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35|回复: 0

借代发展史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18 15: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出处】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199603
【原刊页号】104-110,116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于广元
【复印期号】199701
【标    题】借代发展史略


【正    文】
   
     [内容摘要]  借代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并具备了多种方式,其后不断得到发展,在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
以官名代人名、以地名代人名、以各种说法代马、以“丝竹”的说法代音乐等四种新的方式和说法,在唐宋
时期又出现了以古代今、以颜色词代事物等两种新的方式,在元明清时期向通俗方面发展,到了现代又出现
了以牌号代物品、以数字代事物、以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物体代事物等三种新的方式。通过探索我们发现,
借代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借代具有语义学意义,借代的发展将是无穷的。
    *                        *                        *
            一
    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叫借代。借代能突出
事物的特征,使语言表达富有变化,新颖醒目,从而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从历史上
看,借代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手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下面,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借代的历史发展情况。
    在先秦时期,借代就产生了,并且出现了多种借代方式。我们发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提出的八种
借代方式,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几乎都出现了。现在我们各举一例并加以说明如下:
    (1)黄发台背,寿胥与试。(《诗经·鲁颂·bì@①宫》)
    这一例的“黄发台背”指老人。这是运用了借人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人或事物的借代方式。“黄发”是
老人的特征,以此来代替老人,这是古人常用的说法。“台背”,有解释为驼背的;也有把它与“鲐背”相
通,解释为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的。不论是驼背还是鲐背,都是老人的特征,所以,汉代郑玄笺:“黄发
台背,皆寿征也。”[(1)]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这里的“四海之内”,指四海之内的人。这是运用了借人或事物的所在来代替人或事物的借代方式。宋
代邢@③对这一例的注疏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海之内,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之为兄弟也。
”[(2)]这就很明确地指出了这是以人的所在来代替人。《孟子·滕文公下》中“四海之内,皆举首而
望之”一句,也是用的这一借代方式。
    (3)墨子者,显学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里的“墨子”,指墨子的学说或著作。这是运用了借事物的作者来代替事物的借代方式。台湾学者董
季棠指出:“战国诸子,作者的名字就作为书名,像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这可说是
事物的作者代事物。”[(3)]只不过,在先秦时期,像这样的以作者的名字代书名的说法还不多见。我
们在这里提出的例(3),大概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以作者的名字来代替书名这样的说法,到汉代班固的《
汉书·艺文志》中就大量出现了。[(4)]
    (4)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吕氏春秋·求人》)
    这里的“金石”,指钟鼎和石碑。这是运用了借事物的原料来代替事物的借代方式。对这里的“金石”
,汉代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5)]可见古人早就说明了这“金石”的所指。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这里的“三秋”,指三年。这是运用了以部分代全体的借代方式。清代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称这
种借代方式为“以小名代大名”,他解释这一例说:“三秋,即三岁也。岁有四时而独言秋,是举小名以代
大名也。”[(6)]
    (6)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韩非子·五蠹》)
    这里的“黄帝”,指圣贤的君主。这是运用了以特定代普通的借代方式。黄帝本是一个特定的名称,指
轩辕氏,这里借来代替圣贤的君主。因为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十个黄帝,所以这里的“黄帝”显然是借代说法

    (7)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庄子·qū@②箧》)
    这里的“轩冕”指官职,“斧钺”指刑罚。这是运用了以具体代抽象的借代方式,以具体的做官者乘坐
的车子和戴的帽子来代替抽象的官职,以具体的斧钺这些刑具来代替抽象的刑罚。
    (8)列子见之而心醉。(《庄子·应帝王》)
    这里的“心醉”,指迷恋。这是运用了以结果代原因的借代方式,因为迷恋,所以产生了心醉的结果。
魏晋时向秀对此作注云:“迷惑于其道也。”[(7)]这就注出了“心醉”的原因。
    以上的八个例子体现了八种借代方式。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借代已经产生并具备了多种方式,已经被
人们经常运用了。当然,八种借代方式得到运用的情况并不平衡,我们在阅读中发现,这八种借代方式,有
的经常见到,有的还不多见。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人们对借代这一修辞手法加以发展,创立了一些新的借代方式和借代说法。其主要
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官名代人名。如:
    (9)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史记·项羽本纪》)
    (10)公孙创业于金马,骠骑发迹于祁连.(扬雄《解嘲》)
    (11)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文心雕龙·颂赞》)
    例(9)中的“马服”,代替赵括。因为赵括的父亲赵奢曾被封为马服君,赵括承袭父亲的封号而为将
,所以文中就用“马服”来代替赵括。例(10)中的“骠骑”,代替霍去病,因为霍去病曾被汉武帝封为
骠骑将军。例(11)中的“三闾”,代替屈原,因为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主管王族三姓——屈、昭、景。
上述几例,都是以官名代人名。古人采用这种以官名代人名的借代方式,往往是为了表示对所说的人的尊重
。并且,以这种借代方式称官名,往往只取官名的两个字,不取官名全称,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汉语的词双音
节化的一种表现。这种借代方式产生后,在中国古代得到沿用。如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们就称他为
杜工部。
    其二,以地名代人名。如:
    (12)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司马迁《报任安书》)
    (13)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14)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
    例(12)中的“淮阴”,代替韩信,因为韩信是淮阴人,后又被封为淮阴侯。例(13)中的“平原
”代替陆机,“清河”代替陆云,因为陆机曾任平原内史,陆云曾任清河内史。例(14)中的“漆园”,
代替庄周,因为庄周曾任蒙地漆园吏。上述几例,都是以地名代人名。这种借代方式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
是以做官之地作为人的代称,如例(13)(14)。这种情形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以官名代人名,只不过是
把官名隐去,只剩下做官的地名而已。另一种是以出生地或居住地作为人的代称。如例(12)中的“淮阴
”,既可以看作是韩信被封为淮阴侯而有此借代,又可以看作是韩信出生于淮阴而有此借代。从后一个角度
看,这就是以出生地代人。这两种情形的以地名代人名的借代方式,其后在中国古代都得到沿用。如宋陆游
《春晚用对酒韵》:“座铭漆园养生主,屏列柴桑归去来。”这里的“漆园”代庄周,这在前面已作解释;
“柴桑”代陶渊明,因为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两句诗中一是用做官之地代人,一是用出生之地代人,对举
使用,相得益彰。
    其三,以各种说法代马。如:
    (15)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巫峡》)
    (1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
    例(15)中的“良”,例(16)中的“奔”,都是马的代称。当时,无论是行路、运输还是田猎、
战争,马都是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马在人们的生活中极为常见,因此,人们除了直接称马以外,还用各种
说法来代称马。例(17)中的“千里足”,也是代称马。但是,后来的注者多根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
》中“愿借明驼千里足”之句,认为是写路驼,我们认为这不大妥当。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收录此诗
时,就以“愿驰千里足”作正文,只是在注文中引了《酉阳杂俎》中“愿借明驼千里足”之句;并且,《木
兰诗》中几处写到马,而没有一处写到骆驼;另外,从木兰当时归心似箭的心情看,愿骑马飞驰故乡,而不
是乘用骆驼,这也符合木兰的心情。再联系我们前面所举的几个例子来看,既然当时对马有种种代称,那么
,用“千里足”代称马,这也是可行的。因此,我们认为这里正是运用了借代手法以“千里足”代称马。
    其四,以“丝竹”的说法代音乐。如:
    (18)口非恶旨甘,耳非憎丝竹也。(《汉书·张敞传》)
    (19)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向秀《思旧赋·序》)
    (20)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这几例中的“丝竹”都是代替音乐。从借代方式上看,这是运用了以事物的原料代事物的借代方式。“
丝”指琴瑟之类的乐器,因这类乐器的弦用丝制成,“竹”指箫笛之类的乐器,因这类乐器用竹制成,因此
,古人就用“丝竹”代替这两类乐器以至一切乐器,并进而代替这两类乐器奏出的音乐以至所有的音乐。也
有“丝竹管弦”并称的,如例(20)。从历史发展上看,这种借代方式有它的历史性和特定性。在先秦时
期,《周礼·春官·大师》中就指出:“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是以八种原
料来代替八种乐器及其所奏之八种音乐。可是,先秦时期以“丝竹”这两种原料来代替所有乐器及音乐的说
法还不多见。这样的说法是到了汉魏六朝时期才形成的,这是它的历史性。从特定性上看,《周礼》提出的
八种原料,何以到后来常常只用“丝竹”两种来代替音乐而舍弃了其他的六种?我们觉得,这是因为“丝竹
”所代乐器奏出的是管弦乐,而其他六种原料所代乐器奏出的绝大部分是打击乐。比较起来,管弦乐悦耳动
听,人们喜闻乐道,因此,古人就用“丝竹”来代替音乐。从这一点看,这也可以说是运用了以部分代全体
的借代方式。
    到了唐宋时期,借代这一修辞手法被人们继续加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以古代今。以古代的人或事来代替今天的人或事,这是唐诗中出现的一种借代方式。这里的古代
常常指汉代,今天则是指唐代。唐人常常在诗中写汉代的人或事,实际上是用来指代唐代的人或事。如:
    (2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
    (22)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杜甫《兵车
行》)
    (23)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杜甫《哀江头》)
    (24)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例(21)例(22)的“汉家”,都是指唐代。例(21)的“汉将”,指唐将。例(22)的“武
皇”(汉武帝)和例(24)的“汉皇”,都是指唐玄宗。例(23)的“昭阳殿”是汉代的宫殿名,“昭
阳殿里第一人”,是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来代替杨贵妃。上述这些以古代今的借代之例,主要用来写两种
事情,一种是写边疆征战,一种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对这两种直接关涉到当时皇上的事情,诗人可能
不宜直接明说,因而就采用了以古代今的借代方式。这也可以说是“春秋笔法”在诗人笔下的反映。
    其二,以颜色词代事物。以表示颜色的词语来代替事物,这是唐诗宋词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借代形式。从
借代方式上看,这是以特征代事物的借代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形式以前不多见,而在唐诗宋词中比较
常见。我们不妨先以李贺的诗为例来作说明。如:
    (25)圆苍低迷盖张地,九州人事皆如此。(《吕将军歌》)
    (26)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
    (27)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房中思》)
    (28)细绿及团红,当路杂啼笑。(《春归昌谷》)
    例(25)的“圆苍”代天。清代王琦注:“圆苍,天也。”[(8)]例(26)的“冷红”代花。
王琦注:“冷红谓花也,以其开于秋露之中,故曰冷红。”[(9)]例(27)的“小绿”代叶。王琦注
:“新生桂叶……其叶尚小,故曰小绿。”[(10)]例(28)的“细绿”代叶,“团红”代花。王琦
注:“细绿,树草之叶,团红则其花也。”[(11)]李贺诗中这些例子,都是运用了以表示颜色的词语
来代替事物的借代形式,这正是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的表现之一,或许也是人们称他为“鬼才”的因素之一
。不管怎么说,这种借代形式总是可足借鉴的。钱锺书就曾将此拈出,他说:“长吉又好用代词,不肯直说
物名。如剑曰‘玉龙’,酒曰‘琥珀’,天曰‘圆苍’,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人知韩孟《城
南联句》之有‘红皱’、‘黄团’,而不知长吉《春归昌谷》及《石城晓日》之有‘细绿’、‘团红’也。
偶一见之,亦复冷艳可喜,而长吉用之不已。”[(12)]我们所举的上述例句,钱锺书几乎都谈到了。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唐诗特别是宋词中其他的例子,看看以表示颜色的词语来代替事物这种借代形式的运
用情况。如:
    (29)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30)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柳永《定风波》)
    (3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
    (3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例(29)的“翠减红衰”中“翠”是代叶,“红”是代花。例(30)的“惨绿愁红”和例(32)
的“绿肥红瘦”中,“绿”都是代叶,“红”都是代花。例(31)的“黄”代黄犬,“苍”代苍鹰。这些
例句,都很生动地运用了以表示颜色的词语来代替事物这一借代形式,都可以说是受到了李贺诗句的影响。
但与李贺诗句不同的是,李贺在表示颜色的词前面,往往用一个形容词(如“圆”“冷”“小”“细”“团
”)来加以修饰,而这里的例句是不加修饰,直接以单个的表示颜色的词来代替事物,从而显得生动简练。
    到了元明清时代,借代继续得到发展,在当时兴起的戏曲、小说中被广为运用。这一时期借代在形式方
面没有什么明显的发展,而在内容方面却有发展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借代内容向通俗的方面发展。如:
    (33)我如今到那里呵,敢着他收了蒲蓝罢了斗。(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
    (34)空外六花翻,被大风吹落千山。(白朴《大石调·青杏子·咏雪》)
    (35)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杜仁杰《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阑》)
    (36)依旧每日县中书画卯酉,听候差使。(《水浒传》第五十一回)
    (37)你历年卖诗卖画,我也积聚下三五十两银子,柴米不愁没有。(《儒林外史》第一回)
    例(33)的“收了蒲蓝罢了斗”代替停止通过粜米而残害百姓的行为。蒲蓝即笸箩,蒲蓝和斗都是当
时常用的盛粮容器。例(34)的“六花”代替雪花。因雪花是六瓣,所以俗称雪花为六花。例(35)的
“木坡”代替楼梯。称楼梯为木坡,这完全是庄稼人的口吻。例(36)的“书画卯酉”代替应付公衙里查
点到班人员制度的行动。这是当时对这一行动的习惯说法。例(37)的“柴米”代替日常生活用品。这是
当时极常用的说法。以上这些元曲和明清小说中的借代,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浅近通俗,这可以说与唐
诗宋词中的借代大异其趣。其实,这与戏曲、小说本身的特点也有关系。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谈到戏
曲、小说同诗文的不同之处时说:“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
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使文章之设,亦为与读书人,不读书人及妇人小
儿同看,则古来圣贤所作之经传,亦只浅而不深,如今世之为小说矣。人曰:文人之作传奇与著书无别,假
此以见其才也,浅则才于何见?予曰: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13)]这真是深得其中三味
之言。正因为如此,所以元曲明清小说中的借代,就不避浅近,力求通俗,街谈巷议,市井之言,都可以拿
来构成借代,以便于人们雅俗共赏,以浅见深,体会它别有的风味。
    到了现代,借代更加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新的借代方式。
    其一,以牌号代物品。如:
    (38)洗了家伙,到自己屋中坐下,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老舍《骆驼祥子》)
    (39)长春好,长春好,
            汽车建厂第一早,
            “红旗”“东风”追“解放”,
            全国公路已跑交。
                    (郭沫若《长春行》)
    (40)秦铁丹并不拒绝一级“旗枪”,反而赞道:“好茶。”(张洁《尾灯》)
    例(38)的“黄狮子”代替黄狮子牌香烟。例(39)的“红旗”、“东风”、“解放”,都是代替
这些牌号的汽车。例(40)的“旗枪”代替这种牌号的茶叶。这种以物品的牌号来代替物品的借代方式,
在古代是见不到的,而在现代则很常见,除了上面所举的例子之外,再如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以“红塔
山”代替这种牌号的香烟,以“茅台”代替这种牌号的酒,以“嘉陵”代替这种牌号的摩托车,诸如此类的
说法都属于这种方式的借代,并且,这一类说法越来越普遍。由此可见,以牌号代物品这种借代方式在现代
得到了迅速发展。
    其二,以数字代事物。如:
    (41)光明照万世,
            宏论醒天下。
            “二四七四八”,
            小坟葬伟大。
                    (陶行知《马克思墓》)
    (42)“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43)国家教委直属机关党委召开“七一”表彰会(《中国教育报》1994年7月2日第一版一标
题)
    例(41)的“二四七四八”代替马克思的墓,因为马克思的墓号为24748。这首诗是陶行知第一
次瞻仰马克思墓以后写的,诗中充满了对马克思的敬仰之情。诗中的这一数字借代用法,也很具有特色。例
(42)的“五四”代替1919年5月4日前后发生的革命运动。众所周知,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划
时代的革命运动,以“五四”代替这一革命运动,这已成了人们的常谈。例(43)的“七一”代替中国共
产党成立纪念日,这已成了人们的常识。这么看来,以数字代事物这一借代方式,现在运用得很广泛,因为
它表达形式朴实简练,表达内容丰富明确。这种借代方式除了表达特定的内容(如例(41))之外,一般
表达两类内容:一类是历史事件,如“五四”、“一二·九”、“九·一八”、“七七”、“五卅”等等;
另一类是节日,如“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等。这些数字代替的
各个历史事件或各个节日,人们都很熟悉,因此,这种借代方式人们运用起来十分简便明确。
    其三,以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物体来代替事物。如:
    (44)我们站在这朝霞染红的峰顶,看见了从南湖的小船到不尽的未来,有一条如何漫长、曲折而壮
丽的征途呵!(魏钢焰《忆铁人》)
    (45)划清两种界限。首先,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46)亚运会期间,广岛各赛场先后137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89次升起鲜艳的五星红
旗。(《中国教育报》1994年10月17日第一版报道《第十二届亚运会闭幕》)
    例(44)的“南湖的小船”代替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起点。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曾在嘉兴南湖的小船上召开,所以它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可以构成这样的借代。例(45)的“延安
”和“西安”代替革命和反革命。因为当时延安是解放区,是革命圣地;西安是国民党统治区,是国民党反
动派的一个重要据点。虽然这是两个地名,但它们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例(46)的“五星红旗”代替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新中国成立后,五星红旗成了国旗的代称,它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象
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因此,它的特定的象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由此看来,这种
借代方式构成的借代,它借用的物体往往带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因而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能表达丰富深刻
的代替内容。
            二
    通过探索借代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些看法:
    一、借代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借代与时代紧密相关,不同的时代,在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生活习俗以及文
化因素的支配下,人们用来构成借代的物体是不同的,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借代方式和借代说法。如先秦时
期,人们以“布衣”代平民,这与当时的社会情形是相吻合的。汉代桓宽在《盐铁论》中就指出:“古者,
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④而已,故命曰布衣。”[(14)]这说明当时的平民确实穿布衣。但是
,时代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借代说法与今天的社会情形就不相吻合了。再如唐宋时期出现了以颜色词代事物
的借代形式,这是在唐诗、宋词注重对事物的色彩描绘同时又受格律约束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样的借代形式
在唐以前以及今天就不常见了。又如古代的一些借代说法,像以“铜”代镜子,以“滴漏”代时间等,在今
天也不适用了。而今天的一些借代方式,如以牌号代物品,以数字代事物等,在古代也不可能出现。这说明
借代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二、借代具有语义学意义。借代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具有修辞学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借代
具有语义学意义,这倒是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我们在探索借代的历史演变时体会到了这一点。一个词
语作为借代说法出现后,如果被人们经常地长期地使用,那么,这个词语的借代意义往往就同这个词语本身
凝结在一起了,这个词语从而就获得了新的语义。这新的语义,人们一般称为引申义,实际上,更明确地说
应是借代义。如我们前面举例的“布衣”、“丝竹”等词语,“布衣”的平民之义,“丝竹”的音乐之义,
秦汉以来在漫长的中国古代人们一直明确地使用,甚至现代的曲艺中也有“江南丝竹”的说法,可见,这些
借代义是与这些词语凝结得相当牢固了,不少的辞书都在相应的词条下收进了这样的义项。这说明,借代的
语义学意义得到了人们的承认。一些修辞学著作对此也有所论及。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在代替式(即借
代)一节中指出:“本类里有些辞式,在社会上作用得广泛了长久了,意义凝定了,就成为转义词,就失掉
特殊的表达作用。它们就应当算做语义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应该根据发展观点,把‘词的代替性的转义
’和’代替辞式’辨认清楚。”[(15)]但是,一些语义学、词汇学著作对此认识不足,往往只说到词
语的比喻义,而未及词语的借代义。可贵的是,张永言在《词汇学简论》一书中对此有论述,他在讲到词的
直接意义和转移意义时指出“转移意义又可以分为比喻意义和借代意义等”,并进而分析道:“基于相似联
想的名称的转移就是‘比喻’(metaphar);基于接近联想的名称的转移就是‘借代’(metonymy)”。他
还说:“作为借代性转移的基础是两种事物或现象的经常的接近或联系,这种联系包括空间的、时间的、因
果的,等等。”[(16)]葛本仪在《汉语词汇研究》一书中论述多义词义项产生的手段时也论及了借代
法。这些是从语义学方面对借代所作的探讨,这样的探讨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指出,尽管
借代具有语义学意义,但何时是修辞学中的借代手法,何时是语义学中的词语的借代义,我们有时不易一下
子划定这样的界限。这样的分辨当然是有必要的,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三、借代的发展将是无穷的。纵观过去,我们看到,从先秦直到今天,借代是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的;
展望未来,我们觉得,借代将继续得到无穷的发展。这是因为借代所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事物的相互密切
联系。郑文贞、余纲在60年代就指出:“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借代这一修辞格存在的客观基础。”[(1
7)]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密切联系的事物具有多样性,因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借代方式以及借代说法
将是多种多样以至没有穷尽的。从古到今,人们认识了众多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联系的许多方面,运用
到修辞上,创造了许多借代方式以及借代说法。前人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这远远没有穷尽。今后,不断
进步的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的新生事物,不断变化的事物联系,都将给借代的无穷发
展提供更加宽厚的基础。如电子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的大脑的部分功能,成为人的大脑的延伸。又如在新材料
技术的发展中不断产生的新材料将逐步代替传统材料。这些代替或许能够引起人们的相关联想,影响人们的
语言表达,导致新的借代方式以及借代说法的产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
发展,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人们对事物联系的更深入的认识,新的借代方式以及借代说法将会不断涌现,
层出不穷,从而不断丰富人们的语言表达。这是可以充分预料到的,因为这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注释:
    (1)  (2)《十三经注疏》第617、2503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3)董季棠《修辞析论》第214页,台湾益智书局1985年版。
    (4)《汉书·艺文志》是正史中最早的有关图书目录学的篇章,其中《诸子略》载儒、墨、道、法等
10个学派共190家的书目,以人名代替书名的就达百家。
    (5)《诸子集成》本《吕氏春秋》第293页,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
    (6)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第54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7)《诸子集成》本《庄子集解》第49页,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
    (8)  (9)  (10)  (11)《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第163、80、124、128页,
中华书局1959年版。
    (12)钱锺书《谈艺录》第57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13)《李渔全集》第三卷第2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4)桓宽著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第352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5)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第12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6)张永言《词汇学简论》第50、58、61页,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
    (17)郑文贞、余纲《修辞格的客观基础》,载《厦门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
                      (责任编辑  言逊)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门内加必
        @②原字为月加去
        @③原字为曰下加因去下一
        @④原字为厶下加呆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4:03 , Processed in 0.10866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