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8|回复: 0

谈文学与语言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14 12: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葛本仪
--------------------------------------------------------------------------------

    关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问题,肯定大家都非常了解,我在这里谈论这一问题,无疑是只想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一点看法。?
    一、文学与语言的关系?
    从总体上说,“文学”和“语言”是两种不同的学科,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然而从文学
本身来说,它又是一种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文学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等内容,都是通过语言这一外部形式表达出来的,所以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语言把文学
的内容变成为直接的现实。文学与语言的这种关系,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现在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第一、语言和言语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学的内容成为了现实的存在。?
    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这种工具本身却是由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来体现的,表现在语言学研究上,就有了“语言”和“言语”之分。就静态存在形
式的“语言”来说,它就是被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一套符号系统,是一种相对静止的存在形式,它是为实现交际行为,完成交际目的而提供可能和基础的部分;就动态存在形式的“言语”来说,它却是实现了交际行为,表达了交际内容,满足了交际需要,完成了交际目的的具
体体现者。这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它们的外部表现形式都是由人们运用静态的语言成分,组织成动态的言语,也就是组织成一个个的语句表现出来的;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不同的文体形式,也是由于人们在语言运用中使用了不同的格式和手段而形成的。同时,因为人们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生活条件等等各不相同,就使得人们在运用语言组成言语的行为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特点,因此就形成了个人的言语风格。在日常交际中是这样,在文学作品中更是这样,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往往会各有所异,就是因为他们在语言运用中,各自使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而形成的。?
     第二、动态的言语应用,为文学内容的表达提供的无限广阔的余地。?
    上面已经提到,语言只有通过言语的动态应用,才能表达思想,也才能根据需要表现文学的内容。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行为可以使语言的运用呈现出各种不同
的表达方式,因为任何的言语活动都会为语言的运用提供出一种环境,这就是语境。不同的语境都会给语言的意义表达形成一定的影响。有时同样的话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真美啊!”这句话,在欣赏鲜花的语境中,它赞美的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如果面对的是一位姑娘,它赞美的则是人的容貌和气质,如果这是在观赏绘画展览的语境中,它的意义又是在称赞绘画艺术品了。从另一方面来看,相同的意义又可以用不同的话语来表达,如人们都在观看一场优美的舞蹈演出,也同样说着赞美的话语,说法却可以各不相同,可以说“太美了!”,也可以说“太棒了!”“真棒!”“演得真好!”“这舞蹈太妙了!”“太好看了!”等等。所以在动态言语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动态的言语运用中,语言一般可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而这些情况在文学作品中则更为多见。?
     (一)常态运用。语言成分在运用时仍然表现为原有的状态,即为常态运用。如上面举的例子都是这种情况。也就是说,这些例句中的词语,都表示着它们原来的意义和用法,“美
”仍然是“美丽”的意思,“演”仍然是“表演”的意思,像“太美了!”的情况是由于语
境的不同而使词义中增加了临时的语用含义,因此形成了在表示原有意义的同时,又增加了语境中的具体指称意义;“太棒了!”“演得真好!”等则是由于不同的人在用词组句的习惯和风格上有所不同而造成的。常态运用中,在词的词汇意义不变的情况下,语境还可以赋予词义以不同的色彩。如“坠毁”一词原为中性色彩,但在“遨游太空十五载辉煌铸就,魂归大洋一瞬间功成身退,‘和平号’成功坠毁。”和“美国一架小型飞机29日晚在科罗拉多州坠毁,机上15名乘客和3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两个句子中,词汇意义都是一样的常态运用,但前者的语境赋予了“坠毁”以明显的喜悦、庆贺的褒义色彩,而后者则使它明显地增加了痛苦不幸的贬义色彩。由此可见,语言在动态运用中形成为言语的时候,即便是在常态运用下,语境也可以使它的意义变化无穷。?
     (二)变态运用。语言成分在运用时出现了有异于原来情况的变体,即为变态运用。现在在汉语运用中经常出现“很青春”“很男人”“很台湾”等等的用法,如:“石光荣是个很
男人的男人”“林峰还是很台湾的”等等,事实上这里的“青春”“男人”“台湾”等名词,在这种语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变体的用法,它们已经由名词性质变成为形容词的性质了,与此同时,它们的意义也因此而变成为“青春的活力”“男人的气质”“台湾的习俗和特质”等意义了。词语的活用也是一种变态的运用,如中国古代文学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一种活用,在这语境中,“绿”已经由形容词变成为动词了。“绿”的活用为这一名句增添了无限的表达效果和色彩。?
    (三)反态运用。语言成分在具体语境中变成了与原来的意义完全相反的情况,即为反态
运用。如“好”和“能”都是褒义词,但是在汉语中,当人们对对方不满意的时候,也会“你
真能啊”“你真好啊”等来表示,事实上是说的反话。又如“尊敬”一词,在“巴金先生在文学界受到了大家的尊敬”一句中,自然是常规的用法;但是在“我们没有时间闲聊,赶快把那些尊敬的先生们想法送走吧”一句中,“尊敬”一词明显是一种反语的用法了。?
    (四)深层运用。在动态运用中,透过词语的表层意义,表达了深层的、潜在的内容,即
为深层运用。如描写老板和雇员关系这样一段对话:?
            雇员:就这样吧。(表示要辞掉工作的意思。)?
            老板:请再考虑一下。(表示要留住对方的意思。)?
            雇员:不用了。(表示辞掉工作的态度不再改变。)?
             老板:很遗憾。(表示不情愿地允许了。)?
    这几句简单的对话,从表面上孤立地来看,很难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具体的环境和条件,就可以通过这简单词句的表层意义,表达出深层的语用含义来。?
    以上简单谈了一点动态言语中的语言表达方式问题。这些运用方式和手段在文学作品中是大量存在的,如果把这几种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运用,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我们都
很熟悉的一首歌《牵手》,它的歌词中这样写道:“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在这一串歌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语言常态、变态和深层结合运用的情况,透过这些非常规的词语搭配,人们不但能理解它的含义,而且还非常接受它、欣赏它,同时也能体味到它在表达思想内容上所收到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效果。像这样的语言运用,如“珍惜生活,走好人生”“我牵着海峡两岸的手”“她让更多的人选择了崇高,也预示了感动无需太多的理由”等等现在已随处可见。我们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恰当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对表现文学作品的内容,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语言表达问题?
    任何文学题材的文学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组成的,任何文学作品的内容,都需要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事实也充分证明,脱离开语言表达形式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
的。所以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就必然会涉及到它的语言表达形式问题,那么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自然也不会例外。?
    “比较文学”顾名思义就是重在对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或者是对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或者是对同一民族的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不过据我所知,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大家更注意的是在内容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如从文学作品反映出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到由此而反映出来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以及与此有关的哲学和文化因素,以及对有代表性的作家的生活、思想、创作特点及其影响等等,都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很关注的问题。相比之下,对它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研究的成果则相对少了一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如翻译其它民族的文学作品,或者是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时,创作者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处理还是非常重视的,大家都力求通过语言的表达,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学特点来。这就形成了一种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不平衡现象。?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品味其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很有意思的。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
各有自己的语言特点,所以通过语言形式,就可以大概判定出是哪一地区甚至哪一民族的作品来。现在以习用语为例,将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情况作一比较。如初次见面时,汉语中一般用“您好”来表示,,还有的人甚至直接称呼一声“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也可以,但在韩语中除“您好”外,有的还往往会更礼貌地说“您好,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又如对“亲爱的”这一称呼语的运用,在汉语中,过去是根本不用的,现在除个别年青人外,基本也是不用的,但是在欧美言语运用中,使用得却相当普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一称呼语一直用在夫妻双方的相互称呼上,关于这一点,已无需再举例说明。此外,在欧美文学中,“亲爱的”还可以用在对其他人的称呼上。如:?
    “‘亲爱的,’玛格丽特坐在钢琴前说,‘我把他送给我的东西放在天平的这边,把他对我说的话放在另一边,这样一称,我觉得接受他的来访是太便宜他了。’”?
    (引自《茶花女》玛格丽特对迪韦尔诺瓦夫人的谈话,这里的“亲爱的”是称呼朋友的。)
?  “丽萃,亲爱的,我要跟你说句话,我们最好不要去打扰他们…?
    (引自《傲慢与偏见》班纳特太太对伊丽莎白的谈话,这里的“亲爱的”是母亲称呼女儿的。)?
    此外,“亲爱的”作为名词性的称呼语,还可以指称其他的人,这样的用法在汉语中是没有的。但是当“亲爱的”用作修饰语的时候,又和汉语有一致的地方。?
    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如中国汤显祖的《还魂记》和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描写爱情故事的,而且是同一个世纪出现的作品,但是语言表达形式却是如此的不同。?
    《还魂记》中的一段:“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段:“朱丽叶没意识到有人偷听她的话,就叫着情人的名字说:‘啊,罗密欧,罗密欧!’她说,‘你在哪儿哪,罗密欧?为了我的缘故,别认你的父亲,丢掉你的姓吧!要是你不肯的话,只要你发誓永远爱我,我就不再姓凯普莱特了。……’
罗密欧听到这样缠绵的话,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也接下去说了。他要她管他叫作‘爱’,或者随便叫他别的什么名字,如果她不高兴罗密欧这个名字的话,他就不再叫罗密欧了。朱丽叶听到花园里有男人讲话的声音,她马上就认出那正是年轻的罗密欧,她说爬果园的墙是很危险的事,万一给她家里人发现了,他既然是蒙太古家的人,就一定得把命送掉。‘唉’,罗密欧说,你的眼睛比他们二十把剑还要厉害,你只要对我温存地望一眼,我就不怕他们的仇恨了。……”?
    上面有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引文还是从中译本中引用的。中译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一书中刊有查尔斯·兰姆和玛丽·兰姆所作的“序”,他们在序中写到:“这些故事是为年轻的读者写的,当作他们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一个初阶。为了这个缘故,我们曾尽可能的采用原作的语言,我们也曾仔细斟酌,竭力做到不至于损害原作语言的美。因此,我们曾尽量避免使用莎士比亚时代以后流行的语言。”中文本译者萧乾在“译者前言”中也说:“译者在动手的时候,本想把它译得尽量‘上口’些,然而结果却距离这个理想很远。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本人能力不逮,可是原作有意识地充分使用十六、十七世纪的语言这个意图,也为翻译工作造成了些困难。”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表现形式和他所反映的作品内容、民族特点、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作者本身的语言风格是紧密相连的,这也是无论作者、译者还是改编者,他们都特别重视语言表达的原因。?
    在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情况是这样,在同一民族的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也是这样。如上文引的《还魂记》是中国明代的作品,它的语言表现形式和清代的《儒林外史》
就不一样,《儒林外史》和现代的作品语言又不一样;大家都清楚,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名
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语言表达,也都是各具特点各不相同的
。在中国近代的小说作品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象“这里便是寒舍”“如此甚妙”“特来谒
见”“分宾主施礼坐下”“臣有要事禀告”“拦轿喊冤”“刀下留人”等等的话语,而在反映当代生活的作品中却又是另一番现象,如“他是大家公认的帅哥”“小姐迷惑地看着他的光头,赞叹道:‘好酷啊!’”“我不想跑商场,而且还是为了一件‘另类’的毛衣。”“你是在有意作秀”等语言表达已是经常可见。这一切都说明了语言的运用和作品的语言表达,和作品本身所表现的内容以及其时代的和社会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正因如此,所以在当代写作的反映历史故事的作品中,也需要顾及故事发生时代的语言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与统一。否则也会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引发出不同的看法来。如前几年在中国出版了一个电视剧本《大明宫词》,现引两段如下:?
    “薛绍:你知道爱情意味着什么??
    (太平怯怯地支吾着。)?
    薛绍:爱情意味着长相守,意味着两个人永远在一起,不论是活着,还是死去,就像峭壁上两棵纠缠在一起的常青藤,共同生长,繁茂,共同经受风雨最恶意的袭击,共同领略阳光最
温存的抚爱。最终,共同枯烂,腐败,化作坠入深渊的一缕屑尘,这才是爱情。她需要两股庞大的激情,两颗炙热的心灵,缺一不可。不论她面对的有多么强大、巍然是神明,还是地狱;爱情是不会屈服的。因为她本身就是天堂,代表着生命最高健全的境界,世间最完美的家园。爱情不会屈服,她无坚不摧!你真正拥有她吗,太平公主??
    (太平已经被薛绍逼得紧紧地靠在椅背上,满眼是泪,她不明白何以这样美
好的言辞却被表达得如此绝望,然而她毕竟很感动。)?
    (旁白)我(指太平公主)不明白为什么这第一次关于爱情真谛的启蒙长着这样一副愤世嫉俗、甚至歇斯底里的面孔。她本身应是优美而深情的,伴随着温暖的体温和柔软的鼻息,我
丈夫脸上那令我陷入爱情的谜一般的诱人神采,从此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绝对属于男性残酷的冷漠,我不清楚这是否就是婚姻的含义。”?
    很明显,《大明宫词》写的是唐代的故事,但却揉进了许多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虽然语言很美,但却少了些汉民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这肯定也是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新尝试吧。?综观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以下两点:第一、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完美统一体,两者不可分离,作品的内容只有透过好的语言形式才能得到真切深刻的体现。第二、语言表达形式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言形式表达的准确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内容表现得是否透彻和深刻,所以研究文学必然会涉及到语言,比较文学也是如此,因
此,语言形式也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04:25 , Processed in 0.0712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