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12|回复: 1

词的意义、结构的意义与词典释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2 20: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主题: 词的意义、结构的意义与词典释义
发表时间: 2004年05月06日 01时32分  
发表作者: 中国语文  
发表内容:
词的意义、结构的意义与词典释义
谭景春 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中国语文》,2000/01,69~78页


---------------------------------------------------------------------------------------------------

【内容提要】

本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讨论词义和结构义。词义是词本
身具有的意义,结构义是结构本身表示的意义,是因词和词
组合而产生的。结构义可分为可类推的和不可类推的两种,
不可类推的结构义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转化为词义。第二
部分首先介绍现有词典对结构义的两种处理方式:用结构释
结构义、用组成成分释结构义。然后探讨在词典释义中如何
处理结构义,认为处理结构义至少应该考虑到三个方面:是
否能够类推、是否已转化为词义以及词典的类型。

0 引言

  语言中的意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意义与形式相对
应,它们是语言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任何意义都要靠一
定的形式来表达,任何形式都会表达一定的意义。语法单位
属于语言中的形式方面,它是有层次性的,一般把语法单位
分为词、结构(或称词组)、句子等等。那么,与之相对应
的意义也是有层次性的,词有词的意义、结构有结构的意义
、句子有句子的意义,也就是词义、结构义、句式义。关于
句式义,语法学界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比如把字句具有处置义,兼语句具有使令义,动补句具有
致使义,双宾语句具有给予义,等等。我们这里主要谈词义
和结构义,并对在词典释义中如何处理结构义做一番探讨。

1词义和结构义

11词义的分离和结构义的提取。
结构义是结构本身表示的意义,(注:本文的结构主要是指
词和词的组合(词组),为了便于讨论有时也指语素和语素
的组合(复合词)。尽管词组和复合词是不同的语法单位,
但二者的结构关系是基本一致的。所以结构义不仅能够说明
词和词组合后产生的意义,同样也能够说明语素和语素组合
后产生的意义。)是因词和词组合而产生的,那么怎样从词
的组合中提取出结构义呢?词义是词本身具有的意义,词义
(尤其是多义词的词义)往往也是在词和词的组合中才能显
示出来,那么怎么从词的组合中分离出词义呢?先请看下面
四组例子:

(1)铁拳头=坚硬的拳头|木头脑袋=愚笨的脑袋|
黄金地段=宝贵的地段|钢铁战士=坚强的战士
(2)铁柜子=用铁做成的柜子|木头桌子=
用木头做成的桌子|黄金首饰=用黄金做成的首饰|
钢种锅=用钢种做成的锅
(3)夯地=(用夯)砸地|犁田=(用犁)耕田|
罗面=(用罗)筛面|网鱼=(用网)捕鱼
(4)繁荣经济=使经济繁荣|端正态度=使态度端正|
开阔眼界=使眼界开阔|丰富了知识=使知识丰富了

  先比较第(1)(2)两组,它们都是偏正结构,等式的
左边和等式的右边语义是基本相等的。其中第一例中的“铁
”本来都是名物词,表示一种金属。但是由于处于定语位置
上,它们的语义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一些变化。第(1)组中
的“铁”表示“坚硬”的意思,第(2)组中的“铁”表面
上似乎也可以说是表示“用铁做成的”意思。那么它们是不
是都属于结构义呢?我们凭语感能够确定第(1)组的是词
义,第(2)组的“用…做成的”是结构义,问题是怎么证
明这种语感。

  孤立地只看一个例子,很难说明哪个是词义,哪个是结
构义,我们必须看同一类结构的一组例子。一般说来,一个
结构所表达的整体意义总是大于各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也
就是说不能由各组成成分的意义简单地推导出整个结构的意
义。比如,“酱油瓶子”和“塑料瓶子”都是“名+名”,
但“酱油瓶子”表示的意思是“装酱油用的瓶子”,而“塑
料瓶子”表示的意思是“用塑料做成的瓶子”。人们在理解
这样的结构时,往往需要把“大于”部分加进去才能理解整
个结构的意义。也就是说,1+1≠2,而是1+1>2。这“大于
”的部分肯定不是词义本身带来的,而是由这个结构、或者
说是由词和词的组合产生的。(参看吕叔湘1980:46─47)
这“大于”部分就是我们要提取的结构义。但是结构义不仅
是“大于”部分,而且必须是一组同类结构中的相同部分。
因为结构义是语法意义,是类意义,它必须是从一组同类结
构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意义。结构义好比一根“筋”可以抽出
来。换句话说,结构义就是整个结构的意义比各组成成分多
出的部分,即用整个结构的意义减去各组成成分所得到的意
义。

  请看第(1)(2)两组,用第(2)组等式的右边减去
等式的左边就得到了“大于而且相同”的部分:用…做成的
。这就是这类偏正结构的结构义。而用第(1)组等式的右
边减去等式的左边得不到“大于而且相同”的部分。得到的
是:铁=坚硬、木头=愚笨、黄金=宝贵、钢铁=坚强。那
么“坚硬、愚笨、宝贵、坚强”只能分别是“铁、木头、黄
金、钢铁”的词义,(注:“铁”表示“坚硬”的意思,是
由比喻形成的:铁拳头≈像铁那样坚硬的拳头。但是“像铁
那样”既不能算词义,也不能算结构义,它只是说明了“坚
硬”是“铁”的比喻义。)不是结构义。

  再看第(3)(4)两组,等式的左边和等式的右边语义
也是基本相等的,它们都是动宾结构。第(3)组中的“夯
、犁、罗、网”是由名词转变来的动词,第(4)组中的“
繁荣、端正、开阔、丰富”是由形容词转变来的动词,它们
都是由于带上了宾语使它们的词性和语义发生了改变。用第
(4)组的右边减去左边能够得到“大于而且相同”的部分
“使”,因而“使”就是被提取出的第(4)组动宾结构的
结构义。用第(3)组等式的右边减去左边却得不到“大于
而且相同”的部分,而得到的是:夯=(用夯)砸、犁=(
用犁)耕、罗=(用罗)筛、网=(用网)捕。“夯、犁、
罗、网”和“砸、耕、筛、捕”都是有凭动词,所不同的是
“砸”等所凭藉的工具不是具体的,而“夯”等所凭藉的工
具是具体的。因此,第(3)组等式右边的“用+工具”不
是语义的核心部分,可以忽略不计。(注:如果把“用+工
具”计算在内,用第(3)组等式右边减去左边时,右边的
“夯”与左边的“夯”不能抵消,因为二者的词汇意义和词
性都不相同。相减后得到的是:夯=用夯砸。那么“用夯砸
”就是“夯”的词义。)那么“砸、耕、筛、捕”只能分别
是“夯、犁、罗、网”的词义,不是结构义。

  我们用上述方法可以说明什么属于词义,什么属于结构
义,并从最小的结构中提取出具体的结构义。词义是词本身
表示的意义,尽管有时某一词义也需在结构中才能显示出来
,那只是因结构选择、确定词义,或者因结构使词义发生了
变化。比如“铁”表示“坚硬”的意思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结构义是由词和词的组合带来的,它表示的往往是各组成成
分之间的关系,比如“用…做成的”表示的就是材料与制品
的关系。结构义有抽象和具体之分,比如“窗帘布”和“布
窗帘”,它们的抽象结构义都是“名[,1]修饰名[,2]”,它
们的具体结构义却分别是“做(窗帘)用的(布)”和“用
(布)做成的(窗帘)”。结构都具有结构义,但有的结构
只有比较抽象的结构义,没有具体的结构义(比如“铁拳头
、夯地”),比较抽象的结构义提取起来也比较麻烦,仅仅
用“加减法”是难以提取出来的。(注:这只是我们目前很
不成熟的看法,是不是有的结构真的只有抽象结构义而没有
具体结构义,以及抽象结构义的提取,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
深入研究。)尽管如此,道理是一贯的,结构义不论是抽象
的还是具体的都应该是“大于而且相同”的部分。不过比较
抽象的结构义与词典释义的关系不大,在词典释义中有时会
误把具体的结构义当作词义来处理(详后),而一般不大可
能把比较抽象的结构义处理成词义。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主
要是具体的结构义,对比较抽象的结构义没有做详细的探讨


  上文说“酱油瓶子”和“塑料瓶子”的结构义不同,问
题是它们都是“名+名”,为什么结构义不同呢?我们认为
结构义与结构的各组成成分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个词的词义(或者说一个词所代表的
事物)的时候,虽说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个词的意义,但这
个整体意义又是由很多方面的意义组成的,当把握住了这个
整体的各个方面,则对这个词的整体认识更深刻。也就是说
,一个词的词义可以分解成若干个方面的意义。而且在具体
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只侧重某一个方面。例如:

1)脸色跟纸一样    3)面包车 5)擦桌子 7)去学校
2)包上了厚厚的一层纸 4)吃面包 6)买桌子 8)成立了一所新学校

  “纸”是“写字、绘画、印刷、包装等所用的东西(材
料)”但例1)侧重的是纸的颜色方面,而且是就纸的最一
般、最常见的颜色(白色)而言的,例2)才实现了纸的材
料方面的意义。“面包”是“把面粉加水等调匀,发酵后烤
制而成的食品”,但例3)侧重面包的形状方面,而且特指
面包形状中长方形的那种,例4)才实现了面包的食品方面
的意义。“桌子”是一种“家具,上有平面,下有支柱”,
但例5)侧重桌子的平面部分,例6)才是指桌子的整体。“
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但例7)侧重学校所处
的方面,例8)才实现了学校的机构(组织)方面的意义。

  就整个词汇而言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意义是非常多的,
是很难进行穷尽式的描写的。但就某一义类词而言往往是某
几个方面最重要,是认识和理解这一义类词的关键。比如“
瓶子”,它是一种容器(盛物品的器具),同时又是一种制
品(由其它材料制成的),还具有一定的形状。和“瓶子”
同义类的词有很多,比如“篮子、缸、桶”等。它们都包含
着容器、制品、形状三个方面的意义,这从词典释义中就能
体现出来:(注:对词的释义本文主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以下简称《现汉》),释文出自《现汉》的
不再一一标出;出自其他词典的,则随文注明。另外为了节
省篇幅对某些释文及例句有所删减。)

【瓶子】容器,一般口较小,颈细肚大,多用瓷或玻璃制成。
【篮子】用藤、竹、柳条、塑料等编成的容器,上面有提梁。
【缸】盛东西的器物,一般底小口大,用陶、瓷、搪瓷、玻
璃等烧制而成。
【桶】盛东西的器具,用木头、铁皮、塑料等制成,多为圆
筒形,有的有提梁。

  再比如,和“塑料”同义类的词有“水泥、木头、布”
等,它们的词义相差很远,但有一个方面的意义是共同的,
它们都属于材料。这从词典释义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塑料】……具有一定形状的材料。……
【水泥】一种建筑材料,……
【木头】木材和木料的统称。(木材:树木采伐后经过初步
加工的材料。)
【布】……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

  再看“酱油”,它是一种液体作料。它的存在方式是经
常被盛在某种容器里,我们可以把这类东西叫做“可容物”
。可容物往往是液体,或者是粉末状、颗粒状的物体,如“
啤酒、汽油、醋、面、水泥、白糖、米”等;也可以是一些
固体,如“点心、首饰、书、茶叶”等。

  以上我们分析出五个方面的意义:容器、制品、材料、
可容物、形状。其中“可容物─容器”、“材料─制品”分
别构成不同的语义搭配框架。当“可容物+容器”时就会被
理解为“装某种可容物的容器”,当“材料+制品”时就会
被理解为“用某种材料做成的制品”。例如:

  (5)啤酒桶|菜篮子|茶叶罐子|点心匣子
  (6)塑料桶|柳条篮子|玻璃罐子|木头匣子

  第(5)组中的名[,1]是可容物,名[,2]是容器,又是
制品。但是“可容物+制品”不是语义搭配框架,因此制品
被排除掉了。所以第(5)组只能理解为“可容物+容器”
。第(6)组名[,1]是材料,名[,2]是容器,又是制品。但
“材料+容器”不是语义搭配框架,因此容器被排除掉了。
所以第(6)组只能理解为“材料+制品”。这里为了便于
讨论,把问题简单化了。实际上对语义搭配框架的选择要复
杂得多,往往是存在着多种选择。比如“水泥袋子”,“水
泥”可以理解为材料(如:水泥柱子)或可容物,“袋子”
可以理解为制品(如:牛皮纸袋子)或容器。所以“水泥袋
子”可以构成两种语义搭配框架:材料+制品、可容物+容
器,那么选择哪一种呢?经验(其实也是词义的一部分)告
诉我们:袋子一般是用布、纸、皮子、塑料等材料制成的,
不可能是用水泥制成的。所以“水泥袋子”只能理解为装水
泥的袋子。

12结构义的分类。
根据能否类推可以把结构义分为可类推的和不可类推的两种。

  可类推的结构义是指:一个结构"A+B",在语义搭配允
许的范围内,与A同义类的词都可以占据A的位置,与B同义
类的词都可以占据B的位置,分别替换或同时替换后组成的
结构与原结构是同类型的,且结构义不变。也就是说,根据
语义同义类的词可以随意仿效。比如可以说“塑料盒子”,
就可以说“木头盒子、铁盒子、纸盒子”等等,同样还可以
说“塑料雨衣、塑料凉鞋、塑料床单”等等。如果同时用同
义类词替换A和B,可以组成的词组可以说是无限的。但它
们组成的都是偏正结构,且结构义都是表示“用…做成的”
。所以这种结构的结构义就是可类推的。

  不可类推的结构义是指:一个结构"A+B",与A同义类
的词和与B同义类的词不能够随意占据它们的相应位置A和B
,或者至少有一项不能随意占据它的相应位置。也就是说,
根据语义同义类的词不能随意仿效,同义类词能否这样用不
是决定于规律,而是决定于习惯。比如,可以说“吃馆子”
,和“馆子”同义类的词有“食堂、餐厅”等,可以说“吃
食堂”,但一般不说“吃餐厅”。同样“喝”是“吃”的同
义类词,却不能说“喝茶馆、喝酒馆、喝咖啡厅”。所以“
吃食堂”这种结构是不可类推的,它的结构义也是不可类推
的。再比如可以说“繁荣教育事业”,虽然可以说“繁荣市
场、繁荣经济、繁荣学术”等等,但却不能说“兴旺教育事
业”,也不能说“萧条市场”。所以这种结构的结构义也是
不可类推的。

  我们认为可类推和不可类推是很重要的语法区别,它们
除能否类推外,还表现出两点不同。

  一、可类推的结构义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我们不仅可以
归纳出这个结构的结构义,还可以归纳出这个结构各组成成
分的共同语义特征,并用规律说明哪些词能够充当这个结构
的组成成分。而不可类推的结构义,它的规律性较差,我们
虽然可以归纳出这个结构的结构义,但是归纳不出这个结构
各组成成分或其中某个组成成分的共同语义特征,也就无法
用规律来说明哪些词能够充当这个结构的组成成分或某个组
成成分。

  二、可类推的结构义,其结构的各组成成分的成员一般
都是比较多的,是不可能一一列举的,可以说是个开放的类
。不可类推的结构义,其结构的各组成成分或某个组成成分
的成员一般是比较少的,是可以一一列举的,可以说是个封
闭的类。

  以上两点不同为我们在词典中如何处理结构义提供了客
观的依据。

13结构义向词义的转化。
结构义的一个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对结构的倚赖性。因为结构
义是结构表示的意义,它只有在结构中才能显示,一般不能
脱离结构而存在。例如:

(7)枣(形状像的枣)|鹅卵石(形状像鹅卵的石块)|
瓜子脸(形状像瓜子的脸|马鞍山(注:“马鞍山”是个山
名,因山形似马鞍而得名。)(形状像马鞍的山)
(8)密切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坚定信念|严肃法制|
清洁环境

  第(7)组的结构义是“形状像…的”,但是如果脱离
了这种“名+名”的偏正结构,这种结构义不会独立而存在
。第(8)组的结构义是“使”,它存在于这种动宾结构中
,如果改变它们的语序,不仅不能表示“使”的意义,而且
连整个结构合不合法都成了问题。例如:

(9)*把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密切一下|*把信念坚定坚定|
*把法制严肃起来|?把环境清洁一下
(10)*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我们要进一步密切|
*信念我们已经坚定了|*法制我们已经严肃起来了|
*环境我们已经清洁了

  结构义虽然倚赖于结构,但是有的词构成的不可类推的
结构义由于长期使用对结构的倚赖性会逐渐减弱或完全消失
。比如“平整、热、温、紧”等词,它们带上宾语后,整个
动宾结构会产生“使”的意义,而且它们已不再倚赖动宾结
构也能表示“使”的意义。例如:

(11)把土地平整一下|把剩菜热一热|把酒温一下再喝|
把螺丝钉再紧紧
(12)那块土地我们要好好地平整|剩菜我已经热了|
酒她已经温上了|螺丝钉我已经紧过了

  这种现象说明结构义“使”已经被“平整、热、温、紧
”等词所吸收,融入到词义中,转化成了词义的一部分。最
能说明结构义“使”已经融入到词义中的是有的词表示“使
动”的意义时语音发生了变化。例如:

  (13)水很凉(liáng)|我给孩子凉(liàng)
了一杯水|屋子里没有什么家具,显得很空(kōng)|
他们又空(Kòng)出了一间屋子

  另外有些词构成的不可类推的结构义,虽然对结构仍然
具有倚赖性,但由于这些词使用频率较高、组合范围很广,
我们可以把这种不可类推的结构义看作已经转化成了词义。
例如:

(14)大力推广=用大力推广|全力支持=用全力支持|
死力往下压=用死力往下压|死劲儿往上拉=用死劲儿往上


  现代汉语中有少数名词可以做状语,做状语时往往隐含
着一个介词,比如:(用)电话联系、(用)掌声鼓励、
(用)武力镇压。(参看孙德金1996)这个介词表示的意义
不是名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名动组合成状中结构后产生的
,而且表示的正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因此它属于不可类
推的结构义。同样“大力、全力、死力、死劲儿”本来也都
是名词,(注:下列例子可以说明“大力”等词本来都是名
词:这后面的两类情况是不好的,特别是减产的一类最不好
,必须用大力去整顿。(毛泽东)|好多年来,对于实际的
问题,他都是用全力来设法解决,……。(周立波)|对你
半真半假的,你去出死力干么?(茅盾)|老孙头用鞭子净
抽那辕马,入夥也用死劲来推,车子终于拉了出来。(周立
波))做状语时语义上等于“用大力、用全力、用死力、用
死劲儿”,这个“用”也是不可类推的结构义。但是这些词
做状语时的使用频率高、组合范围广,比如“大力”就可以
直接修饰“提高、发展、保护、恢复、表扬、开展、发动、
培养、配合、组织、推动”等相当多的动词,而且现在前边
一般也不再用“用”字。这样,结构义“用”就会逐渐被它
们所吸收,融入到词义中。也可以说它们正在向副词转变(
其中有的已经转变成了副词),至少可以说它们在向副词的
转变过程中要比“掌声、武力”前进了一大步,甚至几大步
。所以可以把它们做状语时产生的结构义“用”看作已经转
化成了词义。

  结构义向词义的转化是渐变的,当然渐变到什么程度就
算是转化成了词义,这很难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往往是使
用时间越长、使用频率越高,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关于这
个问题,我们在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2现有词典对结构义的处理方式

  现有的词典对结构义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用结构释
结构义、用词(组成成分)释结构义,下面分别举例进行说
明。

21用结构释结构义,即通过结构对结构义进行解释。
这种方式在用法类词典中运用得比较多,下面头两个例子是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以下简称《八百词》)中
的。

【有】1表示领有,具有。…b)有些名词跟“有”结合,
…有程度深的意思。

  他可是~年纪了|这个人~学问|你比我~经验

  根据例句我们理解“程度深”的意思是:不仅领有名词
所表示的那种事物,而且领有得多、大、好、长,等等。即
:所领有的那种事物多、大、好、长,等等。例如:这个人
有学问=这个人所领有的学问大=这个人的学问大(这个人
的学问=这个人所领有的学问)|有年纪了=年纪大了|有
经验=经验多|有人缘儿=人缘儿好|有年头儿=年头儿长

【说】1用言语表达意思。…b)宾语为语言、方言。表示
用这种语言、方言说话。
  ~英语|~日语|~普通话|~上海话

【吃馆子】到饭馆里吃饭。

【有会子】表示时间已经不短:他出去可~啦!

  根据“吃”和“馆子”、“有”和“会子”的词义推导
不出“到饭馆里吃饭”和“时间已经不短”的意义,《现汉
》就对“吃馆子、有会子”这两个结构从整体上做出解释。
但是这两种类型的结构不是仅仅一条,又不可能把它们全部
收作词语条目。这种方法不是对某种类型的结构加以概括的
说明,而是对某个具体的结构进行整体的解释。虽然也属于
通过结构来说明结构义,但是缺乏一定的概括力。

22用词(组成成分)释结构义,这又可以分为两类。

221把结构义归入到两个成分中的前一个成分。
这种方式在一般词典中运用得非常多。例如:

【有】(5)表示多,大:~学问|~经验|~了年纪。

  《八百词》的“有”字条与《现汉》的“有”字条所举
的例子基本上是相同的,要说明的是同一种语言现象。但后
者是把“有+(某些)名词”的结构义归入“有”的词义中
,也就是用词(前一个成分)释结构义。

【吃】(2)在某一出售食物的地方吃…:~食堂|~馆子
…。

  “吃+(某些)处所名词”表示的意思是“到/在某处
吃”,其结构义就是“到/在”。“吃”从语义搭配方面来
讲最常见的是:吃+食物名词(饭、馒头、烤鸭、西餐…)
。“吃馆子”与“吃饭”中的两个“吃”,词义上并没有什
么差别。“吃馆子”可以理解为“到/在馆子(里)”与“
吃(饭)”的综合。但《现汉》却把“吃馆子”的“吃”分
立出一个义项,并把“吃+处所名词”的整个结构的意义看
作了“吃”的词义。

【】(2)像的:~枣…。
【纯洁】(2)使纯洁:~组织。

222把结构义归入到两个成分中的后一个成分,这种处理
方式相对比较少。例如:

【年头儿】(2)多年的时间:他干这一行,有~了。

  把“年头儿”释为“多年的时间”是受了例句中“有年
头儿”的影响。我们知道:有年头儿=有多年的时间=有好
长时间=时间长。“多年的时间”不是“年头儿”的意思,
其中“多年的”是“有+年头儿”这个结构产生的,这就是
把结构的意义归入到了结构的后一个成分,也就是用后一个
成分来解释结构义。其实“年头儿”就是“时间”的意思,
因为还可以说“年头儿不短、年头儿不长”。请比较一下《
现汉》对“日子”的释义。

【日子】(2)时间(指天数)。

  “有日子”也可以表示“有好长时间、时间长”的意思
,比如“咱们有日子没见面了”。词典中当然不能以这样的
例句为依据,把“日子”释为“多天的时间”。“日子、年
头儿”都是表示时间,它们的不同在于“日子”以日计算,
“年头儿”以年计算。但这并不能决定实际时间的长短,比
如可以说“刚刚过了半个年头儿”,也可以说“三百六十五
个日子不好过”。

【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有~|~翩翩。

  尽管“风度”现在多用于好的方面,但基本上还是个中
性词。因为它可以和“气质”或“举止”对举,还可以说“
风度欠佳”。“风度”本身并不含有“美好的”意思,“美
好的”是“有+风度”这个结构赋予的。

【人缘儿】跟人相处的关系(有时指良好的关系):没~|
有~|~不错。

  “人缘儿”只有在“有人缘儿、没有人缘儿”中才指“
良好的关系”,“良好的”也是结构带来的。

3对词典中如何处理结构义的几点意见

  照理说,结构义属于语法范畴,应该在语法部分中讲解
,而不必在主要是解释词义的词典中去解释。但是,为了读
者使用方便,实际上有许多结构义需要在词典中处理。我们
认为在词典中处理结构义时至少应该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
结构义是否能够类推、结构义的性质(是否已转化成词义)
、词典的类型。

31可以类推的结构义没有必要在词典中分出义项进行解释。

因为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可类推的结构义的规律性很强,可
以用语法规则概括它,这样便能够以简驭繁。而且人们凭自
己的语感(头脑中的语法规则)就能够理解或造出这些结构
。当然词典一般也是这样处理的,不过我们偶尔也发现有把
可类推的结构义当作词义加以解释的。例如:

【木】(2)木头,供制造器物或建筑用的木料。(3)用木
料制成的:(注:类似的例子还有【石】(2)用石制成的
:~砚|~磨。(《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器|~
犁。(《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

  义项(3)“用…制成的”就是可类推的结构义,如采
用这种处理方式,与“木”同义类的词或语素非常多,如“
铁(塔)、竹(篮)、藤(椅)、布(鞋)”等等,它们岂
不是都要分立出一个“用…制成的”义项吗?这样既不简明
,也没有必要。

【缓和】(1)(局势、气氛等)变和缓:(注:类似的例子
还有【弛缓】(1)(局势、气氛、心情等)变和缓:…紧张
的心情渐渐~下来;【壮大】(1)变得强大:力量日益~(
有的形容词前边只加“渐渐、日益”等时间副词也可以表示
变化)。)紧张的心情慢慢~下来了。(和缓:平和;缓
和。)

  现代汉语中有相当多的形容词可以带上“了、起来、下
来”等表示变化。(参看吕叔湘1999:139、300;张国宪1995
)例如:

  满山的枫叶都红了=满山的枫叶都变红了
  生活一天天地富裕起来了=生活一天天地变(得)富裕
起来了
  她的心情渐渐地平静了下来=她的心情渐渐地变(得)
平静了

  例句中的形容词(红、富裕、平静)本身并不含有“变
”的意义,“变”是“形+了/起来/下来”后才产生的,
它是一种可类推的结构义。把“缓和”释为“变和缓”,其
实是对“缓和下来”的解释,所以应该去掉“变”字。

【人】(2)每人…:(注:类似的例子还有【年】(2)每
年的:~会|~鉴|~产量;【月】(3)每月的:~刊|
~产量。如果一定要立这类义项的话,“年、月”的释文可
以修改为“一年/月的;一年/月(一次)的”。因为名词
或量词前的数词“一”在一定的条件下往往可以隐含或省略
,而其他数词不可以。请比较:半月刊、(一)月刊、双月
刊。这样修改后就把隐含的部分补出来了。)~手一册…。

  “人手一册”是带有文言色彩的固定格式。用现在的话
说就是“一个人拿着一本”,这是数量对应结构,这种结构
有表示“每”的意义。(参看李临定1960)也就是说“每”
的意义不是“人”这个词表示出来的,而是数量对应结构表
示出来的。所以只根据“人手一册”这个可表“每”的固定
格式而给“人”设立一个义项“每人”,这是否妥当,还是
值得进一步考虑的。因为“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同样是可表“每”的固定格式,《现汉》并没有据此给“家
”和“户”分别立出一个“每家”和“每户”的义项来。

【知识】(1)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
验的总合。(2)指有关学术文化的:(注:类似的例子还
有【兵】(1)关于军事或战争的:~法|~书;【航天】
(2)跟航天有关的:~技术|~事业。)~分子(注:严
格地讲“知识分子(有知识的人)”中的“知识”与释文意
义不合。)|~界。

  《现汉》根据“知识”作修饰成分给它立了义项(2)
。其实有的偏正结构,当修饰成分表示的是中心语的具体内
容的时候,就会含有“有关(关于)…的”意义,比如:妇
女问题=有关妇女的问题、雷锋的故事=关于雷锋的故事。
(参看古川裕1989;沈家?)所以“有关…的”不是“知识”
词义本身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可类推的结构义。比较一下《
现汉》对同义类词“文化”的释义就可以进一步认清这一点


【文化】(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
知识:学习~|~水平。

  “文化”也可以作“人、界”的修饰成分,构成“文化
人、文化界”,《现汉》并没有因此给“文化”立一个“有
关…的”义项。同样,“知识”不仅可以作修饰成分,还可
以作主宾语,比如“知识丰富、学习知识”。所以“知识”
义项(2)是不是改为“指人们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和经验;
也指学术文化或学问”会好一些呢?这样既涵盖了作主宾语
的意义,也涵盖了作修饰成分的意义。

32不可类推的结构义词典释义中往往需要加以说明,因为
如前所述不可类推的结构义规律性较差,无法用规律来说明
哪些词可以充当该结构的组成成分或某一组成成分。人们靠
一般的规律也不大容易理解或造出这些结构来,往往需要一
个个地学习。所以词典有必要对这些“特殊用法”给予交代
与解释,对这些结构义最好通过结构来解释,这样才能如实
地反映语言事实。由于不可类推的结构义的情况很复杂,往
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情况做不同的处理。下面就
几种不可类推的结构义提出我们的处理方式。

321上文指出有的词构成的不可类推的结构义由于不再
倚赖结构而融入到词义中(如“平整、热”等),有的词由
于使用频率高、组合范围广,因而它们所构成的不可类推的
结构义被看作已转化成了词义(如“大力、全力”等),对
这两种已经转化成词义的结构义词典中当然应该分立义项加
以解释。对还没有转化成词义并同属一类的结构义“使”(
如“密切、坚定”等),可以采取统一的处理方式,把结构
义“使”都归属到结构的前一个成分(动词)上。因为从结
构义到词义是一个逐渐转化的过程,处于中间状态的难以分
清是否已转化成了词义。统一处理可以避免在难以分清的地
方过于纠缠。而且产生结构义“使”的关键在于前一个成分
(动词),跟后一个成分(名词)的关系不大。所以把这种
结构义都看作结构的前一个成分(动词)的词义是一种可行
的处理方法。现有的词典对以上三种情况基本上就是这样处
理的。例如:

【热】(2)温度高;感觉温度高:三伏天很~。(3)使热
;加热:~一~饭。
【坚定】(1)(立场、主张、行动等)稳定坚强;不动摇:
~不移。(2)使坚定:~立场。
【大力】(1)很大的力量:出~|下~。(2)用很大的力
量:~支持|~协作。
【全力】○名 全部力量或精力:竭尽~。○副 用全部力
量或精力:~支持。(《实用汉语词典》)

322对“有+名”的结构义如何处理呢?在“有+名”
结构中,“有”是常量,“名”是变量,所以最好在“有”
字条中说明,而不要在“名”字条中说明。这样处理比较简
明,也比较方便。但是结构义不能归属到“有”字上,因为
“有+名”的结构义主要是说明“名”的,不是说明“有”
的。最好对整个结构进行解释。可释为:“有”带某些名词
(主要是抽象名词)表示所领有的某种事物多、大、好、高
等或所经历的时间长。并举例加以说明:~经验(经验多)
|~了年纪(年纪大了)|~人缘儿(人缘儿好)|~水平
(水平高)|~年头儿了(年头儿长了)。当然也可以在某
些名词条下举例再加以说明。例如:

【年头儿】时间(以年计算):~不长|有~了(年头儿长
了)。
【风度】指人的举止姿态(多用于好的方面):有~(风度
好)|~翩翩。
【人缘儿】跟人相处的关系:~很差|有~(人缘儿好)。

323对“枣、喇叭花”构成的结构义可以采取另一种处
理方式,即把整个结构看作一个词,对它们从整体上给予解
释。而不必在“、喇叭”的条目下再分立义项并释为“形状
像的、形状像喇叭的”,这样就可以避免用词释结构义。把
这种结构处理成词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这种类型的结构基本上都是三音节的,比如“瓜
子脸、鹅卵石、柳叶眉、喇叭裤、月亮门儿、罗圈腿、马蹄
袖”。三音节的结构处理为一个词较好。

  第二,这种类型的结构组合范围很窄,有的甚至是一对
一的,比如“橄榄球、蝙蝠衫”等。这是把它们处理成词的
有利条件。

  第三,这种类型的结构语义上比较“专门”,往往是某
一类具体事物的名称。比如“面包车”是指旅行车,“喇叭
花”是指牵牛花。有专门意义的结构往往可以处理成词。

33在处理结构义时也要考虑到词典的类型,不同类型的
词典对同一种结构义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对“吃
食堂、说英语”这两种结构的结构义,一般性的语文词典可
以不做任何说明。而用法词典对它们必须做出交代,因为用
法词典与一般性的语文词典不同,它主要是对词的用法,即
各种组合情况进行描写的,尤其是对那种比较特殊的用法更
要着重给予描写、解释,这样才能显示出用法词典的特色。
如果是用法详解词典甚至连某些可类推的结构义也可以给予
解释。例如:

【大】1……a)可带“了、起来”,表示变大。
  人长高了,力气也~了|说话之间雪~起来了(《八百词》)
【深】1……b)深+了[+数量]。表示变深。

  已经很~了|水库一放水就~了|~了许多|~了一尺(同上)

  当然,用法词典对结构义的解释也要从结构出发,不能
把所有的结构义都归属到词义上。

4结束语

  词典释义是词典编纂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
以说是词典的灵魂。但是“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
是很复杂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有语言本
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
,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
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吕
叔湘1980:66─67)在词典释义中如果有意识地区分各种意
义,尤其是词义和结构义,那么对提高词典释义的质量无疑
是非常有益的。
------------------------

【参考文献】

古川裕 1989
《“的[,s]”字结构及其所能修饰的名词》,《语言教学与
研究》第1期。

郭 锐 1999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李临定 1960
《试论表“每”的数量结构对应式》,《中国语文》第11期。

陆俭明 1994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

吕淑湘 1980
《语文常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吕淑湘 主编 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 1998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当代
语言学》第3期。

沈家煊 1999
《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第1期。

孙德金 1996
《现代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考察》,《词类问题考察》(胡明
扬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谭景春 1997
《致使动词及其相关句型》,《语法研究和探索》(八),
商务印书馆。

吴继光 1996
《有凭动词和无凭动词》,第九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
论文。

詹人凤 1997
《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

张伯江 1999 
《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第3期。

张国宪 1995
《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第3期。

邹韶华 1988
《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原因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语法
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标题注释】
徐枢、沈家煊二位先生对本文的初稿提出过很好的修改意见
,文中某些用例与李志江先生进行过多次讨论,很有收获,
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谢意。
发表于 2004-5-22 22: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供的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03:21 , Processed in 0.0819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