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72|回复: 1

旗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5 00: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余岳桐 撰  岳桐文粹
来源:青藤书屋


旗袍源流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剃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已不归为"旗袍"的范畴。  

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垂,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锁,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
  
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
 
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

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人之袍与旗袍

清代旗女之袍与民国新旗袍的主要差别有四点。
  
第一是旗女之袍不显露形体,特别的后期,宽大;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这与两个时期的思想观念有关。
  
第二是旗女之袍内着长裤,有时袍下露出绣花的裤脚;而民国旗袍内穿短裤或三角裤,着丝袜,开衩处露腿。衩下露裤和衩下露腿意味着新旧两种人文观念的交替。
  
第三是旗人之袍面料厚重,多提花,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多印花,装饰简约。对装饰细节的过分追求,反映了清代末期封建统治者病态的鉴赏水平。
  
第四个差别是旗人之袍等级分明,制度浩繁,而民国旗袍则已走上了平民化的道路,它作为等级身分的标识渐已淡化,而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准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的旗袍

民国成立后,女子礼服按公布的服制为"上衣长与膝齐,有领。对襟式,左右及后下端开衩,周身得加锦绣,下着裙子,前后中幅(即裙门)平,左右打裥,上缘两端用带"。基本上是清朝女装的发展,但民间婚嫁时仍然使用明式凤冠霞帔,都市则更流行西式婚纱。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这种"文明新装"由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的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城市女性视为时髦而纷纷效仿。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呈喇叭形,袖口一般为7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摆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裙为套穿式,初尚黑色长裙,长及足踝,后渐至小腿上部。
  
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仍为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于简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总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已到膝盖处,袍身变得合体,有的袖口装上仿西式的克夫,成为流行一时的时尚。
  
20年代的中式女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包括旗袍。倒大袖在旗女的袍中有,汉女的衫袄也时兴过一段时期,民国初的"文明新装",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
  
1926年后,旗袍的下摆一升再升,至1929年升至膝盖处,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们秀丽而健美的小腿,充满时代气息。
  
进口丝袜的流行是对传统布袜的大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般举行职员穿丝袜多,销售点限于少数条约口岸的外国商店。丝袜淘汰了老式长裤,赋予旗袍的开衩以全新的意义,也就是说,使女性的腿成为时装的视觉中心,可见,丝袜是新旗袍诞生的基础并不过分。
  
高跟皮鞋的流行比丝袜要晚,因为它能达到拔长身高,更好地体现女性苗条身材的目的,所以几乎与旗袍同期成为摩登女郎的新行头。

30年代──黄金时代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如果说20年代旗袍的流行才刚刚开始,那么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海派旗袍是海派文化的神韵。当时的上海,是上流社会名媛的乐园,她们的奢华生活和追赶时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她们热衷游泳、打高尔夫、学习飞行术、骑马,非常崇尚西式服装的合体与便利,加之30年代欧美服装流行趋向收腰和女性化,这就注定了旗袍会变得长而紧身和高衩,从而符合30年代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以前那种女学生式的倒大袖和平直的腰身也就逐渐消失了。
  
改良旗袍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旗袍的结构。从此,旗袍彻底脱离了旗女传下的旧有形式,而已然成为全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国服"了。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大特点:一是"中西合璧",一个是变化多端。其长短肥瘦年年更新换代,稍不留神便会落伍,令时髦女性在大为头痛的同时,却照样乐此不疲。最初两年(1930─1931)的旗袍长度仍沿袭20年代而至膝,袖长及肘,但腰身逐渐收小,开衩也在放大。从1932年到1938年旗袍却一直流行长,尤其是1934年前后,旗袍的下摆无不衣边扫地。长的旗袍最少也至小腿下部,而短的旗袍又相当短,于膝上一拳左右。开衩也以1934年为最高,到达臀部,而后又逐渐降低了。领的高度是先低后高,高到直抵腭下,继而至耳,上缀三粒纽,美化了脸型。然后低领又卷土重来,甚至到无领。袖子到了30年代明显变得细长合体,同样先短后长再变短,最后发展到无袖,使身材显得格外苗条。
  
海派着装讲究衣饰搭配,故当时不少人喜欢在合体的旗袍外配以许多首饰,如佩戴项链、耳环、戒指、手表等。女性的典型装扮是烫发、长袜、高跟皮鞋和修长入时的旗袍。

40年代──黄金时代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抗日战争硝烟燃起,虽仍有醉生梦死者,但大多数国民皆无心于服饰的奢侈。
  
出于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不复30年代衣边扫地的奢靡之风,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炎夏季节多倾向于取消袖子,领高减低,省去了种种繁琐的装饰。使其更为简便、适体,从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独特的风格。
  
改良旗袍最早出现于30年代后期,短袖旗袍上始有肩缝,起初尚无省,归拔比较多。后来逐渐有了胸省,开始时收省还不明显,以后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装袖在40年代中期得以推广,自此旗袍更为合身适体。40年代中期的旗袍还引进了两种西式配件──垫肩与拉链。把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换成拉链,也成为当时的时尚之一(现代用作礼服的旗袍大多还是锺情于老派的盘香纽)。礼服旗袍稍长一些,装饰更为考究,校服则以朴素、淡雅为尚;工厂女工夏季风行穿一种简便型的旗袍,略似面粉袋上挖个圆孔──无袖无领或低领,不收身、小开衩,长度在膝盖上下,内穿一条短裤,以图凉快,劳动轻便。
  
40年代的旗袍仍以自己制作或去前店后坊式的服装行业度身定做为主。以成衣形式生产销售的旗袍此时已有面市,至今仍能见到当时留存的成衣旗袍,上面钉有厂家或商店的商标。由于旗袍合体要求较高,量体裁衣、单件定做比批量生产更受欢迎。商店出售的定做旗袍亦可稍作尺寸上的调整。以缝制布服装为主的机缝行业,在此期间也得到迅速发展。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1949年,解放的炮声打破了旧中国少数人畸型的繁华梦。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民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反映,是简朴和实用式的流行。
  
建国之初,服装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前店后坊的小规模作坊被划入服务商业而受到重视,而以大机器大批量生产,并以加工出口为目标的服装工业受到重点扶植。虽然服装生产零碎混乱的现象得以改观,但对以度身定做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旗袍行业却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旗袍进入了它的衰落期,昔日辉煌的地位被50年代的干部装所代替。这一时期的服装崇尚简洁、朴素和平实。男装以中山装、青年装、学生装、春秋衫、工作服式茄克衫、军大衣和派克呢大衣为主;女装则流行布拉吉式连衣裙和列宁装。不少女性甚至直接采用上述男装。服装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
  
50年代的旗袍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摒弃一切繁复琐碎的装饰,"实用、经济、美观"是对包括服装、染织在内的工艺美术界提出的普遍要求。旗袍款式简洁大方,腰身较40年代宽松,很少使用刺绣、镶滚等装饰,色调也力求素雅和谐。
  
这件旗袍,素色、长袖,下摆长过脚面,开衩到小腿中部,腰身宽松但腰节线明显,领和袖等处有细小的滚边。外套一件深色前开门背心,盖过臀部,有三粒纽和镶边等简单装饰,口袋分布略带阳刚之气。显示出新社会女性自强自立、干练稳重的气质。
  
一件短袖旗袍,长度在脚踝之上,裁剪适体、比例和谐,领式较倾斜,用垫肩,领正中一颗盘花纽,此外别无装饰。面料使用素色带花纹的绸,整体感觉温婉新切。
  
一些女文艺工作者、女外交家或国家领导人的夫人出国访问,也请专人定做旗袍。自此,旗袍成为一种经典的中国社交礼服。
  
由于国家提倡,领导带头,于是许多城市妇女也纷纷买料置衣,旗袍在50年代下半叶短短几年里,匆匆闪过那灿烂的一瞬。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一直延续到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文革"成为旗袍在大陆彻底销声匿迹的直接原因。这一时期中国人穿着被称为"蓝蚂蚁"、"灰蚂蚁"的世界。昔日旗袍的窈窕动人身影如同过眼云烟,已杳无踪迹。
  
旗袍成了受攻击的对象,被斥之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在随之而来的声势浩大的"破四旧"浪潮中,不知多少精美雅致的旗袍被剪破,也不知多少依恋旗袍的女子被游街、批斗。宋庆龄一生锺爱旗袍,也从未放弃过旗袍。她以款款大方的旗袍出席各种正式场合。即使赋闲家中也旗袍不离身。由于宋庆龄的特殊身分,使她免于动乱的迫害,得以保留了着装的自由。从宋庆龄一生的照片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出旗袍几十年的变迁。
  
旗袍在大陆被冷落的20年中,在海外依然受到重视。海外华人社会没有经历"文革"动乱,服饰文化得以较多地保留着传统色彩。1953年到1961年,旗袍以离地20厘米左右为标准,设计趋向曲线化,下摆略小如花瓶,深受人们喜爱。旗袍多次参加国际服装展并屡屡获奖,受到许多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的称赞,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他们的设计。由于旗袍在国外的知名度日益升高,许多国外影星来中国都要定做旗袍。海外华人也多以内地的旗袍为正宗,这时内地女性虽不穿旗袍,但内地(特别是上海)的服装工艺师却仍在为海外华人加工制作旗袍。

80、90年代──辉煌难再
  
十年浩劫后,中国的时装界迎来了春天。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30年后,为人定做旗袍的工艺师早已纷纷改了行,精通旗袍工艺的人少而又少。旗袍失去了再次流行所需的生产技术上的基础。况且,用来制做旗袍的传统面料,如织锦缎、古香缎等,与80、90年代的时尚总有点格格不入。厂家似乎也并不太热心去寻找新面料。这也是旗袍不能流行的原因之一。
  
尽管有多种原因没能使旗袍流行起来,但80年代至今,旗袍的地位确实有所回升。在一些正规隆重的场合,如婚礼、宴会、出访和在电视节目中,旗袍都被当作正式的礼服。
  
时装化的旗袍或带旗袍风味的时装,是这一时期设计界的焦点之一。时装杂誌、时装表演和参赛的作品中常有旗袍出现,同时也涌现出一些因此而闻名的设计师。 虽然旗袍并未广泛流行,但它毕竟回来了,并且作为中国的一种象征走向世界,这在传统文化迅速流失的今天显得那么可贵!延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旗袍,几经演进却依然保持着浓郁的中国风情,其顽强的生命力非其他传统服装可比。毫无疑义,旗袍还会继续流传,或许在将来某一时期再度辉煌。
发表于 2006-2-11 10: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旗袍?月份牌?过滤嘴香烟

来源:书摘 /  2006-02-08 

  从巴斯尔的翘臀欲望到乔治·阿玛尼的柔软肩膀,从第一件比基尼到第一条牛仔裤,从东方的三宅一生到西方的范思哲……服装承载着人类最本原的欲望,同时与人类文明史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开花的身体—— 一部服装的罗曼史》一书,通过对人类的服装史的回顾,以深刻、诙谐的笔调阐述了服装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196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对强烈的色彩有一种天生的恐惧,因为这会使它的穿戴者一下就从灰蒙蒙的人群中区分出来,并被视为异端。所以他们喜欢穿灰色、暗蓝色、藏青色以及其它一切能够被吞噬和淹没的颜色,这种色彩恐惧症在文革后的中国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那时的中国人被西方人戏称为"蓝蚂蚁"。

  中国人是在"蓝蚂蚁阶段"过去之后,才得知自己曾经获此封号的。为了挽回颓势,他们开始了饥不择食的恶补:迷你裙、喇叭裤、蛤蟆镜、熊猫眼式的化妆、爆炸头......,这些在西方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服装变革才自然达成的时尚潮流,中国人用了几乎不到10年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那是1980年代的中晚期,女人们踩着咯咯作响的高跟鞋,男人们抗着震天响的录音机奔走在泊来时尚的康庄大道上,他们并没有想到,这时的西方时装设计师已经在打中国旗袍的主意。

  旗袍元素在西方时装中的一再运用,终于在1997年修成正果,那一年,妮可·基曼穿着Dior设计的鹅黄绣花旗袍走上奥斯卡红地毯,一场中装风暴在全球爆发。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讽刺,这就好比原本被自家抛弃的东西,却在别人检去的时候才看出它的好来。但不管怎么说,旗袍又回来了,并在王家卫执导的电影《花样年华》里,找回了昔日的辉煌。在这部影片中,由张曼玉扮演的女主角简直就像个专职模特,不断变换的26件旗袍令人眼花缭乱,那种低回的情调映衬在1930年代的背景里,恰与旧上海月份牌中的情景有着惊人的吻合。

  上海的商业月份牌是在1910前后出现的,在1930年代前后趋于鼎盛;而起源于满族袍服的旗袍也刚好在此时改良成型。也就是说,商业月份牌发展成熟的阶段,也正是旗袍兴起的时候,所以,作为当时最流行的服装,旗袍得以大量地出现在这些具有广告效应的月份牌里,并被今天的人们所观赏:那些妖冶的女人们,当她们刁着时髦的过滤嘴香烟,穿着各式旗袍向人们推销香烟、肥皂、花露水、婴儿代乳粉以及一切可以推销的东西时,并没有想到半个世纪后她们本身会构成一个时代的标记。

  据记载:"旗袍源于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一度成为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行家把20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30年代达到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作为旗袍的发祥地,上海女人自是最能体会旗袍的精妙。所以,当时的上海女人们常将裁缝带进电影院,让他们学习新片里出现的旗袍新款,以便能够快速准确地炮制出来。

  传统旗袍的特点是衣裳连体,随体收腰,下摆开衩,凸显曲线轮廓。有收领、收襟、半袖、短袖、齐肩等多种样式,颜色更是五彩缤纷,面料多以锦缎为主,给人富贵艳丽,柔中含挺的感觉。有人把旗袍比喻成会跳舞的官窑瓷器,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只要穿上它,便显出高贵典雅来。

  那正是迪奥"新形象"诞生的前夜,西方世界的时装舞台正遭受战争的打击,限量配给制度令欧洲的女人们不得不缩小她们的裙裾,简化她们的帽子,取消多余的配饰,时装正在离他们远去。中国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战争的阴云同样笼罩在中国的上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并没有给时装的发展留下多少空间。但意味身长的是,恰恰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旗袍保持了它最完整的面貌。而当战争的硝烟散尽,西方国家的服装业开始长足进步的时候,旗袍却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寿终正寝了。

  事实上直至1949年初,旗袍还是中国女人最主要的服装之一。但是,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进城,人们的审美观忽然变了,那套南征北战的黄色军装成为了最时髦的"时装"。此后的旗袍风尚江河日下,并渐渐被一系列具有革命色彩的服装所取代:最初是那种双排扣的"列宁装";后来是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再后来是一种叫做"布拉吉"的苏联式连衣裙成为年轻女性的最爱。到了1960年代,也就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粮食、棉花大量减产,纺织品必须凭票购买,人们的着装开始以耐磨耐脏为标准,于是灰、黑、蓝,成为了整个中国的流行色。

  有一个关于旗袍的小故事,说起来颇有意味。

  那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国家主席的夫人王光美将随丈夫出国访问。此前,王光美出访的装束基本上都是中式布衣,而1963年的这次,因为是出访非社会主义国家,所谓"艰苦朴素的观念"在那里极有可能遭到"漫不经心、不郑重、不尊重"之类的误解,再加上那些国家一国比一国炎热,所以礼宾司的官员要求王光美穿上旗袍。

  准备期间,王光美在一次周末舞会上碰见毛泽东,便告诉他要去上海,问毛泽东要不要给在那里的江青带点什么。毛泽东便写了一封几句话的信。王光美交信时,从未以正式身份出过国的江青很快把话题转到旗袍,并很专业地指出要选什么颜色,裁什么样式,穿上之后要增加什么点缀。最后,这位第一夫人还举例说明:要像安娜·卡列尼娜,一身黑裙,只别个胸花,便在珠光宝气的贵妇人之中显得非常独特。千万不要像某领导夫人,大红大花,那么俗......。王光美照她的话去做了,她那次的形象真是光彩照人,一身得体的旗袍为中国人挣足了面子。但也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后来被江青整得很惨,以至于旗袍也遭受牵连,一并被打入冷宫。这是后话,还是说王光美出国。他们到了缅甸,在避人耳目的海滨,刘少奇正与该国的首脑奈温进行密谈。

  那边厢王光美则在海滩嬉水时闹出了一场乱子--她脖子上那串从礼宾司借来的珍珠项链断了!奈温闻讯,不但调来一个连的卫兵下海去摸,自己也跟着乱摸,刘少奇无论如何也劝不住。结果那些不知是真是假的珍珠还是一颗也没捞上来,奈温当即命人取来一串缅甸特产的红宝石项链,并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知道共产党不讲送礼,但中国的珍珠是掉在缅甸的海里的,我们应当赔。何况,红宝石,是我们国家的光荣。"对这串美妙绝伦的红宝石项链,王光美爱不释手,当天的晚宴便戴上了它,配合着漂亮的旗袍大出了一回风头。

  作为文革期间的一个例外,王光美或许是最后一个将旗袍穿得这么轰动的人。此后旗袍彻底从中国人的视线中消失,直到西方的时装设计师重新将它"打捞"出来。

  但此旗袍已非彼旗袍,经过西方时装设计师的颠覆性改良,旗袍无论在裁剪上还是用料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用当今的时尚话语来说,"N多人对旗袍前仆后继地热爱,全因为旗袍有了新意思。"

  这些"新意思"总结起来,无非有以下三点:

  1、新在保守。比如说《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尽管旗袍花样层出不穷,但其古典意韵始终不变。

  2、新在暴露。那些露肩、露胸、露脐、露腿再露腿的旗袍,被各路明星们热辣亮相。其中,在欧洲最炙手可热的电视节目《赌赌看......?!》中担任主持的珍妮弗堪称翘楚,她在镜头中所穿的旗袍式短裙看上去似乎有点朴素,但紧身的设计突出了极为丰满的线条,故意敞开的领口显得随意而性感,值得注意的是裙叉开得极高,堪比夜总会的咨客小姐,加上是电视访谈节目,一坐在矮矮的沙发上,整条腿就几乎毫无遮掩地暴露在镜头前了。

  3、新在前卫。外国设计师诠释的旗袍,颠覆是全方面的,从面料到剪裁的新意思让人惊叹:旗袍还可以这样!英国伦敦时装周有上万观众观看了数十位前卫设计师创作的各类秋冬时装。青年设计师特利斯坦·韦伯设计的秋冬时装超前新颖又不失端庄大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而阿莉西娅·凯斯在出席格莱美前奏派对时,则穿了一件火红的紧身唐装,红色皮衣皮裤配上黑色尖头皮靴。外衣裤绘有五爪金龙,衬底背心则是富贵牡丹,左手上还戴了鲜红色的半指皮手套,头上挽了髻却又留了散发披肩,上面插了两支簪,这样已经显得脸庞极大,居然还要描上丹凤眼(蓝色眼影),一张血盆大口,简直是古怪到极。

  上海老裁缝说:"这女同志穿旗袍,讲究的是九翘三弯。"现代女郎恨不得瘦成难民,还九翘三弯?偏用太平公主的身材穿旗袍,这也算是一个新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14:14 , Processed in 0.2058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