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61|回复: 2

网络语言、方言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 15: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南方网
2005-10-24 15:20:48  


  欢迎来到直播现场。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共同举办“2005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广州)”已经深入开展起来。为期七天(16日-22日)的“2005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是第一次全省联动的社科普及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广东”,内容包括社科讲座、专家咨询、图书展销、成果展览、知识竞赛、送书下乡等多种形式。
  10月18日晚林伦伦教授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术报告厅做了“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专题讲座,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10月21日晚8:30——10:00南方网特邀林伦伦教授就“网络语言、方言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专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嘉宾简介林伦伦,男,1957年出生,广东澄海人,198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获语言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为汕头大学副校长、教授,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协常委。对潮汕文化和潮汕方言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出版有《广东方言与文化论稿》、《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澄海方言研究》、《新编潮州音字典》、《潮汕文化大观》等著作十几种,发表论文50多篇。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汕头市青年十杰等奖励。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直播开始前,主持人和嘉宾做最后准备。
 
 
主持人一心:各位网友晚上好!
  最近关于《现代汉语辞典》收录有特色的方言以及网络语言的问题,在网友中引起了一些反响,正在进行的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也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今天我们特意请来林伦伦教授,走进我们网络直播室,与网友们就大家关心的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
  

林教授,您好,请先跟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林伦伦:网友们好!
  
一心

林教授是网络语言方面的专家,而且还是方言方面的专家。我想大家的心情跟我一样,都想来看看专家的水平到底怎么样。我收集了网络上常用的一些语言,也许网友们都很熟悉,经常用,我们看看林教授是不是像正宗的网虫一样,深深领会其中的奥妙。
  

我们先从英语简写字母开始,我们考一考林教授。BT两个字母您知道代表什么意思吗?
  林伦伦:是变态,不是英文,是汉语的拼音,变第一个字母B,态第一个字母T。
  
一心:看来我还是领悟错了。
  林伦伦:有时候它是拼音,有时候它是英语。
  
一心:那么CU呢?这两个字母是英语,但是代表英语还是拼音呢?
  林伦伦:还是英语,用两个字母的发音来代表两个组合,C是代表See,U是代表you.
  
一心:
有网友跟帖问JMS三个字母的组合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也真是不明白。
  林伦伦:应该是代表姐妹们。J代表姐,M是妹的第一个字母,S是英文中的复数,前两个是汉语,后一个是英语,这是一个怪胎。
  
一心:
结合了汉语拼音和英文不同的用法,组合在一起,怪不得理解起来有难度。
那么FT呢?这是网络中使用的比较多的,动不动网友们就用FT加破折号。
  林伦伦:应该是晕,可能是英文单词Faint的缩写,我不太懂。
  
一心:
我在网络上见到FT比较多一些,特别是论坛和聊天室里。看来字母组合用在网络上比较广泛的这些,林教授还是比较熟悉的,没有难倒他。
  

我们来看一下数字的。我挑了一个我不太明白的,“3分”,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我在天涯社区里有看到,也是目前人气比较旺的论坛之一。
  林伦伦:我这个不知道,我上网络一般都是查资料。
  
一心:
9494呢?
  林伦伦:就是就是。
  
一心:
其实就是谐音了,还有5420,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林伦伦:我是爱你。
  
一心:
原来是这个意思?
  林伦伦:可能是吧,我也是猜。
  
一心:表达感情的用语都用数字来体现了,可能更随意一些了,不像说“我爱你”那么严肃了。
  林伦伦:在键盘或者发短信比较快了,像再见用886.
  
一心:就拿5420来说,就将平时很难说出口的语言简化了,非常随意的,而且是非常简便的表达出来了。
  林伦伦:对,这符合网络语言的主要特点,一个是简便,一个是清晰,符合年轻人使用网语的心态,第一个是出奇,让人感到很惊讶,突然冒出一个新词,而且在键盘上打很方便。
  
一心:我们来看04年的网络流行语,第一个是“顶”,这其实是大家用的很多的,尤其是在论坛里使用很多的词,比如说顶帖、支持等意思。
  林伦伦:是。
  
一心:现在一说就是我顶你,这就是支持。还有像老鼠爱大米,闪,还有百度一下,等。
  林伦伦:网站的名词用做搜索,也可以说GOOGLE一下。
  
一心:
还有汗。
  林伦伦:相当于汉语中的汗颜,不好意思的意思。
  
一心:05年网络人气最旺词您有没有预计,人气指数比较高的?
  林伦伦:网友使用多不多,好像跟今年的文化现象有关,我估计今年用的最多是PK,因为它是跟超女联系在一起的,超女现象是谁也意想不到的流行文化现象,PK一出来,网上报纸上,现在平面媒体都用了,而且用的都莫名其妙。
  举一个例子,我很想用汉语的哪一个词,比如说打擂、单挑、决赛等来翻译它,但是翻译来翻译去,很难用一个单词很准确的跟PK翻译过来。所以有时候你还不得不承认这种流行文化的威力还很大。比如说今天我们两个人明天得PK一下,我们平时好玩羽毛球,明天PK一下。平时可能说明天我们打一盘试试看,这样说起来大家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好像没有像流行语的味道。
 
 一心:形象生动。
  林伦伦:对,比如说比赛输了,可以说他被PK掉了,说起来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稍微年纪大一点的人不懂。语言是有代沟的,文化也有代沟,老年人说的话、中年人说的话,所以我们进行汉语发音调查的时候,我找的一般是60岁以上的代表几个人,60到40岁的我找几个代表,40到20岁的我找几个代表,然后找几个小孩子。文化发展越快这种变化越快,农村里比较保守比较稳固,但是当农村里的人到城市里回去尽管说的都是当地的语言,可能爷爷奶奶也听不懂。
  比如说我的女儿回去我妈妈跟她说你有没有男朋友,回答说我班上都是青蛙恐龙,对于爷爷奶奶肯定不懂了,但是可能年轻人都知道青蛙、恐龙是什么。这种语言代沟是很自然的现象,广东人以前很流行的一些话现在都不说了,比如说八十年代初期我在中大读书的时候,我们将警察叔叔,那个时候有一个不太尊敬的说法叫“二叔”,就说解放军是叔叔,警察是二叔,不太尊敬,但是现在没有人说了,都是阿SIR,这是香港的英语过来的。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语言也会变化,网络词语是新兴的文化现象带来的新的语言现象,虽然奇怪,但是也是很正常得体的。
  
一心:我觉得用字母组合等,来代替日常生活中固定的说法、词语感觉很简洁很方便,而且很痛快,随口而出,只要被大家使用了,最经常的,而且是非常乐意的使用,就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这样吗?
  林伦伦:我理解流行文化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一旦流行起来,谁都阻挡不住,不是说某一个地方的政府出台一个什么政策,然后我叫大家从此以后别说这种话了,就可以让大家不说这个话了。
  比如说最近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委会,他们出台了一个条例,里面规定PK等字母词不能再用了,特别是在官方的网站、报纸等,媒体上,我觉得多余了。
  语言是在社会上自然流行的,语言它有另外的规律,是约定俗成的,它在社会上流行之后,最后哪一些被淘汰,哪一些被保留起来,最后成为规范性的东西,最早的时候不是靠某一个官方出来说你应该说这个不应该说那个是。比如说现在关于网络的词,INTERENT等,可以说互联网,也可以说是国际互联网,很多很多名字,哪一个规范哪一个不规范呢,我觉得没有必要那么早规定,慢慢大家形成习惯,比如说大家觉得互联网好,其他的慢慢就会被淡忘了。比如说五十年前电话叫德律风,那时候水泥不叫水泥,叫士敏土,还有道德和科学分别被称为德先生、赛先生等,那时候大家说这些很时髦,可是现在大家不说了,大家都说电话、水泥。
  
一心:语言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没有必要进行硬性的规定,是吗?
  林伦伦:对,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最后群众,也就是使用语言的人会在自己使用的过程中将好的或者是方便的留下来,将那些多余的就淘汰了,所以一段时间之后,回过头来十年八年我们再来整理这些词汇,再收进官方的或者是比较有学术权威的辞典里,慢慢慢慢的就会进入学术权威的辞典,就自然而然起到规范的作用了,而没有必要出台大的条例,说某些词可以用某些词不能用,我觉得虽然出台了这些条例,但是做不到,很难。
  
一心:现在网络跟人们的亲近,其实也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和文化习惯,比如说我们一般都会看图片,网友们会很习惯通过图片来了解内容,而不习惯看大段的文字了,比如说现在的博客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了,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博客,是朋友们交流的一个渠道了。那么这种网络文化的演变,其实也是从网络语言的流行慢慢逐渐的影响过渡起来的,是这样的吗?语言应该是文化最前沿的东西。
  林伦伦: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是一个交际的工具,而不是文化的载体,社会上流行什么文化,最先来表示的形式肯定是语言,比如说有一种新的科技产品,就像多生了一个小孩一样,这个小孩一坠地,甚至小孩没有分娩之前就已经有了名字,这个词语最早就是这样诞生的,是随着新的文化现象或者社会现象产生而产生,所以语言、词汇反映社会现象是最直接、最快的。网络现在又是最新、最迅速的,比如说现在平面媒体,或者是现在的有声媒体,有人说是六种,网络是第七种媒体,可以将前面的六种媒体综合所有的优势,然后用它最快的速度做出来,就像我们现在在做直播一样,很快的我们这些说的东西就可以播出去,将其他媒体的弱点都除掉。



在主持人的“网络语言考试”中,林教授的表现不错,顺利通过。
  
一心:看来您对网络媒体的发展还是很看好的。您是做语言工作的,是主动研究这些网络语言,还是上网的过程中自然运用的?
  林伦伦:说起来有点不太学术性的,我原来是做地方方言和历史文化研究的,以前我一有空就下乡了,刚才网上那张照片就是我下乡做田野调查的照片,后来为什么做回网络语言或者是新词语的研究呢?1998年之后,我当了汕头大学的副校长之后,每天就必须上班了,办公室里还有几份报纸,然后每天也有空上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时间去调查了,但是我有时间看报纸和上网了,也是职业病吧,我看到一个新的词语我就会眼睛一亮,不懂就会赶紧问别人,我会将这个词语积累下来,慢慢积累下来,我就积累了很多词语。
  像《现代汉语辞典》也是这样积累的,当然也有其他的老师帮忙。羊城晚报也开了一个专栏,对羊城晚报出的新词语,每一条进行解释,每一天千吧字吧,这样积累起来。这本书也很畅销,其实我是无意中涉足到这个工作里面的,但是做起来很有意思,我没有停,不断的上班不断的做,我带的研究生,将这个课题交给他们,还有年轻的老师,因为靠我一个人做不完。
  
一心:一般学者转入行政工作,都是对自己学术研究的损失,但是相反给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天地,转向了网络语言的研究。网络语言确实是有新鲜的生命力,可是我们最近在《现代汉语辞典》第五版修订的过程中,很明确的表示不收录网络语言,这可能让网友们接受不了,网友们觉得我们天天在使用的,或者我们热衷推广的语言,为什么不被《现代汉语辞典》所接纳呢?
  林伦伦:我相信他们没有这么宣布,《现代汉语辞典》那些主编或者说这次第五版修订版的老师们,我们都很熟,有的还是朋友。他们修订的时候,《现代汉语辞典》应该是中国学术权威最高的一本汉语辞典,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本汉语辞典能够和它比肩,它就是NO.1,超越了以前任何一个版本,它是最好的。
  
一心:不会是因为这些专家学者都是您熟悉的就这样说吧?(笑)
  林伦伦:不是的,后面也有一些人编写了辞典,但是很难,这是从吕叔湘先生开始,然后一直做到现在,已经是差不过三代人做这个辞典,是国家最权威的语言机构,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这个权威的机构、权威的人士,经过三代人做出的语言辞典,而且经过五版的修订,我认为最权威。为什么它不收录网络语言,刚才说到网络还是一种流行文化,流行的东西很可能是短命的,要经过经验,比如说网上流行的这些词语,如果十年八年还在使用,我相信不收录才怪呢。比如说我看到网虫收了,闪客也收了。这个词语今后十年八年还会继续使用下去,它会收的,但是像一般的可能过眼烟云这样的,今天说了明天没有的,比如说斑竹这样的,首先《现代汉语辞典》有它的编写规范,如果不符合也不会收录。作为网民或者网虫,不要着急说他为什么不收,如果这个词越来越被其他地方广泛使用,我觉得就可能会收录起来。比如说网络用了,报纸也用了,慢慢的一般人在非网络的语言环境下也在使用,这个词就有可能进入词典。
  
一心:看来有志于推广网络语言的网友们,还是要先将网络语言被传统媒体所接受和认可,才有可能进入到《现代汉语辞典》里。
  林伦伦:如果想进入辞典也容易,现在我们也在编写网络语言辞典,不是《现代汉语辞典》,是专门给网友们使用的网络辞典。
  
一心:
看来我们还是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用下去,只要把它发扬光大,网络语言还是可以走入各种厅堂的。
  林伦伦:其实语言系统还是开放的系统,词汇不断的丰富,必须有来源,必须有创新,如果说一个民族它的社会、文化没有发展,词汇也是很难发展的,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很快的话,词汇也会发展的很快。网络语言应该是对语言词汇丰富起很大作用,因为网民的创新程度真的很厉害,几天没有上网可能新词汇就出来了,以前在任何一个媒体都没有看到这么有创造力的语言现象,所以汉语的词库,它的词汇的丰富,应该是网络语言对它做出一些贡献。我是这样预料的。
  
一心:我们来看一下网友的问题。
  

康子墨:你说网友有个心态是喜欢新奇,现在QQ用户之间流传着很多自定义表情,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林伦伦:咱们两个人自己看得懂就行了,这也是一种年轻人的心态。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这一代不同,你说自私也好,或者说隐私,第三人不懂没事,只要我们两个人懂就行了,我们两个人发短信第三个人看不懂才好呢,这也是符合年轻人的心态。
  
一心:但愿访谈时我们也可以制造出只有我和林教授才懂的语言。
  林伦伦:那这必须有创造力才行。
  
康子墨:PK这个词似乎不是从超女这里出来的,而是从传奇这个网络游戏,Person killing的缩写。
  林伦伦:对,没错。PK是游戏者的杀手,最早不是超女出来的,而是超女从网络游戏里找出来的,是本来就有这个词了。然后在中国的媒体中,是超女用的最多,用的频率最高,所以才被引进媒体和其他的语言环境里。
 
 一心:看来超女05年最大的贡献,就是制造了PK流行语。
  林伦伦:有可能。



林教授查看网友们的提问。
  
一心:网络语言只限于利用计算机网络交流之间通用的语言,您将它定义为一种社会方言,我有点不理解了,一般我们对方言的定义,是根据地域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共同方言,怎样将网络语言也定义为社会方言呢?
  林伦伦:方言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地域方言,一种语言在这个地域里人们使用这个语言的分支,比如说汉语到广东,就有了粤语、客家话、潮汕话等。社会方言怎么说呢,社会里某一些群体这一群人,可能是大的,可能是小的,他们所经常使用的某一种语言的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那么在没有网络之前,社会方言是存在的,比如说江湖黑话,你有没有看过《林海雪源》,“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等等都是江湖黑话,也叫密语,以前各种行业,比如说理发、卖牛的、卖药的,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密语,限于某个行当的人才懂的,比如说理发的师傅跟徒弟说怎么理,肯定不能让理发的人知道是在教徒弟,不然谁给徒弟理啊,比如说眉毛叫轮描、脸叫盘、眼叫轮等等。
  2004年的统计数字,一共有九千万的中国网民,今年应该有一亿了,广东有一千一百八十八万网民,现在应该超过一千二百万了,这么多的网民形成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就在BBS上,在聊天室里使用这种语言,成为使用网络语言的一个特殊群体,所以网络语言也成为社会方言,比如说刚才你考我的那些东西,只上网看新闻,不上聊天室和BBS的,十有八九不懂。
  
一心:
看来网民也有一个分类,只看新闻的人还不懂这些。
  林伦伦:所以这些人可能只能算是一个菜鸟。
  
一心:菜鸟的“菜”是北京话,说一个人很“菜”就是水平差,菜鸟这词的发展其实也是开始说计算机水平差的人,慢慢演变过来的。
  林伦伦:流行文化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工具,然后词汇慢慢发展,有些词发展的让你目瞪口呆,快啊,今天说这个,明天说那个,一溜就模仿过去了。
  这不一定是网络的,但是是流行的网络化作用,比如说香港人将出租车叫TAXT,在广东叫“打的”,其实已经不是香港话,也不是广东话了,然后到了北京之后,利用“的”就做了一个语素,小面包出租车就叫“面的”,以后开出租车的人就是“的哥”“的姐”“的佬”,发票叫“的票”,摩托车叫“摩的”,到了新疆还有“驴的”,现在东莞到香港的快艇叫“水的”,一些人经常的坐飞机来往,比如说明星就将飞机叫“飞的”,他说坐飞的来的,他们每天都在赶场。
  
一心:
的来的去的。
  林伦伦:你说的也是一个创造,的就变成了一个动词。这样发展下去,小学的老师就头疼了,小学生的作文里经常出现这些新词,改不改呢?
 
 一心:对,老师遇到这样的日常生活用语怎么办,是必须规范化呢,还是课堂教学也要随着生活的演变而演变呢?
  林伦伦:看场合,什么语境下使用,比如说都是同学,在网络或者QQ或者泡泡、BBS上或者短信上沟通可以尽管的使用,但是语文考试了,老师要评分了,我还是认为谨慎一些好,因为不是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忍受你的Q言Q语。如果你多用了,肯定被扣分,所以我觉得也可以认为不规范。
  
一心:
林教授不愧是教师,还是要以分数为重。
我们来看一下网友的问题。
  

网友(imyhakka):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为广东省省府的广州市,很多公众场合居然用双语或者三语,国语和英语很正常,却还用了白话。假如广州市不是省府,这样做很正常。但是广州市是省府,我认为就不应该。否则,就必须加上客家话和潮州话,以示作为省府在方言平等上的基本立场。不知林老师意见?
  林伦伦:网友说广州市经常在公众场合使用方言,使用广州话,认为这是不正常的。那么这位网友的问题我觉得提的很好,一般来说我们将一个地方,或者是一个社区,它的语言情况叫语言生活,语言生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工作语言、校园语言、生活语言,如果是在工作场合或者是校园里等不管是在哪一个地方,不管是北京市还是上海市,我们都必须讲普通话,因为我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的国语是普通话,所以大家要讲普通话。
  但是很难在一个方言区里要讲一些方言,比如说我们两个人是潮州人,现在不是网络直播而是在家里喝茶聊天,用普通话肯定不同方言,我会说很好的潮州话,我也会说不错的普通话,但是有时候用普通话说出又形象又生动的东西,可能我表述不出来,东北话也可以说出像赵本山这样将人逗的哈哈大笑的话来。
  我的理解生活语言可以小范围内尽管使用,但是公众场合,在政府的工作环境下,在其他的比如说校园里,还是要讲普通话,特别是人不多,三个人,我们两个还有另外二个,我们二个讲潮州话,他讲别的方言,我们不理他,讲我们的潮州话,我觉得这样的情况特别不好,那个人会觉得我们两个是不是在嘀咕什么事,对他不利。
  
一心:
我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倒不是认为他们在说我或者骂我,而是我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他们在排斥我。
  林伦伦:所以我们也探讨过讲方言是不是有排他性,我认为是很严重的。但是我绝对不会主张说是不是我们必须讲白话,然后接着客家话、潮汕话,没有必要,但是要分清楚是什么情况,我们主张推广普通话,但是不主张恢复方言,但是如果没有方言的依托,很多剧种就没有了,可以使用方言,但是要看环境,大部分的环境下,还是大家要讲普通话。
  
一心:
我们也在论坛里做过探讨,比如说梅州,客家方言使用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办客家话的电视节目,还有在在潮汕地区,潮州方言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办潮汕语言的电视节目。您觉得有必要吗?
  林伦伦:我觉得可以理解。因为现在广州台也好,广东台也好,包括汕头台也好等,都开办了一二个以上的方言频道。不能一味的说方言频道不能开播或者不能办了,我是持比较宽容的态度。比如说在潮汕地区给他们开办一个方言的频道,或者客家话频道,这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你推广普通话,但是还有人对普通话不太理解。就像我的同学到国外,到他们家看的电视很多人还是收华语频道,看华语的平面媒体报刊,他们说我看华语能够理解到很深刻的东西,文化底蕴的东西华语可以理解,英文大体的意思我可以懂,老外哈哈大笑时我们笑不起来,这有深层的文化积累在其中,方言和普通话也有这样的隔阂,这个东西也要逐步逐步的来,推广普通话是一步步来的,不能着急。
  我和我的小孩差二十多岁,普通话和方言的能力就产生变化了,小孩说的普通话比我好多了,他们说的潮汕话仅仅局限于在家里,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的对话,但是让他们读报纸或者读课文,我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已经不行了。有时候讲故事或者在讲一个事的时候,大体上能够讲出来,讲着讲着就成了普通话,他们潮州话的语言能力已经越来越低了。
  
一心:您说的是家里小孩的情况。我遇到年纪稍微大的人,开始也是讲普通话,说着说着感觉不能充分表达自己,马上就转入方言了。
  林伦伦:其实就是这样的,上一代人可能普通话不行就用方言了,而下一代人可能就正好相反了,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慢慢发展过来的,如果今天就禁止方言,这是不深入人心的,而且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留。
  
一心:
您刚才说的润物细无声的发展趋势,对方言这种文化是一个良好的势头吗?
  林伦伦:我曾经主持过一个国际会议,有一个这样的讨论。我们讨论的是另外一个话题,但是跟这个问题有联系,濒危语言的抢救问题,濒危语言是说这种话的人已经很少了,比如说剩下几万人乃至几千人,这种语言你再不抢救的话,就没有人讲了,这种语言就在世界上消失了,国家和世界都会有专门的项目,说给你钱调查和录音,然后录像保留下来,现在做成光碟。有人问了,既然保留下来,能不能给他们一些钱,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起来,让这些人继续保留说这些话,不可能,这是历史潮流,逆潮流而动不可能,比如说这个村如果有两千人或者是五千人,年轻人都跑步到广州打工,自然而然就学会了白话或者普通话,再回去说很少人或者只有爷爷奶奶说的方言,语言的交际作用越来越萎缩,自然而然就不讲了,不讲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语言慢慢就会没有了。这是对还是不对?我认为这只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
  现在全国有七大方言,全中国的方言如果以能不能听懂,以听懂度来衡量,可能有上千或者好几千个,这种方言要通过普通话,大家都学会的普通话,时间会很长很长。五十年,一代人一代人下去,比如说从我爸爸那一代人和我孩子这一代人,三代人之间,我估计50年,半个世纪这个过程中,也就是说我爷爷、我爸爸那一代人上学时用潮州话来教书读古诗词,到我这一代人教普通话,个别课程用方言,到我的小孩这一代可能全部是普通话了,到他们的孩子时,是不是生活中也开始讲普通话了。这是比较好受教育的孩子或者是社区了呢,如果是在偏远的农村或者社区,我想可能日子会比较遥远一些,很难预计的。
  
一心:
关于广东省主要方言的平等问题,其实这也是网友们反映强烈的问题,广东全省有三大方言,但是网友们都认为省台、珠江台是白话的天下,白话就强势一些,特别是香港、澳门也是使用白话,然后两大方言客家话、潮州话在省台没有立足之地,目前网友们的意见都很强烈。对此林教授有什么看法呢?
  林伦伦:我认为这个看法很自然,因为三大方言,粤语是最大的,广东八千万人口,四千万讲白话,有一千八百万讲客家话,有一千八百万讲潮州话,还有几百万是外来人口,讲其他省份的方言或者讲普通话,这种情况下粤语就是广东的第一大方言了,我们以前叫粤语沙文主义。
  粤语为什么强,说好听就是强势方言,从人口、分布的地域、讲粤语的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都是强势的,曾经产生过东征西讨北伐,比如说粤西的湛江,除了粤语,还讲雷州话,还讲(亻厓)话,这些讲雷州话的地区,慢慢被广州话吞并了,这叫语言蚕食。我到雷州看到很多年轻人讲白话了,现在到韶关,满耳都是白话,惠州也是如此,到了粤东的汕尾原来叫鹤佬话,现在到汕尾第一语言是白话。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讲粤语的地区就是南风窗,语言北伐其实就是经济和文化的北伐,《现代汉语辞典》无可奈何,买单得收,生猛得收,这些词语都收进去了。在九十年代很多北方的朋友问我,活的就是活的,死的就是死的,什么是生猛海鲜?我说你不懂了,生猛是活的很生猛,潮州人吃海鲜,起码有四类,活的活蹦乱跳的就是生猛,活得半死不活我不要吃,一上菜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桌子一拍说老板来,这个鱼也给我,死掉的。现在北方人也懂了,所以这个词也进入了《现代汉语辞典》。
  
一心:
北方人也一般不说猛龙过江,北方人说猛虎下山。
  林伦伦:政府好像没有必要说一定要在省台开这样的频道,以前广东台、广播电台也有潮州话、客家话的节目,省台也有客家话和潮州话的节目,现在还有,但是时间越来越短了。就是北京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有客家话、福建话频道,这是为了对外宣传。
  根据国家外事部门的统计,四千万的海外华人华侨,四个里面有一个多一点是潮州人,有一个是讲广州话的人,客家人稍微少一点,但是分布很广。这几大方言你怎么比,还是粤语,不管是在海内还是海外,比如说潮州话可能在泰国很强势,福建话在新马很强势,但是你要知道粤语在澳大利亚、在新西兰、在美国、在加拿大、在英国和法国全部是广州话的天下,你不得不认为它是方言里的老大哥,这种地位就是强势方言的地位,客家话和潮州话想跟他PK,那是很难的。
  
一心:
那存在不存在方言歧视的现象,比如说在上海,听到苏北话马上就有歧视感,那是穷地区。在广东人们可能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心理,比如说雷州话,雷州话很难懂,跟外界沟通起来很难,相应也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林伦伦:方言学上将人讲的比较少,讲的人有自卑心理的叫弱势方言。相对于粤语,客家话、雷州话、潮州话都是弱势方言,是因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最主要是人口,我说的人很少,我这个地区又是落后地区,首先是讲这个话的人自卑感表现出来。比如说我在湛江,我讲的是湛江白话,我本来已经是讲白话了,但是我到广州来不敢讲湛江白话,我拼命要学广州白话,为什么?这是省城白话,那是乡下白话。还有比如说我在汕头大学教书,潮阳的同学跟汕头人讲话宁愿讲普通话,也不愿意讲潮阳话,因为潮阳话有很重的口音特点,他自己觉得我讲出来会被别人笑,我讲的潮州话很土,其实语言和方言没有好与不好的差别,绝对没有,它之所以被认为好的方言或者不好的方言,是因为有由于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带来给人的人为或者是主观的看法,你只要认为我自己没有问题,那你尽管讲。比如说就像中国人出去,人家老是问你是不是日本人,那问到我我肯定说我是中国人,我堂堂中国人,就因为日本先进,就说我是日本人,没有必要。
  这种文化心态带来了一种现象,讲弱势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慢慢就更越来越少了。
  
一心:
看来语言也是携经济恃强凌弱,而且人的心态也决定了方言的走势。
  林伦伦:所以政府也要号召,比如说广东省委省政府就有一个推广普通话的决定,92年就已经决定了,对推普起到很大的作用。
  
网友(万川入海):林教授您好,我是广师的学生。由于国家积极推广普通话,现在很多地方的方言呈现出普通话化的趋势,不论是词汇还是语法以及读音,都在向普通话靠拢,土语词汇越来越少了。你对此有何看法?
  林伦伦:这就是我刚才说到的势无可挡了,方言很土的东西越来越没有人讲了,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我们大势所趋还是推广普通话,刚才说保护方言,可能采取这种方法,将这些方言收集起来,将它变成辞典录下音,然后作为一个文化遗产留下来,这种东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我做了一本潮汕方言俗语辞典,现在给我的孩子看他们什么都不懂。
  
一心: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吧,以前非常鲜活非常有意思的方言。
  林伦伦:比如说我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个粤语故事里说讲你早上起床很早的话“早过倒屎”,比倒屎还早。现在的年轻人绝对理解不了,为什么比倒屎还早?你要知道在三十年前,不但广州,还有周边的江门那些城市,每天都有乡下人来挑着桶来收购城里人夜里的大小便,拿回去沤肥。很早啊,那个时候,所以广州人就产生了这样的俗语,比较粗俗,但是很生动。
  像这样的东西很多,你只有这样的记录下来。还有老年人带来的华侨语,马来语、泰语的介词,汕头年轻人不懂,因为他们再也不需要这个东西了,比如说拐棍,我们不叫拐棍那叫“DONKOT懂嘎”,是一个拐棍的意思,现在说拐棍就是拐棍了,没有必要用这个词。
  比如说工厂叫什么弄,写一个“垄”就行了,像酱油龚等,现在就不用了。是很可惜,但是势不可挡,你能做的就是记录下来,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留给后人来研究,就像我们现在在研究古代的东西一样。
  
一心:
其实就像是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一样,还是随它去吧。
  林伦伦:对,是这样。
  
一心:
刚才我们谈到方言所带来的一些心理和文化的差异,广东发展论坛里有一个讨论,看澄海和潮阳的文化冲突。本身两个地区离的很近,又同属于潮汕地区的方言,他们之间的文化冲突又很强烈,有时候也是互相之间甚至引起了一些心理上的对峙,我想请教您,怎样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或者方言,来消除或者融合我们在文化心理上的分歧呢?
  林伦伦:我的理解,我不会用冲突这个词,应该是说潮阳跟澄海是潮汕地区的两个不同的地域,以前是县,后来是县级市,现在是区,这两个区的人民,他的文化心态有所不同,但是没有说澄海人和潮阳人整天吵架,或者说有什么过不去的,不属于冲突,而是文化差异。比如说表现在人民的心态上,整体来说,我自己是澄海人,我自己理解,澄海人稍微老实本分一些,读书文化人多一些,因为是属于文化底蕴积淀稍微厚一些,它有它的特点,第一本潮州音辞典,潮声15音就是澄海人编的,1911年出版的。后来还有一本更大的辞典叫潮汕字典,发行量45万册,现在来说都是流行书。
  
一心:
我有一个疑问,是不是澄海人以自己是潮汕语言正宗的继承者自居,对周边的地区也有一种轻视呢?
  林伦伦:不会。另外一本字典叫潮汕字典,作者也是澄海人,这两本字典加起来的发行量,过去不要说盗版,都有75万册,加上我老师李新奎老师的字典,发行量是7万多,加上我编的字典现在发行是16.5万,不要说那些盗版,就说这四本字典,就超过了一百万。澄海人爱读书,在我们家乡也是成风的,我们那里出的读书人也比较多,像著名的散文家秦牧等。潮阳人在我们潮汕本土那里,他的民心会比澄海人,现在来说更加表面化一些,讲的话连声音的语调都是以降调为主,所以当地人说语气比较重。
  
一心:
听起来可能稍感生硬一些。
  林伦伦:对,所以理解起来可以动不动就是要吵架,很大声啊,其实这就是语音习惯,就是这样的特点。别的地方也有这种现象,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吴侬语听起来非常柔。
  澄海人讲起来也是比较软一些,潮阳话听起来比较硬一些。其实潮阳也出了很多人才,我就接触很多潮阳的朋友,也出文化人也出科学家,比如说很有名的电影家蔡楚生,是大导演了。潮阳人没有跟澄海人打架,而且双方都觉得他们有他们的特点,我们有我们的特点,干出事来你就会理解,比如说潮阳那边有大动作出现,澄海人守着小产安分守己,大的事不敢去做,潮阳人会比较大胆一些。所以改革开放初期,在外面闯世界的,潮阳人居多。
  像泰国的银行家郑午楼等等,都是潮阳人,这些都是很优秀的人。
  
一心:看来澄海和潮阳两个地方的文化如果互补起来,对两个地方的发展都很有利。
  
有一个话题也是我们广东发展论坛讨论的比较久的,广东话和古汉语的关系,有网友认为广东话在继承汉语的过程中,中间的演变比较少,直接继承的比较多,比如说古诗词,用广东的潮汕方言来朗读,就会朗朗上口,更押韵一些。还有网友发表观点,说古汉语和日本话接近潮汕话,不知道他们这种说法是否有依据,我们来听听林教授怎么看的。
  林伦伦:先说第一个问题。广东话是不是更接近古汉语,是这样的。先讲三大方言的来源,三大方言的来源都来源于中原的汉语,来源于河南、陕西一带的汉语,为什么会出现三个不同的方言呢,就是因为移民的时间、路线不同,广东说粤语的人,大部分是从陆路从河南、陕西沿着湖北、湖南、江西过来的,很多人是翻过梅岭,然后在南雄的珠玑巷,慢慢到这里来。还有跟当地土著语言融合起来形成粤语。讲潮州话的人也是东进,到福州然后到漳州等等,客家人偏东一些,也是走陆路的,湖北湖南进入江西,在江西和福建、广东三省交汇的地方发展,然后到粤东北这个五华等地方发展。他们是同宗的,比如说开水不叫开水,而是滚水,竹竿叫竹篙等。
  
一心:
有些还是保留了以前的说法。
  林伦伦:对,根据专门的方言学家的研究,保留的语言以及语言层次最古老的应该是潮州话,像我的老师李新奎认为潮州话保留的语音层次,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客家话应该是唐朝时,当然也有个别现象更早,或者更晚的,因为语言系统里有不同层次的历史积淀,是有发展的,但是主要的层次是这样的。
  
一心:
我感觉您介绍的三个不同的传播路径也很有意思,水路更直接便利一些,语言就保留的更原汁原味一些,走山路的话,在路上有更多的停留和阻隔,会有与当地更多的融合。
  林伦伦:现在我们得不到具体的移民数量、移民资料来进行论证,这只是一个推测,也是得到语言现象的印证的。如果是教古诗文的话,除了用普通话来教小孩子之外,我觉得倒是可以用方言教小孩子读古诗词,比如说粤语有八个声调,古代汉语是四个声调的,读古诗要知道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要知道什么是押韵,潮州话有八个声调,刚好是古代的四个声一个声变两个,潮州人要分平声和仄声非常容易,1、2就是平声,其他的就是折声,但是北方人不行,比如说“别”是阳平,粤语是后面是T,而潮汕话后面是P,有一个爆破音。还有比如说“白”也是这样的。
  比如说潮汕话念“各个国家”,就像是母鸡在叫一样,后面都是将PTK那些爆破音留着了,这对学普通话是不利因素,但是如果用来分辨这个音是平声还是仄声,我学古诗词的一看,用方言一念就行了,有些不押韵的东西我用方言一念也押韵了。就是这样的。



林教授强调,粤语和日语的“接近”不是单纯的接近,而是日语象古汉语借词意义上的接近。
  
一心:
广东方言与日语的渊源是怎样的?
  林伦伦:日语借汉语词的时候,有一个层次是汉代的,有一个层次是唐代的,就是这里面的两个层次,汉代的语言层次跟潮州话,刚才说魏晋南北朝汉代这个时候比较接近,然后还有一个层次读音就很像是广州话了,所以不能理解为日语跟广州话很接近,而是日语借了很多汉语的单词,可能在汉代是第一拨,然后在唐代是第二拨,这两拨就是汉音和唐音,汉音接近潮州话,唐音接近广州话。
  比如说“新闻”“农民”“国旗”等等,日语和潮州话只是音调不同。韩国的话也是一样的,比如说“金”,但是不能因此说汕头话跟日语太接近或者说什么,只是说日语的汉语借词,某些话正好跟汕头话撞上了。到日本任何一个地方,日本说潮州话、客家话、粤语都会的话,日语很容易学会。日语越高深的,汉语越多,你越容易看懂。
  
一心:
虽然我们网友不如您这么专业,但是他们的那种感觉和判断还是有道理的,总体上是有渊源的。
  林伦伦:所以如果是汕头人去学日语,我觉得会有很多便利。广州人学越南语也是很快的,越南语跟广州话也是有很多接近的地方。
  
一心:
有网友对您说的广州话的强势原因有不同的看法。
  林伦伦:文化也是有一种影响,汕头和汕尾,汕头基本上白话很强势,年轻人里能听懂和能讲白话的人也越来越多,除了经济的原因之外,还有文化,比如说八十年代初期,粤语电视从香港过来,像《霍元甲》、《陈真》一天一天的播,特别是主题歌,那时候汕头开了很多粤语课,我也被请去上粤语课了,虽然我的粤语讲的不太好。那个时候正好是我们什么娱乐都没有的时候,大家都追着看这些连续剧,还有像金利来领带的广告语,“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用普通话念不怎么样,可是用粤语一念,很押韵,不买真是不行。还有英那格手表,“又耐用又准又够档次,戴表就戴英那格”的广告词,用普通话就表示不出那个味道。所以八十年代粤语成功的地方,比如说粤语流行歌曲东南西北都唱,为什么?
  
一心: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晚秋》,这是在北方流传很广的粤语歌。
  林伦伦:比如说《万里长城永不倒》,还有《万水千山总是情》等等。
  
一心:
网友还说到广东省用政府的钱来扶持粤语,这种观点您怎样看待?
  林伦伦:据我所知政府还是在很积极的推广普通话,至于网友说的故意削弱其它方言的情况是没有的,但是语言或者是方言的强和弱,是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弱而强的,是自然发展规律,网友也不要太激动。
  
网友(贾宝玉):我家孩子才8岁,但也有自己的博客了。她现在很喜欢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到一些网络语言,比方说,她写“我玩得开心极了:)”。她会在语句后面画上一些小表情,这样,老师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她们的老师也上网。

  这样一种情况应该不是个别的,我就想问一下,当网络语言影响范围足够大的时候,这种网络语言也就默认为正式语言了?做为语言研究者,你会不会对此有些担忧?
  林伦伦:我倒没有这种担忧,因为如果是这种语言全社会都流行的,语言就是语言了,规范不规范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权威机构说了算的,规范不规范是使用语言的老百姓决定的,刚才说的约定俗成。
  
一心:
看来语言怎样规范使用是由使用语言的老百姓决定的。

  网友(唯得贵):沿着这样的发展趋势,那么林教授请问你:这种网络语言她能健康发展吗?有无生命力?
  林伦伦:只要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只要还有人不断的上网,网络语言就还会继续存在,网络语言会不会存在,这是不用质疑的,肯定是存在和发展的。至于说它能不能健康的发展,就要在“健康”这两个字上做工夫了,比如说大家一起来防止这种毛病的出现,像大家都不要使用太粗俗的语言,骂人的或者像BT、TNND等等。
  
一心:正象
有人评价说网络语言“含草量”比较高。
  林伦伦:对对,还有像错别字太多的网络语言也不要太多,网络语言在健康环保的绿色环境里健康的发展。
 
 一心:其实健康不健康,主要是还在于使用网络语言的人。
  林伦伦:对,是靠每一个网友比较健康的心态来使用网络语言,大家都使用健康的网络语言,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有一个健康使用语言的环境,将来网络语言就健康了,我是很有信心的。
  
网友(康子墨):1、国家广电总局发文控制以方言形式演绎电视剧,受到地方很大的反弹,您怎么看这个问题?2、现在许多人说话喜欢夹杂英文单词,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一心:
广东人对东北剧在一些地方台,或者是中央台的狂轰乱炸,感觉不舒服,您怎么看?
  林伦伦: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国家想限制用方言做的电视剧或者电影,这种方式不一定要控制的很严。因为你说赵本山、黄宏他们用东北话做的小品,包括后来编的一系列《刘老根》,用普通话可以出的来那种效果吗?北京话其实也是一种方言,比如说皇城根,如果拿到广东来播,绝对收视率低,就是《刘老根》拿到广州来播,肯定收视率也高不了。方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这种方言限制他,东北小品也用普通话,粤语小品也用普通话,我想我们国家的文化,它的戏曲、小品多种题材的东西未必能够有了。
  但是我比较反对的是一部好好的电影里出现方言,比如说毛泽东就得用湖南话,出来邓小平就得用四川话,那没有必要,那斯大林出来不得用俄语,罗斯福出来用英语?电影就是电影,最近有一些电视剧拍抗日的,鬼子出来就是满口的日语,旁边打字幕,有时候鬼子说的话很长,不知道在说什么,其实他就是一个日本鬼子,不说日语也知道,还要搞一个方言出来,可能不是很有必要。
  
一心:
我再问您一个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说《大长今》全国热播,从韩语转化为我们的普通话,它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我看广东台又将它翻译成粤方言的版本,同样一个电视剧被翻译成不同的版本,您认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还是一种再生产呢?
  林伦伦:我觉得是不同的生产的产品,受众有不同,中国这么大,不同口味的受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的受众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用普通话来翻译,会得到一拨人的欢迎,用粤语来翻译,会得到另外一拨人的欢迎,翻译成什么语言,肯定有受众的市场存在,如果翻译出来没有人看,鬼才去翻译了,还有经济在起作用,因为要请人来翻译配音也是很大的投入,如果播出来之后,很多粤语的受众觉得能够很能接受,收视率提高了,为什么不翻译呢?但是如果翻译成客家话、潮汕话,没有多少受众,划不来啊,所以没有翻译。这是有存在的市场空间,翻译可以理解,这一说是不是不良的导向,我倒没有这么想,市场决定需求,市场需要就来做,我觉得是一个自然规律在左右的,这是一个自然现象,没有必要苛求。
  林伦伦:在说话中夹杂英文,这个现象不单年轻人存在,甚至年纪比较大文化不高的人也存在,只要你跟另外一种文化有接触有碰撞,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两种文化之间有交集,第一个表现就是词语面会借来借去。
  在我们学校旁边有一个比较杂乱的地方,棠下,我有时候从那里走过,就有人问你买不买“士多啤梨”(音),用白话说的,这其实就是草莓,是从英文来的。樱桃不叫樱桃,叫车厘子,其实就是进口的樱桃。这已经进入了方言,不用也得用啊。
  粤语接受英语很早了,我读书的时候,老师讲社会语言学时就教我们一首粤语的童谣,“攞士的(STICK),坐的士(TAXI),去士多(STORE),买多士(TOAST)”,在解放前跟英人接触太多了,自然英语就过来了。比如说现在投篮,广东话不叫投篮,就是“shoot”,打乒乓球触网不叫触网,是叫“Net”。比如说扳手,叫斯班拿。
  你看香港的电视剧电影里,几乎是半句英语几句粤语,然后借到其他的地方,慢慢的接触了。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一定是语言的污染,开始以为是一种时尚,年轻人说我今天晚上开一个PARTY,可是我没有MONEY,整个下午都不HAPPY,他觉得很有意思。方言里外来词的存在不奇怪,反过来英语里也有很多粤语,我在澳大利亚留学的时候,我们房东说明天起早去“饮茶”,我就奇怪了,你怎么知道饮茶,问他是不是会粤语,他们说不会,说的是英语,原来在澳大利亚英语里整一套喝早餐的词语他们都借去了,后来他说你不信就查一查朗曼英文辞典,里面虾饺等等都进入了。更早一些比如说铁锅,英文里的Wok就是广州话来的,荔枝英文叫“Lichee”,也是广州话。广州话也会被英文借去的,只不过当时的英语文化比广州话强势,所以借进来的多,借出去的少一些。
  
一心:
看来我们没有必要保持语言的纯洁性,渗透是相互的。
  林伦伦:我们要保留汉语的规范,但是不要太抵触汉语里有几个英文单词,因为年轻人有时尚的精神,而且学了英语,特别是一些东西从国外学习过来,开始我对这种现象也很抵触,海外学习几年回来,讲汉语突然转变为英语,出国以后我很理解他们,出国回来讲汉语,一时半会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对应的汉语词,只能这样,所以不要急,等他汉语说熟练了,有些词语来不及翻译,比如说PK,我很想用一个什么单词来翻译它,结果发现打擂、决赛、单挑都不适合,慢慢我们再找一个准确的,是不是将PK淘汰了再想办法,现在还是得将PK留下来再说。
  
一心:
有人形容您说是潮汕方言的痴情汉,看来您现在也是网络语言的痴情汉。

  我想您给我们广东人界定一下广东人应该说什么话?包括这三大方言,您怎么给他统一一下?
  林伦伦:九月份的推普周,我给学生做了一个演讲,除了生活语言,在工作语言、校园语言、公众场所的语言,首先讲普通话,这是几乎不能商量的。然后我希望每一个人都保留自己的母语方言,而一定要想办法保留,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双语的社会或者多语的社会,就可能是一种多文化的社会,而多文化的社会或者多元文化的社会,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乃至对小孩的思维能力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因为我们学过神经语言学,学过心理语言学,小孩子的语言能力的习得和语言环境有关系。如果说我这个小孩从小接触一种语言或者一种方言,对他将来语言形成能力的增长是不利的,这个小孩从小放在多语的语言环境里,比如说幼儿园里有讲方言讲英语讲普通话的,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小孩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比如说你现在是一个外地人,现在有一个小孩子在广州的幼儿园里,你不用教他,自然而然不用很长的时候,可能一年半载就学会了广州话,大人可能学几年学不会。多种语言的能力就接触了多种文化,对智力的开发有好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兼容性,从各个渠道得到信息的可能性就大,机会也大,所以多元社会的发展肯定比单元社会要有利。美国之所以发展的那么快,美国就是一个多元社会,什么移民都过去了,黑人、白人、黄种人等等,这个教那个教他才不管,只要你是优秀的人才我就接受你。所以不能因为推广普通话,小孩连方言都不学,我觉得没有必要,让方言所包容的文化萎缩甚至淘汰,太早的消失是很可惜的现象。
  
一心:
从您说孩子的语言学习环境,其实也可以推及到我们每一个人,多了解一种语言,就多了解一个世界,就多了解一种相应的文化。我想语言其实是一个很丰富的载体,我们对哪一种语言都应该抱着宽容和接受的心态去研究和学习。
  

非常高兴林教授能够跟网友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这么帅的学者,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学者明星化”,我想林教授作为语言学的明星,他的很多观点可能会有争议,我们也希望网友们继续争议下去。
  林伦伦:欢迎大家提问题,也欢迎大家指教。
  
一心:
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多拍砖。
  

我们今天的嘉宾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嘉宾,谢谢今天所有的工作人员,辛苦了!
(编辑:文字/阮志峰、北北、一心;摄影/滇红;速记/廖玲)

[ 本贴由 霜叶红 于 2005-12-2  15:0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12-2 17: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子很好

林伦伦是一个研究新词新语很有成就的学者.我手头有他和朱永楷、顾向欣编著的一本花城出版社出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1978——2000)》(2000)。
发表于 2005-12-3 14: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语言,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关注的课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07:31 , Processed in 0.0946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