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74|回复: 0

同源成语刍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31 17: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 源 成 语 刍 议

               姚  鹏  慈

            一、何谓同源成语
 
  凡语源相同,又语义相关或相近的成语,叫做同源成语。换言之,同源成语都有相同的语源,如来自同一寓言传说、历史故事、诗文小说等,并且它们的语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大多表示相关或相近的几个概念。例如:   
  “扣盘扪烛”与“钟盘烛龠”都源自宋朝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从这则寓言故事,形成了两条语义相关的同源成语:“扣盘扪烛”比喻认识片面,不正确;“钟盘烛龠”比喻由于认识片面而造成的纰缪。
  “鸡犬升天”与“淮南鸡犬”都源自汉朝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好道学仙之人,皆谓之然。”从这则道家编造的神话,形成了两条语义相关的同源成语:“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同他有关系的人也跟着得势;“淮南鸡犬”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
  “瓜田李下”与“瓜李之嫌”都源自汉朝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从这首古乐府诗,形成了两条语义相近的同源成语:“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所;“瓜李之嫌”比喻难以解释明白的嫌疑。
  “祸起萧墙”与“萧墙之祸”都源自《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从这段文字,形成了两条语义相关的同源成语:“祸起萧墙”比喻内部发生了祸乱;“萧墙之祸”比喻发生在内部的祸乱。
  同源成语必然是同出一源的成语,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凡语源相同的成语都是同源成语。像“毛遂自荐”“脱颖而出”都源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从这则历史故事,形成了“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成语。但它们的语义无关:“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显露出来。这两条成语语源虽然相同,但语义无关,不能构成同源成语。
  同源成语必然是同义成语,或语义相关,或语义相近,但是,我们同样也不能反过来说,凡同义成语都是同源成语。像“螳臂当车”“蚍蜉撼树”都比喻不自量力。但它们的语源不同:“螳臂当车”源自《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蚍蜉撼树”源自唐朝韩愈《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两条成语语义虽然相近,但语源不同,自然不能构成同源成语。
  另外,像“光明正大”与“正大光明”、“河清海晏”与“海晏河清”、“瓦解冰消”与“冰消瓦解”、  “不名一钱”与“一钱不名”、“交臂失之”与“失之交臂”、“尔诈我虞”与“尔虞我诈”、“不自量力”与“自不量力”、“李代桃僵”与“僵李代桃”之类,都不过是同一条成语由于内部语序的变化而形成的不同的书写形式,显然不构成同源成语。
  再像“揠苗助长”与“拔苗助长”、“刖足适履”与“削足适履”、“为虎傅翼”与“为虎添翼”、“天崩地坼”与“天崩地裂”、“民穷财匮”与“民穷财尽”、“必恭必敬’与“毕恭毕敬”、“见风使舵”与“看风使舵” “顺风转舵” “随风转舵”之类,也都不过是同一条成语由于个别语素的更换而形成的不同的书写形式,也显然不构成同源成语。
  因此,构成同源成语的条件是:1.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成语;2.必须是语源相同;3.必须是语义相关或者相近。

           二、同源成语的类型

  汉语中存在着一部分同源成语,我们可以先从句法功能上把它划分为两大类型:其一,是句法功能相反的同源成语;其二,是句法功能相当的同源成语。
  句法功能,指的是成语入句后能够充当句子中的何种句子成分。成语的句法功能可分为谓词性与体词性两大类。所谓句法功能相反的同源成语,就是说,同源成语中,一些是具有谓词性功能,另一些是具有体词性功能。所谓句法功能相当的同源成语,就是说,几个同源成语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或者都具有谓词性功能,或者都具有体词性功能。
  (一)句法功能相反的同源成语
  这种类型的同源成语,占的数量较多而又较为典型。为了阐述方便,我们又可以根据同源成语中共有语素的多寡划分为若干小类。
  ①语素全部相同的同源成语
  两个同源成语组成的语素完全相同,只是由于语素的语序不同而造成成语内部语法结构不同构成同源成语。例如:
  砥柱中流——中流砥柱
  老马识途——识途老马
  烟云过眼——过眼云烟
  忠言逆耳——逆耳忠言
  前者都具有谓词性功能,后者都具有体词性功能。下面,以“砥柱中流”与“中流砥柱”的两个实例作些说明:   
  1.祖国砥柱中流,钢铁长城横空。(张爱萍《建军五十年颂》)
  2.到这时候,谁是落井下石的,谁是捏造假证的,谁是出卖朋友的,谁是懂得政策偏要违反政策的,谁才是真的中流砥柱……全看出来了。(韦君宜《洗礼》)
  这两条成语语源相同,都源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不过,“砥柱中流”是“砥柱山屹立于中流”的意思,比喻人或集体独立不挠,起着支柱作用,主谓式结构,谓词性的,在例l中用作谓语;“中流砥柱”是“中流之砥柱”的意思,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定中式结构,体词性的,在例2中用作宾语。二者句法功能不同,语义相关但有差别,不能互相替代,是两条同源成语。
  ②三个语素相同的同源成语
  两个同源成语组成的语素有三个相同,而由于个别语素的更换,或同时由于语序变动而造成成语内部语法结构不同构成同源成语。例如:
  杞人忧天——杞人之忧
  前车可鉴——前车之鉴
  爱屋及乌——屋乌之爱
  笔下生花——生花妙笔
  前者都具有谓词性功能,后者都具有体词性功能。下面,以“杞人忧天”与“杞人之忧”的两个实例作些说明:
  3.咱们这个社会并没聘他当顾问,他却总是杞人忧天!  (欧阳山《三家巷》)
  4.这里的居民当然洞悉这种不合建筑原理的房子,但他们从来不作杞人之忧。(余小源、简庆闽《韩宝泉分房记》)
  这两条成语语源相同,都源自《列子·天瑞》中一则著名的寓言:“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不过,“杞人忧天”比喻忧虑毫无根据的事情,主谓式结构,谓词性的,在例3中用作谓语;“杞人之忧”比喻毫无根据的担忧,定中式结构,体词性的,在例4中用作宾语。二者句法功能不同,语义相关但有差别,不能互相替代,是两条同源成语。
  ③两个语素相同的同源成语
  两个同源成语组成的语素有两个相同,而由于个别语素的更换,或同时由于语序变动而造成成语内部语法结构不同构成同源成语。例如:
  固若金汤——金城汤池   
  江郎才尽——失笔江郎
  病入膏肓——膏肓之疾
  七步成章——七步之才
  前者都具有谓词性功能,后者都具有体词性功能。下面,以“固若金汤”与“金城汤池”的两个实例作些说明:
  5.李忠纯不仅把南庙经营得“固若金汤”,而且为了保家,还在他家照壁东边不远处和庄子后头,各修了一座墩台。(刘波泳《秦川儿女》)  
  6.有你这样的好弟兄,好帮手,仙霞就是金城汤池,满洲人插上翅膀也过不来!(华而实《汉衣冠》)
  这两条成语语源相同,都源自《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不过,“固若金汤”形容防御得无比坚固,述补式结构,谓词性的,在例5中作补语;“金城汤池”比喻坚固的、防守严密的城市或工事,定中型联合式结构,体词性的,在例6中用作宾语。二者句法功能不同,语义相关但有差别,不能互相替代,是两条同源成语。
  上述是句法功能相反的同源成语中三种主要类别。其他也有个别只有一个语素相同,甚至语素全部不同的句法功能相反的同源成语。例如:
  鲍子知我——管鲍之交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河东狮吼——季常之癖
  前者都具有谓词性功能,后者都具有体词性功能。它们各自的语源相同,语义相关,构成同源成语。不再赘述。
  (二)句法功能相当的同源成语
  这种类型的同源成语,数量较少。为了阐述方便,我们又可以根据同源成语的句法功能划分为两个小类。
  ①都具有谓词性功能的同源成语
  同源成语的句法功能相同,都是谓词性的。例如:
  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唇亡齿寒——唇齿相依
  势成骑虎——骑虎难下
  鹤长凫短——断鹤续凫
  由于这些同源成语组成语素有所不同,因而语义相近但有差别,用法也不尽相同,应当看作是两条不同的成语。在此,以“熙熙攘攘”与“熙来攘往”为例,作些分析。先看两个例句:
  7.吃过早饭不久,在大马河川道通往县城的简易公路上,已经开始出现了熙熙攘攘去赶集的庄稼人。(路遥《人生》)
  8.只见这弄堂里面,熙来攘往,毂击肩摩;那出进的轿子,更觉络绎不绝。(《官场现形记》)
  这两条成语语源相同,都源自《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且,句法功能相同,都是谓词性的,但由于内部组成语素有所不同,意义相近但有差别。“熙熙攘攘”形容非常热闹拥挤,而“熙来攘往”除了形容热闹拥挤外,还有一层人来人往的意思。因此,例8的“熙来攘往”换作“熙熙攘攘”也说得通,但例7的“熙熙攘攘”却不能换作“熙来攘往”,可见它们是两条不同的成语。它们由于语源相同,语义相近,而构成同源成语。
  ②都具有体词性功能的同源成语
  同源成语的句法功能相同,都是体词性的。例如:
  风烛残年——风中之烛   
  瓜田李下——瓜李之嫌
  由于这些同源成语组成语素有所不同,因而语义相近但有差别,用法也不尽相同,应当看作是两条不同的成语。在此,以“风烛残年”与“风中之烛”为例,作些分析。先看两个例句:
  9.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大雪天气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冯骥才《老夫老妻》)
  10.老拙夫妇年近七旬,如风中之烛,早暮难保。(《醒世恒言》)
  这两条成语语源相同,都源自古乐府《怨诗行》:“百年未几时,奄若风吹烛。”而且,句 法功能相同,都是体词性的,但由于内部组成语素有所不同,意义相近但有差别。“风烛残年”比喻接近死亡的晚年,而“风中之烛”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或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因此,例9“风烛残年”与例10“风中之烛”不可互相替代,可见它们是两条不同的成语。它们由于语源相同,语义相近,而构成同源成语。
  看来,无论哪种类型的同源成语,绝大多数都是有共有的语素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既然同源成语出自同一语源,而语义又相关或相近,那就往往要保留着共有的语素,相关或相近的语义就由这些共有的语素联系起来的。例如:
   “鹤长凫短”与“断鹤续凫”都源自《庄子·骈拇》:“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岐;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鹤长凫短”比喻顺其自然本性,各得其宜;“断鹤续凫”比喻强做违反自然本性的事情。这两条同源成语都蕴含着“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这一共同的前提意义,所以,两条成语都保留了“鹤”“凫”这两个语素,使“自然本性”这一语义有了落脚点,也进而把这两条同源成语的意义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驾轻就熟”与“轻车熟路”都源自唐朝韩愈《送石处士序》:“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驾轻就熟”比喻对事情熟悉,办起来容易;“轻车熟路”除了比喻对事情熟悉、容易办外,还比喻办事中容易而又熟悉的门径。这两条同源成语都蕴含着“(办事)轻松、熟悉”这一共同意义。所以,两条成语都保留了“轻” “熟”这两个语素,使“对事情熟悉、容易办”这一语义有了落脚点,也进而把这两条同源成语的意义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三、若干准“同源成语”

  和同源成语相似的,是准“同源成语”。所谓准“同源成语”指的是这样一些成语:原有的一条成语在语言实践中,由于交际的需要,仅改易其中一两个语素,脱化出另一条新成语,而且这两条新老成语同时并存,句法功能相同,语义上也有某种联系,或者相近,或者相反。从成语发展的表层来看,老成语似乎就是新成语的“语源”。其实,老成语只是新成语产生之“流”,追本穷“源”,新老成语是出于共同的语源的。因此,从成语发展的深层来看,它们仍然是“同源成语”,不过与上文阐述的同源成语有所不同,所以我们称之为准“同源成语”。
  准“同源成语”可以依据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近义的准“同源成语”与反义的准“同源成语”两类。
  (一)近义的准“同源成语”
  这种类型的准“同源成语”的语义是相近的。例如:
  “既往不咎”指对过去做错的事情不再责备。源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之后,人们改“咎”为“究”,成为一条新成语“既往不究”,指对过去做错的事情不再追究。二者意义相近但略有区别,是两条准“同源成语”。
  “前仆后继”指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跟着上,形容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如晚清秋瑾《吊吴烈士樾》:“前仆后继人应在”。毛泽东同志改“仆”为“赴”,成为一条新成语“前赴后继”,指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紧跟着,形容冲锋陷阵,奋勇向前。二者意义相近但略有区别,是两条准“同源成语”。
  近义的准“同源成语”中,还有个别同音成语和同形成语。同音成语指语音相同的成语,同形成语指字面相同的成语。这是成语发展过程中较为特殊的现象。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有些成语会演变出另一个新成语来,而新老成语往往存在着读音上或字面上的联系。
  准“同源成语”中的同音成语,如:
  “察言观色”指观察言语脸色以揣摩对方的心意。源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之后,人们改“言(yán)”为“颜(yán)”,指观察脸上的表情以揣摩对方的心意,成为一条新成语。但“察言观色”中的“言”指“言语”,“察颜观色”中的“颜”指“脸色”。这两条成语读音完全相同,语义也相近,但有差别,是准“同源成语”。
  “势不两立”指情势使双方不能并存。源自《战国策·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之后,人们改“势(shì)”为“誓(shì)”,指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成为一条新成语。但“势不两立”中的“势”指“情势”,“誓不两立”中的“誓”指“发誓”。这两条成语读音完全相同,语义也相近,但有差别,是准“同源成语”。
  准“同源成语”中的同形成语,如:
  “心广体胖(pán)”,指人心胸开阔,体态安泰舒适。源自《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之后,人们读“胖(pán)”为“胖(pàng)”,指人心情舒展,身体就会发胖,成为一条新成语。但“心广体胖(pán)”的“胖(pán)”指“安泰舒适”,“心广体胖(pàng)”的“胖(pàng)”指“肥胖”。这两条成语字面形式完全相同,语义也相近,但有差别,是准“同源成语”。
  “臭(xiù)味相投”比喻人的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合得来。源自《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之后,人们读“臭(xiù)”为“臭(chòu)”,专比喻人的坏思想、坏作风相同,彼此投合,成为一条新成语。但“臭(xiù)味相投”的“臭(xiù)”指“气味”,“臭(chòu)味相投”的“臭(chòu)指“(气味)难闻”。这两条成语字面形式完全相同,语义也相近,但附加的感情色彩迥然不同,是准“同源成语”。
  (二)反义的准“同源成语”
  这种类型的准“同源成语”的语义是相反的。
  有的是将老成语中的个别语素改为其反义语素而构成的,如:
  “自以为是”指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源自《孟子·尽心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之后,人们改“是”为“非”,产生一条新成语“自以为非”,指经常想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二者语义相对,是两条准“同源成语”。
  “薰莸异器”比喻善人与恶人不能共处。源自《孔子家语·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之后,人们改“异”为“同”,产生一条新成语“薰莸同器”,比喻善人与恶人一起共处。二者语义相对,是两条准“同源成语”。
  有的是将老成语中两个语义相对的语素易位而构成的,如:
  “事半功倍”指做事费力小而收效大。源自《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之后,人们将原成语中的两个语义相对的语素的位置对换了一下,产生一条新成语“事倍功半”,指做事费力大而收效小。二者语义相对,是两条准“同源成语”。
  “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如《红楼梦》:“没有什么,左不过他们小题大做罢了。”之后,人们将原成语中的两个语义相反的语素的位置对换了一下,产生一条新成语“大题小做”,比喻把重大问题当作小事去处理。二者语义相对,是两条准“同源成语”。
  从形式上来看,准“同源成语”不少是由一个老成语,保留其结构样式,更易其中个别语素而形成的。那末,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由一个老成语,采用上述方式产生了新成语,一定就构成准“同源成语”了呢?不能。准“同源成语”还必须在意义上相关涉,或者相近,或者相反,这才在语源上,体现出它们内在的深层的联系。因而,我们不能随意地只依据两条或两条以上成语的表面形式来判定准“同源成语”,从而任意扩大准“同源成语”的范围。像“不胜其任”与“不胜其烦”,前者指没有能力担当重任;后者指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二者语义相差甚远,不构成准“同源成语”。再像“以水济水”“以水救水”与“以水投水”之间也不构成准“同源成语”,因为它们在意义上“风马牛不及”:“以水济水”比喻随声附和,无济于事;“以水救水”比喻不仅不加制止,反而助长其势;“以水投水”比喻事物相似,难以辨别。
  通过前文对同源成语与准“同源成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差别在于:
  第一,它们跟语源的关系在形式上有本质的区别。如果用图来表示,同源成语跟语源的关系是“辐射式”的(当然,几个同源成语的定型形式也往往有时间上的先后,但它们各自跟语源的关系,仍然是“辐射式”的),即:

  熙熙攘攘←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熙来攘往

  黔驴技穷← 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驴之技

  而准“同源成语”跟语源的关系是“链条式”的,即:

  《论语·八佾》→既往不咎→既往不究

  《战国策·楚策一》→势不两立→誓不两立

  第二,它们在语义上的联系不尽相同。同源成语之间大都是意义相关(按:意义相关特指句法功能不同的同源成语)或者相近,而准“同源成语”之间除了意义相近的以外,还有意义是相反的。   

           四、研究同源成语的作用

  我们对同源成语以及准“同源成语”的研究,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从语源角度看,有助于对成语语源的深入探求,从而能了解到成语语源方面的内部脉络。
  如“笔下生花”与“生花妙笔”是一对同源成语,都源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二者意义相关但有区别:  “笔下生花”形容文才特异,作品华丽;“生花妙笔”则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再如“两厢情愿”与“一厢情愿”是一对准“同源成语”,后者是由前者演变来的,二者意义相对:“两厢情愿”指两方面都愿意;“一厢情愿”指只管自己愿意,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诚然,同源成语以及准“同源成语”都是为适应语言交际的需要,而从同一语源——或“辐射式”、或“链条式——产生的,形成各自的系统。譬如下列例句中,例11“生花妙笔”不能换作它的同源成语“笔下生花”;例12“一厢情愿”不能换作它的准“同源成语” “两厢情愿”,这是不容置疑的:
  11.红旗啊,红旗! \要画出你的英姿!\我该用——\怎样的生花妙笔? (张天民《红旗颂》)
  12.眼前站着的这个人,不光不是自己的丈夫,连对象也算不上,仅仅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目标”。(浩然《山水情》)
  因而,弄清了同源成语以及准“同源成语”,对辞典编纂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凡同源成语的各条目,都应标明“参见”字样,说明它们是同源成语。如“抛砖引玉”的释文中要标明“参见‘引玉之砖’”,反之,“引玉之砖”的释文中要标明“参见‘抛砖引玉’”。凡准“同源成语”的条目,在由老成语脱化出来的那个新成语的释文中,应标明“参见”字样,说明它们是准“同源成语”,后者是由前者演化来的。如“前赴后继”的释文中要标明“参见‘前仆后继’”。这对成语溯源问题的解决,是不无意义的,而且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从结构功能角度看,有助于对成语的内部结构形式和它的意义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从而能准确地把握成语的“语性”。
  如“前车可鉴”与“前车之鉴”都源自《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但“前车可鉴”是主谓式结构,谓词性的,比喻前人的失败,后人可以当作教训;而“前车之鉴”是定中式结构,体词性的,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的教训。这两个同源成语各自结构形式不同,因而句法功能不同,意义也有了差别。再如“烟云过眼”与“过眼云烟”都源自宋朝苏轼《宝绘堂记》:“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复念也。”这两条同源成语组成语素完全相同,但因语序改变了,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烟云过眼”是主谓式结构,谓词性的,比喻事物很快消失,不留痕迹;而“过眼云烟”是定中式结构,体词性的,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因而下面例13中,充当宾语的“过眼云烟”不能换成“烟云过眼”,也是不言而喻的:
  13.那时候的王辉凡,一天经手下面送来成百待批的名单,哪里记得有这么一个负屈含冤的老郎?即便别人当时介绍过,也早成了过眼云烟了。(韦君宜《洗礼》)
  第三,从语义角度看,有助于对成语语义的深入理解,从而能更准确地使用成语。
  如“势成骑虎”与“骑虎难下”是一对同源成语,都源自古代谚语,语载《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按:唐人避讳,将谚语中的“虎”改为“兽”。)它们二者语义相近,但有差别:“势成骑虎”形容形势发展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骑虎难下”则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但为情势所迫,不可能停止下来。因而有必要进行一番辨析,以免误用。再如前文所述的“察言观色”与“察颜观色”这一对准“同源成语”,二者的意义不尽相同,适用范围也有宽窄之分。因此,下面的例句中,例14“骑虎难下”不能换作它的同源成语“势成骑虎”;例15“察颜观色”不能换作它的准“同源成语” “察言观色”,看来无庸赘述:
  14.曹魁大话在先,骑虎难下,事实也更证明了刘二虎南侵的野心,商谈既然不成,正好以此为借口,利用社会舆论和各方面的力量,抵抗刘二虎,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实际权益。(郭明伦、张重天《冀鲁春秋》)
  15.田大妈一面听,一面用察颜观色的目光迎着儿子,等到了跟前,带着责备的口气说……(浩然《男大当婚》)
  所以,几个同源成语或准“同源成语”,都是语义独立的成语,有的语义相关,有的语义相近,有的语义相反。因而在辞典编纂中,应该各自成为独立的一个成语条目,尤其对语义相关或相近的那一些,在释义时,特别要注意体现出它们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这样,让人们留意同源成语、准“同源成语”的不同含义,对提高人们运用成语的能力不无裨益,对成语教学与学习也有现实意义。像目前通行的几部成语词典大多只收“察言观色”,不收它的准“同源成语”  “察颜观色”,似乎是缺乏发展观点的,是不甚全面的。还有的辞书虽然列有“骑虎难下”与“势成骑虎”两个条目,但对“势成骑虎”的解释却只有“见‘骑虎难下’”五个字,也是不够科学,不够准确的。
  以上只是笔者对同源成语以及准“同源成语”一些粗浅认识,是否恰当,还得求教于大方之家。

  笔者说明:拙文原载于《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同年又全文载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第6期。这次发表,行文及编排都有些微改动,如在“同源成语类型(一)①”中,例举的“大名鼎鼎——鼎鼎大名”一组被“忠言逆耳——逆耳忠言”一组所替换,因为此例不准确,“鼎鼎大名”具有体词性与谓词性双重句法功能。
                            2005-05-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6 13:49 , Processed in 0.1156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