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171|回复: 13

请教:关于尖团音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9 22: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哪里有比较详细点的资料呢?
还有古今调类的对比和演变。
发表于 2004-6-30 00: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推广普通话,不应砍尖音

作者:  林化义
来源:北大中文论坛

---------------------------------------------------------------------------------------

NO.28207  ZT:标题:推广普通话,不应砍尖音 ( 2002-11-7 09:10 )

       现代汉语(普通话)承袭了“数人会”“国语罗马字”的衣钵,砍掉了尖音,搞了“尖团合流”。现代语言学家为此拍手叫好,认为是汉语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广大北方话社区的乡村野老和老派学者对此却深恶痛绝,认为是谬种流传,践踏汉语。七十年来,一代一代的“孩子王”们情愿或不情愿地用法定语音教学生“咬舌子”(把尖音字念成团音),而“京剧界至今讲究尖团音的区别”。在尖团音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尖团合流究竟是汉语发展的自然规律,还是始作俑者方言偏见的谬误?国人一般都很糊涂,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番剖析,让国人了解其来龙去脉,分清良莠之后,重新决定弃取。

       什么是尖团音尖音和团音的概念,最早出自清人《圆音正考》的序言。《圆音正考》成书于1743年,即乾隆八年,是专为纠正尖音舌面化(尖团合流)的语病,分辨尖团音而写的。其序言说:“试取三十六字母审之,隶见溪群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与开口、闭口、轻唇、重唇之分,有厘然其不容紊者,援辑斯篇,凡四十八音,为字一千六百有奇。每音各标国书(满文、满族称满文为国书)一字于首,团音在前,尖音居后”。从这段序言可以知道,所谓团音就是见系齐摄呼的读音,其声母等于现代舌面音jqx,如基ji欺qi希xi;所谓尖音就是精系字齐摄呼的读音,其声母近似现代舌尖音zcs(精系舌尖音的发音是舌尖抵下齿背),如积zi七ci西si

        什么是尖团合流呢尖团合流又叫尖音舌面化,就是把尖音字读成团音,也就是把声母为zcs的齐摄呼的读音改为声母为jqx的舌面音,如把尖千仙(zianciansian)改读为坚牵掀(jianqianxian).

       分尖团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也是汉语高度精密的表现。自从有汉字,就分尖团音。这从“剑”和“箭”

       两个字上可以推知;剑和箭都是古代常用兵器,而且都是在文明初期即造字时代常用的兵器。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是决不会让这两种同时存在的最常用的兵器完全同音的。如果完全同音,要说“拿jian来”,是让人们去拿剑呢,还是去拿箭呢?还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吗?就象小学的班主任老师给学生起学名,或者象父母给自已的孩子起乳名,能让两个学生或两个孩子完全同名吗?由此推知,我们的祖先造字时,是剑箭不同音,尖团音有别的。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仍然是剑箭不同音,尖团音有别。自从东汉末年开始用反切给汉字注音,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剑的切脚字是“居欠”(jian),箭的切脚字是“子贱“(zian).从梁的《切韵》、宋的《广韵》、《集韵》、清的《康熙字典》、民国时期的《中华大字典》,直到1932年,所有用反切注音的字书、韵书,无不是尖团分明的。即使是反映近代北方话实际语音的中、外字书,如元代的《中原音韵》,明代的《韵略易通》、《等韵图径》、《西儒耳目资》,清代的《五方元音》、《邮政式拼音方案》等,也都是分尖团的。只在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颁行以后,才正式砍掉了尖音,搞了尖团合流。

     《国音常用字汇》为什么要砍掉尖音、搞尖团合流呢?这需要从尖音舌面化的历史谈起。原来,尖音舌面化是满族人学汉语时出现的语病。满族人原居北方寒冷地区,语音特点与汉族稍有不同,就是舌位有点后缩,舌尖有点上翘(卷舌)。汉语精系声母zcs的发音是舌尖平伸抵下齿背,能够和齐撮呼韵母相拼(尖音),而满语zcs的发音是舌尖上翘抵上齿背,与齐摄呼韵母相拼近似儿化音。这样,满族人发汉语的尖音就很困难,就只好把尖音后移,发得近似于舌面音(团音)。自1644年清军入关后,满州贵族成了中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满州贵族普遍学习了汉语,结果尖音没学精,就出现了尖音舌面化的语病。借着清初推行官话的森严政令,满州官员就把他们的语病传染给了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使尖音舌面化的语病逐渐扩大化。凡是满族官吏直接管辖,或是满汉杂居的重要城市,尖音舌面化的程度就重,如北京、天津等地,凡是满族人不愿去的乡村、山区或边远地区,尖音舌面化的程度就轻,或完全没有,这在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尤其明显。满语同化于汉语之后,满族人才发现这种语病,于是在乾隆年间出台了专为纠正尖音舌面化的语病、分辩尖团音的字书——《圆音正考》。因为有了《圆音正考》,虽然许多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语病未得到彻底纠正,但是在整个清代,尖音舌面化,一直被认为是语病,从未被任何人所承认。

      清末维新运动以后,由于受西方文字的影响,中国的新知识分子也想创造出一套拼音文字来代替繁难的汉字。1913年,民国政府的教育部,召集全国各省的语音专家代表开“读音统一会”,审定国音,核定音素,采定字母,当时虽有了要不要区别尖团音的争论,但多数票通过的国音,仍然是区别尖团音。1923年极左的“废除汉字而不用”的汉字拉丁化运动掀起,于是通晓欧文的新派学者左右了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简化语音,砍掉尖音。应时研制“国语罗马字”的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刘复等“数人会”成员,都是本身不能正确区别尖团音的江南学者,便以“北京音里无尖音”为由,不顾老派学者的反对,硬是搞尖团合流,于1926年造出不分尖团音的“国语罗马字”来取代分尖团的“老国音”。而主张分尖团的老派学者也不让步,于1931年在海参威(现为俄国伏拉迪沃斯托克)召开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以瞿秋白为主起草了区别尖团音的“北方话拉丁新文字”与之对抗。当时分尖团的“北拉”比不分尖团的“国罗”更受知识界的欢迎。“国罗”虽然在1928年被南京政府的教育部定为注音字母第二式,但除了其创始人黎锦熙、赵元任等自行宣传之外,很少有人提倡。而“北拉”则得到鲁迅、陶行知、陈鹤琴、陈望道、冯裕芳、许地山等知名人士和毛泽东、朱德、吴玉章、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等共产党人的积极倡导,得到了王力等语言学家和教授的热情支持,就连担任“国语统一筹备会”会长时一再强调“国音应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张一麐先生也积极支持了“北拉”。“北拉”大有取代“国罗”的势头。不幸的是“北拉”的创始人是共产党人,是当时南京政府的政敌。“北拉”不但遭“国罗派”反对,更被国民党政府所禁止。幸运的“国罗”的创始人则理所当然地成为南京政府的语言权威。他们就按他们的标准把“读音统一会”制定的分尖团的“老国音”修改为不分尖团的“新国音”,又按新国音把《国音字典》修改为《国音常用字汇》,于1932年颁行全国作为统一的语音标准。这样,尖团合流就借着政治的机会上升为法定语音。假如当年没有政治因素的影响,分尖团的“北拉”很可能取代不分尖团的“国罗”而被定为法定语音,尖团合流就不会取得法定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分尖团的“北拉”被重视,下层知识分子多数希望分尖团,特别是以口舌为业的说唱家更希望分尖团,京剧界“讲究尖团音的分别”就是典型的代表。恢复尖音大有希望。但是主张尖团合流的鼻祖学者黎锦熙等仍然把握着语音的裁决权,更加上带有方言偏见的满族权威学者罗常培先生担任了中国语言研究所的所长,他们仍沿袭国民政府的既定方案,坚持尖团合流。在他们组织的方言调查中,在尖团音上又误导了方言调查员,至使好多调查员,把分尖团的方言错报成不分尖团的方言(如临沂地区)。这样,罗常培、黎锦熙等权威负责人,又从方言调查的失真的统计数据中得到了不分尖团的人占多数的根据,有了砍尖音的更多的理由。于是在1957年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时,彻底否定了尖音,把尖团合流定为新中国的法定语音。从七十多年的尖团音争论和尖团合流的历史中不难看到,尖团合流是在“中文西化”的左倾思潮的推动下,带有方言偏见的新派(西洋派)学者借用政治的机会,人为地搞出来的。这样粗暴地践踏汉语,是新派学者的历史性错误。

      尖团合流既然定为法定语音,大批的现代语言学者便成了尖团合流的吹鼓手。从语言学的各种角度,来论证尖团合流的科学性,形成了一套尖团合流论。这是要从理论到实践上彻底埋葬汉语的尖音。

      尖团合流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据王力先生说:“汉语语音简单化是语音发展的一般趋势。“意思是说,汉语语音是向简单化发展的,尖团合流是符合规律的,这就是砍尖音的理论根据。事实上,这是歪曲了语音发展的总规律。语音发展的总规律是由简单到丰富,由粗疏到精密。具体的表现有四条:第一条是音素递增规律,即是音素越来越丰富,表现在汉语中,中古比上古增加了“舌上音”和“轻唇音”,现代比中古增加了舌面音(j q x)、er韵母、轻声和儿化韵。第二条是音位前移规律。人类的原始语音和兽类近似,发音多在喉头和舌根。随着音位的递增,发音部位也从舌根向舌面、舌叶、舌尖发展,音位的分布趋向均衡。这在汉语中异常明显:古代舌根音gkh到了近代就腭化出舌面中腭音jqx来,最近几十年内jqx又向前移位,成为舌面前音,多数女性已发成尖音。音位前移有利于语音的清晰,因为舌尖最灵活,最能区别细微的语音。尖音应是汉语的高级成分,砍尖音就意味着语言的倒退。第三条是浊音清化规律,就是古代的浊音声母逐步消亡,变为和它们同音位的清音声母。第四条是开音节规律,就是古代的似乎有塞音收尾的入声消失,变为元音收尾的阴声了。这四条规律中,前两条是主流。现代学者只抓住了后两条,即浊音清化和入声消失,就得出语音向简单化发展的结论,实在是太偏面了。用这种偏面的理论来为砍尖音辩护实在是站不住脚的。
维护尖团合流的权威学者,好像也不是怎样的理直气壮。王力先生在其《汉语史稿》里谈到:“舌根音的舌面化,所占方言区域较广;舌尖音的舌面化,所占方言区域较小。”唐作藩先生在《汉语音韵学常识》里谈到:“在现代各地方言里,见系字的分化是相当普遍的,可是精系字的分化则不然,连北方地区的好些方言,还保存精系字的[ts][ts’](即z c s)的读音,京剧界至今还讲究‘尖团音’的分别,可见尖音字的舌面化是为时不久的事情”。两位学者都承认,尖音舌面化一是“为时不久”,二是“所占方言区域较小”又极不普遍。这明显地反映出尖音舌面化是最近时期少数人的语言现象。黎锦熙、罗常培等权威语言学者,硬是把少数人的语音定为法定语音,强迫多数人接受,这符合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吗?这样武断地砍尖音,既不尊重前人,又不照顾今人,难道不是人为的偏差吗?

      尖团合流已有七十年的历史了,后果如何呢?砍掉了35个尖音音节,把520个尖音字变成舌面音的同音字,就象汉语的十指砍掉了一指,大大降低了汉语原有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增加了中文信息现代化的难度,也增加了推普工作的障碍。这些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搞尖团合流的本愿是简化语音,而实际上却引起了尖团音的混乱。七十年代前,学校走出来的学生都是“尖音舌面化”。而八十年代后,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尤其是女性,却是“团音舌尖化”。女尖音现象遍布全国,就连专职推普人员也是徒唤耐何,因为大势所趋,法不治众。于是有人称女尖音为“女国音”。就连语言学家的理论也向尖音现象妥协。八十年代前,高明凯、石安石、唐作藩等学者,说jqx是舌面中腭音,而八十年代后,王力、廖序东等学者,就说jqx是舌面前音。更有的学者指明jqx的发音部位“是舌面前部抵住齿龈后硬腭前”,其实这样的发音要领就是发尖音。尖团音从理论到实际,都呈现出混乱现象。当今社会上老、男多团音,女、幼多尖音。就是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同一个剧组的演员,甚至是同一个电台的播音员,发音也各有偏向,乱得可笑。尖团音的这种混乱现象难道是简化语音吗?尖团合流的弊害还少吗?还不应当拨乱反正吗?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鲁迅先生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尖团合流论甚嚣尘上,搞语言专政的时代,京剧界的艺术大师们能坚持国粹而不放弃,坚持主张分尖团,这就是民族语音的脊梁!为什么以京剧界为代表的戏曲界能坚持分尖团?就是因为他们是从事“耳治语言”的实际家,需要用口舌去影响听众,生怕吐字不清晰,而不象主要从事“目治语言”的学者,舞文弄墨写写则可。毛泽东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在尖团音的认识上,正是这样。小学教师也算是从事“耳治语言”的实际家,为什么不能坚持分尖团?众所周知,教师只能教法定语音,只能奉行奴隶主义。笔者就有深刻的体会。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进步,语言在发展,语言从简单到丰富,从粗疏到精密,这条总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汉语的尖音是砍不掉的,尖团合流是注定要失败的。伴随汉字拉丁化左倾思潮而兴起的尖团合流论,必将随着汉字拉丁化的失败而告终。希望年老的权威学者不要用先入为主的定向思维、僵化的思想意识来反对分尖团的建议。希望年轻的语音学者,应当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善于思索,而不应当盲从,提倡奴隶主义。所有的语言工作者们,为了建立更加伏秀完美的民族共同语,不让炎黄子孙患上语音残缺病,还是放弃尖团合流的错误理论,提倡尖团分开吧!让尖音尽快地成为民族共同语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将是明智的选择!应当相信,笑在最后的还是京剧界坚持分尖团的国粹精神!应当大声疾呼:推广普通话,不应砍尖音!汉语的尖音万岁!

地址:山东省苍山县大仲村镇林官庄
邮编:277718电话:0539—5403817
本文拙见,请大方之家赐教。
发表于 2004-6-30 00: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 尖 音 翻 案 诗 序

作者:苍山上人 林化义
来源:北大中文论坛

------------------------------------------------------------------------------------------

酒本不读九,箭也不读剑,酒箭属尖音①,九剑属于团②。尖团音有别,声母是关键;舌尖z c s ,齐摄拼为尖,舌面j q x ,音节皆为团。
尖音在汉语,历史几千年,仓颉造字时,就已分尖团。自从用反切,区别甚明显:箭是子贱切(zian),剑切是居欠(jian)。唐宋元明清,历代有文卷:《唐韵》及《广韵》,《韵会》及诸般,音韵集大成,《康熙字典》见,一直到民国,《中华大字典》,切音同一辙,都是分尖团。
尖音舌面化③,满语是根源。满族居东北,地冻又天寒,说话舌根硬,舌尖不靠前,后缩又上翘,尖音过于尖,与其不得已,尖音移舌面。
清军入关后,满族掌政权,满人学汉语,母音难改变。政令说官话,传染甚普遍,最重是东北,其次京津间,满人为官处,都得尖变团。影响较轻处,山东及河南,古老中原地,仍能分尖团;江南各地区,尖音也未变,南京至苏洲,四川及云南。
乾隆当政时,合流遭批判,为纠此语病,专门出书典。分辩尖团音,《圆音正考》篇:“精系属于尖,见系属于团,判若泾与渭,丝毫不许乱。”直到清灭亡,合流吃白眼。
民国定国音,争论非等闲,“读音统一会”④,慎重是空前:讨论共同语,各省都参言。制定“老国音”,明确分尖团。
一九二三年,新派起波澜,汉字拉丁化,舆论声震天。时髦国罗派,要把尖音砍,砍尖之理由,“京音无有尖”。
京音有分歧⑤,合流不完全,“数人会”⑥武断,不理老派言。国语罗马字,硬把尖音砍。
南京大学院,草率作决断,公布“罗马字”,一九二八年。国罗公布后,合流成定案。
砍掉传统音,国人甚不满,瞿氏创 “北拉”⑦,重新分尖团,“北拉”受欢迎,“国罗”被冷淡。
时髦国罗派,借助于政权,“北拉”被抵制,“国罗”入正典。国音“新”代“老”,字典全改变,汉字注拼音,尖音改成团。
北京音有缺,以偏来代全,尖音被砍掉,汉语成色减。三十六音节,不能入字典,五百二十字,全得尖变团。剑箭读一音,九酒不能辩,谁要分辩清,就是“说方言”,正音判死刑,谬音被宣传。
元朝是蒙古,清朝满族建,异族掌汉政,犹尊汉语言,不料现代人,语音自已砍!削足去适履,反说纠方言。如果不改辙,汉语遭摧残,贻误后代人,祖先也怨叹!
合流七十年,典籍全改变,字典无尖音,口语仍普遍:山东到新疆,松辽到云南,文豪至文盲,老人及少年,演员说唱家,电视播音员,除去学生腔,尖音处处见。尤喜京剧界,仍然分尖团。
尖音生命强,扎根在祖先,如今硬砍掉,语音反混乱:济南近似尖,沈阳近似团,男女和老幼,发音各有偏。女、幼多尖音,男、老多为团,尖团相杂混,听见惹人烦!
广大北方话,尖团能分辩。诚请专门家,细心再研探。承认尖团音,益处大无边:表音更清晰,同音字数减,适应现代化,不违传统言。国家语音部,应当改定案。
字典加尖音,有个新方案:原有舌面音,再添舌面前,声母jqx,二任全承担,其后有ì ü,音节就是尖,其后无ì ü,音节就是团。jan为舌面音(团音),jian为舌面前(尖音),基欺希自立,省掉ì上点。三十六音节,以此为示范,此用z c s ,拼读更方便。
如果不这样,“北拉”是模范:声母zc s,齐摄拼为尖,资雌私自立,省掉舌尖前⑧。
鄙人之陋见,专家莫齿寒,全国作调查,然后再评判,千古文明语,岂容随意砍。语音简化论,其理实有偏,细审万国语,音素再增添。汉语独简化,眼光太短浅。专家应反思,不要抱成见,讨论得真谛,益后千万年!
附注:
①尖音——古精系字齐摄呼的读音,现代学者又称之为z c s的细音。如:尖、千、仙的读音为zian、cian、sian。不过,z c s的发音是舌尖抵下齿背。
②团音——古代见系字齐摄呼的读音,现代叫做舌面音,如:坚、牵、掀的读音为jian、qian、xian。
③尖音舌面化——又叫尖团合流,就是把尖音字改为团音,即把ì、ü前的舌尖音声母z、c、s改为舌面音声母j、q、x。如:尖、千、仙的音节由zian、cian、sian改为jian、qian、xian。
④读音统一会——1913年春天在北京召开,由学部和全国各省语文专家参加。审定了6500个字的标准读音,核定了39个音素,采定了汉字式的注音符号——老国音。
⑤京音有分歧——80年前的北京人,凡是在官场、商场、上层知识界受满语影响重的,大多尖音舌面化;凡是受满语影响轻的家庭妇女、偏僻胡同的平民仍能分尖团。
⑥数人会——“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的骨干,由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刘复等六人组成,于1926年议定出《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⑦北拉——《北方话拉丁新文字》的简称,1929-1931年,瞿秋白在苏联汉学家帮助下创立,虽遭国民党政府的封锁和国罗派学者抵制,但在民间广为传习和应用。
⑧舌尖前——舌尖前元音[]。“北拉”新文字里z c s自成音节,省掉了舌尖前元音[]。


以文拜师访友,敬请读者回音
发表于 2004-6-30 00: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寂静之声
高级会员
发帖 505
积分 503
IP源 61.152.*
来自 江东吴地


NO.45995  RE:ZT:标题:推广普通话,不应砍尖音 ( 2003-1-9 22:34 )

“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刘复等“数人会”成员,都是本身不能正确区别尖团音的江南学者”

瞎说,赵元任是江苏常州人,常州话至今仍然分尖团,而且赵元任还会苏州话、常熟话(都分尖团),他会不能正确区别尖团音?!

003712
新手入门
发帖 10
积分 10
IP源 61.133.*
来自 山东省苍山县大仲村镇林官庄村


NO.47399  RE:ZT:标题:推广普通话,不应砍尖音 ( 2003-1-15 20:21 )

答寂静先生:
林化义
寂静先生的批评切中要害,鄙人拙作中说“数人会”六位成员“都是不能正确区别尖团音的江南学者”,这话的确太笼统,欠严密。特别是赵元任,他是区别尖团音的常州人,在语音方面有异常的天赋,不仅会说常州话、常熟话、苏州话,而且在调查吴语、粤语、湘语、赣语时“学哪儿的话象哪儿的话”,甚至会说英、法、德等殴美六个国家的语言。凭这样天才的“现代汉语之父”,会不能正确区别尖团音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拙作中之所以那样说,是凭借另一些事实根据:

一、根据尖团音的音值

按传统的规定,习惯的说法,团音是三十六字母中见系齐撮呼的读音,是古代舌根音g k h由于受齐撮呼韵母的影响,发音部位前移而分化独立出来的舌面音。如基、欺、希三字,注音字母用ㄐㄧ 、ㄑㄧ、ㄒㄧ,北拉新文字用gi、ki、xi,汉语拼音用ji、qi、xi。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时候,j、q、x叫做舌面中腭音,现在的教科书上叫做舌面前音,发音舌位前移了。所谓尖音,是精系字齐撮呼的读音,是舌尖齿龈音z、c、s受齐撮呼韵母的影响舌位后移形成的音位,发音要领是舌尖抵下齿背,在舌叶和上齿龈后成阻。可惜的是至今无人造出表示尖音的音标。如积、七、西三字,注音字母用ㄗㄧ、ㄘㄧ、ㄙㄧ,“北拉”新文字用zi、ci、si。“国语罗马字”和汉语拼音里没有尖音音节,积、七、西与基、欺、希都为ji、qi、xi了。以上描写的尖团音的音值,是北方话分尖团的大众语音,尤以中原地区最标准。赵元任是首次使用国际音标调查方言的人,他标吴语的尖音,用了舌尖抵上齿背发音的[ts]、[ts']、,这种舌位的尖音和中原地区的尖音大相径庭,让人感到他不能正确区别尖团音。

二、根据尖团音的方言差异

分尖团是汉语的传统,是汉语精细的语音差别,凡是汉语的后裔,大多数能分尖团,但分尖团也有方言差异。上面叙述的中原地区的尖团音,是正宗的、标准的。其他方言区虽然能分尖团,但尖团音各有特色。根据现代学者的调查,各方言区分尖团的类型有十种之多:有[k k' x]与[t t ' ] 、[tFtF'F]、 [ts ts' s]的对立,有[cc'c, ] 同[ t t ' ]、[tFtF'F]、[tsts's]的对立, 有[ t t' ] 同[tF tF' F]、[ts、ts'、s]的对立,还有 [tF tF' F]同[tW、tW'、W]、[ 'W ]的对立。一般的认识是江南几个方言区的尖团音的音值和中原地区的不太一致,也可以说是不标准的。即使是常州方言里的尖团音的音值和中原地区的完全一致,也不能断定1923年时的赵元任的口语能准确区别尖团音。因为赵元任出生在天津, 幼年很可能受到京津语音的影响;青壮年时期(1910—1924)又一直在美国留学和任教;偶尔回国,也多在北京,很少在家乡逗留。他会说常州、常熟、苏州等地的话,主要取决于1924年回国后的方言调查。

三、根据对待分尖团的态度

二十世纪初的国语运动,讨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1913年的“全国读音统一会”上出现了“京音派”和“国音派”的分歧。凡是自己能正确区别尖团音的学者,都坚决主张分尖团,认为尖音和团音就象开口闭口、轻唇重唇那样泾渭分明,丝毫不能相混,相混了就是“咬舌子”。所以据理力争,当仁不让,同“京音派”争辩得笔砚飞舞,终于驳倒了京音派,制定了分尖团的“老国音”。“老国音”的制定有吴方言区老派学者的很大功绩。而赵元任却与此相反,1922年他还出版《国语留声课本》,宣传分尖团的“老国音”,但1923年就来了个180度的急转弯,加入“国罗派”去搞尖团合流了。从他“立地成佛”的转变,也可推测他当时的口语中分辩尖团音并不是很明确。
有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依据,所以有“数人会”成员“都是不能正确区别尖团音的江南学者”那句既笼统又不严密的话。不过这些依据也都是推测,甚至是瞎猜。比如,常州话尖团音的音值是什么?我并不具体了解,我只调查过中原地区的尖团音,还未实地调查吴方言区的尖团音。寂静先生如果对鄙人有善意,就请您给鄙人介绍一下吴方言区的尖团音的详细情况。您能答应鄙人所请吗?
不当之处请赐请。

[ 本帖由 003712 于 2003-1-15 20:25 最后编辑 ]

shenj
普通用户
发帖 2442
积分 2453
IP源 162.105.*
来自 人间,到过北大


NO.47461  RE:ZT:标题:推广普通话,不应砍尖音 ( 2003-1-15 23:18 )

  上文说:“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时候,j、q、x 叫做舌面中腭音,现在的教科书上叫做舌面前音,发音舌位前移了。”
  那是一种文字游戏。从“中”到“前”了,也就推测出“舌位前移了”。
  “舌面中腭音”概念的组成关系似乎是“舌面 vs. 中腭 > 音”。它就是“舌面前 > 音”。那个“中”是上腭的中部。那个“前”是舌面音“前、中、后”三分法之一的“前”。上面的“中”跟下面的“前”形成阻碍是它们共通的意思,只是用了两套不同的标签。说“中原”又说“华北”,它还是在黄河边上,没有向西伯利亚移动的意思。
  赵元任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学家和语音学家。我仔细阅读过他许多重要著作,深知他理论和实践的功力非凡。我全部语音学研习的经历几乎都在验证他论述的精辟,而不是相反。他对汉语的研究是全方位的,奠基性的。他对汉语方言的精细熟悉程度远远不是我们可以妄加评论的。我们即使做过多少次方言调查,也无法跟他比拟。只做过中原方言调查,无论从实践和理论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说赵先生在尖团音问题上失误,简直是开国际玩笑!
发表于 2004-6-30 01: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关于古今调类比较

----------------------------------------------------------------------------------------
请参看本坛本栏目:

《如何统一汉语的声调理论和西方轻重音理论》

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read.php?fpage=1&tid=3840&page=2&sid=2JJ98bsU
发表于 2004-6-30 15: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劇尖團音淺說

作者:龍宇純
来源:http://www.jingjulong.cn/article_lych.htm
本文刊登於台灣申報第876、877期

--------------------------------------------------------------------------------------------

  京剧分尖团,是一个汉语音韵的问题。所以著名的汉语音韵学者罗常培先生,在【京剧中的几个问题】(见<<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中,便曾谈论到尖团字,并为尖团字立下了定义。我这篇小作拟说明两点:一是京剧为什么要分尖团、二是如何分辨尖团。

     关于第一点,京剧所以分尖团,是因为尖团音各有其不同来源。用唐宋时代三十字母或三十六字母的说法,古汉语本有两类不同的声母,一是齿音中的精、清、从、心、邪,一是牙喉音中的见、溪、羣、晓、匣。从其与韵母的结合观点分析,又各可分为洪与细两种不同读音。所谓洪细,是依韵母的响亮度划分的。当时的洪音细音如何读法,都是专门问题,不去管他。我们只要知道细音传递到今天,不是韵母为「yi」或「yu」,便是含有「i」或「u」的介音成分;而此两系声母,则因方言的不同而有不同。或分别读如国语的「z」、「c」、「s」三音及「j」、「q」、「x」三音,如苏州、长沙;或两者都读为「j」、「q」、「x」,如北京、汉口。于是如祭和计、妻和期、西和希,苏州、长沙声母中分别有「z」、「c」、「s」或「j」、「q」、「x」的不同,北京、汉口则两者全无差异。京剧前身是徽调汉调,当时歌者,取法乎昆曲,并根据方言或韵书,把背景相同的字一律按两种不同读音唱念;到徽班进京而形成了京剧,这样的唱念法与当地人读音不同,于是两种读音分别冠上了不同的名号,这便有了尖团音的说法。尖字本是尖音,能描绘读音的状态,故用为尖音的表征;团字则只取相对为异称,与团音的读法并无关系。如果要给尖团音一个界定,便可以这样说:凡古音声母属精、清、从、心、邪五母,北京音韵母为「yi」或「yu」或者含有「i」、「u」为介音的字,便是尖音,应读「z」「c」或「s」开头。除此之外,凡北京音读「j」「q」「x」开头的字,都是团音,即照北京音为读。(罗文中的定义也是对的,但说尖音部分略有语病,且不若此简单明了。)过去有人把凡国语读「z」「c」「s」开头的都视为尖音。如兹、雌、斯之类的字,与读团音的字根本不发生关系,没有区分的必要(这种字对南方人而言,有与读「zh」、「ch」、「sh」字区别的必要,那是另一回事),这种说法是没有意义的。有的艺人把军字念成「zun」,等于错把见母读成精母,似乎涉及尖团的问题,但「zun」的音于国语属「合口」,与「开口」同为「洪音」,与尖音必属「齐齿」或「嘬口」的「细音」范围正相反,其不得视作尖音,不可与尖团之分混为一谈,是十分清楚的。
 
      至于如何分辨尖团,一般自然用的是死记法。既十分麻烦,还有万一记错的顾虑。我国文字形声字最多,现在的人都识字,参考形声偏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必全靠死记。譬如已知七字为尖音,切从七声,砌又从切声,便知都是尖音。又如且为尖音,从且的字韵母与「yi」或「yu」有关的,如沮、蛆、姐、覰,也都可以推为尖音。但有人写覰为觑,这办法不仅无用,还会因「虚」为团字,而可能把觑字读错。大陆推行文字改革,破坏了部分形声系统,如以宪为宪,以彻为彻,也以偏旁来读,便将导致错误。更有一种情形,形声字本身就有同一声符兼跨尖团两类的,如宣是尖音,瑄揎渲等字虽然相同,暄萱諠喧却是团音,非乞灵于死记之法不可。(类此现象极为罕见,「篇旁参考法」还是可用的。)只是死记法也自有其缺陷,除前述可能偶然误记外,还有知识来源的问题。古音不是每个人都通晓,则无论为获于师友的传授,或得自名家的论述,都可能不免不合真实的地方。平日所见所闻,便尽有此例,恕不奉告。

   现在,我要介绍一个正确判断尖、团的简单方法。先列出一表如下:
精母 作、则、祖、臧、子、即、将、资、姊、遵、兹、借、醉。
清母 仓、千、采、苍、麤、麁、青、醋、七、此、亲、迁、取、雌、且。
从母 昨、徂、才、在、藏、酢、前、疾、慈、秦、自、匠、渐、情。
心母 苏、先、桑、素、速、息、相、私、思、斯、辛、司、虽、悉、写、胥、须。
邪母 徐、似、祥、详、寺、辞、辝、随、旬、夕。
表中各字,是【广韵】(宋代的韵书)中分别标示读精、清、从、心、邪五母所用的「反切上字」。「反切」是古人用二字表示一字读音的方法。譬如书中说:「津,将邻切。」「将邻」便是用来说明津字读音的反切。「将」字在上,叫做「反切上字」,是用来表示津字的声母的。表中「精母」下正有「将」字,就是说津字古时声母属「精母」,津字叫做「被切字」。「邻」字在下,叫做「反切下字」,是表示津字的韵母的。(与本文无关,不详说。)根据前文对「尖字」来源的说明,便可意识到,京剧尖字必不出表中诸字为「反切上字」的「被切字」范围。因为「尖字」必在国语读「j」「q」「x」开头的范围之内,于是我们又可以说:凡国语读「j」「q」「x」开头的字,【广韵】反切上字见于表中任一字母之下者,便是尖字,便要将国语的发音「j」「q」「x」分别改读为「z」「c」「s」。前举津字便是一例。反之,国语读「j」「q」「x」的字,【广韵】反切上字不见于表中的,必是团音。如斤字,【广韵】音举欣切,举字表中无有,所以是团字。这样来分尖团,是绝对不会出现差错的。于是,手头只要有一本附有「检字」的【广韵】(没有附「检字」的,不便于检查),对任何字尖团音有疑问的,便轻易都可以解决了。

----------------------------------------------------------------------------------------------------- 
京崑戲迷網轉貼本文 (向明原先生致謝)

咚咚鏘-中華戲曲網大舞台中有台灣龍宇純龍乃馨父女
    http://www.dongdongqiang.com/dlt/010-long.htm

及龍宇純參與2000/07
第一屆北京國際票友演唱會清唱問樵鬧府唱段
在線收聽  唱詞

http://www.dongdongqiang.com/dlt/010-long-2.htm
 楼主| 发表于 2004-7-1 22: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的指教。
我正在复习准备研究生的考试,以后可能还有很多问题要在这里请教大家,麻烦了:)
发表于 2004-7-5 08: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的变化是不可逆的。北京话尖团合流,就没法再分开。既然北京音是普通话的基础方音,自然无法要求普通话分尖团。
一个民族的共同语以哪一方音为基础方音,是历史造成的,不是人为的选择。我们没法去选择一个分尖团的方言做共同语。
实际的语言本质上是自然语言,人造的因素是立不住的。我们也无法给一个不分尖团的语言硬加上尖团之别。
赵元任当然能分尖团,看来林先生没读过赵先生多少文章。赵先生之所以支持不分尖团,是因为他知道这是不能强求的。
先说明一下:我是广州人,我能分尖团。
发表于 2004-7-5 09: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

广东人说普通话时尖音很严重,在普通话测试中这一毛病显得很突出。比如以下这些词:

经济    国际    计较   季节

亲切    请求   弃权    千秋

乡亲   想象    细丝    休息
发表于 2004-7-5 10: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说广州人把硬腭音发成了齿龈音。这是因为广州话没有硬腭音。这跟尖团音没关系,也不能叫做“尖音严重”。
注意:有一个误会,以为“尖音”指普通话的z c s。其实应是指来自古精组声母而普通话念j q x声母的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9:53 , Processed in 0.0708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