结构类别,就是根据组成词组的词之间的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别。词组的结构类别不同的教材划分不完全一致,有的分类多一些,有的分类少一些,但没有特别本质的差别。我们这里给词组进行结构分类,是结合了本科教材观点和专科教材观点分类的。词组的结构类型有十三种,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1.主谓词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说明和陈述主语。如:

  我们学习 我们幸福 今天元旦

  2.述宾词组:由述语和宾语两部分构成,述语在前面,由动词充当,宾语在后面,是述语支配、关涉的对象。例如:

  学习外语 喜欢打球 来自北方 值得高兴 看了一次

  3.述补词组:由述语和补语两部分构成,补语在后面,对述语加以补充和说明。主语述补词组的述语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助词“得”是这类词组的标志。例如:

  摆放整齐 檫洗干净 高兴得很 奇妙极了

  4.偏正词组:由定语和中心语或状语和中心语构成,根据中心语的性质的不同,可分定中偏正和状中偏正两类,前者的中心语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后者的中心语由动词或形容词性充当充当。例如:

  定中偏正:我们的家 新的衣裳 一把刀子 新来的老师

  状中偏正:热烈欢迎 认真学习 非常紧张 特性聪明

  5.联合词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分构成,各个部分之间有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常常使用连词连接各个成分。例如:

  北京和天津 学习宣传 伟大而光荣、边走边唱

  6.复谓词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性成分构成,各个结构成分之间没有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等方面的关系,根据结构特点又分连动词组和递系词组两种类型。

  连动词组由两个以上成分构成,各个动词性成分表示的动作行为前后相续,故为连动,每个动作行为都有一个相同的主语,是同一个主体发出的动作。例如:

  出去看看情况 上街买东西 到体育场参加比赛 起来穿上衣服推门出去

  递系词组由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构成,我们分别称之为VP1和VP2,VP1中的宾语,与VP2的动词形成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也就是说,递系词组的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由一个施事发出,而由两个施事,而两个动词性成分之间的名词性成分,则处于受事和施事位置,具有双重关系,所以有的语法书把递系词组称之为兼语词组。例如:

  叫敌人听指挥 命令三团马上出发 有一个姐姐在北京上大学

  上面“叫敌人听指挥”这个例子,如果补充出一个主语“我们”就更能看出特点来了,“叫”的动作行为是“我们”发出的,“听”的动作行为是“敌人”发出的,与连动词组是同一个施事不一样;同时,“敌人”既是“叫”涉及的对象,也即受事宾语,又是“叫”的施事,这里与“听指挥”构成相当于主谓关系,但是我们教材否认二者有主谓关系,只认为二者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

  以下各个词组,是本科教材没有涉及到的,我们视为等同于专科教材的类别,这些词组包括同位词组、量词词组、方位词组、介词词组、的字词组、所字词组、比况词组等。为了保证词组系统的完整性,这里一并介绍。

  7.同位词组: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性成分组成,相互指称,同时表示一个事物。例如:

  好战士雷锋 英雄王成 歌仙刘三姐 首都北京 党委书记张大成

  8.量词词组:由数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加上量词组合而成。例如:

  一根 五个 这些 那几天 哪个箱子 几斤 多少张

  9.方位词组:前一部分是词或词组,后一部分是方位词,包括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但不包括表示方位的一并名词。例如:

  桌子上 大海边 淮河以北 长江之南 获得冠军以后

  注意“桌子上面、淮河北面、队伍前边”这类结构不是方位词组,因为这些词组中的“上面、北面、前边”是表示方位的名词,而不是方位词,这些词组实际上就是述语偏正词组中的定中词组,而不是方位词组。

  10.介词词组:由介词加上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代词、方位词、名词词组等)组成,介词在整个词组的前面,是这类词组的标志。例如:

  从上海 向南方 把敌人 按照规定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11.的字词组:由助词“的”和其它词、词组构成,“的”在整个词组的后面,是这类词组的标志。例如:

  困难的(家庭) 木头的(桌子) 穿裙子的(女孩) 新闻社来的(记者)

  12.所字词组:由助词“所”和动词构成,“所”位于词组的前面,是这类词组的标志,例如:

  所热爱 所喜欢 所看见 所讨论 所依靠 所见(所闻)

  13.比况词组:由词、词组加上比况助词“一般、似的、一样、般、般的”构成。助词位于词组的后面,是这类词组的标志。例如:

  月亮似的 炮火一般 雷鸣般的 天崩地裂一样 天要蹋了似的

  词组的结构类别的掌握,对于确认句型和分析句子层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扎实掌握好。有些词组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避免混淆。

  三、如何区别定中词组和状中词组?

  定中词组和状中词组我们没有单独列出词组类型,都属于偏正词组,但在进行层次分析时要求指明是定中偏正还是状中偏正,因此实际上仍然要求区分。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充当中心语的词的性质不同:定中词组的中心语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例如“漂亮的围巾”、“壮丽的河山”、“甜蜜的事业”。状中词组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例如“认真考虑”、“坚决打击”、“特别清楚”、“非常可爱”。有些定中词组或状中词组结构复杂,有多个修饰成分,但逐层剥离以后,定中词组的中心语仍然是名词,状中词组的中心语仍然是动词或形容词。

  第二,使用的结构助词不同:定中词组的结构助词是“的”,这是定语的标志,例如“可爱的战士”、“刻苦的学生”;状中词组的结构助词是“地”,这是状语的标志,例如“愤怒地表示”、“特别地兴奋”。

  第三,语法功能不同:定中词组的功能主要是充当主语或宾语,例如“美丽的花朵”在“美丽的花朵开满了山野”中是主语,在“我喜欢美丽的花朵”中是宾语。状中词组主语是充当谓语,例如“我们认真学习”、“大家非常兴奋”。

  四、述宾词组和述补词组怎样区别?

  第一,从述语性质看:述宾词组的述语是动词性成分,而且必须是可以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例如“喜欢美术”、“研究问题”;述补词组的述语有动词,也有形容词,动词可以是不及物动词,例如“跳了起来”、“高兴极了”。

  第二,从宾语的性质看:述宾词组的宾语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例如“走了一个人”;述补词组的补语是非名词性成分,例如“走进去”、“跑出来”。

  第三,从意义关系看,述宾词组述语和宾语是动作与支配对象的关系,宾语是动词关涉的对象;述补词组述语和补语是补充说明关系。例如“消灭敌人”,敌人是消灭的关涉对象,是述宾词组,“消灭干净”,“干净”对动词消灭作补充说明,是述补词组。

  第四,从组合特点看,述宾词组述语和宾语直接组合,述补词组述语和补语也可以直接组合,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结构助词“得”连接,这是补语的标志。一般动词作补语时,一定要使用结构助词“得”,例如“喜欢跳起来”是述宾,“喜欢得跳起来”是述补。

  要注意的是,量词位于动词后是宾语还是补语,一般教材根据量词的性质决定:是物量词,一般是宾语,是动量词,一般是补语。但是我们教材认为都是宾语。

  五、怎样区别连动词组和联合词组?

  第一,从成分性质看,连动词组的成分只能是动词,联合词组的成分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所以只有动词性联合词组与连动词组有混同的可能性。

  第二,从语音停顿看:连动词组各个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前后连接紧密,一气呵成,例如“上街买东西招待客人”,如果这里作了停顿,连动词组结构就变成了复句结构,成为承接复句了,如“(我)上街买东西,招待客人”。联合词组各个成分之间可以有语音停顿,书面上可以用标点符号隔开,这里并不影响其结构关系,例如“北京天津”可以说“北京、天津”,停顿后仍然是联合关系。

  第三,从能否使用连词看:连动词组各个成分之间不能用连词连接,例如“出门观察一下”不能说“出门并观察一下”,这样结构关系就改变了,成为联合词组了。联合词组各个成分可以用连词连接,不影响结构关系,例如“讨论研究-讨论不研究”、“北京天津-北京和天津”,添加了连词仍然是联合词组。

  第四,连动词组的成分不能前后易位,否则影响意义表达,或者不成话,例如“笑着走过来-走过来笑着”、“叫他赶快去-赶快去叫他”。联合词组前后成分一般可以易位,不影响表达,例如“桌子和椅子-椅子和桌子”、“伟大而光荣-光荣而伟大”。

  六、怎样区别联合词组和同位词组?

  第一,联合词组的成分除了名词外,还有动词和形容词,例如“学习讨论”是动词联合,“刻苦努力”是形容词联合。同位词组的成分只能是名词,例如“厂长王小山”。

  第二,联合词组的成分代表不同的对象,如“北京天津”是联合词组。同位词组的成分代表同一个对象,因为是同一关系,所以中间可以插入“是”表示判断,“首都北京”是同位词组,可以说“首都是北京”,“厂长王小山”可以说“厂长是王小山”。有个外国幽默就是故意混同同位词组与联合词组的关系构成的:

  甲:我妻子娘家死人了,我请假一个星期。

  乙:谁死了?

  甲:我的丈人、孩子的外祖父、妻子的父亲。

  乙:哎哟,死了三个人,同意请假!

  第三,联合词组可以使用连词连接,“厂长和书记”。同位词组的成分不能使用连词,例如“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不能说“人民的好干部和焦裕禄”,那样就成了两个人了。

  七、怎样区别述补词组和连动词组?

  第一,从结构形式上看,述补词组一般有助词“得”,而连动词组两个成分之间绝对不允许使用结构助词或连词。

  第二,从成分看,述补词组只能出现两个结构充分,层次分析只能二分,而连动词组却可以出现多个成分,层次上可以多分,例如“出门上街买菜回来招待客人”是五个成分并列。

  第三,从成分地位看,述补词组的动作行为是整个结构的中心,补语主要起补充说明作用,而连动词组的各个成分地位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试比较“洗完了”和“到河边洗衣服”。

  第四,从述语的成分看,述补词组的述语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而连动词组的述语成分只能是动词。

  第五,从停顿看,述补词组述语和补语之间绝对不能停顿,例如“站起来”不能说“站,起来”,“洗干净”不能说“洗,干净”,停顿以后无法正确表达意义;而连动词组的成分之间虽然不能停顿,例如“出门看看”,不说“出门,看看”但是连动词组各个成分之间加上标点停顿,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只是句式就变成了具有承接性质的复句了。

  第六,动词充当补语只限于趋向动词,如“起来、出来、出去、进来、下去、下来、进去”,其它动词充当补语,一定要加上结构助词“得”,而连动词组的成分不受此限,可以是任何动作动词。

  八、词组的功能类别如何划分?

  根据词组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比照词类划分情况,词组可以从功能角度进行分类。从功能看,词组可以分为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本课程没有就词组进行功能分类,但根据教材对主谓句下位句型分类的情况推论,词组的功能类别应该是这样一些。认识词组的功能类别,对主谓句的具体类别进行分析才有依据,所以这里特地介绍一下。

  1. 名词性词组:主要功能是充当主语和宾语,包括以下一些词组:

  主谓词组:这是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构成的词组,例如“白菜五斤”、“一捆一元”。

  偏正词组:这是由名词充当中心语的偏正词组,即定中偏正,例如“美好的明天”、“快乐的日子”、“消逝的昨天”。注意有一类定中偏正词组的中心语是名词或形容词充当的,因为前面有定语,所以仍然是名词性词组,例如“老师的帮助”、“同志们的关心”、“狐狸的聪明”、“狼一样的凶恶”,这类词组的中心语词性不变,但整个词组变成了名词性的了。

  联合词组:这是由名词构成的联合词组,例如“太阳和月亮”、“过去和未来”。

  此外还有:同位词组、方位词组、量词词组、的字词组、所字词组。

  2. 动词性词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包括以下一些词组:

  主谓词组:这是由动词充当谓语构成的词组,例如“我们奋斗”、“自己动手”。

  述宾词组:例如“学习科学知识”、“打击敌人”。

  复谓词组;包括连动词组和递系词组,都属于动词性词组。

  述补词组:这是由动词充当述语的述补词组,例如“洗干净”、“学习完了”。

  联合词组:这是由动词充当联合成分构成的联合词组,例如“贯穿执行”。

  偏正词组:这是由动词充当中心语的偏正词组,是状中偏正中的一部分,例如“热烈欢呼”、“争相表态”、“无情打击”。

  3.形容词性词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或定语、状语。包括下面一些词组:

  主谓词组:这是由形容词充当谓语构成的词组,例如“祖国富强”、“河水清澈”。

  偏正词组:这是由形容词充当中心语构成的偏正词组,例如“非常激动”、“特别凶险”。

  述补词组:这是形容词充当述语构成的述补词组,例如“好极了”、“糟糕得很”。

  联合词组:这是由形容词充当联合成分构成的联合词组,例如“又便宜又好”。

  比况词组、介词词组我们也把它们归入形容词性词组。

  九、怎样认识词组的结构类别和功能类别的关系?

  同位词组、复谓词组、量词词组、的字词组、所字词组与名词性词组对应,述宾词组和复谓词组与动词性词组对应,比况词组和介词词组与形容词性词组对应,这些词组的功能类别比较好把握。而主谓词组、偏正词组、联合词组、述补词组与功能类别不是简单对应的关系,要注意这些词组功能类别划分的依据,分别说明如下:

  1.主谓词组,由充当谓语的词的性质决定功能类别,分别归入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性词组三类,例如“鲁迅浙江人”是名词性词组,“鲁迅写小说”是动词性词组,“鲁迅十分严肃”是形容词性词组。

  2.偏正词组:偏正词组的功能类别由中心语的性质决定,其中定中偏正的中心语是名词,所以归入名词性词组,例如“火红的太阳”;状中偏正中,中心语是动词的,就归入动词性词组,例如“强烈抗议”、“纵情歌唱”;中心语是形容词的,就归入形容词性词组,例如“极端自私”、“十分严密”。

  3.联合词组:根据联合成分的性质不同归入不同的功能类别:联合成分是名词,归入名词性词组,如“钢笔和铅笔”、“老师和学生”;联合成分是动词,就归入动词性词组,例如“学习讨论”、“歌颂和批判”;联合成分是形容词,就归入形容词性词组,例如“快乐与哀愁”、“金黄和银白”。

  4.述补词组:述补词组的功能类别由述语的性质决定:述语是动词性成分就归动词性词组,例如“搞不清楚”、“跳得很高”;述语是形容词性成分就归形容词性词组,例如“遥远得很”、“美丽极了”。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将词组的结构类别和功能类别的对应情况列表说明如下,这样它们互相之间的联系能更加直观地显示出来:

  以上四种词组,从结构角度看是一类,而从功能角度看分属不同的类别,猛一看很复杂,似乎很难,其实弄清了分类的依据,划分就不难了。词组的功能类别是分析句型的基础,必须熟练掌握,必须多下功夫练习实践。


   

  十、什么是成分与直接成分?

  成分就是构成一个词组或句子的所有结构单位(最小是一个词),这些单位无论处于何种层次,都是词组、句子的构成部分,就都是组成这个词组、句子的结构成分。例如下面的句子:

  

  从上到下,逐层分析,到词为止,我们得到了“我们”、“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祖国”这样十个不同的结构单位,这些单位无论它处于何种层次,它们都是构成这个句子的成分。

  直接成分则是直接构成某一个结构的两个成分(一般来说就是两个),或者说是在词组或句子某一结构层面上的两个成分。在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就是直接成分。例如“我们学习雷锋”,其直接成分是“我们”和“学习雷锋”,而在“学习雷锋”这个层次中,“学习”和“雷锋”又是两个直接成分,“我们”同“学习”没有直接组合关系,不在一个层面上,就只是成分而不是直接成分。

  成分和直接成分是不同的概念。在一个简单结构的词组中,成分和直接成分对象可能是重合的,例如“研究问题”,其中“研究”和“问题”既是成分又是直接成分。在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单位中,可能有很多成分,但这些成分不一定都是直接成分,只有处于某一个层面上的两个成分才是直接成分。例如上面的句子的十个成分,就不能泛泛地称之为直接成分,在第二层上,“我们”、“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直接成分,是构成“我们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个大的结构单位的两个直接成分,下面的成分,就不是这个结构单位的直接成分,但它们在各自的层面上又是组成比它们大的结构单位的直接成分。当然,从总体来看,直接成分也是成分。但二者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即使成分和直接成分涉及的对象完全一样,如前例“研究问题”,但观察角度仍然是不同的,成分侧重于指构成这个词组的单位,直接成分侧重于指在这一层次、这一层面上的两个直接组合单位。只是因为层次简单,在这里重合了而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成分的范围要大于直接成分都属于成分,直接成分也是成分,但成分不都是直接成分,只有同一个层次中切分出来的两个成分才是直接成分,所以直接成分是相对而言的。

  十一、什么是层次分析法?怎样分析?

  句子的层次分析和词组的层次分析完全是一样的,而且是要以词组的结构分析作为基础的,在切分步骤和要求方面,二者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在词组部分一并介绍层次分析的有关问题。

  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分析词组或句子中各个层次上的直接成分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先找出构成这个结构单位的两个直接成分,用线条标志出来,然后说明这两个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如果这些直接成分还比较复杂,也就是比词大,仍然是词组,就要继续往下切分,把构成这个直接成分的两个小一点的直接成分切分出来,直到所有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都是词为止。例如“我们学习知识”第一层的直接成分是“我们”和“学习知识”,第二层直接成分是“学习”与“知识”,这样逐层分析,一直到此为止。分析图示如下:

从上面的介绍可知,所谓层次分析法,就是要逐层分析每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的方法,所以通常又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由于层次分析法每一次分析都是把一个大的结构切分为两个较小的结构,基本上都是两分,所以相对于成分分析的多分而言,人们也把这种分析方法叫做二分法。

  十二、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词组有哪些步骤?

  对一个词组进行层次分析,应该怎样入手呢?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呢?我们以“研究问题”为例说明如下:

  第一步,首先判断这个词组的结构,找出构成这个词组的两个直接成分,考察构成这个词组的两个直接成分直接的关系,从而确定结构关系,这里确定这个词组的直接成分是“研究”和“问题”,结构关系是述宾。

  第二步,在两个直接成分下面画上线条,表明直接成分的范围,并在线条上写明直接成分的序号。例如:

  在这三步循环中,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分析结构层次复杂的句子,如果第一步确定直接成分出现错误判断,那么以下整个句子层次的进一步分析都是错误的了。

如果分析的词组结构比较复杂,成分多,也可以先分析层次结构,然后在下面统一说明各个层次中两个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上面三个步骤,就分析完了这个词组的结构层次。其实一个词组无论多么复杂,每一层次的分析都是这样三步循环,只是因为层次多,需要多几次循环而已。但无论多复杂,在每一层次上总是要先确认构成这个层次的两个直接成分,弄清楚结构关系,然后用线条把直接成分标志出来,再说明结构关系。下面我们将“研究问题”扩展为“我们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来进行层次分析,看看其分析步骤是不是如此:



通过比较我们可知,无论多么复杂的词组,每一层次的分析,其实和简单词组的分析一样,都是三步循环。只是因为复杂词组结构成分多,其直接成分和结构关系不如简单词组那样判断而已,这就需要多加以实践训练,这样自然就能做到熟能生巧了。词组分析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在后面进一步给大家介绍。

  十三、层次分析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词与词组成结构比较复杂的词组,不是胡乱堆砌成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进行组合构成的,因此分析词组的结构层次,不是随便找一个地方切开就行,而必须根据词组的组合规律,逐层找出直接成分,这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切分原则,这样才能正确分析词组和句子的结构层次。

  词组层次分析原则可以从结构、功能、意义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必须都是具有意义的单位,是一个合乎词与词组合规则的结构,否则切分就不正确。例如“打得敌人/狼狈不堪”,其中的直接成分“打得敌人”不能成为一个结构,不是有意义的单位,所以这里的切分是不正确的。又如“一条工人的/建议”其中的“一条工人”是没有意义的单位,也不能看作是一个结构成分。

  第二,切分必须符合原意,就是说,切分出来的结构单位都有意义,但与词组或句子的原意不符,说明切分也是不正确的。例如“苦瓜花是黄色的”,其中“苦瓜花”切分为“苦/瓜花”,意思就变成了发苦的瓜花,而原意是苦瓜的花,因此正确切分是“苦瓜/花”。类似的如“绿豆稀饭”、“黄瓜汤”、“新文化运动”的切分,都有这样的问题。又如“我们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其中直接成分“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果切分为“非常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两个直接成分“非常热爱我们”和“伟大的祖国”都有意义,但是“非常热爱我们”违反了原意,所以切分是错误的。还是这个例子,如果往下继续切分,“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果切分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两个直接成分仍然有意义,但是切分也不正确,因为其中的直接成分“我们伟大”不符合原意。

  有些歧义词组,有两种不同的层次分析,意义也不一样,例如“热爱人民的周总理”,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歧义词组,第一层可以切分为“热爱/人民的周总理”,是述宾词组,也可以切分为“热爱人民的/周总理”,是偏正词组,但是在下面的语境中,这个结构就只有一种切分:

  A. 热爱人民的周总理十分和蔼可亲

  B. 我们非常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在A例中,这个词组只能是偏正词组,在B例中,这个词组只能是述宾词组,原来的歧义词组在这里由于上下文的限制,就没有歧义了,如果把A例切分为述宾,把B例切分为偏正,虽然都有意义,但是与上下文不符,不符合原意,所以就是错误的切分了。

  又如《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12月8日的一条新闻,其标题是:



副标题“为偷袭恐怖嫌犯空袭阿富汗村庄”第一层次可以有两种切分:

  为偷袭 / 恐怖嫌犯空袭阿富汗村庄

  为偷袭恐怖嫌犯 / 空袭阿富汗村庄

  按照第一种层次分析,空袭的行为是恐怖嫌犯发出的,恐怖嫌犯是施事;按第二种层次分析,空袭行为是别人发出的,恐怖嫌犯是受事。那么哪种划分正确呢?本报道说美军6日在阿富汗东部空袭行动中炸死一名恐怖分子,但却有九名儿童无辜惨死。显然,发出空袭行为的是美军,恐怖嫌犯是受事,显然,第二种层次分析是正确的,符合愿意。

  第三,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法关系,互相可以组合,例如“非常/精彩的电影”,这两个直接成分都是有意义的,但是互相不能组合,因为“非常”是副词,“精彩的电影”是名词性的结构,不能受副词修饰,不能与副词直接组合,可见这里切分是错误的。又如“一所/高等学校的教师”,“一所”与“高等学校的教师”都有意义,但是“一所”不能修饰“高等学校的教师”,二者之间没有组合关系;又如“羽毛/球拍”,切分出来的两个直接成分都是有意义的单位,但是“羽毛”与“球拍”之间没有组合关系,不能组合。

  十四、层次分析要注意哪些问题?

  词组的层次分析除了要注意切分原则外,还要进一步注意一些词组结构类型的分析步骤先后。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词组的结构层次的分析处理:

  1.状语+述语+宾语结构

  这类结构一律先切分状语出去,结构关系是状中偏正,中心语部分是述宾词组构成,在下一层次继续切分。例如:



如果是“状语+述语+补语”结构,分析步骤也是先切分为状中,下一步再分析中心语部分,例如“的确放整齐了”。

  2.多项修饰语结构

  多项修饰语结构指偏正词组前面有好几个修饰语,多项定语或多项状语如果有多项状语,这些修饰性成分如果本身是联合结构,可以先切分出去,如果不是联合结构,就必须逐层切分出去,最后再分析后面的中心语部分。例如:

  雄伟宽阔壮丽的/天安门广场(多项定语是联合词组)

  激动紧张而热烈/表达自己的思想(多项状语是联合词组)

  工厂的/那栋//新建的///化学试验////大楼(多项定语是递加式结构)

  昨天下午/就//已经///把任务////全部/////都//////完成了(多项状语是递加式结构)

  3.双宾结构:双宾结构第一层将后面一个宾语切分出去,第二层再切分另一个宾语。第一层绝对不能直接的动词述语后面切分,也就是不能把两个宾语切分在一个层次,因为双宾语都分别同述语发生结构关系,双宾语互相之间没有结构关系,切分在一个层次就会产生无意义的单位,例如“送给他电影票”,其中“他电影票”不成话。层次分析应为:



4.递系结构(兼语结构)

  切分递系结构,两个动词之间的的结构关系切分为复谓结构,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性成分,要与第一个动词切分在同一个层次,在下一层切分时,按照一般的述宾词组切分。例如:


说 明:

  1-2主谓关系 3-4复谓关系

  5-6述宾关系 7-8偏正(状中偏正)

  9-10偏正(定中偏正) 11-12介词词组

  13-14述宾关系

  5.多分法

  在分析联合词组和复谓词组中的连动词组时,有时候会碰到同时出现三个以上的直接成分的情况,这时层次分析就不能二分,而要多分,有多少个直接成分,都要一次性切分出来。例如

  宣传、贯彻、并执行(三个直接成分的联合词组,三分)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接成分的联合词组,四分)

  穿衣服/起来/吃饭(三个直接成分的连动词组,三分)

  站起来/拿把撅头/到村边/看看情况(四个直接成分的连动词组,四分)

  当然,如果这结构在句子中,还是要按照一般分析步骤分析,到这些结构层次时再开始多分。例如“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是我国的四个直辖市”这个结构,第一层仍然是主谓词组,二分,第二层分析主语部分时才多分。

  6.歧义分析

  关于句子的歧义有两种不同的分析,一种是层次分析,一种是变换分析,这里介绍层次分析要求。歧义词组要求进行不同的层次分析,分别把不同的结构或不同的结构关系体现出来。例如“咬死了王大叔的狗”的分析:
[img]说 明:

  1-2主谓关系 3-4复谓关系

  5-6述宾关系 7-8偏正(状中偏正)

  9-10偏正(定中偏正) 11-12介词词组

  13-14述宾关系

  5.多分法

  在分析联合词组和复谓词组中的连动词组时,有时候会碰到同时出现三个以上的直接成分的情况,这时层次分析就不能二分,而要多分,有多少个直接成分,都要一次性切分出来。例如

  宣传、贯彻、并执行(三个直接成分的联合词组,三分)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接成分的联合词组,四分)

  穿衣服/起来/吃饭(三个直接成分的连动词组,三分)

  站起来/拿把撅头/到村边/看看情况(四个直接成分的连动词组,四分)

  当然,如果这结构在句子中,还是要按照一般分析步骤分析,到这些结构层次时再开始多分。例如“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是我国的四个直辖市”这个结构,第一层仍然是主谓词组,二分,第二层分析主语部分时才多分。

  6.歧义分析

  关于句子的歧义有两种不同的分析,一种是层次分析,一种是变换分析,这里介绍层次分析要求。歧义词组要求进行不同的层次分析,分别把不同的结构或不同的结构关系体现出来。例如“咬死了王大叔的狗”的分析:



说明:1-2偏正(定中偏正) 3-4述宾关系 5-6述补关系

  词组和句子的层次分析无疑是语法部分学习的一个重点,需要注意多实践练习,这样才能做到熟能生巧,领会成分之间的关系。
发表于 2005-2-26 18: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第三章语法学生疑难问题分析(4)―--关于句子系统的教学问题 [/center]

中央电大文法部 胡吉成
   ( 2004年12月07日) 浏览人次1400
来源:http://www.openedu.com.cn/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25226

  一、句子可以从哪些角度分类?

  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教材主语从表达、结构、特征三个角度进行了分类。这样分类的好处是,可以认识不同句子的表达作用和句子结构的特点,有助于正确使用句子。

  1.从表达角度看,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呼应句五类,这五类句子反映了句子的几种最基本的用途。这个角度划分的句子通常叫做句类。例如:

  什么人他都特别熟悉。(陈述句,叙述事实)

  严禁吸烟!(祈使句,发出命令或请求)

  他都认识什么样的人呢?(疑问句,提出问题)

  万里长城多么雄伟壮丽啊!(感叹句,抒发情感)

  (你马上去。)好!(呼应句,表示呼唤或应答)

  2.从结构角度看,句子首先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是由一个结构成分简单或复杂的词组构成的,复句是由两个以上的单句作为分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句型就是句子的结构类别,单句和复句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下位句型,我们在后面单独介绍。

  3.从结构特征角度观察,也就是根据句子谓语中的某些特殊成分观察,可以给句子分析出不同的特征类别,这样的句子类别通常叫做句式。句式主要有是字句、有字句、递系句、双宾句、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是…的句。其中,递系句、双宾句、把字句、被字句要求作为学习的重点,要注意弄清楚其结构特点、涉及到范围、层次分析要求等内容。

  分析是句子部分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句子的表达类别分析、句型分析、特征类别外,还有句子的单句的下位句型分析、语义分析、层次分析、变换分析等等,这些分析都是学习句子需要掌握的内容,平时学习要注意弄清楚句子不同角度的分析类别,注意不要把不同角度的分析混为一谈,这些分析,其结构是有交叉的。比如表达类别属于同一类型的句子,结构类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反之亦然,结构类别相同的句子,表达类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因为观察角度不同,其划分出来的类别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二、确定单句句型要注意哪些问题?

  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型,因此,分析一个单句的结构特点,确定单句句型主要考虑其句法结构方面的因素,与句法结构无关的因素不影响句型的划分。

  第一,修饰语的增减不影响句型的划分,一个句子,如果前面增加了句首修饰语,句中增加了独立语,谓语前面增加了状语,都不影响句型,或者说仍然是同一句型。例如:

  腐败分子被抓起来了(动词谓语句,动词性述补谓语句)

  昨天,腐败分子被抓起来了(句首修饰语不影响句型)

  据报道,腐败分子被抓起来了(独立语不影响句型)

  腐败分子上个星期被抓起来了(谓语增加状语不影响句型)

  以上四个句子都是动词谓语句。

  第二,句子的语气、口气变化不影响句型,只要句法结构没有改变,句型相同。例如:

  你去图书馆。(陈述句,动词谓语句)

  你去图书馆吗?(疑问句,动词谓语句)

  你必须马上去图书馆!(祈使句,动词谓语句)

  第三,句子的语用或修辞方面的变化不影响句型。句子成分的组合具有线性特点,顺序是比较固定的,例如主谓一定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就一定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处于语用和修辞表达的需要,句子的语序进行了调整,语序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仍然属于同一句型,而不是不同句型。例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动词谓语句)

  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动词谓语句)

  这部电影太精彩了。(形容词谓语句)

  太精彩了,这部电影!(形容词谓语句)

  第四,语音因素的变化不影响句型,例如句子成分之间的停顿、不同句子的重音差别等不影响句型。例如:

  他这个人确实是有不少坏习惯。(动词谓语句)

  他这个人,确实是有不少坏习惯。(动词谓语句)

  他说李老师明天来辅导。(动词谓语句)

  他说,李老师明天来辅导。(动词谓语句)。

  我昨天看的是话剧。(“昨天”重读,动词谓语句)

  我昨天看的是话剧。(“话剧”重读,动词谓语句)

  第五,语义变化不影响句型。同一个句子中名词的语义有不同理解,不影响句型。例如:

  鸡吃完了。(“鸡”是受事,动词谓语句)

  鸡吃完了。(“鸡”是施事,动词谓语句)

  第五,注意联合词组和主谓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型划分。联合词组充当谓语,由联合的成分性质决定句型,联合的是名词性成分,归入名词谓语句,是动词就归入动词谓语句。主谓词组充当谓语,属于主谓句的下位句型,与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并列,不再根据谓语的性质分类,与一般主谓句的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的分类依据不同,这里是按照结构而不是按照性质分类。

  三、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步骤确认句型?

  句型的确认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句型,因此句型的确认必须按照层次关系层层确定,从上位到下位,确定了上位句型,再分别确定下位句型,下位句型根据需要再进一步划分更下一层次的句型。现代汉语句型确认有四个方面的层次:

  第一层次:划分为单句和复句。

  第二层次:单句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

  第三层次,对第二层次的四个类别再分别确定下位句型,单句主谓句的下位句型由谓语的性质确定,例如主谓句可以根据谓语的性质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等。我们本科教材单句句型基本上在确认在这一层次上。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也可以进一步分类。

  第四层次:对第三层次的句型进行再分类,一般在这一层次主要是对动词谓语句进行分类,因为动词谓语句是最复杂、类型最多的,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一般不再分类。动词谓语句的下位句型,主要根据谓语的结构类型确认,有这样一些:

  我们认真学习。(动词谓语,状语不影响句型)

  我们学习计算机知识。(述宾谓语)

  我们学习完了。(述补谓语)

  这本教材我们学习了。(主谓谓语)

  我们出去到操场上散步。(复谓谓语-连动谓语)

  我们请他做时事报告。(复谓谓语-兼语谓语)

  一般到这一层次句型就确认完了,但是也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进一步分析,比如根据宾语的性质、补语的性质再进行分类等等。我们教材在第四层次没有进行常规的句型分析,而是根据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对第三层次的动词谓语句进行了分类。分为施事主语句、受事主语句、工具主语句、处所主语句。

  下面我们结合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句子分类给出一个句子类别表:



四、主谓句有哪些下位句型?

  主谓句是单句中最重要的句型,根据充当主谓句的谓语的词组的性质,主谓句可以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四类。

  1.动词谓语句:由动词性词组充当谓语的是动词谓语句。例如:

  我们热爱新中国。(述宾词组构成谓语)

  老王昨天请我看了电影。(复谓词组构成谓语)

  李兵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述补词组充当谓语)

  计算机已经全卖了。(状中偏正词组构成谓语)

  2.形容词谓语句:由形容词性词组充当谓语的是形容词谓语句。例如:

  那里的景色非常漂亮。(形状中偏正词组构成谓语)

  我们的家园温馨美丽!(形容词联合词组构成谓语)

  她悲伤得吃不下饭。(述补词组构成谓语)

  3.名词性谓语句:由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的是名词性谓语句。例如:

  桌子五张。(量词词组构成谓语)

  鲁迅绍兴人。(定中偏正词组构成谓语)

  明天元旦节。(时间名词构成谓语)

  我买的衣服。(普通名词构成谓语)

  4.主谓谓语句。由主谓词组充当谓语的是主谓谓语句。例如:

  猪肉一斤五元。(名词性主谓词组构成谓语)

  这个人我肯定认识。(动词性主谓词组构成谓语)

  那部电影的确情节惊险曲折。(形容词性主谓词组构成谓语)

  要注意的是,一般教材,包括我们专科现代汉语教材,在主谓句的下位句型中没有主谓谓语句这一句型,而是根据谓语部分的性质分别归入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和形容词性谓语句中去,这里将主谓谓语句单独列出了,不再考虑这个词组谓语的性质。

  另外,专科教材在介绍述宾谓语句时指出,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但是有三种情况宾语则在述语前面,比如在“一……都”格式中,宾语是疑问代词或疑问代词充当定语的定中词组,全句是列举形式。例如“他一个人都不认识”、“他谁都喜欢”、“他什么书都看”、“我这本书喜欢(那本书不喜欢)”等,本科教材全都归入主谓谓语句。

  主谓句以上四种下位句型,只要根据谓语性质确认即可,不要求再根据谓语类别细分。例如“我喜欢中国画”,指明是动词谓语句即可,不必指出是述宾谓语。

  五、什么是语义?语义分析有哪些要求?

  语义与词义不同,词义是固定在一个词中的意义,语义是在语句结构中体现出来的意义,句子的语义主要是指句子中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意义。例如“雷锋学习开车”中,“雷锋”发出动作行为,具有施事意义,所谓施事就是句子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在“全国人民学习雷锋”中,“雷锋”是动词“学习”涉及支配的对象,是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具有受事意义,所谓受事就是句子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施事和受事就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语义,前面的两个句子,同一个“雷锋”,在句子中与动词的关系不同,就具有施事和受事两种不同的语义。

  语义不是固定在词中的意义,也不同于词汇部分的言语义,言语义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段获得的临时意义,例如比喻、借代、夸张、比拟等都可以产生言语义,而语义是在语句结构中通过词与词的关系体现出来的意义。

  语义主要有施事、受事、时间、处所、工具、方式、目的等,各种各样的语义都通过名词体现出来,但与动词密切相关,只有名词与动词结合才能产生语义。语义不同于词义,单独考察一个名词,究竟是属于何种语义,是无法看出来的。例如“孩子”,我们无法说出它是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别的什么语义,它只有与动词结合,才能产生语义,例如“孩子笑了”中,“孩子”具有施事意义;在“我把书送给孩子”中,“孩子”具有受事意义,由此可见,名词所表示的语义不是固定的,必须结合相关的动词来分析认识。

  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施事与主语、受事与宾语的关系,表示施事的名词常常充当主语,而名词宾语往往以受事居多,这就容易使人误以为主语就是施事,宾语就是受事。其实二者之间是没有直接对应的关系的,主语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宾语可能是受事,也可能是施事,到底是何种语义取决于名词和动词的关系。一个词是主语还是宾语取决于这个词在结构中的位置,而一个词具有什么样的语义取决于它和动词的关系,与在句子中的位置没有关系。同时,句子中的施事和受事不一定都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也可能在别的位置上。例如:

  ① 我们热爱美好的新生活。(主语是施事)

  ② 敌人完全彻底被打垮了。(主语是受事)

  ③ 老张昨天买了一本杂志。(宾语是受事)

  ④ 远远地飞来了一只老鹰。(宾语是施事)

  ⑤ 河堤被急流冲开了口子。(施事不在主语或宾语位置)

  ⑥ 老师把那盒粉笔用完了。(受事不在主语或宾语位置)

  句子的语义分析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主语的语义性质给句子分类,二是分析句子的语义框架,三是歧义分析,主要是语义关系模糊造成的歧义。这里我们主要提示前两个内容,第三个内容后面单独介绍。

  主谓句中的动词谓语句,根据充当主语的词与动词的关系,也就是根据主语的语义,可以分为四种:

  施事主语句:主语发出动作行为,例如“我们踢足球”。

  受事主语句:主语是动作行为关涉对象,例如“敌人全部被消灭了”。

  工具主语句: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例如“毛线织毛衣”。

  处所主语句:主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场所,例如“山里下了一场暴雨”。

  分析句子的语义框架,就是要把句子中的名词和动词之间产生的语义分析出来,指明句子中各个名词所表示的语义即可。例如:

  ① 我们消灭了敌人。 [施事-动作-受事]

  ② 敌人我们消灭了。 [受事-施事-动作]

  ③ 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受事-(被)施事-动作]

  ④ 我们把敌人消灭了。 [施事-(把)受事-动作]

  ⑤ 我们明天电话联系。 [施事-时间-工具-动作]

  ⑥ 学生正在打扫卫生。 [施事-动作-结果]

  六、怎样运用变换分析法?有哪些要求?

  句子的变换是语法格式有规则的变化,它能超越一个语法模式的范围,对句子格式进行转换,从而揭示不同句子格式之间内在的关系。利用句子的这种有规则的变化的方式分析比较句子内部结构层次关系的差异的分析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是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子结构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适应句子分析的需要产生的。变换分析法不但可以有效地揭示歧义句,而且还可以细致分析这些句子的隐性意义。例如“打人”和“挖坑”,都是述宾词组,但是实际上隐性意义并不相同,因为“打人”的宾语“人”是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而“挖坑”的宾语“坑”,是动作行为的结果,所以“人”打不打都是存在的,而“坑”只有挖才有结果,不挖就没有结果,人们把前者叫做对象宾语,把后者叫做结果宾语。我们可以通过变换方式看出二者的差异:

  a.打人 c.打伤了人 打的对象是人

  b.挖坑 d.挖好了坑 挖的结果是坑

  a式可以有箭头右边的两种变换格式c的两种格式,但不能变换为d式,b可以有箭头右边的两种变换格式d,不能变换为c式。这说明,虽然都是述宾关系,其实动词与名词之间的隐性关系是各不相同的。

  由此可见,变换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句子分析方法,它不但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和分化歧义现象,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和注意动词在用法方面的细微差别,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组合结构的深层意义,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从而指导我们正确地使用语言,提高语言运用的水平。

  那么怎样变换句子呢?句子变换有什么样的具体规则呢?我们在下面分别说明:

  第一,增减成分

  在句式变换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减或删除某些成分。例如:

  门没有锁 门没有上锁。门没有锁上。

  父亲的回忆。 我们听父亲回忆往事。

  第二,移位

  移位就是改变句子成分的顺序。例如:

  我喜欢艺术体操。 艺术体操我喜欢。我艺术体操喜欢。

  第三,替换成分

  替换就是用新的成分代替原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例如:

  父亲在屋顶上晒花生。 父亲往屋顶上晒花生。

  我今天上午看了一本书。 这本书我今天上午看了。

  以上几种方法,在具体的句式变换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而不是使用单一的方法。例如“父亲在屋顶上晒花生”,变换成“父亲把花生晒在屋顶上”,既增加了成分,又改变了成分的位置。

  第四,形成变换矩阵

  这是句子变换分析法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因为变换是句式的变换,而不是具体的句子变换,同时,变换也不是孤立地就一个句子结构本身进行分析,而是要借助于其它的结构,其它一系列类似的变化来证明这种变换是合理的,而不是偶然的。所以变换不能是一对一的变换,而是一对多的变换,以形成聚合体的“多”证明这个句子的合理,证明变换的合理。例如“关心的是母亲”是个歧义句,可以理解为母亲关心别人,也可以理解为别人关心母亲,这两个意义我们分别称为A式和B式,A式可以变换为C式,B式可以变换为D式,它们各自可以作不同的变换并与一系列同类结构形成矩阵,说明变换的合理性。



上述句式变换矩阵,箭头左边是原句式及其实例,箭头右边是变换式及其实例,通过两组不同变换式矩阵的比较,说明对“关心的是母亲”的变换分析是正确的。同样,对于类似结构而没有这种相同的内部结构关系的句子,也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来比较。例如“喜欢的是馒头”这个句子可以变换为下列矩阵:


通过变换,我们发现,“喜欢的是馒头”这个句子同“关心的是母亲”这个句子相比,前者可以有D式的变换,但是它不能按照A式来理解,更不能按照C式来变换,例如不能说“喜欢他的是馒头”,“研究我的是语言”、“讨论我们的是问题”、“复印他们的是文件”等等。这说明,“关心的是母亲”这个句子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句子结构,是歧义句,而“喜欢的是馒头”是单一句子结构,是单义句。造成“关心的是母亲”这个句子歧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名词“母亲”与动词“关心”之间既有施事和动作的关系(C式),又可以理解为受事和动作的关系(D式),而“喜欢的是馒头”这个句子,名词“馒头”和动词“喜欢”之间,只有受事和动作的关系(D式),没有施事和动作的关系。

  第五,句式变换还要注意的是,原句式和变换式之间的共现词的语义关系必须相同。以“关心的是母亲”为例,原句式A式“关心”和“母亲”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变换式C式中,共现词“关心”和“母亲”仍然也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原句B式“关心”和“母亲”之间是受事和动作的关系,变换式D式中,共现词“关心”和“母亲”仍然是受事和动作的关系。如果改变了语义关系,那么变换就不成立,不能证明变换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变换分析法对于理解和说明句子的意义的确是非常有用处的,应该学会这种分析方法。

  下面我们看看本课程2003春季考试试题关于变换分析的实例,这样对于句子变换分析的要求就更加明确了。

  试题题目:

  用变换分析法分析下面的歧义句:

  关心的是别人

  参考答案:

  ①分析:这个句子有两种意义理解。

  A. 关心的是别人。(“关心”和“别人”之间是“动作-施事”关系)

  B. 关心的是别人。(“关心”和“别人”之间是“动作-受事”关系)

  ②变换分析

  A式可以作如下变换,B式不能:

  关心的是别人 关心这事的是别人

  反对的是小王 反对这个方案的是小王

  学习的是雷锋 学习开车的是雷锋

  B式可以作如下变换,A式不能:

  关心的是别人 关心别人

  学习的是书法 学习书法

  看见的是老张 看见老张

  七、“唱三次”属于什么结构?为什么?

  “唱三次”中的“三次”是量词词组。量词词组在属于后面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不同教材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凡是物量词构成的量词词组,在动词后面是宾语,凡是动量词构成的量词词组,在动词后面是补语。照此观点,“唱三次”应该属于述补词组,但是我们教材认为,这种结构同物量词构成的量词词组在组合功能上没有什么本质性差别,互相之间有一系列平行现象。例如“吃三碗”和“吃三次”,对比如下:

  A.吃三碗:吃过三碗/吃了三碗/吃了三碗饭/三碗都吃了/一碗都没吃

  B.吃三次:吃过三次/吃了三次/吃了三次饭/三次都吃了/一次都没吃

  因此,教材认为它们一致性比较多,可以归入一类,或者是述补词组,或者是述宾词组,教材下结论将这类结构归入述宾词组,认为“三次”属于准宾语,而一般的宾语是真宾语。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变化对于句型归类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句型确认的时候要注意教材对于这类结构的处理。比较如下:



教材的这种处理带来了几个变化:第一,扩大了及物动词的范围;第二,扩大了述宾结构的范围;第三,扩大了双宾结构的范围。这样一来,对于句型的处理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等他一天”,教材处理为双宾结构,属于述宾谓语句,而一般认为这样的结构是述补谓语句。好在我们的教材并没有对动词性谓语句再划分下位句型,所以这里的不同观点不会影响到句型的划分,但对于词组类型的确认和层次分析有很大的直接的影响,因此还是需要注意。

  八、递系词组为什么不叫兼语词组?

  递系词组是复谓词组中的一种类型,由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组成,但它与连动词组不同,连动词组的各个成分,动作行为属于同一个施事,隐含的主语都是同一个人,而递系词组中,第一个动词是一个施事,第二个动词又是另外一个施事,而这个施事又是第一个动词的受事。例如:

  A.我们明天坐车去京郊农村参观。

  B.我们明天请张家庄的王主任作报告。

  C.他有个机会上大学。

  D.他有个姐姐上大学。

  A句属于连动结构,所有动作的施事相同,都是“我们”,施事可以单独与每个动词组成主谓结构,如“我们明天坐车-我们去京郊农村-我们参观”,动作行为都是“我们发出”’B句是递系结构,“请”的施事是“我们”,“作”的施事是“王主任”,同时“王主任”又是“请”的受事,这里的施受关系不能弄反了。C句和D句结构似乎相同,通过施受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C是连动词组构成的句子,因为每个动作的施事都是“他”,而D句是递系词组构成的句子,因为动词“有”与动词“上”的施事不同。

  正是因为像B句中“王主任”既是前面一个动词“请”的宾语,又是后面一个动词“作”的主语,所以一般教材认为这个词是兼语,这类结构就叫做兼语结构。教材之所以不赞成一般教材把递系词组称之为兼语词组,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从理论上说,一个名词性成分既然已经充当了动词1的宾语,就不能同时成为动词2的主语,在同一个结构里,同一个名词性成分不能同时被指派担任其中的两个动词结构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语义角色。比如“请人帮忙”,其中的“人”既然充当了动词1“请”的宾语,就不能再充当动词2“帮忙”的主语。

  第二,主语和宾语的语用性质不同。一般而言,主语是定指的,传递的是旧信息,作为定指的意义,主语是说听双方能够确定指称对象的信息,作为旧信息,主语的指称内容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已经知道的信息;而句子中的宾语,一般是不定指的,代表的是新信息,未知信息。所以当一个名词是代表定指信息时,一定要放在主语位置上,一个名词代表不定指信息时,要放在宾语位置上。例如某厂长正在主持会议,秘书进来小声耳语:

  A. 检查团来了。

  B. 来了个检查团。

  秘书说A句,其中的检查团是厂长事先知道要来的检查团,秘书说B句,检查团一定是不请而来的,厂长事先根本不知道。假如秘书放反了检查团在句中的位置,肯定会引起厂长误解。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A. 客人来了-来客人了

  B. 书在箱子里-箱子里有书

  C. 老师在操场上-操场上有老师

  D. 人在路上呢-路上有人呢

  E. 医生请来了-请医生来

  主语表示定指,传递旧信息,宾语表示不定指,传递新信息,这体现出二者不同的语用意义,这种特征在汉语句子表达中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即使宾语是一个专有名词,也可以加上“一个”修饰,表示新信息的出现,如我们最熟悉的歌曲《东方红》中的一句歌词:“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里毛泽东是专名词,应该是定指的,但是在宾语位置上,用“(一)个”去修饰,这修饰语似乎不合理,似乎是多余的,其实作者这里是把毛泽东当作一种新信息看待,隐含着毛泽东、毛泽东的伟大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是一种新情况,是一种期待。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主语和宾语所表示的语用意义完全是不同的,这样相反的语用意义是不可能相容于一体的。在一个句子中,一个名词性成分既然是宾语,代表不定指信息,它就不可能再充当主语,代表定指信息,这样岂不是矛盾的吗?鉴于此,我们的教材就认为,递系词组中的名词性成分和动词1是述宾关系,和动词2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而不是主谓关系,因此,把递系词组叫做兼语词组是不合适的。

  这就是我们教材不叫兼语词组而称作递系词组的原因。

  此外,递系词组在意义上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第一个动词一般是具有使令意义的,例如像“叫、让、请求、命令、禁止、主张”一类词,所以有些近似结构,看起来都是递系词组构成的,其实不然。例如:

  A.我们希望你来。

  B.我们盼望你来。

  C.我们知道你来。

  D.我们请求你来。

  这四个句子,只有D是递系句,其它三个句子是主谓词组充当宾语的句子。区别就在于递系结构的句子,前一个动词是有使令意义,后面的动作行为是因为前一动作行为的使令而产生的,前后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递系词组的层次分析同连动词组一样,实际上在层次分析中不会出现递系词组和连动词组这两个概念,因为它们都分析为复谓关系。例如:



第一例是连动词组,第二例是递系词组,但层次分析说明关系都只指明是复谓关系即可,不需要细分为连动关系还是递系关系。
发表于 2005-2-26 18: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第四章方言学生疑难问题分析(1) [/center]

中央电大文法部 胡吉成
   ( 2004年12月13日) 浏览人次849

  一、什么是方言,方言的差别是怎样形成的?

  一种语言中的方言,都是这种语言的变体、支流,是一种语言的具体存在形式。方言包括社会方言的地域方言。我们这里的方言,主要是指地域方言。

  方言差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分化往往会造成语言分化,形成方言(严重的进而还会最后形成亲属语言),任何一个社会,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都不会是均衡的,有的先进一些,有的落后一些,反映在语言上,就出现了发展速度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情况,结果就形成了方言。方言可以说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最突出的反映。

  人群的迁徙也会带来语言的分化,例如客家方言、赣方言的形成,都与历史上因战乱而引起的人口大迁徙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比如我国历史上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都引起了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从而形成了我国南部地区诸方言。

  语言的内部演变引起语言的分化,语言的外部接触造成不同语言系统的成分由此及彼、叠置并存的相对差异,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受满语影响,有些地名还留有这种痕迹,例如哈尔滨、齐齐哈尔;我国香港受英语影响很大,所以方言中有很多英语的痕迹,例如把“球”叫“波”,而且口语中常常会出现英语夹杂的情况。

  地理上的屏障也是造成方言分歧的原因,高山大河的阻隔,影响人们的交际往来,影响语言的沟通,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语言就向不同的方向发展,逐渐产生差异,形成方言。当然,地理环境有阻隔的一面,也有沟通的一面,比如大江大河,一方面会阻隔交际,一方面会沟通交际,因为它为水上运输的发达创造了条件,从而增强异地的联系,增强沟通,抵消了地域差异造成语言分化的可能。

  方言形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社会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本质的,这就决定了语言具有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语言就是在社会的作用下,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语言学的音义关系任意性理论,可以说是解释语言发展变化的理论基础。方言是语言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的现实反映。同样一种语言,其发展情况在各个地方并非都一样,都齐头并进,那样就没有方言的产生了。实际情况是,同样的语言现象,在不同的地域,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可能都不一样,在有的地区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这样变化,在有的地区那样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地域方言,产生了方言与方言之间这样或那样的区别,而这种差异又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联的。

  二、方言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方言与方言的差别,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方面面,但是,尤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

  结合历史考察,纵观汉语各个方言的情况,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凡是经济发达、社会开放、沟通便利的地区,由于交流多,与外界联系频繁,语言发展速度就要快一些;相反,凡是经济欠发达、社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沟通不方便的地区,由于交流少,与外界联系少,语言发展速度就要慢一些,保留古代汉语语言成分就要多一些。例如古代汉语音系中的塞音韵尾-p、-t、-k,今天在最南端的粤方言、客家方言音系中至今完整保留这些塞音韵尾;稍往北一些,闽方言中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仍然保留了这三个塞音韵尾;再往北,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塞音韵尾则完全脱落,变成了喉塞音韵尾[ ],与闽北方言平行的赣方言,虽然保留有-t、-k塞韵尾,但闭塞程度较轻,二者还有混同趋势,而且都把这两个塞音韵尾念成近似于喉塞音[ ],属于塞韵尾与喉塞音韵尾的过渡阶段;在吴方言中,这一变化更加明显,塞音韵尾彻底消失,变成了喉塞音韵尾。塞音韵尾从南部到中部,再到北部,逐级脱落,北方方言中基本上消失,这反映了汉语各个方言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的确是有差异的,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典型反映。比较各个方言,无论是声母、韵母还是声调,差别都非常大,汉语各个方言语音上的巨大差别可以说是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

  语音如此,词汇和语法也是如此。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必然造成物产方面的差异,比如长江以南出产橘子,再往南,属于亚热带地区还出产菠萝、椰子,这些产品是北方所没有的,而北方的人参、乌拉草之类,又是南方没有的,所以词汇产生差别也是非常自然的。即使是南北都有的事物,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认识上的差异,仍然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向日葵在我国不同地方有“向阳花、朝阳花、葵花、望日莲、盘头瓜子”的称呼,“玉米”有“包谷、苞谷、苞米、苞粟、棒子、珍珠米、玉蜀黍、珍珠粟、苞罗粟”等称呼,即使像“太阳”这样人人熟知的事物,在我国各地方言中居然也有“日头、热头、爷、老爷儿、阳婆”等等称呼!至于音节方面的差异、构词成分方面的差异,那就更多了。

  在现代汉语各个方言中,语法的差异最小,但仍然还是有差异的。现代汉语普通话比较句是把比较的成分放在主语后面,例如“我比他高”、“我比他跑得快”,古代汉语中是把比较的成分放在句子后面,例如“季氏富于周公”、“苛政猛于虎”、“子贡贤于仲尼”,这些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季氏比周公富有”、“苛政比老虎凶猛”、“子贡比仲尼贤能”。古代汉语的这种句式,普通话口语一般不用,只是在书面语中使用,如《长征组歌》中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又如但在今天的粤方言中却保留了这一句式,例如“猫比狗小”,在粤方言中是“猫细过狗”。

  三、方言和语言是如何转换的?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一种语言和其方言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例如汉语,实际上是抽象的,抽象的汉语必然要通过北方话、吴方言、湘方言等等具体的方言体现出来,语言存在于方言之中,方言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方言,只不过这些方言差别有大有小就是了,例如日本,东京话和京都话就有差别,英语现在在国际上一支独秀,大有发展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势头,但现在也有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差别,甚至还有人把它们分别叫做American和English,而从现代美语发展和影响看,大有取代老祖宗英语的趋势。正是因为如此,国外有学者认为英语正在逐渐分解为一些难以理解的变种。

  方言虽然是语言的变体,属于一定的语言,但是方言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演变为独立的语言。今天世界上很多的语言,其实最初都是某一种语言中的方言。方言和语言的转换过程如下:

  首先,一种语言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分化为不同的方言。这种分裂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地域的辽阔、人口的迁移、地理上的屏障等,影响了语言的互通,于是语言就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朝不同的方向发生不同的变化,形成了地域方言。例如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考察其发展历史,就是这样形成的。又如西班牙语,它前身就是由拉丁语演变来的,在15世纪传入拉丁美洲,与当地的语言接触,形成了若干地区方言。阿拉伯语今天也发展成为叙利亚、伊拉克、内志和希贾兹、也门、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八大方言。

  其次,方言可以进一步分裂为不同的语言。方言分裂为不同的语言,其实根本原因还不是语言内部的差异,主要是由外部原因即社会政治原因决定的。比如社会分裂,往往是导致语言分裂最直接的原因,这样的例子在当今的世界上比比皆是。例如卢森堡语是德语方言;斯洛伐克语本来是捷克语的方言,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斯洛伐克语就成了独立的语言;克罗地亚语是塞尔维亚语的方言,南斯拉夫分裂后,克罗地亚独立,克罗地亚语就成了独立的语言。

  可见,语言和方言之间的界线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考虑,处理语言和方言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例如马其顿语,与保加利亚语有着相同的语法系统,互相通话没有问题,但南斯拉夫把它们视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而保加利亚人则把马其顿语看作是保加利亚语的一种方言。

  四、语言和方言的界限如何确定?

  考察方言和语言的界线,或者说一种方言是不是独立的语言,要考虑下列因素:

  第一,是否是统一的社会。如果几种方言所处的社会在政治上高度统一,那么它们一般就只能是某种语言的地域分支,不能看作是独立的语言,这是区分语言和方言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如果同源的而有一定差异的语言如果不属于一个统一的社会,一般就不能看作是方言,而要看作是不同的语言,例如前面举的克罗地亚语、斯洛伐克语,就属于这种情况。尤其是克罗地亚语,原来与塞尔维亚语是两种部族的语言,语法系统相同,但是文字系统不同,后来南斯拉夫统一,二者合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克罗地亚语成为塞尔维亚语的方言,而现在南斯拉夫分裂,克罗地亚独立,于是克罗地亚语也独立为一种语言。欧洲有很多语言历史上都属于同一语言,但是由于社会的分化,这些语言区分裂为不同的政治实体(国家),语言的差距日益扩大,各自向着独立的方向发展,互相之间没有影响,没有统一的共同语,最后必然就发展成了不同的语言。这种情况在当今的世界上非常突出,很多原本是统一的语言,因为国家的分裂而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可以说,社会的分化是划分语言和方言界线的重要依据。

  而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也会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原来都是拉丁语的方言,但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不仅在经济上彼此隔离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各自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有的这样发展有的那样变化,于是最终形成了具有亲属语言关系的独立的语言。

  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中央王朝逐渐失去了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各个诸侯国分封独立,自搞一套,互相征讨,结果由于相互封闭,缺乏交际往来,原来统一的语言文字逐渐走向分化,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如果不是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今天的汉语也许完全是另一种面貌了。

  第二,是否是统一的民族。如果几种方言是由一个统一的民族使用的,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有相同的风俗习惯,那么方言也不能看作是独立的语言。

  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与粤方言的差异相当大,两地的人们几乎根本无法通话,但它们仍然是现代汉语的方言。因为汉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且有普通话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和共同的书面语,所以汉语的方言分歧虽然很大,但仍然是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它们虽然差异很小,可勉强通话,但它们却是亲属语言。由此可见,在确定方言和亲属语言时,要同时考虑两方面因素:统一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差异。只有社会的统一而没有语言的差异,谈不上方言,同源而有差异的语言,如果不是从属于一个统一的社会,一般不能算作方言,而要算作不同的语言。这两个要素中,前者往往更为重要,如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就是因为社会的分裂而成为了不同的语言。

  第三,使用者的心理认同情况。这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标准,如果使用者本身都认定自己使用的某种方言不是某一语言的方言,而是独立的语言,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那么就得承认这种方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这一条与第一条和第二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社会分裂了,人心向背了,语言就随之而分裂,这个时候,语言差异的大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社会的、政治的、民族的心理等等因素完全占据了上风。

  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心理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往往又是和民族心理、民族尊严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例如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其实都是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方言,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两个国家以后,斯洛伐克所讲的捷克方言就提升为斯洛伐克语了,这个时候,从民族感情出发,他们不会认为所讲语言是另一民族语言的方言,而是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所以,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间的界线是很难量化处理的。

  第四,语言本身的差异。如果方言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一般就可以把方言划分为不同的语言。当然,这个因素不是划分语言和方言的绝对因素。

  第五,是否具有共同的书面语。如果具有共同的书面语,那么方言也不是独立的语言,如果没有统一的书面语,那么方言也可能是独立的语言。

  第六,是否具有一定的亲属关系。几种语言进行比较,有些相互有一定对应成分的,如果历史上没有亲属关系,仍然是不同的语言,而如果几种“语言”具有共同来源,属于兄弟关系,属于一个统一的社会,那么这样的“语言”即使差异很多也仍然是方言。

  以上几个方面的标准,应该综合起来考虑。

  五、为什么汉语各个方言不能看作是亲属语言?

  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之间差别很大,每种方言内部又有很大差异,可以继续划分次方言,即使是次方言之间,差别也非常大,例如闽方言中的闽南话与闽北话、湘方言中的岳阳话与长沙话,就有不少差异。

  如果我们单纯考察汉语方言的差异情况,现代汉语各个方言无疑都是独立的语言,实际上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已经到了互相不能通话的地步,比起西方一些独立的语言之间的差别要大得多。比如上海人说上海话:“鞋子没坏,鞋带先坏;裤子没坏,裤角先坏。”其读音是[A ts mo uA,A dA i uA;ku t i mo uA,ku t io i uA]。外地人听起来很像说外语一般,简直是不知所云。正因为如此,所以西方一些学者便将汉语方言划分为不同的语言,而把汉语看作是一个语系。例如英国学者哈特曼和斯托克编著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附录中,就把汉语看作是一个语族,下面分为汉语普通话、吴语、粤语、闽语、湖南话、客家话六种语言。单纯从语言差异角度看,这种划分有一定道理,但是却不合理,不合理就在于作者忽略了汉语所处的社会和汉民族都是高度统一的,有共同的心理认同感、有共同的书面语言,即使历史上有其它民族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时,仍然没有对汉语的统一造成影响。

  所以我们说,汉语各个方言,仍然是方言,而不是独立的语言,虽然互相之间差别很大,但汉语各方言处在政治上高度统一的社会,使用者又是高度统一的汉民族,有着公认的标准音、统一的书面语和潜在的转换关系,仍然属于同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而不是不同的语言。能不能对应转换是判断语言和方言的最直接深刻的判断标准,比能否通话更有效。例如四川话和普通话语音声调的对应大致是这样的:阴平相同,阳平念半上,上声念51,去声念214调。例如:

  当天飞:普通话阴平;四川话阴平,调值是55。

  儿童团:普通话阳平;四川话阳平,调值是半上,念21。

  展览馆:普通话上声;四川话上声,调值是51,相当于普通话的去声调值。

  造电视:普通话去声;四川话去声,调值是214,相当于普通话的上声调值。

  当然,这只是对应的主要方面,此外还有种种复杂的情况,尤其是古入声字,在四川话和普通话的声调对应很少规律,必须单独死记,不能类推,这种情况在其他方言中也一样。

  六、什么是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有哪些共同点?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相同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

  社会方言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直接相关,比如医生、教师、矿工、演员、测绘工等,都有自己不同特点的词汇。网络在当前已经发展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人们的一种全新的获取信息的工具,网络交际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交际方式,人们学习、写信、购物、交友、游戏等,都通过网络进行,由于网络交际环境的特殊性,于是就逐步分化出了一种网络语言,这也是社会方言,这种方言中很多词只有网友之间能领会,别人看不懂,例如“板猪”指网络论坛管理人员、“MM”指美女,“菌男霉女”指“丑男丑女”,“3344”指生生世世。

  七、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有哪些差别?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二者的差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形成的原因不同。地域方言是语言因为地域上的差异形成的,所以从语言分布看,方言处于某一语言的某个平面区域,可以在地图上标出某种地域方言通行的地域,而社会方言的形成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属性有关,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其民族、籍贯、性别、职业、爱好、学识、信仰、所处环境等方面的特征,与他周围的人形成或松或紧的社会网络,这些特征反映在语言使用上,往往具有群体性,都可以形成语言特色,这些语言特色的共性,就形成了社会方言,例如老师有一套教学术语,戏曲有自己的程式语言,前面介绍的因为使用环境的差异形成的网络语言,就是当前我们可以感受到的社会方言产生的“活生生”的事实。

  旧时候生意人特创了一套表示数字的词语,利用汉字结构的特殊性,通过分析拆解汉字的方法表示数字,形成表示数目的隐语词,例如“旦底、空工、横川、侧目、缺丑、断大、皂底、分头、旭边、田心”分别表示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比如“旦底”就是“旦”字的底下的笔划,就是“一”。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说“酷”,而老年人很少使用这个词,这都是社会方言的反映。文学创作中恰当运用社会方言词语,给角色定位,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二,使用对象不同。地域方言是属于某一地区的全民语言,是当地人交际使用的“共同语”。而社会方言不具有这种全民性,只属于某个特定的阶层使用,比如木匠有木匠的专用语,绝对不会使用炼钢工人使用的语言;农民使用的打场、保墒、灌溉,城里人也不会使用甚至可能口头上永远都不使用,网络语言就只有网民使用。这是因为社会方言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使用上也要受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制约的缘故。由于这个特点,社会方言又有跨越地域方言、超越地域方言的特性,比如医疗术语,在行业中是相同的,不受地域方言的影响。又如网络语言,在网络特殊交际环境中,由于不见其人不闻其声看不到体态表情,为了适应需要,网民在交际过程中创造了很多表情“词语”,例如下面仅仅是表示笑的例子:

  :-)是最基本的笑。

  ;-)是眨眼睛的笑。

  I-)是笑得看不到眼睛。

  :-D是大笑。

  :->是嘲笑。

  ^_^是笑眯眯。

  :-]是傻笑。

  :-9是舌头舔着嘴唇地笑。

  ^Q^”吐舌头笑。

  ~c~是坏笑。

  :-< 难过时候的苦笑。

  ~^-^~ 是指女孩子笑得辫子都甩起来了。

  ^++++^ 是露出牙齿开怀大笑。

  实际上网络语言中表示笑这一内容的词有很多,使用的符号已经远远超出了汉字或字母的范围,连键盘符号、标点符号都使用上了。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方言,值得研究。

  当然,无论是地域方言还是社会方言,或多或少都会对全民语言产生影响,有些成分往往会最后吸收到全民语言中来。例如“瘫痪”是医疗术语,现在用来比喻某事物不能正常运转,例如“机构瘫痪、交通瘫痪”,“亮相”是舞台戏剧术语,但是现在用来表示某人正式露面。地域方言词也一样,有些词全民语言中没有可以代替的,就直接吸收使用,例如“菠萝、槟榔”。即时像社会方言中的新兵――网络语言,也日渐对主体语言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比如像“美眉”、“恐龙”这样的词,在现实交际中已经使用开了,据说很多中小学生写作,特别热衷使用网络词语,以至于老师都看不懂。

  第三,内部差异不同(差异的性质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异突出地体现在一般词汇方面,体现在口音、措词、谈吐风格等方面,表现在各行各业各有一套行业语,这些词语的语音形式、基本词汇、语法结构与全民语言没有太大的差别,当然,前面举的社会方言的符号词语的例子比较特殊一些;地域方言的差异体现在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在语言属性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反映,但是尤其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有一套独立的语音系统。

  第四,发展方向不同。地域方言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例如前面举的欧洲一些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引起语言地位的变化就是例子。社会方言随着发展,其影响扩大,那么其中有些词语可能进入共同语词汇系统,例如医学行业语“瘫痪”用来比喻机构涣散、不能正常进行工作;计算机学科术语“软件”现在又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硬件”又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机器设备、物质材料等基础设施。像行业语“白脸、红脸、亮相、上台”现在都引申出新的意义,进入共同语词汇系统。但是社会方言无论怎样发展,无论影响有多大,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同时,社会方言的发展要服从地域方言的发展。一般所说的方言,主要是指地域方言,目前对地域方言的研究也最充分,社会方言研究还比较薄弱。本课程的方言也主要是指地域方言。

  八、怎样认识理解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

  共同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打破语言的地域隔阂、走向语言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共同语是经过规范的标准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普通话,同时也是国家推广的通用语言。普通话来自于方言,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建立起来的,但普通话又要高于方言,对方言起示范作用,规范方言的发展方向,而方言则从属于普通话,向普通话集中、靠拢,因此,普通话是具有全民通用性和权威性的特殊方言。

  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认识。

  第一,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从语言发展史来看,任何民族共同语,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是在某种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抛弃现成的语言基础而人为创造一种语言来作为共同语推广是行不通的,例如我国20世纪20年代确定的国音,以北京音为主,兼顾南北方音,将北方话音系和江浙方言的音揉在一起,作为标准推行,结果在实践中遭到失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共同语的建立离不开具体的方言基础。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至于采用哪种方言作为基础方言,则要由社会历史发展来决定,要看这种方言在整个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一般而言,一种方言,如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大于其它方言,就有可能脱颖而出,发展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我国北方官话就因为在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的影响巨大,加之通行地域广、使用人口多而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第二,民族共同语并不等于基础方言。基础方言内部也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在语音、词汇、语法系统方面都有所反映,并不一致,例如北方官话方言还包括江淮方言、西南方言、华北方言、西北方言等次方言,所以共同语往往要以一个比较小的地区――一般是一个影响大有代表性的城市的语音作为语音标准,词汇上还要剔除方言中的生僻词语,吸收比较通行的词语形式,所以,共同语既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

  第三,共同语以某一种方言作为基础方言,但并不排斥其它方言,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要不停地从别的方言中吸收一些有用的成分来充实、丰富自己,使之变得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交际需要。方言中比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共同语中又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就有可能吸收过来,因此,共同语比任何方言都要丰富、完善、发达得多。至于哪些方言词能进入共同语词汇系统,则要看这种方言的影响和这个词语本身的流通度。例如我国粤方言地区,最近几十年经济飞速发展,粤方言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词语就逐渐向北方渗透,有的最后进入普通话系统。我们说普通话通过向方言渗透扩大自己的影响,方言凭借文化经济的力量也可以向共同语渗透,向共同语输送新鲜成分,这种相互渗透的结果是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促进了共同语与方言的交融,最后占上风的当然还是共同语。

  第四,民族共同语确立以后,方言的进一步分化就要受到限制,方言的发展也要服从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作为地区性交际语言,方言的发展逐渐向共同语靠近,其作用将越来越小。而共同语作为经过规范的高度统一的标准语,对方言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规定并引导着方言发展的方向。所以,虽然共同语是同其它方言并行的特殊方言,但其社会地位是不一样的,方言依附于共同语,从属于共同语,并向共同语集中和靠拢。比如我国经过推广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今天已经渗透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对方言的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果说,以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还有方言独用的地区,那么在今天,普通话已经渗透和覆盖了所有方言区,使得方言区成为方言与普通话并用的双语区。尤其是现在在经济大潮中,不同方言区人口的流动,使得共同语普通话成为相互沟通的唯一选择,更是扩大了普通话的影响。

  总之,民族共同语是在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方言,它既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是一种语言的高级形式,一种语言的突出代表。所以我们说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一种特殊方言,原因就在这里,它既与方言密切相关,但是又不同于一般方言,有其特殊性。
发表于 2005-2-26 18: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第四章方言学生疑难问题分析(2) [/center]

中央电大文法部 胡吉成
   ( 2004年12月13日) 浏览人次1369

  九、为什么说普通话是特殊方言?

  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属于语言变体,与其他方言之间是兄弟关系,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也不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但是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作为全国推广使用的通用语言,自有它的特殊性,所以普通话是一种特殊的方言。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普通话是在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又不同于方言,它要对基础方言的成分进行选择吸收,不是全盘吸收,所以普通话是非常规范的民族标准语。别的不说,就语音而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但是这只是从语音系统上说,实际上普通话并不等同于北京话,北京话语音普通话并没有全盘吸收,而且北京话本身也是一种方言,城区和郊区仍然有较大差别,所以我们一般所说的以北京话语音作为标准音,实际上只是局限于城区语音,而且北京音中轻声、儿化现象特别突出,普通话只是有选择地吸收。

  普通话还要从其它方言中吸收有用成分来丰富自己。普通话吸收方言词的原则是普遍性、需要性、明确性,因此方言中生动独特、表现力强的词都有可能吸收使用,例如的“尴尬”、“瘪三”、“龙眼”、“荔枝”、“垃圾”、“龌龊”等。由于普通话是面向整个汉语社会使用的,具有超地域、超方言性质,它要适应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就必须从各个方言中吸收鲜活的成分来充实完善自己,以适应需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表述某个方言特有的事物,其名称普通话里面没有对应词语,就必须使用方言词,例如“洋桃、山竹、剑麻、荔枝、椰子”等,所以普通话的词汇比任何方言都要丰富完善。

  普通话作为具有全民通用性和权威性的特殊方言,对方言起着示范作用,规定了方言的发展方向,方言的发展要从属于普通话的发展,逐渐向普通话集中靠拢。

  十、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由上面几个方面的分析可见,普通话对于方言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普通话对方言的强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渗透和覆盖两个方面。

  所谓渗透就是普通话语言成分直接进入方言,在方言区形成新派和老派不同的层次;而新派代表着新生的,年轻的力量,对老派产生很大影响,这是共同语对方言影响,方言发展逐渐向共同语靠近的直接体现。这种情况在今后方言发展过程中还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普通话更加深入人心,为有知识的人接受,而这样的队伍是越来越壮大;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发达,人们已经突破了过去固守当地的意识,而且当前社会发展已经彻底突破了我国过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异地交往已经成为一种非常自然的生活,人们到各地工作、学习、参观、旅游,与方言区以外的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这也使得普通话的使用成为非常自然的,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所谓覆盖,就是普通话进入方言区,与方言并存并用,形成双语区,普通话与方言以双语方式在同一地区并用,二者在使用范围和使用场合上有所分工,不过普通话逐渐挤占方言原有的使用领域。方言与共同语并存并用,也是属于双语现象,在上个学期语言学概论课程中我们接触了双语现象这一概念,那是指两种不同语言的并存并用,方言和共同语并存并用,也是一种双语现象,只是这种双语现象的最后结局不像两种语言的融合那样,以共同语取代方言,而是共存,各有所用。人们在交际中可以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选择使用方言或普通话来会话。

  而随着普通话的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在一个地区因为工作、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确立了其权威地位,对方言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那么方言就将向普通话集中靠拢。因为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是国家推广的通用语言,具有规范化特点,具有全民通用性和权威性,又具有统一的书面语,作为标准语,普通话来自方言又高于方言,对方言起示范作用,规定方言的发展方向,必然对方言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方言则要从属于普通话,向普通话集中、靠拢。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方言有着上千年的厚重的文化积淀,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可能完全为共同语替代。我们今天大力推广普通话,提倡讲普通话,其目的也在于推行全民共通的交际工具,而不是消灭方言,用普通话取代方言,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集中反映,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十一、方言今后的发展会不会向普通话进一步集中靠拢?

  这是方言一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不在于你作肯定回答还是否定回答,关键是要大家结合所学的方言基本理论和对社会现实现象的观察来谈个人的认识体会,从而达到培养理解能力的,并能结合社会、语言现实进行分析阐述目的。

  那么方言今后的发展到底会不会向普通话进一步集中靠拢?我们认为这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一种探讨、预测,至于结果,恐怕目前谁也下不了肯定的结论。因此,我们不妨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肯定方言在今后的发展中将进一步向普通话集中、靠拢,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探讨论证呢?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普通话作为共同语,作为经过规范的标准语,对方言起着示范性作用,规定了方言的发展方向,方言的发展要从属于普通话;

  第二,普通话有统一的书面语,方言没有统一的书面语,只能采用共同语的书面语,必然要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第三,普通话作为共同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我国当前广播、电视、电影、书刊、报纸等,都是使用普通话;

  第四,当前经济大潮中我国各方言间的流动人口很多,为了相互沟通,他们都使用普通话。这样,使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使用人口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而方言的使用则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使用范围将日渐缩小。

  由此可见,今后方言的发展向普通话靠拢是必然趋势。

  如果你认为方言今后不会进一步向普通话集中靠拢,这也没有什么不对。方言产生了这么多年,存在了这么多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并没有萎缩,这本身就说明方言还是有市场的。同时,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本身又是一种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是地域文化产生发展的泉源,具有非常独特的人文价值。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场合使用对象都有不同,因此方言还会继续保持其独特性,不会向普通话靠拢。

  方言与俗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俗文学产生的基础,民歌、传说、民间故事、地方戏曲、曲艺等是方言性最强的文学样式。很多非常具有地域色彩的戏曲、曲艺等,无一不是依靠方言的滋养才得以发展的,像如今依然充满了蓬勃生机的、深受人民大众欢迎的快板、快书、鼓书、评弹等,无一不是在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很难想象,没有吴方言,会有优美柔婉的越剧产生,没有粤方言,会有粤剧产生,没有河南话,会出现豫剧,没有陕西话,怎么去“吼秦腔”?方言本身属于地域文化,而方言又是厚重的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生存的根基,与地域文化具有一种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五花八门的方言存在,也就没有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地方文化,而这些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融合了当地语言使用者的情感的传统文化,可以反作用于方言,无形中又进一步扩大了方言的影响,进一步巩固了方言的地位。

  一种语言,包括方言,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方言)的消失,那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种多元文化的消失,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可见,方言还会保持其独立性,不会受到普通话影响,不会向普通话集中、靠拢,至少,这种集中、靠拢的时间是无法预见的,可能很久很久。当前拿世界上的强势语言英语来说,仍然还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美语)的方言差别,这种差别是因为地域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的,而且还出现了进一步加大差异的趋势。可见,方言的独立性、特殊性是共同语所不能取代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或许会同共同语永远共存下去,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方言在今后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但不会被消灭,因为一种方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种损失是巨大的,难以衡量其价值。

  当然,就作业而言,上述正反两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认识就可以了,而不应该是正反两方面都谈,那样你到底是什么观点就无法判断了。我们这里,只是从两个方面给大家介绍理解认识的思路而已,希望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认识、结合自己所处方言文化的特色,谈得更深刻,更有理论。欢迎同学们把类似这样一些问题的观点贴到我们课程论坛中,大家一起讨论,共同提高认识。

  十二、如何进行方言的分区和划界?

  方言是语言发展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是与生俱来的,方言的分区和划界也是属于历史范畴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就汉语方言的分区而言也是如此,不同的专家、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观点了考察研究,就会得出不同的分区结论来。从20世纪初叶现代汉语方言学建立前夕至今,汉语方言分区从划分为5个到11个区不等,至今没有统一的意见,虽然目前汉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区的意见得到普遍承认,但还是有不同的分区意见存在,而且随着方言的进一步发展和方言研究的深入,可能还会有不同的分区意见发表出来。

  同样,方言的划界也是具有相对性的,我们在方言地图上可以看到七大方言明确的边界线,犹如行政区划的省界、区界那样明确,而在现实中我们很难依据这样的方言地图找到方言之间的界线,因为这个方言与那个方言接壤,互相影响,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扑朔迷离,呈现出犬牙交错状态,难分彼此,特别是两种方言交界的相当大的范围内二者可能很难截然划分开,因此现实中的方言界线是非常模糊的,只能是一个大致的界线。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语言变体,必定要表现在一定的地域内,因此对不同方言的命名,往往考虑了方言所处的地域的名称。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中,除了客家方言是按其来历命名的外,其它方言的名称都考虑了通行地域特点或主要通行区域的行政区划名称。但要注意方言与行政区划名称涉及到的地域并不完全一致。例如粤方言并不等于就是广东话,因为广西也主要通行粤方言,同时广东省境内还有客家方言;闽方言也不等于是福建话,因为我国台湾省、海南省也通行闽方言,而北方官话,其分布地域不仅仅是在北方,我国西南的云贵川渝四省市也属于北方话。所以,同一个地域可以包括好几种不同的方言,同一种方言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域。

  现代汉语方言分区主要是依据语音标准,一方面,方言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各个方言语音之间具有非常严整的对应规律,另一方面,语音研究也最为充分,而且各个方言之间语音差别也最明显。依据语音划分方言主要要考虑下面一些因素:

  第一,有无浊声母和清声母的系统对立以及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第二,有无塞音韵尾以及中古入声韵的演变规律;第三,有几种鼻音韵尾以及中古阳声韵的演变规律;第四,有几套塞檫音声母以及中古精、知、庄、章组声母和见组细音声母的演变规律。

  十三、现代汉语方言的基本情况如何?

  现代汉语方言根据其特点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对于各个方言区的大致范围、主要特点和代表城市等基本情况应该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认识。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也叫官话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作为代表,通行地域最广,占汉语通行区域的四分之三,使用人口最多,也占汉语使用人口的四分之三,达七亿多人。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比较强,语法结构上差别较小,词汇方面的一致性也很强,语音方面的分歧也不是很大,从东北的满洲里到西南地昆明,直线距离约三千公里,从西北的酒泉到东南的南京,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互相通话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这样大面积范围内语言如此高度一致,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北方方言在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没有浊塞音、浊塞檫音声母,古代汉语中的这些浊音声母都变成了清音;辅音韵尾很少,只有舌尖前鼻音韵尾和舌尖后鼻音韵尾两个辅音韵尾;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入声消失。根据特点,一般把北方方言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

  2.吴方言

  吴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苏南部地区、上海市、浙江省、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地区,代表点是上海话和苏州话,使用人口约七千万。吴方言在语音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有一整套浊音声母浊塞音和浊塞檫音;没有舌尖后音声母;韵尾较少,普通话前鼻音韵尾一律读做后鼻音韵尾,普通话复韵母的韵尾脱落变成单元音韵母;有七-八个声调。

  3.湘方言

  湘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在三千万以上。主要的语音特点是:部分地区有比较完整的浊塞音、浊塞檫音和浊檫音声母;声母h、f不分;声母n和l混用;入声调没有塞音尾。

  4.赣方言

  赣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和湖北省的东南角,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也在三千万以上。赣方言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其它方言那样突出的特点。从方言地图上看,赣方言处于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的四面包围之中,这种地理位置是汉语所有方言中最为独特的,正因为如此,赣方言受其它方言的影响很大,四面的界线非常不明显,与吴方言接近的地区,像吴方言,与闽方言接壤的地区像闽方言,与客家方言接触到地区又像客家方言,等等,以致有学者主张取消赣方言的独立,把它合并归属到周边不同的方言区。赣方言语音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古代的浊塞音和浊塞檫音声母全部变成了同一发音部位的送气清音,而不是像普通话那样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5.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三千七百万。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地区、广西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以及湖南、四川、台湾省的部分地区,海外华侨有很多使用客家方言。主要的语音特点是:古代浊塞音和浊塞檫音声母大部分变成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声母,这一点与赣方言一致;舌尖后音声母读作舌尖前音;g、k、h和z、c、s可以同齐齿呼韵母相拼;没有撮口呼韵母;声调有六个。

  6.粤方言

  粤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省朱三角、广西东南部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区,以广州话为代表,也有主张以广州话和香港话为代表的,使用人口约四千万。海外很多华侨和华裔也使用粤方言。同时,粤方言地区是我国经济开放改革的前沿,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取得成就最大的地区,每年吸引内地各省份数百万民工前往淘金,因此近年来粤方言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海内外都有很大影响,粤语中的方言词,近年也呈现出向北渗透的趋势,这里反映出语言扩张同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粤方言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韵母多达五十三个辅音韵尾非常丰富,除鼻音韵尾m、n、ng外,还有与之对应的入声塞韵尾b、d、g,声调一般有八九个,是汉语诸方言中调类最多的方言。

  7.闽方言

  闽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福建省、海南省、台湾省,以及广东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使用人口约五千五百万。闽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方言的分区历来在闽方言的处理上就有分歧,有的把闽方言分为闽南方言、闽北方言,有的还划分出闽东方言。现在一般把闽方言再划分为五个方言片: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中方言,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方言,以莆田话为代表。其中闽南方言的影响最大,福建省范围以外地区使用的闽方言,主要就是闽南方言。闽方言的语音中保留声汉语上古音的一些特点,例如没有唇齿檫音f,普通话中凡是念f声母的字,闽方言则念b或p声母;普通话中念zh和ch声母的部分字,闽方言念d或t。

  十四、什么是晋语、徽语、平话?

  现代汉语方言目前公认的分区是前面介绍的七大方言,但是由于观点不同,方言分区划界的研究讨论至今没有停息。比如历史上多次方言分区都没有确立赣方言的独立地位,是不是应该独立至今也有不一致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从北方方言中分离出晋语、徽语和平话三种独立的方言,而不是次方言,将现代汉语的方言划分为10个方言区,这一方面反映出方言研究的新成果,一方面反映出方言分区划界的不同标准。这里介绍一下这三种方言的基本情况。

  晋语指通行于我国山西省及毗邻地区的汉语方言,范围主要是山西和河北、河南、内蒙古与山西接壤的部分地区,其中山西78个县市,河北35个县市,内蒙古28个县市,河南18个县市,使用人口约5千万,突出特点是保留着入声韵尾和入声调。

  徽语主要通行于安徽省南部地区新安江流域的旧徽州府,包括安徽和浙江、江西与安徽省南部毗邻地区,共约16个县市,使用人口约350万。徽语的主要语音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在今天不论平仄大都读送气清音,古平上去入四声在大多数方言中分读阴阳两类,但具体的情况参差不齐,古入声韵今天大都读喉塞尾[ ],咸山两摄在大多数方言中读成舒声韵。

  平话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西南部地区,使用人口约250万。平话可分桂北平话和桂南平话两种,虽然两种平话都有相同的来源,但是由于所处语言环境的不同,体现出一些差异。桂北平话与官话和湘方言比较接近,古知组的一些字今读同端组,入声韵一般收[ ]尾,在其它方言中读[-n]尾的字桂北平话往往读开尾韵,声调一般是6个,古平去两声分阴阳,古代汉语的上入两声仍然保留。桂南平话与粤方言比较接近,古心母今念边檫音声母,韵尾有6个辅音,三个鼻韵尾n m ,三个塞音韵尾是p t k;有8个声调类型,古平上去入今天都分阴阳两类,个别地方则有10的调类,即阴入和阳入还各分为两个调类上阴入、下阴入。

  这种分区是不是合理,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结合课程学习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十五、为什么普通话要以北方方言基础方言?

  基础方言就是用作民族共同语的构成基础的方言。民族共同语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一定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方言就是基础方言。能用作民族共同语的构成基础的方言,往往是全民族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影响比较大的,例如我国北方方言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就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条件,同时,它的使用人口最多,通行地域最广,也是比较重要的条件。

  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北方方言因其分布地域广、使用人口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在各个方言中最具有优势,所以自古以来就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北方方言在众多方言中的优势地位:

  第一,北方方言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很大。北方话区域,是汉民族兴起、发展之地,我国南方诸方言区域,则是中原汉人在不同时期南迁开发的区域,北方中原一带,历来就是我国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自1153年金朝迁都北京以来的八百多年,北京又一直是我国各朝的首都,这就使得北方话影响逐渐扩大,地位更显重要。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力量,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作为各级官府的交际通用语言而传播到全国各地(北方话又被称为官话就是这个道理),北方话逐渐取得了沟通各个方言的交际工具的地位。

  第二,北方话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北方话在文化方面的影响也非常突出,我国现在使用的书面语――白话,就是唐宋时期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由于这种白话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与北方口语非常接近,通俗易懂,不像传统的书面语文言那样晦涩难懂,脱离语言现实,因此白话产生以来,发展很快,影响越来越大,自明代以来,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小说,基本上都是用这种白话写成的,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一些话本小说。这些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流传全国,扩大了北方话在全国的影响,在客观上促进了北方话在全国的传播,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北方话文学对全国的影响,表面上是几本书,实际上是这些名著后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这样的综合实力,这样的文学巨著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推向全国。

  第三,北方话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比起其它方言来也要多得多,约占整个汉民族人口的70%,按我国现有人口计算,属于北方话区域的人口至少在八亿以上。北方不少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同汉族杂居,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语言与汉语发生了融合,也说北方话,比如满族、回族等,这样说北方话的人就更多了。

  第四,北方话通行地域广阔。北方话所属地域也是非常广阔的,几乎遍及全国。北方话通行的区域为: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四省市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从东北的哈尔滨到西南的昆明,直线距离约3200公里,从西北的酒泉到东南的南京,直线距离约2000公里,这样大范围的区域,数百万平方公里,人们通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这种高度的一致性就是在世界上的语言中也是很难找到第二个。同其它方言比较,北方话更具有交际上的共通性。

  第五,北方话词汇系统具有一致性。北方话虽然覆盖20多个省市区,分为若干个次方言,词汇方面也有不少差别,但从总体看,北方话的词汇系统却有相当的一致性,比如双音节词占据优势地位,古语词保留比其它方言少等,在北方话中都比较突出,这说明北方话词汇完全是随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的。

  从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看,北方方言的优势地位的确是非常突出的,是其他方言无法望其项背的。选择北方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可以说是汉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

  十六、什么是方言岛?

  方言岛:方言岛指大方言区内零星分布的通行另一种方言的区域,该方言区域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孤岛。例如海南岛的军话就是被闽方言包围的一个源于官话的方言岛现象。

  我们教材所指的方言岛是比较狭义的,即一定是一种方言完全在另一种方言的包围之中,这种狭小的方言岛,如同一块飞地,兀突地生长在另一种方言环境中。例如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这一片地区,但是客家方言在其他地方有很多方言岛,例如台湾省属于闽方言区,其中有客家方言,四川省属于北方方言区,其中零星分布着客家方言。方言岛现象,比较形象地说明了人口迁徙与方言产生的密切关系,虽然方言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根本上还是因为人口迁移的结果。比如,四川省境内的客家方言,就是历史上从湖南、两广迁移来的居民带来的。在四川民间一直流行着张献中血洗四川的说法,四川因此人口锐减,于是当时的政府便从外省迁移了很多居民进入四川开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于是在四川话中,便出现了很多客家方言的飞地――客家方言岛,如广安、达县、巴中地区都有客家方言存在,四面处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话的包围之中。

  方言岛是一个比喻说法,一种方言真正处于一个海岛上,这种情况不能称之为方言岛,例如我国台湾岛、海南岛上都通行闽方言,整个是属于闽方言区,不能说海南岛是方言岛。一种方言处于两种以上方言包围中形成的区域不算方言岛,同时,方言岛与岛外的方言应该不是一个方言系统的,差别应该比较大,在同一个方言中的次方言,处于另一个次方言的包围之中,因为二者同属于一个大方言区,这种情况也不能叫做方言岛。方言岛虽然是孤零零的,但其分布也有多种情况,有的是属于孤岛情况,周围没有其他任何与之相同的方言。有的可能有好几个相同的方言岛聚集在一起,但是各个方言岛并没有连成片,仍然被其他方言分隔开了,比如四川话中的客家方言岛,在广安县就是孤立的方言岛,而在川西则聚集成群,比如几个相邻的县――什邡、广汉、彭县、新都、金堂等,形成一片,在川南河江、泸县、富顺、隆昌,又形成一片,这些方言片中,各自仍然处于西南官话的包围之中,从方言地图上看,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方言岛的聚集,可以说是方言群岛。

  方言岛对于研究、对比语言的发展,对于历史文化的考察、对于人口的迁移研究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七、如何考察方言的特点?

  方言的特点,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分别认识。各个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现代汉语方言学,就要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而我们的课程属于专题性质,只要求了解方言特点的大致情况,所以各个方言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考察认识。

  方言的语音特点可从音节、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方面去考察比较。

  普通话词和方言词的差异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词源不同,如“眼睛-目”,普通话发生了词语替换,“衬衫-恤衫”,“的士-出租车”;第二,词素不同:“脚-脚杆”、“手-手杆”、“脑袋-脑壳”、“切面-水面”、“挂面-干面”;第三,构造不同:“热闹-闹热”,第四,词义不同;第五,独创词语;第六,特殊词语。各方言中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独创词语,如“棒子”指玉米,“三只手”指小偷。有些词的构造不同,比如普通话的“公鸡、热闹”,在一些方言中是“鸡公、闹热”。

  方言的语法特点的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看相同的语法手段在不同的方言里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否相同,二是看相同的语法意义在不同的方言里是否用相同的语法手段表示。教材主要从第二个角度入手,就名词的小称、人称代词的数、形容词的形容程度、动词的动态和动量、指示代词、双宾语的次序、比较句的句型、疑问句等方面对语法特点进行了比较和认识。

  学习方言的特点,在了解并掌握上述内容要点的前提下,应尽量结合自己的方言的语音、词汇、方面的特点熟悉一些例子,便于举例说明。

  方言特点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语音,涉及到很多方音,没有很高的语音学造诣是难以在教学中完全流利发出来的,对此我们着重于在理论上弄清楚从哪些方面去认识研究语音的特点、语法的特点、词汇的特点就可以了,重要的是结合自己所处的方言实际来认识方言的特点,至于别的方言的特点,只能尽可能地了解,因为大家毕竟没有直接接触各种方言的条件,对各种方言要有很深刻很理性的认识是难以做到的,这也不是我们教学所要求的。

  十八、怎样进行方言调查?

  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因此,调查方言,考察方言的系统性特点,可以从方言语音、方言词汇、方言语法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方言语音调查:

  语音的调查涉及到复杂的音系和国际音标的使用,以及辨音能力要求,有一定难度,教学实践比较难以操作,可着重于认识,也可在教师指导下统一进行。语音调查可以利用有关的字表进行,大家可以参考《汉语专题(1)综合学习指导》中介绍的字表。实地调查时,让发音人用方音依次读这些字,把它们的读音准确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归纳整理,求出方音的音系来。

  方言词汇调查:

  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对于学习和推广普通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很多人重视语音的学习而忽视方言词与普通话词语的对应互换,以致于用普通话语音读出方言词,显得不伦不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组指出:“就当前推广普通话、汉语规范化的需要而论,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尤其重要。”所以学习普通话,要重视词汇的学习,了解方言词汇及其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掌握普通话。方言词汇的调查,可操作性强,我们建议把词汇调查作为方言调查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关于方言词汇调查,我们在《汉语专题(1)综合学习指导》中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方言调查词汇表》、《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方言调查字组、词汇、语法简表》,可以作为调查分类方言词汇的参考,实际调查中还可以根据方言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增减项目或细分项目。比如地理类别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记录山、水、村镇、农田等等的类别,还可以列出当地的俗语类别,俗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表示心理的、政治的、气候的、农作经验的、交际的等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收集方言词汇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类研究。方言词汇调查收集到一定程度,你的分类方法自然就会出来了。

  方言语法调查:

  方言之间的语法差异,在语言三要素中是最小的,但也不是没有,可以从词的结构、代词、语气词等的运用、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强调句、疑问句等等)的差异方面入手比较。教材第三节介绍方言语法特点,从八个方面考察:名词的小称、人称代词的数、形容词的形容程度、动词的动态和动量、指示代词、双宾语的次序、比较句的句型、疑问句等,这也可以作为方言语法调查的主要线索。此外还可以考察方言句子的词序、时态助词的使用、词的后缀(如红艳艳、红东东、红彤彤、红通通)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方言调查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复习考试要求则是非常低的,只属于一般掌握的内容。但是我们仍然希望大家在学习中重视这个内容,一方面,方言调查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方言调查是选择语言方向写作毕业论文的一条比较好的路子,比起撰写纯理论的语言学论文来,方言调查无疑是一条捷径,因为理论要求相对比较低一些。当然,通过方言调查的实践操作,结合当地风俗、文化、地理、人文历史来进行研究论述,同样可以出彩,写出好文章来。

  方言调查研究在当前还有新的课题,那就是当前人口流动对于方言的影响。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变化,这对于方言现状肯定要产生影响,促进方言的发展变化。比如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引发的民工潮,人口流动非常频繁,对于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方言与方言的关系、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都将受到影响,进而引起语言的发展变化,至于这种变化是向普通话靠拢,还是保持方言强势,那就要看进一步发展了。我们也欢迎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到课程论坛发表意见,欢迎大家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期末考试,我们也将要求大家结合课程理论学习与语言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一般说到方言调查,主要是指地域方言调查,其实社会方言调查也非常重要,对于社会语言学、语言心理学、民俗学等等都将提供非常好的材料。目前我们在社会方言调查方面还是一个弱项,很有必要做这个工作,比如当前非常热门的网络语言,有哪些词语,构成特点如何,产生的途径,与主体语言的关系,对现实语言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发展前景等等,都值得进行调查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15:18 , Processed in 0.0970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