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58|回复: 20

语言分化和语言融合之间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8 12: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言的分化和语言的融合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语言的分化和语言的融合之间有主次之分吗?
语言的分化和语言的融合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的分化过程中必然伴随语言的融合;语言的融合中必然伴随语言的分化?
没有语言的分化就没有语言的融合还是没有语言的融合就没有语言的分化?

方言的形成是由语言的分化决定的,还是由于语言的融合决定的?
方言的形成是语言的分化和语言的融合共同作用形成的,而不单单是语言的分化或者语言的融合一种因素形成的?

语言的融合到底能不能形成新的方言?
语言的融合在方言形成中起到多大的影响?
语言的分化和语言的融合及方言的形成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语言的融合而没有语言的分化可以形成方言吗?
发表于 2006-10-18 13: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语言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

1、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不能脱离社会+发挥交际职能
2、语言发展不平衡→语言各要素中,语法发展最慢,词汇发展最快
3、不同语言的发展差异很大→原始语言应该是一致的,随着语言的发展,产生了不同语言
4、政治经济的集中使方言成为共同语(如:北京话)

(二)语言发展的具体表现

语言发展包括个体要素的发展和整体系统的发展。

个体要素的发展:临时性变化→个性特点,尚未固定(言语→语言)
                历史变化→语言结构内部的演化和更替→历史固定下来的语言事实,新旧要素的演变

整体系统的发展:共时变化
                                    历时变化

临时变化与历史变化是辨证统一的,其中,历史变化是语言发展的主要内容;
临时变化可以转化为历史变化:言语成分→临时变化→语言成分→历史变化

(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

语言系统的共时发展→在共时平面上的语言分化问题(语言分工的差异造成的):社会方言(阶级语、行业语、黑话、禁忌语等)和地域方言

共时发展包括社会变体(社会方言)和功能变体(改换说法)

语言系统的历史发展→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语言的分化统一;语言的接触融合

   1、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方言与共同语的转化问题)
社会发展→语言发展→不同阶级社会的共同语不同
氏族语言              部落语言              部族语言              民族语言
氏族社会共同语     产生语言分歧         方言分歧明显       方言分歧严重
没有方言    书面语、文学语言形成       民族共同语产生     文学语言产生
民族语言是现阶段语言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国际语言,消除了方言,世界通用的语言。

2、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语言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

1)语言的分化→社会分化的结果

语言的分化就是一种语言分化成两种或多种独立的方言或独立的亲属语言的过程。
生产不发达→社会分化→半独立的地方性社会群体(半分裂状态)→服务于之的方言(地方变体) ——与共同语有联系→继续分裂→社会解体(全分裂状态)→亲属语言形成(与共同语断联系)

  语言分化的三种情况: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职业、阶层等方面的人在浯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
社会方言是因社会的分工而出现的语言分化,行业用语、术语、阶级方言都是常见的社会方言。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社会方言是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阶级的差别引起的,差异比较小,主要差异表现在词汇上。(见前面)

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变体),主要差别是语音。地域方言是因地域的隔离引起的(语言发展不平衡),差异比较大,主要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也有表现。汉语的七大方言:汉语方言主要可分北方方言、无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种。
地域方言与共同语、其他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彼此有同源关系的几种独立的语言。

语言的谱系分类:

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者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作的分类就是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言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就是亲属关系。按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把语言分成语系→语族→语支→语群四大谱系: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所有后代语:语系 →同一语系各个语言的分化层次(亲属关系的远近):语族 →语支 →语群 →语言 →方言 →土语
属于同一语群的语言亲属程度最高;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就是不同的语言→非亲属语言。

现在的谱系分类尚不完善(许多时候还是按地理分布划分——地域分类)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闪—含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等。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尔曼语族。

世界语言的类型分类:根据词法特点分类(词根语、屈折语、粘着语、编插语)
根据句法特点分类(综合语、分析语)
根据语序分类(SVO语、SOV语、VSO语)
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言的地域分类。

共同语是否存在和社会的分化程度可以区别方言与亲属语言。

如古罗马→半分裂状态:法兰西、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方言)→社会完全崩溃→形成亲属语言
方言→独立的亲属语言(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彼此带有亲属关系的语言)

2)语言的统一→方言统一成共同语(社会统一为前提)

语言统一的原因?

首先,一个地方割据的社会趋向统一时,原来的地域方言分歧就会妨碍全社会范围内的交际,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于是语言也逐步走上统一。

其次,语言统一演变的特点。首先是在某个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地位高于方言的其同交际语(“超方言”),然后影响方言的发展,并通过共同语的推广、双语并存直至替代,完成语言的统一。

民族语言相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言差异缩小→ 社会统一,往来频繁→语言统一→民族共同语形成

3、语言的接触与融合→多种语言长期接触影响发展一种语言

1)语言的接触:词语的借用和吸收(借词);语音、语法结构规则的渗透(音译词改造、欧式语法)

借词: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这是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音译的借词
①古时从外族借入:葡萄、师子(狮子)、和尚、魔(魔罗)。
②从英语借入:鸦片(opium)、扑克(poker)、咖啡(coffee)。
③从俄语借入:苏维埃(COBET)、喀秋莎(катюша)。
音译兼意译的借词:icecream——冰激凌(“激凌”,音译;“冰”,意译。)
音译加意译的借词:beer——啤酒(“啤”,音译;以“酒”表示类属。)
照搬:WTOOKIDIP

结构规则的借用:

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都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如telephone,汉语先音译为“德律风”(délǜfēng),后意译为“电话”。

2)语言的融合: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亲属语言或非亲属语言的融合)

定义: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融合一般是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主要是由说该语言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的优势条件决定的,政治上的优势(统治地位)不是决定因素。语言融合过程一般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

融合过程:民族发展不平衡→族际交际语(民族交际语+本族语)→国际地域交际语(国家之间交际语)→ 准国际交际语(联合国工作语言)→国际通用语(世界语:以英语为基础)

亲属语言的融合→语系共同语(以某种语言为基础)

语言融合的心要条件

A、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期的杂居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匈奴、羯、氐、鲜卑、羌等各族统治阶级在华北、西北一带相互征伐,各族人民大迁移,经济文化互相交流,这些少数民族逐渐放弃本族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汉语。

B、一种语言能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不取决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是一个经济文化地位高的民族成为“胜利者”。

语言融合的方式

A、自愿融合(合作方式):顺乎历史发展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如北魏孝文帝拓跋珪禁讲鲜卑语,“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融入汉语之中。

B、被迫融合(斗争方式):为保持本民族语言进行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放弃本族语言,采用汉语。如金世宗采取强硬措施,要求使用女真语,但不能阻止女真族及其语言融入汉族、汉语。

4、语言的分化与统一,接触与融合中出现的特殊现象

1)双言现象:同一社会群体成员同时使用一种语言及该语言的某一方言(普通话/方言)

2)过渡语现象:一种语言或方言混合,既不象共同语又不象方言(方言向共同语靠拢)
形成方言色彩的普通话(如汉语南方普通话、北方普通话的区别)→不可能独立,逐渐改变

3)双语现象:一个社会群体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不同民族语言共存。(我国少数民族语言)

与方言有区别:双言现象→方言+共同语;双语现象→民族语+民族语

4)洋泾浜(皮钦语)和混合语:语言频繁接触的地方由不同语言成分混杂而成的语言。
洋泾浜是外语在本族语的影响下产生的变种,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形的外语。如让我look look,你的米西米西。在洋泾浜基础上包含不同语言成分(本地+外语)而形成的语言就是混合语,它是一种两不象的语言。
但是当混合语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并成为孩子们的母语时,就发生了克里奥尔化,形成了克里奥尔语。

5)世界语:是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于(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语,部分取自日耳曼语、希腊语;语法规则16条,没有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28个字母一母一音;词根可以自由复合成词,派生词的构成有一套丰富的前后缀。

三、语言的发展规律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外因+内因)

1、外部原因→社会发展的影响(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不能脱离社会,社会依赖语言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必然要发生变化,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分化、统一、接触直接影响语言。
具体表现:(1)社会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新词产生,旧词消亡
新词:离休、关系户、硬件、网吧、保龄球、快餐、软着陆。
     2)社会的相互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梵语、外语→丰富扩充词汇→促使词汇发展
     3)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影响语言的发展:方言和共同语产生的直接原因
     4)社会的变动影响语言的发展:如香港回归→普通话与港台词的融合
5)社会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非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以社会的发展并非语言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影响语言发展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语言内部的矛盾运动)发挥作用。

2、内部原因→语言内部矛盾运动(交际职能与交际能力的矛盾):适应交际(不平衡)→完成交际(平衡)

具体表现:
1)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音义结合的任意性;由不适应到适应)
      
2)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矛盾。(语音简化+语义增多→双音化→构词法发展)
      
3)体系内相关成分的矛盾→所有成员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红/白;伊/
      
4)口语与书面语的矛盾→口语→书面语的基础源泉
                                书面语→口语的加工提炼
              二者要保持一致,如果发生脱离→出现僵化的语言形式→被新形式代替
      
5)方言与共同语的矛盾。方言与共同语相互影响,长期共存→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对共同语的影响

(二)语言发展的规律

语言发展规律是一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运动变化方向或趋势,体现一定的必然性。
语言发展规律反映语言朝什么方向变化,怎样变化。
语言发展规律包括内部规律和一般规律。
内部规律(与语言内部结构本身有关)→内部运动的结果→特殊内部规律(个别语言)和普遍内部规律
一般规律(与社会发展原因相关)→普遍性、共性规律(是所有语言共有的)            (许多语言)

1、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直接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1)渐变性:新旧要素的更替是不知不觉的,渐变的,而非突变。
这是由语言的本质决定的。作为交际工具:稳定性+反映社会变化;具有约定俗成性:从言语到语言
   
    (2)不平衡性: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内部各成员不平衡。
    语言反映社会变化→词汇发展最快→尤其一般词汇发展最快(基本词汇相对较慢)
    语言反映结构规则→语法发展最慢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由语言的本质决定的:词汇反映社会变化,语法则完成交际任务。
另外,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3)社会制约性
   
2、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不直接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1)特殊内部规律(个别语言或方言本身的发展规律)
    不同语言的表现不同(俄语无量词;汉语量词多,少形态变化)
    汉语中的特殊内部规律:A、腭化规律:中古舌面后音“见组”[k k’ g x]和舌尖前音“精组”[ts ts’ dz s x]在高元音、半元音[y]前时,变成舌面前音(腭音)。
B、普通话闭音尾音节减少。[-p –t -k][-m –n -ŋ]合并。
C、浊音清化规律。
D、双音化规律。
   2)普遍内部规律
   
A、语音演变的无限性(单个音位到整个音系的变化)
B、语音演变的一致性(类同变化同:时间、地域、条件同→变化同)
C、词义内部的扩大、缩小、转移规律。
D、类推规律
在结构规则的影响下,语法、词汇形式发生变化:V+动态助词→由一到多;SVO→宾语前置消亡
E、抽象化规律:实词→虚词;独立成分→附加成分

发表于 2006-10-18 16: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的分化

作者:阿灿
来源:http://www.edu.cn/20011116/3010316.shtml 


世界上的语言据估计有5000种。语言的数目基于下述两个理由无法明确地计算出来:一是对人类语言的种类所知不够完备;一是对语言与方言的区别无法做明确界定。一般说法认为,语言有文字及语法和语汇的规范,因此语言比方言的地位崇高。语言能做文字表达和教学的媒介,同时往往因为是国家语言而有官方地位,或至少是使用同一语言的人追求政治共识的具体表现。其它语言形式俗称"方言",一般认为仅是标准语言的转讹形式。
  
不过根据专门学术的用法,只要彼此能沟通,有文字的标准语言和绝少或从未有文字的方言都同样是某个语言中的方言。准此而论,只要彼此能听得懂,标准法语和加斯科涅方言(Gascony)都是法语的变体。事实上,标准语言往往是由于某特定方言加以调整而成,这种方言取得优势的是由种种非语言学(如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所共同促成的。不幸的是,彼此沟得通的标准不能严格地施行,因为有各种因素,如沟通度的深浅、语言经验的多寡,甚至情绪态度都可能牵涉其中。
  
原本同一的沟通媒介,因地区性分化产生多种语言。由于地区性方言随时间而分歧,原先是同一种语言的地区性方言发展至彼此无法沟通,而成了各自独立的语言。因此原先在罗马帝国内不同地区所使用的拉丁语方言,彼此间越分越开,最后发展成不同的各地标准语言,包括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和其它许多不同的方言。这些语言称为有系属的关系的语言。不过,随语言不断分化而起的是语言单一化的动力。有些语言已经消失,特别是一些标准语言挟其强大优势取代了原先无文字的方言。
  
有些情况下新语言不是起于原先统一之语言的地区性分化,而是由一种辅助语(即所谓的皮钦语pidgin)发展而来的。"皮钦语"是某现存语言中的大部分语汇为基础,但语法结构高度简化。因此,"皮钦语"是不同语言背景的人用以沟通的辅助语。这种语言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母语,同时由于用法局限,使其表达力也受约束。不过,在某些情况下,皮钦语已是某些人所使用的第一语言,以正常的方式代代相传,这些语言又称为混合语。例如海地混合语最初是使用各种不同母语的非洲奴隶与主人之间沟通所使用的皮钦式法语,现在已成为海地人民使用的语言,并象正常的语言一样发展。
  
现代有许多人工语言的设计,用来做为国际性辅助语之用。然而就连其中最成功的世界语,至今只有少数用途。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任何一个现存的语言是这类人工语言所衍生出来的。
发表于 2006-10-19 09: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志们讲的很好!我就不多说了!

发表于 2006-10-20 15: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樓主的問題,大陸語文學界大約有"方言島"、"過渡區"的說法;臺灣語文學界則有"鶴佬區"的說法。事實上我們很難去精確界定語文上的分野(請暫時把方言當成"語言"好嗎?);但是您提出的漢語史(可能還包括上古音的"阿爾泰系"融合,是更複雜的論題,目前我無法回答)。
您的問題還包括"時間差"的問題,這是大陸研究者較忽視的問題。比如說,我是閩南人,可是奶媽是1949年以後來臺灣的瀋陽人。我們都叫她"釀(Nang4),可是面對自己的母親是叫(媽)"(Ma5),白讀、文讀可稱"娘"(那臺語我標不出來,比如說"月娘")。但是我現在聽到哪個音都能接受,那算不算是融合呢?(我小時苦戀的鄰家女孩,是江蘇江陰人,母親是上海人),可是我一直不能分辨上海和江陰話的細微分別,也就是她們之間的母語傳承。
過兩天我會在"青藤書屋"貼出相關的論文,或許不能盡如人意,只希望有些幫助。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17: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的融合往往指在两种语言的接触、融合过程中,一种强势语言战胜或者代替一种弱势语言,是一胜一负的关系。
那么,就不应该形成第三种语言形式(方言)。
什么原因导致形成了第三种语言形式(方言)?

语言分化和语言融合的先后顺序

先有语言分化,后有语言融合?

还是两者同时出现?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17: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语音变化的原因

从古到今,语音是在发生变化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语音的变化?

[ 本帖最后由 尘封记忆 于 2006-10-21 17:5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19: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音变化的原因实质是:语言的分化和语言的融合造成的,于是产生了方言。
满语和汉语北京话融合之后就有了现在的普通话,那么,满语和北京话融合的过程,会对其他地方的方言产生影响吗?
其他地方的方言会由于满语和北京话的融合,会在语音上发生变化吗?

[ 本帖最后由 尘封记忆 于 2006-10-22 19: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19: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的融合往往指在两种语言的接触、融合过程中,一种强势语言战胜或者代替一种弱势语言,是一胜一负的关系。
那么,就不应该形成第三种语言形式(方言)。
什么原因导致形成了第三种语言形式(方言)?

语言分化和语言融合的先后顺序

先有语言分化,后有语言融合?

还是两者同时出现?
发表于 2006-10-22 21: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以古漢語史來看,目前北京的北京話是混雜而成的,就語用(文字表現)來看,元末明初已具雛形(以小說文學研究),語音方面,大約以永樂帝遷都燕京為轉折點,但目前仍爭論很大。大體上看來,蒙古文和滿文影響的比例不算太大,目前的北京話也只能說到清末才定形。
(有個有趣的反推:蒙古文和滿文都稱夫人為"福晉",到底誰影響誰?)
歷史上漢語變化最大的是漢末至南北朝時期(請查"顏之推謎題"),唐末五代的變化可查"漢兒""吳兒"條。
目前各地存留的方言都是古漢語珍貴的活化石,但別高估它的純度;但我在另帖說過:用目前兩岸"官定"的普通話(國語)評斷古漢語(至少在明代前)的文獻,是不恰當的。
這個問題很龐雜,也很難用單純的"融合""分異"觀念對待。更希望更多網友老師賜教(我畢竟不是中文系出身,班門弄斧)

可到敝站看看有無資料可以參考↓
古代漢語與古代民族語文研究
http://artvine.org/forum/index.php?board=42.0

現代漢語、方言與民族語文研究
http://artvine.org/forum/index.php?board=51.0

[ 本帖最后由 Artvine 于 2006-10-22 21:38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23:20 , Processed in 0.1420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