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49|回复: 1

弗洛伊德“死亡本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5 11: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人能够结束压抑状态而获得本能的满足,那么永不安宁的快乐原则就会复归于涅磐原则,也就是说,复归于一种紧张与紧张消除之间的平衡状态。如果因此涅架原则便“属于死亡本能”而快乐原则则属于爱欲的话,它们的重新统一金会是一种生命的安宁状态,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肯定的生命状态而不是一种自我改变的生命状态。这样解释的话,精神分析学便重新肯定了古老的宗教向往,因为,如果说涅磐状态表现了最低形式的有机生命体的节奏韵律的话,它同样也表现了佛教的最高向往。至于涅磐状态与圣·奥古斯丁作为人的终极幸福而向人许诺的那种不仅精神并且肉体都得到的永恒安宁

[8]有何不同,我把它留给神学家们去进行区分。

    按照弗洛伊德把死亡等同于涅磐的等式,生本能与死本能的重新统一就只能被设想为历史过程的终结。弗洛伊德的悲观主义;和他的宁可采用二元论而不采用辩证法、他的无法形成一种历史的末世学,都与此相关。把人视为与自然分离和与自己的本能相分离,就是把历史视为神经症,同时也是把作为神经症的历史视为在不断地和下意识地趋向历史的终结并获得棗种重新与自然相结合的安宁状态。由此也就可以说:人身上生本能与死本能的统一一旦破裂,其结果就是使人成为历史性的动物。因为,永不安宁的快乐原则作为涅磐原则的病态体现,正是那使人变成浮士德式的的动力,而浮土德式的人乃是创造历史的人。一旦压抑作用不存在,浮士德式的人的永不安宁的追求便走到了尽头,此时他便感到满足地说;“停留一下吧,你多美呀!”

    禀浮土德性格的我们不可能正面她想象“安宁”、“涅磐”、“永恒”,而只能把它们想象为一切活动的停止,换句话说,只能把它们想象为死亡。但我们的理论探索与其说是要寻求死而毋宁说是在寻求生,只不过这种生已经把生与死统一了起来。我们因此不得不坚持认为活动(生)有可能同时也即是静止。

    活动(或生命)同时又是静止的思想朴素也存在于基督教的天堂思想之中;我常常怀疑,佛教徒的涅磐其实并不像基督教在论辩中把它说成的那样消极无为和充满惰性。基督教的夫堂是为了解决那在尘世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得以存在的;而既然它假定了天堂中的不朽,它的潜在的心理学前堤就是:无论在尘世还是在天堂,生与死都是不可能相互调合达成一致的。但正像F.C.S.席勒所揭示的那样,[22]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种更令人满意的完美境界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被设想为没有运动的活动。

    人压抑自己的爱欲并使之升华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对死亡的逃避;人是无力接受死亡的动物;在生物学水平上,生本能与死本能是统一在一起的,快乐原则同时也就是涅磐原则,敢于生活同时即意味着敢于死亡;而在人身上,生与死的统一却由于人对死亡的逃避而破裂,由此便造成了生与死的对抗;致力于反抗死亡的人由于畏惧死亡而畏惧生存,他因此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爱欲(生本能)并使之向着虚幻满足的方向升华;这样,渴望回到过去的冲动,在压仰状态下便不自觉地成为“从未来中寻找过去”的冲动,人因而成为浮土德式的永不安宁地追新求异的动物。

来源:http://www.gy-net.com/huayuan/index04q.htm
发表于 2004-4-20 20: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

能贴一些通俗性强的吗?
这样的贴子读起来学术性太强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17:05 , Processed in 0.0639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