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21|回复: 2

“官场小说”评论三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2 20: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云雷 来源:http://www.eduww.com/Article/piping/200806/19653.html

规则与“潜规则”的冲突
     ——读邓宏顺的《饭事》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不过是一顿饭的事,不过是一顿饭没有请一个人的事,但“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件小事在不断的激荡之中,竟然成了一件大事,使请客者在多年之后陷于囹圄。小说的主人公国土局长陈一归请客,没有请马市长,马市长产生了怀疑,以为他拉帮结派争夺权力,于是他为保权力决定先下手为强,要“七擒孟获”制服他,两个人的现实争斗,又与过去的私人恩怨、人事变化与上级领导的干预结合起来,使一篇小说摇曳生姿,充满了变数。到最后,陈一归没有顶住市长的压力败下阵来,绞金尽脑汁想办法弥补以前的过错,决定向市长送一件礼物,但市长却误会了他服软的表示,以为他要给自己下套子,于是将他的行为举报,让检察机关介入。他本来只是想压他一下,没想到陈一归竟然招出了一些,于是便不能不被处理,而他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竟然自杀了。

这篇小说关注的是小事如何变成了大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心态以及他们的“较量”,说是“较量”,也并不全是较量,双方都不乏和解的善意与沟通的愿望,但在相互提防、戒备的状态下,即使有这样的愿望,最终也在相互隔膜、彼此不信任之中陷入僵局,尽管如此,小说对善意与和解的描写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写出了官场生活中的“常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小说对人物细腻心态的发掘,比小说中的结局更加重要,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场”的逻辑,而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相对于其他“官场小说”的独特之处。

《饭事》中的人物,都不是简单的坏人,都有自己内在的逻辑,请客的陈一归是出于不想暴露自己的“资源”的想法而没有请市长,马市长(后来的马书记)则是出于“七擒孟获”把陈一归制服的想法而给他下了绊子,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都是暗藏玄机,而在他们不断的误会与较量之中,事情的发展也出乎他们的意料,以一种意外的方式导致了最终的结局,这是意味深长的,也是官场的“生态”所必然要达到的结果,而小说的叙事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生活、官场逻辑结合起来,达到了一种诡异的艺术效果,从而也让人们认识到了这样一种生活逻辑对人性的扭曲,以及置身于其中的险恶。

小说中另一值得关注的地方,是陈一归对待自己所交代的受贿行为的态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显规则与“潜规则”相互交织的复杂之处,在他看来,他那点事根本不算什么,甚至可以说是清白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与现在反腐败案件中动辄上亿的数目相比,他的“十多万元”确实并不多,连马书记都说,“如果把这些有权有钱的局里的一把手随便扳倒一个,盘根错节都挖出来,查一查,你说谁能比老陈的问题小?”——然而这里的清白,只是潜规则中的清白,在“显规则”中,即使“十多万”,那仍是出了问题,正如办案人员对马书记说的,“你真是个实在人,你这些话也都是摸着良心说的。不过,没有挖出是一回事,挖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一归之死表面上在于与马市长“斗法”失败,而更深的原因则在于“显规则”与“潜规则”的冲突,在于他将潜规则与显规则混淆在了一起。在没有出事之前,他可以是“先进代表”,是局里难得的人才,而一旦他交代了某些事实,即使这些在他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显规则”中则触犯了法律,——他之所以自杀,乃在于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他在吞服老鼠药之前想得很简单:无论如何自己不能让人以行贿罪送进监狱去,因为他始终认定自己不愧为当代廉政的典型!”

一个自以为廉政的典型被以受贿罪判刑,这是这篇小说的戏剧性之所在,而这也正是当代中国政治的吊诡之处,是显规则与潜规则的矛盾之处。在这样的官场逻辑中,只要“挖”,那么任何官员都不会没有问题,这或许也是有人将官员与矿工、三陪小姐等一起列为“高危职业”的原因吧,而这一现象当然是不合理的,无论是对社会现实来说,还是对官员自身而言,而要转变,只能从对“潜规则”的反思与改变入手。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潜规则”的洞察与拒绝
          ——读张笑天的《VISA卡悬疑》

                                            
张笑天的小说《VISA卡悬疑》,向我们揭示了官场的一种新的潜规则:彭局长和纪检组长老许出国,带了林场场长“我”这个“土包子开洋荤”,“我”本来以为是一件好事,没想到却是让“我”去为他们买单,这对别人来说是个进贡的好机会,“我”也想抓住这一靠近领导的契机,但没想到领导的胃口越来越大,“我”从积极到消极,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领导无限透支的VISA卡偷出来扔掉了事。小说以一种幽默诙谐的笔法,紧紧贴住“我”心情的变化,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写出了对这一潜规则的洞察与拒绝。

让下属为自己的非正常消费买单,这一潜规则似乎是常见的,但将之娴熟地运用到国外,在一个小地方却并不是常有的事。对于“我”来说,能够跟局长出国考察,成为他所带的两个成员之一,这是一件受宠若惊的事,同时“我”也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紧紧抓住机会,靠近领导,从中谋取个人的好处;二是消极应对,不当领导的“钱罐子”,而这则面临着得罪领导的危险。小说中“我”一开始是想做第一种选择的,但伴随着领导狮子大张口,越来越让人胆战心惊,不得不采取了第二种办法,而偷出VISA卡这一冒险的举动,只是在万般无奈中的选择。在这里,“我”一开始的选择是合情合理的,作者也没有将之塑造成不食人间的人物,而是切实捕捉住了“小人物”的一般心态,也正是这一迎合的愿望以及迎合的不可能,更加反衬出彭局长的贪得无厌,小说将他在国外购物时的从容、坦然表现得越自然,越能让人们认识到这一人物的丑陋面目,而将“我”内心的矛盾、惶惑、尴尬表达得越充分,也就越能让人看到在潜规则中“小人物”的处境,小说在这两点上都有极为出色的描写,二者的对比让人们对这一畸形现象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在小说的进展中,还穿插了行前买相机、与姐夫的谈话等内容,这些穿插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勾勒出了潜规则的运行方式,既是高潮前的一个铺垫,也使整篇小说更加丰富,让我们对其生态有一个立体的了解。尤其是姐夫的谈话,揭示出这一规则背后的内在逻辑,“领导出国,你出点血,又好走帐,不正是报效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确实是对你最大的信任。信不着的人,你上赶着给他送一座金山去,人家还不敢要呢,谁知道你是不是给人家下套?”在当前不少的“官场小说”中,也揭露了种种类似的潜规则,但面对这一规则,有的小说强调主人公的彷徨无奈,有的人物则融入了其中,而这篇小说则以一种巧妙的结尾,将这一矛盾加以化解,同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与爱憎。

有人指出,在当前的中国,贪官、奸商与“无良学者”已经构成了一种“铁三角”,他们相互勾结,形成了一种垄断性的力量,极大地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安全与政治稳定。而小说中的彭局长,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行贪污之实,像这样隐形的贪污比公开的贪污更加难以辨识,也更具危险性。面对来自上级的威逼利诱,小人物似乎只能逆来顺受,进行消极的反抗,像小说中的“我”一样。但正如《弱者的武器》一书中所指出的,“小人物”的消极反抗也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对“潜规则”及其内在逻辑的拒绝,只要对这种逻辑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反抗的意识,那么整个社会还有希望,一旦有适当的时机与坚决的措施,社会就有可能向好的方面转变,更可怕的是小人物完全认同了这一逻辑,泯灭了反抗意识而融入其中,那么社会就丧失了改变的内在动力,必然会深陷在在不公平、不合理的逻辑中,所以当我们看到“我”扔掉了那张VISA卡,应该为小人物的智慧而感到庆幸,这是“弱者的武器”,是小人物的反抗方式。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整篇小说语言幽默、叙述自然,对人物的心理有着细腻的刻画,但总体上似乎有些单薄,更加近似于一种速写,这对于一位创作经验丰富的作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但至少他所讲述的故事和提出的问题,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0: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情练达即文章
         ——读孙建邦的《县委书记失踪了》

《县委书记失踪了》是孙建邦的处女作,但出手不凡,是一篇好小说,在《北京文学》随附的评论中,白连春先生认为小说的成功在于“技术”,在于“成功地塑造了赵毅豪这个好县委书记的形象”,在于作者“几十年来对人生的思考”。白先生所说的虽然不无道理(尤其是最后一点),但却不够准确与清晰,因而值得再做辨析。

这篇小说写的是,县委书记赵毅豪从周五下午自己开车离开后,三四天一直没有露面,他的司机、家人和县长等人一直联系不上,因此在县城内引起了种种猜测、流言,有的认为他被双规了,有的认为他被绑架了,有的认为他携款带小蜜出境了,到最后真相大白,原来他在邻县帮助警察时,被歹徒刺伤而昏迷了。在我看来,这不是一篇写人的“小说”,其成功也不在于塑造了一个好县委书记的形象,而在于作者描绘出了不同人物在“县委书记失踪”这一事件中的心态,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也是小说中最为精彩之处。在小说的十个小节中,每节以一个人物自述的形式表现,这些人物有信访局的老钱、宣传部的秘书小李、宣传部的周部长、乡长、县长、退休的老县长等等,作者抓住了他们的心态、个性、官职以及说话场合的不同,以惟妙惟肖的语言刻画出了他们的形象,比如其中第8节以县长的口吻叙述,他分别与县委书记的小付和公安局黄局长谈话,他在与小付的谈话中是那么深明大义,在与老黄的谈话中又表现得那么老谋深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不同侧面,其间的转折是一句“老黄,毅豪失踪个毬啦!”,最能见出他的心态。第7节,是两个都当乡长的老同学在喝酒,小说结合喝酒的过程描绘了他们的心态,从一开始清醒到最后喝醉,准确地把握了他们的语言,小说其他各节的口述也都各具个性,如秘书小李的小心谨慎、老县长的愤世嫉俗等等,都跃然纸上。

此外,小说也展现了“流言”传播的途径与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道消息”是如何产生,并在现实中是发挥作用的。人人都说要保密,但“流言”还是像风一样自由地传播,其间的反差具有一种反讽的喜剧效果。他们对县委书记失踪一事所做的种种推测,无论是双规、绑架或者潜逃,都让我们看到官场的“险恶”,或者说中国地方政府的危机,几乎没有人会从好的方面来推测这一事件,而是先在地认定他“出事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基层政府官员的信任已经破产。而在这些人中,除去老县长之外,其他人都在想着在这一事件中如何将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考虑集体或公共的利益,其中所展现出来的幸灾乐祸或者“两手准备”,最能看出世态人情,正是在这些地方,显示出了作者洞察世事与人情练达之处。

从“技术”上来说,作者以多年写作杂文的经验来写小说,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心理,有一种讽喻的意味和一种喜剧性的夸张,带有杂文的锋芒与风格。另一方面,以不同人的口述来组织叙事,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小说受到重视以来,在中国大行其道,但大多并没有与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因而只成为了一种技术上的炫耀,这篇小说的长处在于它不动声色地运用了这一“技术”,并将之与中国特色的官场生活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了不同人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心态。另外,小说中的种种推测,也很像《罗生门》中的不同故事版本,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但与《罗生门》不同的是,他在最后给出了一个确切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否定了以前的种种推测,但不同的推测与真实故事之间也构成了一种张力,让我们看到了事实走向的多种可能性。

在“官场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分享艰难”式的教化与启蒙,或者腐败官员与“反腐”之间的斗智斗勇,但很少看到对官场日常生态做细致的描摹,揭示出其内在的逻辑,而这篇小说以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让我们看到了官场的世态人情,很值得一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23:38 , Processed in 0.0660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