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0|回复: 0

文学性,军旅文学发展的关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 16: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美皆 来源:http://www.eduww.com/Article/200809/20803.html

   如何认识和评价当下军旅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人认为当下军旅文学创作非常红火,证据之一就是军旅题材影视剧的火爆,证据之二就是军旅长篇小说创作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以军旅题材影视剧的火爆来证明军旅文学创作的红火,显然是不合适的。军旅题材的确在近几年成为影视界一块抢手的蛋糕,但以军旅影视热来证明或代替军旅文学热,反映的不仅是对“军旅影视”和“军旅文学”两个概念与范畴的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存在着视文学为影视附庸的倾向,潜藏着对于文学的不尊重态度。

  写作是为文学还是为影视?这一争论近几年经常在私下或公开的场合进行。有人认为军旅影视热带动了军旅文学热,是好事。的确有一些军旅文学作品在电视剧热播之后热销过,但归根到底,那还是影视热的延续,而不是文学热,文学只是分担了影视的殊荣而已。大众如果先做了观众,后成为读者,实际上就是二手读者或变相观众。从另一个角度讲,既然是改编,文学作品就是影视剧的母体,就应该是第一性的。可是,影视带动文学的结果是本末倒置,使文学沦为第二性的了,从而丧失了文学的独立性和主体地位。还有人认为,优秀的军旅影视都来自于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这一说法也是颇为自信甚至自负的,并不符合创作实际。近几年热播的军旅影视并不见得是对原著的成功改编,而是许多因素(包括同类题材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的“杂拌儿”。没有多少军旅文学作品在改编为影视之前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优秀。优秀的文学作品不需要依赖影视来传播。由电影史与文学史的相互对证也可以发现,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优秀并不具备一致性,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反而是失败的,而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未必来自于优秀的文学作品。
  
  军旅影视遇热的背后,其实是军旅文学的遇冷。文学与影视联姻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普遍现象,但是,军旅作家的影视情缘似乎比地方作家更重。众多军旅作家把创作精力转移到了影视领域。多数军旅题材影视剧的编剧是军旅作家。影视界的编剧大腕也有不少是军旅作家。有些军旅文学作品是由剧本改编的,文学成为第二性的产物。还有些军旅文学作品在创作时就已经为改编成影视剧做准备了。作家在创作小说时还要分一部分精力给影视,难免会顾此失彼,双赢基本是一种奢求。小说创作的艺术要求原本就高,全力以赴都未必能做好,何况如此懈怠。有句话叫“学而优则仕”,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小说与影视孰为“学”孰为“仕”是非常清楚的,但现在多的是废“学”而“仕”的小说家。决定一个作家品格的,也许不是写什么,而是不写什么。可能有人会说,剧作家不也是文学家吗?这固然不错,但可惜的是,没有几个作家真正使自己变成剧作家,甚至也没有变成小说和剧作双栖的作家,而只是使小说沦为了影视剧的次生物。  

  影视是不必为文学负责的,它永远不需要把文学性作为自己的首要追求。影视有影视的艺术标准,小说有小说的艺术标准,为影视而小说,必然要降低小说的文学性。当作家热情百倍地去亲近影视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远离文学。事实证明,不少作家从影视剧创作回归到文学创作后,水准明显下降。也许在有些作家看来,作品能卖钱就是作家作品价值的最高体现,这是一个令人无奈的价值观问题。商业性的写作必然是背叛文学的,其结果就是作品的“速朽”。

  军旅题材创作的重心由文学向影视的微妙“位移”,意味着文学性的减弱,商品性的增强。这一强一弱,体现的正是军旅文学的困境。固然,由于阅读生态的改变以及介质的不同,文字的魅力与影像相比在一个阶段内会有所削弱。但除此之外,作家自身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亲影视、远文学”是导致军旅文学创作品位下降的重要原因。军旅小说家在影视剧方面的透支,也使那些浮躁的、跟风的、半成品化的小说很快就会难以为继。军旅题材影视已经越来越流于模式化、类型化,“英雄成长”等套路即将重复到头了。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上百部军旅长篇小说出版,在数量上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有人据此认定军旅文学创作正处于繁荣阶段。这也是片面的。

  首先,与军旅长篇小说丰产同时的是军旅中短篇小说的歉收。没有中短篇小说创作,作家就不能真正在文学大潮中得到检验和历练,其根基的薄弱必然要反映到长篇创作中来。
  
  其次,近年出现的长篇小说多数是军旅历史题材的,而军旅现实题材乏人问津,成为冷门。军旅现实题材之所以如此受冷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旅作家不知该如何表现现实矛盾:矛盾尖锐了,怕触礁;不写矛盾,又难吸引读者。当然,其中反映出来的也不仅仅是作家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军旅文学创作题材上的不均衡,正是军旅作家内心迷茫的一种投射。
  
  确实,当下军旅现实题材不太好写,历史题材好写一些。正如有的作家所指出的,军旅作品写战争生活容易把握一些,因为军人在战场上形象是最光辉的,但在漫长的和平生活中,军队生活与地方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可能再有战场上那种英雄主义的气派。作为一个作家来说,是着重表现他们的英雄主义,还是反映他们与其他职业的人没有多大区别的生活呢?现在军人的生活都被平庸化、琐碎化了,但他们骨子里仍然有着报效祖国的理想,他们常常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正是军人面临的这些矛盾,决定了军旅现实题材的难写难为。然而没有矛盾就没有文学,文学不能回避矛盾。在矛盾面前,作家不能采取避难就易的取巧策略。

  无疑,战争是对军旅文学最有力的激活,而我们当下正处在一个和平时期。置身和平语境的军旅文学更需要寻求突围与超越。在新技术时代,军队从战术、武器、兵种和部队官兵知识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为军旅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表现空间。年轻一代中有很多军事迷和兵器迷,网络上有很多军事“发烧友”,他们希望从文学中看到新军事变革时代的军营生活。但我们的主流军旅作家未能在这方面跟年轻一代的愿望接轨,倒是一些年轻的网络写手异军突起,以武侠思想写现代军人和现代战争,虽然有些失真,仍然在年轻一代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军旅写作如何与时俱进,也是摆在军旅作家面前的一个问题。  

  军旅文学创作面对矛盾、与时俱进的能力、魄力和敏感性,是军旅文学作品的文学品格的重要保证。这种能力、魄力和敏感性的弱化,必然也会导致文学性的弱化。

  在某种集体潜意识中,军旅文学创作似乎一直存在着一种道德上的先天优势,似乎一个作家写了高尚的军队、高尚的军人,就可以不言而喻地证明其写作的高尚性了。——从另一角度讲,这也是一种题材决定论。但是,正如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一样,军旅文学也不仅仅是一个题材问题。题材无高下,不能以假定的题材的高尚来代替文学性的高尚。罗兰·巴特指出,写作的“目的道德”主张“形式的道德”,形式不隶属于任何目的,它讲究过程的意义。道德的合法性不能代替形式的合法性。

  所以,并非写了军人,就具备军旅文学的价值。文学性不是军旅文学的附加价值,而是主体价值。军旅文学若要得到提升,就必须坚持文学性。新中国文学曾经政治性太强,现在则是商业性太强。文学性是无论什么时代都要坚持的,只有坚持文学性,才能避免过度的政治性和商业性。
  
  坚持文学性,是当下军旅文学发展的关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21:02 , Processed in 0.1072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