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50|回复: 0

为人类织就一个梦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5 20: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人类织就一个梦想
                      ——《爱的艺术》读后感

  拥有《爱的艺术》这本书大约有十年了,十年前我在这本书上划了许多线,很多精彩的段落铭记在心。物换星移十余年,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局面。这十年人间发生了许多鼓舞人心的美好事件,见证着人性的善;也发生了许多令人惨不忍睹的事件,仿佛在不断诉说着人性的恶,但我总觉着社会上恶的一面更多一些,因此心中常常生出绝望的感觉。在此情况下给自己以希望就成为重要的问题,给予人类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所在,给予人类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所在。而弗洛姆就是这样的一个梦想家,《爱的艺术》就是一个梦想的范例,他和他的著作能给我以鼓舞,让我看到未来的希望。
  好书不厌百回读,去年年底我重新找出这本书,放置在床头,希望有时间再温习一遍,但一直到最近才能重读经典。重读之后我发现我与这本书确实有缘,给人以梦想的书是值得永远读下去的。上学期间我就感觉到自己身上有着浓重的书生气,充满了理想主义,那时我想我走入社会以后会改变的,我会变得现实起来,谁掉进社会这个大熔炉能不脱胎换骨?许多年过去了,我确实有些变化,然而骨子里并没有变,在别人眼里我仍然是个不切实际的书呆子,是一个异类的人。在这点上我无意改变自己,我坚持理想,尽管有时是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方式表现在外面。

                     一、弗洛姆:为人类织就一个梦想

  有人说弗洛姆是人类的梦想家,确实如此。
  弗洛姆一方面对当代社会持批判的态度,不相信在现有社会体系下会实现一种成熟而健全的爱的理想。《爱的艺术》全书共四章,其中第三章的标题是《当代西方社会中的爱与爱的溃散》,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上以自由原则为基础,在经济和社会关系上以市场原则为基础,资本越来越集中,个人越来越渺小,工作、生活、娱乐趋向规程化,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独立性,成为失去个性的人,人成为一种商品,走在异化的路上,“任何东西,不论是精神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都成了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在第四章《爱的实践》,弗洛姆说“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及同样适应俄国的共产主义被认为值得羡慕和仿效的人,就是除掉重要的精神品质没有外,其他任何东西都俱全的人”。爱已经成为边缘现象,日渐式微,人们“也许强烈地渴望着爱,然而几乎别的一切事情被看作比爱更重要——成功、名誉、金钱、权力——差不多我们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学会怎样达到这些目的”,显然成功、名誉、金钱、权力会增加我们的“价值”,在人格市场上提高购买力,凭此可以买进更多的“爱”的产品, 爱人与爱人类显得无关紧要,爱已经不是成熟人格的内在要求,不是人心里不可抑止的追求。
  另一方面弗洛姆还是给了我们梦想,他说“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满意的答案”。弗洛姆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在于首先以依恋母亲为中心再发展到以依恋父亲为中心,最后把这两种依恋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人,成熟的人。爱人的能力成为这个人的内在品质,他会爱自己,爱亲人,爱情人,爱陌生人,直至爱整个人类。人类的发展也会如同个人的发展一样,“在人类历史中,我们看到——以及希望看到——同样的发展:人类开始时孤弱无能,依恋一位母亲女神来表达对上帝的爱;接着很顺从地依恋一位父亲般的上帝来表达对上帝的爱;再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上帝不再是一种外在力量,人类把爱的原则和正义原则同自身结合起来,体现在自己的身上”。在《爱的实践》一章中,弗洛姆再一次表达了这种希望,弗洛姆用理性上的信念来表达自己的梦想,理性上的信念是基于自己思想经验和情感经验的一种信服,其基础是创造性的理智活动和创造性的情感活动。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念,相信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无论我们的观点和情感及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本性不会改变,譬如人心向善,譬如对真善美的追求,譬如对人的尊严的关心,这些核心部分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无论社会这个大熔炉火势如何旺盛,我依然是我,依然还坚持理想主义的态度,即使掉进了大染缸,只能染我的肤色而不能染我的心,也许有一天我将面对一个从未想象到的生存环境,但我的本性不会改变。许多人就是这样子走过来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精神就是他们坚持的不可更易的原则。从对自己有信念发展为对别人有信念直至对人类有信念,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弗洛姆说:“人的潜能是如此了不起以至于只要给予适当的条件,人类就能建立一种由品质原则,爱的原则和正义原则维护的社会秩序”。人类现在还没有达到建立这样一种秩序的程度,因此坚信人类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秩序就需要有信念。弗洛姆说这“不是痴心妄想,而是基于人类过去取得成就的证据上,基于每个人的内部体验之上,基于他自己对理智和爱的体验之上”。
  这就是弗洛姆给我们的梦,而且他坚信这样的梦是会实现的,信心是建立在对人性洞彻了解的基础上。

        二、爱的意义: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完善的答案

  弗洛姆从人和人类的生存作为出发点来思考爱的理论,人在最早的时候是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这种原始状态过去了以后,人类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自已的理性,寻找一种新和谐,以继续向前发展。人是有理性的,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力量,他清楚地意识自己的孤独与软弱,这使人类的生活变得难以让人忍受。
  因此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都面临着同一样需要解决的问题,既克服孤独,超越个人的独自生活而找到共同和谐的愉快生活。人类可选择的办法主要有四种:
  一、利用某种方式达到狂欢状态,体验虚无缥缈的境界,暂时忘记了寂寞和孤独。吸毒能产生这样的作用,情欲高潮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让群体成员尽情满足情欲是很多古老宗教仪式中的一部分,这种仪式在某些国家某些地区仍然存在。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又何尝不是为了摆脱孤独呢?然而我喝多了酒总是睡不着觉,半夜时分酒略醒,长夜漫漫人更孤独。我不是为了借酒消愁也有这样的体验,借酒消愁的人喝得酩酊大醉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他真的愿意长醉不愿醒吗?在半醉半醒中他才能得到永远的解脱吗?从性放纵中寻找快乐也是为了摆脱孤独所引起的焦虑感,但是天亮以后还是要分手的,那时他或她的心里会不会有痛的感觉呢?他或她真的会感觉非常潇洒吗?
  二、放弃个性,泯然与众人无异,与大多数人结合在一起。这样的选择意味着个体与群体没有两样,他在风俗习惯上,穿着打扮上和思想方法上遵从群体的模式,与大多数人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这样他才能摆脱孤独感。数量化、标准化、专业化是工业文明的特征,这样的特征要求作为劳动力的社会成员趋向标准化。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标准化的人是异化的人,标准化的压力迫使年轻人选择狂欢形式以摆脱沉重的令人压抑的异化过程。在现代社会,寻求狂欢状态更多的是出于对异化的反抗。显然从众还是不从众是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喜欢这样一句话:努力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努力做一个不循规蹈矩的人。一方面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不妨遵从社会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独行其是,不顾人非,不畏人言。
  三、以创造活动忘记世间的烦恼,许多人致力于创造性活动,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然而这是人与物的结合,而不是人与人的结合。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人在感情生活上非常失败,内心受到了深深的创伤,于是他移情于客观世界,不再喜欢与人打交道。尽管他为人类的文明进展做出了较多的贡献,然而他还是一个有缺憾的人,不完美的人。金岳霖因此终身未娶,卞之琳因此终身未娶,诺贝尔因此终身未娶,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举这三个例子并不是说明他们没有了爱心,而是指出他们有缺憾,这种缺憾是很深的,无法弥补的。如果在创造过程中能出现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样的创造活动还能回到人与人结合的状态,然而皮格马利翁又有几个呢?
  四、成熟的爱是生存问题的全部或完善的答案。弗洛姆说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一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的力量。是一种把一个人与其他的人结合在一起的力量,爱使人克服寂寞感,但又允许人有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完满性。因此人类若离开爱,则一天也不能生存。
  由于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满,弗洛姆认为必须以一种新的方式组织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是中心,人是根本,仁者爱人,只有这样人的社会本性和爱的本性才不会与社会存在背离。弗洛姆认识到这是一个梦想,不会马上实现。所以他在消极的层面上说任何排斥爱的发展的社会,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定会消亡,从而警告人类社会不能忘记爱。

            三、在爱中成就自己

  从人类的未来看,弗洛姆指出爱是生存问题的比较完美的答案,这是从宏观的视角得出的结论。
  但我在我读书过程中更体会到对于个人来说,爱是成熟人格的重要因素,唯有爱才能成就一个人,创造一个人,并让这个人充满了创造的能力。是因为爱,人才可以不断得到再生,生命才会绚丽多姿,人生才会充实而富有意义。是因为爱,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体会到自己身为万物之灵的喜悦,体会到天地有大美而人心能容纳天地宇宙,体会到灵魂的美丽和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爱是成熟人格的重要因素,并不是说把爱当作实现人格的一种手段,为了达到人格的完整而爱人,而是说爱是成熟人格的必须项,爱就是成熟人格的组成部分,爱就是目的。
  韦政通认为爱是人精神生命得以发展的一条最重要的线索,也是健康人格的必要条件,爱能的充分开发,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爱的匮乏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韦氏此论颇是,种子破土而出,成长离不开阳光,人脱离了幼稚期以后,成熟是不能离开爱的。为了看一看阳光,种子从黑暗的地下钻出来,为了爱,人才有活着的意义,没有了爱的人生注定了是畸形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
  对于个人来说,爱自己是人生爱的起点,爱情是人生爱的基础。我始终认为,爱情是天长地久的,固然我们都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物,完美的爱情也许可遇不可求,但是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万万不可的。如果不存在夫妻之间的爱或者爱是不美的,人生的缺憾是在所难免的,叹息是会有的。
  弗洛姆用了一小节讲自身的爱,他批评了在自爱上一种错误的观念。这个错误观念认为自爱是邪恶,自爱的人是自私的人。弗洛姆批评了这种观点,他认为真正的爱是具有创造性的表现,包含了关心、尊敬、责任感和了解,是一种给予的能力,在给予的行动中,他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潜能,这让一个能爱的人感觉到无比快乐。爱自己与爱他人在本质上一回事,能自爱才能爱他人,能爱他人才能爱自己。自私自利的人没有爱的能力,他对别人的需要漠不关心,对别人的尊严兴趣索然,他看到的仅仅是自己,一味索取。自私自利与爱根本不是一回事,实际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品质。自私自利的人不仅不能爱别人,也不能爱自己。
  在一切爱中,最让人感叹的最让人动心的就是恋爱与婚姻了,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主题的之一,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独一无二的地位。
  有一个传说一直让我念念不忘,这个传说鲜明的表达了男女结合的愿望。最初男女是一个整体,他们被分成两半。从那时起,男性为了再同他失去了的女性结合在一起,一直在寻觅自己失掉的女性那部分。这个传说就是提醒我们,只有相爱的男女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人自身的完整的结合,美好的爱情会让沉浸在爱情中的男女得到再生。
  弗洛姆指出,情人之间的爱应该同时是一种意志行为,是一种把自身生命同对方的生命紧紧维系在一起的决策行为。换句话来说,情人之间的爱应该追求天长地久,生同寝,死同穴,梁祝化蝶永远是恋人心中期盼的百年好合之后的最佳结局。
  爱情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也是一种生命相系的选择,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么白头偕老永远相爱的诺言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果没有感情而走在了一起,先结婚,婚后也没有补上恋爱的课程,这样的婚姻如果相处的好,也就是过日子三个字而已,大多数人是不会从中感受到幸福的,也体会不到精神的愉悦与蓬勃生长的力量。
  弗洛姆对弗洛伊德进行了批评。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弗洛姆的思想来源之一,但弗洛姆超越了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认为爱是性本能的表现,由于这种学说,人们自然而然的认为婚姻不幸的原因在于夫妻双方没有做出正确的“性方面的适应”,因此需要对人们的性行为进行指导。
  弗洛姆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性方面的满足与愉悦是爱的结果,性障碍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爱人的能力,对异性的恐惧不能使一个人慷慨地将自己的一切给予对方。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本能性的欲望得到充分而无拘束的满足,就会产生心理健康和幸福,但是弗洛姆以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充分满足所有本能的需要不仅不是幸福的基础,相反,甚至不能保证人的身心健康。弗洛姆的观点在我们这个社会也得到了证实,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源,但是他们并不幸福。充分说明了欲望实现的是快感而不是幸福感,快感是稍纵即逝的,幸福感却是历久犹新的,充溢在内心深处的幸福感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对他那个时代严格的道德标准的反动,有利于个性的解放,但让人降格为服从本能的动物,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批评,让人重新回归为人,让人看到人性的光辉与希望。
  然而在当代中国,弗洛伊德的影响似乎更广泛一些,弗洛姆的名字寂然无闻,这是为什么?是人们更重视本能的作用?或者某些人喜欢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为了给自己找到辩护的理由?
  在书中弗洛姆还对一些错误观念进行了批评,这些错误的观念也许每个人都会有点点。
  第一个错误观念是大多数人把爱简单的看成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爱人及自己有无爱的能力的问题。因此让自己变成可爱的人是重要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让自己取得成功或者让自己更富有吸引力。
  第二个错误观念是爱的问题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但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是困难的。
  第三个错误观念是混淆了爱上一个人的最初经验和对一个人爱的持久状态。现实生活中很多浪漫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演绎的,以激情开始,以暗淡分手,求爱的过程非常殷勤,追到手以后就不知道珍惜。有许多人不再追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四、为人类的及个人的梦想而努力
 
  我从小生长在比较封闭的环境里,小时候“爱”这个字是不敢说出口的,想到这个字就不由自主的脸红。那个时候一提起“爱”字,大家想到的就是男女之间的爱,甚或联想到朦胧的性意识,意识中根本不知道爱的涵义是非常博大的,不仅男女之间有爱情,也有父母亲人之间的爱,甚至对遥远地方的陌生人也可以存有一份爱意。
  这是时代特点,我开始成长的时候,十年文革才刚刚结束,经过十年文革的锤炼,人们的头脑中只剩下了一个“斗”字。毛泽东豪情万丈的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斗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那个时候个人或者被斗倒,或者暂时斗倒他人,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人的心中哪儿还能记起“爱”字呢?
  十年文革,失去的不仅是一个“爱”字,也失去了很多价值规范,传统文化被拦腰割断,新的价值体系未能确立,信仰危机悄然发生。改革开放,社会开始了世俗化进程,对财富的无止境的追求驱使许多人在已经荒芜了的人心上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只要自己能发财,管他别人是死是活,是牛是马。彻底的唯物主义教育让他们不再相信来世有天堂也有地狱,心中没有一点点畏惧。若干年以来,惨剧发生了很多,一次又一次,一条生命又一条生命,诉说着其中的罪恶。还活着的人们已经麻木,不再惊讶不再呐喊不再悲悯。人命如蚁,人生如牛马,这就是在生存权保护下的众生的存在状态,让人看不到希望,强烈的怀疑人间已经没有路可走了,穷途末路,怅望千秋。
  在这样的环境下谈论爱注定是听者了了,和者稀少,在这样的环境下让人们充满爱心,注定了要挨骂,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理想主义注定了是傻瓜行为。
  然而我还是想说,我们要高扬起理想的大旗,激情描绘一个美好的乌托邦。我们需要追求理想,更需要追求理想的勇气。乌托邦是不能告别的,但我们拒绝强制性的被人送达乌托邦。六亿神州尽舜尧也许是一个很遥远的目标,一个没有大恶的人间还是值得我们近期努力的。爱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一个充满了爱的社会才是值得我们留恋的社会。只有一个充满了爱的社会,才是理想的人居社会。一个充满了爱的社会,才能给人以尊严,才能有力量抗拒自然的或社会的压迫,从而诗意的栖居在这个大地上。
  期望人人成为圣人的理想也许是不切实际的,但把人降格为只受本能控制的动物更是错误的。人活着也许没有意义,世界也许是虚无的,但是我们绝不舍弃用梦想装点人类的未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找或者强加一种意义并为这种意义而努力。作为一个努力向善的个人,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任意东西,随人说短长,而应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显露在外面的人性是经常变动的,容易受到控制和驱使,也容易受到诱惑,从而人经常以非人甚至魔鬼的面孔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绝望,相信人性深处的善良,相信人类能够自我实现,相信人的理性会不断提升人性的光辉,从而相信人类能够有美好的未来。
  而这未来是需要以爱来充实的。弗罗姆说“十九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二十世纪的问题是人类死了”,二十一世纪的问题是我们应该让人类复活,高扬起人性的大旗,以梦想来复活人类,以爱来为人类脱胎换骨!
  弗洛姆的梦想也许永远是梦想,但我们不能没有梦想。人类如果没有了梦想,就只能向下沉,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不能自救。


   《爱的艺术》 康革尔译  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21:39 , Processed in 0.1409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