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6|回复: 2

《中学生不必读》将四十二部当代作品收录引起争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11 15: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2004年02月10日11时18分   来源:星辰在线
 
[center][/center]

  相对于学校老师推荐的语文必读书目,昨天,记者在北京图书大厦看到了一本《中学生不必读》书目,开列的42本书包括《射雕英雄传》、《挪威的森林》、《手机》等。记者采访了解到,这本名为《中学生不必读》,虽然销售情况还不错,但却引起了学生、家长和语文老师的极大争议。

  9日下午,在北京图书大厦,书架上橙红色封面的《中学生不必读》格外抢眼。几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正在翻阅。他们表示对“不必读”列出的书目更感兴趣。

  有中学生表示:“我原以为书里的内容不适宜中学生阅读,但是一打开书,却发现了不少国内外很新鲜的经典作品,比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有人对“不必读”中所选作品赞赏有加:“它们有的作者甚至就是我们的同龄人,书中所描述的场景,发生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北京图书大厦营业员告诉记者,这本书是春节前上架的,每天都能卖出很多本,在同类书籍里卖得算是好的。这位营业员告诉记者,购买者多数是学生,一小部分是家长。

  在北京图书大厦,记者惊讶地发现成年人也很关注这本书。都是学生家长的他们对《中学生不必读》开列的42本书目褒贬不一。柳女士觉得“不必读”开列的书目值得商榷:“说实在的,这本书我自己挺喜欢看的。不过,我这个年纪爱看的书适合我的孩子看吗?比如《告别薇安》里面就有对感情和性的一些描写,还有的书内容情绪很颓废。”50多岁的郝先生则觉得不错:“孩子的课业负担很重,根本就没时间阅读课外书,书中的精彩摘录,能帮助孩子在短时间内通晓书本内容及语言风格,对拓宽孩子的阅读面很有帮助。”旁边的王女士表示:“我正发愁给孩子看什么书呢。有了这个书目,刚好给我一个参考。”

  学校里推荐“必读”书目30本,出版社提出“不必读”42本。学校的语文老师们看法如何?北京161中学高级教师黎松龄看了“不必读”后说:“对于中学生,这些书是可看可不看的,但对于教师与家长,要想了解现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这‘不必读’倒是有必要读一读的。”初三语文程老师则对“不必读”表示反对,给学生开出的必读书目,学生读得都很少,“不必读”有点诱导学生的猎奇心理,里面开列的一些网络小说,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都不应该向以学业为重的学生进行宣扬。

  把这42本书命名为《中学生不必读》,开明出版社选题策划人说,不否认有制造“噱头”之嫌。她解释说,选编“不必读”除了有相对“必读”之意,更想通过“不必读”,倡导学生把阅读视野放宽。

  ■新闻链接

  《中学生不必读》列出的书目总共有42个。分别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悟空传》、《此间的少年》、《告别薇安》、《向左走,向右走》、《蛋白质女孩》、《面包树上的女人》、《撒哈拉的故事》、《菊花香》、《你别无选择》、《47楼207室》、《三重门》、《幻城》、《银河英雄传说》、《时震》、《射雕英雄传》、《欢乐英雄》、《顽主》、《黄金时代》、《活着》、《火与冰》、《重瞳》、《倾城之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手机》、《挪威的森林》、《麦田里的守望者》、《变形记》、《百年孤独》、《鼠疫》、《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铁皮鼓》、《小径分叉的花园》、《生》、《人性的证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小王子》、《葵花走失在1890》、《窗边的小豆豆》、《新诗三百首》、《先锋戏剧档案》。
发表于 2004-3-12 00: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学生不必读》书目收录42部当代作品引起争议是必然的,因为这是精明的出版商又一次为了商业需要,不顾社会影响而策划的一次巧妙炒作。就像当年把公开放映的电影作为内部电影炒作的手法一样。
      你想想,中学生一向采取反向思维,通常会把“不必读”理解为“不宜读”,那里边一定有吸引人的东西。 为了好奇,可能对“不宜读”的书兴趣大过“必读”书。书店里“不必读”的书比“必读”书更热销就是这个道理。
       我敢说,开列书目的“学者”跟出版社和这些书的作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利益为优先,我的这种推测就像公安确定凶杀犯罪嫌疑人时,最优先考虑的是受害人的死对谁最有利是一样合乎规律的合理推断。
       在当今社会,又有几个文人学者视金钱为粪土?也许有人会说,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的,我就是小人。但是我可能比上述正人君子清白得多,因为我没跟任何有钱有势的人打过交道。
发表于 2004-3-16 13: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xychy”的观点,且就〈中学生不必读〉本身来说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我想这本书和其中提到的那些书必然热销(的确其中有些书本来就很受欢迎)。我想这大概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一个好创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06:18 , Processed in 0.1091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