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8|回复: 5

文艺青年的魅力与无力——读钟道然《我不原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1 12: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hi.baidu.com/kief13muse/b ... 120d.html2012-01-15 21:36

来人大经院的头几天,就从天津的学长那里听说了大我一届的钟道然的名字,他是觉得我跟这位老兄挺像来着。长相上,恩,也许当时的发型是有点像;当然这种联系主要还是源于我们一样,有着无法掩盖的对文艺的痴迷。

真正见到钟道然其人,还是刘大结巴得奖那天,得知消息后我兴致勃勃地在校内上说要找人喝点酒,然后他就回复了。带着一堆罐装啤酒在学校草坪里坐着,这么一种认识方式也挺有趣的。这一年多的接触下来我能感觉,其实真就跟作者简介里说的一样,他也确实是个挺有趣的人。

不过拿到《我不原谅》这书时我是格外吃惊,我并不是想不到他可能会写书,但完全没有想象是这样的一个主题。教育,中国教育。当然被不同的人骂过无数次,话题本身绝不新颖出彩。关键在于,写书的这个人是个不折不扣的资深文青,许多地方恐怕就值得玩味了。

钟道然毫无疑问是把王尔德推崇极致的,就连他自己名字都跟Dorain发音相似。随便翻翻这本书,你最直观的感受也肯定是充斥着王尔德的各种妙语。当然了,除此之外,他把自己整个的音乐、电影、文学、绘画等领域的积累扩散到书的各个角落。在绝大多数时候,王尔德萧伯纳们和Blonde Redhead们的出现并不突兀,因为你总可以感觉到,他可以放上去的素材太多了,就算这书不是批评教育制度而是一个其他什么主题,他一样能整合进很多的东西。

这种事在这个年龄,当然只有少数确实有料的文艺青年才能做得出来。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并不留情面地讲,文艺固然能让他把事情描绘得比较精彩,却未必同样总能引向精彩的分析和结论。说到底,这个话题需要的是对本质的剖析,而纯粹的文艺在这点上不得不凸显出无力。

全书四章,前三部分都是在描绘图景,以中国学生的画像、人才制造业和西式的理想教育模式进行对比,任何一个经历过中国教育的人都不会对这些感到陌生。当然,有些麻木的头脑会把这些可笑的校园场景当做理所应当,但多数人是明白这里面的无意义的。所以倘若说这本书只是面向个人意识萌生的中学生,就像“上架建议:青春文学”的标注一样,那确实很可能起到点醒的作用。但想要更深一步,第四部分的问题分析则难免显得单薄和单纯。

说起中国的应试教育,套用教英语的许可老师一个我觉得很到位的论述,它像是在不引起骚乱的情况下的一种筛选机制。换句话说,重点在于对人进行筛选分级,而用什么来达成这一目标则是次要的。对于制度运行本身,这种手段的确立当然也是越标准化、越分明快捷越好。而学校、老师、家长包括学生自身,单挑出哪个都可以说他是无辜的。学校严苛管理,老师的灌输约束,家长的苦苦相逼,学生的自我设限,是他们在机制中所处的角色位置的必然,你很难找出来有那种罪魁祸首的存在。这和中国的政治社会无疑有相似之处,也难怪,毕竟教育就正是威权政体运行的一个关键领域。我相信作序的易中天老师清楚教育背后是什么,只是他并不会在这里点破;但我并不敢确定作者是否和大多数抱怨教育制度的人一样,对这个事的本质并不那么清楚。而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却并不能给出更深一步的答案,那留给读者记住的或许也就只有文艺的标识了。

“千年文学产生了远比王尔德复杂或更具有想象力的作者,但没有一个比他更有魅力。”这是博尔赫斯评价王尔德的话。王尔德的东西确实有魅力,但仔细推敲,往往谈不上深刻有理。同样的,文艺青年的世界构架比起别人要真挚丰盈得多,却也往往可能缺少稳定的价值根基和明晰的思想延伸方向。我想,这不仅是体现在这本书上的一种个人评价,更是对我们众多的文青而言,若是想要更多改变点什么,则亟需进阶发展的一点。

或许有点刻薄,但这确实是我想说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一个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2: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教育怎么了?招谁惹谁了?
来源:http://www.tianya200.com/158429_1.html
 
出生于1990年的钟道然近日出版《我不原谅》一书,这个如今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大三学生,对于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评和反思。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为该书所写的序言,称“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钟道然如是说:“不能说要大家认同,更多的是用这种方式挽救我过去的时光。也希望年轻人,能从精神上觉醒,意识到应遵从内心来生活,而不是受制于学校、社会的标准。只要引起关注、思考、讨论就可以了。”

   很凑巧的,这是发自90后的声音,剑锋直指教育。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这些个词汇就是用来形容这一代人的,相比于网络用词的“脑残”二字,这些形容词来得更美观大方的多。我们可以来个假设,若将此发出“不原谅”的声音来源,去掉前缀“90后”,那还会引起各界的痛痒吗?可见其结果是习以为常,一笑了之而结束,挥一挥衣袖,甚至连这种观点的一点字毛都不带走。反观钟道然的一本《我不原谅》,怎么就像一颗投石问路的石子儿,掉进了烂泥坑里,居然发出噗噗的闷响,甚至有让“各路专家”为之颤抖的能量呢?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向以“过来人”和“教育者”自居的“长者”一类人,从心底惊呼90后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心理预期,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生长着,甚至是思考着,这种思考的后果已经发生,那就是直接怀疑“那一类人”所制定的生存规则,这种怀疑令尚在优哉游哉的长者措手不及,甚至是痛心疾首。因为很明显,90后这一代人已经发出了自己的呐喊,虽然微弱,但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就像突破出模具的模子,也像是不那么笔直生长的小树,力争着冲了出来。

  冲出桎梏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模具,粉碎那张套在自己身上已超过20年的怪圈,这道怪圈就像一道金箍,出自一代又一代教育规则的制定者,这道金箍,在他们手上,泛着圣光,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然而有着众多膜拜家长的存在,却始终是屹立在圣坛之上。然而,这道闪着圣光的金箍,经由一代代传承下来,竟然未见丝毫松弛,反而越发地吃紧起来,让殷殷学子不得不学着越发乖巧,稍有懈怠便会招致咒语相向,金箍立马变紧箍,长此以往之后,让我们看现状吧,寒窗十数载,一朝踏出学府,无不是一个个犹如刚出炉的月饼一般,纹路肌理居然和模具严丝合缝,不差分毫。君不见,当校门在身后哐当关闭的时候,多少学子立于原地踌躇不前,只觉迷茫,直到这一刻才知道,原来他们也是社会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是现行教育体制的牺牲品,只是为了百万普通学子中能够甄选出为数极少的精英模式的牺牲品,也是刻板的教育与纷繁复杂的社会交接处出现的断档期的牺牲品,要想立成一个“人”,前路漫漫其修远兮,汗牛充栋,浩若烟海,上下而求索怎堪舆。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2: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原不原谅的问题,而是问题出在哪里?


  很矛盾的一个问题是:家长们一边在痛骂着教育,而另一边却又是教育问题的推手。裹挟在不成熟的大环境中,又有谁能独善其身呢?泱泱大国,悠悠历史,从古至今无论是官员的选用还是科举制度的盛行,可以说本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了,然而,为什么至今我们的教育仍然处于摸爬滚打阶段呢?恐怕很多“专家”不能认同这种提法,他们会讲我们的教育体制已然很完善,是为祖国培养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殊不知,只为了这种磨灭人性的“有效”,而荼毒的是众多学子的“灵性”,让国人从学习中丢弃这种灵性,实在是件“毁人不倦”的千秋败业!

  中国的教育有问题吗?有,而且很严重。严重到何种地步?严重到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90后的钟道然只此一本《我不原谅》就揭开了教育界的最后一道遮羞布,是的,何止90后不原谅教育,再往前推两、三个时代,我们,同样不原谅教育。生于四几年的易中天先生尚且可以讲:“可以原谅,但要改正。”正是这种妥协和暧昧的态度,令每一件改革都遮遮掩掩,毫不彻底。

  “哪个是我想要的?”这个问题恐怕是大部分学子内心的困惑。“考证”、“拿奖学金”、“评荣誉”、“找工作”这些更为实际的诱惑,大大地超出了“梦想”所能承受的底线,于是,学子沦为考证大军,不管将来是否能应用在工作中,在学校阶段宁愿死在制度之下以及家长的期望当中,也要为自己的将来多搏一分希望。早已厌倦了“被动的”“学与考”的生活方式, 而坚持自己想要的,单单这份坚持就是需要莫大的勇气来面对的,所以,我赞同这个90后新生代钟道然的质问与批驳,并厉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觉醒,既是觉醒,就鼎当看做一次醍醐,不单单为了对教育发出质疑,更为了被模式化了几十年的国人之改变,添上一块砖瓦,也为了让梦想再度成为年轻人不可没有的品质。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2: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精神上的觉醒?

      易中天老师认为,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是这四种精神之总和。不能怀疑,不准批判,不会分析,也想不到要去实证,当然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是,文科生变成字纸篓,理科生变成机器人。谁都不会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丧失了自我。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易先生这段话,可谓铿锵有力又咄咄逼人,道不尽几许忧心,然一己之力是何等仓惶呵,谁,才是最该觉醒的关键之所在?

  人口众多势必造成就业压力增大,现代科技的发达也解放了大量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的不同步跟进,最终的结果就是各行各业,一层层剥离下来的劳动力,直接挤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这种情况下,最直接的蒙难者就是大学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育从业者,变着花样的从学生身上刮取着更多的利益。首先就是教材的编写,几乎是每年都在变,难度更是递增速度超快,一而再的试探着孩子们所能承受的底线。试想,有一个庞大的课题研究组织用着成人的思维,和解题策略来制定教材,太难了,学不会吗?那好办啊,赶紧报各种补习班吧,补充各类补习材料吧。其次就是授业者已经偏离了师者的道义,试问,哪一所中学以上学校的老师,没有在外面兼营课外班的?以前在课堂上就能掌握的只是,现在非要挪到课外班往深层次讲,才能学会,这样的一种模式相当于恶性循环,我想,这也是教育之所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唯利是图的事,何谈什么丧失自我,何谈什么道德沦丧,这样一代又一代缺“德”的人,所传承下来的教育之根本,怎么可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2: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式教育,折断我们的翅膀

 
  钟道然的自我评价为:“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我应该算是一个奇怪的人吧。”他解释说,比如初中时曾带领全班同学反抗班长的“暴行”,让他退位;高中时因老师让迟到的同学罚站,我觉得不满,给校长写信。

  然而正是他的这段话,让我看到了这个90后的男孩子,他身上闪烁出来的光点,就是有种创造力和行动力,这种品质是经年累月的学习中,很容易被压榨得荡然无存。孩子的思考能力、创造力、人格整体素质,又该如何塑造呢?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对一个个心灵进行规范的时候,在把他们往‘等级’里面强塞的时候,又剥夺了多少快乐、自由心灵的成长呢?在‘规范’下长大的孩子,保持了多少反思的能力、独立的精神,以及创造力呢?因此,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坚持自己梦想的孩子,走入社会后,必将成为某个领域的引领人。

  按照最早一批90后出生进入大学的2008级学生来说,2012年即将是他们的毕业年。面对国内现当下错综复杂的就业形势,他们要做的选择可谓是很艰难。占很大比例的一部分毕业生会选择继续考研,以避开难就业的现实,通过深造来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大学毕业,在很大程度上讲,是人生选择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分流,是步入社会还是继续求学?是以所接受的教育为契机大踏步向前行,进而振翅高飞,还是固步不前陷入了“中国式教育”的陷阱,无法自拔呢?我们说,梦想的缺失,是几代人的遗憾,它阻碍了我们冲向更高层次的阶梯,折断了我们飞翔的翅膀。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2: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挽救梦想就要知道什么是梦想?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一种能够对人类作最大贡献的职业,那么, 我们就不会感到负担太重,因为这是为一切人而牺牲。” 然而,我们更多的平常人,每日在做着平常事,过着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我们的职业更多的是平常职业,没有那么多的理想与抱负,更何谈为了全人类,除非大家都去造诺亚方舟,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说,我们的学业历经十几年才告一段落,才允许我们的双手染指这个世界,其意义就在于:“我们只是平常职业的一个环节而已。”

  认清这一点,其实并非是易事,无数人怀揣着梦想,眼高手低地催生着自己的脚步,乃至踏入万劫不复的结局,而梦想依然在前方熠熠闪光,不得而终,沿途的风景尽管十分美丽,而一拨又一拨寻梦人,累死在半途抑或是那最接近梦想的地方,哪怕只是一步之遥,岂知弹尽精绝的悲哀宿命早已注定。言尽于此,无非是想说梦想不是终极的终点,它真正的禅意是:“我们总是仰望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梦是一种无止境的欲望,想是一种不停滞的行动,梦想就是欲望和行动的结晶。放下你高昂的头颅,即便是望天欲穿,馅饼也不会从天而降;抬起你一直低下的脑袋,脚尖只能说明你前进的方向,而足迹要靠双脚的踩踏和交叠前行方是向前,直视前方吧,睁开双眼,让视线不断伸展,再远些,再广些,那梦想只不过是路旁的一盏盏明灯,到达一盏再向前,探求另一盏精彩的过程。
 

 结束语当记者问钟道然:“会有一些计划吗?打算做些什么?”他这样回答:“我更愿意走着看看,按照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外部的压力。”我只想说,敢于坚持自己,成为你应当成为的人,就可以挽救你的时光,你就是胜者。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23:34 , Processed in 0.1151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