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22|回复: 0

上海方言单音节声调的声学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5 01: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平悦铃
(复旦大学中文系  上海 200433)
来源:http://chinese.fudan.edu.cn/speechlab/thesises/sdd.htm


摘  要

上海方言中有五类单音节声调。本文用实验语音学方法来研究这五类声调的声学特性,主要指它们的基频F0和时长。声调1是降调,F0从298Hz降到133Hz,时长为0.206s;声调2是降升曲折调,F0从246Hz降至228Hz,再升至281Hz,时长为0.398s;声调3也是降升曲折调,F0从167Hz降至141Hz,再升至238Hz,时长0.474s;声调4是短而趋平的调,F0从300Hz升至308Hz,再降至282Hz,时长0.069s;声调5是较短的升调,F0从167Hz升至232Hz,时长0.136s。这五类声调用五度值标调法可表示成:声调1为51;声调2为445;声调3为214;声调4为55;声调5为24。

引  言

以《上海市区方言志》(下文简称为《市志》)为代表的传统方言学研究认为,上海方言的五类声调用五度制标调法表示为:声调1(阴平)53;声调2(阴去)34;声调3(阳去)23;声调4(阴入)55;声调5(阳入)12。声调1来源于中古汉语的阴平;声调2来源于阴上和阴去;声调3来源于阳平、阳上和阳去;声调4来源于阴入;声调5来源于阳入。

笔者先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得出这五类声调的基频F0和时长,作进一步分析后,得出声调格局,然后与传统方言学的研究结果作对比研究。

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为:声调1 疤沙丫遮瓜;声调2 坝晒哑炸挂;声调3 爬茶画马瓦;声调7 北厾(扔)握竹角;声调8 薄读学熟搁。

本文基本采用W. L. Ballard (1980)的实验方法。发音人是笔者本人。每类声调各取五个可以单念成词的例字,所有例字的元音都是[o],每一类的音节前辅音有唇音、各类舌音、喉音、鼻音等。每个例字读三遍,采用的载体句为:“我讲____拨侬听(我讲____给你听)”。

每个采样都用CSL4300B(美国KAY公司)话筒录音,以一个文件形式存入与CSL相连的一个电脑硬盘中,然后作进一步的分析。最高基频和最低基频由电脑上的CSL系统直接给出,其它点的基频、各段时长、总时长可在CSL系统上用标尺在语图的屏显上得出。

对每个例字的三个采样的起始基频、终点基频、各转折点基频和各段时长、总时长都得出其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声调曲线的转折点只能靠人工确定。

2  实验结果

2.1        实验数据表

表中依次给出每类声调的起始基频、其标准偏差;转折点基频、其标准偏差;终点基频、其标准偏差;总时长、其标准偏差;从起始点到转折点的时长占总时长的百分比、其标准偏差。所有数据的样本数均为5。

表1             基频F0单位:赫兹Hz  时长单位:秒s  样本数:5


声调1
声调5
声调6
声调7
声调5

起始F0
298
246
167
300
167

标准偏差
9.95
5.46
4.92
14.65
10.10

转折点F0
  
228
141
308
  

标准偏差
  
8.06
2.79
8.55
  

终点F0
133
281
238
282
232

标准偏差
10.26
15.54
6.36
3.31
5.92

总时长
.206
.398
.474
.069
.136

标准偏差
.054
.028
.027
.003
.013

转折点的%
  
34.6%
45.3%
29.3%
  

标准偏差
  
5.4%
2.4%
1.3%
  


2.2 F0曲线图

据表1,调域范围是133Hz~308Hz,频率跨度是175Hz,画出声调的F0曲线图如下:


图1

  

  声调1是一条高降曲线,几乎覆盖了整个调域,F0从298Hz降到133Hz,。声调2是一条降升曲线,从起始点到转折点的下降段较平坦,从转折点到终点的上升段则较陡峭,F0从246Hz降至228Hz,再升至281Hz。声调3是一条低的降升曲线,同声调2类似,从起始点到转折点的下降段也较平坦,从转折点到终点的上升段也较陡峭,F0从167Hz降至141Hz,再升至238Hz。声调4是一条最高最短的趋平的升降曲线,位于调域的顶部,从起始点到转折点上升段十分平坦,从转折段到终点的下降较平坦,F0从300Hz升至308Hz,再降至282Hz。声调5是一条较低较短的升曲线,F0从167Hz升至232Hz。

2.3 时长分析

传统方言学对舒声、入声声调具有不同的时长特性早有认识,认为舒声长而入声短促,所以用五度制标调法标记入声调值时要加下划线,以示短促。如上海方言的声调4和声调5。但通过实验已可看出,不仅舒声韵音节、入声韵音节间的时长不同,而且不同的舒声韵音节、不同的入声韵音节的时长也不同。

为了对上海方言的五个单音节声调的时长作出更好的描写与分析,笔者采用廖荣蓉(1988)对苏州话的声调时长的相对时长计算法。相对时长的换算法一般取一项绝对时长值作为参考值,以它为100%,以其它各项绝对时长值和它相比的百分数作为它们的相对时长值。表2中把声调1的平均时长作为100%,把其它声调的平均时长和它相比而得的百分比值作为平均相对时长值。

表2 

声调1
声调2
声调3
声调4
声调5

  100
  193
  230
  33
  66


根据表2可以把五类声调时长的次序排列成:声调3(阳去)>声调2(阴去)>声调1(阴平)>声调5(阳入)>声调4(阴入)。总的来说,舒声调的时长比促声调长。3个舒声调中,曲折调的声调2和声调3比降调声调1几乎长一倍或一倍多,声调1最短,声调3最长。2个促声调间,阳调类的声调5比阴调类的声调4长一倍,分别是声调1的2/3和1/3。

3 讨  论

3.1 声调格局

声调格局就是声调的规格和布局,规格指的是声调的高低升降等,布局是调型曲线在调域空间中的分布关系。声调格局有利于在同一方言的不同发音人之间,以及同一发音人在不同状态下的发音之间进行客观的比较;也可以使不同方言的实验情况和不同作者的实验结果在对比分析中有最大限度的可比性。(石峰1990, 1992, 1993)

采用以下公式将基频F0值换算成T值:


其中,a为调域上限频率,b为调域下限频率,x为测量点频率。这里的调域上限a为308Hz,调域下限b为133Hz。得出T值数据表:

表3


声调1
声调2
声调3
声调4
声调5

起始点
4.80
3.66
1.36
4.84
1.36

转折点
  
3.21
0.35
5
  

终点
0
4.45
3.46
4.47
3.31


据表3可作出上海方言单音节声调格局图:




图2

3.2 与传统方言学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T值折成相应的五度值可用这个公式:五度值=T值÷5×4+1

声调1的T值从4.80降至0,折成五度制记调法可记作51。《市志》中的说明是:阴平的实际调值是53或52。据实验,调尾可以记得更低一点。

声调2在格局图的上半部。前半段T值从3.66降至3.21,差值0.45,折成五度值记成44。后半部T值则从3.21升至4.45,差值为1.24,折成五度值记成45。整个声调记作445。《市志》中的说明是:阴去的实际调值是434或334,可记得更高一点。

声调3前半段T值从1.36降至0.35,差值是1.01,折成五度值可记作21。后半段T值从0.35升至3.46,差值是3.11,折成五度值可记作14。整个声调可考虑记成214。《市志》的说明是:阳去的实际调值是113或223。它认为这个调的起始段是平的,但据实验,起始段是降的。这个声调的终点T值是3.46,在声调5的前半段的高度,而与转折点T值的差值有3.11,所以调尾调值是4。

声调4的T值范围4.47~5.00,差值只有0.53。根据实验,时长只有舒声调的14.6%~33.5%,折成五度值可记为55。《市志》中的说明是:阴入的实际调值是55或54。与笔者的实验结果一致。

声调5的起点T值1.36,与声调6的起点T值相同,折成五度值可记作2。终点T值3.31,与声调6的终点T值3.46相近,折成五度值也记作4。这个声调的时长是舒声调的28.7%~66.0%。整个声调的调值可记成24。《市志》中的说明是:阳入的实际调值是12或23。与实验结果相比偏低了一点。

总之,声调1是51;声调2是445;声调3是214;声调4的调值是55;声调5是24。

参考文献

许宝华、汤珍珠等,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11

W.L. Ballard,Oujiang Wu Tone Sandhi: Visi-Pitch Result,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第1期,

      1992,2

廖荣蓉,苏州话单字和双字组的音长规律,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1988,5

石峰,论五度制记调法,天津师大学报,第3期,1990,8

     吴江方言声调格局的分析,方言,第3期,1992,8

     关于声调分析的几个问题,语音丛稿,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8 18:21 , Processed in 0.0955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