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68|回复: 2

汉藏文化同源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 11: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talk.politics.china


-------------------------------------------------------------------


        以往关于汉藏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汉藏联姻等政治交往关
系,所涉及的史实也较集中于元明清三代,这次我们就从以往较少关注的族源、语言、
宗教、风俗、戏剧等角度探究一下汉藏民族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

        要了解藏汉民族的历史亲缘关系,首先要了解现代藏人和古代羌人的关系和
古代羌人和汉族先民之间的关系。对于后者在汉文中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并不难解决,
对于现代藏人和古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虽然也有为数不少的藏汉文历史资料,有足以
证明藏羌关系的活生生的语言和众多文化现象,但由于以往的藏汉历史学家,受语言文
字等众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双方的历史文化缺乏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外界对藏族历史
文化、称谓习俗、藏语的古今音变和方言差别缺乏了解,对族名和部落名称翻译书写混
乱,给这部分历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由于大多数人不了解藏羌关系,不了解
“羌”是古代藏族的名称,在藏族的族源上产生了种种说法,完全忽略了从大量的藏汉
文历史资料和众多文化现象中足以证明藏汉民族在血缘和文化上存在的非常密切的关
系。因此在了解藏汉历史亲缘关系时首先了解藏羌关系非常重要。只要把这个问题搞清
楚,藏族的历史渊源和藏汉民族之间的历史亲缘关系便一目了然。根据我们多年来对藏
汉文史资料和众多文化现象的对比研究,可以确认“藏”和“羌”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
历史时期的不同名称,并由此进一步得出藏汉民族在人种族源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
样一个重要结论。

        “蕃”这个名称至少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吐蕃以前藏地曾有“马桑”九
姓做军事联盟首领的时代。“马桑”和“马羌”应该是藏文maSbyang一词的方言读音差
别。《藏族古代史》中说“蕃人出于马桑种”,“马桑是人种始祖”,汉文殷商《甲骨
文》就有有关“马羌”的记载,“马桑”的时代最晚也在商周之间。现在四川藏族中的
一些人群是古代的牦牛羌的后裔。

        牦牛作为民族象征的习俗要比受佛教影响而产生的“雪狮”古老得多。岷江
上游羌民自称祖先来自盛产牦牛的地方,有每年到藏区购买牦牛,焚香迎牛,献牛的习
俗。《羌族史》中说:"据汉代文献记载,汉代凉山一带的牦牛种越   羌,南中一带的
昆明人均是彝语支的先民部落。《后汉书·西羌传》说,越   羌战国时南下羌人的一
支。在纳西族民间传说《创世纪》中说:“纳西族、白族、藏族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
子”,在纳西族、白族和彝族的语言中有很多词汇与藏语相同。就连“纳西”,“诺
苏”(彝族自称),“怒苏”(怒族)这些名称都是藏语nagcu(黑水)的古读音。从
《羌族史》所介绍的情况来看,彝、白、纳西族的族源上与牦牛羌“烛”有一定的联
系。巴蜀的“蜀”是古羌姓,《康熙字典》释“蜀音同烛”,这与藏语牦牛的名称
“烛”和长江的名称“烛曲”(牦牛江)同音。因此可以断定“蜀羌”就是“牦牛
羌”,这个牦牛羌的族源可以追溯到炎帝家族,因此,藏汉同源是确切无疑的。

        据史料载,藏族的先民是生活在黄河、长江上游和雅砻江、雅鲁藏布江流域
的古羌人。古羌人和中原华夏民族的祖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但表现
在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进入人类早期文明社会的整个过程中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方
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人种和血缘上的
同源分流和异源合流相互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方面。前者从双方的语言和意识形态、
文化习俗方面的众多迹象中可以得到证实,后者在神化传说和图腾标志,以及有关古代
羌人和中原华夏人的历史记载中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据。

        从生物遗传学方面讲,汉藏同源首先是血缘上的同源。前几年据医学界对藏
族进行的白细胞抗源(HLA)研究发现,藏民族属中国北方人群的一部分,起源于华北
地区;这为藏民族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信息的依据。而免疫遗传学白细胞抗源研
究,是当今世界最权威的人类血缘关系监测手段。不久前,美国哈佛大学、上海复旦大
学、云南大学的一批科学家通过对中国22个省市的汉族人群以及云南、西藏、青海等地
藏族人群的男性Y染色体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汉族人群和藏族人群具有相同的特异
性Y染色体类型,这一基因检测结果再次为汉藏民族属于同一起源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
据。

        从考古学的角度讲,自本世纪20年代西方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中国发现彩陶新
石器时代以来,经大半个世纪的大规模考古发掘,目前拥有大量考古资料的证据、众多
碳十四测定的数据和古文字研究的成果所支持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原地区至少在8000年
以前就向中亚、西亚和北欧传播了彩陶制陶术和象形文字(见刘志一先生的研究成
果)。

        (1)考古表明,西藏的旧石器文化起源于华北地区。

        (2)西藏细石器文化源于北方草原,而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同样源于华
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

        (3)西藏新石品文化既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又存在大量中原仰韶文化和南
方长江流域考古文化的重要因素。具体讲,昌都卡若遗址与仰韶彩陶文化系统的马家
窑、半山和马厂文化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此外,与云南大子文化系统也存在密切
关系;

        (4)拉萨曲页遗址与齐象文化存在某种联系。

        (5)从考古学上讲,西藏基本是属于中国考古文化的范围,从西藏以西的
克什米尔兹霍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半地穴房屋及长方形双孔石刀,有明显的西安
半坡仰韶文化的因素。

        (6)克什米尔扎霍姆遗址,有黄河上游彩陶文化的强烈影响的因素;

        (7)以及不久前在印度北部山区发现的公元前2500年的中国龙的岩画。

        另外,根据古地理、古经籍文献、上古民族史、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综合研
究,也论证了藏汉是同源的。语言和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甲民族和乙民族在语言和
其它文化方面的相近、相似、相同点是甲乙两个民族在血缘和文化上有着不同寻常关系
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自的生存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制
度、宗教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同,到现在藏汉两个民族在语言及表现在文化上的心理素
质有了较大的差别,但从语言和广义文化方面进行追根溯源性的探讨,就会发现这两个
民族之间存在许多相似性和共同点。《羌族史》的作者说:“语言是标志一个民族共同
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着亲属关系的语族,在历史上的联系必然是
紧密的”,藏族是古羌人的后代,羌语就是古藏语。在汉语的基本词汇和古词中保存着
相当数量的古羌语和藏语完全相同。这种情况在发音变化较大,失去入声韵的汉语北方
方言中不太明显,但在保持古音入声韵的南方方言,特别是闽、粤语中特别明显(参见
汉藏同源·语言考)。

        主张汉藏同源,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直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学
派。如范文澜先生就认为,吐蕃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它开拓了中国的西南部疆
域。虽然汉藏同源的观点依据大量的文献、考古资料,在客观、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
中,得出的一种客观结论。历史上也曾有人对此提出过不同意见,例如,19世纪末,西
学东渐之风兴起,出现历史疑古派,他们用西方历史学观念来研究中国历史。现在事实
已经证明,他们对中国历史的怀疑,很多都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贡
献,正是有了这种怀疑的态度,才使得我们后来的历史学建立在了一种科学的基础和方
法上。

        现在西方一些研究中国历史和藏学的学者,曲解中国的历史,用西方历史
学、民族学的理论来对待中国历史,把中国的文献记载用西方的标准来加以评判和衡
量,其结果便是造成了断章取义,中华民族、中华文明都被肢解成了碎片。中国的历史
被曲解成为汉族由中原向外扩张、侵略的历史,只有汉族才是中国人,其他少数民族都
是外国人。这些理论直接危及着我们国家的总体安全利益和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凝聚
力,从而否定了统一的中国国家传统和精神文化道统的存在,否定中国自古是多民族的
统一国家的历史,否定中国的文明。

        汉藏同源·宗教考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藏族自己的宗教———苯教和汉族的原始道教是同源
的,它们都源于上古华夏民族的满教。藏汉民族有着共同的底层原始宗教世界。藏传佛
教本身除“包括了西藏地方原始宗教苯教的基本因素”外,“同时又容纳了中国汉族道
教的某些因素”。道教的主要哲学思想“阴阳五行”“九宫八卦”为密宗所吸收。而贡
布加的《汉地佛教发展史》也认为,苯教曾受到道教的影响。西藏的“五行”和“八
卦”,一是直接来自中原,一是从密宗而来。

        从远古开始,藏族与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兄弟民族就有着较密切的往来。据
藏文史籍《新红史》载,朗日伦赞时已从汉地得到历算和医药。松赞干布时代及其后,
随着文成、金城二公主的入藏,大量的汉文化传入西藏。桑耶寺志《巴协》载:“汉帝
向国王赠送了珍贵礼品,派了拨贴乌使者将这些礼品献上,同时带了一个名叫‘甲朱嘎
肯’(汉童善舞者)作赤松德赞的陪侍。”赤松德赞为确立藏汉甥舅之谊,还在桑耶寺
落成庆典上专门设置了一个特殊人物坐观盛况,后来被藏传佛教各派寺院的跳神活动吸
收,在所有羌姆跳神舞蹈仪式中都有一个同样造型,既不是神佛,又不是仙巫,既不念
经,又不跳舞,不僧不俗,称为大施主的“甲那哈香”,意为“汉族母舅”,坐在场地
正面的汉式椅子上。

        汉藏同源·习俗考

        除了语言而外其它古老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方面藏汉民族之间也有很多相
同地方,现从原始苯文化的主要几个方面和古老的华夏文化进行比较:

        (1)崇拜“天”的思想。在原始苯文化中崇拜天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
认为人类的祖先是天神,“人种由天神种演变而来”,由四种神中的雅布拉德舟与天女
结合生天甥九子、与年女结合生年甥九子、与茅女结合生茅甥九子等等,就是从天神到
人类的演变过程。二、认为:“天神主宰一切”。在吐蕃王朝以前曾在蕃地执政的十个
王朝中第四个朝代“斯拉王朝”译成汉语就是“天神王朝”,吐蕃第一代国王聂赤赞
布,认为是“从天而降”,被苯教徒拥戴为王、一至七代吐蕃王“白天下凡主政,晚上
回到天上歇息”,认为天是主持公道的,直到现在藏族还有口呼青天,对天发誓的习
惯,谚语中也有很多上天决定命运的说法,如:“大福在天、小福在人”,“人恨人交
运、天恨人要命”,等等,这种天主宰一切的思想和华夏帝王号称“天子”,王权归属
称“天命”,皇帝颁布命令称“奉天承运”,朝庭称“天朝”,设“天坛”“祭天”以
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说法所表现的崇拜天的思想观
念如出一辙。

        (2)祭天、祭祖习俗。原始的苯和中原的巫师相同,苯的主要职业是主持
祭祠、占卜吉凶,祭祠分红祭白祭。苯祠祭的对象有天神、地神、人畜保护神、护城
神、灶神、山神、地方神、种族神、祖神(祖神就是祖先的亡灵)、雷公、龙王、瘟
神、土地神等等,这种祭神祭祖的苯教习俗和殷商《甲骨文》中大量出现的牲祭情况和
中原历代皇帝的祭太庙、祭天神,到民间的祭神、祭祖习俗以及古代所谓“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出阵)”反映的情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3)占卜习俗。在原始苯教中有一种专门从事占卜的卦师称“恰仙”
(Chiagxian),由于古代的人信天命、信祭鬼,凡国家和部落的政事决策,出阵、搬
迁、婚丧嫁娶,出外办事都要求卜算卦,以断吉凶。古老的占卜方法主要有“结绳
卜”、“羊脾卜”、“推算八卦”等等。这类占卜习俗和《卜书》在藏区至今尚流行,
以十二属相纪年,以五行八卦的生克关系预测命运、判断吉凶的占卜习俗也相当古老,
把《甲骨文》中发现的1992条卜辞和古藏文保存下来大量占卜记事文进行比较,就会使
人想起藏汉民族之间存在的共同文化现象和心理特征。

        (4)其它信仰习俗。如有用符咒和药物治病的医师,带着神鬼面具,击鼓
跳神的巫师和神附体的“拉娃(神体)等,这种情况也和汉族民间流传的被称做迷信活
动的古老的文化习俗十分相似,藏语称汉地阴阳道师为“嘉闻”,意思是“汉地的苯教
徒”,因此在《土官宗教源流》中说:“藏地的苯教与汉地的道教相同”,并不是没有
道理的。

        汉藏同源·语言考

        语言是标志一个民族共同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着亲属
关系的语族,在历史上的联系必然是紧密的,在汉语的基本词汇和古词中保存着相当数
量的古羌语和藏语完全相同。现将藏汉词汇做个简单的比较:

        (1)名词基本词汇

        A:人身部分名称

        汉语藏语

        目(眼睛)———Mug

        手———shiag

        脂(脂肪)———tsil

        颈———skei

        指(指头)———mzub

        心(粤语)———sem

        膀(臂膀)———Boang

        B:动物名称

        汉语藏语

        狙(猴)———zhel

        狐———Whua

        犀———fsui

        鸡———jia

        骡马———rgdma

        牛———nor

        鸠———kao

        狗———kei

        雀———jiu(康藏语)

        C、其它名称

        汉语藏语

        日(太阳)———ni

        牡———mao

        香———xim

        钟———joang

        葱———zoang

        爸———pa

        阿姐———ajei

        农———Roang

        我———nga

        滩———tang

        水———xiu(安多语)

        胡(牛项下息肉)———hshel

        妈———ma

        哥哥———jiojio

        墙———jang

        苏(苏软)———sob

        豪(豪强)———Whaou

        他———dei

        沟———kug

        洞———dong

        萝卜———lapug

        氓———mang

        嫂———shu

        绫———lang

        (2)数词类

        汉语藏语

        二———nei

        五———nga

        二十一———nixu

        百———bja

        三———sum

        八———bied

        四———xi

        九———gu

        九九———gogu

        (3)动词类

        汉语藏语

        说———shied

        氐(给)———sdair

        杀———fscd

        烧———shiag

        折———biag

        没———med

        窃———njcb

        识———shci

        走———nzho

        坐———zod(华隆方言)

        生(活)———son

        吃———Vza(chta)

        滴———tig

        取———Chier

        死———shi

        打———gdag

        有———yod

        剁———dub

        送———xicn
发表于 2003-11-6 13: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藏语系民族都同源

证明汉藏同源还只是次要问题,最重要的是能证明整个汉藏语系的民族都同源。这必然要从传说、历史、考古、宗教、语言和生物遗传的多方面考察,其中语言学和生物遗传学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
      仅就历史和传说来考察,汉藏语系民族似乎都源于古羌人,这样看来汉藏语系这个名称不如改成羌语系。关于汉族的先民华夏族和藏族的先民羌人的起源,翦伯赞先生认为与阿尔泰语系的诸语族同时诞生于古代蒙古内海边缘,后蒙古内海干涸,诸族纷纷迁徙。其中汉族与藏族的先民夏族有河套平原渡黄河抵鄂尔多斯高原分化为东夏和西夏,东夏东徙成为华夏族,西夏西徙成为羌族。这种论断虽有合理性,但不能完全苟同,实际上华夏族与藏族同源于古羌族。
      “羌”即牧羊之男,“姜”即牧羊之女,炎帝与黄帝皆位少典之子,炎帝姜姓,足见炎黄均出自古羌部族系统。传说炎帝东徙,发展了原始农业,黄帝亦紧随其后进入中原,最后二者融合成为华夏族的先民。可见华夏族源于古羌族,是一部分率先发展起农业的羌人,而其余羌族部落则留在原处,依然未告别落后的畜牧业时代,这也正是中原的羌人自称为“夏人”或“华人”而不称为羌人的原因,“夏”和“华”都带有菁华之意。但这是夏和羌还未形成十分严格的民族界限,上古的传说和史料都记载了夏和羌十分密切的联系和十分频繁的接触,甚至华夏部落集团中很多部落和氏族本身就是羌人,甚至到商周之际融入夏族的羌人部落仍很多,如“周”和“秦”(也有认为“秦”源自东夷部落集团)。从考古角度看,古羌人创造了仰韶文化,那时夏羌文化还是一体的,至于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还不属这个系统。
      其后的历史就是新兴的华夏部落两盟将其文化向四面八方推进的过程,各地的文化均被以仰韶文化为母体的龙山文化所取代,这同时也是华夏族向各方位扩展的写照。
      华夏族扩展最先遇到的敌人是以蚩尤为代表的古代苗人,关于苗人有传说说是黄帝部族的支系,长期居于南方森林而被黄帝遗忘,故而反对黄帝,苗人战败后一部分融入夏族,一部分南遁,就是今天苗瑶语族的苗族和瑶族,可见苗瑶语族的民族也源于古羌族。
      然后华夏部落联盟向东打败了夷人,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夷人是阿尔泰语系的满-通古斯语族民族,这种说法似乎不甚妥当,因为夷人的大汶口文化与羌人的仰韶文化有很多相似点,可能是很早东徙的一支羌人发展起的一种文化,“夷”即“平”,可见夏人对其的看法比南蛮(虫)和北狄(狗)强很多,而且很多夷人部落还加入了华夏部落联盟,夷人极有可能是与夏人相近的原始民族体,今天的江淮官话可能就是有古夷语和华夏语融合而成。
      至于南方的越人,由考古材料看显然是龙山文化趋赶南方马来人的文化所形成的多个原始部族,其民族成分亦应主要为古羌人,但可能融有少量马来人血统,可见今天的壮侗语族民族也为古羌人后裔,另外硬要把吴语、闽语和粤语归入汉语族也十分不妥,实际上这三种语言不太像官话,倒和壮侗语族很像,另外越南话也应属这一语族,从其先民与百越的关系看它属这一语族不应有争议,此外泰国和老挝都讲该语,是百越民族的后代。
      另外,今年考查结果认为古蜀人夷是发源于长江上游的羌人,他们创造了三星堆文明;
      夏人融合苗人形成的古楚语则形成了今天的湘语;
      避战乱逃至南方的夏人今天则讲赣语或客家话。
      留在原地的羌人后来进入南疆和青藏高原,汉代西域的一部分小国即为羌人所建,青藏高原的羌人自成“柏人“,一部分形成土蕃人,即今天藏族的祖先,其中一部分吐蕃人南下形成今天的缅甸人,另一部分“柏人”直接南下形成白族,彝族和纳西族等民族,这部分羌人也形成了独立的语族。
发表于 2003-11-15 12: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ference

對西北民族學院于洪志的藏文處理系統的質疑
http://artvine.com.tw/cgi-bin/bo ... w_post&post=3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3 05:09 , Processed in 0.0649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