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3|回复: 0

当代小说重新关注现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 20: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熙涵
来源:文汇报
2006-01-19
  

以“弱势群体”艰难生活为基本素材 当代小说重新关注现实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读者广泛地抱怨作家,说他们钻在一己的小悲小怨里,漠视社会现实,笔下的小说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愈走愈远。可转眼间,情形已经大变。王晓明在最新一期《上海文学》上撰文指出,最近有不少作家“对现实伸出了尖锐的笔”。他说,“在最近一年半的文学杂志上,差不多有一半小说,都是将‘弱势群体’的艰难生活作为基本素材。”

触及矛盾和不幸

     韩少功的近作《报告政府》、荆歌的《谋杀》、麦家的《一生世》以及2005年《十月》(1-4期中短篇卷)所刊登的30余篇中篇小说,都将目光投向现实。日前,这一文学现象已经引起了批评界的注意,《上海文学》“学灯”栏目还专门辟出相当版面,以“当小说重新关注现实”为题刊发笔谈,王晓明、徐志伟、张硕果、张屏瑾、汤惟杰等分别撰写文章,对这些并不以社会批判为归旨的小说所触及的现实中最令人感觉沉重的矛盾和不幸等问题展开评论。而《报告政府》的作者韩少功更是坦言:“我们的写作要尽量打破模式化都市生活的围城,把盲区中隐藏着的东西解放出来,看一看那里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存在。”
理情借鉴国外东西

      记者近日又获悉,《秦腔》和《藏獒》刚刚获得《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专家最佳小说奖和读者最佳小说奖。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在颁奖时说:“在经过现代主义小说的探索之后,许多作家开始发现现实生活、中国式叙事所蕴藏的魅力,逐步向现实精神回归。”创作足迹一直很扎实的毕飞宇,则被学者们认为是“告别青春期的蜕变”。他的新作《平原》以质朴的叙事话语,精妙地叙写了乡村青年的冲动、焦灼和迷惘,凸现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法协调的尴尬。对作家们近来纷纷关注现实这一现象,陈建功说,中国作家的目光已从海外反观国内,对借鉴国外的东西变得更加理性,不再一味简单地模仿和生吞活剥。经过反思和超越,他们逐渐认同现实资源、生活资源和民间资源的可贵。

文学杂志触角敏锐

      对一个新生的文学现象,文学杂志的触角一向是尤其敏锐的。除了《上海文学》外,《小说选刊》杂志社也于日前在京宣布,该杂志将于明年1月全面改版。据称,新改版的《小说选刊》编辑理念定为“贴着地面行走,与时下生活同步”,因此那些关注现实、具备人文情怀的小说作品将成为杂志的新宠。据该刊主编杜卫东先生介绍,在当下文学期刊惨烈竞争的今天,一家期刊能否生存,其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争取到优秀的作品与忠实的读者。由此可见,今年对关注现实生活的名家名作的争夺将尤为激烈。

刻画“底层”并非易事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说:“小说可以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确实在企图再现人生。”又说,小说家如果没有对现实的感觉,就不会写出一部好小说。当小说重新关注现实的现象出现的同时,评论家们也提出,将街边捡破烂的老头请进小说当主人公,并不等于便能真切地画出他的面容;就是有心替穷人鸣不平,也有可能嘶声哑嗓,鸣不成调。文学目前要想重新直面社会,踏出一条深切刻画“底层”的路,绝不是容易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7 13:20 , Processed in 0.0745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