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097|回复: 12

杂交品种---粤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 19: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说完了闽语,就该来说粤语。

       粤语和闽语一样,也是和普通话相异程很高的方言,次则为吴方言,再次为赣语,客家话,湘语,和普通话相异程度最小的是北方方内部各次方言。所以,比如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华北方言。所以,南方六大方言也可以分三组闽粤、吴湘、赣客。吴湘形成最早,赣客最晚,闵粤居中。吴湘同源,赣客同代,闽粤的关系则有些微妙。

      如果说吴楚(或吴湘)是远亲,那么闽粤便是近邻。在华夏族崛起于中原的“三代”(夏、商、周)时期,闽粤都是“天荒地老”的“荒服”之地。周人 别内外,定亲疏,有四夷、八蛮、七闽、百粤各色人等。七闽、百粤排在四夷、八蛮后面,可见在当时华夏民族的眼里,闽人和粤人比“蛮夷”还要“蛮夷”。甚至直到如今,闽人和粤人在不少人眼里仍有“非我族类”之感,因为他们说话最难懂,风俗习惯也大相径庭。千百年前,和他们说话要“待译后通”(《盐铁论》),现在如果没有翻译,也还是困难重重。

     百粤也叫百越,可能是指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也很多,所以也叫“百越”。其中住在浙江的叫“於越”,住在福建的叫“闽越”,住在江西的叫“扬越”,住在广东的叫“南越”,住在安南的叫“骆越”。可见闽粤之间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没准还同祖同宗,完全应该是“同病相怜”乃至“同舟共济”的。然而闽粤文化却并不相同,闽粤之间也少有交通。闽语和粤语之间的差异,也不比吴语和楚语、赣语和客家话之间的差别小。甚至闽人和粤人在体质上也不太相同。闽人和咱们一样,都是蒙古人种,粤人则疑为马来人种。其实马来人种也是蒙古人种的一个分支,也叫“马来亚种”。但一说“马来人种”,便想到什么安南啦,暹罗啦,爪哇啦,有些“异类”的感觉。

    粤语也很异类。它普通话的差异,要多到七成以上。闽语和普通话的差异也有这么多。但闽语是当中原音韵的遗存。说闽语异类,便未免数典忘祖。再说有没什么人说闽人是“马来人种”。粤语,不三不四,怪里怪气,爪哇人的话,算什么呢?

      其实粤语也是汉语。在海外许多地方,它还被看作是“正宗”的汉语,形态上也并不比闽语古老。闽语中本字无考的读音很多。普通话填词的歌曲如果改用闽语来唱,就不伦不类,“翻译”成粤语却没什么关系。因为粤语有一整套完整的文白读音系统,可以很自然地和普通话对换。所以,它还是更“现代”的汉语。
实际上粤语的源头比闽语还久远。因为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岭南,是在秦代。秦始皇二十五年,大将王翦平定江南及百越,七年后,任嚣、赵佗再次平定百越,并留下将士五十万人镇守,越汉杂处的局面形成,古粤语也就初具规模。然而现代粤语却并不是古粤语独立发展的产物。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它不断受中原汉语的影响。特别是汉末唐末宋末三个时期,中原汉人络绎不绝地进入岭南,其中不乏名门望族、学士文人。这些人代表着比较先进的文化,来头大,水平高,便使当地土著逐渐汉化,粤语也就一变在变。

      这就和闽语形成不大一样。闽语的成型突变的,粤语的成型则是渐变的。因为对于岭南来说,大规模的移民其事已久,以后所受之影响不过潜移默化,其间有一个漫长的越汉杂处相互磨合的过程。福建就不一样。移民既晚,来势亦凶。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往往伴随着中央政权的南移。比如晋室偏安江左,与福建相去不远;隋中叶全福建人丁不过一万五千户,到唐开元时仅泉州就有五万余户人家,可见移民之多。如此铺天盖地,则原先散落在八闽大地的那些闽越土著,也就势必淹没在移民的汪洋大海之中,没多少越汉杂处相互磨合的事情了。
成功也往往意味着结束。因此突变的闽语便相对比较封闭,渐变的粤语反倒有一种开放的性格。粤语是很有一点“拿来主义”精神的。粤语中的外来词汇不少,波(ball球)啦,恤(shirt衬衣)啦,的士(taxi出租车)啦,我早就耳熟能详。这种现象其他方言中也有,但不如粤语突出,也不像粤语那样喜欢搞“中外合资”,同一个词或词组中,一半外来的,一半土生土长的,还要把那外来的词念成粤语腔。

      其实这正是粤语的一贯作风。它原本就是中原汉语、当地土话、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杂交品种”。直到现在,粤语中还有不少当年“百越杂处”的痕迹。比如“这”说成“呢”,就和壮、侗、傣、黎、布依语相同或近似。又如细想叫捻,抓住叫掀,一团叫一旧,便是壮语。乜、拧等字都念阴调,也和壮语相似。修饰词放在被修饰词后面,比如客人叫人客,干菜叫菜干,公鸡叫鸡公,牯牛叫牛牯,更是壮语的构词特征。汉语和壮语虽然都属于汉藏语系,但毕竟不是同一个语族,粤语却能将它们融为一体。这种融会贯通、大而化之的神通,正是粤语和粤语文化的特征。

     粤语既然能打通南北东西、古今中外,自然也能打通全省。这就和闽语不同。粤语是一体的,闽语则是多元化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粤语文化的影响要比闽语文化的影响大。粤剧远比闽剧或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有名,广东音乐也远比福建的南音深入人心。美术反面,广东有岭南画派,福建却乏善可陈。因为福建虽不乏人才,但八互不交通,各拿各的号,各吹各的调,锣齐鼓不齐的,没法拧成一股绳,也就不可能和一体化的粤语文化相抗衡了。难怪海外的华人虽然闽人比粤人多,粤语却比闽语吃得开。
发表于 2006-3-25 02: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难道不是杂交品种吗?是由古代汉语和契丹语女真语混合,湖南话由汉语和荆语楚语混合。
发表于 2006-3-25 09: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原来是古代普通话

来源:信息时报 http://bbs.southcn.com/

      前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和封开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广东封开:岭南文化发祥地论坛”在封开举行。会上历史专家公布了经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的新成果:粤语源自于中国古“雅言”,并进一步确认广信(封开)是粤语的发祥地,粤语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对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粤语保存古“雅言”因素最多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助理巡视员、广东省著名语言学家罗康宁经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成果:广东粤语源自于中国古“雅言”,并进一步确认广信(封开)是粤语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

  我国古代有一种民族共同语,先秦到两汉时期称为“雅言”,宋朝以后称为“官话”。今天汉语许多方言,都保存着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粤语。雅言的基础是原始华夏语,原来只通行于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雅言地位也就相应提高,成为当时的民族共同语。最早将雅言带入岭南的,是秦朝征服“百越之地”之后从各地征发到岭南的“垦卒”。这些“垦卒”多半是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

  广信是岭南文化和粤语发祥地

  潇贺古道和湘桂水道(即灵渠)是唐代以前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两条重要通道。广信地处桂江、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扼西江之要冲。在岭南是个交通枢纽。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印度半岛,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而出口的通道,是经潇水和贺江到达广信,再经桂东和粤西两条走廊,也就是北流江——南流江和南江——鉴江两条贸易通道到徐闻、合浦,广信就成为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商贸活动离不开语言交际,中原传入的雅言正是通过商贸活动而融合当地百越土著语言,形成粤语。

  广信又是岭南最早传播中原文化的阵地。陈元、士燮等在这里办学,使百越土著逐步接受中原传入的儒家文化,汉族移民也从百越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成分,从而形成以汉族移民文化为主体的早期岭南文化。随着文化交流的开展,以雅言为主体吸收一些百越土著语言因素的粤语,也就逐步成为这一带人们的主要语言。广信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粤语的发祥地。

  早期粤语中心不在广州在广信

  粤语在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第一条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包括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第二条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第三条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第四条渠道是南江——鉴江,即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两市及其所属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属吴川、廉江。

  除此之外,粤语还有两个次方言区:一是漠阳江流域。二是潭江流域,包括广东江门及其所属新会、台山、开平、恩平,这四个市(区)历史上称为“四邑”,其粤语次方言也就称为“四邑话”。通行四邑话的还有鹤山以及珠海市斗门区。四邑地区距广州并不远,四邑话却是粤语系统中跟广州话差异最大的一种次方言,其原因是潭江与珠江水路上并不相通。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早期粤语的中心不在广州而在广信。

  粤语保持雅言音系长达数千年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后,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交趾刺史部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州治也在广信,广信便成为岭南首府和政治中心。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千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元素,也就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步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在中原和北方长达数千年的战乱动荡岁月,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中原汉语标准音的雅言逐步消失。而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则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

  离开粤语岭南文化便不复存在

  广东的地方传统文化通常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据的其实就是境内三大汉语方言。粤语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母语,而且是广东和整个珠江流域最大的方言,它不仅蕴藏着广府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存着大量在中原一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离开了粤语,广府地区许多岭南文化品种便不复存在。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有必要重新研究粤语的自身价值和保护问题。

  专家呼吁建立粤语馆保存活化石

  粤语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近年来,不少学者呼吁建立一个国家语言文字博物馆,但一直没有实现。封开作为粤语发祥地,可以先行一步,在博物馆内建立一个粤语馆,收集、积累本地粤语的材料,包括语音记录、文献资料,以及粤语扩展和分布地图等等。特别是那些独特的语音现象,例如上面讲过的浊塞音等,正在消失过程中,及时将粤语这一不可多得的我国最古老的“普通话”的活化石,作为—个宝贵的历史遗存保存下去。

  相关发现

  汉时广东已具海洋文明雏形

  有力驳斥了外国专家“中国无海洋文明”的荒谬说法

  广东近十年来岭南文化研究与考古取得重大突破,专家确认中国汉朝时期广东已具有海洋文明雏形。

  自然人文环境造就海洋文明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认为,岭南地区位于五岭之南,南海之北,整个地域大都山峦起伏,江河纵横,平原盆地相对较小,海岸线长,江河出口多,造成江海一体之特色。这样的自然条件,是岭南文化的自然环境基础。岭南文化具有山、江、海相结合的特点,而又以江海一体为主要的特质,并以海洋性特强为优势。封开具有山、江、海交叉一体的自然环境,同时具有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的人文历史与环境,才能集这些文化大成而形成具有江海一体特色和优势的新型文化。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两汉时期中国广东己具有海洋文明,这一点有力地驳斥了外国专家“中国无海洋文明”的荒谬说法。

  封开人比马坝人早2万年

  经过科学鉴定和测试,封开河儿口渔涝河泮的峒中岩遗址中发现的两颗人牙化石,经铀系法测定,其距今14.8万年,比马坝人头骨化石12.9万年提早近2万年。它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最早的人类化石。封开是岭南最早的人类生存和发源地之一已不容置疑。

  两广广州之名因广信得来

  “广信”之名,取自汉武帝时“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公元226年,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由于新设的州旧治在广信,故名广州。这是广州之名的第一次出现。到宋代,将广州之地划分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仍以广信为地标,广信以东为广南东路(后简称广东),广信以西为广南西路(后简称广西)。广东、广西、广州之名由此得来。
发表于 2006-3-25 09: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的文章已阅,粤语源于雅言的确没有错,但是粤语并不等于雅言,就从浊音这一点来讲,粤语和雅言就已经有差别,何况还有由此衍生出来的九个音调(汉语清化之前,是4个音调,8个调值,清浊对立,井水不犯河水,但是清化之后,在南方8个调值分别就对应了阴阳,北方变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共5调),就算忽略以上因素,这也仅仅是“雅言音系”而已,粤语有自己的底层,即土著底层,这一点,南方任何一个方言都无法逃脱,是必须承认的事实。此外,粤语在语法结构、词汇方面的最终定型,是在宋之后。

古汉语音系的推拟,通常借助对于方言的分析,有时限于一种方言各片之间,有时超越了方言直接,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粤、赣、吴以及闽,汉语音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规律甚至存在于整个汉语体系,比如浊音清化,复辅音单一化,腭化,元音高位化…………研究某一地方言的音系,很多时候可以确定方言的存古程度,以及汉语音系的历史,甚至可以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比如宋朝的南迁,几乎同时影响了吴闽客以及官话自身)所以,任何方言都不同程度存古,说一句最简单的话吧,中国方言除了官话,都是可以用古代韵书查读音的。当然,有几种语言在某种方面相当稳定,比如粤语的韵母、吴语的声母、闽语的单字调,所以往往更有研究的价值。

本人从初中就对方言音系比较感兴趣,不过真正开始认真学习研究也就不过是入了大学之后远离家乡思念母语所致,还说不上系统,只是平常在阅读这学术方面的书和一些语言爱好者的论坛(其中大多竟然是理工科学生为多!)当然最初的研究学习也就限于吴语,平时对于其他方言也有留意,所以了解不是特别多,比较泛而已,说错什么也在所难免。不过我希望就我的浅薄学识,能够探求一些有意思的问题。
发表于 2006-3-25 09: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是不是调越多越抑扬顿挫,下面这人说的很精辟。引自清籁吴语论坛。
抑扬:长短音对立;顿挫:舒声促声对立,这两点广东人平时说话应该是很容易体会的。为什么“八”标作baat而不是bat或者ba,就是这个道理。
-------------------------
那当然。非吴语人群学吴语非常大的一个难点就是连读变调,不是学了一个个字就简单地完了。不是土人变调很难学。当然上海话变调简单一点。

连读变调中单字调都湮没了,实际上我觉得吴语很重视词这个概念。
说出口之前,已经分好词,然后确定连续变调单位,复杂的地区尤其如此,有2字联调直到七八字联调都有。而且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还有不同的连调,上海话“炒面”作为名词和动宾词组联调不同。

连续变调使得语流很流畅,而不是广东话或者官话那种所谓抑扬顿挫,故而外国人反映更加smooth。吴侬软语之称有变调的功劳。

如果用单字调去读诗词。。结果就会发现跟广东话差不多的感觉。。。
------------
两字组广用式变调老派苏州话6个,老派无锡话也是6个。南吴的温州、衢州都有13个,永康7个。加上窄用式、专用式,个别地方连调总数可以达到40个以上。上海话是最简单的,也只有上海话有可能标清楚全部连调(也就是说实际语流中调值可能高达10多甚至20多个,Enzojz注)
发表于 2006-3-25 09: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再忽略粵語(Cantonese)了!!

粵語又称广东话、广府话或白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属漢藏語系汉语语族。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西部等地区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地區,還有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與西方有分歧注1。中國學者多數主張將粵語歸為一種漢語方言,而其他國家學者多數則主張將它跟官话汉语(以普通話為代表)並列劃分為獨立的一種語言。

目前全世界粵語使用人口大約為7千萬。這個數目在中國國內語言使用人口排名中處於第三位(第一位是官話漢語,約8億;其次為吴语,約8千萬),在全球則排在第十六位。雖然使用人口比以普通話為代表的官話漢語少,但粵語的使用地區非常廣,在海外華人社區中應用廣泛,並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廣東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可以說粵語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

廣州話口音是粵語的公認標準口音。但是隨著近年來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廣東境內一些城市出現外來人口遠遠多於本地人口的現象,與之相伴的是普通話使用人群大增(主要是由於外來人口),加上廣東省政府對粵語和本土的廣東文化不重視,廣東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實上已經由廣州遷移到了香港。但是總體上,香港粵語跟廣州話差別還是很小的,有時甚至難以察覺其中分別。大量來自港澳及廣東粵語區移民,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的標準用語。

在香港及澳門,從市民日常交流,到學校教育、工商行業,到政府辦公、立法會選舉;到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大眾娛樂,粵語都佔絕對優勢地位(除粵語之外,英語亦較為流行)。在漢語語族裏,除普通話外,粵語是唯一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的語種。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及娛樂事業的繁榮使粵語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
发表于 2006-3-25 09: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hapmenTO:ENZO JZ

我在这里反驳一下(Enzo JZ)这位仁兄在另一贴的观点: 他一直强调现代某些汉文是上海话的变种.以下是他举的例子. 

1)sofa/seufa/:沙发,上海话/seufa/,北京话念沙发是/sha:fa:/,如果直接音译应该是类似“艘发”/soufa:/,/a:/是长元音,明显和原文还是有差距。

----如果按你的现代汉语受上海话发音影响的理论,今天的沙发应该写成"锈发"因为这就符合上海话的发音SEUFA.

2)car/ka:/:这个词最初翻译成卡车,意思稍有变化,注意,car通常在英语中是一个降调,大家应该都知道吧,普通话呢?“卡”,第三声,一个开头带小降的升调,调值315,叫做上声,但是在吴语中,“卡”念做/ka:/,调式是阴上调,调值是53调,明显是一个降调,顺便说说,上海周边的方言也是同样的念法,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找你周围的上海人、杭州人、苏州人等念一下“卡车”就知道了,都是降调,和英语吻合。广州话这个字是阴平调,调值55,接近,但是还是不同.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不存在上海话,那我们的汉字如何翻译CAR一词?按照音译,仍然用"卡"这个字. 这和上海话毫无关系.

3)beer/bi:er/:啤酒,普通话念做/p\'i:jiu/(注,国际音标中p对应普通话拼音的b,p\'对应p),啤这个字在普通话中明显的和/bi:er/的/bi:/发音无法对上,而在吴语中,啤正好念/bi:/是一个浊音,调值是13调,向上的,和beer原本的念法相同。在粤语中,全浊阳调类的清化方式和普通话一样,所以啤的声母也是/p\'/,即普通话拼音p(在座的各位广东网友,我没说错吧?是这样发音的对不对?)

-----如果现代的汉词是上海话翻译过来, 按照音译,今天的啤酒就该写作"比酒"因为上海话发BI音而不是发PI音. 很明显今天BEER的中文发音是普通话的发音.这和上海话毫无关系.

4)cigar/si:ga:/:雪茄/xuejia/,调值31555,差别太大了,上海话呢?在50年代之前的老派音系中“雪茄”念做/si:ga/,只相差了一个长元音,调值5553,自己对着念吧

-----这个例子更不能接纳, 按上海话应该发音为"四咖"如果上海话影响今天的汉语,我们应该把CIGAR称呼为"四咖"不是今天的"雪茄"



另外想说的是,(ENZO JZ)仁兄苦心收集的吴语资料只能说明一些上海话直接用英文对外来洋货进行发音,是英文影响了上海话.

我们今天的汉语无论书写还是发音都是从普通话为基础对英文进行音译. 如果说上海话影响现代汉语某些词汇,纯粹"饺子".

英文影响上海话,无疑是外来文化对上海本土文化的侵略,上海人无力捍卫自己文化又一铁证.(当然你能解析为上海人愿意放弃中原文化,渴望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

再看看我们广东话,我们的广东话影响英文的发音和创造新英文词汇这是国人的骄傲.
例如,广东人对功夫的发音是"KUNG FU"而不是普通话的GONG FU.
现在英文对功夫的正确写法是KUNG FU.

广东人对番茄酱称呼为"KET CHUP",英文对番茄酱的准确写法是"KETCHUP".

广东人对点心的发音是"DIM SUM",英文对点心的正确写法也是"DIM SUM".

还有广东人对白菜的发音是"BA CHOI",在国外很多卖白菜的洋人超市,也标明是BA CHOI. 

还有更多的例子,都能充分说明广东话对现代英文的影响力. 

一种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方言(上海话),和一种影响西方文化的方言(广东话),很容易看出谁的影响力大. 

还有,ENZO JZ这位仁兄还特意在另外一贴介绍我们广东人认识他们的吴语专家,叫XXX,(对不起,记性不好忘记了).不过还是满感谢他让我长知识了.
发表于 2006-3-25 10: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Enzo JZ 回复时间: 2005-08-28 22:38

如果按你的现代汉语受上海话发音影响的理论,今天的沙发应该写成"锈发"因为这就符合上海话的发音SEUFA.

锈发”是xiufa吧?你的普通话水平?如果是新派上海话貌似xufa,新派是没有介音的.不好意思,这里没法打国际音标,/eu/=英文O的音标,/倒e+u/,呵呵,你自己被自己的小聪明耍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不存在上海话,那我们的汉字如何翻译CAR一词?按照音译,仍然用"卡"这个字. 这和上海话毫无关系.
让你钻了个空子,普通话的确没有ka的去声

如果现代的汉词是上海话翻译过来, 按照音译,今天的啤酒就该写作"比酒"因为上海话发BI音而不是发PI音. 很明显今天BEER的中文发音是普通话的发音.这和上海话毫无关系.

你很搞笑啊?汉字通用的知不知道?鲁迅的小说难道需要翻译?鲁迅的小说全部是用文读绍兴话写得。比酒,一个可以接受的翻译方法,可惜他的音标是/pijiu/而不是/bijiu/,你又搞错了。Beer的中文发音是什么?啤酒?啤酒的啤是/phi/而不是/bi/,更不是/pi/。再者,Beer和比酒还是有发音差距,你念比声带不震动的(或者说,是念到一半才震动),Beer却是完全震动的,上海华的啤,也是完全震动的。

说了也白说,粤语和普通话都是没有浊音/b/的,你叫个学过音韵的潮汕人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过程是这样的,上海人先叫beer这个东西“啤酒”,然后外省人不懂上海话,上海人就用国语念这两个字,告诉他们这个东西叫做“啤酒”,然后就进入汉语词汇了,懂吗?

4)cigar/si:ga:/:雪茄/xuejia/,调值31555,差别太大了,上海话呢?在50年代之前的老派音系中“雪茄”念做/si:ga/,只相差了一个长元音,调值5553,自己对着念吧

这个例子更不能接纳, 按上海话应该发音为"四咖"如果上海话影响今天的汉语,我们应该把CIGAR称呼为"四咖"不是今天的"雪茄"

"四"上海话是/si:/没错,但是是55调,cigar在g之前有个重音,如果按照老派音系的年念法,“雪茄”最符合,别忘了老派是复杂式变调。

另外想说的是,(ENZO JZ)仁兄苦心收集的吴语资料只能说明一些上海话直接用英文对外来洋货进行发音,是英文影响了上海话.

没错。但是有不少洋泾浜上海话和洋文的念法还是差别很大的,这些洋泾浜话传入国语,但是用国语的音系显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翻译结果

我们今天的汉语无论书写还是发音都是从普通话为基础对英文进行音译. 如果说上海话影响现代汉语某些词汇,纯粹"饺子".

"的士"这类粤语传入词也不属于普通话了?只能叫做出租车?你未免忽视了文化的多样性了吧?

英文影响上海话,无疑是外来文化对上海本土文化的侵略,上海人无力捍卫自己文化又一铁证.(当然你能解析为上海人愿意放弃中原文化,渴望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

呵呵,如果这样的话,上海话应该像现在的日语一样,到处都是假名了,问题是没有。文化的冲击有三种结果,1是解析,2是无动于衷,3是融合,你觉得是哪个呢?粤文化呢?我觉得你这个人有些封闭。

再看看我们广东话,我们的广东话影响英文的发音和创造新英文词汇这是国人的骄傲.
例如,广东人对功夫的发音是"KUNG FU"而不是普通话的GONG FU.
现在英文对功夫的正确写法是KUNG FU.

没有错,英语的功夫是广东话传入的,但你错了一个地方。广东话功夫的国际音标是/kongfu/,普通话也是/kongfu/,英语的念法,国际音标是/khongfu/或者等于/k'ongfu/。你和谁开完笑也要认人吧?吴语的声母是中古音系的完全保留,换句话说,只要知道清化规律,用吴语的声母推其他方言的声母,99%都不会错,功夫在杭州话中念做/kognfu/,全部是清音,粤语的清话只是调整了浊音的念法,所以推出来粤语的功夫声母还是/k/和/f/;然后我查了一下用国际音标标注的广州话词典,的确如此,呵呵,露馅了吧。拼音不等于音标哦。英语国际音标也不等于国际音标。

广东人对番茄酱称呼为"KET CHUP",英文对番茄酱的准确写法是"KETCHUP".

这和上海话有什么区别?到底是先有ketchup还是先有你们的ket chup,如果是香港传入,大家都知道香港话和广州话的最大区别就是香港话里面夹杂了很多英文单词,呵呵。
The word ketchup  exemplifies the types of modifications  that can take place in the borrowing process, both in the borrowing of a word and in the borrowing of a substance. The source of our word ketchup  may be the Malay word  k¶,   possibly taken into Malay from the Cantonese dialect of Chinese. K¶, like our word, referred to a kind of sauce,  but a sauce without tomatoes; rather, it contained fish brine, herbs, and spices. The sauce seems to have emigrated to Europe by way of sailors, where it was made with locally available ingredients such as the juice of mushrooms or walnuts. At some point, when the juice of tomatoes was first used, ketchup as we know it was born.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ketchup was a generic term for sauces whose only common ingredient was vinegar.  The word is first recorded in English in 1690 in the form catchup,   in 1711 in the form ketchup,   and in 1730 in the form catsup.   These three spelling variants of a foreign borrowing remain current.
貌似和广东话有点关系,不过上面没有定论哦

广东人对点心的发音是"DIM SUM",英文对点心的正确写法也是"DIM SUM".

英语点心的写法有dim sum,mug-up,nosh,refection,refreshment,snack,dim sum只是一种,而且解释中特别注明是“中国特色的,油炸的”,这个,恐怕你的话的分量就要跌不少了吧。

还有广东人对白菜的发音是"BA CHOI",在国外很多卖白菜的洋人超市,也标明是BA CHOI. 
>>>>>>>>>呵呵,见笑,我不知道。我只知道cabbage是白菜,字典里面也没有Ba Choi这个词

还有更多的例子,都能充分说明广东话对现代英文的影响力.

广东话是英语?影响英语的语言多着呢。广东话充其量就是“鸡蛋上的一个点灰尘”,豆腐的一种写法Tou Fu还是源自老国语的威妥玛拼音呢(你现在用国际音标拼豆腐依然是/toufu/)按你说,Peking,Nanking,这些都是老国语对于英文的影响了,那么现在外国人报纸上的拼音比比皆是,广东话实在是……
发表于 2006-3-25 11: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Enzo JZ 回复时间: 2005-08-29 13:23

楼上的,怎么不回我了?心虚了吗?我教你两个字“求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呵呵,不要以为我不会说粤语就来忽悠我。要是你要用粤语对外的影响来欺负只有100多年历史的上海话,未必有些以大欺小,事实上吴语的对外影响不甚于粤语,几个词汇算什么,学过日语的人都知道,日文汉字有一种念法叫做吴音,一般在念读佛经的时候使用,为什么叫做吴音?因为当时唐朝东渡日本的和尚把苏州话的文读音带了过去。至今日文汉字依然有很多念法和吴语特别是苏州话相似(当然日本也是后来没有了浊音),比如“先生”(如果不是用Mr.的假名念),还有“怎么”等等。吴语几乎是直接影响了日语的。以前日本贵族穿的服装不是和服,而是吴服,和服是平民百姓的服装(想想以日本是唐朝的一条狗的思维方法理解,就可以理解拉)。呵呵。说来,中国被外族人影响最大的语言,恰恰是使用人数最多的北方官话。官话方言在最近700年有三个重要的语音上的变化:入声消失,尖团对立消失,见系鄂化。第一个现象是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北京话导致,当时的北京话已经被蒙话,而蒙语是没有入声的。尖团对立的消失以及见系鄂化都是100年之内的事情,其起因就是清朝的旗营解散,八旗子弟混迹汉人中间,对汉语造成的影响。尖团对立是什么,会粤语的人一定知道,晓的声母不等于小,这就是尖团对立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目前汉语中没有尖团对立的语言只有官话。见系鄂化是什么呢?例子很多了,江、京、今、讲、见的声母从/k/(拼音g)变成了/j/,这一点很容易看出,因为100年前威妥玛拼音中,北京的拼写方法是Peking,而不是Pejing。在吴语中,讲、江等依然念kagn,不过也有一些被鄂化,比如今的两念,Jign/Kegn,这是因为吴语有文读系统,而文读音会按照官话进行调整,进而文读影响到白读的结果,但是苏州话以及无锡话等苏南地区依然没有受很大影响。如果你听京剧,就会发现京剧的唱腔中,尖团依然对立,见系也没有鄂化,而京剧的历史连150年都没有到,可见这个变化是不久前才发生的。比如,香港,老北京话中,念做Hang Gang(拼音)
民国初年,为了统一国语读音,民国成立了读音统一会,结果里面吴人学者占到近半成,读音统一会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吴人学者宣称“不保留浊音,南人无法度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后来读音统一会决定以一省一票决定国语的念法,由于官话省份众多,内部一致,南方6大方言无法形成合力,所以国语是以官话为基础。不过后来作为妥协,国语中保留了浊音的念法,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广州烈士陵园附近的新华书店古籍书店,里面有一本1923年出版的国语初中读本,第一页就是国语注音字母,其中有几个是加了括号的,里面写了一个字,“苏”,表明是吴语的浊音。就是这样。那个什么粤语以一票之差输给国语的,只是一个有趣的误会而以,呵呵。

想想民国时期,政府中有多少吴人担任了文教方面的官员,新文化运动中,有多少吴人,像蔡元培、蒋梦麟、胡适之、鲁迅就不用说了,连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都是义乌人陈望道,而最初的白话文都是这些人写的,而当时上海已经取代苏州成为吴文化的中心,这些人主要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北京上海,他们写的文化会不受吴语很大影响?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写的只会是想的书面表现,而思维是用母语的,所以写下来的,必定不知不觉中带有了很大的母语痕迹(否则你们广东人的普通话应该很接近北京人才对),上海话乃至吴语,对于国语的影响可见一斑。

-------------------------------
ecat 回复时间: 2005-08-29 13:32
楼上的,语言的强弱并不是说人数的,就像英语跟普通话那样,你敢说普通话强过英语吗,粤语才是越族的正统文化,所以你们吴语就不要跟粤语比了
------------------------------------
一方 回复时间: 2005-08-29 14:19

广东人对番茄酱称呼为"KET CHUP",英文对番茄酱的准确写法是"KETCHUP".
这和上海话有什么区别?到底是先有ketchup还是先有你们的ket chup,如果是香港传入,大家都知道香港话和广州话的最大区别就是香港话里面夹杂了很多英文单词,呵呵。

广东人称西红柿为番茄或茄,对番茄酱是称为“茄汁”,“茄汁”的广东话就是英文发音“KETCHUP”!
照Enzo JZ这么说,1960年开始用英语形式记录这个词,现在香港话里面夹杂了很多英文单词,因此这个词就可能是香港照音“ketchup”拿来,接着有“茄汁”了?
西红柿称为番茄是广东人叫起的,“番鬼佬的茄子”简称“番茄”!而茄子是汉语早有的讲法,是另一种蔬菜(茄子或许跟西红柿有相象的地方吧?)!
说是香港人拿来更不可信!我认为ketchup还是出自汉语广东方言!要不人家也不轻易将这话写出来。
-----------------------------------------
Enzo JZ 回复时间: 2005-08-29 15:26

楼上的,语言的强弱并不是说人数的,就像英语跟普通话那样,你敢说普通话强过英语吗,粤语才是越族的正统文化,所以你们吴语就不要跟粤语比了
---
注意一点,百越百越,不是一个越哦。而且一般认为,南方汉语六大方言中,定型最早的是吴语,大约是秦汉时期,然后是老湘、客赣,最晚的是闽语,在宋之后,粤语大约定型于北宋初年,正统?呵呵,你不要这么说好不好?按你们说我还要说8000万人口的吴语影响了全国人的共同语普通话呢,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语言好不好?是不是有些可笑的,我都不敢这么说,你们敢?广东话正统?充其量就是韵母部分保留了古语的念法而已,粤语的声母在六大方言中是和北语最一致的。加上一些比较“古老”的底层词汇,其实南方方言哪一个底层词汇不古老的?就你们粤语古老?你们有“企”,我们用“立”,你们用“佢”,我们有“伊”,“其”,你们有“揾”,我们有“望”“寻”,你们用“野”,我们用“物事”,“事体”,你们用“落”,我们也用“落”,你们用“衫”,我们用“衣裳”(顺便说,这个词,是地道的吴语词汇影响北方)……粤语的上层词汇有自己的发展,很多和北方无关,或者反过来影响了北方,这个我承认,这样下来,粤语更只能说是自成体系(我承认南方所有方言都是语言,而不是方言),而不是什么“正统”了。按你说,那么吴语也是正统,因为吴语保留了全部古语的声母,只是韵母部分比较混乱而以。再者,如果按次语系分,吴、湘、闽、徽都是源自南方的楚语,底层不同而已,这些语言都有所谓的文白读之分,吴语还有专门用于和北方沟通的“训读”,而客、粤、官话都是源自古代北方官话,只有客语为了怀念所谓的中原情结,保留了文读,赣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内部相当缺少一定的一致性,只是和其他方言都不同,疑似是客、官话、湘语、吴语的共同影响下形成,到底谁是“越族的正统”,呵呵。
------------------------------------------------
ecat 回复时间: 2005-08-29 17:50
百越是夏朝的贵族集团,所以不是蛮也不是夷。

  汉语对“越”的褒奖数不胜数,优越,优越感,卓越,超越,越过,越级。即使动词也是中性的,表示能力很强。

   百越是少康之后,少康是夏朝的君王。夏朝是华夏的核心。

  所以自古以来,华夏是不会对自己的贵族集团-百越针贬的。有蛮夷之称,却无华夏百越之称。

  而《汉书·地理志》说:“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皆粤分也。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这也被学术界视为百越民族的来源。
---------------------------------------------
Enzo JZ 回复时间: 2005-08-29 18:59
楼上的,那只是统治集团,不过越和粤的确是有关系的。越国被楚国所灭之后,越国国王赵佗跑到了广东建立了南越政权。
吴越贵族是周朝贵族,戎人周太伯为了政治避难到了现今无锡一带。至于百越民族,是先人从越南进入,北上中停留在东南方的一支;另外一支继续北上,在长江上游分化出苗瑶,继续往上,分化为三支,往西的进入西藏,成为藏族(藏语和汉语都是声调语言,是近亲),往东的,华夏族,继续往北的,突厥人,这支突厥人是阿尔泰语系的祖先,后来分化出蒙、满、突厥、维吾尔、朝鲜、和(也就是后来东渡到日本并且取得政权的民族)等阿尔泰语系民族。前面其他的民族恰恰都是属于汉藏语系民族(除了吴语底层貌似和阿尔泰有纠葛,因为周朝贵族,戎,讲的是阿尔泰语)以及这是近年来DNA分析的结果,也大致符合语言学的理论。
顺便说说,宋朝之前的族谱可信度都不高,因为那些族谱都是官方编写,为了同化南方民族之用,几乎每一个姓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北方君王(最典型的,江南的夏姓),那么,古代南方的土人去了哪里?
-------------------------------------------------------------
Enzo JZ 回复时间: 2005-08-29 18:39
粤语一直都是南方的代表性方言,其覆盖率之广超过任何一种方言,使用人口不但在广东全省、港澳地区还有广西的大部分地区,还有海外的华人也基本上是讲粤语的。粤语有9个音调,发起音来抑扬顿挫给人感觉很好听,而且粤语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所有方言当中是最丰富和生动有趣的,这是普通话做不到的。
---
粤语抑扬顿挫我同意,我觉得用粤语评书特别有味道。9个音调并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南方大多数语言都有7-9个调,古汉语有浊音,4调,不分阴阳,浊音清化之后,原浊音字变成阳调,清音字变成阴调。吴语中有一支方言有11个音调,是不是有些恐怖?粤语的9个音调中经常用到的只有6个,粤语抑扬顿挫,关键的因素是1.入声三分2.长短音对立3.分尖团。同样吴语也有自己的特点,北部吴语多数元音和谐,有发达的连续变调系统,以及低沉的浊音,说话时口形变化很小,(这四点刚好和粤语相反,汉语言的两个极端),用词文雅,充满书香气(苏州话几乎没有骂人词),速度极快,所以听起来婉转动人,酥软无比,犹如欣赏音乐,有吴侬软语的美誉。
下面为转载
------
  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各报争相报道,以上海《笑林报》的一则消息最让人过目不忘。这则消息,不但用白话填“词”,而且是用“白话”(广州话)填词。不但用方言填词,而且用词来报道时事!这首词的调子是《满江红》:
  日本真狠,咁大胆居然开仗。何况佢俄罗斯国,恶成咁样。佢哋贪心人尽识,要将细国全行抢。又怎知今日被人欺,真冤枉。
  攻旅顺,全力量,波罗的(舰队名),赶唔上。试听佢里面,隆隆炮响。兵卒几多都弹死。尸骸满地人葬。佢两家打得咁交关,都难讲。
------
不过这还只是偶一为之,真正交关厉害的是上海的另一家小报《方言报》,其特点是根据新闻的题材分别使用方言,有如下表:

  朝报(京话)、舆论(官话)、市声(宁波话)、巷议(广东话)、情话(苏白)几大方言萃于一纸,读者各取所需,才卖六文大钱。要说分众,没有比它更彻底的了。而且从中可以看出晚清人对各种方言特性和使用环境的定位。

  李欧梵曾经发愿写一部真正的“双语小说”,小说的语言在中文英文之间自由地跳跃。不过他在兴奋之余又很有些泄气,因为这样的小说怕读者也有限。所以阿英评《方言报》杂用各地方言是“优点在此,缺点亦在此”。这份报纸若是刊载一篇小说,怕会这样写:
  夫人笑道:“老爷,咱们俩方才谈论过朝廷和日本开仗的国家大事,跟住又倾过隔离嘅妹仔同人私奔件事,接下去你我夫妻叙叙旧罢,耐勿要忘记讲苏白,阿好?”

  这样的小说,我没有见到,但是晚清小说里有的是叙述用官话,对话用方言(《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有的是官人讲京话,妓女操苏白(《九尾龟》、《人间地狱》),所以这样“众声喧哗”的文字,大概也是“事或云无,理所必有”的东西。
---------------------------------------
helothere 回复时间: 2005-08-29 19:37
TO: Enzo JZ

你宣传\"吴语\"不是你的错, 你英文和拼音不好,就是你的错. (学野啦! 细侄)

1. 没有错,英语的功夫是广东话传入的,但你错了一个地方。广东话功夫的国际音标是/kongfu/,普通话也是/kongfu/,英语的念法,国际音标是/khongfu/或者等于/k\'ongfu/

拼音里的KONGFU是\"空腹\",而不是功夫. 拼音的功夫是GONG FU.  没话说了吧??  

2. KET CHUPpossibly taken into Malay from the Cantonese dialect of Chinese
是可能,是事实. 不过好象是美国的广东华侨叫起的.

3. 英语点心的写法有dim sum,mug-up,nosh,refection,refreshment,snack,dim sum只是一种,而且解释中特别注明是“中国特色的,油炸的”,这个,恐怕你的话的分量就要跌不少了吧。

用金山词霸查查吧, 只有DIM SUM专指中国的点心.其他的是小吃的意思,当然点心也是小吃的一种,但没有中国式点心的味道。

4. 呵呵,见笑,我不知道。我只知道cabbage是白菜,字典里面也没有Ba Choi这个词

小朋友, CABBAGE是指卷心菜,就是广东人称呼的包菜.  BA CHOI是中国式白菜. 你不能将字典里解释CABBAGE为\"洋白菜\",就把它当中国白菜的意思翻译.  可见你对英文认识的肤浅.

5. 豆腐的一种写法Tou Fu还是源自老国语的威妥玛拼音呢
豆腐的标准英文写法是TOFU而不是TOU FU.  你还没有资格把别人的标准英文词汇改成自己想象的.

你别老是给我抓到毛病, 下次发表文章的时候小心点. :)
------------------------------------------------
Enzo JZ 回复时间: 2005-08-29 20:02
顺便说一点,关于英语和国语
我向来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自豪,而且我相信过于对于英语是优势语言,虽然现在没有取得强势,但是我认为国语这样的单音节声调语言在表达方面是胜过英语的。中文比英文简短,中文处理数理科学方面的优势更大于英语(想想英语数十,就知道,同样靠自己,美国研究原子弹和中国人研究原子弹,多用了好多年)。当然,其实我的英语比中文好,但这不妨碍我对于中文的热爱。学好英语,是让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不二法门,因为别人没有理由为了迁就中国人而学习中文,适应这个世界,是生存的唯一规则。
我同样尊重其他语言,那个帖子并没有贬低粤语的意思,我只是想表述一个观点就是香港的繁荣,其中很多被迫离开上海到香港避难的上海人也有其中的一份功劳。当然,有人认为吴语对于现代汉语的影响没有我说的那么大,我可以慎重地告诉你,你想错了,新文化运动中的中流砥柱是吴越文人,中国民族资本有很大一部份是苏南的特别是无锡的商人(别忘了,你们广东人引以为豪的中信大厦,是无锡人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改革开放后的中信公司的作品),吴越文化对于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有着居足轻重的地位。前不久访问大陆的宋楚瑜先生,他的夫人就是上海人,当时下浦东机场时,宋楚瑜说了几句上海话,而宋夫人更是用地道的老派上海话致词。这样的例子,在目前的台湾统派政界依然比比皆是,当然除了上海话,粤语、四川官话因为类似的原因也是。国民党政权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吴越人的政权,所以有不少激进的吴越学者对于马列主义采取的是一种暧昧的态度。吴语只是在强制推普后一直处在一个相对的低潮期,但是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吴越文化的重拾认同,吴语将会在不久的将来重现一个辉煌。

你宣传\"吴语\"不是你的错, 你英文和拼音不好,就是你的错. (学野啦! 细侄)
我英文不好说不上吧?我英语从初一刚开始学的时候到现在,一直到班上没有逃出前三的,不过我的词汇不是很好,我承认,不过我大一已经把CET英语口语考掉了,应该不算很烂把?拼音,吴人的拼音是前后鼻不分(吴语只有中鼻音gn),平翘舌不分(有浊音,为什么要分平翘舌?),部分o和ou相混。

拼音里的KONGFU是\"空腹\",而不是功夫. 拼音的功夫是GONG FU.  没话说了吧??
我打的是国际音标IPA,//是音位符号,因为这里不能直接打IPA,我只能近似表示,给你一个对应关系表吧
/k/=g
/kh/=k
/p/=b
/ph/=p
/s/=s
/sh/=sh
/ts/=c
/tsh/=ch
/x/=h
/f/=f
至于/g/,/b/,/z/,/dz/,/h/,/rh/,/v/,这些无论在汉语拼音还是粤语拼音中,都是没有对应的,/v/对应于老国语注音字母的“万”,不过现在大陆学过注音字母的人很少了,所以不说也没关系。

不是可能,是事实. 不过好象是美国的广东华侨叫起的.
这个我想大致你没有错。

用金山词霸查查吧, 只有DIM SUM专指中国的点心.其他的是小吃的意思,当然点心也是小吃的一种,但没有中国式点心的味道。

要咬文嚼字吗?专指中国的点心就不就是中国式的点心。难道老外管cake叫dim sum?

小朋友, CABBAGE是指卷心菜,就是广东人称呼的包菜.  BA CHOI是中国式白菜. 你不能将字典里解释CABBAGE为\"洋白菜\",就把它当中国白菜的意思翻译.  可见你对英文认识的肤浅.
//包心菜,不过我查金山词霸,打入白菜,出来的就是Cabbage,呵呵。外国人还把什么什么什么都叫做Aunt,还有Uncle,这有什么了?外国人喜欢相混,我又没有办法。

豆腐的标准英文写法是TOFU而不是TOU FU.  你还没有资格把别人的标准英文词汇改成自己想象的.

//记错了。

你别老是给我抓到毛病, 下次发表文章的时候小心点. :)
----------------------------------------------
helothere 回复时间: 2005-08-29 21:11
TO:Enzo JZ

要咬文嚼字吗?专指中国的点心就不就是中国式的点心。难道老外管cake叫dim sum?
dim sum现在主要是指广式早茶里面的小吃, 主要指虾饺,烧买 等.

羊肉串可以称呼为小吃,但不能叫做DIM SUM, 因为广东早茶桌面上没有羊肉串.
-------------------------------------------------
Enzo JZ 回复时间: 2005-08-29 21:25
看来是习惯问题,我们那边把中的洋的,都叫做点心。小吃当然不等于点心,点心是不上三餐桌的,点心是指三餐以外充饥或者满足嘴巴需要的食物,有点像全天候的“消夜”,小吃一般指上餐桌的,甚至可能是主食,比如“南翔馒头”,“扬州炒饭”之类的,也可以不上餐桌,比如羊肉串等。
------------------------------------------------------
helothere 回复时间: 2005-08-29 21:32
Enzo JZ:
也许国内不同地方对点心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DIM SUM这个英文单词已经是广东早茶的专用代名词.
老外只在享用广式早茶,才会说DIM SUM. 他们不会见到街上卖饺子,而称呼饺子为点心.
发表于 2006-3-25 11: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有见过一张CD,好像叫“唐诗粤韵”吧,是一位广州老人用正宗粤语朗诵的唐诗,听着那叫一个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3 15:29 , Processed in 0.1015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