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616|回复: 11

浅析“喻之二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24 20: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苏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中论及“喻之二柄”。他指出:“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拈示。斯多噶派哲人尝曰:‘万物各有二柄。’合采慎到、韩非‘二柄’之称,聊明吾旨,命之‘比喻之两柄’可也。”所谓“二柄”,指的是事物两个相对的方面。慎到所言“二柄”指的是“威”与“德”;韩非子所言“二柄”指的是“刑”与“德”;柳宗元所言“二柄”指的是“文”与“武”;韦肇对“二柄”则另有所指,谓之“文治”与“武治”。钱钟书先生将“二柄”用于解说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即“同一个比喻的褒贬、好恶异用”(周振甫《诗词例话》)。依笔者浅见,“喻之二柄”所揭示的“同喻异用”现象,可以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点的异同,区分为同一相似点的“喻之二柄”和不同相似点的“喻之二柄”两种情况。
其一,同一相似点的“喻之二柄”
这种比喻现象是指在两个比喻中,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基本相同,但却用于表达完全相反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钱钟书先生所言“喻之二柄”,指的就是这种比喻现象。《管锥编》援引了这样的“二柄”之例:“水中映月之喻常见释书,示不可捉搦也。然而喻至道于水月,乃叹其玄妙;喻浮世于水月,则斥其虚妄,誉与毁区以别焉。”在以上两个比喻中,“水中月”是相同的喻体,“至道”和“浮世”分别为两个不同的本体,虽然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点都为“不可捉搦”,但前一个比喻用于表达至道之玄妙,后一个比喻则用于表达浮世之虚妄。
再比较以下例句:
a.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b.马迁反复致意于此,智不如葵之感深矣。(钱仲书《管锥编》)
a例用葵花比喻忠贞不二;b例用葵花比喻趋炎附势。在两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形成关联的相似点都是“葵花向阳”,但是,前者为褒,后者为贬,显然为“喻之二柄”现象。
其二,不同相似点的“喻之二柄”
这种比喻现象是指在两个比喻中,喻体完全相同,但由于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所取相似点不同,形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比喻。例如:
    c.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毛泽东《蝶恋花·从河洲向长沙时》)
    d.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借喻方法,喻体都是“鲲鹏”。在c例中,借“鲲鹏”比喻腐朽而凶恶的反动势力;在d例中借“鲲鹏”比喻壮志凌云的革命势力。
    “喻之二柄”的修辞现象看似矛盾,实则有其一定的哲学文化蕴籍。
    其一,从辨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它又分裂为两个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部分、方面和趋势。在不同的修辞境界中,人们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选取喻体的某一方面作比。例如,c例中的“鲲鹏”,就是取其体态庞大和凶猛的一面作比;d例中的“鲲鹏”,则是取其展翅高飞、气冲霄汉的一面作比。
    其二,从系统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系列特点的组合。不同本体与同一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寻找和发现。尽管不同本体之间千差万别,但只要它们同某一喻体具有某一方面的相似,就完全可以在不同的修辞境界中同这个喻体产生联系,并形成比喻格。以“虎”为例:
    e.凶恶的敌人如狼似虎。
    f.英勇的战士个个像小老虎。
e例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凶猛残暴”,这时的“虎”是贬义的;f例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勇猛威武”,这时的“虎”是褒义的。
    其三,从美学的观点看,对喻体美学评判的民族性,也是形成“喻之二柄”现象的重要原因。比如,鹤在中国是象征长寿的吉祥动物,而在法国却常用于比喻蠢汉和淫妇;被许多中国人誉为国花的梅花,在日本却是犯忌的不祥之花。这些美学评判分歧的事物一旦入喻,便会形成极具民族特色的“喻之二柄”现象。
发表于 2004-2-25 09: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词中“喻之二柄”现象也很典型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真实贴切,特色独具。

[ 本贴由 沧海蝴蝶 于 2004-2-25  09:55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2-26 07: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例

吕本中这首《采桑子》,巧妙地将喻体的两个特点相互对立,成为相反的“两柄”之意,却又和谐地统一在同一艺术整体中。在上片中,明月与作者日日相随,反衬与“君”的别离。这里的月亮是正面意象。在下片中,依然就月设喻,笔峰一转,另辟新境,月亮又成为反面意象,以“暂满还亏”比喻夫君的薄情。两个互为矛盾的相反意象,系于同一条感情纽带。
发表于 2004-2-26 08: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通以为,“喻之二柄”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们对同一事物属性的对立性认知的基础之上,而“喻之多边”是建立在对同一事物不同属性认知的基础之上。钱先生引例丰富,但未做延伸式演绎,此一憾也。
发表于 2004-2-26 08: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吕本中那首《采桑子》,好像周振甫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词典》中运用“喻之二柄”学说分析得非常精到。
发表于 2004-2-26 09: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所言甚是

吕本中这首《采桑子》中所用的比喻,在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
因此在谈及“喻之二柄”时不可不提。
发表于 2004-2-26 23: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喻之二柄

来源:http://toppoem.myrice.com/aboutpoems/tanyilu.htm
周振甫、冀勤《谈艺录》

------------------------------------------------------------------------------------------

  淮南王序《离骚经传》①,称屈原“皭然,泥而不滓”②,太史公《屈原•贾生列传》取其语③。然以莲揣称高洁,实为释氏常谈。《四十二章经》即亦云④:“吾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所污。”宋陆佃《陶山集》⑤卷二《依韵和双头芍药》第六首至云:“若使觉王今识汝,莲花宁复并真如”,盖以兹花为释氏表志矣。苏轼《答王定国》:“谨勿怨谤谗,乃我得道资。淤泥生莲花,粪土出菌芝”;亦如黄诗之用释语。周敦颐《濂溪集》⑥卷八《爱莲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君子者也”;名言传诵,而有拾彼法牙慧之嫌。故牟献《陵阳先生集》⑦卷四《荷花》诗序谓此花“陷于老佛几十载,自托根濂溪,始得侪于道”,诗有云:“唤醒佛土从前梦”。足征道学家严儒释之坊,于取譬之薄物细故,亦复煞费弥缝也。此喻入明渐成妓女之佳称,如梅鼎祚著录妓之有才德者为《青泥莲花记》⑧,钱谦益《列朝诗集》闰四赞王微云⑨:“君子曰:修微青莲亭亭,自拔淤泥。”(参观同卷评杨宛)又《初学集》卷一八《有美一百韵》赞柳如是亦云⑩:“皎洁火中玉,芬芳泥里莲。”道学家必谓莲花重“陷”矣。(《钱锺书研究》8页)
  ①淮南王:汉刘安。
  ②屈原:楚作家屈平字。《离骚》自称名正则,字灵均。皭(jiào  叫);洁白貌。
  ③贾生:汉代作家贾谊。与屈原在《史记》中有合传。
  ④《四十二章经》:佛经之一。后汉摩腾竺法兰共译。
  ⑤《陶山集》:陆佃诗文集,十六卷。
  ⑥《濂溪集》:即《周濂溪先生全集》,宋周敦颐撰,十三卷。
  ⑦《陵阳先生集》:宋牟献(字献之)撰,二十四卷。
  ⑧《青泥莲花记》:明梅鼎祚撰,十三卷。
  ⑨钱谦益:清代作家,辑明诗为《列朝诗集》八十一卷。王微:明代女作家,字修微,自号草衣道人。因父死而为妓,初归茅元仪,晚归许誉卿。
  ⑩《初学集》:钱谦益撰,一百十卷。与《有学集》五十卷同遭禁毁。柳如是:清代名妓,字蘼芜。后归钱谦益为妾。
  这一则讲喻之二柄。同一比喻或有褒意或有贬义,称为二柄。莲生长于污泥之中,然其根仍白皙洁净,其花仍清香淡雅。古往今来,多用以喻人之品质高洁,处污泥而不染,如刘安赞屈原“泥而不滓”,被《史记•屈原列传》中采用。钱先生指出“以莲揣称高洁,实为释氏常谈”,用以“表志”,这是褒义。但入明以后,此喻产生变化,渐渐成了比喻妓女的美称,如《青泥莲花记》一书记载的全是有才德的妓女,书名即称“青泥莲花”,喻其身为下贱,而品质高洁。钱谦益评女作家王微、柳如是,便以“自拨淤泥”、“芬芳泥里莲”赞美之,这已含有贬意了。

 
  (五)喻之二柄异边

  《豫章黄先生文集》①卷十六《福州西禅暹老语录序》云:“盖亦如虫蚀木,宾主相当,偶成文尔。”惠洪喻本东坡《次韵吕梁仲屯田》②:“空虚岂敢酬琼玉,枯朽犹能出菌芝”;山谷喻本《大智度论•如是我闻总释论第三》③:“诸外道中,设有好语,如虫食木,偶得成字。”山谷此处以“虫蚀木”为褒词,而《山谷内集》卷八《次韵冕仲考进士试卷》:“少年迷翰墨,无异虫蠹木”,又以为贬词,一喻之两柄也④(吕居仁《东莱先生诗集》⑤卷十一《赠益谦兄弟》:“尔来所为文,宛转虫蛀木”,亦褒词)。(582—583页)
  (黄庭坚)《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第一首:“莲花生淤泥,可见嗔喜性。”天社注引《维摩经》⑥:“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按是也。《次韵中玉水仙花》第二首:“淤泥解作白莲藕”,天社无注。《赣上食莲有感》:“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天社注亦引《维摩经》。盖前两诗谓花与泥即,后诗谓花与泥离;言各有当,同喻而异边之例也。(322页)
  ①《豫章黄先生文集》: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撰,三十卷。
  ②惠洪喻是指他的《和游谷山》:“我惭衰老亦作诗,譬如菌芝出朽木”(《石门文字禅》卷七),又《题珠上人所蓄诗卷》:“录于文字,未尝有意,遇事而作,多适然耳,譬如枯株,无故蒸出菌芝。”(同上卷二十六)等所用之“菌芝”喻。
  ③《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撰,秦罗什译,百卷。释《大品般若经》者。
  ④二柄:战国时哲学家慎到提出二柄是“威德”,韩非提出的二柄是“刑德”,这里所说二柄不是指此,而是借指同一比喻的或褒或贬。
  ⑤《东莱先生诗集》:宋吕本中(字居仁)撰,二十卷。
  ⑥《维摩经》: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之略称,三卷。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无论明喻(直接比喻)、暗喻(隐喻)皆是只取两个事物的一端(一边)或一点相似作比,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是取西施之美直接比喻;孟郊《晓鹤》:“似开孤月口,能说落星心”,是取口形似月,星形类心的暗比;这两则就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又提出同喻异边和喻之二柄的说法,皆是前人所未道及者。

  一、喻之二柄说。

      钱先生在《管锥编》论《周易正义》的《归妹》节里,对此有详细论述:“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辞之学,亟宜拈示。斯多噶派哲人尝曰:‘万物各有二柄’,合采慎到、韩非‘二柄’之称,聊明吾旨,命之‘比喻之二柄’可也。”二柄者,韩非谓刑德,杀戮之为刑,庆赏之为德,亦即赏罚或褒贬的意思。如黄庭坚《福州西禅暹老语录序》之“虫蚀木”喻,虽然句妙,却非独创,出自佛经《大智度论》的“设有好语,如虫食木”,这个“虫食木”是褒词,喻“偶得成字”,而黄庭坚学得此喻,一云“如虫蚀木,宾主相当,偶成文尔”,与佛经原是褒词同义,喻“偶成文尔”;一云“少年迷翰墨,无异虫蠹木”之“虫蠹木”则为贬词,同一个比喻,便有两种极端不同的意义,这就是喻之二柄。又如《管锥编》中举引两例,即王充《论衡•自纪》中的“如衡之平,如鉴之开”,与诸葛亮的《与人书》中的“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皆以秤喻人无私心,对人对事“公平允当”,属褒夸之词。而朱熹的:“这心之正,却如秤一般,未有物时,秤无不平,才把一物在上面,秤便不平了。”(《朱子语类》)与清人周亮工的:“佛氏有‘花友’‘秤友’之喻,花者因时为盛衰,秤者视物为低昂”(《因树屋书影》卷十),皆讥人的趋炎附势,心的不平失正,秤喻又成为贬辞。比喻的二柄,也有用来指同样的事物的,主要是写变化,例如屈原的《离骚》,先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其“辟芷”与“秋兰”都是以好的香的草为佩;后来“兰芷变而不芳兮”,便变异其体,失去本性了;再接下去“览察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椒兰香草都已变坏,何况揭车、江离这些香草;最后在香草均已变恶之时,“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惟有自己有琼佩之美了。同是兰蕙一个比喻,在一篇文中始为香草,后变丑恶,由褒至贬,亦为喻之二柄。


  二、同喻异边。

      即同一个比喻,可以比作多种意义,如月,可取其弯如眼、如眉、如弓,圆如面、如团、如饼,明如镜、如水、如目,等等。黄坚庭《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有“莲花生淤泥”句,任渊注引佛经,说莲花本性喜欢淤泥,这是花与泥近;另一首《次韵中玉水仙花》有“淤泥解作白莲藕”,也是花与泥近;而《赣上食莲有感》云:“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则将莲与泥分离了。但是无论花近泥或是花离泥,都比喻得当,就是同喻异边。西方文学中同喻异边的例子不少,《谈艺录补订》中例举古希腊诗人称蜗牛为“戴屋者”,英国古小说将埃及妇女“足不出户”比作“蜗牛顶屋,不须臾离”,法、意诗人则用蜗牛讥讽比喻“墨守之自了汉”和“恋家鬼”,中国古时将蜗牛戴屋而行,看作是“曲谨庸懦之象”,如清陆世仪《五虫吟和陆鸿逵》之四《蜗以牛名》云:“引重原从利物称,如君只足戴家行”(《桴亭诗集》),“戴家”即蜗牛。英国十七世纪玄学诗派的宗祖约翰唐善于取譬,称颂“蜗牛戴壳之无往而不自适”。皆取蜗牛作比喻,其中有褒有贬,也有无所谓褒贬的,都是同喻异边的好例子。
 楼主| 发表于 2004-2-27 21: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振甫先生析《采桑子》中“喻之二柄”现象

《采桑子》(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这个“江楼月”的比喻,在艺术上具有特色。钱钟书先生讲到“喻之二柄”,“喻之多边”。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象李白《志公画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超妙而不可即也”,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是为心痒之恨词”。同样用月作比喻,一个是表示敬仰赞美,一个是表示怨恨,感情不同,称为二柄。“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明之在月,犹《墨经》言坚若白之在石,‘不相外’而‘相盈’……。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王禹偁《龙凤茶》:‘圆似三秋皓月轮’,……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月亦可喻目,洞瞩明察之意,如苏轼《吊李台卿》,‘看书眼如月’。”(《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圆,比明亮,比明察,这是比喻的多边。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在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到处漂泊,永不分离的赞词。下片里写“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的恨词。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个比喻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只有相随无别离”,是永不分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命意不同。同用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所比不同,构成多边。象这样,同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复具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在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这样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贴切,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作者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所以产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叹与妻子难得团圆,所以产生下片的比喻。这些是作者独具的感情,所以写得那样真实而独具特色。
发表于 2004-2-28 18: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柄”与“边”,本也是比喻的说法,钱先生的意思好像是:如果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相反或对立的意思,那就是“喻之二柄”,如果一个喻体的多个属性可以分别比喻多个方面,那就是“喻之多边”。这是说,“柄”与“边”是属于不同层面的,也正因为如此,柄与边往往有叠合的时候——从喻意上看,是二柄;从喻体上看是多边。所以,吕本中“江楼月”之喻才既可理解为“喻之二柄”,也可理解为“喻之两边”。
       不知理解的是否有误,望行家教我。
发表于 2004-2-28 20: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能不能这样理解:二柄则必多边,多边未必二柄。如“江楼月”之喻,从喻意上看,上下两片立意相反,故为二柄;而从取喻角度看,上片取月之与人相伴的认知,下片取月之常缺少圆之属性,故为多边。“虫蚀木”也是如此,立意或褒或贬,角度各取一端。如果此解可通,那么二柄与多边的叠合则是常见的修辞现象。用演绎法相推,这种方法有无限生产的可能性。如:
      她像水一样柔弱,一向平和地与人相处;
      她像水一样坚强,有着滴穿顽石的顽强精神。
如果此“自编”的比喻能成立,那它就是兼具二柄双边的例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22:51 , Processed in 0.1980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