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72|回复: 2

周有光先生和《百岁新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2 16: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文喜
来源:www.china-language.gov.c  2006-2-17


  古往今来,学术界、文艺界乃至社会各界,都有一些被称为大师的人。人们崇敬大师,但往往并不清楚大师“大”在何处。我从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身上感受到一些非常独特的东西。

  前些时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他的《百岁新稿》。日前,他将此书封寄于我,并在书的扉页上题写道:“文喜先生指正。”我现在工作在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周有光先生自20年前开始就担任这所大学的顾问。去年春节时,我代表学校领导去给他拜年,恰逢《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当即将此书赠我一本,当时在书上题写的就是“文喜先生指正。”一年之内,他两次赠书于我,而且两次要我“指正”,我真的是受宠若惊。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都是地地道道的无名小辈。他却如此对待,其谦逊之胸怀可见一斑。

  周有光先生已经100岁了,在不知情的人看来,他肯定已是老态龙钟、朽气十足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他除了稍微有些耳聋之外,其它方面都“平安无事”,而且思维清晰,充满活力。何以如此?不妨讲两个我所知道的小故事。一是:周有光先生刚从上海调来北京时,住在沙滩原北京大学内民国初年为德国专家建造的一所小洋房里。说是小洋房,但分配给他的房间其实很狭小,而且年久失修,透风漏雨。就此,他专作《新陋室铭》予以写实:“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二是: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周有光的想法则与此不同。他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于是,他把81岁视为1岁,从头开始计算年龄。在他92岁的时候,有位小朋友给他送贺年卡,上面写的是:“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见了这张贺年卡,他高兴得三天没睡着觉。

  以上这些,已让我十分惊奇了,但让我惊奇的还远不止这些。譬如,他依然在坚持学习。他说:“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他甚至把孔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改成了“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于是,退休以后,他阅读了大量专业以内和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他不仅自己坚持学习,而且尽一切可能教育别人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前一时期,为大兴学习之风,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在历届学员中开展了“学习之星”评选活动,并编写、出版了《“学习之星”风采录》一书。就此,他专门致信学校说:“这是知识化时代的号角”,“祝逻大朝着‘大兴学习之风,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步步前进!”

  周有光先生不仅在坚持学习,而且在坚持写作。他的写作,已不再是纯然的专业论文,而是兼及文学,写出了大量的散文和随笔。他说:“‘21世纪人’的座右铭是: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历史进退,匹夫有责。”他确立了这一座右铭,也在践行这一座右铭。所以,他时时刻刻都在思考,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世界。他要把自己的“关注”展现出来,他要通过自己的“关注”就人类文明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妨举出两个小例子。一是:2003年高考时,有位考生写文言文章,被评为第一。于是,有些人便开始提倡青年写文言。就此,他撰写了《提倡文言是时代错误》一文。他说:“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写现代文,开创现代文化”,“文言的用处只是了解古书,不适合用于现代生活”,“认为文言比白话优美,那是心理错觉,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二是:针对对被尊敬的女性,不称女士,而称先生的现象,例如,称宋庆龄为先生,他撰写了《女士不宜称先生》一文。他说:“这股风极其不妥,理由如下:一、混淆性别。不知底细的人,可能认为宋庆龄先生是男人。二、重男轻女。称先生是尊敬,称女士是不尊敬。这明明表示了重男轻女的下意识。想要尊敬,反而不尊敬了。三、用词混乱。‘先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六个义项,没有一项表示女性。建议:慎重使用语词,不再称女士为先生。”

  周有光先生赠给我的《百岁新稿》,我认认真真地拜读了。它就是这样一部体现这位“世纪老人”的时事关怀和人文拷问的书。刚才所举《提倡文言是时代错误》和《女士不宜称先生》就收录在此书中。这两篇都是超短文,我在此作了几乎是全文的引述,还有一些长篇一点儿的文字我无法进行引述,但仅看一下文章标题,诸如《走进世界》、《漫说太平洋》、《刺客列传和现代恐怖》、《回顾资本主义时期》、《后资本主义的曙光》、《苏联历史札记》、《美国社会的发展背景》、《西天佛国的新面貌》、《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穿梭机》、《世界各国语文的新发展》、《中国文化与国际现代文化的接轨》,就可看出这位“世纪老人”在思考什么、发现了什么、倡导什么。书的出版者在封底上介绍说:“本书是他近十年来的所思所感,有对人类文化发展线索的简单概括,有对前苏联从崛起到最终解体的脉络分析,有关于东西方文明特征及其融合和冲突……。”我想,此书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原文刊于《北京日报》副刊  2006年2月14日,《百岁新稿》周有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
发表于 2006-6-15 15: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文字是工具这是没有错的!

只是这工具有些特殊,具有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与国家、民族是挂上了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12:20 , Processed in 0.2206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