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70|回复: 3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风波 “规范”冠名引发学界争论(二、正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4 23: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比基尼”注释及其他

作者:曹兰萍
来源:人民网



  近日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一些媒体上称它为第一部规范词典。随便翻来,发现书中许多地方是照搬《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的原文,有的是在原文基础上作了补充或改动,结果将《现汉》中本来是正确的东西改成了错误的。

  先说补充内容而出错的。比如:

  【比基尼】一种女子穿的游泳衣,由遮蔽面积很小的裤衩和乳罩组成。也叫三点式游泳衣。[英bikini](《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65页)

  【比基尼】英语bikini音译,一种由遮蔽面积甚小的裤衩和乳罩组成的女子泳装。首见于太平洋比基尼岛。也说三点式泳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63页)

  比基尼是北太平洋中的一个珊瑚岛名,该岛由许多礁屿组成,在马绍尔群岛的最北端。二战期间,美日两国曾在此激战,后来成为美国的核试验基地。1946年他们在环礁岛附近进行了水下核试验,爆炸时海中喷涌出巨大的水柱,把许多舰船抛向空中,又在水柱破裂时跌进水里,显示了氢弹水下爆炸的巨大威力。战后,这里曾进行了长达20年1000多次的核试验。可见,这里充满了硝烟和辐射,没有和平,甚至没有生命,它怎能与泳装联系在一起呢?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当年美国在比基尼岛上进行核试验,震动了全世界。不久以后,法国的一位服装设计师,一改传统泳装的样式(上身短袖,下身至膝短裤并配以长统袜),大胆设计出一种由小胸罩和小三角裤衩组成的新式泳装。这种泳装覆盖身体面积很小,近似全裸,在服装界引起了强烈震动,有人认为其震动力不亚于比基尼岛上的核爆炸,比基尼泳装因此而得名。

  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如果不去仔细考证,“(比基尼泳装)首见于太平洋比基尼岛”这个想当然的说法,可能就会被某些读者欣然接受。但是,词典是工具书,不是科幻小说。词典编者应以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做好每一个词条,包括慎重地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音,每一句话,每一个符号。没有可靠的资料,又不认真查证,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传达错误的信息。再说把原来正确的改成错误的。比如:

  【蝼蛄】昆虫,背部茶褐色,腹面灰黄色,前足发达,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通称拉拉蛄。(《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819页)

  【蝼蛄】昆虫,背部茶褐色,腹部灰黄色,前足呈铲状,善于掘土,并能切断植物的根、嫩茎和幼苗。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危害农作物。通称拉拉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849页)

  蝼蛄是危害极大的农业害虫,以咬食农作物的种子、嫩芽、根部、嫩茎为主要危害方式,特点是食量大,危害时间长,从若虫到成虫有长达三年的地下危害期。《现汉》抓住了它的危害方式和危害特点,释文提供了准确的信息。《规范》在《现汉》注释的基础上作了修改(黑体字处),把两句话变成了三句话,删掉了“吃农作物嫩茎”,把“(前足)适于掘土”,改成了“善于掘土,并能切断……”。一字之差,改变了(前足)作用的性质,一个是用于掘土,一个是用于危害植物。事实是蝼蛄在用前足掘土的过程中,会伤害到植物,但这不是它主要的危害方式,主要危害方式是咬食植物,这一点是【蝼蛄】这条注释应交代的最核心的内容,《现汉》提到了,而《规范》恰恰改错了。

  现在编一部新的、类似于《现汉》的词典,比《现汉》编写当初要容易得多。可以参考的资料比过去大大地丰富了,而且获得资料的手段也早已脱离了手工劳动,何况收词、释义还有《现汉》作底本,或作主要参照。但是,如果人家错了,你也跟着错,这就显得不够水平了。比如:

  【青冈】槲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849页)

  此条与《现汉》1996修订版注释一样。《现汉》编写时由于资料有限,此条注释不够准确。经过查考有关资料,《现汉》编者发现了这个失误,准备在新的修订本中改正。这两种植物同是壳斗科植物,但不在同一个属,青冈是青冈属常绿乔木,槲栎是栎属落叶乔木,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植物。《规范》错误照搬,以讹传讹,显然没有可靠的资料,也没有认真考证。

  内容正确是辞书的生命,内容不正确,自然也就没有规范可言。所以,辞书工作者应该做的,不是仅动脑筋在书名上做文章,也不应该用贬低别人的手段抬高自己,而应练好辞书编写的内功,在提高辞书质量上下功夫,才能编写出更好的适合广大读者需要的词典。

(责任编辑:刘锋)
 楼主| 发表于 2004-5-24 23: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争鸣:对大师的扬和抑

网友:黄鸿森
来源:人民网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人们对于“规范”从来有一种尊崇敬仰的心情。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用“规范”冠名,抓住了人们崇仰“规范”的心态,占领了宣传上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态势。虽说辞书要以质量高下论英雄,但毕竟要等到秋后才能算账。先声夺人,就棋高一着了。

  词典主编李行健先生是一位高明的宣传家。他的高明之处是在已故的语言学泰斗、辞书编纂大师吕叔湘(1904-1998)先生身上做足文章,又扬又抑。扬很讲求方法,抑也颇费心思。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序》,用的是吕叔湘先生多年前为语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写的《序言》。《规范字典》问世时,曾承主编李行健先生、副主编季恒铨先生、特邀审稿人李建国先生联合签署赐赠,盛意尚存心版。书编得不错,我曾在《三个俗体字:桔、肖、咀》等文中多次援引,作为论据。此为题外话。

  我要说的是一序两用,似为罕见。除了丛书之序刊于每种书的卷首以外,出版业中似乎很少有一篇序言用在两本书上的,何况是吕先生已归道山,他人代作主张。借重吕先生的士林硕望,当然有益于词典的行销。

  不仅此也,在一家报纸的《专版·广告》页上还刊有吕先生署名,题为《为什么要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乍一看,满以为是吕氏生前已为此书问世准备的文章,粗粗翻一下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19卷集《吕叔湘全集》,没有找到吕氏写的广告词。读了吕氏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就是《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序言》砍去一部分,换个新题目。如果说,吕氏原拟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出版时另作一序,因不幸逝世,权以《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序言》代之尚有可说的话,那么,将吕氏遗文删节改题当作广告词印行就有失严肃了,但不知曾否在吕氏生前得到允诺。一序两用,进而成为广告,当然是传扬了吕叔湘先生的声名。

  对于吕先生不仅是扬,也有抑的一方面。李行健先生在2003年12月26日《中国图书商报》发表《为什么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规范、标准的?》一文,在文内小标题“《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按词义的发展脉络排列义项”之下说:

  编写组的同志提出,词语义项应按历史发展脉络排列,这是王力先生几十年前就提出的愿望。《词典》编写组集中了这方面学有专长的专家,广泛搜集资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词义发展历史的考察,并按意义引申脉络排列义项,我们感到有几大好处。……

  3.为字头的分合提供科学的依据。自从词的概念引进到字、词典的编纂中后,在我国的词典中第一次有了诸如“白1、白2、白3”字头分立的形式。

  究竟是哪部词典“第一次有了诸如‘白1、白2、白3’字头分立形式”的?作者运用泛述辞书编纂史的方法含糊其词。但是因为文章的大小标题都是讲《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这就给读者一个错觉,以为“第一次”属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1978年公开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出现“白1、白2、白3”的字头,是众所周知的。因为说的是“第一次”,还得向前追溯。字头分立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富有创意之举,只有大学者主持编纂的辞书才有可能。笔者查了中国大辞典编纂处(黎锦熙教授任总主任)编的《国语辞典》(1947年版)和魏建功教授主编的《新华字典》(1953年开始出版)两部辞书,“白”字头都只有一条。从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修订说明》中得知,此书在公开发行前,印行过“试印本”和“试用本”,先后由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主编。笔者手头有一本1965年排印,商务印书馆1973年出版,标有“内部发行”字样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书中已有“白1、白2、白3”的字头。因为不备“试印本”,仍无从断定这是“第一次”。

  《吕叔湘全集》已由辽宁教育出版社推出,编入第12卷的《〈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修订稿)》规定:

  (19)单字在形、音、义上有错综关系的,如下处理:……

  (C)没有形和音的分歧,但所含多项意义中有彼此不相联系的情况,就把这一条分成几条(在字的右肩上加1、2……为记),每条包含一个意义或互有联系的几个意义。如“和”分四条,“帮”分三条。(第417-418页)

  由此可以推知,“第一次有了诸如‘白1、白2、白3’字头分立形式”的,是吕叔湘主编、1960年印行的《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这种分立字头设条的方式,并为此书历版沿用,又为《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采用。

  李行健先生是语言学家,又是多部语文辞书的主编,想必是知道字头分立的首创之功属于《现代汉语词典》,属于吕叔湘先生的。可惜,文章中既没有提到《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提到吕叔湘先生,也许是疏失,也许是着意避开,客观上是忽视了吕氏的这一贡献,姑名之为“抑”。

  无论是“扬”还是“抑”,对于以770万字皇皇遗著沾溉后学,并且先后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这些旷世辞书泽被四方的大学者吕先生来说,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砝码。我只是想说,凡事务必求实。

(责任编辑:刘锋)
 楼主| 发表于 2004-5-24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规范”冠名并不明智

作者:魏锦虹
来源:人民网



  在一片热闹的叫好声中,一部由国内两家知名出版单位(外研社和语文出版社)联袂打造,百位语言文字工作者历经十余载苦心经营的大型工具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于2004年2月隆重面市。紧接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同志在“两会”期间提交的一份名为《辞书应慎用“规范”冠名》的提案瞬间改变了先前的氛围,引发了学界对辞书冠名、整体质量以及学术道德等问题的讨论。

  问题的症结在于:以“规范”字眼为词典冠名有无必要性和科学性?以“规范”二字彰显系列辞书的统一“特色”是一种什么行为?如何看待辞书的不足和错误?谁能最终左右一部辞书的生命力?

  笔者认为,词典之“典”本身已含有“标准、法则、典范”之意,前加“规范”之限实属罗唆,既无必要也不科学。词典的基本功能是解疑释惑,为读者提供读音、形体、意义、用法等方面的知识资料。反映现当代语言知识的辞书都有一定的规范性,“规范”是每一位编纂者想努力达到但却难以企及的的理想状态,因为语言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各位编者的学术修养、理解角度也是千差万别的,绝对规范的辞书是不可能存在的。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问世以来多次修订,发行量逾4000万册,可谓经受住了市场和读者的考验,许多词条的释义近乎完美,几十年来成功地发挥着“规范”的职能,但却未以“规范”冠名,原因就在于它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给自己留足发展和成长的余地远比浪得虚名来得明智。

  正如江蓝生委员在提案中指出的那样,近十年来出版的辞书以“规范”冠名渐成时尚。最近又接连有“规范”类系列辞书出台,甚至成语、歇后语词典也假“规范”之名贬低同类,误导读者,这是明显的商业炒作。“规范”二字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权威”的联想,这种心理暗示的效果从广告策划和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可行的,但从学术的角度看,则是一种冒险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近年来,国内许多企业在给产品冠名时展开“级别”大战,一时间“霸”、“王”、 “超”、“特”、“至尊”等字眼频频杀进老百姓的视野,成为商家的最爱,但在百姓心目中已大打折扣。这种风气如果进入辞书出版界,后果将不堪设想。事实上,让读者拥有过高的期望值并非明智之举,真到杀出“字霸”、 “词典王”、“汉字超级解霸”、“现代汉语特级规范词典”之类的辞书之时,恐怕其品质将难以和读者的心理期待相匹配,其诚信度也必然江河日下,这却是学术界的悲哀。

  不可否认,有更多的辞书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对读者和出版方来说都是件好事。竞争是辞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辞书繁荣的良性推动力。问题的关键是,由于辞书存在错误在所难免,再以“规范”冠名无异于作茧自缚。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对一系列以“规范”命名的辞书出现的错误特别敏感的原因。翻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不难发现令人质疑其“规范”的处理方式,如:不区分语素和词,笼统标注“词性”就难免破绽百出;拼写专名等有违“正词法”基本规则;附录内容的选择有失水准等等。这些都有可能给人们的语言生活,特别是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混乱。可以肯定的是,该词典不属于低劣辞书的范畴,它在努力诠释规范、执行规范,但不等于可以随意滥用“规范”之名。毕竟,“执行”与“品质”之间始终存在一定距离。我们注意到了出版单位面对指责的回应态度,言之凿凿,极力辩护,但难以服众。不错,辞书需要推陈出新,但要避免用“离奇”体现“特色”,或者说把“出新”当作“出错”的理由,甚至把前人犯过的错误当作自己同类型错误的挡箭牌。

  辞书是工具,是顾问,是求知者须臾不能离开的朋友,因此辞书的质量必须得到保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实施必要干预,科学引导;出版方应将效益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并举;学者应该提高学养、自省自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相信有政府引导、学者监督、市场检测、读者权衡,时间终究能证明一切!

(责任编辑:刘锋)
 楼主| 发表于 2004-5-24 23: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空调多少瓦?当“通用”遭遇“规范”

作者:高马
来源:人民网


  辞书是典范性书籍,是人们获取知识,解惑释疑的标准书。然而,就是这样严肃的编纂出版行为居然也是可以“耍耍滑头”的。譬如,有的喜好“傍名牌”,打着一些名牌辞书的旗号混迹于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仅各种仿冒“辞海”的销量就高达上百万套。现在还出现“更为高明”的新做法用来提高在读者心目中的信任度。在今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就有不少工具书冠以“规范字典”、“标准字典”等名称,在众多小字典中颇为醒目,让人很容易产生信任感,认为其紧扣教学要求,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参考之用。

  今年“两会”期间,去年新当选为中国辞书学会会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提交了一份名为《辞书应慎用“规范”名》的议案,更是将矛头直指刚刚上市不久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这份由12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呼吁中不仅指出这部“规范词典”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并认为以“规范”冠名是为了抢夺话语霸权,进行不正当竞争。此言一出,迅即引发学界争论,各方及众多专家学者对此事发表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专家表示支持江蓝生委员等的议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使用“规范”一词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规范”冠名会对读者产生严重的误导。而另一些学者则表示,“规范”并没有什么错误,应该鼓励词典市场的竞争。

  在笔者的印象中,“辞书问题”进入两会议案似乎还是第一次,引起争议自然也不是一件坏事。笔者并非辞书专家,对此事不敢妄加评论,但不妨就“通用”和“规范”谈些看法。如同常生活中,电视机尺寸讲“英寸”,空调机功率讲“匹”,桶装水计量用“加仑”,餐厅的啤酒饮料论“扎”;用国际符号表示计量单位时,英文字母大小写随意,表示温度时写成或说成“摄氏多少度”;还有把分钟和秒钟分别写成“'”和“"”,等等。但这些通常的提法在计量专家眼里却是“错误”的,必须纠正为:电视机尺寸应该是厘米,空调功率应以瓦论,桶装水和啤酒、饮料的计量单位应该是升或者毫升,时间则应该用“min”和“s”来表示,等等。这就是“规范”在生活中的“通用”。这样看来,“习惯”具有顽强生命力,会在社会演变过程中顽强地表现自己,生生不息,并在社会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影响“规范”和“法律”。

  但“规范”也还得讲一讲的。大凡常人,谁都会有个头疼脑热,吃药也就在所难免。别看这拿药、喝水、吞咽的简单步骤,里面最大的学问和讲究就是避免重复用药。如果一种药品既有通用名(法定名),又有习惯用名(别名),还有五花八门的商品名,医生就会告诉你,认准药品通用名就可避免重复用药。

  话再说回来,《现代汉语词典》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和约定俗成已经使一些词条的解释“非常完美”。那么,现在一下子冒出来一本不折不扣严格执行规范的“规范词典”,反而让人觉得有些“生搬硬套”,会叫人查得不舒服。这就好比买空调时,营业员告诉你这是多少多少瓦的,你还能“听得懂”吗?

(责任编辑:刘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15:56 , Processed in 0.0855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