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40|回复: 21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这样的毛泽东谁也演不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9 17: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深圳新闻网
2003年12月03日  09:01     





     长期以来,人们对伟人几乎只有一种视角——仰视。我们能否摆脱这种心理,转而以平凡的视角去讲述伟人的历史呢?将于12月推出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平视毛泽东的契机,连负责影片洗印工作的洗印厂工人们在看了片子之后都说:“这样的毛泽东谁也演不了。”


《走近毛泽东》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多种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纪录影片。尽管多年来,反映毛泽东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多,但多是展示大场面、大事件,使毛泽东略带一种“神话”色彩。而《走近毛泽东》借助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资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毛泽东。


毛泽东小时候读私塾,当别的孩子认真苦读四书五经的时候,他却沉醉于古典小说。人们一定很难想像,毛泽东曾经为自己署名“二十八划生”,四处征友,目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变国民心态,强盛自己的国家,并与蔡和森等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这些年轻人浴雨雪、沐长风,体验“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境。足见毛泽东不拘一格、无拘无束的独特性格,早在青少年时代已经养成。


湘江边长大的毛泽东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游泳。尤其喜欢体味与风浪搏击时的豪迈感觉。一次游泳的时候碰上大风大浪,水性很好的毛泽东也差点“失足”,被同伴救起。遇险之后,他诗兴大发,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这也成为毛泽东性喜挑战之一生的缩影。畅游过长江的毛泽东有一个愿望,他曾对斯诺说,我真想不以政治家仅以游泳者的身份畅游密西西比河,但是恐怕美国政府不允许我这样做。


“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毛泽东军事革命思想的形象化浓缩,然而可能很少人知道,以如此武装斗争策略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人,一辈子却不曾打过一枪,甚至不愿意摸枪。毛泽东虽然不愿带枪,但有一样儿东西可是伴他走过了山山水水——竹杖。那是一次登山时,警卫就地用树枝为他制作的。从那以后,他越用越顺手,就不愿丢掉了。越南一位领导人曾经有意想拿自己的手杖和他交换,留做纪念,却被毛泽东婉言拒绝了。


幽默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性格魅力。这一点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谈起生老病死,表现出唯物主义者的旷达姿态:“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儿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在新中国加入联合国后,毛泽东风趣地说:别忘了是非洲的穷哥们儿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毛泽东幽默诙谐的语言在片中随处可见。


而有时候,幽默在毛泽东身上则体现为一种力量。曾经有一名外国记者问毛泽东:你自己究竟首先是中国人,还是共产党人?毛泽东的回答是:你这个问题等于问我,是先有父母还是先有儿子?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叶青
 楼主| 发表于 2003-12-9 17: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毛泽东》简介

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继1983年毛泽东诞辰90
周年摄制的《毛泽东》、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摄制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后,
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推出的又一部纪念毛泽东的影片。

    珍贵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独特巧妙的叙事角度是影片的两大特色。自1938年起中央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轩的新闻工作者们跟随毛泽东的足迹整整65年,
拍摄和珍藏了一大批宝贵的文献资料,影片中许许多多从未公诸于世的画面,将带给
我们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而在这一个个故事中我们将感受到的是毛泽东的独特风
采和人格魅力。

    这部影片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而是以毛泽东一生所经
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重点着眼于毛泽东在五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
 楼主| 发表于 2003-12-9 17: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谁能演?

----------------------------------------------------------------------  
来源: 北京日报  
2003-12-03






  长期以来,人们对伟人几乎只有一种视角——仰视。我们能否摆脱这种心理,转而以平凡的视角去讲述伟人的历史呢?将于12月推出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平视毛泽东的契机,连负责影片洗印工作的洗印厂工人们在看了片子之后都说:“这样的毛泽东谁也演不了。”


  《走近毛泽东》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多种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纪录影片。尽管多年来,反映毛泽东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多,但多是展示大场面、大事件,使毛泽东略带一种“神话”色彩。而《走近毛泽东》借助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资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毛泽东。

  毛泽东小时候读私塾,当别的孩子认真苦读四书五经的时候,他却沉醉于古典小说。人们一定很难想像,毛泽东曾经为自己署名“二十八划生”,四处征友,目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变国民心态,强盛自己的国家,并与蔡和森等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这些年轻人浴雨雪、沐长风,体验“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境。足见毛泽东不拘一格、无拘无束的独特性格,早在青少年时代已经养成。

  湘江边长大的毛泽东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游泳。尤其喜欢体味与风浪搏击时的豪迈感觉。一次游泳的时候碰上大风大浪,水性很好的毛泽东也差点“失足”,被同伴救起。遇险之后,他诗兴大发,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这也成为毛泽东性喜挑战之一生的缩影。畅游过长江的毛泽东有一个愿望,他曾对斯诺说,我真想不以政治家仅以游泳者的身份畅游密西西比河,但是恐怕美国政府不允许我这样做。

  “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毛泽东军事革命思想的形象化浓缩,然而可能很少人知道,以如此武装斗争策略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人,一辈子却不曾打过一枪,甚至不愿意摸枪。毛泽东虽然不愿带枪,但有一样儿东西可是伴他走过了山山水水———竹杖。那是一次登山时,警卫就地用树枝为他制作的。从那以后,他越用越顺手,就不愿丢掉了。越南一位领导人曾经有意想拿自己的手杖和他交换,留做纪念,却被毛泽东婉言拒绝了。

  幽默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性格魅力。这一点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谈起生老病死,表现出唯物主义者的旷达姿态:“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儿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在新中国加入联合国后,毛泽东风趣地说:别忘了是非洲的穷哥们儿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毛泽东幽默诙谐的语言在片中随处可见。

  而有时候,幽默在毛泽东身上则体现为一种力量。曾经有一名外国记者问毛泽东:你自己究竟首先是中国人,还是共产党人?毛泽东的回答是:你这个问题等于问我,是先有父母还是先有儿子?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楼主| 发表于 2003-12-9 17: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首映《走近毛泽东》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
来源:人民网
中国宁波网
http://www.cnnb.com.cn     
12月3日 17:08  



    人民网太原12月3日电 记者罗盘报道:太原市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电影展映月活动已拉开序幕,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在该市首映,2日,市委领导在太原影都观看《走近毛泽东》首场展映。

  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而摄制的。该片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平民化和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革命意志和人格魄力。在电影展映月期间,还将放映《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泽东在1925》、《重庆谈判》、《走出西柏坡》等反映毛泽东同志生平业绩的影片。

  市委副书记姬和平说,市委领导集体观看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是太原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活动的一项具体内容。全市各行各业要组织好观看活动,以教育和激励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太原率先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发表于 2003-12-9 17: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镜头首次公开 《走近毛泽东》令人耳目一新

-----------------------------------------------------------------------
来源:新华网
(2003-11-26 22:07:32)


   
     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 邱红杰) 首次公开的影像、鲜为人知的故事,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最近联合摄制完成的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令人耳目一新。

    26日首映的这部长约90分钟的电影纪录片,有近100组首次公诸于世的珍贵资料镜头。据新影副厂长郭本敏介绍
,这个片子是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而摄制的,前后历时近1年,制作这部影片目的是为了让现在年轻人对这位开国领袖的人格、思想多一些了解,让年长一些的人对领袖更增加一些感情。

    记者看到,这部影片大大简化了毛泽东一生中那些人所共知的大事件和大场面,而着力铺陈领袖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影片中讲述了毛泽东一根竹手杖的故事、游泳的故事、笔杆子的故事、当老师的志向、旷达的生死观……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让人对毛泽东的伟大与平凡产生全新的感受。片中还有大量富于情趣和幽默的情节,如毛泽东模仿非洲来宾互致曲膝礼的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将于近期向全国影院推广发行这部影片。(完)
发表于 2003-12-9 17: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爷爷毛泽东——中国《新闻周刊》访毛新宇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03-11-20 10:23:08)



                                             


十一月五日,毛泽东之孙毛新宇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为购买《爷爷毛泽东》一书的读者签名。毛新宇以一个亲人的独特视角抒写了对爷爷的真挚情感,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怀念。记者/史利   

    作为毛泽东后代中惟一姓毛的嫡系男孙,毛新宇从出生起就必然成为人们记忆那段历史的重要介质

    “像,像,除了说话口音不像,身材、相貌什么都像!”11月5日,北京王府井书店多功能厅,《爷爷毛泽东》的作者毛新宇与读者见面会在这里举行。现场排队的人几乎都在40岁以上,大多数是白发老人,甚至还有挽着发髻的道士。承纳200多人的多功能厅被挤得水泄不通。

    有一定年纪的人都知道,毛新宇是毛泽东后代中惟一姓毛的嫡系男孙,是毛岸青和邵华的儿子。1970年出生于北京,那一年,毛泽东79岁。

    据毛新宇介绍,他的名字是爷爷起的,“新宇,代表新的天地,老人家希望我将来会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毛新宇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接着在中央党校攻读硕士,毕业后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从事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目前在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

    来自中国舰船研究院的退休工人肖长江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在现场向公众展示手里泛黄的六七十年代出版的《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文汇报》。那些报纸的头版,无一不是毛主席的大幅像和大号标题。

    在售书现场,这些年龄40~80岁之间的人们,都试图寻找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共同记忆。

     
新闻周刊:今天售书的场面十分火爆,是不是因为你特殊的身份呢?

    毛新宇:主要是因为大家对主席的怀念,特别是因为今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主席诞辰110周年。

    新闻周刊:你曾经跟母亲邵华一起重走长征路,是不是常常遇到这种热情的场面?

    毛新宇:1996年,长征六十周年。我们到了甘肃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在西北,尤其是老区,对毛主席有特殊的感情。很多群众来看主席的亲属。当时很多人拦也拦不住,大家都很激动。他们还打了一个“毛主席万岁”(的条幅)。

    新闻周刊:你是否注意到,今天的读者大部分都是中年以上,年轻人比较少?

    毛新宇:我写书的目的,就是要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党史和新中国的历史,继承一些党的优良传统。因为现在毕竟主席逝世27年了,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印象是永远不能够磨灭的,但由于时间的间隔,有些人并不太了解,所以加强党史和新中国的传统教育要不断地进行。

    应该准确全面地去了解我们的开国领袖。了解开国领袖也是党号召爱国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如果不了解党史,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这些,爱国主义将无从谈起。

    新闻周刊:你这本书从你爷爷出生讲起,但是结尾只到文革前?事实上是一部断代史,为什么不做一个全面的概括?

    毛新宇:这是因为有些东西有些历史要不断地通过实践来回答,这本书写了建国以后主席一些主要的大的事情。另外篇幅和时间都有限,所以我节选到这。

    新闻周刊:记得跟爷爷接触的情况吗?

    毛新宇:有过接触,但是我记忆的很模糊了。当时我还小。

    新闻周刊:你觉得和爷爷最相像的是什么?

    毛新宇:我们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比方我喜欢游泳,爬山,有很多很相似的地方。

    新闻周刊:你选择学习历史的原因是因为爷爷吗?

    毛新宇:主要是我自己比较喜欢。

    新闻周刊:你心目中的爷爷是什么样子的?

    毛新宇:他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学者,也是一个诗人、书法家。

    新闻周刊:据说你母亲邵华将军在你很小的时候就让你背诵毛主席诗词?

    毛新宇:是。像《沁园春·雪》,《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还有《蝶恋花》。

    新闻周刊:为什么喜欢《蝶恋花》?

    毛新宇:因为这是我爷爷诗词里惟一写我奶奶(注:杨开慧)的,很多人都知道我对奶奶很崇敬。

    新闻周刊:作为开国领袖的后代,很多人对你有很高的期望,你会不会有压力?

    毛新宇:大家对主席的感情都寄托在我们这些后代身上,我们有责任去宣传,这是对历史的责任,也是对人民的责任。

    新闻周刊:博士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毛新宇:我会继续去研究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思想。

    如果毛新宇的人生计划得以实现,那么他将和毛泽东的其他后代一样,既不担任政府高官,也没有人经商——整理出版纪念书籍、出席各种纪念毛泽东的活动,成为这个红色家族新一代成员的主要生活内容。 (文/罗雪挥)
  



:-O:-O:-O

[ 本贴由 monkey-EB 于 2003-12-9  17:4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2-9 17: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见到了毛主席!” ——遥远的难忘记忆

----------------------------------------------------------------------
文/豫绵
稿件来源: 新华论坛
新华网 ( 2003-11-12 11:21:08 )  
  



                                



      “1966年11月11日上午11:53分,我见到了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这是三十七年前,在天安门广场,我写在《毛主席语录》扉页上的一句话。这是三十七年前,在北京公主坟附近,我伏在一家邮局柜台上,给家里书信报喜,写给父母的一句话。更是我,三十七年来,每每11月11日,都要重温的一句话。

  三十七年,弹指一挥间。三十七年,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它,只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在人的一生历程中,这三十七年,的的确确,是悠长的岁月了。三十七年前的那年、那月、那日、那时、那分,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永远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那经历、那场面,点点滴滴,愈久愈醇。

  三十七年前,金秋十月的月底吧,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经过几番慎重研究,终于同意我们十来个刚进初中的女娃娃,在两名高年级女生的带领下,去串连,上北京,见毛主席。一群咋咋唬唬的女孩子,背着行囊,怀揣一个朴素的愿望,乘上火车,加入了大串连的洪流中。
 
  11月10日的凌晨吧,我们来到了朝思暮想的北京!被安排在七机部海淀区群英小学接待处。接待处的同志很热情,麻利地对我们作了安置,一个戴眼镜的挺文静的年轻女同志,负责联系我们的一切。

  我们住进了教室,同室的还有上海的、贵阳的、烟台的,她们都比我们大,个头也都高,她们嬉笑我们:幼儿园的小不点,也跑出来了。我们的回击是:“小是小,忠于毛主席的心不小!”“朝鲜战场上,牛高马大的美国佬,斗不过,精怪的四川小个子!”除了贵阳的,她们大都听不懂四川话,还微笑着,频频点头呢。

  遵照接待处的指示,这天只能在接待处内活动,不能出门,我们十来个人,就老老实实呆在了群英小学。

    下午,偷跑出去的那些上海女孩、烟台女孩哭喊着回来了:“他们骗人!他们骗人!今天,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了!”这是个晴天霹雳啊!我们楞了一下,也要哭了,七嘴八舌嚷:“我们到北京,就是为见毛主席!”“难怪今早上,从工人体育馆出来,车子改道哦!”一提,大家恍然大悟!

  原来,清晨,大客车从工人体育馆接我们时,司机说一会儿要经过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长安街的,他可以开慢些,让我们好好瞧瞧。谁知,一出工人体育馆,就被命令改道。一路全钻偏街小巷,道窄路颠,所见,一点儿也不象首都的市容风貌。当时,大伙就猜疑为什么改道,司机说北京重要活动多,要车子改道是常有的小事。还不知是这等大事啊!

  与毛主席接见,擦肩而过,大伙痛心疾首!群英小学内,天南海北的学生激动了,大声嚷着“我们要见毛主席!我们要见毛主席!”涌去质问接待处的领导“为什么不让我们见毛主席?”连那些高高大大的男学生们都话语哽咽。七机部接待处的领导好一番耐心细致的解释啊,因没接到上级通知指示,但一定会把大伙的愿望反映上去。

  情绪激昂中,大家好不容易才躺下入睡。“来自全国的革命师生员工们,请注意,现在报告一个特大喜讯:今天,伟大领袖毛主席要接见你们!” “啊!”整个群英小学沸腾了!唰唰唰,一排排教室全亮了!我们一跃而起,套上衣服,顾不得扣好,就冲向学校操场集合。

  天穹漆黑,操场灯影斑驳。此时,凌晨三点。黑压压一片全国各地的学生们,聚集在操场上,安静地聆听接待处的领导宣讲着若干要求,乖顺地听从安排,亢奋地一遍遍操练着队列行进,激动地一遍遍练习着呼喊。

  躁动中,天帷渐渐有了些许微明。朦胧中,我们就吃了早餐,怀揣俩馒头,带上《毛主席语录》,地兴奋地整队出发了。

  从海淀区群英小学到天安门广场,据说有近二十来里路。我们十来个人,因个小人小排在了队列的最前面,一路精神抖擞、高歌猛进。那戴眼镜的挺文静的年轻女同志,紧跟着我们,不时给我们介绍着、指点着沿途重要景观。行进到军事博物馆一带时,若干长长的学生队列聚合着,同向行进,汇成巨大人流涌去天安门广场。

  斗志昂扬中,我们不自不觉来到目的地,一声“向左转!”,却让我们万般地不满,因为不是天安门广场!我们强烈要求要走到天安门广场!那戴眼镜的年轻女联络员,赶紧指给我们看:那是人民大会堂侧大门,这是连着天安门的红墙,已经处于广场,脚下是长安街。于是我们又跟着她继续前进,直至临近红墙,才立定。

  又一声“向后转!” 矮矮小小的我们由队首变成了队尾!前面全是又高又大的人,这下我们十来个人真正闹起来了, “我们看不到!”“我们看不到!” 喊声中竟带着哭腔。年轻女联络员同情我们,急急忙忙找来接待处领导,一番商议,又把我们特意调到了队首。欢天喜地中,个较高的我赶忙说“我是近视眼!” 年轻女联络员又把我们十来个人中的几个近视眼,安排在方队的第一排。其实真正的第一排是警卫战士,第二排是接待处的联络员或领队,第三排才是我们。

  我们坐着焦急地等待着那幸福的一刻,我们各地大小学生纵情联欢,我们静静地听着宣布的纪律:坐着接受毛主席的接见!我们不知扬脖翘首张望了好多回!终于听到了一个清亮悦耳的女高音激动的报告: “革命小将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来看望你们了!”霎时,“毛主席万岁!”喊声震天,无数只手挥动着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无数双眼睛紧盯着宣传车来的那个方向。

  啊!毛主席!毛主席神采奕奕地来了!我们终于看到毛主席了!第一辆敞蓬车上并排三人,身躯魁梧的毛主席屹立中央,挥着巨手,脸庞从人民大会堂侧大门那面缓慢地转向了我们,目光炯炯,神态威严,那颗伟人痣,格外醒目。迎着毛主席炯炯目光,我似雷击般,升腾起无尽的敬仰和虔诚,还有敬畏,那绝对是纯粹的!完全不是家家户户都张贴的标准象中那慈祥的毛主席呀!那巨人般身躯、那巨人般的威严,也让人在瞬间升腾起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我真不敢相信亲眼目睹到了毛主席的音容笑貌,怕是在梦中,还使劲捏了捏了肉,感觉到了痛,方才相信是真的。

  我们不由自主,腾地而起,蹦着跳着,竭尽全力高呼:“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岁!”欢呼声,排山倒海,波浪汹涌;万头攒动,群情澎湃。用人声鼎沸来形容,已显得单薄又单薄。

  站满首长的一辆辆敞篷车全部从我们面前驶过。“我们看到了毛主席!”我们十来个人涨红着脸,兴奋地相互拥抱着。突然,我们身后的人群似汹涌的浪潮,朝我们前面猛扑过来,一下把我们压倒在浪谷下,我只觉得似山般重、耳朵嗡嗡直响。很快又被警卫战士和接待处的同志救起。那些站在临近红墙处的高大的男女学生们,放声痛哭“我们没看见……”“我们没看见……”原来,毛主席一来,坐着的,都忘情地站起来了,后面的就被遮住了,一听说,过完了,不回转来了,他们就冲动了。我们十分庆幸早换了位置,否则,嚎啕大哭的,就是我们了呀!

  庆幸中,喜庆中,我们赶紧掏出钢笔,翻开《毛主席语录》,在扉页庄严地写下:“1966年11月11日上午11:53分,我见到了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下午步行回群英小学,路过公主坟附近一家邮局时,同学们纷纷给家里写信报喜,我伏在柜台上,又给父母写了这样的一句话。每年每到这天,我总要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一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伟人就是伟人,更何况,三七开,功大于过。作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对领袖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感是朴实的、纯真的。历史,已表明了一切。客观反映,乃是本意。



:-O:-O:-O

[ 本贴由 monkey-EB 于 2003-12-9  17:5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2-28 10: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将在全国上映

----------------------------------
作者:董卉
来源:中新网      
2003-11-05 16:31:10

  一部首次展现开国领袖生平近百组珍贵文献资料镜头的大型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即将于12月在全国千家电影院跟观众见面。
  
  据广州日报报道,该片目前已经通过了中国国家电影局审查,并于前晚在嘉兴举行了小范围观摩会,为了保证影片不在上映前被盗版,被特别邀请的代表们看到的样带上还打着硕大的“样片”两字。
  
  据报道,影片中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70多岁的毛泽东骑白马欲游昆仑山、毛泽东趣逗来访的基辛格夫妇等许许多多的生平资料镜头都是首次披露。
  
  专家们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这部影片选题角度独特,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而是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独特的人格魅力。二是因为影片有大量珍藏的电影资料镜头,使观众得以了解一个丰富、宽广、机敏的伟人内心。三是这是一部让人感动并感悟的影片。
  
  众多院线代表对12月份《走近毛泽东》成为继2000年《生死抉择》后再次掀起观映狂潮的精品影片满怀期望,发行方华夏电影发行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从中央到地方全都将举行隆重热烈的纪念活动,《走近毛泽东》届时会在全国上千家影院上映。
   
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将在全国上映
来源:中新网    作者:董卉   2003-11-05 16:31:10

  一部首次展现开国领袖生平近百组珍贵文献资料镜头的大型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即将于12月在全国千家电影院跟观众见面。
  
  据广州日报报道,该片目前已经通过了中国国家电影局审查,并于前晚在嘉兴举行了小范围观摩会,为了保证影片不在上映前被盗版,被特别邀请的代表们看到的样带上还打着硕大的“样片”两字。
  
  据报道,影片中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70多岁的毛泽东骑白马欲游昆仑山、毛泽东趣逗来访的基辛格夫妇等许许多多的生平资料镜头都是首次披露。
  
  专家们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这部影片选题角度独特,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而是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独特的人格魅力。二是因为影片有大量珍藏的电影资料镜头,使观众得以了解一个丰富、宽广、机敏的伟人内心。三是这是一部让人感动并感悟的影片。
  
  众多院线代表对12月份《走近毛泽东》成为继2000年《生死抉择》后再次掀起观映狂潮的精品影片满怀期望,发行方华夏电影发行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从中央到地方全都将举行隆重热烈的纪念活动,《走近毛泽东》届时会在全国上千家影院上映。
发表于 2003-12-28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的伯父是他的醫生,1949年的軍醫部長。
死人太多。
我不否認他是偉人。
他也是凡人。
发表于 2003-12-28 12: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耶,向水电君伯父致敬!

水電工 于 2003-12-28 03:29 PM 写道:
我的伯父是他的醫生,1949年的軍醫部長。
死人太多。
我不否認他是偉人。
他也是凡人。


光"伟人"无魅力
"凡人"才吸引人
二者兼得
所以才叫------
毛泽东!:lol:


軍醫部長?
很大的官儿哦
掌管生死权
比写电脑程式好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8:20 , Processed in 0.0817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