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32|回复: 10

杭州话该不该保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5 01: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政协委员要求保护杭州话的提案引起辩论

文汇报通讯员周炜 /文汇报驻浙记者万润龙
来源:(转自《文汇报》2004-5-6)

--------------------------------------------------------------------------------------------------------

   每天晚上近10点,在杭州电视台明珠频道有一档“阿六头说新闻”,是同一时间段收视率较高的一档节目,其原因是主持人用的是杭州方言。圈内人士和各界对这种用方言主播节目的做法颇有争议,而一位杭州市政协委员的提案则将这一争议上升至全社会参与的层面。

    这位委员在《关于保护杭州方言,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的提案中提出了四点建议:一,制定相关政策,要求中、小学生在校外和家长、同学交往时用杭州话。二,在平面新闻媒体开辟“杭州话”栏目,在声像媒体开辟杭州话频道,以营造讲杭州方言的氛围。三,切实挽救杭州的剧种。对杭剧、杭州大书、小热昏等大力加以保护、挽救。四,杭州的机关、社团、社区、企事业单位在非工作场合、非会议场合,应提倡用杭州方言进行交流。

    此提案一经媒体披露,立即在市民和专家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大有其人。

    辩论观点一 杭州话的重要性

    正方: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

    这位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援引了著名语言学家的一句话:“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据了解,中国有13个方言区,大约有120种语言,目前有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如赫哲语,目前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

    反方:杭州话不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语言或“语种”

    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池昌海表示,引用“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来说明保护杭州方言的重要性并不合适,杭州话的来历并不复杂,杭州话的特色在于她与北方话有更多的相同点,不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语言或“语种”。

    辩论观点二 保护的合理性

    正方:杭州话曾经有过“官话”的地位

    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杭州话有较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吴越和南宋两朝在杭州建都,杭州话曾经有过“官话”的地位,宋元时期的文学作品如《水浒》、“三言两拍”中就有许多杭州话。如果孩子不懂杭州话,杭州民间的文脉就会失传。

    反方:杭州话应该随遇而安

    对杭州方言颇有研究的戎国彭先生表示,杭州话有好多“胎里疾”,一是地盘小,使用人口少,不能与沪、粤、川诸语种相匹。二是在形声上的缺失。好多杭州话口头上的常用词汇,如今只有审美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三是杭州话的流弊显而易见,创造力往往在亚文化上,是杭州小市民精神的暴露。戎国彭认为,城市越开放越流动,高等文化程度的外来定居者越多,普通话作为强势语种的市场占有率越大,杭州话就越不入流。因此,杭州话应该随遇而安。

    ■专家进言

    保护方言需要理性

    这份提案建议,尽快制定政策,要求中、小学生在校外和家长、同学交往时,用杭州话交流。这一建议引出了强烈的观点冲突。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林川认为,这与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是相冲突的。国务院在1956年就发布指示,要求“在文化教育系统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推广这种普通话”,这里所说的“人民生活各方面”,包含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对话。池昌海说,作为杭州人,对杭州话抱有特殊的情感,完全是正常的,但也需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从文化保留的角度看,也确实应该以适当的形式将她保存下来,如进行完整地录音、录像,并在博物馆等场所展示,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做得很成功。在心理和实践中拒绝普通话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推广普通话是提升现代城市品位、融入现代汉民族大文化的有效举措。
发表于 2004-8-6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是文化,理当如此!

发表于 2004-8-6 22: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必要了
尽快向吴语靠拢
发表于 2004-8-8 2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是令人痛心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方言的消失又是不可避免的。
发表于 2004-8-8 21: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豆杰 于 2004-8-9 12:39 AM 写道:
任何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是令人痛心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方言的消失又是不可避免的。


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
请山豆杰斑竹说说方言的消失又是不可避免的的理由好吗?

个人以为
一种语言(包括方言)的消失不是那么容易的
发表于 2004-8-12 15: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重视普通话,或者说是某些具体操作中排斥方言,使方言更加处在被动的地位。这些在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前就有报道说小厦门人都不会说厦门话了。这些都是对方言发展不利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方言向共同语靠近也是一种必然。
    “方言的消失又是不可避免的”更多的指的是弱势方言,而与共同语相当的强势方言等自是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甚至还会得到加强。比如粤语。珠江台、南方卫视等就都是以粤语播音。弱势方言就好比弱势民族,发展都是令人担忧的。
    我们以方言特别是弱势方言作为母语的人应该都有这个体会,那就是60到70岁的老年人讲的许多词汇很多都没听说过。这就是方言正在慢慢“消失”地表现之一。而现在的许多小孩使用的称谓也都不是方言称谓了。如“爸爸”(爹)、“爷爷”(公)、“外公”(ga 公)、“外婆”(ga 婆)、“舅舅”(mo,上声)等等。如果失去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称谓,方言的魅力又要大大减少。
 楼主| 发表于 2004-8-12 17: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政府重申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

发表于 2004-8-12 19: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里面强调的更多是少数民族语言,对于汉民族的方言保护,还没有任何实用的政策。不过,能把汉民族的方言提出来,也算是一种进步。

[ 本贴由 山豆杰 于 2004-8-12  20:07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8-13 00: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不是文化,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文化存在,方言自然也就不会消失,如果文化消亡了,方言也不复存在。人为的提出保护方言,何必呢?
 楼主| 发表于 2004-8-19 01: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推广普通话就是不让说方言吗?

摘自《语言文字工作百问》
2004年04月28日16:1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不让说方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语言政策。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是汉民族的标准语,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推广普通话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全国文化素质的提高。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原因,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它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步上升到民族共同语的地位,而方言只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一方之言。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会说民族共同语。推广普通话总的要求是在正式的场合和公众交际的场合讲普通话,但并不是排除在非正式场合讲方言。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的,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所有场合一律不让说方言。以学校为例,首先要求语文课用普通话,然后提出各科教学都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继而再要求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即使是这样,也允许师生在校外的非正式场合讲方言。有人提出“在家也要说普通话,不能讲方言”。当然,在家里愿意讲普通话更好,可以更快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但是,我们并不强迫人们这样做。必须指出,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容易引起方言区人们的反感,并不利于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我们对方言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虽然方言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一方之言,但它并不是低级的语言、落后的语言。语言没有优劣之分,有些人把方言看成是“县以下的人才说的”低级的、落后的语言,这是错误的。方言为一个地区的人们服务,能够很好地发挥日常交际的功能。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加分析地贬低方言、排斥方言,会使方言区的人产生抵触情绪,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极为不利。

  40年来的推广普通话工作,使各个方言已经发生变化,在语音、词汇方面都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原先那种很纯正的方言几乎不存在了。同时普通话也不断地从方言中吸取营养,借以丰富自己。原来根本没有的一些其他方言中的词也进入了普通话,例如“垃圾”“过硬”“敲竹杠”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5 09:41 , Processed in 0.0677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