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monkey-E

如何学习写对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4 09: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组句的技巧
  组句的技巧,指的是使对联在文句组合上表现出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

  属于组句的技巧的,有换位、嵌名、串组、分总、缺如、重言、两兼、同出、连珠、越递、虚字、拆词、回文、列品、互文、绘态、歧义、巧辞,等等。

(一)换 位
  过去,宫廷门外或帝王陵寝之前,常立有许多威武的石人,名曰翁仲。清乾隆皇帝有一次到十三陵游览,见陵道石人,想考考随行人员,便问:“这叫什么?”有一翰林匆忙脱口而出:“这叫仲翁。”乾隆见他将“翁仲”说成“仲翁”,立即借题发挥写了一首诗,曰:“翁仲缘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从今不许房书走,去到江南作判通。”这位本为“上书房行走”的翰林,因此便被赶出宫廷,到外地做芝麻官去了。

  乾隆在这首诗中,故意把“工夫”说成“夫工”,把“书房”说成“房书”,把“通判”说成“判通”,用的手法就是换位。

  换位,就是把句中词语的位置加以对换以适应某种需要。在对联中也可以找到许多例子。例如: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奋起,都学这秀才先生。

这是冯玉祥题于山东益都范公亭的对联,意在通过称道范仲淹对西夏的斗争,以鼓励人们起来抗日。联中的“范小老子”,本为“小范老子”,乃西夏人送给范仲淹的尊号。这里为避免“小”意过于突出,将其移于“范”字之后。

  换位有三种情况。

  一是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上面一副就是如此。再看下面一副:

  五风十雨梅黄节,
      ··
  二水三山李白诗。

这副对联下联没有换位。上联中的“梅黄”,既可作梅子黄时解,亦可作“黄梅”解。若作“黄梅”解则是为使“梅”同“李”相对,“黄”同“白”相对,才将“梅”字换到“黄”字之前。

  二是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例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     ··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     ··

这副对联是彭孙遹于1790年重九随乾隆巡行热河驻跸万松岭时,出给纪晓岚对的。上联“十八”,恰好是“八十”换位而成。十八公,即“松”。下联“重九”,也换位作“九重”,与之前后相对,可说是非常恰切。

  三是两联互换,即换位在上下两联之间进行。这种换位的特点是:上下两联都用了某几个词语。但在相同位置上,上联用甲的地方,下联用乙;上联用乙的地方,下联又用甲,刚好相反。尽管只是一联对另一联的换位,但看起来却像是两联互相换位。例如:

  子将父作马,
  · ·
  父望子成龙。
  · ·

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儿时骑在父亲头上去上学,一日答塾师的戏词所作。下联的“父”与“子”就是上联的“子”与“父”的换位。

  这种两联互换的对联,南岳祝融峰舍利塔也有一副。联曰:

  白云飞去青山在,
  ——  ··
  青山常在白云中。
  ··  ——

互换的词语为“白云”、“青山”。但联语对得不工,“在”字亦犯重。

  又湖南长沙周伯政先生题国庆40周年联,亦用此法:

  举国腾欢,毋忘卌载前,拼两千万先烈头颅,出生入死,陷阵冲锋,始迎来十一
              ——                   ··
这天,九州解放;

  全民发愤,争取几年内,集十一亿后生心眼,遗大投艰,分工合作,则不到两千
              ··                   ——
之岁,四化完成。
 

此联是“两千”与“十一”互换。

  一个词语的换位.有时可以多次进行: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去年来今变古;
  ··· ··· ··· ···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 ··· ··· ···

这副对联乃钟耘舫所题。上联前四句,乃“过”、“苦”、“年”三个词语反复换位而成。下联前四句,乃“读”、“好”、“书”三个词语反复换位而成。每换位一次,就出一层新意。

  换位,多半是为适应对仗的需要而进行的。前面讲到将“黄梅”换作“梅黄”、将“重九”换作“九重”是如此,下面将“上海”换作“海上”也是如此。

  艳色天下重,

  秋声海上来。
    ··

这副对联题于著名京剧艺术家程砚秋由上海赴北京演出之时。艳秋,乃程砚秋原名。程以演青衣著称,青衣属旦角,故联中有“艳色”、“秋声”之语。将“上海”换位作“海上”,是为求与“天下”相对的缘故,亦与乘船走海路有关。

  但是对联的换位也并非全为对仗。这从下面两副就可以看出来:

  吹吹打打,打打吹吹,虽隔壁邻居,一圈花轿十里远;
  ···· ····
  笑笑啼啼,啼啼笑笑,本青梅竹马,片时装演众宾欢。
  ···· ····

这副喜联中的“吹吹”和“打打”、“笑笑”和“啼啼”的换位,就是为描写一种热闹而幽默的气氛。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坼益蹙,每逢万岁祝疆无。
                                   ··

这副对联传为章太炎先生在西太后庆祝七十寿辰时所题。据胡毅雄君辨析,当为其时《中国白话报》主编林白水作。林抓住西太后只顾个人享乐而不管国家存亡、百姓生死的罪恶行径,将寿词里常用的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这句话中的“有庆”和“无疆”加以换位,使成“庆有”和“疆无”,对西太后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发表于 2005-12-14 09: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嵌 名
  嵌名,是对联常用的一种技巧。其特点,是把某些人名、地名、事物名等等,嵌入相关的地方,并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对联意中有意。

  嵌名可分为整嵌和分嵌。

  所谓整嵌,就是一个名称在每联中只占一个位置,不拆开,完全保持其整体性。看四川剑阁姜伯约祠的一副:

  九伐竞无成,心师武侯,能继祁山六出志;
          ··   ··
  三分不可恃,计诛邓艾,已复阴平一败仇。
          ··   ··

武侯,乃诸葛亮谥号,连同邓艾为两个人名,祁山和阴平为两个地名,嵌入这副对联中,都没有拆开。

  所谓分嵌,就是把一个名称拆开,分别嵌入有关位置。这又有横嵌(竖写则为竖嵌)、竖嵌(竖写则为横嵌)和递嵌之分。

  一个名称在一联内分别嵌完的,叫横嵌:

  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偏相左;
  ·   ·                 ·
  藩臣多误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又何曾?
  ·   ·                 ·

这副对联乃曾国藩与左宗棠戏谑而作。上联为曾国藩所题,内嵌“左季高”二字。季高是左宗棠的字。下联为左宗棠所题,内嵌“曾国藩”三字。两联都是横嵌。

  一个名称分嵌于上下联,叫竖嵌。竖嵌又有首嵌、腹嵌、尾嵌和插嵌之分。

  只嵌在两联开头的,叫首嵌。例如:

  杨妃春色,西子秋波,妆成媚态娇容,看今世有几双醒眼;
  ·
  林下樵歌,溪边渔唱,弹到高山流水,想古来无二个知音。
  ·

这副题在湖南湘阴县杨林寺的对联,“杨林”二字就嵌在两联的开头。

  首嵌又称藏头或丹顶。称藏头者,是谓所嵌之名藏于两联的开头,不注意就看不出它们自成系统。称丹顶者,是取其与全身洁白、仅头顶上现一块红色的丹顶鹤颇为相似这一点。由于首嵌可以把一个名称显示出来又别具一格,所以,许多建筑物或店铺的门联常常采用。

  只嵌在两联中间的,叫腹嵌。例如:

  无风烟焰直,
   ·
  有月竹荫寒。
   ·

这副题于某地“风月亭”的对联,“风月”二字就嵌在两联中间。

  只嵌在两联末尾的,叫尾嵌,亦称藏尾或脱靴。例如:

  聪明会艺双星巧,
        ·
  珍重应量十斛珠。
        ·

这副称赞一个名叫巧珠的女子的对联,“巧珠”的名字就嵌于联尾。

  分别有规则地插入联中的,叫插嵌。例如:

  元后亶聪明,二百载继继承承,顺天心,康民物,雍和其德,乾健其身,嘉惠普
                ·   -   ━    ┄    ┅
群生,道统昭羲农尧舜;
   …
  维皇臻福寿,亿万年绵绵翼翼,治功懋,熙绩勋,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辉
                ·   -   ━    ┄    ┅
五色,光华联日月星辰。
   …

这副寿联是1844年前后,朝臣们送给道光皇帝的。内容当然是歌功颂德,可以不必管它。但从第三句起,将上下两联每句的头一个字连读,正好是清朝自开国到道光的六个皇帝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的年号。也就是说,作者在写这副对联时,就有意将这六个年号有规则地插入其中。这就是插嵌。像这样一连插入这么多名称,还要充分地表达联意,是很不容易写好的。

  一个名称,上联横嵌一部分,下联又横嵌一部分,两联横嵌之名合起来才成系统者,叫递嵌。例如: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
  ·    ·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
  ·    ·

这副对联系湘人王闿运1914年应召到北京任文史馆长时,题赠袁世凯的。上联嵌“民国”二字,下联嵌“总统”二字,合起来称袁世凯为“民国总统”,就用的这种手法,其联意,有人说是恭维,有人说是讽刺袁世凯挂民国之名而行清朝之实。王闿运又在这副对联后面分别添上“无分南北”和“不是东西”八个字,对袁世凯的鞭挞就十分明显了。

  嵌名还有省嵌、迭嵌和暗嵌。

  省嵌,就是一个名称只嵌入其主要部分。例如:

  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须留一二奇峰,赠吾道友;

  世间好话佛说尽,又谁知五千道德,出我尊师。
             ····

这是清戏剧家李渔为保护庐山简寂观而题于该处的一副对联,后又移于武昌老子祠。下联的“五千道德”,就是“五千言《道德经》”之省。

  迭嵌,是一联中重迭嵌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例如: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    ·    ··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    ·    ··

这副对联见于《痂留编》。上联嵌入“春”、“夏”、“秋”、“冬”四季和书名《春秋传》,“春”、“秋”二字,两名共用。下联嵌入“东”、“南”、“西”、“北”四方和书名《北西厢》,“北”、“西”二字,两名共用。

  暗嵌,即所嵌之名是在改头换面的情况下出现的。例如:

  少目焉能识文字,
  ··
  欠金休想望功名。
  ··

这副对联在“析字”一节中曾经谈到过。联中本来嵌的是“省钦”二字,但“省”字拆成了“少”和“目”,“钦”字拆成了“欠”和“金”,“省钦”二字的面目就完全变了。

  嵌名可以对嵌,也可以单嵌。两联都嵌名的谓之对嵌。前面所举的例子,都是对嵌的。只一联嵌名的,谓之单嵌。下面一副对联就是单嵌: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

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以往,
    ·····
缅怀忠义拂残碑。
 

这副称颂诸葛亮的对联,就只下联嵌入了“陈强”和“古冶子”两个人名。

  有时候,几种嵌法可以综合使用。看下面一副: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   ··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   ··

这副对联题于广州陶陶居茶楼。“陶潜”、“易牙”与“陶侃”、“夏禹”,都是人名整嵌。但联首两字竖读,恰好是楼名“陶陶”,这又是分嵌中的竖嵌了。

  陶陶居茶楼这副对联的嵌法,亦可以视为一种纵横连环嵌。这样的例子台北县接云寺还有一副:

  开是一是二之慧门,南海普陀,北淡摆接;
                  -·
  登累万累千于觉岸,东垂法雨,西极慈云。
                   ·

联中“摆接”是地名,嵌于上联;“接云”为寺名,嵌于上下两联。“接”字既属“摆接”,又属“接云”,纵横连环的特点,非常明显。

  递嵌先横后递,看起来好像也是一种综合使用,其实不然。在递嵌中,没有横就没有递,横和递只是一种手法的两个步骤而已。综合却是两种或多种手法的套用,彼此之间同有依存关系。就拿上面一副来说,“陶潜”、“易牙”和“陶侃”、“夏禹”,彼此互不依赖,横竖都不能连起来像“民国总统”那样自成系统;“陶”和“陶”虽可自成系统,但每个“陶”字又都只占一个名称的一部分,这就只是两种手法的套用。若不限于“陶”和“陶”而是“陶潜”、“易牙”和“陶侃”、“夏禹”横竖都能连起来自成系统,彼此不可分割,那就应当作递嵌看待了。

  嵌名,一般说来都是从右到左(以竖写而言)、从上到下顺嵌。但有时候也不规则。曾国藩和左宗棠戏谑而用的那副对联,上联顺读为“季高左”,下联顺读为“藩国曾”,就属这一类,这种对联又叫散嵌。下面一副也是散嵌的:

  四壁图书三尺剑,
  ·   ·
  半肩行李一张琴。
     · ·

这副对联内嵌“张三李四”四字。横顺读为“四三李张”,竖顺读为“四李三张”,只反倒读才能把“张三李四”读出来。

  一副对联到底按哪种方式嵌名,嵌在什么地方好,应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不能单纯搞文字游戏。而且,字光嵌入还不够,要化入。也就是要同前后文水乳交融,浑成一体。钟耘舫《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北褰莲盖”、“东敞牛栏”中的“莲盖”和“牛栏”,若没有“南依艾村”、“西撑鹤岭”中的“艾村”和“鹤岭”与之并列,就很难知道是地名。像这样嵌得不露痕迹,就是“化入”的结果。为嵌而嵌,只嵌不化,就会显得生硬。在运用这种艺术技巧时,这一点应当十分注意。

  刘振威先生在《对联中的“镶嵌格”》一文中,根据诗中嵌名的规矩,列举十几种“镶嵌格”(即“嵌名”)的名称。这些名称是:

  将所需要镶嵌的字,列在上下联的第一字者,叫鹤顶格(即上文所谓“丹顶”)。
  将所需要镶嵌的字,列在上下联的第二字者,叫燕颔格。
  将所需要镶嵌的字,列在上下联的第三字者,叫鸢肩格。
  将所需要镶嵌的字,列在上下联的当中一字者,叫蜂腰格。
  将所需要镶嵌的字,列在上下联的第五字者,叫鹤膝格。
  将所需要镶嵌的字,列在上下联的第六字者,叫凫胫格。
  将所需要镶嵌的字,列在上下联的最后一字者,叫雁足格。
  将所需要镶嵌的字,列在上联第一字、下联最后一字者,叫魁斗格。
  将所需要镶嵌的字,列在上联最后一字、下联开头一字者,叫蝉联格。
  将所需要镶嵌的字,列在上联第二字、下联第六字者,叫云泥格。
  若所镶的人名或地名是三个字,镶嵌时上联首尾各嵌一个,下联中间嵌一个,或者相反,下联首尾各嵌一个,上联中间嵌一个字者,叫鼎峙格。
  将所嵌的人名或地名分散嵌于联中而不拘一定位置者,叫碎锦格(即“散嵌”)。“罗峰玉雪岩前舞,岗洞书香院外飘”一联,其中就散嵌有“萝岗洞萝峰玉岩书院”和“萝岗香雪”两个名称,这个例子尤其典型。
  将所嵌的字在上联暗示,下联明嵌,或者在下联暗示,上联明嵌者,叫晦明格。例如“阶前举杯邀月饮,蓠边信步赏花天”一联,上联暗示“酒”字,下联明嵌“花”字。又如“携酒与鱼游赤壁,随蜂伴蝶赏东篱”一联,上联明嵌“酒”字,下联暗示“花”字。

  上面十三种(兼用的亦算)镶嵌格,都是以七言句为基础来谈的。但从前文已举的例子来看,对联的嵌名,比这还要自由得多。为此,能用这些传统名称,当然好;若不用,也没有关系,只要在实际上懂得嵌名是怎么回事、怎么嵌法就行了。

  以上讲的,都是名称嵌在一副对联之中。有一种跨联嵌,就是将一个名称嵌入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对联之中。

  跨两副对联者,如下例是:

  天高地厚千年业,
  ·
  源远流长万载基。
  ·
┈┈┈┈┈┈┈┈┈┈┈┈┈┈┈┈┈┈
  酱佐盐梅调鼎鼐,
  ·
  园临长安胜蓬莱。
  ·

此例出现于清同治年间,见于1980年4月12日《北京晚报》之《天源酱园注》一文。四句由两副对联组成。第一副对联首嵌“天源”二字,第二副首嵌“酱园”二字。将两副首字连读,就是“天源酱园”的名称。

  跨两副以上的对联者,如下例:

  新民事业图无逸,
  ·
  福地人家产有恒。
  ·
┈┈┈┈┈┈┈┈┈┈┈┈┈┈┈┈┈┈  
  州里桑麻开禹甸,
  ·
  总网财产学周官。
  ·
┈┈┈┈┈┈┈┈┈┈┈┈┈┈┈┈┈┈
  公刘曾画生民策,
  ·
  司稼常担粒食忧。
  ·

此例见于《楹联报》总第2l期胡毅雄君文。据该文介绍,1902年,我国民主革命者黄乃裳在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成立新福州垦场公司,上文六句也为黄氏所撰。此六句由三副对联组成,句首一字连读,即为“新福州总公司”之名。

  跨联嵌,不过是嵌名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以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对联作为一个承嵌体而已,除了承嵌范围比一副对联有所扩大而外,其他与一般嵌名没有本质区别。

  常江君在《中国对联谭概》中有“套联”一节。一例即上文之所谓“天源酱园注”,另一例为如下四句:“红心已结胜利果,碧血再开革命花,倘若魔怪喷毒火,自有擒妖打鬼人。”若论“天源酱园”一例,入嵌名即可;若论后一例,因仅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不对仗,即前两句可视为一副对联,后两句不能算是对联,实无联可“套”。这样一来,“套联”之说能否成立,就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了。
发表于 2005-12-14 09: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串 组
  把一些本来没有逻辑联系的事物名称,按对联的规则连接起来,表示一定的意思,就叫串组。串组有两类。

  一类是事物名称之间不加其他词语,彼此直接连接。例如:

  帝女 合欢,水仙 含笑;
  牵牛 迎辇,翠雀 凌霄。

这副对联乃名许宾衢者某年七夕于广州所撰。“帝女”、“合欢”、“水仙”、“含笑”、“牵牛”、“迎辇”、“翠雀”、“凌霄”都是花名,是八个花名分别直接连接起来的。“合欢”、“含笑”、“迎辇”、“凌霄”作动宾词组用。再如:

  中国 捷克 日本,
  南京 重庆 成都。

这副对联乃成都一进步人士题于抗战胜利之时。上联由三个国名直接连接而成,“捷克”作战胜解。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直接连接而成,“重庆”作重新庆祝解,“成都”作为成为首都解。全联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又对围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作了辛辣的讽刺。

  这类串组有两个特点:一、它只是零散名称而不完整句子的结合,这就可以同“集句”区分开来。二、它单独成联而不是只作联中的一部分,这又可以同“列品”区分开来。

  另一类,也是最常见的一类,是在事物间的适当位置上加进个别或少数词语进行连接。例如:

  金线吊灯笼,老照 四方 八角;
  玉带缠如意,连升 一步 三台。

这副对联由湖南长沙一些比较古老的地名和街道名连接而成。上联的“金线(街)”、“灯笼(街)”、“老照(壁)”、“四方 (塘)”、“八角(亭)”之间,仅加进一“吊”字。下联的“玉带 (街)”、“如意(街)”、“连升(街)”、“一步(两搭桥)”、“三台(凤凰台、定王台、百善台)”之间,仅加进一“缠”字。再如: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 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 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 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若云母 天仙。

这副对联由一些中药材名连接而成。上联的“白头翁”、“大戟”、“海马”、“木贼”、“草寇”、“百合”、“旋复”、“将军”、 “国老”之间,加进了“持”、“跨”、“与”、“战”、“回朝”、“不愧”等几个词语。下联的“红娘子”、“金簪”、“银花”、“牡丹”、“芍药”、“五倍”、“从容(即苁蓉)”、“云母”、“天仙”之间,加进了“插”、“戴”、“比”、“胜”、“出阁”、“宛若”等几个词语。

  这类串组的特点是:连接的名称,必须多于乃至大大多于加进的其他词语,否则就不是串组而只是“嵌名”了。

  串组所成的对联,自然也必须表达一定的意思。像前面第一副,上联讲织女结婚了,水仙们都很高兴;下联讲牵牛去迎接花轿,翠雀在空中飞舞。两联合起来,就展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迎亲场面。这样的表达就很好。其余几副的表达也不错。如果词语连接起来不表达一定的意思,那就完全没有意义,成为对联也谈不上了。
发表于 2005-12-14 09: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分 总
  对联中对某些事物既有分述,又有总述,就叫分总。

  雪月梅花三白夜,
  ····——
  酒灯人面一红时。
  ····——

这副对联,上联“雪”、“月”、“梅花”是分述,“三白”是总述;下联“酒”、“灯”、“人面”是分述,“一红”是总述:是先分后总。

  三绝诗书画,
  ——···
  一官归去来。

这副对联是清代郑板桥题写的。上联“三绝”是总述,“诗”、“书”、“画”是分述:这是先总后分。

  分总的总述部分常用数字来概括,前面两副都是如此。有时数字不好用,就用一些隐含数量的词语来概括。

  孔门传道诸贤:曾子,子思,孟子;
      —— ·· ·· ··
  周室开基列圣:太王,王季,文王。
      —— ·· ·· ··

这副对联中的“诸”和“列”,就隐含着一定的数量。完全用与数无关的词语来概括的情形,也很常见。具体有:总述的部分有时为分述词语的直接相加。例如:

  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二还是第一?
    ·     ·      ——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游士本儒人,不在后也不在前。
    ·     ·      ——

这副对联,或谓为梁启超所题,联文亦有异,是非姑且小论,以写作技巧而言,上联的“江夏”,就是“江”和“夏”的直接相加;下联的“儒人”,就是“儒”和“人”的直接相加。再看: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    · ——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    · ——

这副题于广州陶陶居的对联,上联的“饮烹”和下联“分寸”,也是“饮”和“烹”、“分”和“寸”分别直接相加的结果。

  总述部分有时为某些迭用词语。例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

明东林党首领顾宪成题在无锡东林书院的这副对联,就是用“声声”和“事事”两个迭用词语来进行总述的。

  总述部分有时为对分述部分有包括关系的词语。例如: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
  ··· ··· ··· ··· ··· ··· ··· ··· ···
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 —————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
  ··· ··· ··· ··· ··· ··· ··· ··· ···
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 —————

这副对联通谓清邓石如题于碧山书屋的,因邓确实书过此联。但亦有谓联文在邓前已有者。“合宇宙奇观”一语为上联的总述,“合”字表明“沧海日,赤城霞,……”都属“宇宙奇观”一类。“收古今绝艺”一语为下联的总述,“收”字表明“少陵诗,摩诘画,……”都属“古今绝艺”一类。

  总述部分有时有指代性词语。例如: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纯菜香:如此
  ·· · ·· ·   ····  ···· ···· ···· ——
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

  霸业销烟,禅心似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月,山青水绿:坐忘

人世,万方同概更何之。

康有为题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这副对联,“如此园林”中的“如此”,就是指代性的。通过这么一指代,就把前面的岛、湖、桥、堤、柳、花、食、菜都集拢来了。

  有些对联,其总述部分本身又是用分总的方式来表达的:

  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前走马;
  ··· ··· ··· ··· ·······
  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龙。
  ··· ··· ··· ··· ·······

这副对联中的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走马楼和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都正街、登龙街,都是长沙街道名。两联表总述部分的“东西红木四牌楼”和“南北县府都正街”又都是分总。“东西红木”与“南北县府”是分,“四牌楼”和“都正街”是总,是借一街名作总。这样的对联也如一座牌楼,由大到小,层层相似,给人以结构精巧的感觉。

  除先分后总和先总后分而外,还有综合使用的情形。例如:

  李君为《生活》编者,闻君为《死水》作者,生死云何哉!生为才人,死为雄鬼;
      ·         ·     ——    ·    ·
  右面有朝廷王师,左面有野战义师,朝野如此耳!朝有灾黎,野有饿莩。
     ·       ·    ——    ·    ·

这是胡厥文挽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的对联。卜联“生”“死”二字,下联“朝”“野”二字,都是分——总——分。即视其前为先分后总,视其后为先总后分。《生活》,指李公朴在“九·一八”前创办《读书生活》杂志与读书生活出版社事。

  分总还有几种特殊的情形。一是连用分总而次序交错。例如:

  九月重阳,白水重光,阳光重重照白水;
    -·   -· ……——
  三代尚文,真人尚武,文武尚尚唯真人。
    -·   -· ……——

这副对联题于湖北枣阳白水寺。其地白水村相传为东汉刘秀故里,祀光武帝刘秀。上联之“重”、“阳”、“光”三字,下联之“尚”、“文”、“武”三字,都是先分后总,但分的次序与总的次序是交错的。

  二是隐去总述部分。例如:

  世外凭临,一面峰峦三面海;
       ··  ··
  云中结构,二分人力八分天。
       ··  ··

这副对联题于海州云台山。上联隐去表总述的“四面”,下联隐去表总述的“十分”。由于所隐的内容都是有规律可寻的,而且容易看出来,这类对联将总述部分隐去,反而更精粹。

  三是分述部分有共体现象:

  四诗风雅颂,
     ·
  三代夏商周。

这副对联中的“雅”包括《大雅》和《小雅》,是两“雅”共体。这里若不用共体而直接用“大雅”和“小雅”,两联就对不起来了。

  四是有时数为“一”时,直接用该数所说明的事物代替:

  九匹白练出奇观,连续奔腾,远观如八骏骅骝添赤兔;
  -               ··   ··
  三岭松涛鸣爽籁,抑扬起伏,乍听似千军健卒赴疆场。

这副描写祁门九龙瀑的对联,上联的“九匹白练”总数为“九”。按理,后面应说“八骏骅骝添一赤兔”才对,因“八”和“一”合起来才能得“九”的数。但若让“一”出现,下联不好办。于是将“一”省去,直接说“添赤兔”。“赤兔”在这时就代替了“一”。
发表于 2005-12-14 09: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缺 如
  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论语·子路》)“缺如”这个名称,即取于此。原意本为“保留”,这里借指人们在作对联时故意空出某个字让别人去填补,而联意的重心则正在空出的字上这样一种情形。

  缺如的位置,一般都在一联的末尾。例如: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这副对联是嘲庸医“吉生”的。“逢凶化吉”是一个成语,上联末仅“逢凶化”三字,一看便知所缺为“吉”。“起死回生”也是一个成语,下联末仅有“起死回”三字,一看便知所缺为“生”。

  也有缺在中间和开头的。缺中的如:

  人称新郎新娘,原本是旧相思一对;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风味几番?

这副喜联所缺的字,就在‘有”和“风味”之间。意思是说,到底有什么风味还不知道,还要吃喜糖喜酒的人来回答。又如:

  感时□溅泪,
  恨别□惊心。

这副对联题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将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空出“花”、“鸟”的位置而成。据说其时有人问作者,何不把杜句写全而要空出这两字,作者沉痛地回答:“安史之乱时杜甫逃难,还到处可见花鸟,而今日本鬼子狂轰滥炸,连花鸟也看不到了,叫我怎么写得出呢?”可见空出这两字,是对日本侵略,国已不国的一种愤懑的表示。

  缺头的仅辑得如下一副: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这副对联是北宋吕蒙正所题。吕蒙正在太宗、真宗时三任宰相,以敢于直言著称。但早年生活十分贫困。有年除夕,见家中空无一物,一气之下,便写了这副对联。这副对联下联缺尾,上联缺头,加上横批也只有“南北”二字,读起来,就是“缺衣(音同‘一’)少食(音同‘十’)无东西”。

  凡缺头或缺尾,都没有□标出(故本文加括号表示),从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所缺的字不是成语,就是俗语或者熟语的一部分,这也不是完全没有线索可寻的。

  车马桥,桥上马,马行无力皆因(□);
  仙人市,市间人,人不风流只为(□)。

车马桥和仙人市,在长沙榔梨长冲地区。这副对联就是以这两个地名为题来写的。上联缺“瘦”字,下联缺“贫”字。“马行无力皆因瘦”和“人不风流只为贫”,都是俗语。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出现于明代。清初一侠士题挂在洪承畴府第的梁柱上。上联末缺“八”,下联末缺“耻”,意在骂洪承畴降清是“王八”、“无耻”。这一点,单上联看不出,把下联“礼义廉耻”一配齐,就一目了然了。“礼义廉耻”是个熟语。

  只有一联有缺字的叫单缺,两联都有缺字的叫双缺。缺中的对联,虽然单缺双缺都有,但例子都不多。缺尾的,一般都是双缺;单缺也有一点,但不多见,而且也比较奇特。

  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员外二千石,唯公□。

这副对联讲的是明天顺年间进士、“茶陵诗派”首领李东阳的故事。故事说,李东阳儿时有一天与一群小孩放风筝玩。一小孩的风筝断线,掉进了某员外的花园里,李东阳翻墙进去,代为讨取。员外说:对上我的对子,就还给你。李东阳点头同意。员外见几个孩子只有他敢翻墙进来,便出了上联,不缺字。李东阳见员外是个大豪绅,便答道:“‘员外二千石,惟公,惟公……,你还不还风筝?还,就‘惟公廉’;不还,就‘惟公贪’。”这“惟公”后面就先暂缺一字,看员外的态度再填。最后到底选了哪一个字作结,没有下文,但员外终于把风筝还给了他,看来是选了“廉”字的。

  黄泽不竭,
  老子其犹(□)。

这是又一副。这副对联题于杭州西湖黄龙洞,上联不缺字。下联表面看来也不缺,但所用的是孔子在洛阳见到老子后回鲁国对人讲的“老聃其犹龙乎”这句话的一部分,这里故意把“龙”字隐去,正要人们给补上来,而一补上来,全联的重心“黄龙”二字就非常明显了。

  相传哲宗元祐年间,辽使至京,曾以“三光日月星”一联求对。苏轼以“四诗风雅颂”相对之后,又对之以“四德元亨利”。《易经》称“元亨利贞”为四德,此言“四德”而仅举其三,是为缺如,方式与黄龙洞联相同。但黄龙洞联之缺,在以隐求显,而此联之缺,却为避宋仁宗的名讳。仁宗名赵祯,“祯”与“贞”同音,于是只好略而不言,让听(读)者去心领。对联之巧,也因此得以显现。

  对联所缺之字,有时不只一个,而且上下联数目不等,清宗室双富,官至某省道员,因贪污而败。有人题联嘲之曰:

  士为知己(□□),
  卿本佳人(□□□□)。

上联乃“士为知己者死”的省语,缺“者死”二字,表示诅咒。下联乃《北史》“卿本佳人,何为作贼”之省语,缺“何为作贼”四字,表示唾骂。这副对联也是将要突出的部分隐去,以达到欲盖弥彰的目的。上下联所缺字数虽然不等,但缺字皆于联外,对联文没有任何影响,其手法和效果同上文黄龙洞联是一样的。

  对联所缺之字,有用问号代替者。1948年3月,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伪国民大会。乔大壮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费国民血汗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其中的问号,代表一个巨额而又只有国民党政府才清楚的数字。这一问号,既表达了作者(包括民众)的质问,又使民众在思考中增强了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

  对联所缺的字,大多可以补上来,但也有补不出来的。“人称新郎新娘”一副,就随补哪个字似乎都不恰当。但补不上正好说明那种“风味”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反而比补上任何一个特定的字都好,这副对联用“缺如”的方式来写,其奥妙就在这里。有的虽然可以补上来,但只能补在心里的,“黄泽不竭”一副就是如此。若把“龙”字直接写在“犹”字后,下联就会多一个字。既要取“龙”之意,又不能把“龙”字写出来,借“缺如”来表达,看来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士为知己”一副,情形与此相同。

  有的对联,上下两联字数不等,从形式上看,字数较少的一联,当有所缺,但从内容上看,又不缺什么,因而定不出所缺成分和位置。作为一种技巧,可视为“缺如”的一种更特殊的方式,与标语口号的分写,有本质区别。例如:

  袁世凯 千古,
  中华民国万年。

这是民国初某名士送袁世凯的一副挽联。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乍看根本不成对,但两联内容却十分完整。据说作者的意思是:“千古”对得上“万年”,就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原米,作者正是利用上下两联字数上的差异来表达意思的。这样的构思真是巧妙已极。
发表于 2005-12-14 09: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重 言
  重言,就是在一联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

  有以一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例如: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毋忘赤帝;
  ·  ·   ·         ·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  ·   ·         ·

这副对联题于湖北当阳玉泉山关帝庙。上联重言“赤”字,下联重言“青”字,皆为单字重言。

  也有以几个字为单位重言的,例如:

  慕汉宋两完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
           ··   ··
  称巴蜀一胜境,琵琶有声,铜锣有声。
           ··   ··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云阳张飞庙,下联重的“绝世”,下联重的“有声”,都是以两字为单位的。

  有的仅首尾重言:

  半夜二更半,
  ·   ·
  中秋八月中。
  ·   ·

金圣叹临死前才想出下联的这副对联,“半”和“中”均置一联首尾。

  有的隔一定的距离重言一次,非常整齐。例如:

  日亲日近,日疏日远;
  · ·  · ·
  自轻自贱,自重自尊。
  · ·  · ·

“日”和“自”本身有实在意义,颇有强调作用。又如:

  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 ·  · ·  · ·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  · ·  · ·

“也”和“之”在联中作语气助词用,使联语迭宕起伏。

  有的又一个字连续重言:

  乐乐乐乐乐乐乐,
  朝朝朝朝朝朝朝。

这副题于故宫太和殿的对联,看起来好像迭词,其实不是。因为“乐”和“朝”出现七次就要停顿七次,这就只能是一种重言。

  上面几副对联,每联都只重言一个词语。而一联重言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的情形也很常见。其重言词语的排列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甲甲乙乙式。例如:

  栽竹栽松,竹隐凰凰松隐鸡;
  · ·   -   -
  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 ·   -   -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灌县青城山。上联就先重“栽”字后重“隐”字,下联就先重“培”字后重“藏”字。

  二是甲乙甲乙式。例如: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   --   ·· --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   --   ·· --

这副对联传为古时候某家两兄妹所题,讲的是十五和除夕。上联“月圆”——“月半——“月圆”——“月半”,下联“年尾”——“年头”——“年尾”——“年头”,就是接这种顺序排列的。

  三是甲乙甚至甲乙丙丁互相交错,没有一定的格式。例如: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 ·-···

这副对联乃民国初年蜀人刘师亮所题。上联重言“公”、“说”、“有理”、“婆”,下联重言“你”、“过”、“的年”、“我”,就是交错排列的。

  一般说来,以一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重哪个字,就突出了哪个字: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   · ·  · ·   · · ·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   · ·  · ·   · · ·

1930年,国民党行政院长谭延闿死,有人以“解组”的名义在上海一家小报上发了这副挽联,谭延闿曾说过,人生活在世上无非是“混”,又表白自己不嫖赌,只讲究吃喝。此人由于十分圆滑,遂有“水晶球”的雅号。这副挽联,上联重言“大”字,就突出了“大”字——“混之为用”的结果;下联重言“滚”字,就突出了“滚”字——“球的本能”。

  但如果所重之字应读轻声,那就使其前面的成分得到了强调: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 · ·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 · ·

这副对联,“析字”一节曾引述过。联中的“点”和“头”都读轻声,本身无法突出,它们前面的“一、两、三”和“百、千、万”便相应地被强调了。

  以几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被突出和强调的一般也是重言的部分,只是有强弱不同而已。

  无怪倏焉而秦,倏焉而汉,但与君谈笑,移时便成旦暮;
    ···· ····
  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得此地栖迟,毕世即是神仙。
    ···· ····

这副题于湖南桃花源的对联,被突出和强调的就只是“倏焉而”与“何必有”,只是前者没有后者明显,“而”字也不如“倏然”读得重。

  一联若重言若干个词语,那就无所谓突出和强调谁了。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  -…·  ·…
  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
  ··-  -…·  ·…

此联上联重了“船”、“载”、“石”、“重”(“轻”是联珠),下联重了“杖”、“量”、“地”、“长”(“短”是联珠),只因为逻辑重音在联中第五、七、九、十一这些位置上,处于这些位置上的词语才相应地显得有分量一些。

  古人把一个联句中只有一个字重言而且只重一次者,特称为“双拟对”,如“炎至炎难却,凉消凉易追”即是,不再赘述。
发表于 2005-12-14 09: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两 兼
  一个字既属前词,又可同后面的字组词连讲,就谓之两兼。

  李东阳气暖,
    ·
  柳下惠风和。
    ·
这副对联传为李东阳儿时与人应答而作。上联为他人所出,故意用李东阳名字中的“阳”同后而的“气”组成“阳气”(即春光),使联意变为:李树东边春光暖。下联为李东阳所对,也借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名宁中的“惠”同后面的“风”组成“惠风”(即和风,这里亦可解作微风),使联意变为:柳林下面微风和。这“阳”、“惠”二字,都是两兼。“李东阳气暖”,或作“芦中人语响”,结构相同。

  易君左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
                   ·
  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王席,林子超然。
                   ·

湘人易君左,写过一篇《扬州闲话》,大谈扬州姑娘,引起扬州地方人士的不满,上联即指此事。“易君左矣”中的“左”,本“易君左”名字的一部分,这里同后面的“矣”结合,单独作形容词用,在联中作“偏邪”解。林子超即林森,国民党西山会议派成员,1932年起任国民政府主席。为避免同蒋介石发生冲突,他不住重庆,而住峨眉山洪春坪和青城山建福宫,像“隐士”一样过山林生活。因资格老,蒋介石也乐于利用他这块牌,竞得连任,下联即指此事。“林子超然”中的“超”本“林子超”名字的一部分,这里同后面的“然”结合,表示置身事外,与人无争。“左”、“超”二字,也是两兼。
发表于 2005-12-14 09: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层 进
  层进,就是对联用语层层推进。层进在对联中主要有两种情形,即逐层递增与逐层递减。

  逐层递增,即意思随字数的增加而增加。

  石成金《笑得好·风雨对》说,有一个教书先生喜欢饮酒,但常常发酒疯。一天,这位先生偶出一字给学生对:

  雨。

学生对曰:

  风。

又曰:

  催花雨。

又对曰:

  撒酒风。

又曰:

  园中阵阵催花雨。

又对曰:

  席上常常撒酒风。

先生说:“对虽对得好,只不该说我先生的短处。”学生说:“若再不改过,我就是先生的先生了。”联中“风”谐“疯”,字数由一而三而七,直推进到先生自感有愧,无从再对下去。

  郑板桥游镇江金山寺时题赠和尚的“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一联又是一例。见本书“轶事”联节。

  湖南桃源县“纪念渔人发现桃花源一千七百年”之际,任佳先生认为仙境本在人间而渊明爱菊,当以重阳节开会纪念为妥,“援笔戏撰”这样一副对联:

  怪!秦民,逃世外!胜地求源,此地即仙源!质问那武陵渔:偏向醒时求梦界!
  嗟!陶令,慕桃花?奇文作记,彼文曾误记?疑猜这彭泽宰:错将秋蕊作春华?

  这副对联从一字到七字逐渐增加,形式与板桥金山寺联相同。若竖排起来,便是一座“宝塔”。只板桥其时并未想到要作宝塔联写,而任联则有意为之。宝塔联是由宝塔诗借形而来的,所不同的是宝塔诗只一座,宝塔联是两座;宝塔诗无对仗可言,宝塔联则彼此对仗,如此而已。

  逐层递减,与逐层递增相反,按理意思应随字数的减少而递减。但现在所发现的,只是字数减少而意思并不连贯的例子。

  《嘻谈续录·不改父业》说,过去有个衙门差役,骤然发了财。他让自己儿子读书,想改换门楣。可他的儿子已学了差役那一套,怎么也改不过来。有一天,差役之兄手拿羽扇而来,教书先生便以此为题出个对子给差役之子对。句曰:

  大伯手中摇羽扇。

对曰:

  家君头上戴鹅毛。

又曰:

  读书作文临帖。

又对曰:

  传呈放告排衙。

又曰:

  读书宜朗诵。

又对曰:

  喝道要高声。

又曰:

  七篇古文。

又对曰:

  四十大板。

先生生气,说:

  打胡说!

对曰:

  往下站!

又曰:

  放屁!

又对曰:

  退堂!

又曰:

  哼!

又对曰:

  喝!

此例每两句一个意思,每个意思间没有联系,就不可能只在一个意思的基础上递减了。
发表于 2005-12-14 09: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对 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同或者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使彼此都显得更加明显突出。例如:

  知斯巾帼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
  多少须眉男子,无人倡议敢排金。

有一年,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经过天姥山动石走人庙,听一位老僧人讲,金兵南侵时,麾军来到山下,夫人显灵,驱动大小石头,打退了金兵。秋瑾深深感动,于是写下了这副对联。联中把动石夫人的抗金事迹与清末许多男子不敢排满的事加以对比,使前者更加令人崇敬,而后者更加显得可怜。又如: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政绩,割地求和。

这副对联的背景材料见本书“寿联”一节介绍。对联把西太后的两方面——庆寿与媚外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西太后的荒淫无耻与卖国求荣。又如: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受到“褫去黄马褂”的处分。后奉命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受到国民声讨。其时,苏州名丑杨鸣玉在演《白蛇传》“水斗”一场时,故意穿着黄马褂上场,与鳖精打诨说:“娘娘有旨,攻打金山寺,如有退缩者,定将尔黄马褂剥去!”观众心知骂李鸿章,满堂哄笑。不久,杨鸣玉即被李鸿章迫害而死。这副挽联乃时人所送。杨三、李二,即二人排行。上联说“无苏丑”,表示对杨死的一种惋惜。下联“先生”二字是借对,既表称谓,又以“先出生”之意与“已死”对,目的在鞭挞李鸿章。两联一褒一贬,感情色彩十分鲜明。

  对比与衬托有所不同。对比的两部分是平列的,互相突出的;衬托的两部分则一主一次,通过一个去突出另一个。

  对比与对反也有所不同。对比只是互相突出,并无矛盾统一现象;对反则只有矛盾统一现象,而没有互相突出的作用。

  在正对、反对和串对中,对比一般都是反对。
发表于 2005-12-14 09: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同 出
  过去曾听人说过“荷叶莲花藕”一语,并未觉得它有何特色。今仔细想来,“荷叶”与“莲花”与“藕”,都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东西,不过是同一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而已。语言中,也有这种反映虽表现为不同形态却出自同一根源的事物的词语,将这种词语连接在一起,表达一定的意思,就叫同出。

  同出在对联中也有运用,只是用得还不多。下面是明代的一个例子。

  相传杨升庵少时,一日随其父大学士杨廷和参加弘治皇帝在御花园摆的酒宴。时值寒冬,宫中用火盆烧木炭取暖。弘治皇帝触景生情,对众大臣说:“朕有联,看准先对上。”联曰:

  炭黑火红灰似雪。

大臣们冥思苦索,好久都没有对上来。这时杨升庵忽然从父亲身边站出来说:“我来对!”随即念出下联:

  谷黄米白饭如霜。

这副对联两联都是同出。上联“炭”出于木,“火”又出于“炭”,而炭经火烧之后,即变成“灰”。下联“谷”出于稻,“米”又出于“谷”,而米煮熟之后,即变成“饭”。都符合同出的特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8:22 , Processed in 0.06701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