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35|回复: 2

台湾省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情况怎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9 02: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上海语言文字网 (2003-04-29)
2005-8-9

  台湾省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可以从推行国语(普通话),整理、简化汉字,汉字注音(拼音)和电脑用字四个方面来看。
  台湾推行国语的工作从1945年台湾光复到现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45年前,台湾被日本侵占50年,日语通行于全台湾。光复之后,首先要使台湾人能说中国的国语,于是,成立国语推行委员会,制定国语运动纲领,创办《国语日报》,举办国语培训班,从公教人员到山地居民,甚至到文盲,普遍接受了国语教育和培训。不到20年时间,实现了全省大中小学都以国语为校园语言,全省各种公共活动都以国语为交际媒介。
  台湾在汉字问题上主要进行了字形的整理和字音的审定工作。台湾把汉字称作“国字”。1945年以来,台湾的“国字整理”主要反映在常用字和字形标准的确定方面。1979年,台湾教育部公布了《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共4808字,后来称为甲表),1982年公布《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分为乙表、丙表)。公布《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就是在纷杂的异体字形中确定正体标准字。在这个方面,台湾确定正体比较注重汉字历史传统,对俗字、简体采纳较少,与大陆整理异体字的原则不大相同。
台湾的汉字读音规范化工作主要反映在1946年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编的《国音标准汇编》中,它以1932年的《国音常用字汇》为正音标准。后来对与实际读音相差太大的少数字音曾作过一些调整修订。1987年,台湾曾从常用字和中小学课本中找出4247个多音字逐字审订,把原来有文白异读的字音大量合并,把其他有正读又读的字音也作了些合并,大大减少了一字多音现象。台湾对轻声的处理比较谨慎,目前,字音中保留的轻声比较少。
  对于汉字简化问题,台湾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社会上较多的人(包括不少高层人士)发表有关汉字简化的言论,提出有关汉字简化的提案。第二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后。当时,祖国内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汉字改革和汉字简化工作。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台湾把自己放到了简化的对立方面,一味唱反调,歪曲诋毁我们的文字改革工作。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台湾有识之士为汉字改革呼吁,许多学者在汉字简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上取得了共识。但也有一部分人仍然反对汉字简化。在行动上,台湾也实行简化,不过只用于手写,不用于印刷。1980年,台湾教育部颂布《标准行书范本》,收4010字。其中有600多个简化字。由于简化字多数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所以,两岸的简化字大都相同或相近。这个范本的推行使台湾知识阶层都认识了简化字。
  关于汉字注音和拼音。1928年,南京教育部曾公布“国语罗马字”(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但是由于这个方案拼写法比较复杂,所以,祖国内地修改了“国语罗马字”,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并于1982年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通过,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台湾人学习国语,一直是使用1918年公布的汉字笔画式注音符号给汉字注音。1986年,台湾修改“国语罗马字”,改称“注音符号第二式”。第二式除了j、q、x、zh、ch、sh、z、c、 s、-i(前)、-i(后)、ü这几个声母和韵母外,其他跟《汉语拼音方案》十分接近。只是在台湾,第二式的使用不大普遍。
  有报道说,1999年7月台湾行政院同意教育部关于决定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略作修正作为中文译音系统的专案报告,具体方案将在一二个月内公布。
  在计算机用字方面,台湾也制订了标准。一个是《中文咨询交换码》(1980年至1987年分两批发布),这是个行业性标准,其中常用字集4808字,备用字集、异体字集、罕用字集合计三、四万字。另一个是《通用汉字标准交换码》,收字13051个,于1986年发布。这是个通用的标准交换码,适用面较广。此外,1984年,资策会推出《电脑中文字型与字码对照表》(俗称“大五内码”),也收13051字。
发表于 2005-8-9 11: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阶段为5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社会上较多的人(包括不少高层人士)发表有关汉字简化的言论,提出有关汉字简化的提案。第二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后。当时,祖国内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汉字改革和汉字简化工作。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台湾把自己放到了简化的对立方面,一味唱反调,歪曲诋毁我们的文字改革工作。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台湾有识之士为汉字改革呼吁,许多学者在汉字简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上取得了共识。但也有一部分人仍然反对汉字简化。

我對這段不能理解,臺灣一直對文字是採保守的態度,至少我沒看過大張旗鼓的說要簡化文字的,紅字部份不知所云。

在行动上,台湾也实行简化,不过只用于手写,不用于印刷。1980年,台湾教育部颂布《标准行书范本》,收4010字。其中有600多个简化字。由于简化字多数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所以,两岸的简化字大都相同或相近。这个范本的推行使台湾知识阶层都认识了简化字

我不懂手寫和印刷有何區別?應該說臺灣是有標準字“建議字”(+簡體/破音/變體/俗體),並不強制使用,但由於教育系統的校正,一般民眾還是習慣用標準字(如台灣在正式場合或官方文書是寫臺灣);目前大陸戲劇的簡體字幕也是一概不禁,由民眾自行消化(因此臺灣人中/閩南/日/英詞彙是交雜的,從流行音樂可見一斑)。

台湾人学习国语,一直是使用1918年公布的汉字笔画式注音符号给汉字注音。1986年,台湾修改“国语罗马字”,改称“注音符号第二式”。第二式除了j、q、x、zh、ch、sh、z、c、 s、-i(前)、-i(后)、ü这几个声母和韵母外,其他跟《汉语拼音方案》十分接近。只是在台湾,第二式的使用不大普遍。有报道说,1999年7月台湾行政院同意教育部关于决定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略作修正作为中文译音系统的专案报告,具体方案将在一二个月内公布

所謂第二式我跟本沒看過。目前還是用ㄅㄆㄇ系統。這決定了兩岸中文發音的根本區別:一、羅馬拼音→詞句語調飄浮、ㄅㄆㄇ→字字獨立拼音,語調陳穩;二、R音(捲舌程度不同)。
紅字部份是大陸文章很喜歡寫的,我實在不懂,那是路標的英文拼音,跟中文完全無關(每個縣市可以決定不同的譯法)。
 楼主| 发表于 2005-8-9 11: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

在台湾与大陆一样,官方(以教育部的为主)的语言计划与一部分主张语言以文化传播为主的学者主张之间,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因而在语言学界也就形成了对语言规范化观点截然不同的两个学术流派。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但两派看法主要的不同是对语言功能认识、强调的角度有所不同:官方语言计划往往强调语言的现时交际、信息化功能,与教育的普及策略有关;持民间独立学术立场的学者往往以强调语言的文化载体和传承功能为主。这两个流派往往在一个平面上,而不是多角度地论辩。
这种状况,也许一直不好统一解决,窃以为,还是各唱各的戏吧。有争鸣,学术才能前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1 00:15 , Processed in 0.1190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