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22|回复: 0

重纽的南北区别和标准音的转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2 11: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e-journals.pku.edu.cn/

中文题名: 重纽的南北区别和标准音的转变
英文题名:  The Difference of the Chinese Chongniu Doublet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ialects and the Alteration of the Standard Pronunciation from the Wei-Jin Period to Yuan Dynasty
作者:  张渭毅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中图分类号:  
中文摘要: 本文立足于汉语书面文献中反映重纽的本证材料,论证了魏晋至元代各个时期的重纽格局。指出徐邈所传洛阳旧音的重纽,到了六朝隋唐初,已有了南北的差异。南方分三四等韵,却难分难辨重纽,北方区分重纽,但重四韵和纯四等韵不分。《切韵》是以金陵音为主流的、参酌邺下音而形成的综合音系,它的重纽结构以金陵音为基础,三四等介音三分。慧琳时期,随着长安音上升为标准音,长安音的重纽结构取代了金陵音的重纽结构,重三韵母和普通三等韵母合流,重四韵母和纯四等韵母合流,三四等介音两分。慧琳以后区分重纽的方言里,北方重纽的区别和介音格局都跟长安音相同,金陵音虽然部分保持了三等韵和纯四等韵的对立,但介音格局跟长安音相同。
中文关键字: 重纽 类相关 南北 标准音 介音 洛阳旧音 金陵音 邺下音 长安音
英文摘要: In this paper, I demonstr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Chongniu Doublets from the Wei-Jin period to Yuan dynasty, and indicate that the old pronunciation of the Chongniu Doublets of Luoyang, which is preserved in Xumiao’s phonetic notation, engender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the southern dialects from Six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That is to say, in the southern dialects, though the Chongniu Doublets a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ird division final and the fourth division final is easy to tell. However, in the northern dialects, the Chongniu Doublets are easy to distinguish,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ird division final and the fourth division final is difficult to recognize. The Qieyun embodies a kind of synthetical phonological system which synthesizes the main body of Jinling dialect and the part of the phonological ingredients of Yexia dialect. Its structure of the Chongniu Doublets bases on that of Jinling dialect which has three medials of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division final. In Huilin’s times, the pronunciation of Chang-an dialect becomes the standard pronunciation. As a result, the structure of the Chongniu Doublets of Chang-an dialect replaces that of the Jinling dialect. In Chang-an dialect, both the final of the third division of the Chongniu Doublets and that of the common third division merge, so do the fourth division final and that of the Chongniu Doublets. Therefore, the medials of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divis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fter Huilin’s times, in the northern dialects, both the difference of the Chongniu Doublets and the medial structure are identical with those of the Chang-an standard pronunciation.Whereas in Jinling dialect, thoug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ird division final and the fourth division final remains, the medial structure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Chang-an standard pronunciation.
英文关键字: The Chongniu Doublets,the interrelated division of the Chongniu Doublets,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e standard pronunciation, medial, the old pronunciation of Luoyang, Jinling dialect, Yexia dialect, Chang-an dialect

参考文献:
坂井健一(1975) 《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日本汲古书院。
陈贵麟(1997) 论<韵镜>重纽的逻辑原型及原型重估后的音值,《声韵论丛》第六辑,415—436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陈 澧〈清〉《切韵考》,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
陈寅恪(1936/1992) 东晋南朝之吴语,《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299—3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48/1992) 从史实论《切韵》,《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274—29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储泰松(1996) 鸠摩罗什译音研究(声母部分),《语言研究》增刊,武汉。
———(1998) 鸠摩罗什译音研究(韵母部分),《语言研究》增刊,武汉。
大岛正二(1981) 《唐代字音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
董同龢(1944/199`) 《上古音韵表稿》,中研院史语所单刊甲种之二十一,1991年重印。
———(1945/1981) 《广韵》重纽试释,丁邦新编《董同龢语言学论文选集》,13—32页,台北食货出版社。
———(1948/1981) 全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下字,丁邦新编《董同龢语言学论文选集》,101—112页,台北食货出版社。
———(1948/1981) 全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上字,丁邦新编《董同龢语言学论文选集》,113—152页,台北食货出版社1981年。
———(1948/1981) 切韵指掌图中的几个问题,丁邦新编《董同龢语言学论文选集》,83—100页,台北食货出版社。
———(1949/1981) 等韵门法通释,丁邦新编《董同龢语言学论文选集》,33—82页,台北食货出版社。
董忠司(1978) 《颜师古所作音切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博士论文。
———(1994) 董钟两家颜师古音系的比较,台湾《语文学报》第一期,1—20页。
杜其容(1975) 三等牙喉音反切上字分析,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4期,1—279页。
段玉裁〈清〉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丁邦新(1975) Chinese Phonology of the Wei-Chin(《魏晋音韵研究》)(英文),《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65种,台北。
———(1995) 重建汉语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国语文》第6期,北京。
———(1997) 重纽的介音差异,《声韵论丛》第六辑,37—62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丁 锋(1995) 《<博雅音>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丁 度〈宋〉 《集韵》十卷, ①钱氏述古堂影宋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②南宋重刻本,中华书局,1989年。③楝亭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
方成珪 《集韵考正》十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范新干(2002) 《东晋刘昌宗音研究》,湖北辞书出版社,武汉。
冯 蒸(1992)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四项韵母音变,《宋元明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
510—57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2001) 论《切韵指掌图》三/四等对立中的重纽和准重纽,《语言》第2卷,103—178页,北京。
高本汉(1940/1995) 《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合译,商务印书馆,北京。
高田时雄(1988)《敦煌资料による中国语史の研究》,日本创文社刊行。
葛毅卿(1958) 《韵镜》音所代表的时间和区域,《学术月刊》第8期,上海。
———(1978) 《韵镜》中的等呼,《南京师院学报》第3期,南京。
龚煌城(1997)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重纽问题——兼论上古rj介音对中古韵母演变的影响,《声韵论丛》第六辑,195—244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顾野王〈梁〉 《原本玉篇残卷》,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
顾野王、陈彭年〈宋〉 《大广益会玉篇》(附索引),中华书局1987年,北京。
何大安(1981) 《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1988) 《规律与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史语所专刊之九十。
何九盈(1961) 《切韵》的性质及其他,《中国语文》第9期,10—18页,北京。
———(1995)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增订版,广州。
———(1995)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广州。
河野六郎(1937/1979) 玉篇音韵论,《河野六郎著作集2 中国音韵史论文集》,3—154页,东京平凡社。
————(1939/1979)朝鲜汉字音の一特质,《河野六郎著作集2 中国音韵史论文集》,155—180页,东京平凡社。
黄淬伯(1930) 《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史语所集刊。
———(1998) 《唐代关中方言音系》,江苏古籍出版社。
黄典诚(1988) 曹宪《博雅音》研究,《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259—280页,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4) 《<切韵>的综合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黄笑山(1995) 《<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台湾文津出版社。
黄坤尧、邓仕樑(1988) 《新校索引经典释文》(上下册),台北学海出版社。
黄坤尧(1997) 《经典释文》的重纽现象,《声韵论丛》第六辑,323—370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黄 焯(1980) 《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局,北京。
慧 琳、希 麟 《正续一切经音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蒋希文(1999) 《徐邈音切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贵阳。
蒋绍愚(1994)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语音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孔仲温(1997) 论重纽字上古时期的音韵现象,《声韵论丛》第六辑,245—284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赖江基(1986) 从《诗集传》的叶音看朱熹音的韵系,《音韵学研究》第二辑,中华书局,北京。
———(1990) 吴棫音和朱熹音韵系考异,《语言文字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
林平和(1972) 《吕静<韵集>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嘉新水泥公司出版。
龙宇纯(1968) 《唐写全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校笺》,香港中文大学。
———(1970) 《广韵》重纽音值试论,兼论幽韵及喻元音值,《崇基学报》九卷二期,香港中文大学。
———(1986) 从《集韵》反切看《切韵》系韵书反映的中古音,《史语所集刊》57本1分,37—90页,台北。
———(1989) 论重纽等韵及其相关问题,《中研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字组),上册,111—124页,台北。
刘广和(1991) 东晋译经对音的晋语声母系统,《语言研究》增刊,武汉。
———(1994) 《大孔雀明王经》咒语义净跟不空译音的比较研究,《语言研究》增刊,武汉。
———(2002) 《音韵比较研究》,内收两晋、唐时梵汉对音的研究论文10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
李存智(1997) 论重纽——变迁的音韵结构,《声韵论丛》第六辑,437—450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李方桂(1980)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
李范文(1995) 《宋代西北方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李 荣(1956) 《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北京。
李新魁(1981/1994) 韵镜研究,《李新魁语言学论集》,284页—337页,中华书局,北京。
———(1982) 《韵镜校证》,中华书局,北京。
———(1984/1994) 重纽研究,《李新魁语言学论集》,45页—84页,中华书局,北京。
———(1994) 《起数诀》研究,《李新魁语言学论集》,338—403页,中华书局,北京。
陆志韦(1939) 三四等与所谓喻化,《燕京学报》第26期,北京。
———(1946/1988) 记邵雍《皇极经世》的天声地音,《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商务印书馆,北京。
———(1948/1985) 古音说略,《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中华书局,北京。
———(1950/1999) 《经典释文》异文之分析,《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二),中华书局,北京。
———(1951/1999) 《经典释文》异文之分析补正,《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二),中华书局,北京。
罗常培(1933) 《唐五代西北方音》,史语所单刊甲种之十二。
罗常培、周祖谟(1958)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北京。
罗杰瑞(1995) 《汉语概说》,张慧英译,语文出版社,北京。
麦 耘(1995a)论重纽及《切韵》的介音系统,《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
———(1995b)韵图的介音系统及重纽在《切韵》后的演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
———(1995c) 《蒙古字韵》中的重纽及其他,《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
梅 广(1963) 《从朱翱反切看中古晚期音韵》,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宁忌浮(1985) 《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
———(1992) 《五音集韵》的“重纽”假象,《近代汉语研究》,胡竹安、杨耐思、蒋绍愚编,225—234页,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2) 《校订五音集韵》,中华书局,北京。
———(1997) 《<古今韵会举要>及其相关韵书》,中华书局,北京。
潘悟云、朱晓农(1982) 汉越语和《切韵》唇音字,《中华文史论丛增刊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平山久雄(1966) 《切韵》における蒸职韵と之韵の音价,《东洋学报》49—1,42—68页。
————(1967) 中古汉语の音韵,《中国文化丛书1 言语》,112—166页,东京大修馆书店。
————(1977) 中古音重纽の音声的表现と声调との关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73,左1—42页。
————(1991a) 中古汉语における重纽韵介音の音价につぃて,《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14,左1—41页。
————(1991b) 中古唇音重纽在《中原音韵》里的反映,《中原音韵新论》,28—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1993) 邵雍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の音韵体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20,左49—107页。
————(1997) 重纽问题在日本,《声韵论丛》第六辑,5—36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三根谷彻(1953) 关于《韵镜》的三四等,《言语研究》31,56—74页。
————(1993) 《中古汉语と越南汉字音》,东京汲古书院重印。
司马光〈宋〉 《切韵指掌图》,中华书局1986年。
上田正(1957) 全本王仁昫《切韵》につぃて,《中国语学》69。
———(1973) 《切韵》残卷诸本补正,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中心丛刊》第19辑。
———(1975) 《<切韵>诸本反切总览》,均社单刊第一,京都均社。
邵荣芬(1963) 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国语文》3期,北京。
———(1964) 五经文字的直音和反切,《中国语文》3期,北京。
———(1981) 晋书音义反切的语音系统,《语言研究》创刊号,武汉。
———(1982) 《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1995) 吴棫《韵补》和宋代闽北建瓯方音,《中国语文》第5期,北京。
———(1995) 《经典释文音系》,台湾学海出版社。
───(1997) 《邵荣芬音韵学论集》,首都师大出版社,北京。
施向东(1999) 鸠摩罗什译经与后秦长安音,《芝兰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辻本春彦(1954) 所谓三等重纽的问题,日本《中国语学研究会会报》24号,6—9页。
————(1986) 《<广韵><切韵>谱》,均社单刊第二种,均社发行。
松尾良树(1974) 《论〈广韵〉反切的类相关》,日本《均社论丛》第一期第一号,2—8页。
孙玉文(1994) 中古尤韵舌根音有重纽试证,《清华学报》第24卷第1期,155—161页。
王静如(1941) 论开合口,《燕京学报》29期,143—192页。
———(1948) 论古汉语之腭介音,《燕京学报》35期,51—94页,北京。
王吉尧(1994) 汉字域外音对古汉语重纽现象的反映,《音韵学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北京。
王 力(1936/1991) 南北朝诗人用韵考,《王力文集》第1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194/1991) 《汉越语研究》,《王力文集》第1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1980/1991) 《玄应一切经音义反切考》,《王力文集》第1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1982/1991) 《朱翱反切考》,《王力文集》第1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1982/1991) 《经典释文反切考》,《王力文集》第1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1985)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尾崎雄二郎(1962) 反切か见た《集韵》の问题点,《东方学》第二十四辑。
吴承仕(1986) 《经籍旧音辩证》,中华书局。
吴圣雄(1997) 日本汉字音能为重纽的解释提供什么线索,《声韵论丛》第六辑,371—414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1999) 张麟之《韵镜》所反映的宋代音韵现象,《声韵论丛》第八辑,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西上胜(1982) 《集韵》反切用字法上の一特征,《中国语学》229期。
谢美龄(1990) 慧琳反切中的重纽问题(上、下),台湾《大陆杂志》第81卷第1期,34—48页;第2期,37—48页。
薛凤生(1995) 试论《切韵》音系的元音音位与重纽、重韵等现象,《声韵论丛》第六辑,83—106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1990) 《中原音韵音位系统》,鲁国尧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
薛平拴(2001) 《陕西历史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
雅洪托夫(1980/1986) 十一世纪的北京语音,《汉语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杨 军(1995) 《集韵》见、溪、疑、影、晓反切上字的分用,《贵州师大学报》第二期,贵阳。
杨耐思(1981) 《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1986) 近代汉语“京”、“经”等韵类分合考,《音韵学研究》第二辑,中华书局,北京。
———(1996) 元代汉语的标准音,《薪火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太原。
杨雪丽(1989) 外部调和与内部沉积——《集韵》反切上字的特点,《古汉语研究》增刊,长沙。
严学宭(1943) 小徐本说文反切之音系,《严学宭民族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97年,北京。
姚荣松(1997) 重纽研究与声韵学方法论的开展,《声韵论丛》第六辑,303—322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应裕康(1960) 《广韵》《集韵》切语上字异同考,台北《师大国文研究所要刊》4号。
有阪秀世(1937-1939 /1957) 批评高本汉对三四等的拟音,《国语音韵史の研究》,327—357页,东京三省堂1957年增补新版。
俞 敏(1984) 等韵溯源,《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北京。
余迺永(1997) 中古重纽之上古来源及其语素性质,《声韵论丛》第六辑,107—174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2000)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慧美(1988) 朱翱反切中的重纽问题,台湾《大陆杂志》第76卷第4期,8—25页。
———(1990) 朱翱反切新考之导论与结语,台湾《建国学报》第9期,152—169页。
张 洁(1998) 《文选》李善注的直音和反切,《语言研究》增刊,214-238页,武汉。
张 琨(1972/1987) 古汉语韵母系统与《切韵》,张贤豹译,《汉语音韵史论文集》,59-227页,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1987) 《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张贤豹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张世禄(1944) 朱翱反切考,《说文月刊》第四卷合刊本,上海。
张渭毅(1994) 朱翱反切的开合系统,《语言研究》增刊,武汉。
———(1996) 《集韵》删并字音体例的重新认识,《语言研究》增刊,武汉。
───(1998) 论《集韵》折合字音的双重语音标准,《语言研究》增刊,武汉。
———(1999a) 《集韵》异读研究,《中国语言学论丛》第二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1999b) 《集韵》研究概说,《语言研究》第二期,武汉。
———(1999c) 《集韵》的介音问题,《中国语文学》第34辑,韩国岭南中国语文学会。
———(2001) 《集韵》重纽的特点,《中国语文》第3期,北京。
———(2002) 《集韵》的反切上字所透露的语音信息(上、中),《南阳师院学报》第1,3期。
赵元任(1941) Distinctive and Non-distinctive Distinctions in Ancient Chines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郑 樵〈宋〉 《通志·七音略》,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
郑仁甲(1994) 论三等韵的 i 介音——兼论重纽,《音韵学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北京。
郑张尚芳(1996) 汉语介音来源的分析,《语言研究》增刊,武汉。
————(1997) 重纽的来源及其反映,《声韵论丛》第六辑,175—194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1998) 《蒙古字韵》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的一些转写问题,164—181页,《李新魁教授
纪念文集》,中华书局,北京。
郑再发(1985) Ancient Chinese and Early Mandar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2.
周法高(1945/1975) 《广韵》重纽的研究,《中国语言学论文集》,1—71页,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1941/1975) 《玄应反切考》,153—179页,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武汉。
———(1952) 三等重唇音反切上字研究,《史语所集刊》二十上,385—407页。
———(1953/1991) 从玄应音义考察唐初的语音,《中国语文论丛》,台北正中书局。
———(1968) 《玄应反切字表》,丁邦新抄录,香港崇基书店。
———(1984) 《中国音韵学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9) 隋唐五代宋初重纽反切研究,《中研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字组。
周祖谟(1936/1981) 万象名义中之原本玉篇音》,《问学集》上册,270—404页,中华书局,北京。
———(1942/1981) 宋代汴洛语音考,《问学集》下册,581-655页,中华书局,北京。
———(1966a/1981) 《切韵》的性质和它的语音基础,《问学集》上册,434—473页,中华书局,北京。
───(1966b/1981) 颜氏家训音辞篇注补,《问学集》上册,405—433页,中华书局,北京。
───(1983) 《唐五代韵书集存》(上下册),中华书局,北京。
───(1988) 《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杭州。
───(1993) 《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北京。
———(1996) 《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周祖庠(1994) 《原本玉篇零卷音韵》,贵州教育出版社,贵阳。
钟兆华(1982) 颜师古反切考略,《古汉语研究论文集》,16-51页,北京出版社。
竺家宁(1983) 《论<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之韵母系统》,台湾《淡江学报》20期,297—307页。
———(1987) 《韵会》重纽现象研究,《汉学研究》第5卷2期,311—327页,台湾。
———(1995) 试论重纽的语音,《中国语文》第4期,北京。
———(1997) 重纽为古音残留说,《声韵论丛》第六辑,285—302页,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佐佐木猛(2000) 《<集韵>切韵谱》,日本中国书店。
B.Csongor(1960) Some Chinese Texts in Tibetan Script from Tunhuang, AOH,X.pp98-140.
Denlinger,Paul B.(1962) Studies in Middle Chines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issertation.
Hashimoto,Mantaro J.(桥本万太郎1978) Phonology Of Ancient Chinese(I), Stud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 Africa, Monograph Series No.10.
———————— (1979) Phonology Of Ancient Chinese(II), Stud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 Africa, Monograph Series No.11.
Maspero,Henri(马伯乐1920) Le dialecte de Tch’ang-ngan sous les T’ang, Bulletin de I’Ecde Fran ?aise d’Extieme—Orient 20.
Pulleyblank,E.G.(蒲立本1970-71) Late Middle Chinese, Asia Major15, pp197-239; and Asia Major16, pp121-68.
——————— (1984) Middle Chinese: 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Vancouver.
Stimson,Hugh M.(司徒修1966) The Jongyuan in Yuan: A guide to old Mandarin pronuncia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Far Eastern Publication.
William H. Baxter(白一平1977) Old Chinese Origins of the Middle Chinese Chongniu Doublets, Cornell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 (白一平1992)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Berlin, New York : Mouton de Gruyter.
W.South Coblin(柯蔚南1991) Studies in Old Northwest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4.
———————(柯蔚南1994) A Compendium of Phonetics In Northwest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Series Number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7 10:23 , Processed in 0.0796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