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50|回复: 11

网络新名词:博客(Blog)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15 02: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络资讯:

网络日志(Blog)一词是Weblog的简称,中文也称作博客。很多网络日志主要包含简明扼要的新闻链接和标题的收集,同时还有作者的一些个人评论,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

网络出版(Web Publishing)、发表和张贴(Post)文章是个急速成长的网络活动,现在甚至出现了一个用来指称这种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专有名词——Weblog,或Blog。Blog(同义词有web log,weblog)的最普通的定义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Blog可以直接翻译成网络日志,但现在已经约定俗成地翻译为“博客”。

文章来源: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fbi.cz·2003

    一时间“博客”一词在互联网上沸沸扬扬、势不可挡,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甚至是在战火连天的伊拉克也有人对其如痴如醉。据说伊拉克这位叫“Salam Pax”的大学生的网络日记还被英国卫报(Guardian)和其他报纸杂志争相刊载,并有出版商联系出版。
    “博客”甚至成为了一种谋生的职业,伴随这一网络文化而出现的不单有博客网站还有博客程序、博客书籍等,可真是蔚为壮观啊!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2003)

下面为大家搜寻到一些相关资讯:
 楼主| 发表于 2003-9-15 02: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客红遍美国,魅力究竟何在?

来源:日经BP网
2003/04/15
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fbi.cz·2003

  【日经BP社报道】 自伊拉克战争以来,“博客”这个词汇开始频频出现在日本各大报纸上。“博客”在英语中的拼写为“blog”,目前在美国已经作为信息流通的一个手段而格外受到人们的青睐。

  blog是“Web log”的缩略语,是指个人或团体将每天的事件、意见和信息等发布到Web上。在美国,blog这一单词已经逐渐固定下来,将写blog叫做“blogging”、做这件事的人称为“blogger”。

  尽管尚未对blog的使用范围做专门的定义,但一般是指将Journal(日志或日记)发布到Web上,所以日语中也将其翻译为“Web日记”或“公开日志”等来进行介绍。

  日本的日记网站文化由来已久,而blog则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名字不叫“diary”,而是上面所说的“Journal”。日本传统的日记网站大都是1天1篇文章,新内容追加到后面。而blog一般是每天发布多篇文章 ,经常会有新的内容加上去,其主要特点包括可在自己的blog内显示他人的blog内容,或各blog网站之间自由设置链接等。

  网站管理员要亲手更新blog的话是非常麻烦的。不仅需要撰写文章,还要对网站包含的链接进行更新。因此,只能求助于构筑/运营blog网站的专用工具。相反,也正是这种工具及相应技术的问世才促成了blog的普及。

  本文将以这些工具/技术以及相关人物等为重点,对blog做一简单分析。

■最初发明blog的人物

  美国媒体在一个多月前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加州一家软件公司的原CEO被美国哈佛大学法律学院聘请为特别研究员(相关报道)。正是这个人经营着世界上历史最长的blog,他就是Dave Winer。

  曾任美国UserLand软件公司CEO的Winer开发出了用于Web内容编辑/管理的脚本工具“UserLand Frontier” ,并从一开始就将blog功能嵌入到这一工具中去。这个想法本来是作为反对《通信规范法》(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运动的一环,提倡言论自由的“24 Hours in Democracy”提出的,也就是在那个时候Winer产生了将各种信息按照最新内容排列、按时间顺序显示到1个Web页上的想法。

  一年之后的1997年4月,Winer发布了名为“Scripting News”的脚本相关技术的blog,但当时还没有blog这个词语。随后,一位名为Jorn Barger的人开始称之为blog,并最终固定下来。与此同时,Winer所在的UserLand软件公司也开发出了基于UserLand Frontier的blog工具“Radio UserLand”。

■Winer在Web业界功不可没

  Winer还曾经参与过SOAP、XML-RPC、RSS、OPML等协议的开发。其中在开发RSS的过程中的努力充分展示了其对Web业界的巨大贡献。

  RSS(RDF Site Summary)是指将Web网站摘要用XML以超数据方式描述的结构。例如,W3C及Slashdot等Web网站已开始使用RSS更新网站信息。许多blog网站在收到这些更新信息后,可以显示本网站刊登的部分文章目录及链接一览表。当W3C与Slashdot网站出现新的文章后,通过这些步骤就能自动更新一览表。也就是说,通过这一技术,就可以及时向本网站的读者提供业界最新动态。这就是RSS所起的作用,而这种信息更新就称为“RSS反馈”。

  这项技术当初是美国网景通信(Netscape Communications)为本公司的门户网站“My Netscape”发送新闻标题而开发的。最初只能发送标题一览表,但通过采用Winer的ScriptingNews标准10个以上的要素类型,不仅能发送标题,还能综合提供摘要、等级、著作权、更新日期等各种信息。

  一般情况下,blog网站更新得非常频繁。如此高的更新频率正是blog的定义所提倡的。blog的这种特点刚好符合RSS的长处,加上Winer还将RSS嵌入到了他开发的产品中去,加快了RSS在blog中的应用。

■Trotto夫妇提出“TrackBack”

  除Winer外,还有一批对blog的普及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这其中就包括Benjamin(Ben)Trott与Mena Trott。 两位之所以有相同的姓氏,是因为两人为夫妻。两人生日仅相隔6天,在一家名为“Six Apart”的公司开发名为“Movable Type”的blog工具。

  随后Ben与Mena开发出了安装在Movable Type上的“TrackBack”功能。可以说这项功能在blog界掀起了一场革命。

  TrackBack为将全世界无数个blog连接起来的功能。例如,当你读了某个网站的文章,想对此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个时候利用网站准备的讨论功能进行投稿是很最常见的做法。但这样只是把自己的评论意见写下来向别人的网站投稿,而你自己手里却什么也没留下。

  TrackBack则与之有很大的区别。可以把评论写到自己网站上。然后向刊载原始文章的服务器发送该网页的URL及标题、部分正文、网站名称等信息(注)。尽管这一过程只是称之为“发送TrackBack Ping”,但通过这种办法,在原始文章的地方就留下了你的评论的URL、标题等部分信息。当然别人也可以向原始文章发送TrackBack Ping,所以在原始文章中就将包括你的TrackBack Ping在内的所有评论都记录了下来。

  此外,如果你在自己网站上也设置了TrackBack Ping功能的话,那么谁都可以通过TrackBack Ping来发表针对你的意见了。这样,多家网站就通过相关话题而联接起来。各种评论在因特网上就像网眼一样联接起来。这样就创造出了与日记网站完全不同的文化。

注:发送地址采用原始文章指定的URL,这一URL就称为“TrackBack Ping URL”。最后的“128”为原始文章的专用数字,称为“TrackBack ID”。另外,TrackBack的技术标准刊登在“LowLife.jp”的blog网站上。

■blog是万能的吗?

  除TrackBack外,Movable Type还具有分类功能、追加评论功能等,这些都博得了广泛的欢迎。此外,也许Mena是一名设计师吧,他还充实了Movable Type的网页模板文件功能。Movable Type就这样成了前景广阔的blog网站的简易构筑工具而受到好评。

  这些工具的问世是促成blogger急增的主要因素,同时作为一种全新的体验,blog吸引到了大量的用户。大部分blogger都属于业余爱好者,其兴趣就在于写blog。因此,尽管也会出现一些偏激内容,但作为职业记者是很难写得出来的,这其中也不乏让人耳目一新的论点等优秀信息。

  另外,一些专业记者也公布了blog。blog作为意见相近、可实时获取的媒体而倍受关注。像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以及伊拉克战争等社会背景,可以说也是blog飞速普及的主要因素。

  此外,blog的用途还不仅仅限于个人问题。在开展项目以及开发产品等协调作业时也可以利用,也可以在商品开发中作为吸纳各种意见的市场开发工具。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也极为可观。

  据Winer表示,blogging最终将会像电子邮件和字处理一样成为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就如同写文章一样”(Wine)。

  的确,笔者的这篇文章如果使用blog的话,也许会更有乐趣。将刚刚出炉的原稿刊载到blog上,让室友、同行、部下们提出意见,果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都能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来工作进程就可大大加快。
 楼主| 发表于 2003-9-15 03: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你“博客”没有了?

来源:金羊网 2002-10-29 14:34:16  
www.ycwb.com

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fbi.cz·2003

“黑客”、“闪客”之后———

小光

  1998年,第一个报道“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的不是传统媒体,而是博客。2001年,对“9·11”事件最生动、最真实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幸存者的博客日记中,对事件最深刻的反思,也出自众多的博客笔下。2002年,博克大本营Blogger.com所在的Pyra公司被全球著名的《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酷公司”,并名列榜首……“博客”是谁?《华尔街日报》记者佩姬·努南(PeggyNoonan)这样解释: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

  《纽约时报》的大卫·格拉格这样描述博客的诞生:大约五年前,一些程序员尝试在网上推出超链接形式的日记,在网上张贴他们自己的技术层面的思考心得与个人生活方面的休闲内容。这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后,他们为那些技术门外汉兼网络热衷者开发了现在广为使用的博客网站简便维护工具,形形色色的博客网站就此悄悄繁荣起来。关于博客,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从西方媒体报道来看,一般特指专有名词———Weblog,或Blog。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Blog好像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writer。在网络上发表Blog的构想开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开始流行。起初,Bloggers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它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博客网站主题不同,形式各异。但我们可以把博客大致分为两类,即主题性博客与事件性博客。主题性博客居绝大多数,相关主题包括电视节目、计算机语言、新闻、法律、政治、特殊文化等数万种,人们干脆把博客叫作网络日记。事件性博客,就像《圣荷塞水星报》制作的Y2K博客,记载公元2000年以后每小时、每天所发生的事情,也有相当的市场。总的来说,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博客,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网络日志的形式出现。国内《数字财富》杂志在第26期,翻译了美国《工业标准》杂志的一篇关于博客的文章,题为《可塑媒体》,文章写道:“这使我想到了‘Blog’。‘Blog’(网络记录,即‘Weblog’的缩写)是由免费的网络应用软件Blogger生成的在线日记。”二是以链接为基本手段,真正发挥WEB技术的优点。美国最著名的独立网上杂志《沙龙》在其评论《用好博客》中指出:博客的未来并不在于是否把《纽约时报》拉下马来,他的未来在于使自己成为一种发掘网络无限链接能量的力量。基于以上特点,有人给了博客许多形象的比喻: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即旧媒体(oldmedia)———新媒体(newme?dia)———自媒体(wemedia)等等。

  “博客”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网上稍事检索,你可以发现欧美几乎每一家英文主流媒体都在追捧博客。2002年5月13日,《新闻周刊》的特稿标题耸人听闻:博客将杀死传统媒体?在经历了网络的自由落体运动之后,仍然有许多人无法改变喜欢为传统媒体算命的习惯。CNN对博客也关怀备至,2002年5月9日,CNN的报道标题是《博客让网络日记更上台阶》,5月14日CNN的另一个专题报道名为《博客观察:与博客对话》。与CNN齐名的默多克的福克斯新闻网4月16日则以《博客的销魂时刻(BIGTIME)》作了报道。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与微软联办的MSNBC2002年4月15日发表了一篇专稿《博客趋向商业化》,很快,MSNBC自己也成了博客新闻的主角。《作家新闻》2002年6月21日的报道标题是《MSNBC发布每日博客专栏》。与此同时,英国卫报别出心裁地推出了英国十佳博客评比。而Business2.0杂志2002年第五期则组织了一次讨论:“博客是网络的下一个杀手应用吗?”为什么博客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博客宣言》,就会不难理解:我们把这样一群信息时代的麦哲伦们,称之为博客(Blogger)。他们的出现,使我们在互联网世界,第一次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指向。使人类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过渡到个人化的精确的目录式生存。“博客”不是博士,但他们是信息时代的知识管理者。他们的渊博不是体现在封闭的内涵,而是体现在他们奉献的外延。如同当年麦哲伦的航海日志一样,博客们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日志(Blog或Weblog),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并发布,萃取并链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知识工作者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如果说,黑客代表了互联网技术野蛮的张力,而博客则代表了重建互联网秩序的向往。在解构中建设、在离散中合作、在学习中开放,已成为博客对世界的关怀方式。他们展示的博客文体、博客行为和博客思想,将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将重新定义互联网的界限,改变我们生存的背景。
 楼主| 发表于 2003-9-15 03: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年的互联网是“博客之年”

2002-12-26 09:43 方兴东/(ChinaByte)
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fbi.cz·2003
--------------------------------------------------------------------------------


  1998年1月17日,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报道了震惊世界的克林顿莱温斯基的绯闻,成为博客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时刻。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的几小时内,几乎所有的主流网站都因为访问量过大而近乎瘫痪,甚至有人认为恐怖袭击也让互联网成为牺牲品。这时,博客网站脱颖而出,发布了无数从目击者的亲笔描述,到紧张的试图得到朋友和亲属状况的请求,成为传统站点的消息来源。blogger.com上一时出现了上百个报道"9·11"的个人博客站点,发布了无数业余照片、录像和现场录音,远远快过和胜过专业记者的作品。博客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发源地。

  2002年,博客界最具震动的事件发生在最近。美国参议院的多数党领袖洛特(Trent Lott)发表的一些言论,几乎被所有大型新闻媒体所忽略。但是,却被博客们注意、追逐和传播,使其突然成为全美新闻记者关注的目标,甚至最终导致其辞职,成为博客在新闻媒体方面又一次辉煌的战绩。《连线》杂志称,博客已经成为传统新闻记者的预警系统。

  当然,2002年更重要的是,博客开始了爆炸式的发展,从少数爱好者蔓延到社会大众。2002年8月的《新闻周刊》称:“到今天,全世界自觉实践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50万到100万之众”,每40秒钟,都有一名新的博客加盟进来。9月,《财富》杂志一年一度“最酷公司”评选,第一名是最大博客托管中心Pyra公司,文章开头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比迅速兴起的‘博客’── 一种即时更新的在线日记更具有杀伤力了。”政府也没有落伍,美国犹他州政府的信息主管要求州政府的2000名IT职员和18000其他政府雇员,都使用博客软件作为新的交流和沟通工具。

  2002年,对于互联网来说,是依旧延续痛苦的一年,整个行业有点人走茶凉的凄凉。你要问一问,到底出现了什么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和新的明星企业?无线当然是一个亮点,但依然要等待临界点的到来。也许你会说,中国门户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但是,事实上,中国门户的辉煌与其说是互联网的回暖,不如说是电信短信的辉煌;2002年与其说是中国门户年,不如说是中国的“短信”年;与其说是互联网的春天,不如说是短信的春天。短信不但拯救了中国互联网,也成就了中国门户的一枝独秀。纵览全球,互联网原有的各种商业模式,无论是门户、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都有所进步,但都没有什么真正的突破。但是,互联网商业的平庸,不代表互联网本身的平庸,互联网新生态之下的新现象正在崛起,博客就是其中最大的亮点。无论是来自产业界、新闻界甚至其他领域,不少人都将2002年称为“博客之年”。

  由美国律师媒体(ALM)机构主办、全球最受欢迎的法律专业网站law.com,在盘点2002年时,如此开头:“在互联网的编年史上,2002年将以‘博客之年’而落幕,20个月以前,我们很少听到BLOG这个词汇(Web log的缩写),尽管博客这种形式至少从1997年就已经存在。今天,他们的数字估计在20万到50万不等。博客的爆炸也在法律领域可以感应到,律师、教授、学者、专家,甚至法官都有了自己的博客网站,其中许多都非常引人入胜,一些更是优秀,十分有价值。”

  在CyberJournalist.net网站2002年十大网络新闻故事评选中,博客步入主流(weblogging Goes Mainstream)名列榜首。著名的网络媒体 《沙龙》(Salon)在盘点2002年商业和高科技领域时,总结乐年度9大最重要的新闻,其中“博客现象”排在第三。小标题为“博客世界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blogosphere),文章写道:“博客出现在我们中间已经好几年了,但是到2002年,博客已经开始成为一场运动,来到这个世界。”“虽然互联网经济可能因为艰难岁月,而已经陨落。但是互联网作为一个组织,才刚刚开始舒展它的肌肉。” 英国著名的The Guardian也将博客列为年度重大趋势。认为2002年博客的发展,代表着互联网上有价值的内容开始越来越有机地组织起来。

  英国independent.co.uk的总结最有意思,题目叫: “硅谷观察:博客在冬季中崛起” ,作者的一个重大发现是:博客的发展速度与硅谷失业的速度有着内在的联系。文章如此开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肯定是最糟糕的时代。”文章说,大多数人在过去5到10年内,享受着高工资,享受着奢侈的居住条件。但是,现在,我们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也许,这是一个好事情。因为,这时博客迅速崛起,冬季里大家需要抱成一团。

  《华盛顿邮报》在年底总结文章《博客走向主流》中,从新闻的角度也以“博客之年”(Year of the Blog)为标题作了分析。文章写道:“博客,或者称为新闻和观点的网络日志,是2002年的热门故事(the hot story of 2002),这一年,博客以非常重要的方式步入主流媒体的视野,博学者开始认同博客是一种很有用的工具,从政治的流言蜚语到崇拜的乐队的胡言乱语,开始博客一切事物。”比如,MSNBC和《圣何塞水星报》的编辑开始博客,仅仅是主流媒体的两个例子UC Berkeley大学开始为学生开设博客课程。耶鲁大学法学院召开了题为"博客复仇"的研讨会。这是2002年学术机构召开的第三次重要的博客研讨会。9月17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举行博客研讨会,题目是“博客对公众媒体和社会的挑战”,主持人是Salon主编Scott Rosenberg,与会者有Meg Hourihan(Blogger.com的创始人之一),Rebecca Blood(Weblog Handbook的作者)、Dan Gillmer(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等。这些都表明源自民间的博客力量已经正式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正成为引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国内,著名新媒体研究专家闵大洪在《2002中国网络媒体回顾》中,总结了2002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五个新特点,其中第五就是博客现象。他认为“博客”现象显露,代表互联网不仅对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社会文化、群体和个体也发挥重要作用。

  12月,由千龙研究院和博客中国联合举办的“首届博客现象研讨会”十分成功,国务院新闻办、中宣部等都派出人员参加,显示了主流媒体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并都有意正面推动博客的积极应用。当然,2002年,在中国仅仅是博客的启蒙之年。真正的快速发展应该在2003年及更深远的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03-9-15 03: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客现象”在国内迅速受到关注并引发争论

时间:2002年09月10日 12:24 来源:毛向辉 收藏
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fbi.cz·2003

“博客现象”在国内迅速受到关注并引发争论
    自从上周《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大篇幅刊登介绍博客的文章,博客概念和思想迅速激起人们的兴趣,收到极大关注,新浪、搜狐、Zdnet、eNet、和讯、21CN等网站也都在显著位置作了转载,网友争论热烈。我所使用的媒体监测软件365Agent,在过去1个多月里,没有监测到哪怕一篇有关博客(BLOG)的文章,而最近两天,数量开始迅速上升。今天“IT写作社区”在头版头条刊出文章《Donews 需要Blog(网志)吗?》。
     作者毛向辉显然是一位精通博客的人,并且早就是博客的实践者,他写道:“所以Blog 并非是一个现象出现之后跟风的新事物,而是要看每个人的写作习惯而定的。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记录随笔日志的习惯,那么在好的工具也无法让他成为真正的Blogger. 我记得在申请自己的网络Blog 工具之前,我的记录工具也更换了很多,最早的时候用过Word, 最近的几年用Microsoft Outlook中的日记工具,但是总是觉得不够顺手,现在看来,Blog 正是我所梦想的工具。”
     “说到现在,好像与Donews 无关啊?Donews实际上处于一个需要变革的阶段了,Blog 的思路就值得借鉴。有人说Donews也很像一个Blog. 实际上,差别在于,Donews 更重视的是以文章为“单位”,而Blog 则没有这样的限制,长短不限,更像作者自己的意识流。如果Donews 能够参考Blog 的思想进行改进,相信会有更上一层楼。”
     文章后面引来许多评论,其中刘韧说:“正在考虑网志的事情。donews 3年前构思的时候,并不知道有网志存在。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养分。一件事情最终其决定性作用的是扎实的行动,而不是其他。当然有扎实的行动,加上大嗓门当然更好。但很多事情两者只能取其一。舍鱼而取熊掌也。”
     而老榕的回答非常精辟:“其实是这样的,BLOG的形式不很重要,是否“日记”还是篇文章不重要,重要的是,BLOG比较注重知识、思想、感觉、意识、分析(可以未必有条理),不太注重事件、新闻、报道、传播等等。所以它和新闻、报道、时评、专栏文章等都有些内容上的不同。一般来说,“博客”和记者在写作和思考的时候经常是“对立”的。”简单平白的几句话,就把博客理念的精髓和独特之处清晰地表达出来,不愧为高人!
     过去,博客在国内媒体根本无人关注,大家似乎都觉得很正常,“博客中国”刚刚写了两三篇文章,为博客喊了几嗓子,就有人不太认同,网络高人“Banly”说:“好好,终于有这种正本清源的帖子出来,blog本来就很个性化,现在有些媒体实在是太妖魔化这个概念了。”
     妖魔化实在是误解,为博客摇旗呐喊却是义不容辞的。博客的巨大潜力和迅速崛起只是时间迟早而已。“博客中国”不是国内博客的最早实践者,更谈不上最早的发明者。而是认为博客倡导的“开放、共享、独立”精神,正是我们还有数字论坛同仁这么多年来倡导和推动的内在核心。我们相信,“博客之于知识和思想,正如Napster之于音乐,Linux之于软件”。于我们多年的努力完全契合。因此博客对于中国信息、知识和思想的传播,有着特别的意义,因此要为她摇旗呐喊,要促成这场必然的变革尽早在中国发生,而且越广泛、越深入越好。
     “博客中国”坚持自己特定的地位,能够做的事情也非常有限,在中国即将到来的博客浪潮中,她也是其中的一朵水花而已,只要能够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其实,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一件事情而已。因此,引起更多人关注、更多人参与,本身就是“博客中国”追求的目标。我们原本希望,博客概念的普及可能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现在看来,进程可以大大加快。
     目前为止,定义博客概念的核心还是其独特的形式,而不是内容。但是,一位优秀博客的内核还在于他本人需要真正具备“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独立的思想,乐于共享的精神”,这是未来博客能否脱颖而出,并建立读者忠诚度的关键。因此,成为优秀的博客需要一个人内心的升华。因此,物以类聚,在美国,博客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和谐、非常友好、非常开放的互动的圈子,人称“博客世界”(Blogosphere)。这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世界里,与其他努力追逐商业、勾心斗角的领域形成鲜明的反差。因此,博客世界与博客之外世界的竞争本质上是人与人内在的竞争,博客与博客之间的竞争,也是人与人的竞争。这种竞争是所有竞争的极限。
     因此,如果说博客能够对这个世界形成挑战的话,那实际上就是对于人类那种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封闭的趋势的挑战!
     9月3日,《Slate》杂志刊登了著名博客Andrew Sullivan与Kurt Andersen之间的争论和探讨《博客正在改变我们的文化吗?》,虽然不够深入,但还是值得一看。
     “博客中国”正在加班加点写作的《博客》一书,估计能够在9月底完成。有着孙坚华、姜奇平、胡泳、吴伯凡等人的大力参与,我相信作为中国第一本全面介绍博客的图书,也会有着特别的意义。
     愿更多的关注博客,更多的人加盟博客,愿中国的博客能够早日繁荣!

文章来源: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fbi.cz·2003

●02-9-7 下午09:10:40
--------------------------------------------------------------------------------

《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关注“博客现象”
    9月5日,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但对于中国崛起中的博客来说,却是一个不太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同时刊登有关博客的文章,是国内传统媒体第一次开始以重要的篇幅关注博客的发展。
     国内对“数字文化”前沿一直保持最敏感关注的《南方周末》“在线版”,今天以整版的篇幅推出博客专题。共有四篇文章:《Blog:个人日记挑战传媒巨头》(方兴东、孙坚华)、《未授权的博客》(陆宏兵)、《关于Blog未来的1000元赌注》和《Blog之王:马特·德拉吉》(方兴东)。这些文章今天也全部可以在网上看到。让我唯一感到美中不足的是,版面文章中没有刊出“博客中国”的域名。因此,文章的大部分读者不可能马上转化为“博客中国”的读者。不过,对于博客本身的推动就已经是最好的支持了。而且,以目前我们的资源也支持不了太大的访问量。估计,一个月以后,我们才能结束测试,正式全速前进。
     新浪科技今天也在“重点推荐”中,以“Blog的幽灵在逼近”为题,转载刊出了《南方周末》的博客文章。另外ZDnet China和eNet等网站也都在显著位置作了转载,显示了大家对博客极大的兴趣。
     今天,《中国青年报》在“都市观察”栏目中刊出记者蒋韡薇的文章
     《在博客世界分享和交流》。据蒋胜蓝介绍:“此文发表于今天的《中国青年报》文化版,它显示了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对于新生博客现象的敏感与关注。发行量逾60万的《中国青年报》作为中央级大报,依然是全国青年报与日报中的“大腕儿”,年轻记者蒋韡薇不久前刚获得中国新闻奖,它被看作国内新闻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
     我们必须承认,传统主流媒体的关注是博客发展的关键。
     本期《南方周末》另一篇值得大家关注的文章是有关花旗银行的专利保护问题,这是与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本质上非常一致的大问题。《花旗中国暗布专利中资银行何时梦醒》是这样开始的:“花旗19项“商业方法类”发明专利,一可以强化自身服务能力,二可以通过转让授权获利,三是形成同类产品的垄断性优势——竞争者一旦进入,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最终被迫退出市场。遗憾的是,至少观之眼下,中资银行对此并未予以重视。”文章写道:
     “花旗银行拥有的基础专利数量表明其已掌握许多金融应用的关键技术,”张红芳说,“这些关键技术不仅可以使花旗改善自身服务能力,还能通过转让授权获利。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专利的排他性,花旗可以利用专利武器抢先占领市场。对竞争者而言,一旦进入,将面临很大的代价,不仅法庭判决将迫使金融产品从市场退出,而且还可能面临巨额罚款。”
       换言之,这19项发明专利将成为花旗未来进军中国市场的19枚暗器,既可自保,亦可伤敌。
     另一篇文章《花旗清算中资银行》也值得一读。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博客中国”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我们认为知识产权将是人类迈向知识社会最大的问题。但是,目前这个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缺乏更多有清晰头脑的有知之士。目前大家对知识产权的集体无知是十分惊人的。整个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舆论宣传、立法进程,甚至学术界、法律界,都被少数跨国公司所主导和左右。盲目追随少数发达国家“从严保护”的主张,必将付出不必要的重大代价,为中国的长远发展自设藩篱。
     因此,“博客中国”专门将“知识产权”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频道推出。期望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供一个更理性的思想园地。相信它的价值未来会逐渐体现出来,希望有兴趣的人多关注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3-9-15 03: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客在中国进入“思考期”

来源:千龙网
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fbi.cz·2003

    [引子]

    博客,即Weblog(网络日志),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上出版方式。它具有频繁更新、简短明了和个性化等特点,被有些人称为“继Wmail、BBS和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简单地说,“博客”就是以网上日记为方式,把个人一天所见、所看、所想的东西随意地发表出来,并充分利用超链接,与他人分享、交流。

    以上是《国际先驱导报 》“巴格达博客沉默 全世界屏住呼吸”(http://www.21dnn.net.cn/7378/2003-4-5/116@774643.htm )一文的“博客”介绍。在中国,2002年的八月以后,“博客”传播概念经过以方兴东为主调的许多人推动下,己渡过了“概念期”,现在,不少人知道有“博客”这一种传播形式、而且“物以类聚”地在用这一种传播形式进行交流、以这次伊拉克战争为例,上面提到的巴格达博客网站便是一种介乎正式媒体与民间的“博客”传播,它吸引了中国关注伊拉克战争的人们。

    作为“千龙网视-企业频道”《博客在线》(http://www.21dnn.net.cn/enterprise/bkzx.htm )一个栏目“中国博客季报”,从本季开始用文化学的角度写了本文,代表我们在推动中国博客运动中的观点与行动。下面的一些观点希望引起业内进一步讨论、深化。

一、博客“思考期”阶段的特征

    本文认为博客在中国进入“思考期”主要有下面几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博客概念被公众消化了,有不同的共鸣者参与。

    第二,大众媒体开始关注博客在中国的应用。

    第三,基于技术后台的需求开始有了提供商。

    第四,跟踪全球博客动态已不仅仅是小部分人的工作。

    第五,博客产品商业链在摸索、构建中。

    第六,政府己在各方面参与引导博客发展的工作。

    当然,博客在本阶段还有其他的文化发展的特征,但以上六方面是主要的,它关系到博客在中国是否成为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播产品前途的问题。

二、博客“思考期”阶段的任务

    第一,继续传播准确、全面、客观的博客概念。

    第二,博客应用让公众能够触摸得到、信任它并乐于使用。

    第三,博客应用的技术后台产品全面向公众提供。

    第四,博客产品商业链开始形式上、内含上找到接口。

    第五,博客作为“小众传播”工具被人们逐渐认可。

三、博客“思考期”阶段的结束

    作为一个基于网络的文化传播产品,博客“思考期”阶段的结束必须有下列几方面的指标:

    第一,“博客”不再是“怪物”或“异类”,它的主人公(人)有一种与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认可或信誉。“博客”产品(网页)作为一种有版权网络产品得到了法律保护。

    第二,“博客”门户形式多样地存在。它可能是“群集”(多人一网)也可能是“集群”(网站群体),与己有的商业门户模式差异很大。同时也与个人网站有类似却又异样的明显差别。

    第三,“博客”形式是多样化的,因为超链在各种数字工具中己逐渐地应用,网页的多样化与虚拟形态的实用上,并不排除“博客”的更多应用。

    当以上情况出现后,博客“思考期”阶段可以说己经结束了,而且下一个阶段“实用期”马上开始。这个“思考期”阶段的时间应该在6-9个月时间,即今年下半年可能便结束。

    本文是对本季、实际上是从2002年8月“博客中国”(blogchina.com)网站出现八个月来的小结。有关中国博客的发展综述,下一个季度结束时再介绍。(沈阳)
 楼主| 发表于 2003-9-15 03: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客在中国“实用期”指标凸现

来源:千龙网
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fbi.cz·2003
   
    4月5日笔者写了《博客在中国进入“思考期”》一文,文章的结尾认为:博客“思考期”阶段可以说己经结束了,而且下一个阶段“实用期”马上开始。这个“思考期”阶段的时间应该在6-9个月时间,即今年下半年可能便结束。

    本文是描述本季度博客在中国进入“实用期”的指标特征问题。

    一、博客在中国“实用期”指标

    笔者认为,中国博客进入“实用期”有下列六方面的指标:

    第一,受众大幅度增加,这是比在“思考期”阶段访问的PV呈几何级别的增长;

    第二,中国博客的观点已融入了主流媒体中,特别是网络媒体中;

    第三,中国博客的触角己开始影响了互联网的应用方向;

    第四,中国博客的影响力引起了传媒同业的警觉甚至敌视;

    第五,中国博客的媒体声音开始独立自成一系列;

    第六,由于“实用期”的价值,出现“商业博客”。

    博客在本阶段还有其他的文化发展的特征,但以上是它们是博客在中国“实用期”指标的文化特征主要的六方面。

    二、“实用期”指标的评估体系

    当我们把以上博客在中国“实用期”文化发展的特征的指标列举之后,下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建立一个可以进行评估博客在中国“实用期”指标的评估体系。

    这里必须解决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是:如何量化?即这些指标的数量化取证基础(出处)。例如,访问的PV证据,注册用户,文章指数,网站指数的加权等。

    二是,非量化指标的定性化?例如,此期间的事件影响力评价等。

    三是,“实用期”的框架模式。指中国博客“实用期”到底包括哪些问题或者形成了什么态势,为本阶段的结束迈进下一阶段创造了条件的框架模式。这是一个文化学模型化问题。只有尽可能地描述它,才能不致对本阶段的历史使命有不足的估计或者过高的期望值。

    三、“实用期”的影响力及走向

    首先,从“博客中国”(www.itsway.com )近期的一系列专题推出、CNBlog推动平民化Blog方面的影响力上看,中国博客的影响力事实上成了少是网络媒体的一个新的声音;

    其次,在“实用期”内,由中国博客发出的声音由“伴唱”角色转入“主唱”与“独唱”角色,形成了一个“事实媒体”声音,并吸引了网络主流媒体的认可与支持;

    第三,由于中国博客发出的声音有“喧宾夺主”的趋势,因此引起了一种逆反心态的压力,总有一些唱反调的强势声音让中国博客们有些喘不过气来。

    第四,中国博客与外国博客的文化差距由于国内外传媒环境的差异而各显特色而不是同一化。例如,美国的博客可以让《纽约时报》出丑、执行总编辞职,但是在中国,有点难。理由:不适合国情之故。

    第五,进入“实用期”以后,出现的“商业博客”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因而中国博客与商业的鸿沟正迅速地被博客文化的这种新的比特文化填平。后者将是博客在中国成为下里巴人工具的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指标。

    最后,必须指出,中国博客由于是一批“穷书生”折腾出来的,隐私文化、贵族品味等尚无法经渭分明地分别之,但是在“实用期”内,中国博客群体正逐渐出现分化。

    未来,中国博客的未来是什么?笔者无法知晓,但是它必将是一种由大众有心理承载力的媒体新力量。(沈阳 文/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3-9-15 03: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客(BLOG)的网络营销价值

www.marketingman.net 冯英健 2003-06-19
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fbi.cz·2003

??【摘要】: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博客对于网络营销有多大价值?现在对于博客与网络营销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考虑清楚,也并没有完全弄明白博客对网络营销的全部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经比10天前时代营销博客刚开通时的认识要深刻得多,也正因为如此,才敢将这个最初写于2002年9月份的文章题目“博客(BLOG)的网络营销价值”重新拿出来,添加一些仍然不成熟的内容。


--------------------------------------------------------------------------------

??自从“博客中国”网站发布以来,博客(BLOG)这个词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各种媒体上,笔者也在博客中国网站(http://www.blogchina.com)开设了一个“博客”帐号,但并没有坚持每天都去发表自己的“日记”,只是时不时去张贴一些自己写的文章。显然,这样实际上不过是相当于一个个人专栏文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客。最近一段时间甚至连每周张贴的文章也比较少了,并不是淡忘了博客问题,而是由于自己工作和研究领域主要是网络营销,因此一直希望将博客和网络营销结合起来,于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博客对于网络营销有多大价值?

??在最近推出的网络营销专业门户网站——时代营销(http://www.emarketer.cn)中,不仅借鉴了博客的思想,而且为网络营销专栏作者开设了博客文章栏目,专栏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在线日记,为网络营销研究和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领地。对于企业博客,自然也就成为企业的宣传阵地。目前博客在企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知识共享等方面,并且也处于很初步的应用,将BLOG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的则还很不成熟,但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一些企业开始培养公司的“营销博客”来在各种博客网站发表有助于产品推广和企业形象的文章。时代营销(http://www.emarketer.cn)的专栏和博客开通之后,现在还没开始正式进入网站推广期,首批注册的一些作者已经开始利用博客来发布和自己企业有关的信息,表现出良好的营销意识,也体现了博客平台的潜在价值。

??由于时代营销提供了博客发布平台,每天的工作也与博客相关,因此最近几天才真正认真对待博客,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思路,或者新看到的有用的资料都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专栏,在这一段的“网络营销博客”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博客对自己研究和学习网络营销的价值,因为博客不仅可以让自己将一些零星的想法及时记录起来,同时也让一些还仅仅处于构思阶段的观点和点子提前释放出来,这些观点可能很不成熟,如果不是因为博客这种形式,可能无法将这些粗糙的想法与他人交流(大概很少人愿意将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或者研究思路发表在论坛让别人拍砖吧?),在这种思想释放和交流的过程中,也时常会产生新的灵感,于是一个完整的观点或者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基本完成了。 尽管现在对于博客与网络营销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考虑清楚,也并没有完全弄明白博客对网络营销的全部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们,已经比10天前时代营销博客刚开通时的认识要深刻得多,也正因为如此,才敢将这个最初写于2002年9月份的文章题目“博客(BLOG)的网络营销价值”重新拿出来,添加一些仍然不成熟的内容。因此我也只能说,这篇文章只是有关“博客的网络营销价值”的Beta版,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总结才能真正完成这篇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03-9-15 03: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博客》吹响网络文明传播的新号角

来源: ZDNet China
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fbi.cz·2003

Tuesday, August 19 2003 1:57 PM 互联网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将是深刻的。从传播的角度看,网络博客的兴起,可谓近年来全球互联网文化领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为了让国内读者对博客文化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最近,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及时推出了《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一书。  

作为国内第一本全面引介博客文化的书籍,《博客》一书首先从传播的角度,总结出人类历史上文明的两大传播模式--"大教堂模式"和"集市模式"。所谓的"大教堂模式"即指文明的传播需要有一个中介,这个文明代码转换器的角色在历史上大多由巫师、僧侣、诗人甚至是软件工程师来承担。"集市模式"则指每一个自由个体对生命的顿悟和对世界的自我主张。它是大众文化的一次狂欢。当然,自由集市的文化狂欢每每取决于媒介自身的重大变革。

因此,作者认为,互联网之于博客,不亚于印刷术之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当年,正是印刷术的革命解构了教会对《圣经》解释的权威地位,开放了"上帝"的"源代码",引发了欧洲历史上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按照这一逻辑推演,前几年掀起的自由软件运动,就是互联网时代软件业内部的一次集体兵变,是软件的开放源代码运动。

如今,随着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作用已不局限在产业内部,而是已波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博客的兴起,可谓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内容和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

博客所秉承的一系列思想和规则,正在对传播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博客》一书翔尽地描述了各领域有代表性的博客事件。另一方面,博客的兴起,也对应了全球范围内知识社会来临的背景。博客的任务之一就是有效的知识生产和共享。为数众多的博客网站会推动向学习型社会的演进。

《博客》一书出版之际,恰逢互联网再度崛起,网络增殖服务成为业界关心的热点。相信博客概念,也会对互联网的下一步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博客》一书的作者为博客运动在中国的率先实践者方兴东和"博客"中文概念命名者王俊秀。两人均系中国民间网络文化启蒙组织"数字论坛"成员。该论坛长期致力于信息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在网络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8月)
 楼主| 发表于 2003-9-15 03: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客》:国内第一本全面引介博客文化书籍出版

来源: ZDNet China
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fbi.cz·2003

Tuesday, August 26 2003 2:00 PM 什么是博客(blog)?博客是做什么的?  

博客和黑客、闪客等作为个体的人有什么样的区别?……

这样的问题,是刚接触"博客"这两个字或"blog"的所有人都会问的问题。还好,由中国方正出版社推出的《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一书,将带领大家遍历博客的过去,也将引导大家进入博客的将来。

互联网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革命性的。从传播的角度看,网络上博客(blog)的兴起,可谓近年来全球互联网文化领域最重要的现象。随着克林顿拉链门事件、美国9.11恐怖事件,纽约时报总编事件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来美国总统竞选采用了博客这一新形式,更多的人希望对博客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一个了解。而这本书的出现,正是blog引入中国形成"博客"这一概念性产物的结果。

作为国内第一本全面引介博客文化的书籍,《博客》一书首先从圣经、软件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开讲,引出了博客塑造的五个里程碑,其核心概念"博客(blog)的兴起,可谓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内容和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也因此引入到读者的面前。因为互联网时代所掀起的自由软件运动,是这一时代软件业内部的一次集体兵变,是软件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当年,也正是印刷术的革命解构了教会对《圣经》解释的权威地位,开放了"上帝"的"源代码",引发了欧洲历史上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如今,新的博客概念,将再一次引发新的思想和传播方面的革命。

《博客》一书不光讲述了blog在互联网和传媒整合时代的发展,更揭示了blog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表达方式和知识共享方式对我们思想的影响,对传媒的颠覆。而博客(blogger)作为个体的互联网积极参与者,其在自我媒体(we media)时代因身体力行、自由表述以及无所不包、思想鲜明所产生的影响力、颠覆力和破坏力,必将随着更多人加入blog的阵营而明显体现出来。

博客的兴起,对应着全球范围内知识社会来临的背景。而博客所秉承的一系列思想和规则,正在对传播业产生无比巨大的冲击。《博客》一书翔尽地描述了各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博客事件。用丰富的博客事件,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博客(blog),如何理解博客(blogger),如何了解作为新生产力一员的"博客(bloging)"所具备的力量。博客的任务之一就是有效的知识生产和共享,为数众多的博客网站将推动我们的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自然而高级地演进。

《博客》一书出版之际,恰逢互联网再度崛起,网络地新走向、互联网增殖服务以及知识控制等已经成为业界关心的热点。而博客(blog)概念,必将对互联网的下一步走势产生影响。在本书出版之际,传来了美国总统竞选已经使用了blog这一新的形式,使我们相信,《博客》一书将在中国传播史上留下它地合理地位。

带着对博客的迷茫和探求博客真义地目的,让我们开始阅读这本据作者介绍凝聚了数千人智慧的中文博客第一书吧。

《博客》一书的主要作者为博客运动在中国的率先实践者方兴东和"博客"中文概念命名者王俊秀。两人均系中国民间网络文化启蒙组织"数字论坛"成员。该论坛长期致力于信息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在网络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更凝聚了更多思想者的鲜活思想,如此讯息快速传播时代,一本《博客》,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方兴东、王俊秀著,48万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附录:书稿目录

《博客革命--互联网时代的文艺复兴》目录

1998年1月1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被德拉吉"博客"了,差点丢掉总统宝座;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博客第一次成为主流媒体新闻的来源;

2002年12月5日,多数党领袖洛特被Marshall"博客"了,丢掉了共和党领袖一职;

2003年3月,在Salam的"博客"下,伊拉克战争500多名随军记者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反面教材;

2003年5月,《纽约时报》被Romenesko"博客",引爆新闻史最大的丑闻之一;

……

作为内容的开放源代码,博客将使互联网真正完成网络社会化;

作为媒体的开放源代码,博客将使媒体业发生历史性的转折;

作为知识的开放源代码,博客将使商业世界带来观念和模式的变革;

作为思想的开放源代码,博客将使我们未来的世界从此不同

……

博客(Blog)是什么?博客为什么?博客力量来自哪里?

博客将成就什么?博客将颠覆什么?博客将走向何方?

博客是泡沫吗?博客是炒作吗?博客真的神奇吗?

博客何时来到中国?博客将为中国带来什么?

博客对我们每一个人将意味着什么?

……

博客并不神秘,作为国内第一本博客书籍,本书尝试解答清楚这股互联网上新兴的最重要的,却依然未被人们充分认知的浪潮。

我们无法把所有的问号拉直。却可以为你了解这场必将到来的革命,提供帮助你思考的迄今最全面的参考和启迪。

书稿提纲

(插有大量图片和花絮内容)

前言(附致谢名单)



第一章:让历史拐弯:博客塑造历史的五个里程碑

从圣经、到软件、再到媒介的开放:两次变革与三大运动

2003年6月,《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被"博客"掉

博客的胜利:媒体和互联网上的伊拉克战争

2002年12月,多数党领袖洛特被"博客"掉

步入主流:911事件与博客的崛起

德拉吉报道:引爆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

第二章:博客世界漫游和商业化浪潮

何为博客?定义与解释

博客发展简史和基本史实

博客的各种分类和核心特征

博客向企业、政府、军队和高校全面进军

2002年的互联网是"博客之年"

Google购并全球最大博客网站,掀开历史性一页

2003年,美国和欧洲博客会议推动博客热潮

Steve Outing:现在请搭博客的列车

第三章:博客革命的力量之源--媒体的开放源代码

博客--媒体的开放源代码理论框架

作者层面的"开放源代码"

内容层面的"开放源代码"

读者层面的"开放源代码"

新旧世界两个世界:大教堂和市集模式

理解开放源代码的钥匙:商品经济与礼品经济

反朴归真:后现代礼品经济的原始特征和传统精神

GPL: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宪法"

开放内容(Open Content):比开放源代码运动更广阔

"CC公共版权":博客世界的GPL

第四章:谁是博客革命的缔造者和旗手?

博客之王:麦特·德拉吉(Matt Drudge):最著名的博客、运作"德拉吉报道"

引导主流媒体进入博客:丹·吉尔默(Dan Gillmor)硅谷最著名的IT专栏作家

引导博客技术革命:戴夫·温纳(David Winer):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柏克曼学者

引发媒体革命:托尼·帕金斯(Tony Perkins):博客网站AlwaysOn总设计师和主编

国外著名博客和博客站点推介

第五章:引爆知识革命:博客--知识经济2.0版

典范和案例:全球最大的技术博客网站Slashdot.org的传奇

姜奇平论博客:知识经济2.0版

吴伯凡论博客:对博客现象的管理学分析

胡泳论博客:媒体变革的经济学与社会学

毛向辉论博客:开放吧--教育内容,以及Blog的生命

第六章:博客的中国之路和第一个里程碑事件

遭遇博客:首先要感谢微软的封杀

"博客"挺进中国,"博客中国"诞生

顶着批评、误解和非议,普及"博客"理念

"博客"自我实践和不断演变

倡导新时代的"博客生活"和"博客写作"

台湾博客Acer Huang:中国博客发展历程

孙坚华:《博客论》

互联网"反黄"运动:中国博客第一个里程碑事件

国内部分重要博客站点介绍

第七章:眺望未来--谁是博客真正的敌人?

对博客的误解、担忧和恐惧

误解和不理解:博客究竟是革命、炒作还是泡沫?

博客面临的敌人首先就是网络媒体的敌人

伊朗博客:与传统保守力量斗争谁能获胜?

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博客世界的守护神和规则制订者

眺望博客未来

第八章 从入门到精通--博客修练指南(本章内容也可以作为附录)

利用Blogger.com的博客服务

Blogger.com博客服务的申请过程

利用客户端工具BlogBuddy维护更新Post

其他客户端博客软件介绍

架设自己的博客服务器

利用Postnuke搭建自己的博客服务器

申请一个免费的域名

博客修炼十大指南

附录

附录:2001-2003年第1-3届年度博客大奖获奖名单

附录:优秀博客书籍推荐

附录:参考文献(网站、文章)

附录:博客花絮索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6 07:33 , Processed in 0.0786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