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虎子

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3 12: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人照偶的術語是"躺著賺的"。北京的學費據偶所知是昂貴的(比台灣香港都貴)。台商小不小氣偶知道(偶是跨國企業),偶也常罵他們。
上海人則是"看得起你"才會合作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3: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听凤凰台杨景明读报说:贫困大学生将资助者当成了“提款机”和“欠债人”,好玩阿。

知恩就是不图报,看你把我怎么办!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4: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8/23/content_6582746.htm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
    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详细


最新进展
     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昨天在电话中表示,民间资助是对我国资助困难学生政策的一个很好补充,应充分尊重民间捐助人的意志。他认为,民间资助困难学生的方式和方法可适当发生改变。 >>>详细

  网友:说声谢谢算是回报吗?资助者能慷慨解囊,不管资助1元还是2元,都得说声谢谢,这是做人最起码的礼貌。
  网友:对“贫困生受助不言谢”不能简单地加以指责。贫困生可能会因为生活环境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一定要学习优秀、工作优秀,才有资格面对资助者。 >>>详细

    香港一燃料公司宋姓老板打来电话,称看到报道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这5名贫困生没有及时致谢当然不对,应该予以教育,但如果因此而失去资助,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宋老板表示,他打算资助这5名被取消受助资格的贫困生,让他们完成学业。 >>>详细
国家助学贷款助贫困生圆大学梦
教育部政策解读

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限额每人每学年6000元
    新华网北京7月25日电(记者刘奕湛 吴晶)根据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有关政策,每生每学年贷款最高限额为6000元。 >>>详细

    知道自己已被大学录取,不必发愁,在你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更不必发愁,只要拿到通知书,看到通知书背后一系列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直接到你所被录取的学校报道,就可以了,不用有任何的忧愁和烦恼,这是我们在这里郑重地向各位记者,也通过记者向社会各界作出的庄严的承诺。 >>>详细

     这位负责人指出,只要具备规定条件就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品”就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学”就是学习努力,能够正常完成学业。所以,不能说学习成绩靠后就不能申请贷款,只要能正常完成学业。 >>>详细

教育部:确保"绿色通道"畅通 确保贫困新生入学
各方伸出援助之手

    随着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全部落实到位,平均20%左右的高校学生可以得到不同形式的资助,每年约有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每年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 >>>详细


    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部长李守镇说,截至目前,据初步统计,全国各级工会已经筹集助学款5.03亿元,资助困难职工子女47.6万人(人均受助水平1057元)。 >>>详细

不和谐行为给资助行动蒙上阴影
    据调查,造成违约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困难和不稳定。同时,由于我国国家个人征信系统才开始建立,在信息收集、开放范围、配套法律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不完善,对借款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一些收入状况转好的毕业生也不愿还贷。 >>>详细



     段霖夏,今年28岁,重庆万州人,四年前,这位刚刚考上研究生的贫家学子,为筹集学费上街当“棒棒”,当地媒体获知后予以报道,之后,数万捐款而至,段霖夏顺利入读北大。四年后,当年的资助者之一李富华发现,段霖夏4年只修完1门课程,并已退学失去联系,感觉善心被骗,遂将其告上法庭。 >>>详细


     接受了4万余元助学款,受助者却无法按期毕业,而且人也不知去向;捐助者声称感到“寒心”,认为其没有履行相关义务,并已委托律师欲起诉受助者。日前,发生在重庆的这起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多数舆论对“忘恩负义”的受助者表示谴责。同时也有人认为,捐助者提出过多“感恩”心理乃至义务的要求,有违慈善本意。社会应该营造一种平和、宽容的环境,让"感恩之心"得到培育。 >>>详细

各方争议



     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懂得理解他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理解;一个懂得情感的人才会获得人间真情!5名受助大学生,因在感恩上成了“受阻”大学生。但愿他们能从此“一跤”中清醒过来,补上感恩这一课  >>>详细




   7月中旬,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分行和北京分行分别在网上公布了共计17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大学毕业生信息,引起强烈反响。那么,该如何防范助学贷款的风险?特别是,如何防止少数人的违约行为削减银行放贷信心,影响更多无辜贫困大学生享受助学贷款? >>>详细
  
     大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会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熬炼”的过程,那些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往往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社会、找到立足之地。应该相信,恶意欠贷的毕业生肯定是少数,如果整个社会对他们更加宽容一些,一定会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也更能让他们懂得感恩与回报。 >>>详细

    对助学贷款违约通过媒体曝光这一不得已的方式,来敦促借贷学生按期还贷,似乎成了多家商业银行最后无奈的一招。结果,如约还款者依然寥寥无几,被曝光的学生背负着个人诚信受损的巨大压力;另一面,银行对放出去的助学贷款不能按期足额收回将会影响到今后更多无辜贫困大学生享受助学贷款。 >>>详细
自强自立贫困生典型
 7月17日,河南省唐河县昝岗乡朱店村特困生方万紫正顶着烈日在田里锄草,乡党委书记狄付长跑到田里,给他送来了3500元的学费。几天前,他以642分的好成绩被北京交通大学提前录取为国防生。 >>>详细
    一方面是月入1000多元的工资,一方面还要担负起弟妹上学的部分任务,4年来,张宇每月依靠着剩下的300多元应付各种最基本的开支。现在已经是27岁的张宇说,尽管4年来我很清苦,尽管我现在身无分文,尽管我现在没有任何家产,尽管我没有女朋友,但是不欠别人的钱,自己真正感到一身的轻松。 >>>详细

助学之路如何走?助学与育人并重

    让助学充满温情,在解决物质贫困的同时,照顾到精神的自尊,应该是扶贫助学的更高追求。按照这一追求,时下在民间助学方式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详细


     “我们爱心助学基金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创新出一种可以循环利用、富有活力的资助形式,而且把诚信和感恩的种子播种在受资助者心中,这对于高校助学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详细





    “不让生活困难学生落泪、不让学习困难学生掉队、不让心理困惑学生后退”活动,并将其固化到日常的工作中,努力构建“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效机制。 >>>详细

发表于 2007-8-23 17: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国人还不习惯表达自己的感谢和爱?当然,不表达慢慢地就会失去意识:-)

我记得自己考上大学的时候,父亲给赞助基金写信求捐助,自己觉得强烈不满,看到捐款人在我面前大谈其女儿出国学习学费多少多少,更是厌倦,当时的想法是,要么不上,要么就上,但不求人。那时的自己真是很幼稚啊!我那时的确是没有感恩的心态,也没有正视自己和社会,总之,很幼稚。
发表于 2007-8-24 10: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秒針君說的感覺偶會記得。不過偶也有南京女孩摘她家花種子寄給偶的美好回憶。我把它種起來了。
P.S.在某篇大陸來台交流的學者文章指出,台灣人無所不在的"謝謝"把他嚇壞囉;但是"禮多人不怪",也很好的。

[ 本帖最后由 Artvine 于 2007-8-24 10:26 编辑 ]
发表于 2007-8-26 12: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被取消受助资格贫困生:没写信不表示冷漠

来源: 长江商报 2007-08-24 08:16:59  

 核心提示:日前湖北3名女企业家因所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从来没给她们写信“太冷漠”,取消了对他们的资助。涉事贫困生接受采访时回应称,没有给企业家写信,并不表示冷漠,只是不习惯这样的方式。并且,报喜怕对方认为自己骄傲,报忧怕对方误会自己想要钱。

  长江商报8月24日报道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组织“金秋助学”活动,该市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对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

一年后,其中三分之二的贫困生未给资助者写信。今年暑假,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捐赠时,3名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停止了继续资助。

几天来,在舆论漩涡中的双方当事人一直保持沉默。

昨日,涉事的几位企业家和学生,首次接受采访,回应外界的众说纷纭,袒露内心世界。

昨日中午,襄樊重型机械厂宿舍,放暑假在家的王可(化名),在自家简陋的阳台上,支起一张小桌子,给同院的两名小学生辅导暑假作业。

此前一天,这名18岁的女大学生因媒体报道被卷入舆论的漩涡。

2006年夏天,家庭贫困的王可考上大学后,襄樊当地一位企业家资助了她1000元,并承诺连续资助4年。但如今,对方认为她“冷漠而没有感恩的心”,取消了对她的继续资助。

“今年上半年,因为自己的原因,我的确疏于与她联系,她的做法我也表示理解。”王可说。

“与企业家联系少,并不是我不懂得感恩,而是不习惯这样的方式。在我看来,在学校好好学习,将来能回报社会才是最大的感恩。”面对连日来的舆论压力,王可首次向外界袒露心声。

此次因同样原因被取消资助的,还有另两名贫困学生。襄樊市总工会女工部部长周华玲说,自2005年开展企业家与贫困学生结对资助活动以来,共有5名贫困学生因同样原因被取消资助资格。

“结对资助”引发的事端

在今年8月中旬的金秋助学会上,一位女企业家生气地说:“我今天来了,但没有带钱,不是不愿资助,只是希望我所资助的学生能抽时间到公司去介绍一下学习情况!”

在周华玲看来,襄樊市总工会资助贫困大学生9年来,“一直都很顺利”。谁也没有料到,“结对资助”会成为诱发此次终止资助事件的直接原因。

“我们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贫困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帮助,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后果。现在弄得我们的工作也很难做了。”一直致力于贫困学生帮扶的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也很沮丧。

企业家首次反映这样的情况,是在2004年首次结对资助之后。一年后,又有企业家反映,资助学生一年了,学生没写一封信汇报自己在学校的情况,甚至连一个电话都没有。

2006年8月17日晚,襄樊市总工会再次举办“金秋助学会”。在这台以“感恩”为主题的联谊会上,总工会负责人专门提到学生要懂得感恩,并给每名学生和家长发了一封公开信,希望学生上学后能给企业家多写信、打电话。末了,组织者还用心良苦地安排了一个互动节目——让受资助学生到舞台上与演员一起学跳舞蹈《感恩的心》。

一位参加了这场联谊会的当地记者回忆,联谊会很感人,很多人甚至当场决定捐款。

然而,在今年的助学会之前,更多企业家反映,仍有学生一整年都没与她们联系。事情在今年8月中旬的金秋助学会上发展到了极端。

当天,一位女企业家在会场上生气地说:“我今天来了,但没有带钱,不是不愿资助,只是希望我所资助的学生能抽时间到公司去介绍一下学习情况!”

但此后,那名学生没有照这位企业家说的去办,这位企业家就转而资助了另一位新生。

周华玲说,此前的助学活动,大多是企业家捐助后,统一由总工会交到贫困学生手中,资助双方互不认识,也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过。

周华玲从档案柜中取出几封收藏的信件说,助学活动已连续举办了9年,资助学生数百人,但给总工会写信表示感谢的也只有寥寥几人,“甚至在助学活动上的一些发言稿,也是我们替学生代劳的”。

然而,本报记者在采访此次事件所涉及的几名学生家长时,他们都表示,这样结对的资助方式让人很难接受,“会让我们背上沉重的精神压力”。

涉事学生首次回应:“并不是我冷漠,只是不习惯这样的方式”

“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报喜?怕对方认为自己骄傲;报忧?又怕对方担心我向她伸手要钱。我很矛盾,所以,很少与企业家联系。”王可说,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我更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面对舆论压力,涉事学生一直保持沉默。22日,本报记者即奔赴襄樊。但直到23日上午,记者才辗转在襄樊重型机械厂宿舍找到其中一名涉事学生。在承诺化名后,王可才答应接受记者采访。

“没有给企业家写信,并不表示我冷漠,只是我不习惯这样的方式。我时时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这也让我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压力。”说话时,王可始终将头深埋,用手拨弄着自己的裙角,“我之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工会也没有通知我”。

王可说,给小学生补习功课,一个暑假可以赚几百块钱,“够我几个月的生活费,我更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王可2006年考上大学,因父母双双下岗家庭困难,襄樊市总工会将她确定为资助对象,当年获得1000元资助。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她在中秋节和春节期间,都给资助她的企业家发了短信表示感谢。今年春节期间,她还参加总工会组织的交流,向企业家汇报了入学半年的学习情况。

王可坦言,大一下学期因为自己的原因,的确疏于与那名企业家联系。期间,她给总工会写过一封一页纸的信。但本报记者在总工会没有查到那封信。

王可说,她一直存有感恩之心,但并不认同写信或打电话向企业家汇报情况的做法,“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报喜?怕对方认为自己骄傲;报忧?又怕对方担心我向她伸手要钱。我很矛盾,所以,很少与企业家联系。”她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我们不是那种知恩不报的人。”王可的母亲李红云(化名),目前在幼儿园做保育员。李说,她的职业不是没有爱心的人所能做的。女儿不善于表达感激之情,他们一家也因此承受了巨大压力。在女儿被资助的一年里,她经常查看日历,逢节日就敦促女儿给对方打电话或发短信问候。今年母亲节,她还让女儿给对方发短信问候。

“但是,我考虑了一下,她也不是我的母亲,这样的问候似乎不合时宜。”王可说。

李红云说,因为资助的企业家是卖地板的,一年来,她开始关心起别人家的装修,只要有熟人家要装修,她就让别人到那家企业去买地板,“虽然只做成了一笔生意,但我们心里一直感激着人家,并将永远记得对方的恩情”。

对于这次拒绝资助,李红云表示理解:“是不是资助我们,由企业家自己决定,也许有比我们更困难的学生,更值得资助。”李红云说,还是更愿意接受组织的资助,“当初知道是这种结对资助后,我就不太愿意接受,担心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总是觉得欠着别人什么”。

涉事的另一名女学生,现在全家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我们之所以背井离乡到外地赚钱,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健康地学习,保持自尊心”。这位母亲说,女儿杨敏(化名)一直很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流,即便在家,也不太爱说话。放暑假休息几天之后,家人就让她到外面去打工,接触一下外面的世界。现在孩子知道这个事情后,伤心不已。

这位母亲说,她虽然理解企业家的做法,但不赞同企业家因此而让孩子背上如此大的精神压力。

爱心企业家心情复杂“希望能继续做朋友,有困难还愿帮她”

马建先说,取消对杨敏的资助,她也有相当大的压力,思考再三才下定决心,“企业并不是想从她们那里得到点什么,而是不想让愿望落空”。

在去年8月的金秋助学会上,襄樊市白鹤实业公司书记、经理马建先资助了杨敏。当时约定,马每年资助1000元学费,直到杨敏大学毕业。这一次,马建先和另两名女企业家拒绝继续提供资助。

面对网友的指责,三名企业家也始终保持沉默。昨日,经过本报记者反复沟通,马建先和孙秀锦才接受了采访。

马建先从事了多年助学活动,性格开朗的她动情地说,取消对杨敏的资助,她也有相当大的压力,“去年杨敏考上重庆大学时,全家连路费都拿不出来”,杨敏父母都是环卫所临时工,“资助杨敏是出于对她父母的尊敬和同情”。

“但孩子入学后,没给我来一封信,也没有电话。她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怎么样,我一概不知。”马建先说,她只是想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有没有新的困难,完全出于一种母爱般的关心。“有段时间我晚上很晚才关机,害怕孩子下晚自习打电话来我接不到。”但遗憾的是,不仅上学期间,就连寒、暑假,她都没能得到杨敏的音讯。“大家都住在同一个城区,离得并不远,寒暑假跟我们见个面的时间总是有的吧?孩子不懂事,家里的大人为何不教?这是做人起码的道德要求。”

“如果一个受助者连最起码的感恩都做不到,将来如何服务社会?如何能帮助和他们一样的贫困生?”马建先说,她思考再三,才决定停止对杨敏的资助,“企业并不是想从她们那里得到点什么,而是不想让愿望落空”。

马建先说,她所负责的公司本身有130多名困难职工需要安置,还有10多名残疾人,因此从经济上也难以抽出更多的钱来资助杨敏。

面对网友指责的“捐赠为图回报”、“企业失诚信”,马建先感到很无奈:“我不是不愿再资助她,只是希望给她一次挫折教育。”马建先说,作为一个集体企业的负责人,钱到底给了谁,资助者有知情权,“如果说我们企业家资助是要求回报,那不如和孩子签一个资助协议,要求他们毕业后到企业服务几年”。

另一位拒绝继续资助的是光锦建材公司吉象地板分公司总经理孙秀锦。孙说,她以前也资助过很多大学生,双方都保持了良好的沟通,有些至今还经常与她聊天,许多受资助的大学生在校参加献血、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她很欣慰。“当然,我资助的孩子没有联系我,我也有责任,我应该主动关心一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多资助者也没有做到。”

孙秀锦说,取消了对孩子的资助,她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担心孩子自尊心因此受到打击,希望孩子能正确面对,保持一种健康心态,顺利完成学业。“家庭贫困不要紧,要紧的是要有一种阳光心态。如果能够沟通,我很希望能与这个孩子继续做朋友,孩子有困难我也还是愿意帮助她”。

慈善事业的尴尬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石人炳认为,采用一对一结对子资助模式,虽然让企业家容易接受,但不可避免地容易让捐助双方产生心理错位,容易诱导双方在慈善活动中的功利性。

襄樊贫困学生被终止资助,发生在这个“无根的慈善”广受关注之时。昨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石人炳说,他一直关注着媒体及网上对此事的评论。学生方面,不感恩的做法确实不妥。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受助者得到他人帮助后,无论资助是多是少,都要怀有一颗感激之心,不仅要将爱心传递下去,还有必要以恰当的方式向资助人表示感谢。

对于学生的“失礼”,企业家也应有宽广的胸怀,不应过分计较,要从教育人的出发点去处理。

“此事不仅反映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重视,还暴露了我们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足,学校与家庭都应从小就培养孩子对父母、亲人、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种感激之情,感恩教育要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中。”石教授说,良好的慈善活动需要一些良好的机制做保障,此事还折射出现行慈善捐助模式中的一些弊端。“工会作为一种专门维护工人权益的组织,更多的承担了救助困难职工和职工子弟的义务。采用一对一结对子资助模式虽然让企业家容易接受,但不可避免地容易出现捐助双方产生心理错位,容易诱导双方在慈善活动中的功利性”。

石人炳教授建议,学生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社会也更应有一种阳光的捐助机制,建立更科学的运行机制,比如更多的基金会、非政府慈善团体,以保障慈善事业健康良性发展。  

(本文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王维博 刘飞超)
发表于 2007-8-26 12: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情贫困生”折射群体道德无知

来源: 红网(长沙) 2007-08-22 16:55:00  

  日前,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主办方宣布:5名受助过一年的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因为他们一年多来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8月22日《楚天都市报》)。不懂感恩,使他们无缘受助。他们因此被称为“无情贫困生”,其实,从他们身上折射的是群体的道德无知。

  襄樊的“金秋助学”,有22名贫困生受助,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结果,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过信,有一名男生倒是写过,但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22个贫困生,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无情;而且被人提了醒,这些人却依然无情。

  这种无情,很有可能源自于“做好事不留名”的说教。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把道德高尚者“不求回报”、“不思索取”的道德表现,固化为道德的基本要求。于是,就有了一种貌似纯之又纯的道德判断,要求做好事的人,不应有任何名利的企求。这样一来,在有些受助于人者的眼里,他们不仅不必有任何回报的义务,弄不好,还会觉得在为别人提供做好事的机会,反倒有恩于人似的。不然,何止于会有那么多的人不知感恩、不思回报?

  这种无情,还有可能源自于对“不食嗟来之食”的崇敬。在推崇资助行为的时候,从来没有给受助行为以积极的评价。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救济过程,它是由资助和受助两个部分组成。如果资助是好事,是对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的一种贡献,那么,这种贡献是要通过受助来完成的,受助也就应该视作好事。但长期以后,总把拒绝援助说有骨气、有志气的表现,客观上就给受助者一种低人一等的无形威压。也许是一种人格上的不平等,让受助的大学生愧于示人。既然连面对恩人的勇气也未必会有,怯于表达感恩之心的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讲究礼貌曾被看作是虚伪的,流露感情曾被看作是软弱的,连句“谢谢”、“对不起”都不知道说,也会被誉之为腼腆、含蓄,被视为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德……在基本的公民礼仪长期缺乏教育、缺乏培养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知恩不报的现象,很可能是不知要报和不知如何去报的尴尬。要是能有深度的报道,在给当事人造成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让这些貌似知恩不报的贫困生袒露一下他们的心迹,恐怕会找到道德无知的病根。无情是表现,无知才是根源。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经济的资助,还应包括道德与礼仪的启蒙。(慕毅飞)
发表于 2007-8-26 12: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news.163.com/07/0824/08/3ML81IV30001124J.html

网友观点交锋
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资助
我们不要带目的的施舍
网易湖北黄石网友:

  世上没有无原无故的爱,更没有无原无故的付出。鲁迅说过:我们跪拜菩萨,是希望菩萨保佑我们;我们扔给一枚硬币给乞丐,是希望得到乞丐感激的眼神。
  资助大学生,是希望看到自己的付出为社会挽救了一个人才,希望大学生学有所成,所以受资助更应该主动回报自己的学习情况。[顶,我也说说]
pk
网易上海网友:

  最讨厌这种所谓的捐赠了!
  你做捐赠的目的是什么?你捐赠的心态又是什么?觉得你们的捐赠,就是一种施舍,一种高高在上的俯视。作为捐赠的人,请问下,你们是不是就为了看到那些受到施舍的人,在你面前感激涕零,毕恭毕敬阿?是不是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感觉到你的高大,高贵,高高在上呢?[顶,我也说说]
网易广东网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接受资助就意味着接受了一份契约。如果对方是匿名资助,那就等自己有能力时,帮助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如果对方需要你邮寄成绩单,那就按时寄过去,让资助人放心,使他们愿意帮助更多的人。那些没心存感激,心安理得受之用之的人,不应得到资助。[顶,我也说说]
pk
网易湖北武汉网友:

  怕丢人,爱面子,捐助者也别太在意受助者的谢谢二字了,关键是捐助的过程是否人道、善意。受资者在这个社会是受人欺视的,回报社会才是捐资人的真正目的。援朝捐款,抗洪捐款,希望小学捐款,都要了谢谢吗?给了几块钱赚饱了上镜的目光,就别拿这些穷孩子开涮,如果这五孩在读书期间吃喝玩赌\成绩差取消她们无可非议![顶,我也说说]
网易广西网友:

  别人帮助说声谢谢是起码的礼貌!人穷不是错,如果一个人连思想"穷"那就无药可救了!要成材必须先成人,连起码的礼节都不懂,没有资格获得资助。[顶,我也说说]

pk
网易湖北网友:

  襄樊市总工会和市女企业家协会就写一张流泪的感谢,印好了双方签个字不好吗?何必非耍让这些穷孩子说谢谢呢?我替这些孩子说谢谢行不行?下跪中不中? [顶,我也说说]
网易湖南怀化网友:

   看看深圳的丛飞,资助了那么多人,他死后,又有几个有良心去看他了,竟然还有人说丛飞资助她,是对她有目的的!可耻,可悲啊!我们资助的是有文化,有良知的贫困学生!那些没有良心的大学生,不要给大家摸黑!求你们了![顶,我也说说]
pk
网易湖南网友:

   资助就不要图回报,穷人也有尊严。资助者基本没经历过贫困。现在不是提倡为贫困学生保密的行为吗?当看到贫困生被曝光接受捐赠,戴红花时,你们知道他们内心的感受吗?你们为他们考虑过吗?资助不是一种商品交易。[顶,我也说说]
发表于 2007-8-26 12: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要带目的的施舍

在外面我們的捐助還是要作追蹤訪查的(也是長期資助的意思),這算不算目的?如果口氣這麼硬,就去拿獎學金或是打工或是輟學。大陸的孩子看來不能跟外面接軌。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23: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受助不感恩事件说明国家资助效果最好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2007-08-27 16:39:23 

 核心提示: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指出,最近有新闻报道一些困难学生在获得好心人资助了以后,没有报恩,有些好心人断绝了对他们的资助,很多媒体进行了讨论。王旭明称,这正说明了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效果是最好的。

中新网8月27日电 在教育部今天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王旭明指出,最近有一个讨论,有一些困难学生在获得好心人资助了以后,没有去报答、没有报恩,有些好心人断绝了对他们的资助,很多媒体进行了讨论。王旭明称,这正说明了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效果是最好的。

王旭明介绍,教育部在8月15日到9月15日这一个月开通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热线电话,开通以来一周的时间中,值班人员共记录了1000多个有实质内容的电话。教育部有关部门都采取了各种方式,及时把问题通知了有关部门加以解决。

今年在8月初教育部下达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成立县一级资助困难学生的机构。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完成生源地学生的助学贷款工作和生源地学生助学贷款后的管理工作,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国家助学管理工作和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等等,采取这样一些新的措施,推进国家资助困难学生政策的落实。

王旭明指出,各地都有了非常多的好经验和做法,来推进这项工作。比如说河南省今年应计划发放国家助学贷款6亿元,凡是在河南就读的本科生和专科生、研究生和第二学位的困难学生都可以获得国家贷款;每个学生贷款总金额可以达到6000元。另外,辽宁省30所公办高等学校都成立了有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的学生助学贷款工作组的组长。甘肃省还作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一个重要补充。另外,截至去年年底甘肃全省已经发放国家助学贷款7个亿资助困难学生。浙江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他们把国家政策宣传延伸到了高中,就是关于在高中生当中做好高校资助学生的宣传工作。另外,大连市除了国家政策资助以外,还专门由市财政拨了近300万元专门资助困难学生。(据中国网文字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2 14:54 , Processed in 0.0651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