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78|回复: 0

《诗》训零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18 16: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出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405
【原刊页号】036-039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吕朋林
【复印期号】199501
【标    题】《诗》训零补


【正    文】
   
      古人有云“诗无达诂”,此言虽过,变道出其事之难。自汉迄今,为《诗》作训者众矣。有诸说并存,“
未知孰是”者[①];有各执一端,“递相非笑”者[②];有新训迭兴,犹无确解者。今不揣浅陋,作零补
数条,或助、正旧说,或增以新见;至若“新见”与旧说偶同者,乃鄙人孤陋寡闻、翻检未周所致,幸勿以为
抄窃者也。
        1.星:晴
    《yōng@①风·定之方中》“命彼官人,星言夙驾”。
    郑玄笺:“星,雨止星见。”陆德明音义:“星言,韩诗云‘星,精也’。”[③]朱熹集传:“星,见
星也。”均不得要领。近、邻人亦无令人信服之解。例如,《诗经译注》即承用郑笺,云:“雨止星现叫‘星
’,又作‘腥’。”[④]
    其实,“星”古通“精”。《文选·王文宪序》“德精降祉”,显系“德星降祉”之异文,意即“德星降
福”。(德星,古文习见,下文亦即其例)而“精”又通“晴”。《史记·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景星
者,德星也。”《汉书·天文志》作:“天qíng@②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qíng@②”是
“晴”的异体,《一切经音义》卷九有记载:“‘晴’,古文‘qíng@③”、‘qíng@②’二形,同
。”
    “星”、“精”、“晴”先秦并属耕部,声符亦相通(精一晴,qíng@②一星);仅声母微异;“精
”,精母,“晴”,从母,“星”,心母,发音部位全同,即旧所谓“旁纽双声”[⑤]。三字音极近,故而
通假。
    如此,“星言夙驾”当读作“晴方夙驾”,意即“天晴了,早点赶车上路吧。”
    至于“腥”,古汉语中意为“腥味”或“豆肉”,并无“晴”义。
    附记:黄焯汇校本《经典释文·毛诗意义》作“星言,韩诗云‘星,晴也’。”
        2.匪:斐
    《卫风·淇奥》“有匪君子”。
    音义:“‘匪’本作‘斐’,同芳尾反。”是达诂,且已被多数解《诗》者接受。兹补证数端:
    从原诗句、章、篇意上看,是叙述君子的美容和华装,最后又说不能忘记他,充满了嘉悦之情。显然,“
匪”不能解作如字或“非”,只能是“斐”,即“有文彩的样子”、“文雅的样子”。
    《礼记·大学》引这句诗时,正作“有斐君子”,是有力的证据。此外,先秦“匪”通“斐”并不罕见。
《周礼·考工记·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且其匪色必似鸣矣;爪不深,目不出,……其匪色必似不
鸣矣。”“匪色”即“斐色”,说的是以禽兽皮骨等制成的乐器的纹彩。
    “匪”、“斐”先秦并微部上声,“匪”帮母,“斐”滂母,发音部位同,又皆从“非”得声,故可通假

        3.纪:札、堂:棠
    《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毛传:“纪,基也。堂,毕道平如棠也。”郑笺:“云毕也、堂也,亦高大山之所宜有也。毕,终南山之
道名,边如堂之墙然。”音义:“(纪)亦作屺。”集传“纪,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宽平处也”。均属强解

    王引之《经义述闻》曰:“纪读为杞,堂读为棠。”实达诂。然同时人仍有攻之者。今补证王说数端。
    从全篇的内容上看,首章“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二章“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一、三句全同,末句又都是赞美君子衣着的。那么,第二句也应是同类内容;首章回
答的是山里有何树种,这是很自然的,第二章理应也是这样。
    我们再看《诗经》的其它诗篇。《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南山有栲,北山有n
iǔ@④。乐只君子,……南山有枸,北山有@⑤。乐只君子……”《秦风·晨风》:“山有苞柢,隰有六驳
。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隰有树xuì@⑥。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
何,忘我实多。”《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山有栲,隰有榆。子有廷内……山有
漆,隰有栗。子有酒食……”都是章与章之间仅更动了几个字,都是说山里有什么植物,并以此为兴,说到人
。有些树名还在《诗经》里多次出现,说明是常见树种。例如“杞”,即使本篇不计,还在《郑风·将仲子》
、《小雅·南山有台》、《小雅·北山》中出现。
    而毛、郑诸人所释,问“终南山里有什么?”回答却是“有的山像地基,有的山像殿堂”或“有像地基的
山,有像殿堂的山”,不仅不合情理,而且就是答非所问。翻遍《诗经》,也没有说山里有什么样的山的。
    从释义上看,毛郑诸说迂曲牵强,属增字解经,已非原意。毛云“毕道平如堂也”,道与堂,仅“平”一
点相似;道长而堂高,二者不类,难成比拟。因此郑发觉不妥,又曲为之说“边如堂之墙然”,道的边像堂的
墙,各增中心语,十分迂曲。古人决不会在回答“山里有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时,作如此迂回复杂的思维联
想。再者,“堂”是从内部看,高、宽、地面平;山是从外面看,不会有人眼中形成“堂”的形像,除非三山
夹峙,石壁陡直,山脚下有一平地,这太偶然了!至于毛传的“基”,更不成比类,所以郑、陆、朱都舍弃不
用。陆释为“屺”,即秃山,而周代的终南山植被茂密,根本没什么秃山,诗作者也不会去描写秃山。朱直训
“纪”为“山之廉角”(边角),“堂”为“山之宽平处”,是个人臆解,因为于文献无征,仅此一处;且“
廉”是堂的侧边,与山无涉。至于郑舍“纪”、陆舍“堂”不解,都说明他们自己也没把握,所释“堂”、“
纪”的可靠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要之,毛郑等人之训,未能正确指出字之通假。“纪”、“杞”先秦同为之部上声,仅声纽微异,“纪”
见母,“杞”溪母。“堂”、“棠”自古迄今同音(先秦同属阳部平声定母),故“纪”与“杞”、“堂”与
“棠”可通假,文献中的例子还有:“棠棠忠惠”(东汉《鲁竣碑》)、“棠棠容貌”(《严xīn@⑦碑》
),说明直到东汉时,“棠”仍可借为“堂”。
    白居易《白氏六帖》之五引《秦风·终南》时正作“有杞有棠”。
    4.望
    《陈风·宛丘》:“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郑笺:“其威仪无可观望而则效。”集传:“望,人所瞻望也。”闻一多《诗经通义》:“望有仰望托持
之义。”大同小异。
    这种解释,出于他们对本篇主旨的理解,即他们都相信“小序”的解释“刺幽公也。荒淫昏乱,荡无度焉
”。“小序”及其信从者抓住了篇中唯一的一个“汤(荡)”字(“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而认为是荒
淫,放荡。然而通观全篇,除了回忆野舞时的场面、情景外,并没有讽刺的意味;色调是明快的,情绪是欢愉
的。当代研究者指出这是陈国在祭祀日跳“集体舞”的古老习俗。“汤”是欢欣快慰的意思,今天还用“心波
荡漾”、“心中……飘荡”等形容欢乐。至于“望”,实在就是“怨望”,即责怪、不满意。“洵有情兮,而
无望兮”就是“实在有感情啊,而且没有什意见哪”。
    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对应严整。“洵”对“而”,两个虚词相对;“有”对“无”、“情”对“望”;“
有情”是动+名宾结构,表示存在,“无望”也应是动+名宾结构,表示存在的否定。那么,以同为心理感情
的名词“怨”来对应“情”,就再恰当不过了。今天青年男女搞对象,还常说“没什么意见”。
    “望”有“怨”一义,在古书中屡见不鲜。《国语·越语下》:“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这殛
。”韦昭注:“怨望于上而天又夺之食。”《史记·袁盎晁错传》:“绛侯望袁盎。”张守节正义:“望,怨
也。”《汉书·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颜师古注:“望,怨望也。”《金史·太祖纪》:“我小
国也,事大国不敢废礼。大国德泽不施,而逋逃是主,以此字小,能无望乎?”其中“无望”连用,与《诗》
本篇全同。虽见于后世,然必有前承。
    5.丽(lì@⑧):罹
    《小雅·鱼丽》“鱼丽于liǔ@⑨”。
    毛传、集传并作“丽,历也”。
    其实不是鱼“经过”(“历”)liǔ@⑨,既然是鱼笼(“liǔ@⑨”),鱼怎么会一走一过,安然
走脱呢?应该是“鱼罹(陷入)于liǔ@⑨”。
    “丽(lì@⑧)”、“离(lí@⑩)”、“罹”同音,先秦并属歌部平声来纽(王力“丽”属支部,
此从罗常培、周祖谟),文献中通假的例子很多。《诗·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后,
逢此百罹”,“离”通“罹”,颜师古《汉书》注引作“雉罹于fú@⑾”。“雉离于罗”和“鱼丽于liǔ
@⑨”句式全同,且雉、鱼同类、罗、liǔ@⑨同类,既然“离”为“罹”,“丽”也应当为“罹”。《易
·系辞下》:“和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毛亨:“离,丽也。”其实“离”、“丽”并当通
作“罹”,即“落网者”,亦即“猎获物”。《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离,丽也”,以“丽”
训“离”,声训,说明二者语音上的密切关系。《书·洪范》“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史记·
宋微子世家》引作“不离于咎”。《史记·管蔡世家》:“梦者戒其子曰:“我亡,尔闻公孙疆为政,必去曹
。无离曹祸。”司马贞索隐:“‘离’,即‘罹’。”《尹宙碑》“遭离寝疾”,“遭离”、“寝疾”同为动
宾结构,“离”与“疾”对,当通为“罹”,是名词用法,离为“难”、“病”;《诗·免爰》“逢此百罹”
,“逢罹”与“遭罹”同。《战国策·燕策》“高渐离”,《论衡·书虚》作“高渐丽”。
    6.遐:胡
    《小雅·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郑笺:“遐,远也。”不确。因为既然心里爱了,就不可能“长久不说了”。集传:“与‘何’同。”后
世如《纪传释词》、今注如《诗经译注》亦遵此说[⑥],于文意通畅,但没有说到根本上。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的前面有“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而后面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联系起
来看,释“遐”为“胡”(怎么,为什么)是非常顺畅的。作者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先说:“已经见到了‘君
子’,怎么能不乐呢?可心里爱着他,怎么又不(对他)说啦?”然后回答:“我心里有他,什么时候忘过他
!”是说爱要放在心里,用不着口头表白。
    “胡”、“遐”先秦并鱼部平声匣母,文献中不无通假之例。《仪礼·士冠礼》:“(宾)祝曰:‘敬尔
威仪……眉寿万年,永受胡福。’”毛享:“胡犹遐也,远也。”
    至于“何”,先秦属歌部,与“胡”、“遐”语音上相差较大,不能通假。
    注:
    ①②《颜氏家训·音辞》语。
    ③用《十三经注蔬》中所引,与黄焯汇校本《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略有不同。
    ④⑥祝敏彻等《诗经译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第106,552页。
    ⑤字的先秦音韵地位,依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个别的,依罗常培、
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册(科学出版社,1958年)所订。(作者工作单位:东北师大
古籍所)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庸加阝
    @②原字日加星
    @③原字夕加生
    @④原字木加丑
    @⑤原字木加臾
    @⑥原字木加遂
    @⑦原字讠加斤
    @⑧原字丽下加鹿
    @⑨原字四下加留
    @⑩原字离加隹
    @⑾原字四下加孚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8 07:53 , Processed in 0.1289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