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58|回复: 0

试论广播文学节目的主持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9 0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xwjz1.eastday.com/epublis ... 00002/hwz643541.htm

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自人类步入文明以来,文学艺术就像是一面精心打磨过的镜子,无时无刻不在记录、折射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记录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形象教材。古往今来,中国的文学艺术深植于中华沃土,又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成为东方文化中璀璨的瑰宝,令人们赞叹不已,为之心驰神往。

广播是最为普及、最为大众化的传媒。选择、加工、传播优秀的文学作品,藉以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激发人们锐意进取和保持善良美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广播文学节目的主要任务。本文从笔者主持文学节目的体会出发来谈谈文学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艺术。

一、文学节目主持人的审美感受力

文学艺术是通过具象概括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通过催动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展开相应的想象和联想,来最终实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好的文学作品所以感人,不是由于它有多少抽象高深的议论和多少空泛的抒情词句,而是由于它给予不具形的思想感情以优美、正确、鲜明的形象。如爱伦堡所说:“托尔斯泰所描写的那个社会的成见和不良的风俗习惯,现在早已没有了。但是三山纺织厂的女工在读了安娜·卡列尼娜所受的苦难,还是会流眼泪。她懂得一个深情女子的薄命和母性的力量。古旧的故事帮助青年妇女窥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现代女性读者之所以阅读托尔斯泰小说,不仅仅是为了认识死去的社会风习,还为了了解活人的感情的复杂性。”①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文学节目主持人的任务之一正是结合广播文学节目听觉艺术的特点,努力发挥和增强这种艺术感染力,通过介绍引导听众进入审美的情境中,使听众受到美的愉悦、美的共鸣、美的教益。

我们深知,文学欣赏虽然不排除理智的认知因素的参与,但欣赏主体和欣赏对象之间主要是结成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和评价关系,它是人们用心灵和情感来感知客观对象的典型形式。作为听众,主要借助于音响的感知、想象的联想、情感体验以及理性把握与观照,一步步地接受了欣赏对象的情感,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对假丑恶的憎恶与摒弃,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文学节目给予听众的是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运动过程。在对这些作品的聆听过程中,我们常常产生情感的对流和宣泄,悲苦时泪湿青衫,畅怀时笑入彩云。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这就要求文学节目主持人能够沉潜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交流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去体验,去玩味。缺少了相应的敏锐的情感体验,主持人就很难进入作品的规定情境,也就不能带领听众获得心灵上的震颤和灵魂上的净化。

别林斯基说:“感受诗人的作品——这就意味着要在自己心中体验和感到作品内容的一切富藏、一切深度,痛其所痛,苦其所苦,并且为其中的欢乐、胜利和希望而兴高采烈。”②笔者在主持诗歌专栏时,曾介绍过湖北洪湖市螺山镇一位民办教师单兴娟写的一首诗《泥土的儿子》。诗中这样写道:“做着泥土的梦,/写着泥土的诗,/浑身溢着泥土的气息。/哦,父亲/你是泥土的儿子。/那满是皱纹的脸,/是岁月犁耕过的土地,/手背凸出的青筋,/是松土的蚯蚓,/哦,父亲/你是泥土的儿子。/二月,你把希望播进泥土里,/八月,你收下泥土里长出的欣喜,/尝一尝汗水的甜美,/哦,父亲,/你是泥土的儿子。/落叶从泥土里长出,/最后还是要落入泥土里。/哦,父亲,/你说你也要回到泥土里。”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满脸沧桑、辛勤耕耘、劳苦一生的农民的形象,概括了老式农民的一生,既准确又沉重,既美丽无华又带有一丝隐隐的凄凉。笔者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感受到这首诗所展示的农民形象正是我心目中的农民形象,它蕴含的内在情感正是我心中积蓄已久的感情体验,所以朗诵时情真意切,深深地打动了听众。不少听众在信中说,他们从我的主持介绍中似乎闻到了一股泥土的芬芳。所以,只有当主持人沿着稿件提示的轨迹去充分感受作品,“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时,才可能在丰富多彩、情真意切的感知中领悟到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按照自己的审美体验对作品进行补充和加工,最终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文学节目所蕴含的情感信息同欣赏者审美心理结构贮存的情感信息相互适应,相互契合,主客体才自然而然地结合成审美关系,进而神形交会,物我合一,产生了令人神骇目夺的奇异的美感效应。文学节目主持人必须提高审美感受力,才能使文学节目创造出这种美来。

二、文学节目主持人的想象创造力

由所感知的或所想起的事物而回忆起有关的事物的联想活动,和根据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图示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再造想象,这两种心理活动是文学节目主持中形象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我们常说,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自然是他观照人生的结果,而听众的听,如同读一样,也是对人生的观照,不同的只是由于节目主持人的二度创作,经过他们的生命体验后,让听众观照作家观照过的人生。在节目主持人的二度创作中,经过提炼和淘洗,特别是他们的体验和联想,创制出既源于原作又有别于原作的节目后,又成了激发听众联想和想象的诱导物,使听众通过这一个再创造的节目认识人生,洞察社会,从而成为审美创造的起点。这终点与起点的中介,正是由节目主持人来完成的。因此,这中介作用就绝非能够等闲视之的了。

笔者曾在节目中介绍过王蒙的小说《海的梦》。小说写的是一个在少年时向往海的人,经过了长期磨难后,第一次看到大海时的心情。在大海面前,时时使他意识到青春的消逝,时时提醒他当年的雄心壮志已磨蚀得黯然无光。然而,这种对年轻时的海的梦的回忆,又激发了他的热情。是的,他已无力在大海中畅游,然而,他有勇气去面对忙碌、简朴、艰窘的日常生活,他还可以游得很远,在那里——在生活的海洋中!小说写得很有诗意。我在介绍这篇小说的时候,联想起在电影中见到过的大海,然后把这作为提示和条件,想象出自己未曾直接感知过的情、声、景交融的画面——蓝色的海面上微风徐徐,波光闪闪,点点鸥鸟飞舞鸣唱,一支白色的风帆渐渐远去、远去……一位老人坐在岩石上,静静地倾听着海的涛声。他凝望着无际的远天,灿烂的晚霞,点点的帆影,飞翔的海燕,想起年轻时在大海里遨游的情景,不禁心潮澎湃。经过这样的一番想象和联想,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所以我在节目中说:青春是可以消逝而梦是不应该消失的。让我们来祝福一切在海上的人,一切在心中永远有着海的梦的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可以使主持人在接触到稿件文字之后能够感受到作品负载的情感信息,而且还能够感受到作品没有直接表现出的情感信息,大大丰厚了作品的内涵。

文学节目这种特殊的创作与欣赏的关系虽与形象思维的特点有关,但它更像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即双方是互为对象的。也是互相创造的。这就是为什么文学节目在根本点上说是广播文化中与听众进行心灵对话、心灵交流的最重要的形式和手段的缘故。文学节目主持人必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听众和节目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文学节目主持人的理解判断力

广播文化中的文学节目,作用于听众的欣赏心理的,笔者认为有四个过程,即:文学欣赏中的音响感知;文学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文学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文学欣赏中的理性认识。所谓理性认识不单指正确理解文学节目的整体内容,也包括判断某些章节词句的正确性。因为正确与否,是涉及到文学节目有无感染力的关键问题,这看来是常识性问题,但一涉及到具体作品,往往不易把握,或者会掉以轻心。只有把部分与整体结合起来,既在对整体的把握中理解各个部分,又通过对各个部分的理解充实和修正对整体的把握,才能成功地实现对作品的全面而深入的掌握。

笔者看到过一首题为《墓碑宣言》的短诗。这是写老山战士的。诗题写道:“请不要在我们死后来这里唱赞歌。”全诗十二小节,集中写了这样的一种思想:“请不要把我们写进历史/不要把我们的青春写进历史/不要把青春的鲜血写进历史/不要把鲜血的浓度写进历史/因为我们已变成苍白/苍白应该在彩虹中消失。”诗中还有这么两小节:“如果有谁要写我们/请记住:我们是政治斗争的外衣”;“请不要把我们写进外交部的公文里/外交词汇对于我们毫无意义/我们知道那些照会中有多少水分/而水不应该和鲜血掺在一起/我们不晓得外交部长们在联合国如何争辩/但十分清楚我们的骨架是外交大厦的根基。”这首诗的主题谬误,错误百出。所谓“我们知道那些照会中有多少水分”,更容易让人们对我国严肃的外交斗争造成误解。故此,主持人不能选用这首诗作。

文学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解判断力,才能把好文学节目的质量关,才能使听众真正品味到文学作品的真味。

四、文学节目主持人的艺术鉴赏力

艺术鉴赏力对于节目主持人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广播文学节目主持人更是至关重要。深厚的艺术鉴赏力有助于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改善一个人的精神素质。在艺术鉴赏力当中,文学鉴赏力和音乐鉴赏力又是头等重要的。

文学作品总是以独特的感性形式充分表现着普遍的理性内容。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③鲁迅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④不同的文学样式以不同的表现手段作用于我们感官,使我们获得的感受大部相同。如,同是表现春,从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中获得的感受尽管其理性本质是一致的,但感受形式却完全不同。为此,主持人对文学的几种样式不能很生疏,要具备最基本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欣赏经验,提高鉴赏水平。那种仅从个人爱好出发,偏爱或偏废某种文学样式的做法,对文学节目主持人是无益的。

有人认为音乐鉴赏力对音乐节目主持人是至关重要,但是对于文学节目主持人来说似乎可有可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在一档文学节目中,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更能增添听觉艺术的魅力,可以说,音乐纯属听觉艺术范畴,它与语言演播特性一致,而且音乐最善于抒发和渲染感情,因此音乐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强化了语言的感情色彩,并可以弥补语言无法表述的内容。诚然,音乐和文学都各有独特的魅力,这是任何别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可仍有各自的不足,单纯的音乐往往由于抽象不易被一般人理解,只有当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则可互为补充。比如,笔者曾经主持过一档文学专题节目《海之梦》,这组文学专题节目介绍了著名老诗人曾卓和他笔下的大海。我精选了曾老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描写海的诗篇《海的梦》、《海的向往》、《生命的激流》、《海之谜》、《老水手的歌》,在演播这几首诗时,就选择了各种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垫乐,用音乐来表达曾老不同时期对海的不同情感:少年时期对大海的向往,艰难岁月对大海的迷惘,晚年面向大海的平静。音乐和诗歌浑然一体,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

五、文学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力

文学节目主持人是新型的文化传播者,主持人语言应当是职业的文化语言。这就要求文学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应能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

有声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它由语符、语义、语言的文化内涵三个层次构成。语符是以声音为依托、具有某种信息含量的音义结合体,人们通过对语符的发送、接收、解码、破译来完成传播,就像文字在书面语中的作用一样,语符是有声语言物质外壳,构成了有声语言的表层。语义是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它隐藏于语言代码的背后,反映了人们传播的意旨和目的,是有声语言的实质。夏丐尊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⑤语言的文化内涵是能够将语言作为一种刺激物,使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引起审美想象,得到文化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层次的文化品位,是高水平文学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基本特征,它首先表现在语词的选择上。选择文化品位较高、内涵较丰富的语词,对于提高语言的文化品位相当重要。在口语中恰当地嵌入一些书面语,时常援引一些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会使语言显得文雅、有品位。比如笔者在主持诗歌节目的开场白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林中听蝉,池畔赏荷,湖上泛舟,都是夏天最美好的享受。何况还有下雨的日子,带来无边的清凉。再加上,如果一起来听听音乐,读读诗歌,在沉静的夏季雨天,将给生命渲染上更深浓的诗情画意。”

“林中听蝉”,“池畔赏荷”、“湖上泛舟”这些都是四字词,这些词语的选用既使语言显得文雅,又能引起受众的联想。语词的选择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和文化的品位。知识的积累越多,文化内涵就越丰富,语言的品位也就越高。

语言的文化品位还体现在语句的编排上。语句的编排是一个人在运用有声语言时编码排序,组织语言的过程。语言组合的不同与转换,不但决定着不同的语义,也决定着语言是否简洁,是否流畅,是否恰当,是否生动有趣,决定着语言的文体色彩以及语言的风格,这些恰恰都是语言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词的不同组合,语言的逻辑安排,句式的转换调配,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都是语句编排的重要手段。

古人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作诗、写文章要炼字炼句才写出传世篇章,其实,文学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同样需要精于修辞,锤炼字句,做到高雅而不粗俗,韵味无穷而不是味同嚼蜡,给人以美感享受。

中国的文学是一座大宝库,岁月流逝,光辉不灭,像甘泉一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成为慰藉现代人灵魂的不可缺少的精神滋补品。精神产品的消费不同于物质产品的消费。物质产品的消费一旦实现,便表现为物质产品自身存在的丧失或逐渐损耗。而艺术文学是最耐欣赏的精神消费品。文学节目在新形势下,面临许多新问题。诸如文学节目如何为建立社会共同理想、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努力制作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的问题;又如文学节目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施精品战略,制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等问题。为此,文学节目主持人一定要下功夫。为提高自身的主持水平,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我们需要有一种“为了一个准确的字,为了一个准确生动的表达,应当有夜不成寐、食不下咽的精神”(李保田语)。文学节目主持人应当看到自己正在做苦行僧的实践。因为严格地要求自己,就是永恒地不满足于自己。只有如此,节目才能精益求精。

注释:

①见《必要的解释》第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②《别林斯基论文学》第140页,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③见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第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序传略》,见《鲁迅全集》第7卷第8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⑤转引自龙协涛《鉴赏文存》第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7:25 , Processed in 0.0703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