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71|回复: 0

[分享]从蒙田谈《哈姆雷特》中的爱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 01: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等青蛙回头
来源:青年文艺

-----------------------------------------------------------------------------------
据说米歇尔·蒙田发明随笔和一个名叫艾蒂安·德·拉博埃蒂的人有关。“一种神秘的命运的力量……把我们带到了一起。”蒙田反复描述他与拉博埃蒂的热切关系,“我相信这是某种天意造成的。我们相互心仪。”拉博埃蒂夭亡于33岁,这对蒙田是个莫大的打击。蒙田在他书房入口的墙上写着“我们时代没有一个人比他更优秀、更博学、更吸引人或者更完美的这个最亲切、最可爱、最亲密的伙伴……”我们知道拉博埃蒂也是个男性,而蒙田对他流露的感情决不同于常见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只是当时“我们的道德正当地憎恶”一种同性恋的关系,所以他没有细说其中的性爱关系。蒙田为了把任何事情告诉给这位优秀的朋友,采用了“Essays”的方式,这个名字从法语“essayer(尝试)”而来,“它本身显示出蒙田给自己制定的任务似乎是艰难而不明确的”(丹尼斯·J·布尔斯廷语)。
  
  拉博埃蒂死去带来的悲痛,促使蒙田从婚姻中寻找宽慰,在1565年,失去他的朋友两年之后,他娶了弗朗索瓦兹·德·拉夏塞涅。蒙田坚持认为,维系婚姻的应该是友谊,而不是爱。因此我们在厚厚的三卷《蒙田随笔集》中,能看到《论良心》、《论残忍》、《论勇敢》、《论友谊》、《论后悔》、《论坚毅》……就是看不到《论…爱情…》这样的文章。在《论友谊》里,他写着“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情感……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狂的欲望。”
  不知蒙田是否用拒绝爱情、否认婚姻的方法来追悼他和拉博埃蒂之间极其特殊的友谊,但种种迹象表明,他对婚姻和爱情的评价极低,甚至认为婚姻是一种交易,“至于婚姻,那是一场交易,只有进去是自由的……”。在《论三烈女》里,他流露出理想中的婚姻模式。文中写道,有个男人因外阴溃疡而痛苦不堪,他的妻子觉得他已经无法痊愈,自杀是唯一可靠的解药。为了鼓励丈夫,她决定从一扇朝海开的窗户纵身跳入水中,“为了把生活中对他的这份忠诚热烈的感情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要把他搂在怀里死去。”但是担心在坠落时两人会撒手而不能合抱在一起,她还跟他在腰际紧紧用根绳子捆住。“就是这样她为了丈夫死得安宁,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位夫人出身低微,但这样的贤德在平民中是不少见的。”你看,这就是他认为的贤德。
  
  扯远了,让我们回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的《哈姆雷特》上来,在这里,我们且不去讨论莎士比亚思想与艺术的来龙去脉,也不去说其作品的时代价值,只是简单的谈一谈剧中主要人物的爱情,如哈姆雷特、克罗迪斯以及葛忒露德、莪菲丽亚(参考卞之琳的译本,同时插几句闲话:看这几个译名时,忽然想到鲁迅先生的一篇咬文嚼字。鲁迅这样说道,“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而来主张男女平等的男人,却偏喜欢用轻倩艳丽字样来译外国女人的姓氏:加些草头,女旁,丝旁。不是‘丝黛儿’,就是‘雪琳娜’。”怕不就是说卞之琳之流吧?)。
  
  先谈关键人物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自然是个悲剧性人物,作为丹麦国的头号纨绔子弟,本可以平平安安登上王位,不料父亲被叔叔毒害,母亲成了奸妃。父亲的鬼魂告诉他事实的真相后,为了复仇,他不惜装疯卖傻,甚至牺牲自己的爱情,虽最终杀死了奸王,但也陪上自己的性命,把王位送给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
  
  现代评论家说哈姆雷特有欧迪浦斯情结(卞之琳译,即恋母情结),这自然是穿凿附会。我们可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是多重的,除了被杀父夺母,被叔父驱逐出境还派人暗杀以外,还有个自己制造出的(其实要把帐算到莎士比亚身上)悲剧,那就是和莪菲丽亚的爱情。
  
  我们是从第一幕第三场“波乐纽斯家中一室”里初窥哈姆雷特恋情的。这时哈姆雷特还不晓得父亲死亡的真相。从莱阿替斯口里我们得知,长期以来,哈姆雷特对莪菲丽亚“乱献殷勤”,“那只是在赶时髦,做感情游戏;只是青春里出现的一朵紫罗兰……”并一再告诫妹妹,“你要尽可能留在你感情的后方,避开欲望能袭击的危险范围。”其后波乐纽斯追问了两人的谈话,也要女儿“注意你的千金身份,少出头露面”,总之,“莪菲丽亚,别相信他的盟誓”。这两番交谈为哈姆雷特其后的癫狂行为做了个铺垫——当然哈姆雷特多半还是借势装疯。
  
  在和鬼魂交谈过后,哈姆雷特盟誓要向叔父复仇。随后我们还是从莪菲丽亚口里,得知哈姆雷特癫疯行为的开始。她对波乐纽斯说了哈姆雷特来拜访的事,“他握住我的手腕,紧紧的,不放开…那么样仔细打量我的面容,好像要画它呢……他把头这样子上上下下点三次,发出一声怪凄惨沉痛的悲叹,好像这一声震得他全身都碎了,生命都完了……”哈姆雷特通过这个行为,向自己的爱情做了总结告别,也宣告着复仇的开始。为了掩饰自己得知真相以后无比震惊以至于不能自控,他选择了“相思害得他疯头疯脑”,以打消奸王的怀疑。
  
  但克罗迪斯毕竟做贼心虚,仍和波乐纽斯一起导演了莪菲丽亚与哈姆雷特相遇的一幕,从中判定出“他显然另有心事叫他的忧郁在心头伏窝孵卵”,为了预防不测,他下定决心要打发哈姆雷特去英国。就这样他还不放心,于是让波乐纽斯安排哈姆雷特与葛忒露德相会,听他如何倾吐心事。哈姆雷特以为躲在葛忒露德帐后的是克罗迪斯,结果一剑把波乐纽斯刺死(很显然,波乐纽斯在剧中是个十足的小丑),这给了克罗迪斯一计不成(让英国国王将哈姆雷特处死),又生一计的机会(最后也送了自己的命)。
  
  而莪菲丽亚的悲剧,一半是由于恨哈姆雷特杀死父亲;另一半是天真地认为是自己听了父兄的告诫冷落了哈姆雷特而导致他如此行径,对之是又爱又怜又悔,两种情绪交织起来,再加上一颗因失去爱情而破碎的柔嫩的心,竟真的疯了。最后她淹死在河里(是自杀么?),勉强按基督教的仪式安葬在墓地,也给这个悲剧增加了晦暗的砝码。
  
  莪菲丽亚死得很凄美,让我想起了程灵素——另外一个美丽的女子。看到《飞狐外传》里,程灵素死后,胡斐想起王铁匠唱的
  “小妹子对情郎,恩情深;
  你莫负了妹子,一段情;
  你见了她面时,要待她好;
  你不见她面时,天天要十七八遍挂在心!”时,心头酸楚得不能自已。莎剧中竟也有类似的情景,大概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可是我情愿不要读这样的文字。
  “……
  告诉你姑娘啊,他死了,
  他再也回不了;
  脚跟头竖一块白石碑,
  头顶上长青草。
  寿衣啊白得象山上雪,——
  鲜花啊堆上去,
  情人来送到了坟园里,
  眼泪啊象落雨。”这象是哭父亲,何尝又不是在哭哈姆雷特!“你把我弄到手以前,答应过要结婚。”这真是天底下最大的悲哀啊,他们还没互诉过心曲呢。在和哥哥莱阿替斯重逢后,她把哥哥当作了情人哈姆雷特,“这点花是迷迭香,表示记忆的。爱人,你要记好。这是三色堇,表示相思的。”多么痴心的女子,可惜在见到哈姆雷特之前,终究先落河而死了。
  
  我不知道克罗迪斯对葛忒露德有多少爱意,他迎娶葛忒露德应该算一场政治性婚姻,为的是登上丹麦王座而不受百姓的诟病。幸运的是,我在莎剧中看到的克罗迪斯具有着丰满的人物性格,他不象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好像坏人完全就是没有人性的。请看克罗迪斯是怎样祷告的——“啊,我的罪恶是臭气熏天了;我受了深重的最古最老的诅咒,因为犯杀兄的罪行!我不能祷告……那些使我动了杀机的东西——我的王冠,我的野心和王后……”看呀,他杀兄除了王座以外,还提到了葛忒露德。另外在他和葛忒露德日常对话中,我们无法回避他对葛忒露德存在的尊重,如“亲爱的葛忒露德”、“好葛忒露德”,但莎士比亚显然不想在这份畸恋上花费太多笔墨,因此在克罗迪斯这里,爱是一种隐晦暧昧的行为。
  
  再看看葛忒露德。一直到哈姆雷特到王后寝宫之前,葛忒露德的戏份都不多,只是说了几句王后该说的话。第三幕第四场,哈姆雷特把葛忒露德痛斥得体无完肤,“你干的好事,十足使贤惠的美貌和羞颜玷污了;使贞节变成了假正经…使结婚盟誓变得像赌钱发咒一样的虚伪…”更难堪的还在后头,“羞耻啊!你不会脸红了?既然是孽火使半老女人的骨髓里起得了蠢动,让贞操变成蜡投给青春的烈焰都烧成灰吧…只当看不见淫乱在向我们进攻…守着猪圈来调情…”这完全不像是一个儿子该对母亲说的话,从中也可以看出那是女性的地位——不过是男人权势、地位的附属品罢了。葛忒露德又羞又恼,对哈姆雷特也是半信半疑,但她虽然不是个好妻子,却也尽了母亲的义务,对哈姆雷特承诺道,“你放心,如果言语是气息做的,气息是生命来的,我要是有生命就不会吐露你对我所说的一个字。”在哈姆雷特走后,她向克罗迪斯解释哈姆雷特杀死波乐纽斯的原因是“神经错乱”,尽力为哈姆雷特掩饰和开脱。
  
  哈姆雷特凭聪明才智逃脱了克罗迪斯设下的死亡之局后,潜回丹麦,正好赶上莪菲丽亚的葬礼。“怎么,是莪菲丽亚?”他跃入墓内(有点像梁祝),莱阿替斯和他扭成一团。“我爱莪菲丽亚,四万个弟兄的爱全部都加在一起也休想抵得上我的分量!”莪菲丽亚泉下有知,也该能瞑目了吧。
  
  之前莱阿替斯受克罗迪斯挑拨,为了替父亲报仇,设下了暗害哈姆雷特的局子。比武场上,在阴差阳错之下,葛忒露德喝下克罗迪斯给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我不清楚这是不是母性天生护犊而产生的第六感。其后莱阿替斯用毒剑刺伤哈姆雷特,混乱之下两剑易手,莱阿替斯中自己的毒而死。哈姆雷特用剑刺伤国王,再强逼国王饮下毒药,最后自己也中毒不支身亡。一个类似于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的结局。
  
  纵观全剧,不管是哈姆雷特与莪菲丽亚,抑或克罗迪斯及葛忒露德,这两桩爱情都有政治因素在内。前者是因为复仇而不得不放弃爱情,后者则是为了王座而促成爱情。这就是我在文章开头谈到蒙田的目的。蒙田(1533~1592),莎士比亚(1564~1616),两者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人,都是在中世纪的欧洲,我们自然能在他们的作品里管窥到中世纪的政治经济生活的一角。
  
  当时不论是英国还是法国,这个时期正逢封建关系没落,资本主义关系萌发,王权靠人民支持而得以中央集权,结束割据局面国家一统,形成部分资产阶级贵族化、部分贵族资产阶级化,人民大众与野心勃勃的新剥削阶级、本质上还总是封建性的王权开始离心离德。那么,出于政治的目的,婚姻自然就成了后两种力量相互调和的牺牲品,成了一种极为尴尬的角色。
  
  最后我想说的是,勿论婚姻还是爱情,粘上了其他任何东西都是可悲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18:02 , Processed in 0.0996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