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49|回复: 0

请问《围城》中“三闾大学”其原型所在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 02: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625462.html?fr=qrl3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625462.html?fr=qrl3

当年的钱钟书

三闾大学,是《围城》中一个很重要的场景,也是全书最精彩情节的发生地。其原型所在地为安化蓝田,今湖南涟源,在版图上不过一弹丸小镇,但却是当年抗战时期转移至后方的大学——国立师范学院的校址所在。

1939年,钱钟书被聘为改校教授,在此生活、讲课两年后,于1941年返回上海。短短的两年时间,这座南方小城注定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他的痕迹。因为,《围城》实在是太有名了,不仅小说,后来在涟源取景的同名电影,同样是广受欢迎。


钱钟书入校路线:上海→浙江金华→江西吉安、鹰潭→湖南邵阳→安化蓝田

因为感情上遭到严重打击,加上事业发展不顺,以及抗战形势变化,从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毕业的方鸿渐(《围城》主人公,有人认为钱钟书以自己为原型创造)接到了从三闾大学(原型即邀请钱钟书前往教书的国立师范大学)发来的聘函。同时接到聘书的还有他的朋友李梅亭、赵辛楣等人,他们结伴从上海起程。

方鸿渐一行水陆兼程。从上海坐船到浙江宁波,然后再坐长途汽车到金华,留宿“欧亚大酒店”几日后,搭乘火车到江西鹰潭,因为车票紧张,在江西境内他们又耽搁了几天,终于到达江西与湖南交界的界化陇,从此地转乘湖南的长途汽车经过四天颠簸后到达邵阳。

根据后来的考证,钱钟书在《围城》中安排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路线,在邵阳以前完全与他本人前往国立师范大学的路线重合。从邵阳到目的地“平化”,《围城》中描述为“到学校全是山路,得换坐轿子。”他们第一天走了70多里,然后在途中歇息一晚上,第二天傍晚时分到达学校。而邵阳到蓝田的距离为120里,从时间上推算,三闾大学原型应正好是钱钟书当年供职的国立师范大学。只是在小说中为回避真实,钱钟书才虚构了目的地。

据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说,都可以在钱钟书去湖南执教同行的人中找到一些影子;至于“三闾大学”中的衮衮诸公,如高松年、汪处厚、刘东方、韩学愈、范小姐等,也不可能不打上国师的烙印。

“三闾大学”现状:早年建筑基本已被覆盖,只有校园后面的小山依旧树木茂盛

国立师范学院的主要建筑都位于如今的涟源一中校园内,大部分现已被涟源一中于解放后的上十次的翻修中不断被更新,昔日的破败与寒酸早已被簇新的建筑所代替,很彻底。教学楼外象征性的“三闾钟楼”牌匾试图努力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一位伟大文人生活、工作的地方。幸运的是,国师搬迁后,这里历办湖南省立15中、涟源一中等学校,使得校园中的古树悉数得以保存。据一中教师介绍,整个校园内,有百年古树数十棵。

只要细心,在这里还可以找到不少小说中描写的细节。钱钟书在《围城》里描述,“三闾大学”是一座“摇篮”,这“摇篮也挑选得很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 “花园”就是指李园;“溪”就是蓝田的升平河;“山”就是涟源一中校园里的光明山。

只可惜,“花园”已成了涟源市政府的一角,前几年仍然可以看到的花园大门,现在已经被一排商业门面占据,不时传来小贩们的吆喝声;“溪”则早已流成了小河;只有“山”,除了新修了游泳池,并补栽了一些树木以外,基本上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树木越发繁茂,小路曲折,气氛幽静。山上小亭子里,不时能见到几个手捧书本用功的学生,让我总怀疑他们手里拿的是不是《围城》。也许,当年在这里读书的国师学生们也和他们一样,徘徊读书于此。

《围城》里关于“三闾大学”的另外一些景物描写都可以找到原型。《围城》里写道:“汪家租的黑砖半西式平房是校舍以外本地最好的建筑,跟校舍隔一条溪”,这建筑就是当时的“德志园”,在如今的看守所下来不远处的分岔口旁,这建筑有一栋还在!《围城》里写道:“水涸的时候,大家都不走木板桥而踏着石子过溪……”这木板桥确实有过,当时,附近一村民为了方便国师的师生过溪,在现蓝郊村李家院子前的河湾处架了一座木板桥,这座木板桥后来被洪水冲走了。

《围城》里写道:“表上刚九点钟,可是校门口大操场上人影都没有……四野里早有零零落落试声的青蛙……”这大操场就是现光明山大礼堂前的大操场,2004年,这里被当地政府开发成一个大商场。除此之外,《围城》里描写的酒店、书店等到也可以找到它的原型。

钟书在三闾大学的日子:“文化昆仑”的光辉起点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1939年秋,钱钟书应聘到国立师院任外文系主任,他约同徐燕谋等几人,经过40多天的长途颠簸跋涉,从上海到达蓝田国立师院。钱钟书到达蓝田以后就着手筹建外文系,除担任外文系主任外,还教几门课。他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成为学生的偶像,每到下课,总有一大群学生跟着,想从他那里多学点东西。与中文系主任的父亲钱基博一样,是校内赫赫有名的教授。

授课之余,钱钟书不忘学习,夜晚在桐油灯下读书,冬天,用木炭取暖。读书到半夜,就拿旧报纸裹鸡蛋,用水浸湿,放到火灰中煨熟,当做夜宵。他一边读一边作读书笔记,或写作。经过一段时间,他几乎把国师图书馆的藏书读了个遍。凡经他读过的书,他都过目不忘。但他并不满足这种记问之学,对每一个问题总是穷源溯流,旁征博引,一一指陈得失,如数家珍。

国师的生活是艰苦的,远离妻子的生活是孤独的,尽管和父亲在一起。但与朋友聊天时,钱钟书往往容光焕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一天晚饭后,他与吴忠匡等人到徐燕谋在校外租住的金盆园寓处闲聊,钱先生谈古说今,娓娓而谈,说到忘情处,竟挥着手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曲终人散时,徐燕谋才发现他挂的蚊帐已被戳得千疮百孔。

1940年,钱钟书的小妹钱钟霞因家乡沦陷于日寇手中,避难来国师侍奉父亲。钱钟书就准备回上海度假探亲。但行到半路,交通阻隔,无奈之下,只得半路返回。1941年暑假,钱钟书与徐燕谋同行,取道广西,走海路回上海,一个月后,到达上海。钱钟书虽在国师工作不到两年,但这段生活经历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仅钱钟书创作于1944年的《围城》取材于国立师范学院,他的另一本宏著——笔记体诗话《谈艺录》也是在国师时开始起草。当时他用的是蓝田镇上能买到的极为粗糙的直行本毛边纸。每晚写一章,两三天以后再修改。关于陶渊明、李长吉、梅圣瑜、杨万里等的诗话都是在国师写的。钱钟书在《〈谈艺录〉序》中说:“《谈艺录》一卷,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始属稿于湘西(当时人认为蓝田属湘西——引者注),甫就其半。养疴返沪,行箧以随。”这是中国最第一部比较文学之作。可以这么说蓝田孕育了《谈艺录》,成为钱钟书这位“文化昆仑”的光辉起点。


延伸阅读

国立师范学院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大片领土沦陷。为躲避日军炮火,1938年5月,上海交大唐山工学院移迁杨家滩佩兰堂、师善堂。1938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容从沦陷区疏散至内地的名流学者教授,决定筹办国立师范学院,指派廖世承为筹备主任,择选环境优雅,茂林修竹,小溪流水的蓝田光明山李园为校址,占地30多万平方米,新建“九恩堂”为教学大楼和光明山校舍。

同年12月1日开学,廖世承教授任院长。开设国文、英语、教育、史地、数学、理化、公民训育7系,后又增设体育童子军、数学专修、音乐专修等科,到1943年增办中心学校和国民教师进修班,学校各项设施相继配套。教师队伍“名家荟集,多士景从”。著名学者储安平、王兆澄、马宗霍、钱基博、钱钟书等执教。1944年6月日军入侵湘乡县城及永丰镇,逼近蓝田,学院被迫迁往溆浦。

著名教授钱基博,钱钟书父子对在蓝田山镇生活体会深刻。钱钟书后来在上海写的小说《围城》,主要部分以蓝田为背景,《围城》中的“三闾大学”即以国立师范学院为原型。这部有名小说后来又被拍成电影,轰动社会。至今蓝田人民所难忘和崇敬的,是在抗日战争那样恶劣环境,那样艰难的生活条件中,老师们不顾安危,克服千难万苦,兢兢业业执教,为人师表,可歌可颂。

1953年涟源县在此建涟源第一中学。

涟源,围城

参考资料:http://www.hnonfoot.com/trip/00000445.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4 15:43 , Processed in 0.2154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