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68|回复: 15

声调的困惑之14—— 声调和字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3 19: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赵元任先生曾经十分风趣地把汉语的声调称呼为字调,实际上, 赵先生发现了汉语的声调与汉字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显而易见也不可辩驳地,汉语的声调是服务于汉字的,离开了汉字也就不存在汉语的声调。
         但是,把声调和字调混为一谈我觉得不妥当。汉语的声调是服务于汉字的这不错,但这只说明汉语声调的功能而不是声调的客观特性,而一个科学的定义永远是建立在对被定义对象的客观特性的高度概括之上,现代汉语也应该引进更多的科学性,所以,还是应该把声调和字调分开来定义较为妥当。从汉字的字义上来讲,“调”的意思是指一种音高的模式,而“声”是指声音,所以,“声调”的意思是指声音(语音)的音高模式,这明显是指语音作为声音的一种客观特性而不是指一种功能。而“字调”的意思显然是指从功能上一个汉字所统领的声调。所以,字调和声调是不同的概念。
        从上面#48的分析看,普通话的第二声作为一个声调存在两种调型:35和13,而且这样的一声两调在其它的各种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起码从语音历史上看,在普通话形成之初,由于满族人不会说低音语言,他们把汉语的截然不同的两个声调(35和13)合并为一个汉字功能的声调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既然如此,作为语音现实的还原,普通话的第二声是一个声调两种调型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从上面#42的分析看我们知道,现代汉语的声调调型命名是不够科学的,它既不是建立在对汉语声调调型的客观特性之上,也不是建立在汉语声调调型的功能之上,而是建立在汉语各方言的音系调系的关系上,它的命名法则实际上割裂了声调调型的自然特性,它不是联系了古今的调性的本质关系而是割裂了古今的调性关系。所以,从学术的严肃性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命名法则不需要尊重。既然如此,我们可以重新来命名普通话的第二声。
        从上面的声调和字调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作为字调,普通话有4个可以区别汉字的字调。根据编号,我们还继续用1、2、3、4四个编号来称呼。而从声调的角度看,普通话的第二声有两个不同的调型,这两个调型读任何一个都不会影响普通话第二声的汉字识别,这两个调型的模板调值分别为35和13。从音高进程的特点来看,这两个调型都属于上升变化的调型结构,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声,而第一个调型(35)可以称之为阳平,第二个调型(13)可以称之为阴平(这跟古汉语的声调命名是完全一致的,这可以在另外一个专题中求证)。
        本节的结论是:普通话的第二声一声两调
发表于 2006-7-13 23: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论断颠倒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字就是字,字所代表的声调是语言本身赋予的。如果一个字记录的词没有读音上的声调,这个字根本就谈不上有声调。
 楼主| 发表于 2006-7-14 02: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胡吉成 于 2006-7-13 23:06 发表
这个论断颠倒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字就是字,字所代表的声调是语言本身赋予的。如果一个字记录的词没有读音上的声调,这个字根本就谈不上有声调。


这样的观点否定了声调作为语音的一种自然属性的客观存在。
看来还得解决语言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问题(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76154&extra=page%3D3 )。

[ 本帖最后由 皮扎诺 于 2006-7-14 02:0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7-14 1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胡吉成 于 2006-7-13 23:06 发表
这个论断颠倒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字就是字,字所代表的声调是语言本身赋予的。如果一个字记录的词没有读音上的声调,这个字根本就谈不上有声调。


   文字是语言的一种属性而已,形、音、义三者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文字是三种属性中的“形”的属性,声调是形、音、义三者中“音”属性的一个基本组件,真正的关系实际上是“形”和“音”的关系,字和调之间要颠倒关系那也应该是“形”和“音”之间颠倒关系。

   不论是“形”还是“音”,它们都是以“义”为核心的,“义”才是对“形”和“音”起决定性的因素,“义”是不依赖于“形”还是“音”的,“义”的形成是由客观世界的对象决定的。

   “形”和“音”之间,作为文字的“形”是一种人为抽象出来的东西,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一种符号,而“音”则是自然界的一种存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它自己的客观特性,有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规律,人不过是利用它的特性而不是创造出它的特性。

   “形”和“音”是各自独立的,它们的关系是间接的,它们是跟“义”发生关系后它们之间才发生了相互的关系。所以,“颠倒了关系”这种说法实际上属于牵强。

   从时间上说,汉语的字可以在几百年中没有变化,比如“大”“小”这些字在几百年中几乎没有变化,但难以说“da”和“xiao”在几百年间毫无变化。从空间上说,在汉语不同方言中的“大”“小”这些字的读音是各不相同的。如果说声调是文字赋予的,则文字不变其声调也不应该变,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也说明了“声调是文字赋予的”这样的观点是难以站得住脚的,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客观是不容主观决定的基本辨证法,这也说明了声调不是字调,汉语言学中的“基础知识”里的那些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声调应该是声调,字调应该是字调,二者混为一谈是不科学的。

[ 本帖最后由 皮扎诺 于 2006-7-14 10:36 编辑 ]
发表于 2006-7-14 17: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你下面自己的发言,难道是汉字造就了声调吗?

赵元任先生曾经十分风趣地把汉语的声调称呼为字调,实际上, 赵先生发现了汉语的声调与汉字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显而易见也不可辩驳地,汉语的声调是服务于汉字的,离开了汉字也就不存在汉语的声调。

[ 本帖最后由 胡吉成 于 2006-8-1 09:3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7-15 17: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胡吉成 于 2006-7-14 17:01 发表
请看你下面自己的发言,难道是汉字早就了声调吗?  

.......
赵元任先生曾经十分风趣地把汉语的声调称呼为字调,实际上, 赵先生发现了汉语的声调与汉字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显而易见也不可辩驳地,汉语的声调是服务于汉字的,离开了汉字也就不存在汉语的声调。



二者的区别在于,汉语的“义”凝固在汉字(“形”)里面和语音(“音”)里面,但是,问题在于汉语是一种书同文而语不同音的语言,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汉语的情形一直如此,因此,汉字比语音更稳定成为中国历史中的一种事实,从这个角度上讲,离开了汉字也就不存在汉语的声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并不是说文字决定语音,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意思。这种关系的存在不是语言本身的因素而是中国的社会因素,这并不排斥不论是“形”还是“音”,它们都是以“义”为核心的,“义”才是对“形”和“音”起决定性的客观因素的语言本质。

[ 本帖最后由 皮扎诺 于 2006-7-15 17:50 编辑 ]
发表于 2006-7-16 00: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字调其实就是声调,千万不要搞错了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7-16 11: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胡吉成 于 2006-7-16 00:34 发表
这里的字调其实就是声调,千万不要搞错了啊!


这正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现代汉语对声调的误解也正好是基于这一点。
音并不等于调,一字一音的关系并不等于一字一音一调的关系,就是说,一个音并不一定只有一个调,声调是语音的一种基本客观属性,它跟元音、辅音一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是不依赖于汉字而存在的一种自然声音现象。现代汉语言学之所以认为一形一音的关系就是字调关系纯粹是因为忽视了事实上的汉语普通话并不是一字一音一调的关系。一音多调应该是汉语的普遍现象,这样的关系应该是很容易证明的,现实中的普通话并不是一字一音一调的关系。赵元任等人对汉语声调的误解的基本原因也在于他们对汉语声调的研究是基于对普通话为基础研究的,然而实际上普通话早已丧失了汉语的一字一音一调关系的那种汉语声调的基本框架,基于此而建立起来的当代汉语声调理论与语言实践发生根本的出入不一致的原因也正好出字这个关键问题上。
发表于 2006-7-20 19: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

一音多调应该是汉语的普遍现象,这样的关系应该是很容易证明的,现实中的普通话并不是一字一音一调的关系。

请皮先生举例说明一下好吗?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23: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的第二声(字调)就是两个声调

普通话的第二声(字调)就是两个声调,模板调值为35和13,每一个普通话第二声字都可以分别读这两种声调

原文地址: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 ... ge=1&highlight=

普通话阳平一声二调

1#皮扎诺
普通话阳平一声二调

普通话的第二声(阳平)有两种读法:
一种是高音读法,调值为35(调号暂时记作“2”);
一种是低音读法,调值为13(调号暂时记作“-2”)。

这个结论很容易证明,比如“席”字:
“席子”(xi35),这个“席”必然读高音,调值35,因为低音是词中“子”字的专利,如果两个字都读低音就不好听了;
“主席,您的文件”,这个“席”必然读低音,调值13,如果这个“席”字读高音就是对主席的不尊敬了。
其它如::“笛(2)子——长笛(-2)”,“源(2)源(-2)不断”,“绝(2)不——杜绝(-2)”......
这样的例子是随手可得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观察得到,实际上,普通话所有的第二声字都可以读“35”和“13”这两种不同的“调型”,并且只有这两种调型,即普通话阳平一声二调。即使用精密的声学仪器来测量,结果还是一样。

也许这第二种读音应该叫轻声,但实际上它跟概念模糊的轻声是本质不同的,因为它的读音的音高变化唯一地固定的,普通话阳平的“变调”不会变为其它的调型而是固定为调值“13”,鉴于它是一种固定的“调型”,如果还把它称呼为轻声则使一般人不容易把握普通话阳平的“变调”法则。但多出来的这个调型不是声调,它不具备声调所必须具备的区别汉字的功能,人们听了“13”或“35”都一样地感觉到这是普通话的第二声,普通话的第2声(阳平)是一个声调两种读法。

2#sjiong

最后一句“长笛”两字前后差不多。上一句“提琴”两字前后也差不多。

通常说汉语阳平是 35 调,指的都是“单说”的特定条件,不考虑语流音变问题。正常搞方言调查的学者不会在那里有含糊。“阳平一声二调”说有点玄。如果一定要研究语流中的声调,必须找到变调的条件。那是严格的条件,不能够随便说说。请千万记住,不要随随便便就颠覆了基础知识。

3# wlren

Originally posted by wlren at 2005-10-7 02:31
说[35]和[13]是不同调型可以算是概念错误,二者调型相同,调值不同。


4#皮扎诺

调型本身包含调值,从几何逻辑上看,基于高度判断的始终两点的线段有并且只有平行、上升和下降3种类型,但这不是汉语调型的概念,绝对不是!同一种类型而调值不同绝对可以是不同的的调型,[35]和[13]可以是不同的调型,[55]、[33]和[11]可以,[53]和[31]一样可以。

5#皮扎诺

Originally posted by sjiong at 2005-10-7 01:40
  最后一句“长笛”两字前后差不多。上一句“提琴”两字前后也差不多。
......
  通常说汉语阳平是 35 调,指的都是“单说”的特定条件,不考虑语流音变问题。正常搞方言调查的学者不会在那里有含糊。“阳平一声二调”说有点玄。如果一定要研究语流中的声调,必须找到变调的条件。那是严格的条件,不能够随便说说。请千万记住,不要随随便便就颠覆了基础知识。


上图提取局部为:

http://www.pkucn.com/attachment.php?aid=46898
从上图的音高曲线看,“长笛”、“提琴”的音高变化分别为“ chang-2  di-2 ”、“ ti2   qin2 ”。说明我所说的那种情况确实存在。
我想讨论的问题是变调的条件和变调的结果,有那些条件和所有可能的结果?它们遵循那些法则?
这些问题无疑是属于变调或轻声方面的问题,但如果这些变化是十分固定的,甚至是唯一的,那么,如果还把它简单地归结于轻声或者变调,则未免过于笼统。观察问题我们不能只是把问题归结于“那里十分复杂”。轻声这个概念过于笼统,不能让普通的国民简单理解或具体理解。所以,如果说“一声二调”则普通人更容易理解,当然,前提是必须证明这是普遍的、固定的、和唯一的。
另外,这句话“秋天是提2琴2,冬天是圆号和长-2笛-2”如果对换过来则变成“秋天是长2笛2,冬天是圆号和提-2琴-2”——很有趣的位置决定调型的关系。

6#皮扎诺

我的这个说法说它有点玄也许是的,但它在语言实际中是普遍存在的,因为每一个普通话第二声字都可以读成高低不同的两个调型(35和13)。所以,在语言实际中是很容易验知的,不需要多少语音学理论,只需要会普通话就可以验知。这多出来的第二个调型(13)是唯一不变的,对每一个汉字都是相同的,音高和音高的变化趋势都是完全一致的,没有变调的条件,更没有什么严格的条件。

[ 本帖最后由 皮扎诺 于 2006-7-21 00:2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30 08:56 , Processed in 0.1437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