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0|回复: 1

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9 13: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海峰 来源:光明日报

    近几年,围绕高考出现纷繁复杂的现象。一方面,有不少学生弃考,或者录取后不去高校报到,以及选择参加“洋高考”出国读大学。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一些类似衡水二中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那样,对高考极度重视的震撼场面。

    恢复高考后相当长的时期,考上大学等于直接从农村跨进象牙塔,“知识改变命运”,既是勉励广大青少年努力学习力争上游的响亮口号,也是许多人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实现人生抱负的真实写照。一位陕北老农曾自豪地对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领导说:“俺的娃好好读书,就能考上大学。县长的娃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大学。”这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高考公平的真谛。关键在于,在高考录取率较低且毕业包分配的时代,考上大学意味着跳出农门,不仅获得城市户口,而且还获得准干部的身份,不愁毕业后没有工作。

    可是,从本世纪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在大家都有大学学历且自谋职业的情况下,一些社会资本不足的大学生就业,明显不如有较多社会关系的同学,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拼爹”现象或社会阶层复制现象蔓延,导致社会阶层流动率明显下降。人们不禁追问:高考是否还能改变命运?

    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考上什么大学。现在多数省份的“本一”高校录取率,比上世纪80年代连同专科的所有高考录取率还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太快,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是将高等教育自我贬值。既然“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高等教育就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到处都是,社会用人单位自然会将大学生进行区别分类。因为高考成绩高低与“本一”“本二”或专科层次的高校有着高度的匹配,每个职位又都有许多大学生来应聘,一些用人单位首先考虑录用“985工程”“211工程”大学毕业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社会永远是分层的,职业永远是分类的。即使不断扩招到所有人都能够上大学的时候,也还是有人要做白领工作,有人要从事以体力为主的劳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制约,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规模如果明显超过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出现供求失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高考的竞争、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未来社会地位的竞争。“文革”前,高考决定考生将来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现在的高考实际上仍然在进行社会分层的初次筛选。因为高考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不靠天不求人的高考,依旧是平民子弟为数不多的机会。因此,尽管高考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吸引人,但考上重点大学,仍是千百万家庭梦寐以求的目标,所以依旧还是有高中生喊出“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的口号。

    现在的高考是不如过去那么能改变人的命运,但仍然是社会下层实现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经过比较和思考,相信大家最终还是会认识到:高考还是能改变中国人的命运。

    (作者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改革不能脱离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
刘海峰 来源:光明日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向我们走来,今年直接参加高考的考生有900万人左右。因为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许多中学的办学成效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事关教育公平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所以高考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

    高考是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小考场连着大社会,一到高考时节,社会各界为高考服务、让路,高考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大事,连上海合作组织开会时间都可以因为高考推迟一小时。为保证高考顺利进行,工地可以停工,交通可以管制,有的城市有志愿服务的爱心出租车,有的地方电视台不停地做关于高考的现场直播……这些不免让人感叹,中国真是一个考试社会。

    英国学者罗伯特·蒙哥马利在《考试的新探索》一书中指出:英国是一个热衷于考试的国家,考试的影响在英国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只有历史学家的探索才有助于弄清楚这个复杂的问题,“考试已经这样稳固地站定了脚跟,要废除它似乎比取消篝火节和圣诞节更无可能”。

    其实在中国,考试的地位和影响比英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自古以来,考试在中国读书人的社会生活中便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科举如此,现代的高考也如此。高考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活动和民生议题。高考不仅是一种考试,它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社会,与千百万民众利害相关,因为高考实际上关系到每个人的职业选择和未来生活的方式。

    对中国人来说,高考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热点话题。每到高考和录取季节,更是成为焦点话题,所有媒体都聚焦于高考。只要有一个考场、一个考生出现状况,特别是发生意外情况,立即会成为新闻。因此,考生和家长、教师全神贯注,高考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则戒慎恐惧,如履薄冰。

    在当代中国,考试与人们如影随形。一个人从小到大,不知道要经过大大小小多少次考试,有的人几乎可以说是活到老、考到老,所以在中国有“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考”的说法。有考试,说明有机会,而且往往是发展和上升的机会。无论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反正有的考试是你必经的关口,而高考往往是人们经历的各种考试中最重要的一次。

    尽管高考有其局限和弊端,但它是一个适应中国国情的国家教育考试。高考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和备考压力,给中学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因为高考具有目前各个领域中相对最为公平的竞争机制,它同时又是社会矛盾的“减压器”和社会风气的“净化机”,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考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传和现实社会环境的产物,现行高考制度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招生考试制度;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招生考试方式。高考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社会现实,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深厚土壤。只有如此,我们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才不会脱离实际,才具有可行性。(作者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1 23:01 , Processed in 0.0664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